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数学教学策略分析

数学教学策略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数学教学策略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数学教学策略分析

数学教学策略分析范文第1篇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9B-0031-02

在教学中进行准确的学情分析对提高学生的成绩、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正确分析学生学习数学的品行、兴趣、动机及思维能力等方面对推进教学非常关键。虽然目前很多教师都能意识到学情分析的重要性,但在具体实施教学时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一、初中数学学情分析现状

1.分析方法单一

通过样本调查,超过半数的教师通过谈话和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知识水平,约有20%的教师通过自身的经验评估本节课学生会遇到的困难,约10%的教师通过现阶段的测验成绩和作业情况进行学情分析和评估,教师进行学情分析的方法比较单一。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我们应该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如问卷调查、谈话、前测、后测、练习等,准确把握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和学习效果。

2.分析内容粗糙

从调查来看,初中数学教师进行学情分析主要围绕以下两点进行:一是分析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无困难和兴趣,这是对学生学习需要的分析;二是分析学生的学习能力、班级的整体水平等,这是对学生学习准备的分析。如此的学情分析,没有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个体差异展开,内容粗糙,对教学并无实际指导意义。例如,一位初中教师这样进行学情分析:该班学生数学基础较好,有较强的学习欲望。这是对学生群体的心理和生理模糊特征的分析,并不是对本班学生具体知识水平和能力的分析,这样的学情分析比较空洞抽象,对改进教学帮助不大。

3.分析没有得到合理应用

学情分析应贯穿教学的全过程,但从调查结果来看,很多教师都只是孤立地把学情分析当做备课的环节之一,没有结合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作业练习来设计适应相应学情的教学环节。例如,在分析“学习需要”时,很多教师在备课环节分析了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却没有针对这些可能性设计帮助学生克服困难的具体措施。又如,在分析“学习准备”时,虽然某些教师已经分析了学生的学习经验,评估了学生的知识水平,但仍然没有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删减内容。

针对学情分析的现状,笔者认为,要能正确地进行学情分析,提高教学效率,必须明确两个问题。一是分析什么,这就要弄懂几个概念——“已知”“未知”“能知”“怎么知”,“已知”指的是学生的知识经验和与学习内容相关的能力水平;“未知”包含将要学习的知识和已经学习过了但学生没有掌握的知识;“能知”就是指通过教学,学生能掌握什么知识;“怎么知”是如何学习到知识,包括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等。二是学情分析应多种方法结合,除了根据经验判断外,还应该综合运用观察、访谈、抽样问卷调查等方法。

二、基于学情分析的教学策略

1.基于学情分析,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对教学有方向性的指导作用,它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属点,学情分析是教学目标设定的基础,没有学情分析基础的教学目标是不科学的,科学的教学应通过分析学生的“已知”和“未知”来确定教学目标。例如,笔者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正数和负数》这一章节时,先进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过整数和分数(包括小数),对数的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对生活中数的应用理解不深。针对这一情况,笔者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整理前两个学段学过的整数、分数(包括小数)的知识,掌握正数和负数的概念;能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会用符号表示正数和负数;体验数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活生产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一教学目标不但重视问题解决的结果,而且重视问题解决的过程以及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体验等。

2.基于学情分析,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只有当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了兴趣,形成了内在的需要和动机时,他才能具有达成目标的主动性,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如“有趣的七巧板”是一节数学教学活动课,通过本节课可以进一步丰富七年级学生对平面图形中平行、垂直和角的有关内容的认识,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和独创精神。就学情而言,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几何的初步知识——线段、平行、垂直、角的概念,能够借助三角尺、量角器、方格纸等画线段、平行线、垂线、角。本节课的重点并非简单地制作七巧板,而是让学生从七巧板中认识线段的特殊位置关系,从而利用七巧板设计和欣赏图案,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使好动、好强、好奇的七年级学生对七巧板的操作实验产生浓厚兴趣,从而为整个初中阶段数学的高效教学奠定基础。

