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环境治理新技术

环境治理新技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环境治理新技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环境治理新技术

环境治理新技术范文第1篇

【关键词】开放式技术创新;专利商业化;转移能力;专利战略价值;价值星系

1、引言

企业内部研发与外部创新相结合便是开放式创新的核心理念,极大地提升了专利商业化的市场价值和流动性[1],开放式创新在促进专利商业化的同时,也加速了价值链系统在产业价值链中的专业化分工。专利商业化在企业战略决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专利战略价值的实现方式不再仅仅局限于技术产品化流程,也不再局限于价值投资、授权转让、资产证券行及标准联盟等多种途径,而是进一步拓展到价值链系统本身和产业价值链的地位。在许多产业领域,企业产品或服务的价值链系统与供应商、合作者、战略联盟、员工、顾客及竞争对手等密切相关,这些产业领域内的价值链系统共同组成了产业价值链,四周密布网状价值链,以新的协同关系再创造价值,形成了价值星系[2]。像Cisco Systems Inc、Nike及Apple Inc已经走在了创建价值星系的前列。即企业再也不能简单地被认为是传统的线性结构价值链,而是一种构架更为复杂、种类更为繁多的一种价值星系,如果还是从传统的价值链或价值链系统解释专利价值,就显得较为狭隘。

2、价值星系的概述及特征

Normann和Ramirez(1993)提出了增加价值不是成功企业的全部,重新发明创造价值是成功企业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个成功企业的战略分析中心由原来的特定产业或企业转向到创造价值链系统本身[2]。为了能够较为准确的阐述企业之间的组织关系,把价值创造系统的中间成员看为一个星系。即由一个企业的引力聚集的价值创造系统便组成了价值星系系统,它包括生产企业、供应商、合伙人、经销商等企业的价值链。其成员被人为地划分成三类:“卫星”企业、“行星”企业及“恒星”企业,这些成员通过合并和重组的方式来塑造新角色和创造新的协同关系,以获取价值及价值创造的机会[3]。

在价值星系中,存在着两种性质相反的力量:⑴逃逸力;⑵吸引力,它们共同影响着价值星系的规模大小与关系疏远密紧程度。当逃逸力小于吸引力时,“卫星”企业将会被“行星”企业吸引,或者“行星”企业将会被“恒星”企业吸引;大于吸引力时,“行星”企业将会失去对“卫星”企业的约束与管控,或者“恒星”企业也将会失去对“行星”企业的约束与管控。即如果“恒星”企业的吸引力够大,它将会吸入更多的“行星”,星系规模则会扩大;如果“恒星”企业的吸引力减弱,“行星”将会逃逸,星系规模则会缩小[2]。其特征包括一下几个方面:⑴价值星系由客户、合伙人、经销商、供应商及生产企业等利益相关者构成的一个引力集合和契约网络,其本质是一个产品所需资本或能力的供给系统;⑵价值星系是一组动态关系。这种关系会因“吸引力”与“逃逸力”的大小关系而定,而这两种力量本身又受到企业自身因素、市场因素、制度因素的变化而变化;⑶价值星系是各种行业的价值链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的价值网络,主要依赖于契约网络,通过能力或资源转移的能力增强来展现价值星系的作用;⑷价值星系是一种介于企业与市场之间的组织形式,它既是相关各方进行的价值交换场所,又是信息互换与价值增加的平台,实现了价值创造与共享;⑸价值星系是一种跨越替代品行业、战略团体、顾客群及行业功能,甚至是跨越时间限制的一种系统的追求价值创新的商业模式。

3、价值星系与专利战略价值体现方式由静态到动态之间的关系

构造企业价值链和产业价值链是企业的经营战略中关键性环境,而企业经营的关键性环节却是将战略构造在独特的经营活动上和在价值链或产业价值链上的定位,即如何在价值星系中营造价值链的核心部分。在这种思想模式的驱动下,企业经营负责人整合自己所拥有的社会资本,将其价值链的核心部分视为产业价值链中的一部分,并在产业链中占有一定的地位;提供输入的上游供应商、提供附加值活动的中间生产者、消费并使商品变现的顾客交织成为一个具有各种社会资本的整体,从这个的角度而言,价值链由产业内各个环节间通过竞争、议价及对立市场的交易的静态结构,转向能够反映顾客、团队与员工及利益相关者对组织的认知度、信任度的价值范畴替代它[4],企业处于竞争对手、供应商及顾客组成的战略网络中,运用一定的价值传送机制,使得不同阶段的价值链、拥有专用资产的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组合在一起,共同创造价值。服务或产品的价值由战略网络成员创造,这是产品或服务的复杂性和专利技术累积性的客观要求,因此价值星系要构建一个有诸多利益相关者组成的价值生成、分配、转移及使用的价值网络结构[5]。

