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区域经济增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区域金融;区域经济;门限模型
文章编号:1003-4625(2008)10-0033-03中图分类号:F832.1 文献标识码:A
一、中国区域经济的收敛性
本文的研究基础是Solow的经济收敛假设,对此假设进行的实证研究对于本文而言比较重要,有必要对针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的省际趋同或差异性的计量研究进行回顾①。针对我国的区域金融与经济增长的计量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经济增长是否存在总体收敛、省际间或区域间的收敛和不同时段收敛三个方面。Li(1998)研究证实中国经济在1978年-1995年总体上出现了收敛现象,估计条件收敛的速度为每年4.75%,在1990年后各省间的差距有所扩大。Chen和Fend(2000)对1978年-1989年中国29个省的数据进行的计量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区域经济在此期间出现收敛。李永友、丛树海(2005)通过利用1994年-2002年中国各省的经济增长横截面时间序列数据,研究发现这一时段的人均产出的增长水平表现为一种收敛的趋势。张焕明(2005)研究发现由于后发能力因素,如学习能力、对新技术的理解力以及技术的扩散效应,地区间的经济受Verdoom-Kalder效应和后发优势效应的共同影响,1982年-2002年间东、中、西部地区内部各省份经济增长的趋同性较为明显,全国各省份经济增长也存在趋同的可能性。汪锋等(2006)研究指出人力资本和制度变量的扩展的索洛模型很好地描述了中国各省的经济增长,在控制了各省人力资本、企业市场化程度和对外开放程度的差异后,发现中国经济表现出索洛模型预测的条件收敛现象。
但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相悖的观点也大量存在着,并得到了许多学者的支持。例如,Yao(2002)使用Hsueh-Li(1999)的数据,进行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验,发现中国各省的人均GDP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在扩大,这一观点也得到了其他学者的支持(王志刚,2004;王铮、葛昭攀,2002;杨俊,2005)。
事实上,分歧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因为不同学者的研究思想和采用的研究方法以及统计指标的差异,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由于经济收敛的要求过于严格所致。近年来,有些学者提出了经济增长的俱乐部收敛,它与绝对收敛和条件收敛不同,其不同于绝对收敛中只有一个均衡水平,也与条件收敛中每个经济体可以有不同的收敛路径,在控制一些关键变量之后仍然收敛于同一个均衡状态不同。
程建、连玉君(2005)通过对1952年-2003年各省的人均GDP数据,运用协整检验分析对各地区的经济增长收敛性进行检验,发现中西部地区具有收敛性特征而东部地区不存在收敛,三大地区间也不存在收敛。蔡、都阳(2000)利用泰勒指数的分解技术,通过把全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地区差异分解为东中西部份各地区的各自内部差异和之间的差异,发现在我国不同区域内部呈现出经济增长的“俱乐部收敛”现象;但在不同区域之间这种收敛却没有出现,刘明兴等(2000)的研究也得到了一致的结论。陈安平和李国平(2004)通过对中国东中西部三大地区内和地区间人均产出序列进行协整关系检验,结果表明,东部和西部地区内的经济增长具有收敛性,三大地区间的经济增长却不存在收敛趋势,中部各省的经济增长在长期受三个共同冲击的影响,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在长期受两个共同冲击的影响。由此可以发现,中国地区间经济发展存在着可能的俱乐部收敛,这是一个能得到大多学者广泛支持的结论。本文通过门限模型实证分析,检验地区金融发展速度对经济的实际增长速度的作用是否具有门限效应,考察地区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二、样本数据
采用数据的时间跨度是1990年到2006年,空间跨度包括全国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具体的指标变量包括经济产出、价格指数、固定资产投资、居民消费、人口统计数、地区所有金融机构的存款和贷款。所用的数据均来自全国以及部分地区的统计年鉴和中经网(db.cei.省略/)。
通过对数据进行初步的处理,获得各地区经济实际增长速度gy、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长速度gi、消费实际增长速度gc、和刻画地区金融发展的金融机构存贷款总额的实际增长速度gf,以及人口增长速度gp,刻画地区的金融发展水平的地区人均实际贷款额TR。这里,我们就只从金融发展的广度方面来判断地区的金融发展水平,即用地区人均实际贷款额作为门限变量。
三、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在这里,我们采用门限模型①对中国地区金融发展与地区经济发展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具体的门限模型为:
首先,判断模型是否存在门限效应,存在几个门限,从F检验结果(见表1),发现模型有两个门限。
因此,构建如下多重门限模型:
模型中加入自变量平方项,目的是为了克服由于解释变量不足导致的虚假回归,另外去掉了估计不显著的人口的增长速度。
其次,对模型中的变量进行全样本的数值分位数统计(见表2),我们可以发现数据的一些特点,样本中的经济实际增长速度大部分都是正的,中位数是9.714%,大于7%的个数占到总样本数的75%;固定资产投资的实际增长速度的振幅明显大于消费,大约是消费的两倍多;所有的变量都存在着负增长的情况,这是由于物价因素导致的,从1991年到1994年中国经历了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导致了扣除物价因素影响后的实际增长速度为负,这是符合中国实际的;样本中金融发展速度为负是由于中央银行为克服通胀而实行较强的信贷紧缩政策,导致区域金融资产实际增长额大规模下降的结果。
然后,通过程序计算估计出方程的两个门限值大小,分别是γ1=3380,γ2=3937。并且通过门限值对应的似然比值来检验门限值的显著性。
根据地区金融发展水平与门限值大小关系,我们把样本分为,较高金融发展水平(TR>3937)、中等水平(3380
在已知门限值大小的情况下,估计模型的其他参数(见表3)。从参数的估计结果,我们发现:解释变量投资和消费对于区域经济的实际增长速度都具有正向作用,并且投资略小于消费,这说明了在刺激地区实际增长速度时,地区政府依靠投资的增长速度效果不如消费;解释变量金融发展速度的估计系数,在三个门限中分别是-0.267,4.72和0.094,这表明地区属于区制Ⅱ时,金融发展速度对经济的增长速度作用最大,此时有利于相对贫穷地区追赶富裕地区,因为对于同样的金融发展变化,门限效应的存在导致相对贫穷的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将比发达地区快很多,当地区属于区制Ⅰ时,金融发展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出现了负的相关关系,这表明这些地区的金融发展水平过低,金融发展受到宏观政策的影响如紧缩而存在较大的不稳定性,因此金融发展在统计上与经济增长负相关的情况;另外,地区无论处于哪个区制,金融发展速度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影响都要比消费和投资的影响要大得多。
最后,我们在已知区制的情况下,给出从1992年到2006年,我国各地区每年属于每个区制的数目比例(见表4)。
从表4,我们可以发现,我国的地区金融发展水平起初两极分化严重,大部分地区属于金融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制Ⅰ,此后,有一部分地区逐渐地步入区制Ⅱ,在1996年以后,进入区制Ⅱ的地区迅速增加,在2001年以后,属于区制Ⅱ的地区,迅速地进入到了区制Ⅲ中,在2006年,区制Ⅰ、Ⅱ、Ⅲ分别包含地区的数目比是36361,这说明1990年到2006年间,我国各地区的金融发展速度较快,金融发展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与我国各地区的现实相符合。
四、简短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上述的实证分析,我们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1.投资和消费对于区域经济的实际增长都具有正向作用,投资作用略小于消费,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比消费和投资要大得多。
2.地区金融发展水平存在较低、中等和较高三个区制,地区金融发展对该地区的经济增长作用具有显著的门限效应,在达到经济稳态的过程中,地区金融发展速度是决定经济增长速度的最重要因素,地区金融发展水平通过影响金融发展速度对经济增长速度作用的大小,决定着经济增长速度,即地区金融发展速度对经济增长速度的作用受到该地区金融发展水平高低的影响,理论上存在着门限效应。
3.属于区制Ⅱ的地区,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最大,此时有利于相对贫穷地区追赶富裕地区,属于区制Ⅰ的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出现负的相关关系,即在区域经济增长的过程中,金融发展表现出对经济增长的阻碍作用。
根据实证研究结果,及中国地区金融发展水平与地区经济增长速度之间有意义的特征,我们建议:
1.中国目前仍然存在着大量金融发展水平较低的省市地区,这些地区在寻求加快经济增长速度的时候,应该避免依靠不可持续的投资的高速增加,和期望于增长稳定的消费的作用,而应该着重考虑依靠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利用它的增长对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的影响,尤其是它的水平值在达到一定门限值以后所具有的巨大倍数效应,从而走上经济高速增长的路径,追赶上富裕的地区。
2.国家在制定促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的政策时,可用考虑通过帮助促进这些落后地区的金融水平的发展,来促进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例如可以借鉴日本在冲绳建立振兴开发金融公库,意大利为开发南方落后地区建立南方金融租赁公司,在落后地区设置专门的区域性政策金融机构来促进这些地区的金融和经济水平发展。还可以借鉴美国的差别准备金政策,对落后地区实行差别金融控制政策,以及实行倾斜性信贷政策,鼓励私人资本流向落后地区,促进这些地区的金融和经济发展水平,使这些地区的金融发展水平达到第一个门限值以上,进而通过区域金融发展来拉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
参考文献:
[1]Hansen,B.E. Threshold effects in non-dynamic panels: estimation, testing, and inference[J]. Journal of Econometrics(93),1999,pp.345-386.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我国区域金融各地区总体运行平稳,金融改革不断深入,区域金融发展更趋协调,金融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末,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分别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2.2万亿元、12.7万亿元、12.6万亿元和5.4万亿元。与此同时,我国的区域金融发展水平也不断提高,各地区存款平稳增长,贷款保持较快增长,信贷结构进一步优化。但不可否认的是,区域之间仍然存在经济发展的严重不平衡,因而,在贯彻落实“总量平稳、结构优化”的要求基础上,提高区域金融服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能力,以实现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这种背景形势,本文收集了中国1997~2013年衡量东、中、西、东北四大经济区域31个省市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评价指标值。并基于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的基础,建立固定效应模型。通过对固定效应模型参数的估计,具体分析区域金融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由此,提出强化区域金融作用的措施,促进区域金融、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文献综述
1.国外的文献综述。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经济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国外学者对相关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早,因而理论体系相对比较成熟。熊彼特(1912)从银行和信用的角度说明金融在经济增长中所发挥的作用,认为经济发展的动力来源于企业家的创新,而企业家的创新离不开银行信用的创造,并且指出运行良好的银行通过鉴别那些能成功地开发新产品和新生产方法的企业家,为其提供信贷从而刺激技术的进步,间接促进经济的增长。帕特里克(1966)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提出两种模式,即“需求跟随型”和“供给引导型”,认为在经济发展的初期,“供给引导型”模式较为普遍,而到了经济发展的成熟阶段,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呈现出“需求跟随型”模式。麦金农和肖(1973)提出了“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认为发展中国家要使其金融和经济不断发展,应放弃所奉行的金融抑制政策,实行金融深化改革。Pagano(1993)基于内生凸性增长模型(AK模型)研究稳定状态下金融发展主要通过影响社会的储蓄率、资本的配置效率、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比例等途径实现对经济增长的作用。King和Levine(1993)选取金融中介规模、银行信贷规模以及私营企业获取的信贷规模三个指标来衡量金融发展水平,并对影响长期经济增长的其他因素进行控制,实证结果表明,金融中介发展水平对长期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从国外研究的文献可以看出,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而经济增长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金融的发展。这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为我国国内学者研究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理论基础与支撑。
2.国内的文献综述。国内学者对区域金融发展、区域经济发展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本文主要从区域金融支持区域经济增长、区域金融发展的非均衡性这两个角度对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问题进行研究。关于区域金融支持区域经济增长的研究方面,张企元(2006)通过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三大区域金融(贷款)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高度的相关性,并且中部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大。同时,在分析金融调控(总量调控和结构调控)对区域差距影响的基础上,得出缩小区域金融发展差距有赖于结构性的金融调控。胥嘉国(2006)基于随机效应模型分析区域金融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和影响,结果表明,区域金融发展无论是在量的增长上还是在质的提高上都有助于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同时工具变量法(IV)估计结果进一步说明,金融发展在质的提高方面比量的扩张更有助于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杨圣奎(2010)选用固定效应模型对我国1990~2008年间区域金融支持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区域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区域金融发展对地区经济的支持存在较大差异,并进一步证实在金融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存在通过金融发展来推动经济增长的巨大潜力。赵本福等人(2013)运用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对我国1998~2010年30个省市的区域经济增长与金融支持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从长期看,我国金融支持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稳定的均衡关系,金融支持是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而从短期看,金融支持的不同方面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同方向的影响。关于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研究方面,赵伟、马瑞永(2006)运用泰尔指数测度方法对我国1978~2001年间中国区域金融增长差异进行了分析,并对总体差异进行了分解。结果表明,1978~1991年区域金融增长差异迅速上升,之后呈现下降的趋势,整体表现出类似于经济发展的“威廉姆森倒U假说”的特征,并指出我国区域金融增长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金融增长差异。李敬、冉光和、孙晓铎(2008)运用基尼系数、Theil指数和对数离差均值对我国1978~2004年金融发展的省际差异、东中西金融发展差异和城乡发展差异进行了全面的度量,并运用R/S方法对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长期变动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区域金融发展的差异主要源于城乡发展的差异,区域间金融发展差异一直位于高位状态,并且从未来的变动趋势来看,区域间金融发展差异在未来总体上可能会进一步扩大。田菁(2011)从部门和整体这两个角度考察了中国区域金融发展的现状,研究结果表明,金融发展虽然稳定但整体市场化程度不高,区域金融差异显著表现在金融发展的总量上,因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关于区域金融发展的政策建议。通过以上文献梳理表明:我国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区域金融的发展支持区域经济的增长。但由于各区域金融发展存在非均衡性,导致区域金融在区域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度不同。本文尝试从区域金融规模、区域金融效率、区域金融结构这三方面分析研究我国区域金融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支持效应。