3.基于学情分析,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学习需要”和“学习准备”都是学情分析的重点内容,在上每一节新课之前,都要分析本班学生的整体学习能力和特殊群体的学习能力,并在教学中采取相应的措施。譬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七章《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所涉及的定理、性质、公式较多,且所任教班级大部分学生平时上课都不够活跃。教学时笔者鼓励较为积极的学生上台讲解,教师退居倾听者和引导者的角色,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这就促使上台讲解的同学必须先理清思路,组织语言;台下听讲的同学对这一新颖的方式感到新奇,促使他们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参与的热情高涨。这一变化不仅激发了讲课学生的积极性,也给听课的学生注入了一支强心剂,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对于学生培养数学思维和锻炼语言表述能力也大有裨益。

数学教学策略分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情境教学策略

新课改强调课堂教学应该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引导学生更好的把所学知识与生产生活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知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人结合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在此分享一下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感悟。

一、创设生活化教学环境,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小学生处于形象思维发展阶段,学习数学需要立足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更多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相关的数学问题,把抽象的数学计算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能够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相关的生活情境中去,具体地感知数学的应用场景,强化学生的应用体验,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数学知识。从学习的角度来看,只有在具体的情境中学生才能更好地生成知识,锻炼能力,一切知识都是从现实生产生活中抽象总结而来,要想让学生更好地感知知识,必须把相关的知识重新还原,才能让学生感知更加真切。从学习知识的目的来看,学习数学是为了让学生将来能够更好地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运用生活化情境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体会数学学习的快乐,利用和强化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在生活中感知数学、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主学习和探索能力,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感知和理解数学。

例如,学习完“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有关教学内容以后,笔者首先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教学模具,让学生自己体会有关知识,然后组织学生从生活中寻找三角形的具体实物,并自制量角器,动手操作尝试,验证三角形内角和规律。学生能够从生活中找到不少三角形的实物,还有不少学生自己利用生活的实物自己制作三角形,并用自己制作的量角器量出三角形的内角和,而且选择的实物丰富多彩,自制的量角器的误差也较小,学生热情很高,相互配合,在实践中真正掌握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

二、选用生活化实例,让学生的理解更加深入

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教学需要更好地结合学生和学校实际,优化教学内容,活用教材,科学合理地使用教材,并根据情况及时补充教学内容。利用生活化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需要更好地结合学生生活,选用贴近学生生活现实的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数学,拉近数学学习与学生生活的距离,让学生从生活中感知应用数学。当前的小学数学教材是统一编写的,很多的数学事例不一定合乎当地的学生生活实际,教师需要灵活应用,根据学生生活实际,及时补充各种生活例子,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感知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感悟。

例如,一个平底锅可以一次煎两个饼,每个煎饼正反两面各需一分钟,做成一个熟煎饼需要2分钟,以此来推算如果要做三个煎饼共需要多少时间?如何用最快的时间做好这三个煎饼?很多学生喜欢吃煎饼,自己的母亲也经常给自己摊煎饼,他们非常感兴趣,有的学生简单计算就说出4分钟。然后再组织学生探讨如何用更少的时间。学生展开讨论,很快他们设计出了一个最佳方案,只需要3分钟。用一分钟时间同时煎两个煎饼,然后取出一个煎饼,将另一个煎饼翻过来再煎一分钟,同时放入第三个煎饼;一分钟后,一个煎饼已经做熟了,剩下两个煎饼只煎了一面,把刚才取出的煎饼放入,再用一分钟就能做好另外两个,这样,三个煎饼只需3三分钟就能做好了。这样的问题与学生的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学生兴趣很高,不但学习了数学知识,并且把数学学习和生活联系起来,用学生非常熟悉的实例来引入数学,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第二天,我特意问了一下学生,今天在家吃的什么饭呀,很多学生异口同声说:“煎饼!按照数学课上的设计让妈妈做的。”

三、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以致用意识

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问题,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需要把数学知识的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生活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如果小学生学习数学仅仅让他们应付考试,不仅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效率低下,而且让数学教学失去应用的价值和意义。为此,小学数学教学需要不断强化学生的应用意识,不断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会运用数学知识来分析问题,感知数学就在他们身边。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一定要鼓励学生学以致用,鼓励学在生活中感知数学。比如,学习了时间单位年月日以后,可以让学生计算自己出生到现在共多少天,说出自己父母的生日,现在离父母过生日还有多少天,这样能够很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应用能力。

总之,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能够很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感知数学的价值,培养他们的应用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步,教学中还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实际,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总结教学经验,让数学和生活走得更近,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数学教学策略分析范文第3篇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任务型教学策略的必要性