在开放式创新环境中,专利可以从外界获取,也可以流动到企业外部,专利战略价值体现在这获取必须专利的难易程度和持续获取必须专利的能力,还体现在将非必须专利剥离出去以减轻企业维持专利的成本及利用这些非必须专利进行融资或特许授权的难易程度,即社会资本或能力转移的能力大小[6]。价值星系中“恒星”对“行星”的吸引力与逃逸力之间的关系,或者“行星”对“卫星”的吸引力与逃逸力之间的大小关系正是这种价值的体现,也正是通过这两种“力”的互相作用,使得企业的价值链核心部分得到保护,企业的价值链在产业价值链的地位得到强化和巩固。价值星系中错综复杂的价值网络为这种功能的实现提供了通道,价值网络结构机制提供了转变介质。专利商业化过程中的专利“遗漏”和专利“拾捡”是价值星系的催化剂,使得原本复杂的价值网络结构更加交织在一起,单独的企业价值链或产业价值链更加依赖与其他行业的价值链。专利战略价值产生的本质由原来的专利投资、专利融资、授权转让、资产证券行及标准联盟等范式,转变到价值星系中的价值链或者产业价值链上的地位。

4、价值星系与专利战略价值体现方式由封闭模式

到开放模式之间的关系

市场经济环境中的各种新旧价值链替代、更新、互补、互相嵌入等多种特征并存的,不是仅仅是新旧价值链的代替和更新。就资源配置而言,专利的商业化过程是把原来价值链密不透风的“墙”打开,价值链系统之间的“墙”变成了筛网形式的“墙”,这些价值链系统可能包括供给链系统、消费链系统、生产线系统等,使得价值链系统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紧密[7]。

开放式技术创新中的价值星系更加复杂,在专利商业化的过程中,企业可以通过价值星系中价值网络结构,获得上游供应商、下游营销商、同一水平面的竞争者和合作者甚至是最下游的消费者需求价值链中的一部分,也会将已经拥有价值链中非必须环节但对其他企业而言却是必须的环节剥离出去,打开原来价值链封闭围墙的枷锁,不断地向价值系统输入必须的资源和输出非必须的资源,能力或社会资本转移的能力得到增强,优化并巩固价值链系统本身,让企业的价值链根深于各个产业价值链、各种企业价值链形成的价值星系之中。在这一过程中,上游供应商、下游经销商及同一水平面的合作者等都会因专利商业化的强度及持续商业化能力的大小来决策是否与该企业的价值链发生关联,专利和专利商业化就是一种信号,这种信号可能是正面的,亦有可能是负面的[9]。专利商业化发出的正面信号则会强化企业价值链与价值星系系统的关系,维持企业价值链在整个价值星系中的作用;反之,则相反。价值星系中的吸引力和逃逸力正是通过这些筛网形式的墙起作用,专利商业化价值则是吸引力和逃逸力的大小。

环境治理新技术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中小企业;公司治理;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0;F276.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0461(2009)08-0018-04

本文为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外部环境、内部治理与中小企业成长》(TJGL08-077)的阶段性成果。

技术创新是人类财富之源,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一个国家的企业结构就像一个金字塔,处在塔尖的是少数大企业,处在塔底的则是大量的中小企业。加强企业的技术创新,特别是自主创新,是提高中小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而技术创新行为是在既定的公司治理制度框架下完成的,影响技术创新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公司治理对企业技术创新产生的影响是根本性的(2002,华锦阳)[1]。企业家的技术创新行为具有明显的公司治理属性,公司治理结构是依靠市场控制和组织控制两种模式,分别以外部激励和内部激励为主来对企业家的创新行为发挥激励作用,从而影响企业家的创新动力和创新能力,并进而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类型的选择(杨建君和吴春鹏,2007)[2]。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治理环境到底如何?这是政府监管部门和中小企业所关注的焦点。

一、中小企业公司治理研究文献述评

公司治理是通过一套包括正式或非正式的、内部或外部的制度及机制来协调公司与所有利害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保证公司决策的科学化,最终维护公司各方面的利益。Liang(1999)以上海228家小型私营企业为研究对象,对董事会构成和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经验研究表明,由于大部分私营企业采用内部控制的董事会结构,外部董事为企业带来了高额投资回报,董事会规模和公司绩效之间没有关系[3]。Randoy和Goel(2003)以挪威的68家中小企业为样本,在是否是家族企业的条件下,对董事会行为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其中绩效指标采用Tobin Q和资产回报率来衡量,同时引入了净资产比率、企业规模和企业年龄作为控制变量,论文对1996到1998年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并建立OLS回归模型验证;研究结果表明,董事会的水平与家族式的中小企业的绩效呈负相关关系,而与非家族式的中小企业的绩效呈正相关关系[4]。Gonzalez(2004)以台湾的8家中小企业为研究对象,对公司治理和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股权分散的企业其绩效也较好,经理层拥有越多决策权的企业其经营绩效更好,公共服务与经营绩效之间存在微弱的负相关关系[5]。Abor和Biekpe(2005)以加纳的中小企业为研究对象,对其董事会的特征和资本结构决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资本结构和董事会规模呈负相关关系,资本结构与董事会构成、董事胜任能力以及董事长任职期限呈正相关关系,研究结果暗示董事会规模越大,中小企业的债务融资比例越低[6]。Brunning等(2005)通过对瑞士的800多家中小型企业进行调查,对公司治理机制如何影响小型企业战略变化能力进行了研究;经过实证分析表明,股权结构集中与企业战略变化负相关,董事会规模以及董事会行为与公司战略变化能力呈正相关关系,外部董事和企业战略变化呈正相关关系,经理层规模正向影响企业战略变化[7]。国内关于中小企业公司治理研究的文献主要是定性方面的研究而且文章数量比较少,在中国学术期刊网搜索中“中小企业治理”题名,只有100篇左右,而且文献都是2004年以后发表的。