二、中国区域金融发展支持区域经济增长的效应研究
(一)区域金融规模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支持效应
金融规模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支持作用主要是通过金融资产的不断增加、金融机构数量的递增、金融工具的多元化等途径得以实现。一般而言,金融规模越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也会相应地增加。因而,区域经济的发展有赖于区域金融规模的支持。表1给出了我国2005~2013年东、中、西、东北地区的GDP与金融机构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由此简要地说明区域金融规模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的关系。由表1可以看出:①从纵向来看,东、中、西、东北四大经济区域金融机构的存贷款总额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而相应的GDP也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因而在某种程度上区域金融资产规模与区域经济之间存在正向的相关关系,区域金融资产的增长将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②从横向来看,2005~2013年间各地区的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东部>西部>中部>东北,即各区域金融发展存在一定的差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非均衡。但从理论上看,金融资产规模的增加将有利于推动经济的增长。
(二)区域金融效率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支持效应
金融效率反映了金融发展水平,因而金融效率的高低将影响经济发展水平。Pagano(1993)内生凸性增长模型是将金融因素纳入到促进经济增长机制的理论模型之一,认为储蓄—投资转化率反映了金融市场改进资源配置的效率,储蓄向投资的有效转化将对经济增长形成一定的影响。由此,区域金融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更多是将吸收的存款有效转化为贷款,进而投资于能产生回报率较高的领域,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因而,区域金融效率将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区域经济的增长。
(三)区域金融结构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支持效应
区域金融结构与区域经济增长方式是相辅相成的,金融结构的变化往往可以反映出一个区域经济增长结构和方式的变化。本文主要从金融机构中长期贷款占全部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比例说明区域金融结构支持区域经济增长。中长期贷款一般用于新建、扩建、改造、开发、购置等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贷款。因而,区域中长期贷款比例增加,可投资于固定资产项目的资金就相对越多,这将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的长期发展。同样,区域间不同的金融结构将会对经济起到不一样的促进作用。
三、中国区域金融支撑的实证研究——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检验
(一)指标的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在使用面板数据研究我国区域金融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支持作用过程中,通过参考闵姣(2013)的金融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以浙江省为例,张亮(2013)的区域经济增长与金融支撑能力的实证研究——以吉林省为例等多篇学术文章的基础上,选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RJGDP)作为衡量区域经济增长的指标。而在衡量区域金融发展水平上,本文主要选取以下三个方面指标:①区域金融规模指标,本文采用戈德史密斯在1969年提出来的金融相关率(FIR)来衡量,它指某一时点上一国的全部金融资产价值与该国的经济活动总量之比。对于欠发达省份,证券市场和保险市场并不发达,并根据数据的可得性,FIR通过金融机构的贷款余额(L)与金融机构存款余额(D)之和与区域GDP的比值作为衡量指标。公式:FIR=(L+D)/地区GDP。②区域金融效率指标(LD),即将金融机构存款转化为贷款的效率,公式:LD=L/D。③区域金融结构指标(RL),本文选用中长期贷款占全部金融机构贷款的比值衡量,公式:RL=R/L,其中R表示中长期贷款。本文主要选取了我国东、中、西、东北四大区域31个省市的1997~2013年17年的面板数据,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各地区的《区域金融运行报告》。在实证检验前,为避免数据的剧烈波动,消除可能存在的异方差,因而,首先对各指标取自然对数,分别命名为:LNRJGDP、LNFIR、LNLD、LNRL。
(二)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支持的实证检验
1.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验。由于面板数据反映了时间和截面空间的二维信息,因此,与时间序列数据相同,面板数据也可能存在单位根。为避免伪回归,确保回归结果的有效性,需对面板数据的平稳性进行检验。本文主要采取LLC检验和Fisher-ADF检验方法对面板数据的平稳性进行检验。由表2单位根检验结果可知,对于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各指标序列均拒绝单位根的原假设,即经济增长指标LNRJGDP、金融规模指标LNFIR、金融效率指标LNLD、金融结构指标LNRL均为平稳序列。对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金融发展规模指标LNFIR为一阶单整,而经济增长指标LNRJGDP、金融效率指标LNLD、金融结构指标LNRL均为平稳序列。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对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协整检验。
2.面板数据模型的协整检验。通过上述的分析,东部和中部地区的LNRJGDP、LNFIR、LNLD、LNRL均为平稳序列,而西部和东北地区除LNFIR为一阶单整外,其余变量也均为平稳序列。在此基础上,检验多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本文主要采用Pedroni检验方法对面板数据模型进行检验。从表3的Pedroni检验结果可以看出:①东部地区面板数据模型的协整检验结果显示,除PanelADF和GroupADF的统计值不能通过显著性检验外,其他统计量值均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LNRJGDP、LNFIR、LNLD、LNRL各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②中部地区面板数据模型的协整检验结果显示,Panelv、Panelrho以及Grouprho的统计值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中部地区各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③西部地区面板数据模型的协整检验结果显示,除Panelv和GroupADF的统计值不能通过显著性检验外,其他统计量值均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西部地区各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④东北地区面板数据模型的协整检验结果显示,Panelrho、Grouprho以及GroupPP的统计值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东北地区各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因此,对每一个区域而言,各变量之间都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在此基础上对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回归,其结果更具有效性。
3.模型的选择与建立。面板数据是同时在时间和截面空间上取得的二维数据。运用面板数据对现实经济生活中的现象进行分析时,主要可以建立三种模型,即混合横截面模型、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在具体的分析过程中,可依据Hausman检验统计量和伴随概率判断应建立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随机效应模型,并进一步依据F统计量检验建立混合模型还是固体效应模型。
