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乡村的发展变化

乡村的发展变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乡村的发展变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乡村的发展变化

乡村的发展变化范文第1篇

在现代文明的带动下,乡村是越来越进步了还是越来越退步了?回答之前,最好到乡村去做一次调查研究。中国是传统农业发达的国家,农村伦理体系维系着农村的发展与稳定。近代以降,农村形势逐渐发展变化,改革开放以来,大同小异的中国传统农村格局被打破,更多农村在迈向城镇化;有的乡村则开始组合;当然也有乡村走向没落。几乎每个地域的乡村格局都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无论纵比还是横比,农村面貌巨变往往都会带来乡村伦理状况的变化。

农村不再是单一的文化存在。以家族和宗法势力为主的农村伦理体系,几千年来,一直维系着农村的生死存亡。乡里乡亲意味着更深层次的血缘、亲属、地域互通的关系,乡村百姓之间的生活受强烈的宗族制度制约。族中长辈是想当然的伦理维护者和评判者,一脉相承,鞯葑殴欧绻旁希更传递着家族美德。一个村庄继承着一个或几个家族的家风、血脉,以儒家文化为主的农村伦理走不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纲常,虽因特殊事件和特殊人群,会改变农村惯有的伦理系统,随后巨大的生活惯性会淹没这些细枝末节。解放后,对传统伦理虽然有所打破,但没从根子上撼动人们的祖先归属感、神灵敬畏感和地域亲切感。

改革开放后,文化多元、信仰多元,农村伦理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网络的普及,特别是新媒体的飞速发展,农村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传统伦理思想的“崩塌”。突出体现在,一部分人受到网络碎片文化的冲击,开始追求传统伦理之外的刺激,一些不合时宜或不合农村规范的言行开始涌现。多元文化的冲击导致多元伦理观的产生,传统伦理相对统一的伦理认知,被当下纷纭复杂的现实生活所打破。

农村人员结构的变化也是引发农村伦理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诱因。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以种田谋生的农民发生分化,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过上了富裕的生活,也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方式。这部分富人虽依然生活在农村,但他们内心深处已经趋同于对城市生活的认知,这一部分人中的明智者,成为农村人物质、精神生活的双重带领者。有的则沦落为腐朽生活的代言人,摧垮了农村人亘古不变的价值体系。随着外出打工者的数量增多,农村出现青壮年男女数量锐减、老人和孩子赡养教育等问题增加的现象。一方面,隔代教育会引发疼爱过度、监督不够的教育问题,另一方面,也呈现出孩子的德育问题严重缺钙、道德素质堪忧等问题。缺少伦理引导的孩子成为制约农村未来道德滑坡的关键因素,而农村里一些投机分子的“倒行逆施”,亦加重了农村伦理重建的难度。

有人提议靠乡贤制度重新构建乡村伦理体系,笔者不敢苟同。现代乡村的伦理体系构建不应忽视多元文化的冲击和村庄生存背景的变迁,仅仅依靠传统的手段不足以维护传统伦理,较好的方法无疑是剖清这些问题的根源,一地一议,一村一制。多元文化不可能回归到封闭一统,但通过政府的引导完全可以利用其阳光因素,富起来的一部分人要积极发挥好他们的引领作用,留守的打工子女教育应得到足够重视和关注,对农村的恶势力要予以坚决打击。只有经过多方的长期共同努力,才能让农村的伦理体系重新构建起来。

乡村的发展变化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形势;高校计算机教学;质量;因素;改革途径

当前时代是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应用,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在高校中做好计算机教学工作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那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究竟该从何入手,做好计算机教学工作呢?下面,笔者将对其进行简要分析。

一、高校计算机教学质量提高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教学内容方面的影响因素

内容是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基础所在,教学内容不佳其教学质量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而当前高校计算机教学中,内容滞后的问题比较严重,其与计算机技术本身的发展速度不匹配。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首先,计算机技术发展速度过快,各项教学软硬件的淘汰速度高,学校的教学难以跟上计算机技术发展变化的速度。其次,教材选取不合理,计算机虽然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但是其同样涉及有理论知识学习内容,而一本计算机教材成功编制到出版往往需要花费一年甚至是更加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可能早已超越了教材编写的速度,等到教材成功发放到学生手中,成为学生学习参考的资料时,教材上的知识可能无法发挥辅助学生学习的资料。

