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法律最新动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1加强医护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提高其主动控制、监测医院感染的意识。
1.1.1医院感染专职工作人员专业知识培训医院感染所涉及的预防可控制知识是多方面、多层次、跨学科的,因此要求专职人员具备丰富、全面的知识,同时还要有很强的沟通、协调各科室的管理能力。只有不断的学习、了解最新的知识,才能让医院感染系统得到更加全面的完善和医院感染的专职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3]。
1.1.2医院感染科室专职人员为各科室各种人员相应的培训计划例如:管理层、兼职人员、医护人员、新入职的人员、实习人员等,尽量做到全面、全场、深层。让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理念深入到医院每一位员工的深层理念中,以切断疾病在医护人员之间的传播途径。
1.1.3选派重点部门和科室的监控小组成员外出学习、参观,以学习更加先进的控制医院感染的经验,取长补短。
1.1.4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及时让医院员工了解到国内医院感染管理控制制度的最新动态是很重要的,而网络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其可以为各科室及时、有效的传递抗生素使用情况和微生物检测以及耐药的情况[4]。可以转载一些国内重大院内感染新闻和最新动态,从中反馈各项数据和检查情况。
1.2定期或者不定内容的对员工进行医院感染的考核针对医院感染控制管理制度的法律、法规、制度和技术规范等来对医院各方面考核,包括医院各种硬软设施和医护人员的医院感染专业知识进行定时的考核或者不定时考核以及时发现医护人员关于医院感染上的理论知识问题,并且针对性的制定改善方案和制度。各科室每个季度应该向医院感染管理小组提交监控报告,并且向临床科室反馈最新的感染管理制度和方法。加强医院感染监督、检查,对于整改效果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2持续质量整改效果
通过以上的持续质量改进方法工作的开展,医护人员的医院感染控制预防意识明显提高,由一开始的抵触、不配合的情绪,转为最后主动接受培训、考核并且与医院感染工作小组共同商讨面对的问题和寻求解决办法[5]。这一系列的持续质量改进的在医院感染上的运用,2014年对比2010年,医院感染的监控标本送检率从76.5%上升到89.4%,洗手依从性从原来的35%提升至76%,各科室的医院感染质量平均评分考核在持续性质量改进前的92.0分上升到97.6分。
3讨论
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也是人民法院工作特别是解决人民法院一系列重要问题的指导方针。深入开展好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关键是要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的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 把促进社会和谐作为审判工作的最大政绩,使人民法院队伍建设和审判工作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作为审监庭庭长,我要努力在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上取得新的突破,在解决群众反映强烈、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上取得新的进展,在改进司法工作作风上取得新成效。因此在今后工作中,我将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深入贯彻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认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大学习、大讨论”活动,提高学习积极性,做到真学、真信、真用。通过学习,澄清模糊认识,确立正确观念,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同时认真学习最新法律法规和司法理论,及时更新知识和理念,掌握司法改革最新动态,争当知识型、学习型法官,使自己尽快成为工作上的好助手,业务上的好骨干。
二、强化监督,依法履行职责。面对新形势下的机遇与挑战,要进一步强化科学理念,以全新的姿态,全新的面貌,认真履行好岗位职责,形成整体合力,共同推进审监庭各项工作迈上新的台阶。依法审理审监庭的再审案件,进一步强化精品铁案意识,提高办案质量和效率。严格案件的质量监督检查,抓细、抓实。每月对全院收结案情况,审判人员办案数、调撤率、服判率、实际执行率等指标进行动态分析,对卷宗评查、裁判文书考评和庭审情况进行通报,并将监督检查的情况记入法官质量档案及书记员技能档案。通过月评查、月通报、月考核,兑现奖惩,确保案件审理的公开、公平、公正。主动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主动接受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切实提高依法办案的水平。
三、以人为本,践行司法为民。坚持“以人为本”,用发展的眼光、从和谐的高度依法审理审判监督案件,积极运用“调解、和解、协调”方式,创新化解矛盾纠纷的方法,不断提高自身审判艺术和驾驭庭审能力及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公正、文明、高效、优质的全方位法律服务。首先,要继续贯彻“公正司法,一心为民”的指导方针,始终把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作为促进社会和谐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自觉摆正法官同人民群众和当事人的关系,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诉讼问题。其次,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围绕“公正与效率”主题,以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扎扎实实并富有创造性地做好审判工作,妥善审理涉及民生问题的案件,维护和谐的社会关系。第三,要树立平等保护意识,依法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我县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第四,落实各项便民诉讼措施,建立、完善便民诉讼机制,公开诉讼事项,加强诉讼调解,做好工作,努力提高审判效率及质量。
