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学习的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数与形是数学教学研究对象的两个侧面,把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结合起来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是数形结合思想。“数形结合”可以借助简单的图形、符号和文字所作的示意图,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协调发展,沟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从复杂的数量关系中凸显最本质的特征。它是小学数学教材编排的重要原则,也是小学数学教材的一个重要特点,更是解决问题时常用的方法。
二、集合的思想方法
把一组对象放在一起,作为讨论的范围,这是人类早期就有的思想方法,继而把一定程度抽象了的思维对象,如数学上的点、数、式放在一起作为研究对象,这种思想就是集合思想。集合思想作为一种思想,在小学数学中就有所体现。在小学数学中,集合概念是通过画集合图的办法来渗透的。
如用圆圈图(韦恩图)向学生直观的渗透集合概念。让他们感知圈内的物体具有某种共同的属性,可以看作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就是一个集合。利用图形间的关系则可向学生渗透集合之间的关系,如长方形集合包含正方形集合,平行四边形集合包含长方形集合,四边形集合又包含平行四边行集合等。
三、对应的思想方法
对应是人的思维对两个集合间问题联系的把握,是现代数学的一个最基本的概念。小学数学教学中主要利用虚线、实线、箭头、计数器等图形将元素与元素、实物与实物、数与算式、量与量联系起来,渗透对应思想。
如一年级上册教材中,分别将小兔和砖头、小猪和木头、小白兔和萝卜、苹果和梨一一对应后,进行多少的比较学习,向学生渗透了事物间的对应关系,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了思想方法。
四、函数的思想方法
恩格斯说:“数学中的转折点是笛卡儿的变数。有了变数,运动进入了数学,有了变数,辩证法进入了数学,有了变数,微分和积分也就立刻成为必要的了。”我们知道,运动、变化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函数思想的可贵之处正在于它是运动、变化的观点去反映客观事物数量间的相互联系和内在规律的。学生对函数概念的理解有一个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在处理一些问题时就要做到心中有函数思想,注意渗透函数思想。
函数思想在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教材中就有渗透。如让学生观察《20以内进位加法表》,发现加数的变化引起的和的变化的规律等,都较好的渗透了函数的思想,其目的都在于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函数概念。
五、极限的思想方法
极限的思想方法是人们从有限中认识无限,从近似中认识精确,从量变中认识质变的一种数学思想方法,它是事物转化的重要环节,了解它有重要意义。
现行小学教材中有许多处注意了极限思想的渗透。 在“自然数”、“奇数”、“偶数”这些概念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体会自然数是数不完的,奇数、偶数的个数有无限多个,让学生初步体会“无限”思想;在循环小数这一部分内容中,1 ÷ 3 = 0.333…是一循环小数,它的小数点后面的数字是写不完的,是无限的;在直线、射线、平行线的教学时,可让学生体会线的两端是可以无限延长的。
六、化归的思想方法
化归是解决数学问题常用的思想方法。化归,是指将有待解决或未解决的的问题,通过转化过程,归结为一类已经解决或较易解决的问题中去,以求得解决。客观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转化,是现实世界的普遍规律。数学中充满了矛盾,如已知和未知、复杂和简单、熟悉和陌生、困难和容易等,实现这些矛盾的转化,化未知为已知,化复杂为简单,化陌生为熟悉,化困难为容易,都是化归的思想实质。任何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都是一个未知向已知转化的过程,是一个等价转化的过程。化归是基本而典型的数学思想。我们实施教学时,也是经常用到它,如化生为熟、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曲为直等。
七、归纳的思想方法
在研究一般性性问题之前,先研究几个简单的、个别的、特殊的情况,从而归纳出一般的规律和性质,这种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式称为归纳思想。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就是归纳思想的应用过程。在解决数学问题时运用归纳思想,既可认由此发现给定问题的解题规律,又能在实践的基础上发现新的客观规律,提出新的原理或命题。因此,归纳是探索问题、发现数学定理或公式的重要思想方法,也是思维过程中的一次飞跃。
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先由直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算出其内角和度数,再用猜测、操作、验证等方法推导一般三角形的内角和,最后归纳得出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这就运用归纳的思想方法。
八、符号化的思想方法
数学发展到今天,已成为一个符号化的世界。符号就是数学存在的具体化身。英国著名数学家罗素说过:“什么是数学?数学就是符号加逻辑。”数学离不开符号,数学处处要用到符号。怀特海曾说:“只要细细分析,即可发现符号化给数学理论的表述和论证带来的极大方便,甚至是必不可少的。”数学符号除了用来表述外,它也有助于思维的发展。如果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那么,数学符号的组合谱成了“体操进行曲”。现行小学数学教材十分注意符号化思想的渗透。
九、统计的思想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方法,指导
Abstract:Traditional teaching is just focusing on teaching of knowledge and ignoring the cultivating of students’ ability. Therefore, strengthening the teaching guide is the need of promoting students’constant developing, the requirement of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and the need of pupils’ developing.
