首页 > 文章中心 > 风险防范的方法

风险防范的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风险防范的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风险防范的方法

风险防范的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医院 财务风险 防范措施

当下,医院作为独立的经营单位在市场经济不稳定的环境下生存,与其他企业一样,都会存在一定的财务风险。因为医院在正常的经营过程中会面临一些不稳定因素导致了医院财务风险的发生。财务风险的发生不仅影响了医院的正常运营,也阻碍了医院经济效益的增长。因为财务风险存在不规则性,所以医院一旦发生财务风险,结果必将影响医院生产经营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安全性。财务风险虽然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但是只要对这些因素有了充分的了解和研究,就能有效的控制财务风险对医院的影响程度,通过相应的防范措施将财务风险控制在一个合理的水平。因此了解医院财务风险形成的原因和掌握有效的防范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一、医院财务风险形成的原因

(一)医院预算管理不力

当前大多数医院没有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进行预算编制,通过收入和支出的百分比进行计算的方法存在非常大的弊端。对医院发展所需资金和医院合理的支出没有详细的计划,因此缺乏了对医院借贷引发的后续风险的考虑,结果将直接导致医院的财政出现困难和风险。虽然也有少部分医院进行了预算编制,但是其作用只是为了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缺少实际的管理意义。

(二)医院缺乏必要的资金管理机制

部分医院在购买固定资产时,没有对这些资产进行科学的效益分析,而是盲目的购买昂贵的固定资产,导致了医院花重金购买了很多没有经济效益的固定资产,这些固定资产并没有给医院带来有效的经济效益,反而带来资金回收慢、占用医院大量资金等困难,直接给医院带来了很大的财务风险。除此之外,医院为了降低药品的成本,大多数医院选择一次性购买大量的药品,但是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也存在潜在的风险,一旦药品的销量跟不上,大量的库存势必会占用大量的资金,最终将导致医院的资产负债率增高,偿债力下降,资不抵债的处境将直接影响医院的发展和生存。

(三)医院适应外部环境的能力不足

受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影响,医院将面临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市场环境等复杂的外部环境。因为目前医院的财务管理水平相对比较低,所以在适应这些复杂的外部环境时能力明显不足。是否能适应外部环境对医院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拥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不但能提高医院的知名度,让患者对医院有所信任,而且还能有效的减少医疗纠纷,从而提高医院的经济收入。但很多医院没有适应外部环境,给医院的发展带来了困难。外部环境是在不断变化的,要想降低财务风险,医院就必须加强对外部环境的适应。

(四)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风险的认识不足

目前,我国公立医院较多,医院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缺乏风险意识,不注重财务管理方面知识的学习,加上医院普遍缺乏一套分明的奖罚机制,直接导致了财务管理人员对医院财务的管理没有了兴趣和热情,最终导致医院不能及时的发现财务风险的发生。

二、如何避免医院财务风险的具体防范措施

(一)加强医院的预算管理

医院要加强对预算管理的重视,要对预算的编制、执行进行科学的分析,建立预算标准、预算项目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拟定一套严格的预算方案,医院合理的支出要按照预算方案严格执行,通过预算方案严格控制医院对于没有太多经济效益或资金回收慢的项目投资。这样不但能有效的保证资金投入的合理性,而且减少了医院流动资金被占用的情况,从而使医院资金的使用率得到提高,彻底解决资金亏损的现象。同时,医院也可以对每年的成本费用开支进行科学合理的预算,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同时又能有效的降低财务风险。

(二)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预警机制其作用是控制医院的负债规模,让潜在的财务风险通过财务报表和对投资项目进行科学的分析中暴露出来。让医院的资产流动比率、速冻比率、资产负债率得到有效的控制。对医院的负债规模和偿债能力进行一个合理科学的评估,然后设定一个风险值,当财务中的各项指标临近这个风险值的时候就必须引起重视。要严格控制贷款规模,严格制定还款计划,通过贷款及自有资金来测算医院的综合资本成本,这种方法可以帮我们选择一个成本最低的方案。

