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利率市场化原则

利率市场化原则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利率市场化原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利率市场化原则

利率市场化原则范文第1篇

利率市场化既是一个目标也是一个过程。利率市场化从1996年开始,2012年进程加速,2013年放开贷款利率,这表明改革正逐步深化,方向越来越明晰。

不少评论认为,此次利率市场化改革,并未涉及存款利率的进一步市场化,市场“有些失望”。

然而,作为利率市场化最重要的表现,存款利率市场化风险大,相关改革更应稳步有序推行,要有“情”更需有“理”。

从“情”出发,基于提高居民的收入和改变“储户补贴银行”的格局出发,存款利率市场化应该加快推进。但从“理”出发,存款利率市场化是利率市场化最后和最关键的环节,风险亦最大,基于保持金融体系稳定性,存款利率市场化应稳步推进、掌握节奏。

从供求逻辑看,存款利率市场化难免导致银行为了吸收存款而相互竞争,特别是在存贷比的监管框架下,存款竞争会更加激烈,这样可能导致存款利率剧烈波动,这显然不利于利率定价机制的形成和完善。

贷款利率下限放开,意味着银行的资产端面临更大的信用风险和盈利压力。如果存款利率也同时市场化,就相当于银行在负债端还面临一个实质性的“成本”压力,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风险将因“两头受压”急剧扩大。

以国际经验看,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更为成功。美国、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利率市场化均经历了16至20年的较长时间。而存款利率市场化基本是改革最后一环,需要较长时间。日本经历了整整9年时间。相反的例子也不少,如几内亚在1982年启动全面利率市场化,1984年银行体系旋即崩溃,阿根廷、智利、马来西亚等也因利率快速市场化而遭遇危机。

从金融体系完备性出发,我国存款利率市场化尚不具有完备的金融制度和市场基础。比如,目前国内缺乏存款保险制度。而且,我们目前也缺乏银行违约与破产的相关机制。美国在本次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甚至要求银行设立“破产遗嘱”,详尽规定其破产风险爆发后的资产处置等 “身后事”。

鉴于中国国情,我们应该积极周全有效推进利率市场化,加快相关经济和金融体制改革,以优化资金融通和资源配置,同时防范金融风险,并实现金融部门更有效服务实体经济。

在存款利率市场化上,应坚持稳步有序、把握节奏的原则,推进改革。一是坚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后短期;先大额,后小额”的基本政策框架。二是寻找或建立一种有效的市场化存款利率或比较基准。

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市场建设应加快推进,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存款保险制度。存款保险制度是机构破产之后处置机制的基础要素。同时,金融产品违约机制、金融机构破产处置机制、金融市场完备性、统一的债券市场、多元化的融资机制等,也都需要解决的基础机制。

利率市场化原则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利率管制 利率市场化 改革

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

1.理论依据。我国没有完善成熟的利率市场化理论,只能学习和借鉴西方利率理论和西方国家利率自由化和市场化经验。利率市场化的依据是“金融自由化”理论演变和发展而来。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麦金农(R.J.Mckinnon)和爱德华•肖(E.S.Show)在70年代,针对当时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金融市场不完全、资本市场严重扭曲和患有政府对金融的“干预综合症”,影响经济发展的状况首次提出金融自由化。该理论严密地论证了金融深化与储蓄、就业与经济增长的正向关系,深刻地指出“金融压抑”(financial repression)的危害,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欠发达是因为存在着金融压抑现象,因此主张发展中国家以金融自由化的方式实现金融深化(financial deepening),促进经济增长。金融自由化就是针对金融抑制这种现象,减少政府干预,确立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

2.现实意义。利率市场化是针对利率管制的改革。在利率管制的情况下,管制利率通常小于均衡利率,因而会出现超额资金需求,在无法提高利率的情况下,必然出现银行业的信贷配给、寻租行为、资金黑市等扭曲资源配置的机制,结果是资金分配到效率低的部门,从而加剧了资本供给的短缺和增加了银行业的不良资产,最终可能引发严重的通货膨胀。所以,货币当局决定实行利率市场化,将利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由市场主体自主决定利率,货币当局则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间接影响和决定市场利率水平,以达到货币政策目标。