通过国内外相应文献的回顾,可以看出国内外关于中小企业公司治理的研究比较少,而且主要是从2000年以后才逐渐出现。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化的公司治理研究热潮已经持续20多年,但是如果有人想要查寻中小企业公司治理研究方面的文献,他将难有所获并大失所望(聂正安和欧阳,2006)[8],因为公司治理“市场”目前主要集中在上市公司(Clarke,2006)[9]。造成这种现状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经典的公司治理理论是建立在两权完全分离的基础上,而中小企业被视为两权没有分离,中小企业公司治理从起源上就被忽视了。依据企业的契约理论、委托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中小企业与上市公司一样,都存在着公司治理问题;现实中,中小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远远弱于大型企业。从理论和实践来看,中小企业都需要完善的公司治理机构与机制,公司治理绝不是上市公司的专利。这样的研究现状必然导致从公司治理视角入手来研究企业技术创新具有一定的难度。因而,现有关于企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研究很少考虑企业治理结构因素(徐金发和刘翌,2002)[10]。

二、中小企业治理现状调查分析

为了准确把握中小企业公司治理的状况,我们选择内蒙古某县的全部中小企业作为调查对象,通过发放问卷和实地访谈形式获得相关的数据,共收回有效问卷100份,占整个县中小企业数量的85%左右,样本在统计上具有高度的代表性。县域中小企业基本都是小企业,能更加客观地反映广大中小企业公司治理的实际情况。调查问卷涉及中小企业公司章程、股权结构、三会状况、经营者、利益相关者方面内容。

(一)公司章程方面分析

如果把创建和经营企业看作是建筑高楼大厦,那么公司章程就可以被视为高楼大厦的设计蓝图。一个设计完善的蓝图,可以保证大厦建设过程中的秩序,并最终决定大厦的质量。我国众多的中小企业都是由少数几位股东或出资人创立,由于中小企业的创业特点,大家在创业时往往忽略设计一个比较完备的公司章程,对股东、股东会、董事会和管理层的权利义务规范不清楚,“其它事情”好谈。但是,企业在取得一定的进步之后,恰恰是这些“其它事情”因无明确的章程细节予以明确或者章程中没有明确的解决机制,成了“反目”、“内乱”的“导火索”。公司章程的规范问题已经成为严重制约中小企业发展壮大和技术创新的普遍问题。因此,将公司设立时或增资扩股时是否有比较完备的公司章程作为反映企业治理状况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在被调查的100家企业中,仅有1家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经全体股东反复协商讨论,制定了有针对性的公司章程,另有4家较为详细地制定了公司章程,其余95家公司在成立之初,都是为了履行注册程序,采用了公司章程的规范文本,有的甚至将别的企业的章程改头换面,就成了自己的章程,根本没有针对性,股东甚至都不知道公司章程的内容。这样的章程,要想成为规范股东权利与义务、保护股东权益的企业最根本纲领性规范,是完全没有可能性的。这个问题在中小企业治理实践中普遍存在,是中小企业治理最基本的问题,不解决好这个问题,其它治理结构与机制问题就无从谈起。

(二)股权结构方面分析

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结构具有相关性,是决定公司治理结构有效性、优化度的重要因素。合理的股权结构形成公司对经营者良好的监督约束和激励,使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得到较好的保护;不合理的股权结构是影响公司治理水平的主要因素之一。中小企业主要是依靠个人资本自身的积累发展起来的,具有相对集中的股权结构,在这样的股权结构下,中小企业治理体现出家族治理特性就成为必然。但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过度集中的股权结构所导致的内部人控制问题会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问题。根据对100家中小企业的调查结果可知,最大的一个股东或出资人往往占有60%以上的股份,前2名股东或出资人控制的股份一般超过了90%,有的中小企业甚至就是由两名股东或出资人组成。具体结果是,第一大股东或出资人持股比例在80%以上的有13家中小企业,持股比例在60-80%区间的有61家,而低于60%的只有26家。中小企业出资人有2人的样本为71家,3人以上的为19家。