(三)完善医院财务制度和激励机制

医院的财务制度主要是对内部控制的规定,这些规定是医院财务管理执行的标准,但在实际操作中执行标准中无法达到统一,所以,医院可以结合自身的特点,拟定一套适合自己的财务内控制度,然后要求各部门按照制度严格执行,从而达到降低财务风险的效果。此外,要想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就必须科学的制度一套完整的激励机制,用来协调各级财务管理人员的利益关系。要做到把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带动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工作动力,促进管理人员的经营决策与医院的长期发展利益相一致,最终得以实现医院的稳定发展。

(四)加强财务人员综合素质的培训

财务人员素质不高,风险意识低是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要加强对风险知识的宣传,和培训力度,让财务管理人员了解到财务风险的重要性,在工作中意识到财务风险的存在和表现形式。通过不断的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医院财务管理理论知识的培训,让财务管理人员在意识到财务风险的同时还能具备一定的控制能力,让财务管理人员能及时的识别出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风险,并且对风险可能造成的后果有所意识。要着重培养财务管理人员运用专业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手段,从而达到对风险的检测能力的提高。要培养医院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应变能力,以求在实际过程当中快速有效的解决财务风险。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专业财务管理人才,也是当前防范医院财务风险的有效措施。结合激励机制,将财务管理人员的能力水平与奖金挂钩,带动财务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在保证工作效益的同时,又能更好的发挥各自的优点,有效的为医院的经济运行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五)加强医院内部制度控制建设

在经济活动中建立的一种相互约束的业务组织形式和明确的分工制度就是所谓的内部控制,它的实际本质就是一种管理控制,在执行组织策略时是必须使用的方法,也是如何防范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必须制定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才能有效的提高医院财务管理的安全性,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财务活动的合法性才能得到保证,尽可能的减少可能引发财务风险的原因的出现。所以只有建立科学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才能防止医院财务出现风险。医院的管理人员应该加强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按照相关部门对建立内部控制的规定,然后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制定出详细的内部控制制度,并加以实施。要建立科学的组织结构,将医院的各项业务划分为多个工作岗位,最后做出明确的分工,把防范财务风险分解到医院的各个环节,最终建立相互制约机制。

三、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医院面临的外部环境也越来越复杂,造成医院财务风险的原因也存在多样化和种种不稳定因素。医院若想在复杂的环境当中得到快速有效的发展,就必须从被动的处理风险转变成主动的防范风险。只有不断地加强对风险意识的宣传,让所有的医院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风险有了清楚的认识和了解,只有让医院财务管理人员及时的意识到风险的存在,才能快速有效的针对财务风险拟定出有效的解决方法,让财务风险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有效的控制,从而促进医院快速稳定的发展。笔者认为,医院只有不断减少财务风险的发生,才能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余进.实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防范医院财务风险[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0 年第5 期,23-26

[2]李海兵.新医改形式下医院如何做好财务风险的防范与管理[J]《时代经贸》2010 年第20 期,22-27

[3]李洁珍.公立医院负债经营与财务风险的防范[J]《财经界》2010年第21 期,29-31

[4]谢明均,谢钢,雷鸣.公立医院财务风险的现状分析及防范措施[J]《现代医院管理》2010 年第5 期,39-41

风险防范的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反窃电;法律风险防范

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居民及工业用电量与日俱增,供电线路在城市中纵横交错。但与之带来的不利因素之一就是复杂的管网和计量设备给窃电查处工作人员提高了工作量。受制于窃电查处人员编制较少、水平参差不齐,而且由于窃电主体的法律意识淡薄,偏重于因窃电带来的经济上的效益,因此窃电现象屡禁不止、窃电查处和反窃电工作任重道远。由于窃电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以及法治社会进程的推进,反窃电工作要充分利用法律这一手段开展反窃电工作,并深刻认识到工作中可能面临的法律风险并有针对性的进行防范,进而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一、 反窃电工作中面临的法律风险

尽管电力行业作为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具有不可获取、不可替代的地位,而且电力行业作为一种垄断行业本身在运作中就有先天的优势,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依法治国”的推进以及电力行业体制改革,供电公司也要提高对自身行为规范的约束程度,要做到“有法必依”。而由于反窃电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供电公司在反窃电工作中不可避免的遇到法律问题及风险。主要表现在反窃电主体界定模糊、法律知识欠缺及证据收集困难和终止供电程序不规范。