二、我国利率市场化现存问题与对策

1.我国现阶段利率市场化进程存在的问题

(1)国有商业银行应对挑战的心理准备。由于体制的特殊性,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可能会遇到一些颇具“中国特色”的体制约束。而问题的严重性则在于,国有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结构并未达到完善,其行为更多倾向于非市场化,且其在资金使用方面的风险约束机制和利益推动机制尚不健全。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结构不合理、资源配置效率低、管理层级多、流程不够合理、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不够健全、创新与营销机制不够完善、激励不足与约束不力并存。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对于仍以利率收入为主要利润、逐步同政府脱钩的国有商业银行来说,也实在难以承受。利率市场化将引起金融机构在争夺客户方面展开激烈价格竞争,最有可能出现的局面是贷款利率下浮存款利率上浮,这就意味着银行存贷款的息差大大收窄,大大压缩我国银行业的利润空间。

(2)外资银行带来的巨大挑战。外资银行带来的巨大挑战。2001年11月,中国加入了WTO,承诺在5年内全部取消对外资银行的地域限制,从这时起外资银行挑战的萌芽就开始成长。外资银行的竞争优势体现在它所经营的业务的国际化特征。外资银行有丰富的在市场经济中历练的经验,面对各种问题,可以采取更有效的方法去解决。同时,在外资银行的收入来源中,中间业务占了比较大的比例,应对利率变化风险的能力强于我国的商业银行。

(3)利率市场化改革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配合问题。目前,在我国利率管制条件下,利率政策承担着财政分配职能。国家可以通过规定利率水平实现区域经济平衡协调发展的目的。但利率市场化改革以后,利率将完全由市场供求决定,资金将随着利率流动。国家将无法通过制定利率水平对资金在不同区域、行业和产业予以分配。

2.应对利率市场化道路上存在问题的对策

(1)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要继续完善,解决我国国有银行长期所有者虚置的现象,实现国有银行所有者和经营者激励兼容的市场化运作。按照现代企业的组织原则,重组国有银行的内部组织和机构体系。再次,建立规范透明的财会制度,强化股东、外部监管机构对会计信息的监督和。继续完善利率定价机制,强化内部利率管理部门的职能,明确管理的原则、决策程序、授权管理办法等内部规章制度,建立法人集中统一的利率管理机制。

(2)增加市场利率的透明度,有效降低利率风险。放开利率管制后,各家金融机构提供的存贷款利率都是不同的,如何判断各自不同的利率水平,公众需要金融机构真实的信息披露。要建立公正、透明的信息披露制度,保证金融机构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加强利率调控和监管,规范金融机构利率行为,增加市场利率的透明度,正确引导金融机构和其他社会公众对市场利率的理性判断。出台利率风险指引,强化金融机构利率风险意识,提高利率风险管理水平。

(3)进一步拓展货币市场的深度和广度。竞争有序、品种丰富、统一高效的货币市场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基础。为此,在未来几年要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加强货币市场建设,充分发挥货币市场功能,建立起我国以场外市场为主体、场内市场为补充的统一、高效、开放的货币市场,并以此提高金融机构流动性管理水平和市场化方式筹资能力。一是要继续扩大市场主体,提高市场成员的广泛性,促进社会资金广泛、高效、充分的流动。二是要增加市场交易品种和交易工具,满足不同层次投资者的需求,丰富市场内涵,特别是要研究并适时推出利率期权、利率掉期和利率远期协议等衍生交易品种,为投资者提供规避利率风险的工具。三是加强市场中介制度建设,推动市场经济业务发展,提高市场流动性。

利率市场化原则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利率管制利率市场化改革

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

1.理论依据。我国没有完善成熟的利率市场化理论,只能学习和借鉴西方利率理论和西方国家利率自由化和市场化经验。利率市场化的依据是“金融自由化”理论演变和发展而来。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麦金农(R.J.Mckinnon)和爱德华•肖(E.S.Show)在70年代,针对当时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金融市场不完全、资本市场严重扭曲和患有政府对金融的“干预综合症”,影响经济发展的状况首次提出金融自由化。该理论严密地论证了金融深化与储蓄、就业与经济增长的正向关系,深刻地指出“金融压抑”(financialrepression)的危害,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欠发达是因为存在着金融压抑现象,因此主张发展中国家以金融自由化的方式实现金融深化(financialdeepening),促进经济增长。金融自由化就是针对金融抑制这种现象,减少政府干预,确立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

