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震撼的科学实验

震撼的科学实验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震撼的科学实验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震撼的科学实验

震撼的科学实验范文第1篇

本人任教的学校中,学生普遍对科学及技术有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为了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参与有趣的科学实验,从而提升他们对学习科学的兴趣,本人于数年前已开始在学校内举办“科学实验工作坊”,并由科研特工队负责协助示范及带领活动。经过本人与科研特工队约2个月的商讨,我们的探索终于有了成果。我们把4个能施展“魔法”的科学实验做了创新及改良,并设计了一个活动方案。我们希望能通过此活动,让全校学生体会科学的奥妙,并于校园内凝聚研习科学的气氛。于是,我向校长提交计划书,建议冲出传统的实验室,走到校园的操场进行实验活动,并与校长详述活动的理念和可行性,结果成功取得校长的批准和无限量支持。

活动内容与过程

概况

活动对象为全校中一级至中六级学生,所涉及的人数约为1000人。活动日期为2011年5月26日至5月27日;活动地点是学校风雨操场;形式是在操场内设置摊位,展示4个能施展“魔法”的科学实验,并由科研特工队带领全校学生参与活动。4个能施展“魔法”的科学实验为隐形墨水、牙签水上漂、反斗沙桶和水柱识转弯。

有关科学原理

隐形墨水。“隐形墨水”其实是酚酞溶液。由于酚酞溶液是无色的,所以我们不能看到用酚酞溶液所写在纸上的字或符号。但是只要用蘸有氢氧化钠溶液的毛笔在纸上轻轻一扫,酚酞溶液会由无色转为粉红色,隐藏的信息就会忽然现形,效果如同魔法一样。

牙签水上漂。肥皂或洗洁精的成分含有表面活性剂,可以使水的表面张力减弱。所以牙签沾了肥皂或洗洁精的那一端,附近水面的表面张力比较弱,另一端水面的表面张力相对比较强,因此牙签就被张力较强的那方牵引而自动前进了,效果非常震撼

反斗沙桶。固体的沙子也会产生浮力,但沙子的流动性不像液体那么好,因此需要敲打沙桶的边缘,帮助固体的沙子流动。由于乒乓球的密度低于沙子,因此在敲打沙桶期间,原本埋藏在沙堆的乒乓球会忽然浮出到沙堆的表面,让观众吃惊。

水柱识转弯。由仪器滴定管流出的水柱本是垂直向下的,但只要利用1根带电荷的棒靠近水柱,水柱便会被带电荷的棒所吸引。这是因为水是一种极性溶剂,水分子会按其极性而被吸引,让水柱出现“识转弯”的吓人场面。

以上4个“科学魔法”均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进行期间会出现让观众感到有震撼性的场面,从而刺激其好奇心,在不知不觉间很想探索相关的科学原理。另外,就是这4个“魔法”的背后均同时涵盖初中与高中的课程知识。

活动预期效果

基于以上提及的设计及选材理念,可预期的效果是,无论就读初中或高中的学生在看见“魔法”后,都会不期然感到共鸣,联想起相关的科学知识,达到不同层次的反思及探索。再者,通过不同班级的学生一同欣赏“魔法”表演,可以预期这种形式能促进同班同学问、甚至是跨越级别的朋辈间的讨论。经验告诉我,这种朋辈之间互相讨论和学习往往胜过传统的老师单向式教学。

活动所需的资源

“隐形墨水”需要酚酞溶液、氢氧化钠溶液、过滤纸、烧杯、毛笔。演示“隐形墨水”不受场地条件限制。

“牙签水上漂”需要牙签、肥皂(或洗洁精)、盛水的器皿、自来水。盛水器皿须具一定的大小,否则牙签在水上漂移的空间会有所限制。由于在每次表演后,自来水必须更换才能成功重新施展“魔法”,所以表演场地附近最好有充足的水源,例如靠近水龙头或是洗手间。