(二)教学手段方面的影响因素

高校计算机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存在的鲜明差异,就在于其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同时对于实践内容的重视度比较高。但是,在当前高校的计算机教学中,笔者发现许多高校对于学生计算机实践知识应用的重视度并不是很高,不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大部分教师只是围绕教学大纲,按部就班的开展相应的教学工作。高校学生没有真正的认识到计算机知识学习对于自身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只是被动性的参与计算机等级考试。如许多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积极性不高,许多知识没有真正的掌握,但是为了能够顺利的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参加各种培训班,临时抱佛脚的学习,这种错误的学习方式对于学生的成长及发展实际上是极为不利的。

二、新形势下高校计算机教学的改革路径

(一)采取差异性教学手段

我国面积广阔,东西部、城市与乡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有较大的差异,这对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以计算机教学为例,城市学生与乡村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差异巨大。高校内学生来自于五湖四海,其对于计算机的了解和认识也可谓是各不相同,在教学中教师如果针对不同的学生设置同一教学目标,部分学生在完成这些目标任务时难度可能比较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能也会因此而降低。基于这样的原因,在教学中,教师还应当采取差异性教学手段,结合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及学习能力等,因材施教,制定不同的教育教学目标,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如针对计算机基础比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给其制定较高的学习任务和目标,使他们感受到知识学习的挑战性,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而针对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在教学中教师则可以设计一些比较简单的学习任务,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过渡,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发挥计算机教学的优势。

(二)实施创新性教学方法

单一的教学方法也是阻碍计算机教学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教育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为了更好的提升计算机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计算机知识,教师必须要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将小组合作学习法、学案导学法、任务驱动法、自主探究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借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如在教学中应用任务驱动型教学法时,教师可以将核心知识点,分解到一个或者是几个教学任务中去,教师提出一个问题,然后让学生互相交流沟通,自主的探索学习,感受计算机知识内容。此外,在教学中教师还应学会转变自身的角色,在课堂上不能以自己为课堂教学的主宰,而是应当将学生当做课堂的主体,多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结合学生专业差异,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乡村的发展变化范文第3篇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政府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把脱贫攻坚作为“十三五”期间头号民生工程,扛在肩上、抓在手上,以“十个全覆盖”为抓手,积极打造草原上的“桃花源”,贫困人口的生活居住环境正得到明显改善。

2014年1月,党委全面启动了自治区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民生工程“十个全覆盖”。目标是用3年时间投资800亿元,对处于发展态势落后、发展能力不足的广大农村牧区实施危房改造、安全饮水等十个方面的民生保障工程,提高农村牧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合理规划,打造大美乡村

“十个全覆盖”工程让乌兰察布市兴和县百姓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俺们村里和你们城里没啥区别了,想‘充电’学习到文化室,想聊天娱乐就到活动室,生病有卫生室,购物有大超市。”房屋变大了,环境变好了,生活方便了,兴和县的百姓再也不想争着往县城搬了,“以前出去的人都争着往回搬呢!”

兴和县的这种变化正是得益于内蒙古的“十个全覆盖”工程。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留住绿水青山,要记得住乡愁。”在打造大美乡村的整体规划中,兴和县的“十个全覆盖”工程把总书记的这一理念充分理解并准确地融入到规划建设之中。

大拆大建是留不住乡愁的,兴和县为了留住“乡愁”可谓是煞费苦心:合理保护村庄住宅用地的原址,适度将村民房屋院落修复改造;合理规划建设居住区周边道路、广场绿地公园;合理规划公共设施用地,建设卫生室、图书室、文化室、超市以满足村民医疗卫生文化生活需求;合理安排村民公用通讯设施,交通设施……这样一来,兴和县的水域和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闲置地都统筹起来,通过土地流转租用等形式将可生产利用的土地划零为整。

没用多长时间,没用多少资金,兴和县“十个全覆盖”工程就完成了乡村居住区院落的整治,房前屋后的绿化美化;完成了乡间道路的修建和绿地小游园的建设,并建设了各种服务设施,改善了百姓人居生活环境和文化生活质量。