四、以身作则,发挥表率作用。作为庭长,我要在以下几方面做庭室干警的表率:一是做学习的表率;二是做廉洁的表率;三是做勤政的表率;四是做遵章守纪的表率;五是做团结的表率。使自己成为带头学习的模范,勤奋工作的模范,奉公守法的模范,廉洁自律的模范,端正党风和司法作风的模范。
摘要:随着社会转型的不断推进,各种矛盾日益凸显和加剧,也不可避免地波及高校,致使高校突发事件频发。在网络化的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的变化牵动着高校突发事件的走向。本文阐述了新媒体时代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定义和特征,分析了网络舆情对高校突发事件的影响,提出了完善高校管理制度,加强网络舆情预警;健全信息机制,追踪网络舆情最新动态;加大网络监管力度,净化网络生态环境;引导大学生价值取向,增强网络媒介素养建议。
关键词 :新媒体时代;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影响;对策
一、引言
随着社会转型不断推进,高校管理日益复杂,各种矛盾日益凸显和加剧,致使高校突发事件频发,严重影响了高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网络的方便快捷,使互联网成为人们捕获信息的首要渠道。尤其是思维活跃的大学生成为了互联网的中坚力量。他们通过网络渠道对高校突发事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使网络舆情形成强大的阵营,逐步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极大地影响了高校突发事件走向,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应对难度。积极做好网络舆情应对工作,对建设平安校园和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新媒体时代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定义和特征
1.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定义
高校突发事件是指在高校内部突然爆发的,不以高校管理者意志为转移的,对高校正常的教学工作、生活秩序造成极大影响的危害事件。常见的高校突发事件主要包括,治安安全类突发事件、卫生类突发事件和高校管理类突发事件。随着社会环境日益复杂化,频繁发生的各类突发事件不仅损害了高校的形象和声誉,也在不断冲击着高校的安全和稳定,延缓了平安校园建设进程。
新媒体时代,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得网络成为反映舆情的主要平台。而网络更加受到了擅长接受新鲜事物的大学生群体的关注和青睐,成为他们自由言论和自由发挥的场地。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是指拥有不同知识结构、价值观念和情感依附的多元主体,以网络为载体,对所发生的高校突发事件作出的情感表达和主观评价的总和。在网络舆情中达成共识,形成具有导向性和公信力的言论和意见,往往致使高校突发事件偏离原有的运行轨道,加大了处理力度和难度。
2.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特征
网络舆情具有直接性、突发性、偏差性等特点。与一般网络舆情相比,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具有自身独特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1)传播扩散迅速,社会关注度高。由于高校主体的特殊性,一旦爆发突发事件,势必备受社会关注,引起社会的强大反响。高校学生主体擅长利用微信、博客、微博、飞信、QQ等载体第一时间进行网络评论,使得信息快速传播,网络舆情迅速形成强大阵营,引起社会的广泛热议和争论。
(2)舆情效果不可控,危害力度大。新媒体时代,各种传播工具层出不穷,传播手段丰富多样。但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人们可以在网络中畅所欲言而无需承担任何责任,使得信息的传播具有隐匿性和多元性,各种言论良莠不齐,致使一部分人利用网络渠道故意造谣滋事,夸大事实,甚至借机宣泄,恶意诋毁,严重影响了高校的形象和声誉,使事发高校处于被动不利地位。
(3)舆情信息失真,引导难度大。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大部分主体是高校学生群体。由于年龄、知识水平相近,使得学生群体极易达成网络共识,形成强大的极具影响力的舆情群体。有些学生借机宣泄对学校的不满情绪,主观臆断,恶意夸大高校突发事件危害,很容易引起具有类似想法学生的共鸣。网络舆情一旦形成,涉及范围广、持续周期长、影响深度强,加大了网络舆情引导难度。
三、网络舆情对高校突发事件的影响
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在互联网空间的映射,是社会舆情的真实反映。及时关注网络舆情信息动态,化解网络舆情潜在风险,对创建平安校园和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网络舆情作为一把双刃剑,客观真实的舆情反映有利于网民追踪实情,化解网民内心的疑惑,对社会活动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但客观存在的网络舆情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
1.网络舆情是高校突发事件爆发的导火索