Key Words: primary maths, studying methods. guiding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过程,也是一个从学会到会学知识的过程。以往传统的教学只是片面的强调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加强学法指导,是为了促进学生持续性发展,这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学生发展的迫切需要。
一 指导学生学会主动预习
新知识在为讲解之前,认真阅读教材,养成主动预习的习惯,是获得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因此,必须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会看书,带着老师精心设计的思考题去预习的习惯。如自学例题时要弄清例题讲的是什么内容,告诉了哪些条件,求什么,书上怎么解答的,为什么要这样解答,还有没有新的解法,解题步骤是怎样的。抓住这些重要问题,动脑思考,步步深入,学会用已有的知识去独立探究新的知识。
二 指导学生学会用心的听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听课是学习的重要环节,听课质量如何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数学教学中指导学生听课,必须先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从而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活他原有的认知结构,专心听讲,并指导学生会听,结合课前预习主要应注意听老师在讲解例题时关键部分的提示和处理。注意听教师对概念要点的剖析和概念体系的串联,注意听教师每节课的小结和对某些较难习题的提示。
其次,引导专心听讲,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参与课堂内的全部学习活动,不要只背结论,数学知识的形成一般来自于解决实际问题或数学自身发展的需要,教材上的定义常隐去知识形成的思维过程,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概念的建立过程,这不仅是学生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然后指导学生做好各种标记、批语。有选择地记好笔记。
最后培养学生养成先看书后做作业的良好习惯。即在做作业之前引导学生一定要认真地阅读例题,结合老师课堂讲授,把知识梳理一遍,这样既保证了作业质量又做到了充分的巩固、复习。
三 指导学生要能理解读
数学教学中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主要是指导学生从各个方面去深入理解课本内容。一是读课题。要求学生细细体会课题,抓住主要内容。例如,在教学分数除法中的“分数除以整数”一课时,出示课题后可让学生联系分数乘法想到,本课的主要内容是学习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二是读例题。在尝试练习时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读例题,初步领会解题方法。三是读算式。应要求学生准确地读出算式,弄清算式得意义。
四 引导学生要多说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上好数学课应该尽量的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口算,现在已经名不副实,多数用笔算代替,学生动手不动口。其实,过去不少教师都创造了很多口算的好方法,尤其在低年级教学中,教学时寓教学于游戏、娱乐之中,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不能把数学课变成枯燥无味、让学生学而生厌的课。在数学课上,教师首先要启发学生的思路和思维过程。要让每个学生都有说自己的想法的机会,可以让学生根据某一问题独自小声说,同桌之间练习说,四人小组互相说等等。通过说训练思维方法,其次引导学生用简明、准确规范的数学用语,完整地回答问题,在引导学生分析、观察、推理判断后,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概括出定义、法则或公式,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这样引导学生既动手又动口,并辅以其他教学手段,有利于优化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必然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五 指导学生要善记,及时总结解题规律
关键词:数学; 思想;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2-000-001
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数学思想的理论和抽象程度要高一些,而数学方法的实践性更强一些。人们实现数学思想往往要靠一定的数学方法;而人们选择数学方法,又要以一定的数学思想为依据。因此,二者是有密切联系的。我们把二者合称为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那么,要想学好数学、用好数学,就要深入到数学的“灵魂深处”。