要想打赢脱贫攻坚战,乡村美了还不够,百姓的生活也要美。兴和县因地制宜,种植具有本地特色的农作物为手段打造大美田园风光特色文化,盘活城乡文化及旅游业,促进餐饮交通酒店等服务业的发展,使乡村经济、文化生态得到可持续的发展,创造出农民脱贫致富的新农村生活模式。

“‘十个全覆盖’工程让我们住上了乡村别墅,过上了城里人的日子,想不到穷了大半辈子,如今过上这种好日子!”兴和县的百姓对笔者说。

整体布局,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万顷莜麦万顷粮,百万花海艳农庄”,兴和县怡人的风景,已成为全国休闲、度假、避暑的胜地。

特殊的地理位置,极强的区位优势为兴和县开发休闲观光农业和农村旅游观光奠定了得天独厚的基础。近几年,兴和县农业产业实现了由单纯的农牧业向休闲观光农业的转变。

兴和县结合县域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休闲林业、休闲渔业、休闲牧业、休闲农家乐等。“休闲农业是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产物,是农业多功能的拓展和延伸,是现代农业的组成部分,在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农民增收、农民素质提高和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兴和县委书记刘政看来,发展休闲农业,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城市支持农村的重要措施,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

村民们平日里再熟悉不过的田园景观变成风景了。当地政府结合自然生态整合环境资源,利用农林牧渔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增进游客对农业和农村体验,让游客玩得好,更让百姓挣得多。

如此一来,兴和县的农村就业机会多了,农民收入渠道宽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农村产业结构改善了……

乡村的发展变化范文第4篇

关键词:洋家乐 乡村旅游 日照

近年来我国乡村旅游得到大的发展,旅游业态不断丰富,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也不断成熟。以全域旅游发展战略为背景,在日照市“旅游富市”战略指导下,日照市旅游进入全新发展阶段,乡村旅游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契机。

一、“洋家乐”概况

洋家乐多数是由外籍人士在中国农村投资经营,其前期规模和形式如同我国乡村旅游中普遍开展的“农家乐”,因此被形象地称为“洋家乐”[1-2]。但目前“洋家乐”只是这一类业态的代名词,并非仅仅是高级农家乐,其实质是在华跨国移民直接投资经营的,具有低碳环保理念,兼具中外文化内涵的用于满足休闲度假需求的新型乡村文化旅游业态[3]。

洋家乐发端于北京“小园”,在北京其他乡村、广西阳朔、浙江德清等地乡村迅速发展,形成一定规模,并在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呈进一步扩张态势。洋家乐遵循反城市自然低碳理念,保持泥坯房的自然,就地取材裸装修,DIY生活用品等,从农房改造、房间设计、家具布置、居住建议等各方面践行低碳理念;注重其细节和文化内涵体现,民宿分别进行个性化设计,独特的文化元素选择,精细的内部装饰,实现百房百态;提倡高品位生活,民宿的高品味家装和高品质家纺,让游客放心并享受出行;坚持其高品质服务,进行管家式服务,并深入当地发展,保证游客进行身心完全放松的深度体验。

二、日照市乡村旅游发展情况

(一)发展现状

日照市乡村旅游发展一直以渔家乐为主导,多是较为传统的渔村,提供海鲜餐饮和普通的渔家住宿,近些年渔家乐发展变化不大;同时日照市周边乡村也逐步开始出现以蔬果采摘等为特色的农家乐,数量较多发展较快,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民/渔民的经济条件,但大部分仍处于旅游发展初级阶段。

(二)存在问题

一是监管不严,诟病较多。在全国乡村旅游大发展背景下,日照乡村旅游越来越多,但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目前仍存在私自经营接待的情况,服务质量无保障,乡村旅游投诉较多,影响日照乡村旅游整体形象,不利于其良性发展。

二是旅游产品单一,层次不高。乡村旅游产品内容单一,多数仅限于农家餐饮和简单住宿接待,缺乏深度体验活动,产品类型单一;大众化发展,产品缺乏设计,层次较低,不能满足现代城市人口对精品化旅游产品的需求。