数学,是一门具有较强逻辑性与抽象性的学科. 而小学生的年龄较小,思维发展不完全,注意力也不易集中,因此,就需要教师灵活采用教学方法,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其能力水平的提升与发展. 任务型教学策略注重的是在一个数学任务的完成过程中,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和思考,实现信息的加工,并获取一定的知识与经验. 任务型教学策略的实施,强调任务应具有一定的难度和现实意义,同时高度重视学生的全面参与和主动学习,引导学生获得认知与情感参与. 此外,数学方法是学生数学思维活动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让小学生能够初步理解并学会运用一些数学的思维方法来进行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有利于促进其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与理解. 而任务型教学策略的有效实施,能够激发学生的自主性与开放性,从而促使其在任务的驱动下,主动探索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与途径,从而培养其一定的数学思维.

二、任务型教学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1. 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分析任务

每一名学生都各自持有不同的经验世界,对某一个问题的认识也不尽相同. 因此,教师应依据小学生的特点与能力水平,合理提出“任务”,并根据任务的难易程度,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共同尝试练习,灵活应用多种方法分析任务,拓展其思维空间,最后探求新知,完成任务.

例如:在教学《可能性》一课中,教师就可以布置分球、猜球、摸球等游戏任务,并引导学生成立学习三人或五人的学习小组,保持同组内学生基本能力的均衡,同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清楚各自的学习任务,实现交流与合作;同时,尽量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够经历亲自摸球、分析与总结的过程,进而感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让每一名学生都明确自己在任务中所应承担的责任,以任务驱动型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思考,促使其真正领会教学意图,深入理解学习数学的意义,从而不断提高其数学能力与思维水平.

2. 为学生布置手脑结合的数学任务

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且感性认知远远大于理性认识. 针对这些特点,小学数学教师就应灵活应用教学策略,为学生布置手脑结合的操作性任务,引导学生在实际的动手实践中,产生学生的兴趣与热情,并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更好地学生数学知识,掌握数学知识.

例如:在《圆的认识》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同一个圆,其直径都是半径的2倍?引导学生亲自量一量,一个圆的直径是6 cm,半径是3 cm,直径是半径的2倍;然后用折叠法对着圆的直径,学生会发现直径就是两条半径相加;最后,引导学生了解:同一个圆里,每一条直径实际上都是由从圆心发出的两条半径而组成,应用移动法将两条半径移到直径上也刚好重合. 这样,学生通过实际的动手与思考,会更加深入的理解同一个圆里直径是半径2倍的原因.

实践性任务的设定,有利于学生兴趣的激发,促使学生主动搜集信息、合作交流并自主思考,从而获得新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能力,最终不断提升其学习效率.

3. 把握任务实施的时机

任务型教学策略,不能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形式或点缀,而应实实在在为教学而服务. 因此,任务型教学策略的实施,应依据具体的数学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应把握任务实施的最佳时机,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参与热情,促使其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完成任务,并不断提升自身的数学知识水平与能力.

例如:在“分数的意义”教学中,教师可提前准备一些教具,如一些彩色铅笔,让学生以小组形式,从1-6号才抽铅笔,每次拿走铅笔总数■、■、■、■、■、■,在铅笔没有损坏的情况下,看看哪个小组完成的更好、更快;而这一过程中,教师应适度把握时机,在■和■这两个难点上,适当引导和点拨学生.

这样,教师把握住关键,引导学生完成组内互借铅笔的任务以完成分数的分配. 而学生在自我思考与探索的过程中,也会互相启发,拓展思维空间,从而达到解决任务的能力,帮助其更快地掌握知识,深入领会数学知识的魅力.

数学教学策略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三角函数

一、引言

作为高中数学教学的核心,三角函数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在与其他数学知识的联系中,三角函数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各类解题方法中随处可见三角函数的身影。因而,怎样教会学生学习三角函数知识成为了高中数学教学成与败的关键所在。然而,由于三角函数的知识点较为零散,公式颇多,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其中的核心部分,灵活的运用是有难度的,这也是目前众多的高中数学教师所共同面临的困境。下面我将根据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来对于高中数学中三角函数的教学策略进行分析,希望可以通过此研究来使得更多的教师获取三角函数教学的精髓。