在小学数学阶段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公式、法则、定律的理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也是小学数学进行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之所在。
一、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数与形是数学教学研究对象的两个侧面,把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结合起来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是数形结合思想。“数形结合”可以借助简单的图形、符号和文字所作的示意图,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协调发展,沟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从复杂的数量关系中凸显最本质的特征。它是小学数学教材编排的重要原则,也是小学数学教材的一个重要特点,更是解决问题时常用的方法。
二、集合的思想方法
把一组对象放在一起,作为讨论的范围,这是人类早期就有的思想方法,继而把一定程度抽象了的思维对象,如数学上的点、数、式放在一起作为研究对象,这种思想就是集合思想。集合思想作为一种思想,在小学数学中就有所体现。在小学数学中,集合概念是通过画集合图的办法来渗透的。
三、对应的思想方法
对应是人的思维对两个集合间问题联系的把握,是现代数学的一个最基本的概念。小学数学教学中主要利用虚线、实线、箭头、计数器等图形将元素与元素、实物与实物、数与算式、量与量联系起来,渗透对应思想。
四、函数的思想方法
我们知道,运动、变化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函数思想的可贵之处正在于它是运动、变化的观点去反映客观事物数量间的相互联系和内在规律的。学生对函数概念的理解有一个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在处理一些问题时就要做到心中有函数思想,注意渗透函数思想。
五、极限的思想方法
极限的思想方法是人们从有限中认识无限,从近似中认识精确,从量变中认识质变的一种数学思想方法,它是事物转化的重要环节,了解它有重要意义。
现行小学教材中有许多处注意了极限思想的渗透。在“自然数”、“奇数”、“偶数”这些概念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体会自然数是数不完的,奇数、偶数的个数有无限多个,让学生初步体会“无限”思想。
六、化归的思想方法
化归是解决数学问题常用的思想方法。化归,是指将有待解决或未解决的问题,通过转化过程,归结为一类已经解决或较易解决的问题中去,以求得解决。数学中充满了矛盾,如已知和未知、复杂和简单、熟悉和陌生、困难和容易等,实现这些矛盾的转化,化未知为已知,化复杂为简单,化陌生为熟悉,化困难为容易,都是化归的思想实质。任何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都是一个未知向已知转化的过程,是一个等价转化的过程。化归是基本而典型的数学思想。我们实施教学时,也是经常用到它,如化生为熟、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曲为直等。
七、归纳的思想方法
在研究一般性问题之前,先研究几个简单的、个别的、特殊的情况,从而归纳出一般的规律和性质,这种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式称为归纳思想。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就是归纳思想的应用过程。在解决数学问题时运用归纳思想,既可由此发现给定问题的解题规律,又能在实践的基础上发现新的客观规律,提出新的原理或命题。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先由直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算出其内角和度数,再用猜测、操作、验证等方法推导一般三角形的内角和,最后归纳得出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这就运用归纳的思想方法。
八、符号化的思想方法
数学发展到今天,已成为一个符号化的世界。符号就是数学存在的具体化身。英国著名数学家罗素说过:“什么是数学?数学就是符号加逻辑。”数学离不开符号,数学处处要用到符号。怀特海曾说:“只要细细分析,即可发现符号化给数学理论的表述和论证带来的极大方便,甚至是必不可少的。”数学符号除了用来表述外,它也有助于思维的发展。如果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那么,数学符号的组合谱成了“体操进行曲”。现行小学数学教材十分注意符号化思想的渗透。
符号化思想在小学数学内容中随处可见,教师要有意识地进行渗透。数学符号是抽象的结晶与基础,如果不了解其含义与功能,它如同“天书”一样令人望而生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的可接受性。
九、统计的思想方法
1 利用信息技术导入新课,使课堂的开始便深深地吸引学生
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因此,教师应当始终把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摆在首位。