“反斗沙桶”需要装沙子的桶、沙子、乒乓球。沙子分量不能太少,否则乒乓球基于敲打时的震荡也会冒出来,违反了“魔法”背后的精神。演示“反斗沙桶”不受任何场地限制。

“水柱识转弯”需要滴定管、自来水、发泡胶杯(或塑料尺子)、烧杯(用于补充自来水)。使用滴定管的好处是可随时控制水柱的流动,这样可节省用水量。演示“水柱识转弯”不受场地限制,虽然涉及用水,但只要表演前用烧杯装够自来水,便可不断补充,连番施展“魔法”。

4个“科学魔法”所需的大部分物资均是生活中容易找到并且廉价的,而所能施展的“魔法”却有出人意外的震撼力。因此,“科学魔法擂台”活动可谓“要求低、效果大”。

场地安排方面,由于“牙签水上漂”涉及使用较多的自来水以及必须频繁更换自来水,所以表演场地附近最好有充足的水源。其余的3个“科学魔法”则不受任何场地限制,对表演者实在非常便利。

活动方案的创新点及重点

“科学魔法擂台”活动方案有以下的创新点及重点。

科学知识的包装。活动中的“魔法”所涉及的科学知识并非复杂及难以理解的,有些更是传统课程建议在实验室内进行的课堂活动。然而,只要加上适当的包装,这些实验活动的吸引力便会大增,感觉上会更加生活化。

走出实验室。构思活动方案时,我锐意突破常规,走出传统的实验室,在校园公开场所进行带有“魔法”的科学实验。一方面,不用学生专门去实验室;另一方面,这种活动形式能一次惠及更多学生。冲破实验室在空间上的限制,也有助于灌输“科学无所不在”的理念。

朋辈互相学习。活动由科研特工队向全校学生演示“科学魔法”,而老师则刻意退居幕后。通过这种“朋辈间互相学习”的模式,学生会产生“他能做到,我也能做到”的想法,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及自信心。

老少成宜。举办一般科学活动时往往因为相关的科学知识要求或其难度,导致活动对象有所限制。然而,“科学魔法擂台”活动的设计理念涵盖初中与高中的课程知识,能达到老少成宜、甚至老少一同讨论科学的效果。再者,透过不同班级的学生一同欣赏“魔法”表现,可以预期这种形式能促进同班同学间、甚至是跨越年级的朋辈讨论。这种朋辈之间互相讨论和学习往往胜过传统的老师单向式教学。

活动的效果

“科学魔法擂台”活动一共举办2天,活动期间师生反应均非常热烈,活动气氛及效果良好。活动期间更有学生向科研特工队查问为何只有这4个“科学魔法”实验和为何只举办2天,可见这类型的活动的确颇受欢迎。我在现场也观察到,学生在欣赏“魔法”之余,也不断与身旁的同学互相讨论有关原理,达到朋辈间互相学习及研习科学的目标。

活动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科学魔法擂台”活动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如下。

隐形墨水。假如表演者一时紧张混淆了酚酞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两者均为无色),“魔法”的效果便会顿时失色。由于表演“魔法”所使用的物品不宜用标签标示,所以应该使用两种不同大小的烧杯分别装两种溶液,并且分开左右放好,以免造成混乱。经过多次隐形墨水“魔法”表演之后,原本无色的溶液可能因为多次使用毛笔的“交叉感染”,而自动变成了粉红色,如果继续使用变了色的“隐形墨水”,根本就没有“魔法”可言了。建议使用两种不同款式的毛笔,以资识别。同一种款式的毛笔只用于某种指定的溶液,这样可减慢“交叉感染”情况。一旦发现任何一种溶液已变成了粉红色,应该及时更换。

牙签水上漂。表演者必须清楚牙签的哪一端沾了肥皂,否则当牙签放在水面时,因为反转了方向,牙签便会很快撞向器皿。表演者应把牙签沾了肥皂的那一端处于下方,这样也可方便表演者利用手来遮掩肥皂。放牙签时,切记要把沾了肥皂的那一端贴近器皿的边缘,这样便能成功发挥“牙签水上漂”的威力了。假如表演者在完成演示后忘了换水,由于器皿中水的表面张力已被影响,表演者将不能继续施展“魔法”。因此表演者应至少预备2个盛水的器皿交替使用。当观众注意其中一个器皿时,在旁的工作人员可悄悄地更换另一器皿中的自来水。