二、高中数学中三角函数的教学策略

1.激发学生对于三角函数学习的兴趣

当前高中学生对于三角函数的学习兴趣普遍不高,这严重的阻碍了高效三角函数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将三角函数的学习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是必不可少的。三角函数知识作为整个数学知识的一部分,它与现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体操运动员的体操动作,钟面时针转动的方向,测量风暴的运动轨迹等都有着三角函数知识的影子。在比如在教授有关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知识时可举这样的生活实例。某个施工单位要为一个广场架设探照灯。该广场为圆形,半径约为40米左右。射向广场地面的光线呈现出圆锥形的图案,试问想要使得广场的每一个角落都被光源所覆盖,请问光源离探照灯的高度应该是多少?学生在经历过这样的问题情境后,便边该知识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遍全身心的投入到该问题的学习活动中来。

2.突出三角函数的运用规律

在数学知识的解题过程中,一道题目通常有其特定的解法。尽管高中三角函数题型千变万化,但做去做来无非都是那些内容,只不过是题目中给出条件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内在的本质基本还是保持在原样。因而,在教学中我们要教给学生一种识别解答三角函数解题方法的技巧。要传授给学生慧眼识题的能力,让学生看到题目之后学会分析出题人的意图,知道该采用哪些三角函数的知识来解题,而不是一味的在那乱试,从而避免学生学习时间上的浪费。比如,在一般的求解中,我们要教会学生运用简单的公式,将未知角的求解转化为已知角的求解。在解答周期性三角函数或者求函数的最值问题时,在教学中要突出由三角函数进行表达的思想。

其次,为了做到又好又快的解题,提高学习的效率。单单教会学生怎样识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培养其运用各种方法的熟练程度。比如数学思想中的数形结合法,待定系数法,排除法等,让学生在学习中不仅形成正确的思路,而且也可以以最快最好的速度完成学习中的任务。

3.系统的进行归纳总结

三角函数公式形式多变,种类繁多,如果要求学生一个个的加以记忆不仅不大现实,而且学生一下子也记不住那些公式。此时,我们要做的,就是要在教学中对于零散的三角函数知识进行整理归纳,将一份条理清晰,逻辑性强的三角函数相关知识点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这其中三角函数口诀是一种极好的教学方式。三角函数的教学口诀可以来自于网上,也可以源自于平日的教学实践,当然最终的表现形式还是要得到学生们的认可,毕竟这是为学生而服务的口诀。常见的三角函数口诀有“函数值正负,看终边象限;绝对值大小,见x轴夹角”,“两角和正切,余弦除正弦。二倍角正弦,两倍正余积”等,在这里我们不做一一的列举。口诀编号之后,我们还要教会学生识别口诀中各项语句的意义。在这里我们不强制性的要求学生进行背诵,而是辅助以习题的形式,在习题的设计中,都对于口诀中的每一句有针对性的突出。可能刚开始的时候,学生会边做习题,边看口诀表,可是只要假以时日的练习,学生便能够逐渐的摆脱口诀表而独立的完成三角函数的解析工作。另外,老师在平日的教学中也会不时的流露出该口诀,这样在教师外部和学生内部双重的作用之下,学生很快便能够熟练的掌握住三角函数学习的技巧。

4.比较剖析三角函数的不同

在三角函数的教学中,与单纯的进行三角函数知识的教学相比,进行比较型教学来的实效要好得多。所谓三角函数的对比式学习指的是利用函数内部的定义域,值域,周期性,曲线的对称性等特点与其他的函数之间的差异,进而形成对照,从而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在三角函数图像的对比式学习中,我们将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抛物线,双曲线画在一个坐标轴内,同时改变三角函数基本公式y=Asin(ωx+?)中的参数,观察曲线的变化,同时也改变诸如y=ax+b中参数的值,看两个曲线之间的变化有什么差异性,这样便弄清楚控制三角函数图像各项字母的实际意义。

三、结语

总之,我们只有抓住三角函数自身的一些特点,不断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去归纳和总结,在认清其基本形式的前提下去探究三角函数与其他数学知识之间的不同,这样我们才可以最终获得教学的实效。

参考文献:

数学教学策略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数学广角 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数学广角”是新教材的一个亮点,独具特色。其意图是让学生通过主题研究,亲历体验学习的全过程。具体内容不多,但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出发点,新颖独特、活动性与操作性较强,通过师生互动的数学活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新课标强调:“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①但是面对这一新增环节,一线教师该如何把握?使用何种教学方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本文从“数学广角”的目标定位、内容梳理分析中谈一谈“数学广角”的教学策略,以期为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借鉴。