课堂引入是师生情感共鸣的第一个音符,新颖奇特的新课导入,能够迅速强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愉快地进入新课的学习。所以,在每一节课的集体备课中,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上的章前图或者引言,而是应该找出一些能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思维活跃起来的方法,如讲故事、变魔术、猜谜语、趣味实验、看录像、充满深情的语言感染等。而信息技术在这方面有着独特优势,它集声音、图像、文字等于一体,非常符合小学生爱玩的特点,因而能很快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
如在学习“立体图形的认识”一课时,上课一开始,教师就用多媒体,伴随着音乐,向学生展示各种精美的物体,如圆筒、篮球、礼品盒等。学生看完这些实物后会感到十分新奇,迫切要求了解其中的问题。在这种愉悦的氛围中教学图形的认识,学生就会带着浓厚的兴趣投入到新知的学习中。这比用教学挂图或实物等引入新课,效果要好得多。
2 利用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标指出,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在数学教学中应该充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多解决一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中的作用及重要性。“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愿意提出问题就意味着学生有探究问题的欲望,因此,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富有童趣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情趣,能有效促使学生带着问题自觉地参与学习过程,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有位教师在执教“分数的基本性质”公开课时,以猴王分饼这一故事用多媒体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猴山上的猴子最喜欢吃饼了。有一天,猴王做了3块大小一样的饼准备分给3只小猴子吃。猴王先把一块饼平均分成4份,分给猴1三份。(教师问:猴1分得的饼用分数怎么表示?学生回答后,用多媒体出示。)猴2看见了说:‘我要多些,我要6份。’猴3更贪,抢着说:‘我要更多,我要12份。’猴王听了很为难,它想既要满足两只猴子的要求又要体现公平原则,怎么办呢?同学们能帮猴王出出主意吗?”这时候,学生跃跃欲试,都想为猴王解决这个大难题。这样的情境,既充满趣味性,又充满问题性,因而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急于探索其中奥妙的热情。
3 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现象源于生活实际。因此,新课标强调,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数学问题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为学生提供可探索的问题情境,使他们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有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能力。问题情境越贴进学生的生活,学生越熟悉,就越感到亲切,思维就越活跃,探究问题的信心就越大,解决问题的过程就越好。
如在学习“乘法的意义”一课时,笔者用多媒体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元旦快要到了,学校买来100个健身球,要送给敬老院的爷爷奶奶,请同学们帮忙设计,几个几个地装礼品盒整好装完。
等看完后,要求:第一步,同桌或小组交流,并试着列出相应的算式。
生1:可以1个1个数,有100个1相加,但算式很长。(算式1+1+1+…+1)
生2:还可以2个2个地数正好数完,有50个2相加。(算式:2+2+2+…+2)
生3:还可以3个3个地数,有33个3,剩1个。(算式:3+3+…+3+1)
生4:还可以4个4个地数正好数完,有25个4。(算式:4+4+4+…+4)
生5:还可以5个5个地数正好数完,有20个5相加。(算式:5+5+5+…+5)
生6:10个10个地数也正好数完,有10个10相加呀。(算式:10+10+10+…+10)
生7:20个20个地数也正好数完,有5个20相加。(算式:20+20+20+20+20)
第二步:引导学生在算式中找规律。随着学生的交流展示,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分法把得到的算式进行分类,然后提炼出能够整好分完的信息出示,让学生再探索再研究:请同学们来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生1:每个算式里的加数都相同。
生2:都是在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
生8:有没有办法把这些很长的式子写得简单些?
师:同学们找得非常准确。生8的想法很好,请同学们想办法把这些很长的式子写得简单些好吗?(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引起全班同学极大的兴趣,探索的欲望呼之欲出,大家继续探讨交流。)
生1:就用1+1+……+1后面注明是100个1相加,这样就会简单些。
生2:5个20相加和20个5相加,都是100,我想可以把“+”变一变形式,写成这样的算式:20×5=100,5×20=100。(这位学生很自豪地说:这是我自己看书知道的。)
师:你真是爱学习的好孩子,同学们能模仿他的写法,把其他的算式写成这样的形式吗?