反斗沙桶。演示时,桶内的沙子分量不能太少,否则乒乓球由于敲打时的震荡也会冒出来,露出马脚之余,也违反了“魔法”背后的精神。沙子分量也不宜太多,因为太多沙会导致敲打时间增长,导致表演变得沉闷。表演者应在正式表演前进行足够的测试,记录敲打时的力度、频率和完成“魔法”所需的时间,看看表演时间是否合适和判断是否需要改变沙的分量。表演者一旦找出最适当的沙子分量后,便应在沙桶上划上记号。为了精益求精,表演者在每次演示前都应检查沙的分量是否合适。

水柱识转弯。当滴定管中水量较少时,水柱会变得不稳定和不流畅,影响演示效果。因此表演者应注意及时补充水,或者至少预备2个滴定管交替使用。发泡胶杯经过多次使用后,即使强烈的摩擦,其带电荷的能力也会逐渐减弱,所以应适时更换胶杯,以延续其施展“魔法”的能力。

除了以上的注意事项外,由于以上4个“科学魔法”的其中3个均涉及使用水或溶液,故此每个“魔法”的现场应备有足够数量的毛巾,以便随时清理表演区域。此外,“魔法”表演场地附近(建议在洗手间内)应备有拖把,以备不时之需。

活动的改善方向及延续性

我认为如果再次筹办“科学魔法擂台”活动,可从以下的方向作出改善和探索其延续性。

问卷调查量度活动成效。这次活动完成后,我并未向全校学生发出问卷调查活动的成效。如果再次筹办“科学魔法擂台”活动,我会设计一份问卷,务求以量化的形式量度活动成效,从而加强活动成效的客观性。

这次活动完成后,我并未运用明确的工具跟进学生通过活动所学到的科学知识。如果再次筹办这个活动,我会针对不同级别的学生设计一系列的工作表,从而评价学生能否通过活动增进对相关科学知识的理解,这也可以作为具体反映活动成效的一项工具。

经过这次活动后,相信学生更能掌握如何设计出具吸引力的“科学魔法”。故此,我计划日后定期向科研特工队、甚至向全校学生征求有趣实验,让有兴趣的学生自行研发出自己的“科学魔法”。再进一步说,甚至可将这个模式设计成个人或班际比赛,变成人人有机会表演,以真正达到“擂台”的效果,以此推进朋辈互相学习及学生主导学习。

该项目获得第27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技辅导员创新成果科技教育方案类一等奖。

震撼的科学实验范文第2篇

科普展项的互动性更加突出

本届活动中互动性科普项目的比例超过85%。不论是模拟航空驾驶、数字4D影院、云技术通讯体验、新能源电动汽车、虚拟智慧旅游以及与青少年科技教育紧密结合的KNEX模型构建、飞机模型制作、通用技术工作坊、环境教育大擂台、智能机器鼠表演等,都为公众带来全方位的科学体验,科学传播与教育、娱乐、时尚紧密结合,焕发出格外的魅力。

国际科普组织为北京科普活动带来新鲜血液

本届活动中,共有12个国家(地区)和港澳的20个科普组织带来51项互动科普项目。爱丁堡国际科学节的造泥实验、德国科学日的物理玩具、新加坡科学节的视觉迷踪、美国北卡科学节的声学与光学实验都吸引了众多观众。在爱丁堡国际科学节的造泥实验区里,每天都站满了排队等候的小朋友,10名来自北京高校的志愿者身穿白色工作服与国际科普工作者一起,指导孩子们一起动手实验。孩子们在一些白色的粉末中,不断加入各种试剂,最终变成了各种颜色的胶质“泥土”,现场不断发出“哇哇”的惊叹声,孩子们在这种眼见为实的亲身实验中学到了化学变化的基本原理。