三是服务意识不足,旅游体验差。村民多是利益导向,普遍缺乏服务意识,精细化服务的缺失直接影响乡村旅游产品服务质量和游客的乡村旅游体验,游客满意程度不理想,不利于发展回头客和乡村旅游品牌的塑造。

四是经验管理居多,专业性不够。日照市很多渔村和乡村借助其特殊地理区位开展旅游,自发性强,大多是经验管理和服务,缺乏统一的服务标准和规范;村民因个人素质差异,经营管理质量不稳定,且普遍思想解放程度不够,缺乏长远的发展意识和经营理念。

三、日照市乡村旅游发展基础剖析

(一)海洋文化浓厚,太阳文化源头

日照位于山东省东部,处于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被称赞为“南方的北方,北方的南方”;是一座快速发展中的港口城市,海洋文化发展较为旺盛。日照海岸线长达100多公里,其中包含64公里的优质沙滩,拥有“蓝天、碧海、金沙滩”的美誉。

日照是太阳文化的发祥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太阳文化是其最典型最独特的文化符号,利于日照乡村旅游独特品牌塑造。

(二)“茶花林果”丰富,可多元化发展

近些年日照茶花林果日益丰富,休闲旅游多样发展。日照盛产绿茶,利用在南茶北引时期留下的茶树,拥有“江北第一茶”品牌,众多茶村开展了赏茶、采茶、品茶等活动丰富游客茶家乐体验;花仙子景区利用花丛的浪漫,以花为媒,打造了江北最富浪漫色彩的婚庆旅游品牌;五莲县围绕五莲山风景区,通过潮白河景观河打造和各乡村绿道设计,形成了山水环绕、村村相连、上山下河、游山玩水、绿道漫游、尝鲜摘果”的立体化旅游格局;周边乡村借助樱桃、草莓、蓝莓等时令蔬果开展蔬果采摘等休闲活动。

四、日照乡村旅游发展思考

(一)“茶花林果”与渔家乐协调发展

利用日照海洋资源,深挖日照海洋文化,坚持渔家乐为主导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同时鼓励日照市及周边地区拥有其他特色农业资源的乡村因地制宜,特色化发展乡村旅游,在渔家乐基础上,形成茶乡人家、锦绣花乡、隐世山居等以日照特色茶花林果为主导的特色农家乐。实现渔家乐和茶花林果协调共同发展。

(二)产品创新性设计

丰富现有乡村旅游产品内容,丰富乡村旅游活动。渔家乐要摆脱现有游客洗海澡、吃海鲜的平价大众旅游模式,可开展“做一天渔民”的深度体验活动;茶园应在现有基础上充分挖掘茶文化,个性化设计茶乡小院,重点进行茶园观光休闲、茶事活动体验和茶系列产品开发;山林农家则应充分利用其山林特色,扩大乡村休闲活动空间,丰富山居休闲项目。

(三)引入高品质服务

借鉴洋家乐贴身管家式服务,日照乡村旅游可引入向导服务,如渔家乐可提供渔夫向导,既可带领游客出海捕鱼,又能给游客提供海鲜盛宴以及旅游途中其他细致贴心服务。要求向导进行专业化培训,能够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四)低碳环保,创建最自然乡村

在进行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中践行低碳简约自然理念,从民房改造、室内装修、小品设计等方面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可自行DIY各种设计自然、实用性强的个性生活用品。在游客消费过程中也倡导低碳理念,并以此连接游客和经营者,创建最自然乡村。

(五)强化度假功能

开展旅游活动的各乡村应因地制宜,改善乡村景观条件和居住环境,并进行景观和小范围小品景致的打造,打造美丽特色乡村,丰富旅游活动,增强游客体验,自然强化其度假功能,最长时间留住游客。

参考文献:

[1]王小梦. 乡村旅游创新发展:来自“洋家乐”的启示[J]. 经济研究导刊,2014(33):265―266.

[2]罗斌. 乡村旅游创新产品――“洋家乐”发展概况[J]. 商业经济,2013(21):72―73.