(一)反窃电主体界定模糊

反窃电工作中具有实际效力的工作就是对窃电行为的依法查处。而依法查处窃电行为作为一种国家强制执行的行政制裁,应该有政府的主管机构施行。但自从电力行业进行体制改革之后,供电企业作为一个自主经营权的单位,已经难以行使具有国家强制执行力的行政制裁。尽管依据《用电检查管理办法》和《供用电监督管理办法》,供电企业应当对窃电行为进行检查和处罚,但这两个办法仅仅是作为一种行业规范和标准而施行的,难以上升到法律程度,无法强制要求电力行业以外的法人。这也就导致了在反窃电工作中,自身主体上的界定存在一定的模糊,无法具有国家强制执行的行政制裁能力,进而无法对窃电行为起到强有力的震慑作用。

(二)法律知识欠缺及证据收集困难

供电公司在经过体制改革后,虽然成立了具有自主经营行为的单位,但需要指出的是体制的变化在几年或十几年之内可以完成,但是人的行为观念和思想意识则需要几十年的逐渐过渡才能完成。供电公司虽然进行了体制改革,但“牌子”换了,人却没有换。因此,虽然目前供电公司的窃电查处人员正在逐渐意识到法律的重要性,但受制于固有的操作模式,导致尊法、守法、用法的意识仍旧淡薄、法律知识还是欠缺。而且,由于在诉讼程序中要求“谁主张,谁举证”,即要求当事人提供诉讼的证据。而由于现阶段下,窃电主体趋向复杂化。对居民、个体窃电行为的查处受制于人员编制不足、线路复杂,窃电查处人员在查处过程中往往收效甚微。而对于大型企业、甚至国企和事业单位的窃电查处工作,则受制于窃电单位拥有安保体系,难以深入开展、调查取证。而由于无法对窃电行为进行“二次取证”,在窃电查处工作中,稍有不慎,甚至会出现被用户赔偿的情况。

(三)终止供电程序不规范

尽管在《电力法》中已经明确了要对电能进行保护,而且在《供电营业规则》中也明确了对窃电的单位和个人应立即制止其窃电行为并可以做出终止供电的行为。但需要指出额是,《电力法》提出的电能保护只是一个要求,并未提出具体的保护方法。而《供电营业规则》则要让位于《合同法》及相关的民法。而以上的法律也明确规定了对于不当的终止供电行为导致的单位或个人的损失要由责任人承担,这也提高了反窃电工作的法律风险。因此,供电企业在窃电查处的终止供电程序中要时刻遵守相关法律。

二 反窃电工作中法律风险的防范

对窃电行为的查处工作既要提高技术水平,更要注重法律程序,依法计算、依法查处。根据目前反窃电工作中面临的法律风险,主要可以通过建立健全合法程序、依法核定所窃电费和加强合同的应用。

(一)建立健全合法程序

合法程序是反窃电工作的核心。程序是否合法决定着反窃电查处是否有效、决定着供电公司所受的损失是否能够得到弥补。合法的反窃电程序首先应该依法收集和取证。只有通过合法合规的手段取得的证据才能经得起考验、才能作为对窃电单位进行处罚的依据,否则难以对窃电单位进行处罚。这就要求反窃电查处人员要取得合法的资格证书。在取得证书后,反窃电查处人员要以合法的手段进行取证,不可以欺骗、威胁等非正当手段。合法程序还要求终止供电程序合法,即供电企业只有在取得合法的证据后,才能对窃电单位实施断电行为。同时,终止供电程序要慎重启用。在取得一定的证据后,启用前还要确认终止供电不会产生爆炸或其他具有破坏性的后果。而且在窃电用户已经承担了相应的责任后要及时于24小时内重新恢复供电。

(二)依法核定所窃电费

虽然在《供电营业规则》中已经明确提出在窃电单位或个人窃电的时间不明时,对于窃电的日数按照一百八十天来计算(照明用户按照每天6小时计算、电力用户按照每天12小时计算),但还是受制于《供电营业规则》只是行业内规章规范,要让位于《合同法》及相关的民法。而且,《供电营业规则》本身规定的计算时间难以有说服力,需要让位于相关法律。因此,供电公司应加强提升用电计算设备的研发和应用工作,只有依法核算出窃电用户的窃电时间和电容,才能依法核算所窃电费。