科普传播的形式更加多元

本届活动中的互动科普展览、科学秀表演、科学游戏、科普图书等多种形式,吸引了公众的眼球,今年的主场活动,首次引进澳大利亚、南非的科学秀表演。其中,来自西澳大利亚科技馆的科学秀表演极具震撼力。只见她们在台上摆满一堆各式各样的化学器皿,一会儿表演液氮如何将物体冷缩,一会儿手持喷枪,让观众领略光与火的变化,更有跌宕起伏的背景音乐营造活力的氛围。来自南非尤里祖尔科学中心的科学实验表演者,身穿印有南非国旗的服装,带领公众一起分享声音的科学。表演者通过形形的乐器,让大家了解声音是如何发出的,以及音乐与噪音的区别,并通过电子屏幕显示声波的图形,让大家“看”到声音。

震撼的科学实验范文第3篇

一、激发兴趣,乐于探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推动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驱动力,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乐于探究。教师应该利用一切条件,激发学生的探知欲。

1.提问激趣法

一个恰到好处的问题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在教学《云的观测》一课时,我问学生:“你们都看过云吗?”学生一起回答:“看过!”我又问:“云能告诉我们什么呢?”学生的回答很不到位,这时候我趁热打铁,对学生说:“同学们,天上的云是大自然这本‘无字天书’中的一页,我们阅读它,就能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学生的兴致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都说要仔细观察天上的云朵获得相关的知识。

2.实物展现激趣法

当千言万语苍白无力时,直观的实物能够直接冲击着学生的视官,震撼着他们的心灵。如在教学《种子发芽实验》时,当我拿出事先发好的一小盆绿豆芽,并对学生说是老师自己发的,他们惊呆了。当我说,他们也能像老师一样发出这样好的绿豆芽时,教室里沸腾了,他们一下子兴致高涨。

3.多媒体激趣法

随着教育技术现代化的推进,多媒体的应用越发普及。一些多媒体能够再现我们平时看不到的东西。如在教学《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时,我播放了一段微观世界中的细菌,看完了问他们:“你们平时看到过细菌吗?”学生都说没有,我趁势又问:“那视频上怎么能够看到呢?”学生都说是靠显微镜。这时我提出让学生利用显微镜观察能发现什么?学生都跃跃欲试。

二、充分准备,有的放矢

在科学探究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实验,因为所有的推测都要通过实验验证,通过实验中的一系列数据就能找到有关的规律、结果。实验的成功与否与实验准备情况的好坏有很大的联系。

1.常规准备

第一,实验的器材书上都已一一标明,只要按部就班地准备好就行,但也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比如在教学《蚯蚓的选择》和《改变生态瓶》时,我让学生准备相关的实验品,最难准备的就是蚯蚓和小鱼了。在上课之前,我先调查了一下学生准备的情况,根据带来的实验材料调整分组,学生高兴地完成了实验,不会因准备不足导致有的小组无法实验。第二,要科学地根据实验内容充分考虑学生的现有水平,对于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可以把这一项学习任务分割成几个部分,并使之分层结构化。对于不同程度的学生,我设计不同的问题或内容,让他们自主选择,为他们取得成功做好准备。

2.应变准备

科学实验的器材一般是固定不变的,但有的实验会因条件改变无法完成,这就要求科学教师随机应变,灵活地创造实验的条件,让学生的实验能够顺利进行直到完成。如在教学《阳光下的影子》时,所有的实验都要求在阳光下进行,一旦没有太阳,就不能做有关影子的实验,学生的积极性就可能会受到打击。教师可以在教室内准备一个白炽灯当做太阳,这样学生就可以兴致勃勃地顺利完成实验。

三、学会方法,举一反三

陶行知说:“好的教师不是教,而是教学,教学生学。”在科学教学实际中出现的许多现象,大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学生会不会学习的问题有关。在学校学习,甚至于同一个老师、同样的教材、同样的教法,为什么有的学生学得轻松自如,事半功倍、成绩优秀,有的学生则灰心丧气、成绩差?我认为,关键在于学习是否得法。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探究性学习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培养熟练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习《杠杆》时,我先展示在实际生活中与杠杆有关的现象,并提出问题,如一根铁棒为什么能撬起一块大石头?为什么有的工具使用时会觉得省力,而有的会觉得费力?等等,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共同得出杠杆的概念后猜想:杠杆是否省力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在学生猜想时我及时给予适当的引导和鼓励。在猜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设计探究实验方案(分组讨论),各小组之间交流,选择出最合理的实验方案。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探究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并根据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由于实验方案和实验操作过程的不同,得出的结论也有所不同。各小组相互交流,最后得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学习过程交给学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他们的各种能力。