4.面板数据模型的参数估计。为具体分析我国区域金融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本文利用1997~2013年31个省市四大经济区域的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从模型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东部地区LNFIR和LNRL的系数非常显著,而从LNFIR、LNLD、LNRL的回归系数可知,1997~2013年间,区域金融规模、区域金融效率、区域金融结构对区域经济增长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金融规模和金融结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较大,而金融效率对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并没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中部地区LNRL的系数非常显著,并对该区域经济增长起主要的推动作用。此外,可以发现金融规模对中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具有负作用。西部地区LNLD和LNRL的系数非常显著,但从LNLD和LNRL的回归系数看出,金融结构对西部地区经济增长起主要的推动作用,而金融效率对经济增长具有负向的影响。东北地区LNFIR和LNRL的系数非常显著,金融结构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正向的推动作用,但金融规模对该区域的经济增长却表现为抑制作用。
四、结论与启示
[关键词]区域经济增长;发展;特征
10 13939/j cnki zgsc 2015 51 245
提高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我们国家地广物博,可是各个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严重的差异,所以这也是我国的基本问题。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今天,在实现全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阶段,如何才能提高我国区域间的经济水平,不但是我国现阶段发展中所遇到的难题,而且也是我国经济发展所面对的巨大挑战。
1 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内容
1 1 现阶段区域间经济相互影响
在经济发展新格局中,区域之间的经济相互影响着,因为各个区域之间的经济是采用相互依靠的发展形式,因此各个区域之间存在着直接的联系。从这些方面就可以看出,把区域之间的市场用人们劳动的地域性来规划,而且这种划分模式还在不断扩展,区域之间不再限制经济流通,市场经济的划分也在逐渐减少,从而整合了我国的市场经济,基于此,各个区域之间的经济流通及其合作力度也在不断加大。
1 2 各个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逐渐持平
各个区域之间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区域之间所存在的差异在一定的时间内也会慢慢地增大,出现这种现象是经济发展的必经阶段。然而各个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不能突然增大或者经济发展水平两极分化严重,正常的情况下的经济发展差异应该在某一范围内,不但要保证不阻碍区域经济的发展及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而且还应该把这样的差异控制到一定范围,从而逐渐形成区域经济的平等稳定发展。
1 3 区域经济快速发展水平
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区域经济的发展速度有一些变化是属于正常情况,在某一段时间内发展速度会提高,相反在某一时间发展速度也会稍微降低,可是从全局的经济发展来看其增长速度还是很快的,这种发展局势不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而且也是为消除区域间的“公平”及减缓区域经济发展的成果而付出的代价。
2 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机制
一般情况下,区域经济增长机制所包含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具体表现在以下三点:一是部门增长推动机制。相关部门在做好区域经济增长工作时要注意对每个细小的环节都不能放过,在某些情况下,一些小的产业的快速发展也会给整个区域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二是先行地区增长带动机制。在对区域经济增长进行划分时,还要将其逐一划分到各个地区,原因在于当一个地区的经济呈良性发展时,在一定程度上也会促进整个区域经济的持久、有序发展。三是要素投入驱动机制。从整个区域经济层面来分析,在资金、人力或者其他方面的投入中应注意:第一,某经济学家曾经讲到经济增长的整个过程也就是生产要素从收益较低、规模较小的行业逐渐向收益高、规模大的行业转变的过程。因此在对生产要素进行分配时应尽量向一些规模较大的行业靠拢,这样可提高当地的经济水平。第二,我们都知道即便是生产同样的产品所属的地域不同,企业的效益也会存在很大的差别。因此在进行生产要素分配时,应首先做好调研,对一些生产效率较高的地区可适当增加生产要素的分配。
3 区域经济增长的发展特征
3 1 为了改善区域面貌则需要提高基础设施水平
在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国家财政部门的经济投资主要针对新能源建设、交通设施建设和原材料的开发。从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新局势来看,我国现阶段的工作中心就是基础设施的建设,目前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已经初显规模,其中新建的公路有36 5万千米,新建铁路长达8000千米,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初显成效,政府有关的生态保护项目也有的新的进展,其中工厂三废的排放也得到有效的限制,因此PM2 5也降低了。对于新能源的行业来说,其新能源项目的大力发展主要是由政府经济支撑。在一段时间内,社会基础设施的建设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我国已经经过了35年的经济摸索。从目前的形势来看,我国经济发展已经步入了新的历程,工业生产水平的提升,第一产业不断在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转型,从而我国基本实现了经济一体化。
3 2 拥有科学的资源整合机制,以便凸显出各区域优点
所谓的资源整合就是说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所涉及的资源,在一个区域中要进行资源的科学管理,其中含有技术、资金、人力及其自然资源,资源整合的基本条件就是在一定的时间内实现资源整合目的及其提高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当我国未步入改革开放之时,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主要是以持平区域间经济水平为目标,而且在计划经济的前提下进行资源间的配置,因此将会有许多资源配置到西部。当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经济发展目标主要面向的是市场经济,因此对于资源配置来讲主要是面向东部地区。然而在我国的经济模式不断调整的形势下,对于一些受到重视的区域实行市场经济,主要是借市场来整合资源。由于各地区百姓的资金投入,从而降低了政府的经济支撑。这样以来对东部省市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春天,因为它们借助外商的投资、自身经济底子厚的优势,大力发展该地区经济。
3 3 大力发展经济建设,提升经济发展水平
在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格局中,我国经济发展方向向市场化延伸。当前我国区域性经济步入新的发展阶段。东部省市的经济模式已经成熟化,经济水平快速发展。最近几年来,经过有关部门的统计及其评估,全国各省经济实力排名分别是:广东、福建、浙江、山东、上海等,这些省市形成了我国东部沿海的工业区域。同时这些省市的共性就是:经济发展形式广、涉及行业多、市场经济制度完整、多种经济形式并存、最早实行股份制度、公司模式转换快。除此之外,还有改革开放带来的国外融资,因此使得以上省市经济发展水平高。对于过早实现工业发展的中西部地区来讲,改革开放的涉及程度不够,造成市场经济体系不够完整、产业之间的转型比较慢,因此经济发展水平迟缓。
4 结 论
总体来讲,人民经济水平增长的基本条件是提升区域间经济水平。因此,区域间的经济发展关系着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对于市场经济发展来讲,应该用发达区域来促进区域经济水平的提升,而且还要出台区域经济发展制度,进行科学的资源整合,以此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罗正英,陶凌云 以差异缩小差距: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思路[J].经济问题探索,2012(12):9-10