(三)加强合同的应用

由于电力行业改制以前,尚可利用行业的规章规范进行反窃电查处工作。但在电力行业改制后,供电公司所依据的规章规范需要让位于上位法。因此,针对此种情况,供电公司的反窃电工作应该从《合同法》中着手。利用这一法律,在签订合同时就将供电和用电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明确下来。在反窃电工作中遇到相关问题时,依据合同及《合同法》,有理有据的进行维权和处罚工作,进而加强反窃电工作的实行,也可以避免反窃电工作中可能遇到的法律风险。

参考文献:

[1]:易国开.《偷电窃电规范管理与防范技术手册》,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2]:王利明.《合同法新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3]:刘振亚.《电力营销法律风险防范》,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风险防范的方法范文第3篇

严格执行决策管理制度,坚持重要决策法律审核把关。重点落实《“三重一大”事项管理制度》、《党委会会议制度》、《经理办公会会议制度》等管理制度,坚持民主集中制,严明议事规则,严肃决策程序;要求法律部门积极参与重大事项决策和重要经营管理活动,提出法律意见建议,防范法律风险。通过对重大决策的法律审核把关大大提高了决策质量,对企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保障作用。建立法律风险防范工作管理制度,完善法制化管理框架。结合“三集五大”体系运行后新的机构和岗位变化,组织对现有规章制度进行梳理、甄别,对调整后各部门职责与规章制度进行逐一比对、完善,编制完成《招远市供电公司部门职责与相应规章制度文件对应表》和《招远市供电公司规章制度与集团公司规章制度文件对应表》,制度体系对各项法律风险防范工作的职责范围、组织机构、工作流程、考核办法等都做了详尽具体的规定。建成了覆盖全面、职责清晰、合法规范、横向协同、纵向贯通、便于操作的制度体系,确保了管理各个流程100%对接。深入推进“依法治企”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员工法律事务协调和风险防范的能力,全面巩固和提升了企业依法经营管理、依法维护合法权益的理念和法律意识。公司在落实全员普法学习的同时,每年至少组织两次集体学习活动,对企业员工实施法律法规宣讲教育,系统地讲授与企业发展相关的基础法律和法规,同时辅助以传授法律实践经验和讲解典型案例,使法律知识在企业整体范围内得到全面普及。紧紧围绕国家电网品牌建设和企业中心工作的开展,持续改进与创新宣传工作方式,以电视传播为媒介,以社会公益广告为载体,以动漫为表现形式,积极向社会宣传普及安全用电常识、电力法律法规和优质服务举措,切实提高了电力客户的安全用电及电力设施保护意识,为企业的科学持续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法律风险事中控制

近年来,招远市供电公司通过严把合同管理的每道环节,有效防止和减少了管理漏洞的出现,极大地完善合同管理制度体系,使合同管理工作步入了规范化管理的轨道。按照市场规律,依法规范合同管理。严格执行《国家电网公司合同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合同管理实行“六统一”(统一归口、统一职责、统一流程、统一分类、统一文本、统一平台),实行承办人制度、审核会签制度、授权委托制度、合同备案制度、监督检查制度。要求合同必须根据其内容涉及的业务范围经相关部门审核同意后方可签订;合同由非法定代表人签署时应取得法定代表人授权委托;公司签订的重大合同要向上级部门备案。为了规范与促进合同管理工作,防范风险,公司要求合同归口管理部门、审计、监察以及其他部门对本单位的合同管理工作进行监督与检查。开展合同的信息化管理工作,采用了“经济法律管理业务应用系统”作为合同管理的信息化平台,除了《供用电合同》、《物资采购合同》,所有合同都要在“经济法律管理业务应用系统”上流转。建立健全招投标活动法律保障机制。法律人员深度参与招标活动,遵循依法、独立、客观、公正、审慎的原则,提供全过程法律服务,并在招标活动中发挥决策参谋、服务保障和风险防范的职能。

三、法律风险事后控制

风险防范的方法范文第4篇

税务行政处罚执法风险是指税务人员在整个税收征收管理工作中,对行政相对人违反税收法律法规行为给予了不恰当的处罚意见而形成的风险。税收征收管理工作具有复杂性和多程序多环节性,同时,税务行政处罚是对行政相对人利益的直接剥夺,决定了税务执法成为执法风险的易发多发区。风险形成的原因很多,既有社会环境、法律环境、执法对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等外部因素,也有执法人员的专业能力局限、责任心和职业道德水平因素以及执法手段和方法的内部因素。本文尝试对税务行政处罚风险的表现做一些分析,并力图提出防范风险的相应建议。