震撼的科学实验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物理实验教学 创新能力 拓展思维 科学素养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学实验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活动,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物理规律的发现和物理理论的建立都必须以严格的物理实验为基础,并得到实验的检验。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尤其是实验教学中,不断激励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实验、归纳、类比等探索手段,科学想象、科学推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敢于质疑、勇于创新是至关重要的。

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呢?我认为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变学校为社会,拓展思维视野

新物理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课程理念,其中之一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物理学研究的是自然界最基本的运动规律,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妙趣横生,自然界的神奇现象震撼人心,而初中生初次接触物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设置一些贴近生活的实验,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探索认识物理规律,让他们在实践过程中体会到物理在生活与生产中的实际应用。这不仅可以增加他们学习物理的乐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科学探纠能力,为此仅靠校内师生的实验是不够的,要将课堂延伸到校外,将实验室搬进社会、社区和家庭。例如,让学生用两个一次性纸杯做成土电话,调查居住地周围的噪声污染情况并提出具体防治方法,用橡皮筋制作简单测力计,观察家中电冰箱的物态变化,冰箱内外温差与所耗电能的关系,利用可乐瓶子做有关大气压和浮力的试验,用铅笔和小刀做压强实验……这样由学生自备器材,甚至使用日常生活中的现有物品自己做实验,调查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更有利于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社会联系非常紧密,而且通过这些没有使用过的器材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调动学生刚刚起步的创新意识,拓宽学生的创新视野。

二、变演示为探索,培养创新能力

以往的演示实验大都是由教师做给学生看,这种做法忽视了学生主体性,不能很好地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如果将演示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并不断启发提问引起学生的好奇、怀疑、困惑和矛盾,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心理,形成探索问题的情境,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分析、讨论,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加以点拨,使学生通过一系列思维活动概括出有关物理概念、原理和规律,从而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激发。例如:液体压强的知识比较抽象,是初中物理教学难点之一。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需要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同时由于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感性经验较少,因此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时感到困难较大。特别是液体对容器侧壁也有压强甚感疑惑。为了帮助学生认识液体对容器壁的压强,我设计了如下实验:在易拉罐的侧壁上不同高度处戳上四个孔,然后注入水,同学们看到四个孔中喷出的水柱远近不同,从而直观得出水对容器侧壁有压强,并且随着深度的增加液体压强增大。

三、变单向为探究,培养科学素养

震撼的科学实验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生物教学 爱的教育 课堂教育 真正内涵 身体力行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9.123

在《是谁“杀”了我――毁了孩子一生的一件小事》这本书中,讲述了一位学生因在自然课上解剖活体青蛙而种下暴力的种子,最后走上抢劫杀人的歧途。这个故事深深震撼了我,也影响了我的生物课堂教学的方向。我深刻感觉到在教学中贯穿“爱的教育”是如此的必要且意义深远。在此,将我在生物教学中落实“爱的教育”的一些做法进行整理总结,与各位同仁分享。

一、让“爱的教育”成为课堂教学的元素

很多人认为“爱的教育”只能在语文、政治这些人文学科中反映出来,殊不知生物这个自然学科更能向学生渗透爱的教育。生物课堂不可避免地要进行一些动植物实验,此时,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爱护、“尊重”动植物的生活习性。比如,在培养“草履虫实验”中,教师向学生讲明:培养皿中是符合草履虫生长的原液,而不是随便放进一些水,那样会导致草履虫死亡;在进行植物种植实验时,让学生使用符合植物特性的土壤,放置到适合植物生长的自然环境,不可不参考植物的生长特性而随意放置,造成植物生长受到影响或者死亡;在进行“蚂蚁触角的作用”实验时,告诫学生不能用手或工具捉蚂蚁,防止对其造成伤害。试验完成后,将其放回大自然。