(三)三会状况方面分析

目前的中小企业多以有限责任公司为企业的组织形式。根据《公司法》的规定,股东大会是企业组织结构中的最高权力机构。其决议对于保证企业营利目标的实现以及实现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等都有重要意义。通过近三年股东会的召开情况的调查,反映企业股东大会的运行情况。调查结果显示近三年来样本企业召开股东大会的情况差异很大,召开过3次股东大会的企业占12%,其中只召开过一次股东大会的企业占35%,召开过两次股东大会的企业占26%,有27%的企业3年来没有召开过一次股东大会。对于那些年股东会议召开次数不足一次的企业来讲,公司法所规定的股东会修改公司章程,对公司增加或减少注册资本做出决议,决定公司的经营方针和投资计划,选举和更换、决定有关董事的报酬事项等重大职权的行使成为泡影。股东难以保护自身的利益,更不要说是保护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了。董事会是中小企业价值创造的核心。理想的董事会通过其具有各种知识与能力的内外部董事的组合,能够正确识别公司的内外部环境,从而发现外部环境并为企业发展带来有利的机会,做出有关企业发展重大事项的决策。更为重要的是董事会通过其对经理层的选任与激励,达到对经理层的合理选聘、有效监控以及实现企业目标的目的。同时董事会的事前与事中的监督相对于监事会的事后监督,更有利于风险的规避、成本的降低以及公司价值的创造。但根据100家中小企业公司治理现状的调查结果,91%的企业根本就没设立董事会,更不要说其规范运作。调查结果还显示,设立董事会的9家企业中,近三年召开2次董事会的企业只有4家,召开3次董事会的只有2家,3家企业一次也没有召开。对于目前的中小企业,董事会的最重要职责,就是改变中小企业治理决策的个人决策现状,变个人决策为董事会的集体决策,以有效降低企业的治理风险。监事会作为公司内部的专职监督机构,以出资人代表的身份行使监督权力,对股东大会负责。其基本职责是以董事会和总经理为主要监督对象,监督公司的一切经营活动以及财务状况,在监督过程中,随时要求董事会和经理人员纠正违反公司章程的各种行为,其监督职能主要是侧重于事后监督。我们将公司监事会人数规模、监事会是否具有一套可操作性强的细则以及近两年来公司召开监事会会议的次数等作为重点调查的内容。结果显示只有10家企业设有监事会或监事,在这10家企业当中有7家企业制定了监事会工作细则,近三年来召开2次及以上监事会会议的有8家。

(四)经营者方面分析

经营者具有的特殊经营才能或人力资本是企业的灵魂。在中小企业中,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未发生分离或者在一定的程度上实现了分离,企业的发展道德分险的困扰较少,成本较低。决定企业发展最重要的因素是经营者的素质以及促使经营者全身心投入工作的激励机制。中小企业的活力是由经营者的创新行为决定的,而经营者的创新活动能否实现,主要取决于创新的动力与创新的能力。创新的动力与经营者创新活动的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因素有关,创新的能力与经营者的素质有关。刘伟和刘星(2007)年的研究结果表明,高管持股有利于企业R&D支出的增加[11]。调查结果显示,中小企业经营者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占6%,高中以下学历的占31%。数据表明,目前中小企业的经营者中,高素质的人才较为缺乏。全面提高经营者素质对提高中小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有重要意义。中小企业经营者年龄在35岁以下的有7家,年龄在45岁以上的有32家。中小企业采用公司股票、年薪、工资、奖金和津贴五种激励方式中两种以上的企业占17%,体现出中小企业对经营者的激励手段单一,经营者基本没有持股。

(五)利益相关者方面分析

2002年初,中国证监会和国家经贸委制定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也专门规定了利益相关者问题。《上市公司治理准则》提出所谓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银行等主要债权人、职工、消费者、供应商和社区等。利益相关者拥有求偿权、知情权和参与权,他们在公司治理中起作用的主要方式是公司与主要债权人的信息沟通,职工与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人员的直接沟通与交流等。虽然中小企业面临的外部治理环境与上市公司有很大的差异,但作为中小企业来说,要想发展壮大,也同样需要关注利益相关者利益,利益相关者的意志能否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得以实现,是决定和影响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小企业的几个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包括员工、债权人和顾客。从调查数据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在调查的100家中小企业当中:仅有4家企业设立了职工工会组织;债权人在列席董事会、与高级管理层正式沟通、与高级管理层私下沟通和通过间接渠道了解等4种沟通途径中,有两种以上表达方式的占7%,有一种表达方式的占82%,没有重视债权人即债权人没有表达机会的占11%;关系到利益相关者利益的重要决策,在考虑主要债权人的决策意见、考虑主要供应商的决策意见、考虑主要客户的决策意见四种选择中,能够选中二项以上的企业占22%,选中一项的占66%,从没有考虑主要利益相关者利益,而由企业自主决策的占12%;目前中小企业普遍重视其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与顾客的关系较为融洽,样本企业中顾客对中小企业产品或服务的满意度在70%(满意度最高分为100%)以上的企业占81%。

三、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公司治理机制通过影响企业技术知识的积累和技术创新的投入、利益分配、权力分享, 从而对技术创新具有路径决定作用(王昌林和蒲勇健,2005)[12]。通过对中小企业公司治理各要素的分析以后我们可以看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治理环境总体状况不理想,治理结构不健全,治理机制作用欠佳,具体体现为:

第一,经营权与所有权没有分离,家族式的企业形态大量存在。每个股东不可能直接参与管理,股东可以选择管理者,这样就在客观上形成了一个独立的管理阶层。而我国中小企业股权集中,股东、经理合二为一,把持着公司的实权。尽管家族式治理模式在企业发展初期有一定的合理性,然而随着企业的发展,它将日益成为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桎梏。

第二,现代产权制度刚刚建立,相互制衡的治理结构形同虚设。尽管公司法规定董事会是股东利益的代表者,它有责任监督经营者的行为。但现实中,中小企业的董事会成员几乎全是由“内聘董事”组成,这些负有监督职责的董事,除了担任董事职务以外,同时也是公司总经理的部下,“部下”监督“领导”是没有可能性的。