高校学生群体在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中往往占据半壁江山。大学生思维敏捷,易于接受新鲜事物,追求刺激与挑战。但由于心智并未完全成熟,情绪波动较大,他们也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干扰,对网络中关于社会上的敏感话题或高校的管理失当行为的各种评论,极易受到其他网民过激言论的诱导和影响,引起内心的波动,甚至产生过激言行,为高校突发事件的爆发埋下隐患,成为高校突发事件爆发的导火索。
2.网络舆情是加速高校突发事件恶化的催化剂
在高校突发事件中,高校学生群体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地理优势。他们当中一部分学生在目睹高校突发事件发生、发展过程后,会用手机录制现场视频,将信息第一时间到网上,极易迅速引起广泛关注和热议。网络舆情迅速由星星之火演变为燎原之势,各种评论和争议接踵而至,一些片面、失真的信息还会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一部分愤世嫉俗的网民则借此大做文章,猛力抨击高校管理制度,极力诋毁事发高校声誉,网络舆情被无限放大,加速高校突发事件形势的恶化,增加了高校突发事件处理难度。
3.网络舆情是阻碍高校突发事件解决的延缓器
网络的便捷性和自由性使其成为人们畅所欲言的场所。高校突发事件发生后,由于高校未及时公布突发事件处理效果,致使一些好奇心强、社会责任感匮乏的网民继续追踪事件动态,借机宣泄不满情绪,制造谣言,夸大事实。谣言通过网络渠道传散开来,极易引起人们新一轮非议,致使逐渐平息的突发事件再一次被引燃,延缓了高校突发事件的有效解决。
四、新媒体时代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策略
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飞速性,使网络舆情在高校突发事件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决定着高校突发事件的走向,使高校突发事件的解决变得更棘手。因此,及时掌握网络舆情最新动态,合理防范网络舆情潜在风险,有效应对网络舆情负面影响,有利于高校驾驭突发事件能力的提升。
1.完善高校管理制度,加强网络舆情预警
高校突发事件的爆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内部管理制度的弊病。高校学生群体长期对学校管理存在异议,很容易将不满情绪利用网络载体进行情感宣泄,极易引发突发事件。高校应完善管理制度,与时俱进,不断适应学生多元化需求,树立危机防范意识,建立多部门协同联动、运行高效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预警体系。同时,要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加强网络舆情监测,对存在校园安全隐患的网络舆情进行追踪和分析,高度关注学生的网络舆情动态,积极收集并采纳学生对学校管理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及时防范因学校管理不当引发的网络舆情无限放大,使高校突发事件从源头上得以遏制。
2.健全信息机制,追踪网络舆情最新动态
信息不及时引起网民猜疑,导致谣言横生,无疑会加大高校处理突发事件的难度。健全信息机制,可以为网民答疑解惑,有效抵制谣言丛生。高校应建立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着力培养高素质专业人员,通过高校权威网站,及时将突发事件处理结果和最新进展公布于众,掌握网络舆情最新动态,积极采纳并接受网民对高校的有效建议并予以反馈,形成高校和网民之间的良性互动。同时,及时澄清网络片面、虚假、不良信息,消除网民内心的疑虑,化解矛盾,积极引导网络舆论朝着良性态势发展。
3.加大网络监管力度,净化网络生态环境
网络的隐匿性和自由性使网民的言论不受限制,致使一些缺乏社会责任感的网民借机肆意散播谣言,造谣生事,甚至煽动学生闹事,极易引发突发事件。政府要出台相关政策,加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方面的立法,加大网络监管力度,净化网络生态环境。对具有故意煽动挑唆言行的网民要落实责任追究,给予警告或处罚。要严格规范网民网络行为,加大言行失当行为的处罚力度,使网民的发言权在法律规范内有序进行,有效遏制不良言论对事发高校造成的严重损失,切实维护高校形象和声誉。
4.引导大学生价值取向,增强网络媒介素养
随着网络日益大众化,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极易受到不良网络文化的冲击和影响,致使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出现偏颇,甚至造成道德价值失范。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提高大学生辨别是非能力,增强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势在必行。高校应加强主流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具备积极、健康的价值取向,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应开设有关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讲座和相关知识竞赛活动,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规范大学生网络道德素养和舆论传播行为,提高其对不良网络文化的免疫力,增强自身的认知力和判断力。
五、结语
重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是高校顺应新媒体时展和自身建设的需要。高校要在增强自身公信力建设同时,及时关注网络舆情最新动态,防范网络舆情潜在风险,化解网络舆情关键矛盾。主动出击,积极深入网络舆情主阵营,打好网络舆情的攻坚战,增强自身驾驭突发事件风险的能力建设,有效防范和应对突发事件,努力推进平安校园建设进程。
参考文献
[1]颜倩.新媒体时代高校突发事件舆情引导机制初探[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08).