生物课堂教学中,还会接触到一些学生不喜欢甚至恐惧的动物,比如,老鼠、蛇、蟾蜍、蜥蜴等。教师要从生物专业的角度向学生解释这些生物在自然界生物链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懂得,任何一种生物的存在都有其意义和价值,都是生物链中不可或缺的生物元素,比如,老鼠的灭绝会导致其天敌猫头鹰缺乏食物而绝种;蛇的减少会导致鼠灾泛滥;蟾蜍的减少会加强农作物病虫害等等。从科学角度让学生懂得“存在即合理”,教育学生要接纳、爱护大自然中的所有物种。

二、让学生懂得“爱的教育”的真正内涵

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学生对其他生物越来越有爱心,但是,很多时候爱的方式和手段不当,对单个生物造成了不必要的伤害。教师要借助经典案例,向学生解释“爱”的内涵。比如,在学习昆虫内容时,向学生讲述教师自己的亲身经历:一次,这位教师与女儿在野外捡到一只蛹。女儿想看到蛹变蝴蝶的经过。半夜,这位教师和女儿一起观看蛹变蝴蝶的过程。她们看到在蜕变的过程中,蛹是如此的痛苦和缓慢,便想帮助它。于是,用剪刀帮其将外皮的口子剪大。之后,蜕变的过程变得异乎顺利,母女两个也为自己的相助而欣慰。然而,很快她们就发现,这只蝴蝶的肚子异常地大,而翅膀和肚子相比则显得小了许多,结果是:蝴蝶无法飞起来。

通过这个案例,让学生懂得爱不是随心所欲的帮助和给予,而是尊重生物生长、发育的客观规律,让生物按照自己的规律去发展。同时,鼓励学生去寻找这种由于不当的爱而给生物带来的伤害和灾难。学生很快想到了小学学过的课文《自然之道》,作者本来是想救那些小海龟,但是,其他的小海龟接到了错误的信息,全部爬了出来,将自己暴露在危险的境地,成为那些食肉鸟的口中食物。组织学生讨论这个案例,总结爱的内涵:爱护动物、爱护自然,不能随心所欲地给予与强加,要遵循自然规律,否则往往会事与愿违、适得其反。

三、教师要身体力行践行“爱的教育”

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行为习惯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会自觉模仿教师的做事方式、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从自身做起践行“爱的教育”,让学生切身感觉到“爱”是生物学习的不可或缺的元素。比如,在学习“鱼不同鳍的作用”时,教师要做演示实验,并让学生亲自通过实验感受。

教师在做演示实验时,首先将一条鱼放进鱼缸中,放鱼的同时,教师要向学生解释:我们要连同水一起倒入,切不可直接用手活用器物捞鱼,导致鱼鳞脱落,对鱼造成伤害。在对鱼鳍进行捆绑时,教师要解释说:我们既要做到将鱼鳍结实地捆绑在躯干上,又要尽量不碰掉鱼鳞。让学生观察被帮助鱼鳞的鱼的游动时,一方面引导学生观察、总结不同鱼鳍在游动过程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被绑住鱼鳍的鱼在游动时是多么的吃力和不自主,告诫学生不能随意伤害这些水中的精灵,不能人为去增加它们的痛苦。

学生会带教师的一些“爱”的理念提出质疑,教师要给出合理的解答。比如,学生会提出:猪、牛、羊、鸡、鸭、鱼等,是人们不可缺少的食物,我们难道因为要爱护它们而不吃吗?那么,那些养殖户怎么办,那些商贩怎么办?教师要向学生解释:我们不是不可以杀畜禽和鱼类,也不是不可以吃它们。而是,在它们活着的时候爱护他们,屠宰的时候不虐杀,减少它们的痛苦,不在未成年人面前屠杀。让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到爱护动物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践行在人们的每一项生活活动中。

另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和生物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明白任何人不能以科学实验、人类生存需要、个人兴趣爱好等借口随意地破坏自然和伤害动物。比如,某些个人和机构以科学实验为由,捕猎珍稀动物;目前社会上一些盲目追求发展而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为了商业利益和个人好恶随意引进物种和抛弃宠物的现象等等。引导学生将个人行为与所学知识联系来,将“爱的教育”落到实处。

相关期刊更多

海峡影艺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福建省教育厅

学术月刊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北京观察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