第三,决策、监督、激励三项内部治理机制不能发挥应有作用。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包括决策机制、监督机制、激励机制三种机制。而在目前的中小企业中,所有者即是经营者,决策多由“家长”进行,监督机制形同虚设,激励手段单一,没有形成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等问题普遍存在,所以中小企业的三项治理机制基本上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第四,中小企业没有一个能真正解决公司治理问题的公司章程。忽略设计一个比较完备的公司章程,在一些公司治理的关键问题上很难得到有效解决。据有关资料显示,美国企业的平均寿命为5.2岁,欧洲和日本企业的平均寿命是12.5岁,而我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3.7岁,这与缺少一个设计合理的公司章程有很大的关系。

提高中小企业公司治理水平既需要有企业内在的能动性,还需有外部环境的压力。针对调查所发现的问题,为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治理结构与机制,提高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提出以下三点政策建议:

首先,对于中小企业自身来讲,提高对加强中小企业治理重要性的认识。目前理论界也将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上市公司或大型企业上,而中小企业公司治理实践的发展,迫切需要中小企业自身充分认识加强自身公司治理对提高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意义,自觉地依据公司治理理论指导企业治理实践的开展。

其次,促进现代产权制度有效运行,建立符合中小企业特点的治理结构。现代产权结构是适应目前生产力发展需要的一种产权组织形式,中小企业在建立内部治理结构时不能照搬上市公司或大型企业的治理结构,而应根据企业自身特点和发展的要求,建立相应的治理结构。

再次,改变中小企业个人决策的现状,激活中小企业公司内部治理机制。随着中小企业的发展,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决策的难度越来越高,个人决策已无法满足中小企业的科学决策要求。为此,要建立合理的公司章程、会议议事规则等制度,使中小企业的决策实现由个人决策向集体决策转化。

正如杨建君(2007)所说,人们经常思考为什么有的企业技术创新水平不高,这里除了技术本身的原因之外,人们已开始从公司治理这一制度层次来探究这个问题[13]。因此,未来的研究将更加关注公司治理与企业技术创新的关系,特别是双方互动的内在机理、影响方式、影响路径等问题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华锦阳.试论公司治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J].自然辩证法 通讯,2002,(1):52-57.

[2]杨建君,吴春鹏,.公司治理结构对企业技术创新选择的影响[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1):34-38.

[3]Neng Liang.Board Structure and Firm Performance: New Evidence from China’s Private Firms[R].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Annual Conference, August 1999.

[4]Trond Randoy, Sanjay Goel. Ownership Structure, Founding Family Leadership, and Performance in Norwegian SMEs [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03, 18 (5):619-637.

[5]Eduardo T. Gonzalez. Impact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on Productivity: Asian Experience[R].The APO (Asian Productivity Organization) Basic Research XI on Impact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on Productivity, December 2004.

[6]Joshua Abor, Nicholas Biekpe. Does Corporate Governance Affect the Capital Structure Decisions of Ghanaian SMEs? [R]. University of Stellenbosch Business School, September 2005.

[7]Olof Brunning, Mattias Nordqvist, Johan Wiklund.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Strategic Change in Small Firms: Untangling and Combining the Effects of Ownership, Board Structure and Top Management Teams[R].Merging Economic and Managerial Perspectives at the Max Planck Institute of Economics, October 2005.

[8]聂正安,欧阳.中小企业公司治理的中国路径[M].北京:经济 管理出版社,2006:3.

[9]AD Clarke. SMEs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Politics, Resources and Trickle-Down Effects[R]. Corporate Law Teachers’ Association Conference, 2006.

[10]徐金发,刘翌.企业治理结构与技术创新[J].科研管理,2002,(4):59-63.

[11]刘 伟,刘 星. 高管持股对企业R&D支出的影响研究――来自2002-2004年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10):172-175.

[12]王昌林,蒲勇健.公司治理、技术创新路径与产业专业化[J].管理工程学报,2005,(3):10-14.

[13]杨建君.公司治理与企业技术创新关系研究综述[J].科技管理研究,2007,(11):132-134.

CorporateGovernance Environment of SMEsTechnologyInnovation

Hao Chen

(Business School of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1, China)

环境治理新技术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心脏手术;术后不良精神反应;心理基础;情志顺势心理治疗

DOI:10.14163/ki.11-5547/r.2016.28.189

近些年, 随着心血管外科医疗技术的提升, 心脏手术后发生重大并发症的可能性及死亡率得到有效控制, 但术后不良精神反应的发生率仍处于较高水平。据报道[1], 心脏术后精神并发症的发生率多介于30%~50%, 不仅延长了患者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支出, 而且还会一定程度地增加并发症及死亡率。因此, 了解术后不良精神反应的临床特点与危险因素十分关键。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1~12月治疗的69例心脏手术患者, 男35例, 女34例, 年龄24~68岁, 平均年龄(33.6±12.9)岁;小学或初中13例, 高中或专科29例, 本科或大专27例;根据CAM将术后无不良精神反应的患者作为对照组(38例), 有不良精神反应的患者作为观察组(31例), 患者主要表现为兴奋躁动, 其中3例有谵妄。本研究在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自愿参与的原则下开展。

1. 2 方法 在患者心脏手术前的1~3 d, 采用SAS、SDS、FEVS及五态性格量表对69例心脏手术患者进行综合评估, 详细为患者讲明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争取患者配合并如实认真填写调查量表。