一、税务行政处罚

税务行政处罚的概念

税务行政处罚是指依法享有行政处罚权的税务机关依照《行政处罚法》以及税收相关法律、法规等,对税务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尚未构成犯罪的税务行政违法行为和虽构成犯罪但免于刑事处罚的某些涉税犯罪行为依法实施的行政制裁。根据现行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税务行政处罚的种类主要有罚款、没收违法所得和停止出口退税权。

二、税务行政处罚执法风险分析

税务行政处罚本身是对管理相对人利益的直接剥夺,同时此种处罚手段具有很大的裁量空间,因而容易产生执法风险。随着国家法治进程的推进,税务行政处罚执法情况总体趋向规范,但同时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税收执法超越职权

在行政执法中,超越职权是指行政执法主体及其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超越了法律、法规规定的权限范围。结合税务工作实践,税务机关越权执法的主要表现为:一是主体越权,如级别越权,指下级税务行政主体行驶了应当由上级税务行政主体行驶的职权。二是管辖越权,即对管辖范围之外的执法对象进行执法。三是职能越位。以上行为的风险是可能造成具体行政行为被撤销。

(二)税收执法程序违法

程序公正是行政公正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实现实体公正的重要手段和保证。如果程序违法,那么行政行为所作出的结论必然违法。税收执法程序违法的主要表现为:一是缺少步骤,即将必需的法定执法步骤予以省略,使行政处罚失效,例如,在对纳税人进行行政处罚的过程中,只下达的处罚通知书,而未按规定对纳税人先进行告知。二是颠倒步骤,虽然执法人员履行了全部规定的执法步骤,但未按规定顺序先后履行,则构成了颠倒步骤的程序违法。三是超过时限,即未按规定的时限或者未在规定时限内行使税收执法权。以上种种程序失范,均会导致行政执法行为的失效。

(三)税收执法依据错误

税收执法依据错误的主要表现为:一是违背合法行政原则要求。在实际税收执法过程中,由于现行税法体系的不健全,不依据法律、法规,只依据规范性文件执行的行为难以避免,由于规范性文件的法律层级较低,同时,其法律上的约束力具有不确定性,因而在行政诉讼中税务机关存在败诉的风险。二是税收执法行为中的法律、法规适用错误。例如虚开发票偷税行为,同时违反发票管理法规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根据规定,应按偷税行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处罚。但在处罚案件时错误定性为未按规定开具发票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进行处罚。三是忽视法律的立、改、废。在税收执法中,引用过时的、已被废止、撤销或尚未生效的法律、法规和规章,而未引用现行有效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必然产生执法风险。

(四)税务行政自由裁量权滥用

现行税收征管法律、法规赋予了税务执法人员相对宽泛的自由裁量权,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执法人员个人素质和价值取向的不同以及制度监管的缺位等原因,自由裁量权滥用的情况仍然存在,主要表现为:一是违反比例法则,即行政处理手段与违法行为造成的危害性不成比例,具体体现为违反“过罚相当原则”。二是行使自由裁量权理由未加说明。当前,税务机关及其执法人员在行使自由裁量权时,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做出处罚决定不详细陈述理由,即没有对纳税人的违法行为、违法情节、方法和手段、社会危害程度、主观恶性和陈述申辩内容等进行综合分析和说明,因而处罚结果很难做到科学、客观,也很难让纳税人信服。三是对同一违法事实作出多次处罚。

(五)不重视执法过程中的有效证据收集

证据收集是税务机关查处违法案件的核心任务,特别是涉及到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处理和处罚的,必须掌握充分的证据。如果证据不充分或证据不合法,一旦提起行政诉讼,势必影响税务机关的诉讼实效。实际工作中,税务执法人员在证据收集上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轻视证据,认为证据可有可无,过度倚靠经验执法;二是证据搜集不充分或者违背证据的“关联性”要求,所搜集的证据与处理、处罚决定中阐述的违法事实不能形成因果关系;三是收集证据时程序不规范,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管法》第十二条规定了回避制度,有的执法人员应当回避而未回避。