2.现实意义。利率市场化是针对利率管制的改革。在利率管制的情况下,管制利率通常小于均衡利率,因而会出现超额资金需求,在无法提高利率的情况下,必然出现银行业的信贷配给、寻租行为、资金黑市等扭曲资源配置的机制,结果是资金分配到效率低的部门,从而加剧了资本供给的短缺和增加了银行业的不良资产,最终可能引发严重的通货膨胀。所以,货币当局决定实行利率市场化,将利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由市场主体自主决定利率,货币当局则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间接影响和决定市场利率水平,以达到货币政策目标。

二、我国利率市场化现存问题与对策

1.我国现阶段利率市场化进程存在的问题

(1)国有商业银行应对挑战的心理准备。由于体制的特殊性,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可能会遇到一些颇具“中国特色”的体制约束。而问题的严重性则在于,国有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结构并未达到完善,其行为更多倾向于非市场化,且其在资金使用方面的风险约束机制和利益推动机制尚不健全。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结构不合理、资源配置效率低、管理层级多、流程不够合理、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不够健全、创新与营销机制不够完善、激励不足与约束不力并存。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对于仍以利率收入为主要利润、逐步同政府脱钩的国有商业银行来说,也实在难以承受。利率市场化将引起金融机构在争夺客户方面展开激烈价格竞争,最有可能出现的局面是贷款利率下浮存款利率上浮,这就意味着银行存贷款的息差大大收窄,大大压缩我国银行业的利润空间。

(2)外资银行带来的巨大挑战。外资银行带来的巨大挑战。2001年11月,中国加入了WTO,承诺在5年内全部取消对外资银行的地域限制,从这时起外资银行挑战的萌芽就开始成长。外资银行的竞争优势体现在它所经营的业务的国际化特征。外资银行有丰富的在市场经济中历练的经验,面对各种问题,可以采取更有效的方法去解决。同时,在外资银行的收入来源中,中间业务占了比较大的比例,应对利率变化风险的能力强于我国的商业银行。

(3)利率市场化改革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配合问题。目前,在我国利率管制条件下,利率政策承担着财政分配职能。国家可以通过规定利率水平实现区域经济平衡协调发展的目的。但利率市场化改革以后,利率将完全由市场供求决定,资金将随着利率流动。国家将无法通过制定利率水平对资金在不同区域、行业和产业予以分配。

2.应对利率市场化道路上存在问题的对策

(1)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要继续完善,解决我国国有银行长期所有者虚置的现象,实现国有银行所有者和经营者激励兼容的市场化运作。按照现代企业的组织原则,重组国有银行的内部组织和机构体系。再次,建立规范透明的财会制度,强化股东、外部监管机构对会计信息的监督和。继续完善利率定价机制,强化内部利率管理部门的职能,明确管理的原则、决策程序、授权管理办法等内部规章制度,建立法人集中统一的利率管理机制。

(2)增加市场利率的透明度,有效降低利率风险。放开利率管制后,各家金融机构提供的存贷款利率都是不同的,如何判断各自不同的利率水平,公众需要金融机构真实的信息披露。要建立公正、透明的信息披露制度,保证金融机构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加强利率调控和监管,规范金融机构利率行为,增加市场利率的透明度,正确引导金融机构和其他社会公众对市场利率的理性判断。出台利率风险指引,强化金融机构利率风险意识,提高利率风险管理水平。

(3)进一步拓展货币市场的深度和广度。竞争有序、品种丰富、统一高效的货币市场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基础。为此,在未来几年要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加强货币市场建设,充分发挥货币市场功能,建立起我国以场外市场为主体、场内市场为补充的统一、高效、开放的货币市场,并以此提高金融机构流动性管理水平和市场化方式筹资能力。一是要继续扩大市场主体,提高市场成员的广泛性,促进社会资金广泛、高效、充分的流动。二是要增加市场交易品种和交易工具,满足不同层次投资者的需求,丰富市场内涵,特别是要研究并适时推出利率期权、利率掉期和利率远期协议等衍生交易品种,为投资者提供规避利率风险的工具。三是加强市场中介制度建设,推动市场经济业务发展,提高市场流动性。