1. 3 观察指标[2] ①SAS反映焦虑症状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评分分4个等级, 共含20个条目, 50分以下无焦虑, 焦虑程度:轻度为50~59分, 中度为60~69分, 重度为>70分;②SDS可直观反映出抑郁状态, 评分分4个等级, 共含20个条目, 53分以下无抑郁, 抑郁程度:轻度为61~62分, 中度为63~72分, 重度为>72分;③FAVS采用标尺的方法, 标尺上共10个刻度, 两端代表0分(无恐惧)与10分(极度恐惧), 恐惧程度:轻度为1~3分, 中度为4~6分, 重度为7~10分。④五态性格量表由太阳、少阳、少阴、太阴及阴阳和平等5个维度组成, “是”与“否”分别记1、0分。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相关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

2 结果

2. 1 两组术前情绪状况比较 观察组SAS评分、SDS评分及FAV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2. 2 Logistic回归分析 经Logistic回归分析, 焦虑、恐惧对术后不良精神反应的发生具有显著相关性(P

3 讨论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人口老龄化, 心脏病的发生率呈明显增高之势, 临床手术量增多。手术本身是一种强烈的应激源, 会对术前患者的生理及心理产生强烈的影响。急性术后精神障碍指的是患者术后短时期内出现的可逆性的急性精神紊乱综合征, 包括认知、感知、意识、记忆以及精神运动行为等一系列的异常。

情志顺势心理治疗是以中医学的“情志”、“顺势利导”为思想, 并结合积极心理治疗等方法的一种心理减压技术, 对改善患者的生理及心理状态具有显著的效果, 比如可增加疼痛耐受力、缓解焦虑、提高应变能力等。该干预方法由专业心理医生操作, 患者入院后隔天1次, 总共3次至手术前1 d, 40~50 min/次, 具体操作为:①评估:通过与患者的交流, 了解其不良情绪的性质;②不良情绪表达:选取具体的带有不良情绪色彩的事件与患者展开沟通, 帮助患者适度地释放出具有负性的破坏性的心理能量;③认知调整:从与患者对话的过程中找到认知障碍, 并顺势向积极面的调整;④强化积极成分:挖掘并强化患者具有某些积极的心理资源;⑤心身整合:经前述步骤后, 患者不良情绪一定程度得舒缓, 心身状态相对稳定、和谐, 有利于手术开展。

总之, 心脏手术患者术前存在强烈的焦虑及恐惧, 术后不良精神反应发生率高, 应针对这类患者加强情志顺势心理治疗。

参考文献

[1] 冯晔, 谭梦, 张伯华. 论情志顺势心理治疗中求助者的投射心理及其运用.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5, 2(14):7-9.

环境治理新技术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专业;培养模式;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地理学从开始之初就具有与其他学科许多显著的区别,表现出独特的学科特征。①地理学经过了多年的发展,从古代地理学到现代地理学,他更加注重实验性,其知识成果表现出更强的实践性,并能够很快地被国家各级规划、生产部门所使用。当前,新学科的蓬勃涌现和新技术新手段的大量应用为地理学的发展提供更加先进的技术支撑。②但是,中国的高校长期以来传承沿袭着传统的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地理学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如何把这些新技术应用到地理学当中成为本文所要探讨的焦点。

一、当前地理学新技术和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介绍

当前,地理学受到大量新技术的冲击并与之相融合,逐步形成了自己特色的专业方向。这其中主要有:

(一)计量地理学出现。该方向大量运用了数学统计的方法来解决地理的问题,更加侧重于地理学的定量表达,从而为地理学从更高层次上理解和解释地理现象。

(二)遥感。遥感的出现彻底解放了地理学家,从资源获取到实验室分析,遥感都为地理学家提供了主要的数据信息。随着这种技术的成熟和普及,大量的地理问题都直接或者间接借助于遥感进行解决。

(三)GIS。地理信息系统的出现使得地理学家有了更加便利的工具来分析和挖掘自己拥有的地理资源和信息,从而在获得知识的知识。

(四)测量学和数字地图制图。测量学和数字地图制图让地理研究工作者摆脱了繁重的地理数据获取和分析的工作,并且对地理数据的分析和标准化都产生了影响,也成为地理学方向的重要产业之一。

(五)时间和空间分析。时间序列的分析来源于地理资料的长期积累,通过时间序列的分析为获得具有规律性的地理知识提供了可能。空间分析的概念来自于数学拓扑学和GIS。空间分析为地理知识的空间表达和地理迁移提供重要的思想依据。上述这些重要的地理学思想和方法都为地理学新的发展提供帮助,实践也证明了这些方法和思想是可行的④,同时在当前地理学发展状况也可以看出这些方法已经被大量使用,并形成了一些固定的模式。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是为培养适应当前新农村建设和中国城市建设的需要,信息化、市场化、

现代化的时展趋势,培养掌握区域城镇有关理论和方法的人才而开设的一个新专业。该专业主要让学生掌握制图、测绘、信息系统、区域规划、资源评价、经济地理和生态等方面的基本专业技能,培养学生具备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具有测量、制图、计算机等基本技能。从资源环境与城市规划管理专业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该专业体系的形成主要基于以下几个专业:地理专业;规划专业;管理专业;测绘专业;生态专业;其他相关的资源专业(如水利专业、矿产专业等)。