三、税务行政处罚执法风险防范

随着法治化、科学化和精细化管理进程的推进,防范税收执法风险势在必行。虽然税务行政处罚执法风险具有客观性特点,但是任何风险都具有可控性,对其的控制和减少是可行的。为此,笔者拟从以下几方面提供参考:

(一)着力提高税务执法人员的执法风险防范意识和执法水平

一是要树立风险防范的意识。意识影响行为,因此,控制风险首要问题就是提高税务人员的风险意识,使其从思想上、观念上深入理解执法风险,了解风险的发展后果和危害性,自觉地在执法过程中控制风险、减少风险。

二是要提高税务执法人员的业务水平。执法人员业务水平关系到执法风险以及风险损失可能性的程度。因此,提高执法人员的业务水平,是降低税收执法风险的有效手段。除了需要执法人员自身加强学习与实践经验积累外,必须强化税务执法人员的教育培训,不仅要加强税法、财会相关知识的学习,也要重视法律知

识的学习和掌握,才能降低执法程序错误、执法依据不准确的风险,使执法行为更加规范。

(二)加强证据搜集工作,保证证据合法、合理

证据是指经过查证属实可以作为定案根据并且具有法定形式和来源、能够证明案件事实的一切事实,搜集证据时,一定要注意和保证证据搜集的合法性、关联性和真实性。

一是证据的合法性。要注意证据来源的合法性,不能非法取证,不能以网站、报刊文章和非法定数据作为依据或证据。要注重取证程序的合法性,要严格按法定的权限、期限和时限取证,提高证据的质量。要注重资料搜集的合法性,规范取证、制证,如询问笔录、陈述申辩笔录、书证(发票、账簿复印件、台账等)要当事人签字、盖章、压印及具有行政处罚资格的两名执法人员签字等。

二是证据的关联性。证据之间要具有关联性,组合起来形成严密的证据链条。所有证据需经得起逻辑推理,特别是证言中不能出现彼此矛盾或者不同的结论。

三是证据的真实性。证据的真实性是指证据能够客观地反映案件的真实情况。在搜集证据时,既要注意证据形式的真实性也要注意证据内容的真实性。

(三)严格履行税务行政处罚法定程序

有了充分的证据证明违法事实的存在,如果程序不合法,行政处罚仍然无效,所以履行处罚法定程序是减少执法风险的重要因素。税务行政执法人员应避免重实体法,轻程序法思想,在办理行政处罚案件时,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等程序法的各项程序要求执行。例如,在一般程序和简易程序的选择上,要掌握两种程序的适用条件。《行政处罚法》规定,对个人罚款50元以上,对法人或其他组织罚款1000元以上的税务处罚,情节复杂需要调查才能弄清的税务处罚案件,适用一般处罚程序。两个程序不可以混淆滥用。再如听证程序,对个人罚款20__元以上,对法人或其他组织罚款10000以上,要告知当事人有要求听证的权利;当事人要求听证的,要严格履行听证程序。

(四)保证法律适用准确。

证据确凿和法定程序是行政处罚的前提条件,准确规范适用法律条款是行政处罚的重要保障。一是要客观全面分析证据,对案件定性做到准确无误,才能保证法律依据引用准确。二是引用法律条文要规范,不能简写、缩写,更不可以擅自造词语。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不能写成“征管法”等。三是引用法律条款要具体,能到项、目的不能只到条、款。四是对一些容易造成执法过错的税收法律法规,要及时进行清理和完善。例如对已经失去失效的法律、法规,应定期进行公告。

风险防范的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油气田开发;投资风险;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F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1)07-0098-03

石油是现代工业的基础性资源。在经济快速发展带动下,我国石油需求强劲增长,2010年出现新世纪以来第二个增速超过两位数的年份,全年石油消费量估计达4.55亿吨,比上年增加4700万吨左右,增长11.4%;同时石油进口量大幅增长,对外依存度超过55%。加之今年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核泄漏事故,促使全球对核安全进行反思。在这个大背景下,预计石油、煤炭等传统能源的需求会进一步提高。因此,如何正确识别油气田开发投资中存在的风险,提前防范与控制,从而取得最大经济效益就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本文试就这一问题进行简要探讨。