1 “数学广角”的目标基准

布鲁纳曾说,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能使数学更易于理解和记忆,领会基本数学思想方法是通向迁移大道的“光明之路”。数学思想方法贯穿于我们整个数学学习活动之中,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仔细研究教材,不难发现“数学广角”这一新增单元蕴含丰富的数学思想,包括小学常见的集合思想、分类思想、统计思想等等,所以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数学思想,运用思想方法指导数学实践是“数学广角”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

新课标同时也指出:“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②数学学习不仅使学生获得参与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数学广角”从数学熟悉的事物出发,由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导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操作、探究中发展自身思维能力,提高数学素养。因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也是“数学广角”要达到的目标。

2 “数学广角”的内容梳理与分析

2.1 内容分布

人教版教材中的“数学广角”在编排上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用简单的生活实例将抽象的数学思想表现出来,每册的具体内容和蕴含思想详见表1:③

2.2 内容分析

2.2.1 取材生活,锻炼思维

从“数学广角”的内容分布表中,我们清晰地发现它的研究主题来源于学生熟悉的简单事物。围绕这些事物,开展形式多样的数学活动,鼓励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如衣服和鞋帽的搭配、数字组数来渗透排列组合思想,通过客人来了如何沏茶、烙饼来渗透优化运筹思想,通过寻找次品来渗透优化和推理思想等等。它们都取材于现实世界,和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这不仅体现在例题上,也包含在练习中,如书后提到的早餐的组合搭配、拍照合影的组合等等。“数学广角”真正体现了“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体验从实际生活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④的理念。

2.2.2 梯形递进,逐渐深入

教材中的“数学广角”真正体现了课标关于教材编写建议“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要体现螺旋上升的原则”⑤的编排理念。从第一学段开始安排比较浅显的“找规律”,探索数字和图形的简单排列,同一主题的探索在不(下转第171页)(上接第158页)同的学年阶段也呈现出螺旋上升趋势。如二年级上册的“排列组合”问题研究:1、2能组成几个两位数?初步渗透简单的排列思想方法,二年级下册的则是:3个数字能组成几个三位数?其次,“数学广角”在第一学段以“具体操作”为主线,充分考虑小学阶段学生知识零碎、年龄较小、好动、好奇的特点,为学生提供现实操作的空间和平台,以更直接的方式来感悟数学思想。“数学广角”在第二学段则以“抽象逻辑”为主线,学生已有了一定经验和体验,在具体操作的同时辅以抽象思维的训练,增强学生建立模型,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3 “数学广角”的有效教学策略

3.1 定位准确目标,尊重全体学生

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直接影响着教学过程的展开和教学效果的生成,“数学广角”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便是让学生感悟重要的数学思想,重在锻炼学生的思维,使每一个学生都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科学的思维方式,逐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获得成功的体验。因而它出现在教材中面向的是全体学生,是大众教育,而不能把它当作奥数精英教育,教师在教学中应当让学生去体验、探索、交流和互动,用大多数学生接受的方式展开教学,让学生感悟思想,锻炼思维。

3.2 体验数学活动,感悟数学思想

从身边简单事例出发,围绕解决问题,让学生来感悟数学思想方法是教材新增单元“数学广角”的另一个重要的特点。小学阶段的学生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设相关情境,运用更加直观的教学手段,搭建具象和抽象的桥梁,为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数学交流活动,让他们切实感受数学思想方法,努力践行“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

3.3 提升自身素养,实现教学价值

“数学广角”给教师们无限的发挥空间,同时又没有任何历史的借鉴,需要老师自己潜心钻研,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因而,想要在“数学广角”的教学中真正达到锻炼学生思维的目标,提高教师自身的数学素养很关键。认真研读课标、准确定位“数学广角”的目标,对其所渗透的数学思想和价值有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认识,将数学教学的价值真正体现在锻炼学生的思维上。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得心应手,师生共同和谐发展。

“数学广角”新颖独特,虽然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比重很小,但对于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有着不容小觑的隐性作用。我们要以积极的心态去看待它,准确定位目标、紧扣生活实践、认真研读课标、提高自身素养,使“数学广角”的教学绽放风采!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