[2]张木明.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引导策略[J].中国应急救援,2014(03).
[3]杨涛.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策略初探[J].陕西教育(高教),2014(07).
[4]李朝晖,赵彦莉.网络环境下高校突发事件的舆论形成与引导研究[J].教育评论,2014(02).
在座各位领导,专家:
为更好发挥校园法治文化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我局作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员单位,在验收关键之年,多措并举,在“七五”普法工作原有的基础上,大力开展“法律八进”活动,不断加大对青少年普法宣传力度,提高学生的法治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营造安定有序、和谐融洽的育人环境,现就我局开展工作作如下汇报:
一是结合“法律进校园”开展宣传。以开展“送法进校园”活动为契机,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列入宣传的一项重要内容,采取为学生上法治课、展出法治宣传展板、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发放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深入全县乡镇中小学校开展宣传。为进一步响应政府号召加大控辍保学力度,实现我县应读尽读,一个都不能少的政策。我局积极开展控辍保学宣传32次,学校宣传4次。我县针对部分13岁以上的辍学儿童采取集中编班学习的方式进行补偿教育。县司法局成立普法宣讲团定期在县控辍保学集中编班教学点进行控辍保学相关法律法规专题知识讲座。司法局工作人员通过互动的方式给同学们详细讲解了《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义务教育法》等与未成年人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从控辍保学的意义及进行集中编班的必要性等方面入手,让学生明白了为什么他们要坐到这儿学习,明白读书能改变自己命运的重要性。通过以案讲法,告诉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如何做守法的学生,遇到危险如何保护自己。生动释法深深地触动了学生的心灵,让他们懂得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二是结合“法律进乡村”,“ 法律进社区”开展宣传。利用到扶贫工作联系点、各村开展工作和走访的机会,广泛深入宣传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的重大意义,引导群众关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发放资料35000册,普法用品30000个,普及35000余人次;精心订制的各类宪法、“法律八进”、“七五普法”资料共计30000册,雨伞、太阳帽、围裙、纸杯、口袋等普法用品各325000个,有针对性地开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宣传。
三是结合“法律进单位”开展宣传。利用法治文化广场、法治文化长廊,流动宣传电子屏宣传栏制作板报宣传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相关知识,宣传教育干部群众。
一、双语教学的基本定位
(一)教学目标的定位。一般来讲,双语教学是指通过引进国外最新的专业教学内容,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利用英语语言、文化,掌握专业知识,熟悉英语思维、求知、交流的习惯,即达到学会“用英语表达”和“用英语学习”,的教学模式。但国际法的双语教学目标不仅限于此,更重要的是要达到“用英语进行法律实践”的目的,其实践性要求更强。在国际法的双语教学实践中,要特别注意其与“法律英语”教学、“专业外语”教学的区别。双语教学不是强化语言能力的外语教学,也不是中外语言翻译教学,更非牺牲母语的外语教学,是在系统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让学生接触英语,是从听说读写四方面培养国际交流人才而努力,是偏重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而不是研究能力。