关键词:区域金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China's overall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rapid, economic strength increasing, at the same time, the level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gap is significant, obvious regional financial development difference. How to more effectively play a role of financial support for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promote the regional economic coordination, is the problem to be solved at all levels of government and financial sector. Based on regional economic level, discusses the action mechanism of regional financial and economic growth, has been clear about the powered by regional financial development,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Key words: regional finance; Regional economic;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 F20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一、金融发展与区域金融的含义
金融发展含义随着人们对金融发展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入而不断改变。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罗纳德·I·麦金农和爱德华·S·肖都提出了见解。在他们看来,经济要发展,金融就不能处在抑制状态。实际上金融结构、金融市场都是金融发展的构成要素,共同推动了金融发展。由此而言,金融发展就要同时兼顾金融总量的增长和金融结构的优化,以及金融效率的提高。
金融发展应该包含三方面的内容:首先,金融发展包括数量上的增长与质量上的提高。其次,金融发展应该包括技术方面的创新,只有技术不断创新才能满足金融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要求。最后,宏观调控部门要通过政策措施使得金融发展模式与经济增长模式相协调,将金融发展更好的渗透到经济增长之中。金融发展是作为总体经济的一部分,应当是包括金融机构、金融产品、金融市场的多发面发展,同时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修正、不断改进。金融发展的实质是源于整体经济发展的需要而进行的,并能够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促进经济增长。
区域金融是指金融结构、金融总量及金融政策和制度等在不同区域的分布状态和运行。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及区域金融资源供给与需求不均衡,导致金融运行的非均衡发展,使区域金融发展的非均衡格局成为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国金融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客观现象。
区域金融发展包括区域金融的增长,区域金融结构的变动和区域金融市场的改善,它是金融发展在空间范围内的延伸,其本质属性与金融发展相同。区域金融发展主要突出金融发展在一定范围的区域内的作用情况,分析出影响区域金融结构的主要因素,并研究这些因素的发展变化情况和相互间的关系,分析哪些因素可以影响区域金融结构,研究这些因素的发展变化情况和相互间的关系,和它们作用于区域金融发展的运行机理。另外区域金融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区域金融发展差异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由于各区域的金融发展状况不同,具体的金融结构、金融市场的完善需要不同的发展时间,这种在发展阶段与发展状态的差异会影响不同区域的经济增长速度。在现代经济中将金融发展因素融于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分析中,并将区域与金融结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来研究,从而分析金融在不同区域产生、变化、完善的过程,实现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良性互动的发展模式。
二、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
相对于金融发展理论而言,区域金融所要探讨的核心问题是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在一定地域上的表现,或者是针对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二者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研究。然而区域金融理论本身并不只是将区域与金融两个概念简单的叠加,更进一步,还是将区域与金融结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观察,分析其一定区域范围内,金融的产生、发展、运动等规律。结合区域经济本身所具有的特殊的运动规律,在金融发展理论一般性规则的指导下,形成了区域金融的作用机制与运动方式。
从事物发展变化的角度看,联系是普遍存在的。以特定的区域为出发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作用关系的表现形式因为区域的整体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发展状态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作用力度。对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的分析,可以从二者直接影响作用经济因素进行分析。
区域金融支持区域经济增长的效应分析
首先,区域金融发展会促进区域资本的投入。区域资本的投入量的不断增多可以在短时间内形成资本的规模化集聚,为区域内的企业带来规模报酬,形成区域内的经济增长的集聚效应。其次,区域金融发展可以不断促进区域资本质量的不断提升。区域资本质量的提升表现为先进生产技术的不断出现和生产效率的不断提升,为区域经济增长注入内在的发展动力。区域资本的规模与质量直接影响区域的经济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
一方面,区域金融发展可以增加金融机构货币存量,扩大储蓄规模。金融机构的快速发展带来的是金融机制和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非生产性的货币资金可以更有效地转移到生产性用途中,同时金融发展低了获取信息的成本和交易费用,储蓄率提高,资本积累的速度加快。
另一方面,区域金融发展也会影响资本产出效率。金融发展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一些新兴产业和创新支柱产业可以获取足够的资金进行技术革新以及创新研发,企业通过科技进步,提高自身要素生产率,获得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利润回报。资金流向投资风险低、盈利水平高的产业和地区,提高了投资的效率,促进了资本产出效率的提高,提升了区域资本的规模与质量。
2.2区域经济增长促进区域金融发展的效应分析
区域金融理论之所以产生和发展,其经济基础是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客观存在。这种差异的出现的根源就在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差距。
首先,区域经济发展运行的整体状态影响了区域金融运行效率。
在自由货币市场条件下,基本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了金融市场上货币供求平衡。主要表现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内,整体经济规模扩大与否,会引起金融市场中资源供给与需求规模的相应变化,并同时影响到金融产业的发展。理论分析认为,经济效率决定金融效率,区域整体经济效率的提高一方面带来国民经济稳定增长;另一方面,也会有利于提升金融市场中交易双方的交易预期,促进投资者和融资者交易的发生,进而提高金融效率。同时,在某个特定的区域内,其经济结构的改变也会影响区域金融效率。经济结构的变化通过引导金融资源需求结构调整,来改进融资结构,影响金融效率。
其次,区域经济的发展差异和创新环境也会影响到区域金融发展。
一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区域经济体之间由于资源禀赋差异和发展模式的不同,资源流动趋向于回报率高的行业和地区。由于区域市场化进程差异的存在,金融资源,这一特殊的货币信用资源,在供求空间上的出现了非均衡分布,过度的区域经济差异,必然降低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另一方面,金融创新环境作为整体经济环境的一部分,也会直接影响区域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在世界经济和经济发达国家范围内开始了大规模的金融制度创新及产品创新,金融资源的规模不断扩大、需求多样化和效率加速提升。区域金融创新环境作为区域创新环境体系中的一部分,必然影响到区域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