利率市场化原则范文第4篇

在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研究过程中最主要的理论依据是金融发展理论,它是研究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理论。该理论对利率市场化的内涵做如下解释:市场供应和基于供求双方的资金需求是由利率决定的,其实质是利率将金融机构的自由裁量权,通过市场进行自主调节。我们知道,当前市场资金价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利率水平,它能够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基础性调节作用,是金融机构应该重视的关键点。中国利率市场化是我国改革进程中的一步,自然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运用市场利率来实现资本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但另一方面市场对货币利率是不完全的“完全自由化”,在宏观方面需要中央银行市场操作存款基准利率,从而间接地影响其他金融产品的定价。

中国的第十二个“五年计划”中明确指出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所以人民币利率市场化将成为金融改革的必然趋势。利率市场化的关键是存款利率市场化,宏观体制改革将直接决定整个利率市场的调节作用,现阶段,中国人民银行在利率及调整资产结构等方面给予各银行一定的的自由度空间和裁定的时间,但是很多问题依然存在。

近年来,扩大行业资产规模使得中国银行业蓬勃发展,但是中央银行针对存款利率上限的限制,也使得银行业在中国经济增长放缓时增长率较低,只能使用大量的小额货币政策工具,这样就增加了银行的成本,削弱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而利率市场化改革能够有效地解决负利率压力、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资源配置等问题,这反过来对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及其健康有效发展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二、影响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的有关问题分析

(一)商业银行业改革问题

利率市场化过程中,一旦存贷款基准利率被放开,银行间为了抢占市场占有率和客户,伴随的不仅是利率剧烈波动,还有各个商业银行间存款利率竞相上升、贷款利率竞相下降,必将导致商业银行之间竞争愈加激烈。随着竞争的加剧会出现部分信用程度低、管理能力差的银行在市场竞争中被边缘化等问题。我国银行在实际运行中,风险防范意识较差,对利差依赖性过高,而商业银行的改革速度却举步维艰。

(二)人民币国际化问题

利率市场化、汇率自由化和资本账户自由化三部分是利率市场化的关键。全球金融危机的后续影响是人民币国际化面临的外部环境,如何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如何进行利率改革,如何增加国家的持有和储备是利率市场化过程中汇率自由化的关键。从宏观环境上看,我国的货币国际化落后于国内金融改革,如果存在不完全市场化的利率体系,会使得国内许多金融产品根本无法准确定价,这就会使资本项目等套利机会增加和资本交易的波动。大多数学者认为,人民币国际化与市场利率的形成机制可以相互补充,因此处理好人民币国际化问题能够有效的推进利率市场化。

(三)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问题

价格是市场经济的核心,充分地反映了供求关系,能够积极地引导市场环境及供求关系的优化配置;同样,利率是货币的使用价格,面对市场经济环境要充分利用利率价格机制的作用,实现资金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实体的发展。经济和金融是决定市场经济的基本定律,而目前,银行导向型的金融体系在中国仍然是一个典型。银行业各种指标显示,银行业仍处于主导地位,是金融服务实体的主要力量,是宏观调控的关键,并且宏观调控和金融稳定等能够减少负面影响,控制经济有效的运行。因此,在这个阶段,必须考虑到银行业,特别是中小银行的财政可持续性,风险管理能力和生存、发展空间。

(四)货币信贷调控及监管模式调整问题

存贷款利率管理是采用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的方法,实行利率市场化会导致贷款利率整体水平下行,并且能够进一步刺激社会对银行信贷的需求,扩张货币信贷。所以,应该进一步实施严格的机制,同时金融监管当局,应实现监督和监管的作用,过度要求会影响商业银行的创新和国际竞争力,坚持适度平衡的原则,才能进一步地提高我国金融市场的效率,实现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如果银行不具备充分的竞争,严格的监管制度将无法派上用场,银行监管将成为形象工程。