二、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培养目标

按照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以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为主线,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以地理科学、环境科学、管理科学为主干学科,拓展城镇规划、旅游区域规划同时兼顾工程技术、城市经济学、城市社会学等学科的知识面,并接受城市规划、城镇设计、计算机应用及CAD辅助设计等基本训练,

熟悉从事城镇区域规划、旅游区域规划设计工作所需要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

三、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开设的层次课程

(一)基础层次课程主要是让该专业的学生对专业有个简单的认识,基础课程为其他课程的开设提供了前提,因此基础课程开设的种类对本专业的建设方向具有重要的意义;基础层次的课程主要包含自然地理、普通地质学、管理科学、环境科学、生态学等。

(二)专业层次为整个专业的核心,该层次的课程决定了在本专业中的研究方向,因此对于这个层次课程的选取对于新生来讲尤为重要;该层次课程主要有:区域(中国、世界)自然地理、地质地貌学、水文学、人文地理学、区域经济学、产业布局学、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测量与地图学、土地规划、生态学、建筑学、遥感技术与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等。

(三)技能层次为该学科的一个辅助,从一定意义上讲是整个学科的技术支撑;这个层次的课程有:高等数学、线形代数、数理统计、计算机图像处理、数据库基础知识、地学统计方法、统计软件(SPSS,STATISTIC)、CORELDRAW,AUOTCAD,GIS软件等。

从学科内部分类来看,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可以分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含经济地理)、城镇规划、地图测绘以及其他方面(旅游等),这几个层次也代表了本专业当前发展的几个主要方向。自然地理学主要开展资源调查、资源评估等方面的工作;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为社会经济等方面;城镇规划方向主要开展城市体系、园林、住宅区、经济发展功能区、生态等方面的规划研究工作;地图测绘方向一般脱胎于测绘专业,并与工程测量结合到一起服务于政府等部门的基础测量工作,同时也为科研部门提供重要的基础地理数据。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作为新的地理学科之一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在专业培养、学科设置、课程层次、技能培训等方法都大量依靠了新地理学技术的支撑,这些支撑使得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成为地理学一个较为特殊专业,该专业既有了地理学中人文地理学的思想内核又有了工程学、技术科学的外在。本文在总结了大量高校该专业设置的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下几个主要的培养模式。

四、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培养模式

(一)资源环境评估和分析为主的培养模式。该培养模式侧重于自然资源知识的掌握,对水、大气、土地、地籍管理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学习。

(二)区域经济分析为主的培养模式。该模式主要探讨经济发展中的社会问题,主要有国家的区域发展、地区经济区建设、城市化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人口和资源问题等。

(三)以地图和测量为主的培养模式。该培养模式来源于以前的测绘学,主要研究地图测量、工程测量等一系列问题。

(四)以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为主的培养模式。

(五)以规划为主的培养模式。这种模式以城市规划学为主,并结合了经济地理和建筑学的一些知识而形成的。

从这几种模式上我们可以笼统的进行一下划分:第一种模式偏重于自然地理方向,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地质学基础和野外实习能力;第二种模式偏重于人文地理和经济地理,要求学生的思维比较有扩展性和立体感,同时必须具备深厚的数学功底和统计学知识;第三种模式偏向测量,要求学生掌握的地图学和测量学的知识较多;第四种偏向于技术,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技能,数据库、编程等应该比较熟练,同时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空间思考能力和知识转化能力;第五种模式偏向规划,要求学生的基本知识较多,该种模式是这几种模式中最高的一层,它所涉及的知识面可以涵盖上述几个模式。

五、几点思考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开设和建设要根据各院校的实际情况开展,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根据具体的师资情况和所在区域的社会需要进行设置。学生应该根据自身的爱好进行有侧重的模式选择。这就要求学生在充分考虑自身条件的基础上完整地审视这几种培养模式,选出适合自身发展的模式。

当前,很多高校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都是依历史专业或者优势专业而建设的,这样在师资配备、实验室建设、学生课程开设以及整体专业定位上往往偏斜于历史专业或者本身的优势专业,造成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成为其他学科的一个附属学科,这必然对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发展造成一定影响。

参考文献:

环境治理新技术范文第5篇

课堂教学优化研究是高校教学改革中一个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它直接关系到教学改革成功与否。大数据环境下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是时展的必然要求,如何构建智慧学习环境、实现新的教学形态和学习模式是新形势下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一方面,是时展的必然要求。大数据是教育未来的根基,没有数据的留存和深度挖掘,教育信息化只能流于形式,每一次技术的革命都革新了教育的一个时代。另一方面,提高教学创新与改革的成效。大数据环境下课堂教学已经发展成为新形?菹陆萄Ц母锏慕萄?模式。

1 大数据给课堂教学模式带来的影响和挑战

1.1 “大数据”提供新的教育平台

自2011年开始美国教育领域率先掀起了在线教育的改革浪潮,智能学习平台在全球逐渐兴起,如Coursera等。全球多所高校通过在线教育平台免费开放课程,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交流。这种在线学习平台改变了传统的面对面教学模式,必将给现代教学改革带来深刻的影响。