一、油气开发投资构成

开发井的投资主要由地下井身建设投资和地面建设投资组成。其中:井下部分主要有:钻井工程成本、测井工程成本、录井工程成本、试油工程费用、地质研究费、工程设计费、新井管杆及投产作业费、工程监理费、分配的管理费用等。地面建设投资主要包括配套的抽汲设备、井场道路建设、地面管网、计量站、联合站等建设投资。开发阶段钻凿的开发井以及配套的产能地面建设投资都要在达到预定使用状态时进行资本化转为油气资产,通过逐年折旧的形式形成原油天然气生产成本,从原油销售收入中得以弥补。由此可见,开发投资是油气生产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决定油气田企业盈利能力的一个关键性因素。

二、开发投资的风险

(一) 工程设计方案风险

由于油气开发的特殊性,其对地质情况的认知受主、客观因素制约较多,对油藏特征、构造特征、储层特征、渗液物理特征、产出注入能力等诸多方面认识程度不一。再加上技术力量的限制,因此井位的选择、工程施工方案的制定对投资效果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二) 质量控制风险

在整个开发工程建设期间,尤其是油田进入开发中后期以后,随着井身设计和地质条件越来越复杂,进尺越来越深等因素的影响,工程质量的控制风险也会同步增高。

这个风险同样可以按照工程施工项目的种类分为钻井工程风险、测井工程风险、录井工程风险、试油工程风险、地面建设工程风险等。这里面应属钻井工程质量风险最大,控制难度也最高。同时需要指出的是,质量风险可以表现为现时的,例如:某口井因固井质量不合格,无法交井使用,直接报废处理。这个质量问题比较清楚,损失也可直接认定。但另外一种是比较隐蔽,也不太好认定的,就是在使用过程中发现的质量问题,这个影响也可能很大。

(三) 投资回收风险

前已述及,开发建设投资要在油水井使用年限内分期计入成本,从油气销售收入中回收。这个期限较长,同时油价随市场波动也比较大。能否预期实现盈得,顺利收回投资,这也是一个普遍的投资风险。

(四) 社会政治风险

政治风险是指由于政府行为而可能对进行投资的企业经营产生负面影响的不确定性。政治风险在对外投资方面特别突出,中国石油企业现在投资主要集中在非洲、中东、中亚、委内瑞拉等地,这些地区由于历史问题、宗教纠纷、民族冲突和大国之间的利益争夺等,使国内的政局动荡不安,中国石油企业在进行钻井工程项目投资应特别注意此项风险。在国内主要是指在项目运行期间法律、法规、政策的改变所导致的风险,较对外投资而言,政治风险的影响要小些。

另外,施工现场与当地群众可能在征地、使用当地劳工、青苗赔偿等方面存在冲突和干扰。

(五) 事故及环保风险

油气开发建设资金技术密集,重型设备多,地质条件复杂多变,施工的危险程度很高。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重庆开县“12・23”特大井喷事故。国务院调查组认定这是一起责任事故,而违章操作是导致井喷失控的直接原因。井喷对于石油开采系统不过是平常之事,但井喷失控造成事故的概率却非常低。但就是这种“小概率”事故,却在数小时内夺去了243人的生命。这个轰动全国的事件付出了惨重的社会代价,应该永远引以为戒。

(六) 不可抗力风险

我国是自然灾害多发国家,施工建设过程中不可预知的风险如洪水、泥石流、地震、飓风等,都属不可抗力风险。

三、控制风险的方法与措施

基于以上对投资风险的认识,试提出以下控制措施:

(一) 提高风险防范意识,提前做好预案准备

虽然油气田开发建设是高风险项目,但大部分还是可防可控的。比如质量问题、事故风险,都可以通过相关教育培训,添置相关仪器设备,加强管理、监测,完善规章制度,提前做好预案等措施来降低风险。就连不可抗力风险,也可通过努力,把损失降到最低。这当中最关键的是要有风险意识,重在落实、执行,万万不可麻痹大意,各种规章制度流于形式。