三、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对策建议

(一)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的利率市场化经验

利率市场化基本上是货币市场利率和债券市场利率市场化在先,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放开在后。目前,我国金融市场中,银行机构占主导地位,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相对薄弱。由于存贷款利率管制放开,市场竞争的推动,大多数国家的存款利率大幅上升,但净利润率下降,许多中小金融机构面临破产或兼并的可能性。同时,出现贷款利率出现大幅的攀升,市场通货膨胀、宏观经济环境趋于恶化等一系列问题。但大多数国家已从点到面、分层推进,逐步扩大利率市场化的控制范围,直至完全放开,最终实现存贷款利率的直接控制,最大限度的降低了利率市场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不断提升商业银行业的竞争力

在宏观层面,商业银行应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机制,完善董事会制度,监事会、高级管理系统。按照以人为本,综合考虑的原则,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处理好速度、效率、风险、质量之间的关系,更新管理理念,改进管理方法,规范竞争行为,继续加强自我约束。提高银行的自我完善、自我调节和自我改造的能力,努力拓展业务种类,提高竞争力和科学发展水平。在微观层面,要正视利率市场化,积极探索金融创新和优化收入结构。坚持开发风险可控、合法、合规的创新理财产品,理财产品要在投资范围内实施,在实施投资标的等方面进行适当拓宽,为银行开展财富管理业务创建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灵活创新银行的传统业务;创造新的金融工具,大力开展债券承销、财务顾问、保险服务。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以低廉的价格提高行业优势以及产业竞争能力。在此要注意,创新需要坚持服务于实体经济的需要,过度的金融创新不一定是好事,美国次贷危机就是最好的证明。实体经济的金融创新才是银行业创新改革的发展方向。

(三)合理优化货币信贷调控和监管模式

建立完善的金融市场需要积极探索金融系统的实际情况、外部宏观经济环境以及市场经济的运行形势,抓住机遇,创造有利条件,积极稳妥地推进。实施优化配置,如在货币信贷调控模式下的控制,坚持以基准利率为依据,坚持价格型间接调控为主,并辅之以数量型工具的模式。在监管模式方面,首先,稳步推进综合管理,实践和监管之间的关系协调好;其次,通过“防火墙”,完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建立;第三,加强监督和协调。一旦出现突发问题,能够及时有效地控制风险。

(四)进一步促进市场体系的建设,建立完善的配套金融机制

利率市场化改革必须是平衡的协调推进。积极稳妥地发展各类金融市场,努力形成功能互补、交易品种多样化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健全的债券市场是实现利率市场化关键条件。建立和完善金融安全系统,有效的预防金融市场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因此,随着银行业的整体经营风险加大,迫切需要加快建立完善的金融市场制度和存款保险制度,提高危机预警系统和危机管理系统,切实管理好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系统,实行程序化管理预防不必要的金融风险,确保利率市场化关键阶段的金融稳定。

四、总结

利率市场化原则范文第5篇

【关键词】金融改革 利率市场化 方向 途径

利率市场化作为一个市场经济的原则,其值得坚持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有利于发展金融市场,也在于市场化之后金融市场及商品市场因此获得的长期利益会远大于目前相关金融机构的既得利益。不管是从原则还是从利益而言,利率市场化改革都值得进一步推进。

一、当前我国金融市场的利率现状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政府一直严格监管着金融市场的利率,银行业一旦遇到问题,央行就扮演着一个慈善机构的角色,必须给予最大限度的帮助。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根据金融市场货币供求的变化曾对利率水平和结构进行过多次调整,利率的市场化进程已取得一定程度的进展。但从总体上看,我国金融市场的利率还是受严格的控制,银行业还是政府大包大揽的行业。这种利率管理体制已经阻碍了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必须对我国的利率体制进行改革,而利率改革的重要手段,必须让市场机制在决定利率水平方面发挥基础性作用。2012年央行放开银行利率监管,使得利率走向市场化,利率由市场监管制定,银行业按照银监会的监管制定利率制度。作者通过调查发现,利率放开实质是央行对银行资金滞待,资金流动去向不明的施压。央行这种决定向金融市场传递一个明确的信号,银行业的问题,要让银行业自己靠市场机制来解决。利率市场化已经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趋势。

二、实施利率市场化改革必须要面临的问题

(一)金融市场的管理体制滞后

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一个基础性改革,其目标是要发挥好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而现在,金融市场实行双轨制,政府对金融市场利率的监管还没有完全放开,这在根本上不利于资金的市场优化配置,因此需要加速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进程,就必须树立与时俱进的金融监管理念,建立适合我国金融市场改革的管理体制。