1.2 “大数据”发展新的教学模式

大数据时代线上学习逐渐成为学习知识的主要途径,并且能轻而易举获取最优秀的教学资源。除此之外,它还能对学习者的学习行为自动进行提示、诱导和评价,进而弥补了缺乏面对面交流指导的不足。通过智能分析、整合大量的在线学习行为,它能很轻易地掌握学习规律和特征,然后针对具体学习者提供有针对性的辅导,最终实现在线学习和即时交流学习心得,以及实现学习互动。

1.3 “大数据”重建教学评价方式

传统教学评价活动主要是学生根据任课教师的授课表现进行评价,以及教师依据学生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等对学生进行评价。但是,传统教学评价活动往往缺乏沟通的及时性和互动性,教学评价结果无法实现即时反馈。比如教师无法明确知道哪些教学方式是最受学生欢迎和接受的。而大数据技术通过分析师生长期教学行为,得出具有个性化的教学行为和规律。“大数据”评价方式从技术层面以更科学的方式归纳总结教学活动规律,它实现了过程导向评价而非结果导向评价。

2 大数据环境下教学模式创新的动力机制分析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发展,“大数据”为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大数据”环境下教学模式的创新,主要通过三个层面的三种转变来实现:一是教师层面从经验式教学向数据分析式教学转变;二是学生层面从依赖课堂和教师向分析自身学习行为转变;三是媒介层面从简单、单一的工具向多样、复杂的多媒体介质转变。

2.1 教师层面:从传统教学经验转向海量数据理性分析

传统教育领域主张,由富有教学经验的几十年老教师通过传、帮、带年轻教师的方式发展教师队伍。这一主张在今日仍然被广泛应用。这主要是因为,老教师经过多年教学实践形成和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而这种教学经验的多少、优劣与教师的教学质量紧密相关。归根结底,教学经验的积累和运用仍然是属于有限理性范畴。在大数据时代,计算机会对存储的海量教学记录进行分析,并且能及时为有需要的教师提供相应的教学解决方案,此种教学解决方案是建立在理性的数据分析基础上的。因此,在大数据时代教师的授课方式也将迎来全新的转变,教学经验在教学活动中的优势地位将得以改变,逐渐向教学案例理性分析转变。

2.2 学生层面:从依赖于课堂和教师转向对自身学习过程的数据分析

如今的教学授课方式仍然是“一对多”的教学模式,这种“大锅饭”式集体授课方式在有限的时空范围内无法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授课教师无法照顾到每个个体差异而提供相应的教学措施,教师对课堂教学节奏的把握仍然是基于教师的经验判断,教学过程仍然是按部就班地开展。在大数据环境下实现对个体学习数据的分析是完全可能的,也就是数字化学习过程,而通过现代媒介工具则是完全可以实现数字化学习过程的。比如,通过测试题库的完成时间和答题准确率等学习记录数据,计算机针对数据进行分析,进而发现个体学生需要重新掌握哪些知识点,哪些知识点又是需要进一步巩固的,这样,学生的学习行为与知识点建立了联系,而大数据又能因人而异提供有效的指导,使每个个体能够有的放矢。

2.3 媒介层面:从简单、单一的工具转向丰富、多样的多媒体介质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材是主要的学习资源,而板书、PPT展示是主要的授课手段,这些学习载体和工具都是单向沟通的,知识接收者的信息反馈并不畅通,更别提挖掘和分析知识接收者的学习行为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据量、数据处理能力都得以质的发展,这都是依靠现代丰富的、多样的媒介工具和分析工具而实现的。通过这些工具和媒介,知识传播者和知识接收者之间的界限被打破,两者可以实现即时的沟通和交流,能更贴近接收者,理解接收者的需求。

3 “大数据”教学模式的特征分析

3.1 注重教学的预测性判断

“大数据”对传统教学活动和教学过程进行了改良,一方面“大数据”通过大量数据分析会对教学活动出现的新情况进行调整;另一方面,新知识点和新教学法随时会被挖掘出来,教学内容和知识更具有前瞻性。“大数据”的重要功能,是在复杂的教学过程中根据海量数据进行分析,进而归纳总结出具有预测性的内容。比如个体学生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巩固知识和活学活用更为有效,何种教学方式与当前学生学习特征更为匹配等等。此外,通过对教学数据的分析,可以总结出学生的学习行为特征和倾向,以有效预防教学过程中不适行为的出现。

3.2 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数据分析能力并重

教师的专业知识不仅是影响教学活动重要因素之一,而且还是学生衡量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教师的专业知识要求在任何时候都是占有重要地位的,但是在大数据时代下教师还需掌握教学数据分析的能力。如何在海量数据中挖掘出具有教学意义和教学价值的知识和内容,是教师在今后教学活动和教学过程中必须掌握的一项技巧和任务。通过对教学数据的挖掘、分析和解读,对与授课对象相关的数据分析,以及如何有效利用有用数据应用到具体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是极其重要的。

3.3 个性化教学成为主流,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就技术层面而言,“大数据”可以实现对学习行为特征、学习兴趣爱好,甚至学习态度的统计分析。从这个角度而言,未来的教学必将是精准化的个性化教学,对个体学生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过程都可以建立在过去数据的分析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大数据轻而易举地掌握个体学生的学习特征,了解到个体学生的特长与短处,真正从细节上掌握学生学习规律,进而真正实现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