(二) 加强项目前期研究工作,优化开发方案和工程设计

开发建设方案和工程设计环节决定着项目的投资大小,设计方案的优化就是投资的最大节约,反之就是最大浪费。在地面建设工程的投资管理上,我油田成功地推行了限额设计制度,把项目可行性研究批复的投资作为设计阶段的投资限额,设计概算、预算不得突破作为一项硬性规定,并制定下发了《油田地面建设规划设计规范》,明确规定不同工程类别的建设标准,使设计人员有章可循,有效地解决了投资中的竣工决算超施工图预算、施工图预算超设计概算、设计概算超投资估算的“三超”现象。在钻井工程设计方面,工程设计人员敢于承担风险,开创先例,通过设计方案的优化和科学详细的论证,把我油田的大位移、大斜度评价井过去下技术套管的常规设计打破,做出了加深表层套管,不下技术套管的设计方案,合理简化了井深结构,节约了套管用量,减少了开钻次数和固井次数,从而有效控制了投资总额。

(三) 加强油气开发项目的前期经济评价,依靠合理的投资决策降低投资风险

为保证开发项目投资决策的科学与正确,并使建设施工和生产运营能达到预期的结果,应严格按照工程建设项目运行周期做好各阶段规定的工作内容,并根据油气田开发特点采用相应的工作方法。在投资前期,要按投资机会研究一立项一可行性研究一可行性研究评估一投资决策这样的程序进行,不可省略任何环节,可行性研究结束后必须对其进行评估,才可进入决策阶段。前期经济评价是项目开发的前期准备工作,经济评价方法发展到今天已成为一种成熟的标准化的规范和程序。目前在国内油气生产行业,人们越来越重视投资项目的前期经济评价工作,它包含着大量、多方面的经济分析与 评价工作。有关的专项研究有:市场调查与预测、项目规模分析、项目投融资结构分析、项目的技术评价、项目财务评价、项目的风险分析。

经济评价的完成需要多方面的专业人员,由于涉及大量经济分析与评价工作,需配备一定比例的经济研究人员给予人力方面的保证。但是,受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传统观念和工作方法的影响,在我们的经济评价工作中,技术研究人员与经济研究人员的比例往往严重失调。在研究中主要是投入工程技术力量,反复做技术方案分析,而将经济分析与评价置于次要的地位,更多的是为技术方案的优选服务。比如目前国内有些油田的开发项目由于迫于产量的压力,会出现在同一区域的三套层系同时布三套井网,导致前期需大量的钻井投资,虽然产量前期很高,但很可能出现产量快速递减。这样从地下和地面设施投资角度来看都是不经济的。对于投资项目,技术应服从经济目标的要求。传统的重技术轻经济的观念和工作方法应予以调整和修正。以经济效益目标作为工作的起点和归宿,是油气田开发项目中需要十分明确的理念。投资前期经济评价是否科学、可靠,直接影响投资决策的正确与否,是决定项目能否获得效益及效益大小的关键所在,因此,该阶段的经济评价工作应追求严谨、科学和规范,应从经济角度指导方案设计,实现经济与技术的有机结合,为投资决策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四) 有条件的可利用ERP优化项目经营管理

ERP是Enterpri 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的简称,是针对物资资源管理(物流)、人力资源管理(人流)、财务资源管理(财流)、信息资源管理(信息流)集成一体化的企业管理软件。如能有效利用,可以大大加强项目运作过程中的在线监控。

我油田于2005年进行了ERP试运行,2006年正式启用该系统。在这套ERP系统中,引入了WBS(工作分解结构),产能建设项目结构被层层细分,开发井工程最明细分解结构(WBS)至钻井、测井、试油工程等,地面工程最明细分解结构(WBS)到单井井口流程及设施。产能项目投资计划下达后,必须完成到工程单体(WBS)的预算分解,才能在系统中释放其核算状态。项目实施过程中,ERP系统自动监控每个项目分解结构的实际成本发生数,在超预算时及时反馈信息给相关人员,对项目投资规模进行线上控制。项目财务结算只有在项目所有状态释放后才能进行。项目最终发生的财务成本,不得超过系统内下达的投资计划,进一步加强了投资规模控制。

实际使用过程中,比较成功的实现了项目运行全过程的控制,变过去单一的、事后的管理为多部门、全方位、即时性管理,把风险控制在了最小范围。

(五) 对高风险项目投保

对高风险项目,如钻井、井下作业等适当投保,利用保险公司来分散、转嫁风险。

(六) 对工程项目实施全面监理

为保证项目建设质量和进度,由油田监理部门派出人员常驻施工现场。项目监理要参加工程设计的审核、关键工序的监督和现场问题的处理,同时负责工作量和施工变更的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