(二)资金的利用效率较低

在现代经济中,市场有支付能力的需求通过货币来表现,货币流向引导资源的流向。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经济实物系统的绝大部分商品和劳务价格已经由市场决定,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已经大大提高,人民因此享受了比改革前多得多的福利,但是货币资金的价格即利率的形成机制虽然近几年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总体上远远不如商品和劳务价格具有竞争性,因而由资金引导的资源配置效率仍受到相当程度的限制,资金的利用效率还有待提高,经济增长的潜力还有待发挥。

(三)我国经济发展环境有待改善

放开利率管制,实施利率市场化改革需要一个稳定健康的经济发展环境。经历了6月份的货币流动性惊魂,现在流动性开始充裕,看上去经济情况不错。10月16日,央行新闻发言人就当前我国货币信贷形势、银行体系流动性状况以及房地产信贷情况等热点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其中提及金融数据,第一个特点就是,从总量上看,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增长较快。9月末,M2增长14.2%,比上年末高0.4个百分点。1~9月,社会融资规模为13.96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2.24万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新增7.28万亿元,同比多增5570亿元。央行认为流动性充裕,外汇流入明显增加,银行体系流动性增长有所加快。尽管流动性如此充裕,银行间的拆借利率却维持在高位,7、8月份隔夜拆借利率3.3%左右,9月份,同业拆借和债券回购加权平均利率分别为3.47%和3.49%,与上月基本持平。这样的利率基本平稳,但与十年前隔夜拆借利率2.18%左右、2010年的隔夜拆借利率1.61%相比,还是上升了一个台阶。从2011年开始,实际利率已经大幅上涨,到今年6月压力测试上升到了6.43%的峰值。货币依旧以平稳为主,利率峰值短期内不会再出现,但拆借利率上升是不争的事实,个人与企业的实际贷款利率上升幅度,高于银行间拆借利率的上升幅度。货币增速与利率,前者维持平稳上升,后者却抑制不住向上蹿升。相比于货币与信贷增速,中国经济增速并不算快。华尔街见闻引述香港科技大学副教授XILI的研究成果,中国经济增速可能回落更多。如果家庭消费占GDP比重在未来10年里,从现在的34%升至50%,那么年投资增长则需要回落至-3%。这意味着GDP增速回落至4%,目前7.5%的增速很可能不保。所以,当前不是最好的利率改革时期,如果在经济环境不稳定的时间进行利率改革很容易造成经济大起大落,给我国金融市场和国民经济造成冲击。

三、根据我国具体国情,逐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前一直是计划经济为主,行政管理一直渗透在经济领域的每一个角落,市场机制在经济领域发挥资源配置作用很小。改革开放以后,政府慢慢放开了对经济领域的监管,市场的作用慢慢增强。经济领域的改革范围和深度逐步加强,利率市场化的改革也不例外,从以前政府严格监控的市场利率体系,到目前的渐进的,逐步放开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给我国科学市场金融体系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方式选择

利率市场化的方式有两种:l、在较短的时间内全面放松及至取消对各种利率的管制;2、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对各种利率的管制逐步放松。前者称为激进方式,后者所谓渐进方式。采取激进方式实现利率市场化,有利的一面是:可以缩短新旧体制的过渡时间;可以将金融市场的所有参与者在短期内全面推向市场;易于形成一个统一的、公开的和公平的资金市场。不利方面:容易激发利率震荡,增加了金融资产风险,引起经济衰退;使整个金融体系面临很大的不稳定。

利率市场化采取渐进方式,有利的一面是:对现时经济运行态势不会产生太大冲击;利于有效引导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能使“地下”利率公开化,能够为金融市场化成分的积累提供较为宽松的时间保证,使资金供求适时纳入市场机制运作。不利的一面:使新旧体制转换的摩擦增大;容易加剧利率水平、期限、种类与结构之间的矛盾;会产生不公平竞争,从而导致整个金融体系的效率损失。