生3:我也可把25个4相加,写成4×25=100;4个25相加,写成25×4=100。
生4:我可以把100个1相加,写成很简单的式子,1 ×100=100。
……
学生经过讨论分析,同意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的写法,并体验到这样表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写法最简单。
利用信息技术创设这种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学生乐于去探究,去发现。同时,用多媒体显示算式,既形象生动,又简洁明 了,直观真实、情趣盎然,避免了教师的讲解,节省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
4 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新课标强调,要重视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好动是学生的天性,如果整天把学生限制在死记硬背和读写算上,很可能事与愿违,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把握学生的特点,尽量利用信息技术,通过创设游戏情境,来满足学生的要求,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学习,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教学要依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和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自己去发现新问题、探究新知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或是给学生提供丰富的事物表象,让学生抽象概括新知,或是提供一组相互关联的具体事物,让学生推理、归纳出新知,或是通过实践、操作发现新知,真正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如在教学车轮为什么要做成网形、车轴应装在哪里时,我利用计算机制作两组动画,一组是汽车的车轮分别是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然后利用动画效果,让三辆汽车行驶,学生观察,从而理解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第二组是汽车的车轴分别装在圆心和没有装在圆心上的,然后利用动画效果,让两辆车行驶,学生观察,从而理解车轴应装在哪里。对于这一内容,学生初看题目不知从哪里下手,难以用语言表达。教师通过精心设计制作的动画,给学生提供了思维的空间和发现规律的思路。对学生来说,用准确的语言来总结规律是极难的。而在教师的点拨、动画的演示下,学生如鱼得水,通过思考自己就能发现规律。
2合理安排,让学生自己讲解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因此,课堂上应改变学生习惯于“听”的被动地位,变被动为主动,以提高其学习能力。对于一些适宜学生讲的教学内容,可采取先出示讨论题,再让学生各抒己见,各自讲出题目的解法。例如:教学怎样在操场上画一个直径是20米的大圆,可让学生先小组讨论,各自想办法。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想出了各种方法。有的说:用一根长20米的竹竿,在竹竿10米处钉一个长钉,竹竿两端分别系上装有石灰水的瓶,然后把竹竿旋转起来。教师提问:“应注意什么,根据是什么?”学生回答:“钉不能移位。我的根据是同一圆内所有的直径都相等。”也有的说:我用一根长10米的绳,一端固定不动,一端系一只装有石灰水的瓶,然后旋转一周,这样就画成了一个直径是20米的网。教师问在画时应注意什么、根据是什么。学生回答道,绳一定要拉紧,依据是同一个圆里所有的半径都相等。课堂上,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在
小组讨论中积极发表意见,学生会有一种愉悦感,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创设机会,让学生自己动手
动手动脑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参与活动,让学生拼一拼、剪一剪、摆一摆、画一画、折一折。小学数学中的很多知识都可以通过摆一摆、拼一拼来帮助理解;数学应用题很多都可以通过画线段图来帮助弄清解题思路;许多几何图形都可以通过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等来帮助记忆。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教学,教师可组织学生通过剪、拼、讨论等教学手段进行学习。学生边操作边思维,教师引导启发,让学生从实际操作中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从而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其思维能力。
4积极引导,让学生自己小结
让学生自己小结,可使学生更清楚所学的知识要点、知识结构,从而深化认知,牢固掌握,并能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同时,教师又可及时得到反馈信息,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并及时发现新的问题,有利于补差纠偏。如笔算小数乘法小结时,教师这样提问:“怎样进行小数乘法呢?”学生纷纷要求发言,有的小结说:“小数乘法先把它当做整数来乘,然后数一数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位小数,再在积里点上几位小数。”还有的说:“小数乘法与整数末尾有0的乘法相似,整数末尾有0的乘法是看两个因数末尾共有几个0,积的末尾也添上几个零。小数乘法是看两个因数共有几位小数,积也点上几位小数。”这样的小结,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促进了知识的融会贯通,发展了学生的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