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作用关系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中会有不同的表现,中国经历了三十几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水平不断稳步增强,社会经济体制不断完善,要探讨现阶段中国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作用关系,就要结合当前的经济发展数据进行分析,合理的衡量区域金融发展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水平,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三、 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是不同地区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基础设施和经济条件等多种因素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存在具有一定的历史性、客观性和必然性。但经济的不平衡发展会带来政治、经济、社会等一系列的发展问题,因此,寻找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解决路径就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区域金融的发展作为经济增长的有效动力,可以作为改善经济差异,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鼓励区域政府间合作对话,建立政府对信贷投入的激励机制,有效调动金融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改善经济协调发展的积极性。
政府部门作为社会经济管理者和引路人,应当充分以“十二五”发展期为机遇,统筹区域发展,建立和健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同时,各级政府应当加强对金融发展的引导和督促工作,制订相应的考核办法,对金融行业的发展要依据存贷比、贷款增量、服务水平等指标进行综合考核。积极构建项目平台,考察金融发展对区域经济的信贷支持贡献度,配以合理的财政资金支持,通过一系列的考核评定办法可以有效地调动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积极性。由政府部门对区域间经济合作进行政策引导,鼓励金融行业进行区域融资合作,形成区域间双赢合作的局面,建设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
二、建立健全区域性金融组织体系。通过建立和完善区域金融组织,发挥金融业作为资金融通中介的主体功能,满足区域协调发展的需要。
有目的性的成立区域性银行及金融机构,由中国人民银行、地方政府及商业银行之间进行协商,联合成立一些区域性金融研究部门和区域性开发银行,适时的针对经济水平较低的区域,进行政策性研究,确定产业项目,培育经济增长点,通过独立的银行进行资金支持。例如,针对“江苏沿海发展规划”、“中部振兴发展规划”等发展战略的需要,可以成立专门针对其地区开发的开发银行。有节奏的调整金融机构的区域布局,针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合理规划金融布局,建立健全不同区域的银行机构、保险机构、和证券市场,通过完善地区金融布局,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三、通过区域金融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的分工与合作。
区域之间应当加强组织规划和协调,建立促进区域金融合作的长效机制。区域分工是由于不同区域生产要素的禀赋差异和不完全流动而引起的产业活动在空间上的差异。金融业通过信贷活动、资本市场及引进外资等手段,有针对性的促进区域优势产业的发展,促进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主导产业部门,进而形成不同的区域分工。合理的区域分工是有效的区域合作的基础,通过区域的分工,进一步加强区域经济的协作,区域经济的协作要以统一的、开放的金融体系作为基本前提。沿海地区与内陆部分省市之间可以大力探索区域经济合作项目,鼓励不同省份之间通过建立金融合作平台,合理配置资金,投放到相应的经济合作项目,实现区域的协调发展。目前,泛长三角地区经济合作已经进入了全面实施阶段,2010年,安徽省已经制定并实施了以皖江城市带为基础的城市经济发展规划,通过政府和金融政策的支持,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装备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构建区域经济合作项目,承接上海和江苏的产业转移,提升经济竞争力。科学的区域性金融投向能够缩小区域间的差距,大量的资金通过资本市场流入目标区域内,资本市场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将使区域性主导产业带动并促进区域经济的协作。落后地区可以在区域性金融政策的直接支持下,配合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和对口支援建设,区域间的差距将会形成缩小的趋向。
四、推动金融业务创新,加强对区域内主导产业的资金支持力度,合理引导资金流向高新科技产业,推动企业科技创新。
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应当积极开展业务创新,以客户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针对企业的发展需要研发新产品,银行机构应当积极参与市场调查,深入企业内部,针对企业的经营状况、研发优势、市场运行,适时的给予资金支持,进而形成银行与企业的双赢的发展模式。针对区域内或目标产业的发展状况,有倾向的向现代高新科技产业注入资金,使得企业在产品的研发,和自身生产技术的提升上获得支持,培育和打造区域品牌,有利于区域内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必要的资金支持可以使得区域内的部分产业快速的获取生产技术,形成产业规模,获得巨大的规模报酬。
五、开拓金融行业的经营范围,鼓励区域金融机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为区域内中小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和金融援助,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中小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无论企业数量,吸收就业劳动力数量,还是创造生产价值方面,都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经济发展强省一般都具有相当规模的中小企业数量,2009年浙江省120多万家中小企业中,仅规模以上工业中小企业就实现利润总额2041亿元,吸纳就业劳动力774.2万人;截止至2010年,江苏省现有中小企业110万家,占全省企业数量的99%以上,实现全省60%的GDP份额和70%的出口创汇,并吸纳全省80%的劳动就业;同是全国经济强省的广东省,2009年全省中小企业中达到81.34万家,实现增加值16707.9亿元,占其全省生产总值的42.75%。同样作为华中地区的内陆省份,河南省2009年中小企业数量为37.8万家,实现年销售收入29701.8亿元,同时解决了989.1万人的就业问题。可见无论是沿海发达地区,还是内陆省份,中小企业的发展都是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部分经济薄弱省份在中小企业的发展道路上与经济发达省市间还存在一定差距,因此,通过发展中小企业带动经济增长也是提高自身经济实力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然而,中小企业的发展本身面临着诸多问题,生产成本的上升、融资成本的不断提高、融资渠道单一、企业资金链紧张,难以开展企业生产技术革新,企业生存发展面临瓶颈期。作为资金融通中介的金融机构,包括银行、担保公司等,可以有针对性的为中小企业进行融资服务,为中小企业提供便捷的资金支持。中小企业只有适时的获得生产资金,才能进行正常生产运作,进而进行企业科技创新,并加大投入进行技术改造升级。只有占绝对数量优势的广大中小企业迸发活力,才能更好的完成地区产业优化升级,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蔡鑫.区域金融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D]. 保定:河北大学,2010.5
[2]李敏.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研究[D]. 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6.5
[3]卢祖和.对金融支持区域经济转型的思考[J]. 现代金融,2010.7
[4]燕欣春.我国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6.
[5]周立.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综述[J].经济学动态,2003(9):68-73.
[6]周立,王子明.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02,(10).
[7]张军洲.中国区域金融分析[M].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
[8]胥嘉国.我国区域金融发展差距以及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6.28(6).