从以上分析来看,我国应选择渐进方式实施利率市场化进程为宜,原因在于:第一,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渐进性的改革。在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整个经济市场取向改革的组成部分,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采取渐进方式,从实际效果看,改革是成功的。所以,利率市场化改革方式应当与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相适应。第二是从国外利率市场化的过程来看,尽管大部分发达国家采取的是激进的方式进行,这与它们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另外还得益于金融市场比较成熟,货币当局监管力量较强,各种法规相对完备等因素,这些条件在我国还不具备和完善。所以,效仿发达国家利率市场化方式是不可取的。第三,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不高,金融市场发育还不完善,采取谨慎态度推进利率市场化,是一种能在最大程度上避免风险的现实选择。

(二)如何推动利率的市场化改革

1.金融市场上的重要价格应主要由市场决定。2012年中美双方在第四轮战略与经济对话框架下的经济对话中谈到了汇率问题,都认为应该由市场供求决定汇率。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称,在过去中国贸易顺差比较大的时候,汇率是有升值趋势的,市场的供求关系也给出了这样的信号。一些国家的债务问题影响了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的信心,中国外汇市场的情况和供求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外汇市场上人民币对美元出现了双向波动。中国的利率市场化要多方面配套、渐进式进行。近年来,中国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逐步促进经济的再平衡,中国经常账户盈余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已经于2011年下降至2.8%。美国也承诺将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降至3%以内。实际上,如果市场证明还存在不平衡,市场力量也会起到纠正不平衡的作用。对于利率问题,周小川称,金融市场上的重要价格应主要由市场决定,市场决定价格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也有助于发展金融市场。但利率市场化受多种因素影响,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中国的利率市场化已经进行了很多年,今后随着整个中国经济、中国金融市场的向前推进还会继续渐进向前,改革还是要多方面配套、渐进式进行。

2.央行要全面放开金融机构利率管制,建立金融机构的退出机制。2013年央行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下限,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利率市场化改革走出了关键一步。取消票据贴现利率管制,改变贴现利率在再贴现利率基础上加点确定的方式,由金融机构自主确定;对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不再设立上限;为继续严格执行差别化的住房信贷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暂不作调整。显然,随着贷款利率下限的取消,将给诸多大中小银行一个强烈的信号,即利率市场化过程正在加速进行,这必然导致银行利润的下降与竞争的加剧。毕竟我们现在银行的盈利模式与古代钱庄并未有多少质的区别,其利润的主要来源仍然是存贷款利差。在存款保险制度逐渐确立的条件下,利率市场化该个人中最为重要的存款利率市场化也是改革之必然趋势。一旦改革完成,在激烈的竞争作用下,银行存贷款利差必然下降,到那时,银行利润必然下降。一些经营状况一般以及规模较小的银行将面临破产或被兼并的风险。

3.应提高直接融资在社会融资中的比重。我国的投资活动及经济发展更依赖银行信贷投放,以银行为主体的间接融资仍是我国社会融资的主要渠道,并占有主导地位。相比而言,直接融资体系的发展则明显滞后。根据人民银行的统计数据,在2013年上半年我国社会融资的构成中,直接融资(企业债券和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的占比仅13.3%,而人民币贷款占比超过50%。面对如此情况,只有进一步扩大直接融资的比重,充分发挥债市融资和股市融资的作用,减少对银行信贷的依赖,才能使整个金融市场对市场化价格的适应程度不断提高,对存贷款管制利率的依赖程度不断降低,最终水到渠成地实现完全利率市场化。

三、小结

总之,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管制后,让市场在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中起主导作用。这样,金融机构与客户协商定价的空间将进一步扩大,有利于促进金融机构采取差异化的定价策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有利于金融机构不断提高自主定价能力,转变经营模式,提升服务水平,加大对企业、居民的金融支持力度;有利于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更好地发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作用,更有力地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 易纲.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利率市场化进程[J].金融研究,2009(01).

[2] 黄志龙.重提加快利率市场化必要性及思考[J].中国经贸导刊,2011(04).

[3] 萨奇.利率市场化与高利率关系的国际经验[J].国际金融研究,1996(01).

[4] 黄金老.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风险控制[J].经济研究,2001(01).

[5] 高芳.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研究[M].暨南大学,2012(10).

[6] 刘金钵.三个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经验对我们的启示[J].价值工程,20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