因此,国际法的双语教学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通过内容国际化的双语课程教学,使学生能较全面地掌握先进的国际法理论体系,了解当今国际法实践的最新动态,突出国际法所涉及的基础理论和基本实务,为学生今后从事相关工作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和英文功底。
(二)教学内容的定位。国际法是“动态法”,它随着国际关系的变化而不断地变化和发展。国际关系的发展使得传统国际法中许多规则发生了变化,因此,在教学中要力求做到:首先,密切关注国际法与国际关系的新发展,授课内容充分反映现代国际社会中国际法规则的最新变化,充分吸收国际法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与观点,如:国际刑法、国际环境法、国际人道法以及国家豁免等问题。其次,讲授内容和范围方面有重点、有要点,不追求面面俱到,不局限于某一本固定教材。国际法的法律问题往往因各自的目的和立场的差异而变得纷繁复杂,授课中不必详细讲授国际法的所有问题,要有所侧重,在内容和范围上有所取舍方,重点选取那些对于理解当代国际法的基本规则起重要作用的事件。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定位。教学过程中要积极运用启发式、参与式教学法,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双语教学效果。一方面,主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大量使用英语课堂用语,通过一些承上启下的标志性话语,将讲课的各个部分串连起来,提醒学生各内容之间的衔接和过渡。另一方面,充分注重通过案例来解析国际法原理和规则。法学的学习,需要现实生活实践的支撑。毕竟作为规则体系,只有与实际生活需要相联系,落实到法律规制对象的具体行为中,才能达到对公平、正义和秩序目标的追求,国际法学也不例外。
二、双语教学的组织实施
(一)课程设置。在双语教学资源不足的背景下,国际法学科的3门课程中,应当优先考虑国际经济法的双语教学。原因有二:其一,是我国国际经济活动日益活跃与深入开展的现实需要;其二,国际经济法具有很强的国际共通性,构成其法律渊源的国际条约、国际惯例被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认可,且多以英文文本,提供了丰富的双语教学素材,这是国际经济法开展双语教学的优势条件。鉴于学生的意愿关涉国际法学科双语教学的效果,应当赋予学生选择是否参加双语课程的权利,国际法学科双语课程可设置为专业选修课。至于课时,应依国际法学科3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而定,但在同等教学量的情况下,较之纯中文授课,应适当增加双语教学课程的课时。
(二)教学环节。在语言使用上,国际法双语课程授课应当尽量多地使用英语,当然也要考虑授课对象的英语水平,在各个教学环节灵活运用授课语言:在解释概念时,如果多数学生领会不透,要适当地用中文讲解,以确保学生正确完整地理解授课内容;上课持续时间较长,学生呈现疲态,反应速度变慢时,也可用中文讲解。但是,从总量来看,英语授课至少应达50%以上。在讲授环节上,除了传统的案例研究、模拟法庭等实践教学方式,在国际法双语课程案例教学中,应探索形式更为多样的实践教学环节。
(三)考核评价。国际法双语课程考核评价仍然以闭卷考核为主。既可以采用全英文试卷,也可以采用一半中文、一半英文的双语试卷,要侧重于对同一概念的双语理解能力考核,加强对规范性法律文书的双语考核。还要突破传统的期末闭卷考试方式,探索形式多样的、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双语教学效果的考核方式,包括开卷考试、加大对学生平时课堂表现和课后学习的评价比重等。
三、双语教学常态化的探索
(一)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就双语教学而言,双语教师的外语水平和学科水平一样重要。因此,在选拔双语教师时,首先要考虑他们的外语水平,尤其是口语表达能力。当然具有留学背景的专业教师是最佳人选,其次是高学历的专业教师。他们大都通过了外语等级考试,一般都具备阅读原文参考书和专业文献的能力。对于要长期从事双语教学而没有留学背景的教师,要对他们进行至少一年的外语培训,主要是提高他们的听说能力。要开展教学法活动和双语教学竞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进行教学经验总结与交流,调动教师双语教学的积极性。同时学校要制定相应的双语教学的激励机制,建立双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双语教师进行严格的考核,实行优胜劣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