【关键词】金融产业集聚 经济增长 武汉城市圈
金融集聚是产业集聚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指一国的金融监管部门、金融中介机构、跨国金融企业、国内金融企业等具有总部功能的机构在地域上向特定区域集中,并与其他跨国机构、国内大型企业总部之间存在密切往来联系的特殊产业空间结构,它是金融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武汉城市圈获批成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提出了要建设中部区域金融中心的构想,这一构想要变为现实必须有强大的金融业集聚作为支撑。
一、金融产业集聚影响实体经济的机制分析
从历史经验看,每一次经济的繁荣都伴随着金融制度、金融过程以及金融功能向高级化和复杂化演变,每一次金融整体水平的提升,都使经济运行的某些环节更为平滑;每一次经济发展的停滞,都造成金融运行和金融秩序的混乱,而金融危机的爆发都或多或少导致经济发展的中断。金融集聚的产生是产业集聚的伴随物,它通过规模、扩散、知识溢出以及自身金融功能的发挥等方式来促进实体经济的增长。
1、金融集聚通过规模、扩散、知识溢出效应促进经济增长
(1)金融集聚的规模效应。一是节约周转资金余额,提供融资和投资便利。随着高效支付体系的发展,达到一定规模的公司趋向于在金融中心设立总部,这些地区的证券市场可以为资金短缺者提供大规模的、便宜的证券发行机会,同时为资金盈余者提供更多的流动性投资对象。二是提高市场流动性,降低融资成本和投资风险。通常金融市场的规模越大,证券的流动性越高,这会吸引其他地区的贷款人和借款人把他们的总需求和总供给转移到这个市场中来,借款人可以支付较低的利率或得到更多的贷款,贷款人则可获得性质不同的更大规模的投资。三是金融机构的合作得以开展,其辅产业得以发展与共享。
(2)金融集聚的扩散效应。区域经济增长的形成动力来源于金融集聚后的扩散,这种集聚不仅会向内产生规模经济,对外还会形成辐射,这种作用主要是通过“涓流效应”和“极化效应”发生的。涓流效应主要是通过金融集聚核心区向周围地区设立金融分支机构和网络或向周围地区进行投资增加等途径来带动地区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发展。极化效应是指金融核心区高效率金融企业或服务提供商同地区较低效率的金融企业或服务提供商竞争,这种极化效应虽然在区域金融发展的最初阶段扩大了区域的金融差异,但是在完全市场条件下,给予一段较长时间,涓流效应就会缩小区域的金融差异。
(3)金融集聚的知识溢出的学习效应。金融集聚有利于金融知识溢出和集群技术学习。一方面,金融知识溢出为集群经济实体的技术学习提供动力,有助于激活集群内部的缄默性知识,促进金融集聚成员企业实现外部知识内部化,提高成员企业的管理能力。另一方面,通过金融集聚群体技术学习,可以实现不同金融知识的交叉,增加金融集聚群体的内部知识总量,促进不同节点上知识的结合,加速金融知识的溢出。
2、金融集聚通过金融功能促进经济增长
(1)集聚储蓄促进区域经济增长。集聚储蓄就是把分散的储蓄聚集成资本并转化为投资。集聚储蓄能创造出各种名目的工具,这些工具提供了使居民持有分散化证券的机会,提高了资产的流动性。没有资金的集聚,居民只能对整个公司进行买卖。通过提高风险和使公司规模更加适宜,集聚储蓄促进了资源配置。金融体系有效的集聚资金能对经济发展产生极大影响,除了集聚储蓄、筹集资本的直接效益外,储蓄集聚还可更好地促进资源配置,推动技术创新。
(2)资源配置促进区域经济增长。金融中介的出现可以使获取和处理投资信息的成本降低,每个投资者不用掌握投资信息来进行评估,金融中介可以完成这些工作。而金融集聚使得金融中介获取信息的成本降低,使得企业获取信息的成本更低、更加便利,使资本配置更有效率,经济更快增长,并且金融集聚使得金融体系更容易识别有利可图的投资机会并为其提供融资。
(3)公司控制促进区域经济增长。金融合约、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等金融资源集聚降低了事后监督经理人、促进公司治理的执行成本。由于项目的外部投资者识别项目回报率是有成本的,这种辨别成本阻碍了投资决策,降低了经济效率。
(4)风险管理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一些高收益项目需要长期资本,而储蓄者又不愿长期放弃他们对储蓄的控制权,金融机构的出现使这种投资成为可能。通过消除流动性风险,银行可提高对非流动、高收益项目的投资而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二、武汉城市圈经济金融业发展现状
1、武汉城市圈经济发展现状
武汉城市圈面积58051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31.2%,总人口3097万人,占全省人口的51.4%。2009年,武汉城市圈实现GDP6972.11亿元,比上年增长14.8%,占全省的61.5%。从工业化程度来看,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10.9%、45.5%和43.6%,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450.6亿元,比上年增长20.8%,占全省的63.8%。从固定资产投资来看,完成城镇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总额3472.23亿元,占全省的65.1%。从社会消费品零售来看,实现总额3150.42亿元,占全省的63.4%,比上年增长23.2%。从对外经济贸易来看,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170.27亿美元,占全省的82.8%,比上年增长36.8%(其中,出口总额89.7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2.2%,占全省的77.4%;进口总额80.5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1.3%,占全省的89.8%),贸易顺差达9.15亿美元,占全省的34.9%。从地方财政预算收入来看,完成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385.83亿元,占全省的54.3%,比上年增长25.7%。
2、武汉城市圈金融业发展现状
一是银行机构呈现集中,业务发展迅速。武汉城市圈内现有15家全国性商业银行分支机构,有3家政策性银行分行(办事处),有5家地方(区域)城市商业银行,有4家资产管理公司,有5家财务公司,还有省农信联社、村镇银行、外资银行分支机构和代表处。2009年末,武汉城市圈有银行类机构网点3200多家,从业人员5.7万人,圈内银行各项存款余额11695亿元,占全省的66.8%,各项贷款余额8581亿元,占全省的73.6%。二是证券业快速发展,融资功能增强。2009年末,武汉城市圈上市公司52家,占全省全部上市公司的77%,城市圈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明显改善,经营业绩大幅提升,融资能力不断增强。农业保险试点工作进展顺利,保险创新有了新进展。
三、武汉城市圈金融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l、单位根检验
一般来讲,当时间序列不平稳时,会导致伪回归现象,因此在建立计量模型之前要对所用的时间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以确定各序列的平稳性和单整阶数。本文单位根检验采用ADF检验方法,根据其基本时序图确定截距项和时间趋势项是否存在,再根据赤池信息准则(AIC)确定滞后阶数,最后根据AD统计量判断是否平稳。以下用lnQ、lnRGDP分别表示武汉城市圈金融集聚度、GDP(名义值)增长率的对数值。下面对lnQ、lnRGDP序列的原序列、差分进行ADF检验,判断其稳定性。检验结果表明,lnQ、lnRGDP序列是不平稳的序列,但是都存在二阶单整。两阶差分后的单位根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2、协整检验
既然两个变量都是二阶单整的,我们就可以用Johansen检验判断它们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借以说明lnQ和lnRGDP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本文采用Johansen协整检验法进行检验,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检验结果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武汉城市圈金融集聚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且只有1个协整向量。
3、格兰杰因果检验
为了进一步确定两者可能的因果关系,我们还需要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克莱夫・格兰杰(Clive Granger)提出的,它解决了x是否引起y的问题,主要看现在的y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被过去的x解释,加入x的滞后值是否使解释程度提高。如果x在y的预测中有帮助,或者x与y的相关系数在统计上显著时,就可以说“y是由xGranger引起的”。表3是武汉城市圈金融集聚和经济增长之间的格兰杰因果检验的结果,从中可看出,在最优滞后期2时,在5%的置信水平下,武汉城市圈金融集聚与经济增长的互为格兰杰原因。
4、VAR模型
本文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显示,lnGDP与lnQ之间互相存在长期因果关系,为了衡量跨期影响,本文建立向量自回归(VAR)模型,这种模型以数据为导向,以模型中所有当期变量对所有变量的若干滞后变量进行回归,用来估计联合内生变量的动态关系。假设Yt是一个N×1阶时间序列向量,Yt=(Y1t,Y2t,…,YNt)',则k阶VAR模型可以写为:
其中?装1+?装2+…+?装k都是N×N阶参数矩阵,Ut是N×1阶随机误差列向量,?赘是N×N阶方差协方差矩阵。
在确立VAR模型之前先要确定滞后阶数,对于滞后阶数的选取主要根据AIC和SC最小原则,这里选择滞后阶数为2,建立2个VAR(2)模型。
从方程(2)可知,lnQ(-1)的系数为0.0603,lnQ(-2)的系数为0.6505,二者之和为0.7108,说明金融产业集聚对武汉城市圈经济增长有较大的作用,集聚指数Q增长1个百分点,就引起经济增长率提高2.0356个百分点,特别是滞后2期的集聚指数对经济增长的效应更大。从方程(3)可知,lnRGDP(-1)的系数为0.1875,lnRGDP(-2)的系数为0.0812,二者之和为0.2687,说明武汉城市圈经济增长对金融产业集聚有一定的反作用,且经济增长率提高1个百分点,引起集聚指数Q增长1.308个百分点。同时两个方程的R2及其调整值均较大,说明变量的拟合度较高。
四、结论、启示及政策建议
首先,武汉城市圈金融产业呈现集聚效应,从集聚指数上看,说明武汉城市圈金融业就业虽然产生了集聚,但是金融业的效率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其次,武汉城市圈的GDP增长率和金融产业集聚指数的时间序列均为非平稳序列,但它们的二阶差分都是平稳的,两者之间存在着唯一的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同时二者互为格兰杰因果。金融集聚指数每增长1个百分点,引起经济增长率提高2.0356个百分点,经济增长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引起集聚指数增长1.308个百分点。由于金融集聚指数越高,经济增长率越高,表明金融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具有规模经济效应。
再次,脉冲响应函数曲线显示,通过金融集聚度的一个标准冲击,对经济增长具有长期影响,这种冲击作用一开始就表现得较为明显,说明武汉城市圈金融产业对经济增长具有增长效应,同时还具有辐射效应和扩散效应。
最后,本文金融集聚指数来源于金融业增加值和金融业从业人数,金融业增加值和金融业从业人数越大,金融集聚指数就越高,而金融集聚指数又与经济增长有正相关性,从侧面说明金融业增加值和金融业从业人数的提升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效应,即金融业效益的提升和人员数量和质量的提高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
金融集聚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加强金融产业集聚是促进地区经济增长的一个有效途径,为了促进武汉城市圈金融业形成集聚,推进武汉城市圈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第一,优化金融资源空间布局,鼓励引进各类金融机构,发挥武汉城市圈金融集聚的规模效应。积极探索建立金融控股集团和金融租赁公司;鼓励圈内其他城市商业银行积极向外扩展业务,建设区域性城商行;加大农村信用社改革力度,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壮大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信用担保公司的资金实力,积极支持中小企业和三农融资;大力支持金融租赁公司到城市圈内开展租赁业务;优化金融机构网点布局,鼓励金融机构网点向落后地区延伸,实现金融业区域协调发展。
第二,积极实行信贷结构调整,加大金融创新力度,发挥武汉城市圈金融集聚的增长和扩散效应。进一步加强对武汉城市圈服务业、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全民创业、高新技术产业和优势行业等领域的信贷支持;继续关注民生问题,积极实施金融扶弱工程,推动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助学贷款、支农贷款等业务再上新台阶;继续推进现代化支付体系建设,切实提高圈内全省资金清算和使用效率;切实提高外汇管理服务水平,支持城市圈实施开放先导战略,支持圈内企业走出去、将圈外的企业引进来;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向企业推介直接融资新产品、新工具,推动企业短期融资证券和中期票据业务发展;引导企业利用信托、金融租赁、股权投资、创业板市场等渠道进一步优化融资结构,增强融资能力。
第三,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加快金融一体化建设进程,发挥武汉城市圈金融集聚的金融辐射效应。深入推进金融企业改革,继续开展区域、企业、社区、农村四大信用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认真做好金融稳定工作,进一步提高金融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切实防范跨行业、跨市场和交叉性金融风险;进一步推动武汉城市圈信贷市场、票据市场一体化以及支付清算、金融信息服务一体化;推动圈内城市建立经常化、制度化、市场化的银企合作渠道和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畅通信息共享的渠道。
第四,夯实智力基础,加强高层次金融人才的吸引和培养力度,发挥武汉城市圈金融集聚的学习效应。从实证结果可以看出,金融人才是金融产业集聚发展的主要支撑点之一。目前武汉城市圈需要高层次的金融管理和金融专业人才来提升金融运行效率和推动改革。一方面应创造良好的引才氛围,向国内外重金招聘,吸引海归人员以及有国际金融机构工作经历的高级专家,另外还要采取一定的措施为金融人才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如为解决户籍提供便利渠道,健全社会、养老保险保障体系等。另一方面应采取有效的培训措施,开设高级金融人才培训班,也可去国外培训,培养一批精通国际惯例、熟悉WTO规则的国际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黄解宇、杨再斌:金融集聚论――金融中心形成的理论与实践分析[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 连建辉、孙焕民、钟惠波:金融企业集群:经济性质、效率边界与竞争优势[J].金融研究,2005(6).
[3] 周立: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4] 梁琦:产业集聚论[M].商务印书馆,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