乡村的发展变化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村金融;普惠金融;建设银行;裕农通

2017年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三农”发展进一步提升到重要战略位置。2019年国家又了《关于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指导意见》,就农村金融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银行业也在提供涉农信贷支持、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深化乡镇政务合作、促进农村地区金融建设等方面开启了新篇章。

一、农村金融发展现状

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是一个渐进演变的过程。当农村人口增长率超过城市人口增长率,而城市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加速发展,那么剩余劳动力就会向城镇转移,农业发展就会产生停滞,从而影响工业停滞(袁航,张金山,2018)。费一拉模型发现,金融是工业农业部门实物交流的附着物(许月丽,翟文杰,2015)。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农村金融是核心。早期的储蓄部门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村镇银行、农业银行等主要根据国家要求吸收储蓄,为城市化建设发展积累资本。因此,城镇的发展会抑制农村发展,从而出现“金融抑制”,导致城乡发展不均衡。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虽然对农村各部门有信贷支持,但支持力度很小,支持范围也有限。近年来,国家主张发展普惠金融消除贫困,在出台系列政策与措施后,农村金融经济也取得了一定发展。截止2019年6月末,全国乡镇银行业金融机构覆盖率95.65%,行政村基础金融服务覆盖率99.20%,比2014年末提高了8.10百分点;助农取款服务点82.30万个,涉农贷款余额34.24万亿元。农村金融能取得一定程度的发展,主要原因有:

(一)国家政策发展变化国家提出普惠金融发展战略后,要求全面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强化金融监管,广泛动员银行业、保险业为农村农户提供金融服务的普及和优惠以促进农村金融经济发展。同时,通过货币信贷政策、差异化监管政策、财税政策三大政策促进普惠金融业务发展。货币政策主要通过实施定向降准、完善存款准备金率优惠政策、发挥对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的资金投向、利率传导功能来强化正面引导作用。差异化监管政策主要采用强化监管考核,通过对小微企业、涉农贷款的差别化监管指标体系的建立将银行业金融机构普惠金融服务纳入监管评价体系来约束负面作用。财税政策方面:准予银行税前扣除涉及普惠金融业务的贷款损失准备金、对符合银行条件的支农支小信贷利息免征印花税、增值税、设立普惠金融发展专项资金等。

(二)国有银行战略发展变化受国家政策影响,各大国有银行纷纷将“三农”业务发展纳入自身战略发展规划,并作出相应发展对策与金融工具的创新。将农村市场发展作为其自身经营发展新的利润增长点,主要是由于银行业金融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而原有的市场份额占比增长缓慢以及资本市场的发展带来进一步业务竞争;另一方面普惠金融作为当下金融推动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和谐发展的新特征新要求,也是商业银行顺应市场竞争的必然途径。大中型银行深化了普惠金融事业部机制和内部考核指标,调整贷款政策、贷款利率向小微企业、农村农户倾斜。例如,工、农、建、交行相继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采用“补贴”定向激励普惠金融业务、将互联网与普惠金融业务结合发展;对电子渠道业务适当减免手续费等。

二、农村金融发展的影响因素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必须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才能更好得发展我国农村金融经济。主要有以下:

(一)农村人口发展变化农村经济发展中,人口因素是主要影响因素。目前农村正面临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常住人口规模缩减、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等问题。主要是由于实施计划生育措施及城乡人口迁移造成。目前来看,农村人口总量占比在40.42%(2018),从城镇、农村老年人口数量对比来看,60岁以上农村老年人口数量远超过城市老年人口数量(第六次人口普查)。我国经济已经逐渐步入银色经济时代,老年人口总量庞大,且半数以上的老年人居住在农村,因此,人口老龄化挑战将会在农村地区首先出现。如图1所示。

(二)农村经营单位变化农村中规模经营是农业产业化的主要影响因素。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显示(2016年),我国农业经营户超2亿,农业经营单位204万个,农民合作社总数179万个(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为主的农民合作社91万个),农业经营户20743万户(含规模农业经营户398万户),从事农业生产经营人员31422万人。从普查结果看,近年来我国农村“三农”情况发生了积极变化:农村整体环境得到较好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水平阶段性提高,农业基础不断稳固,农业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进步离不开农村金融业务的服务与支持,金融作为工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附着物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变化近年来,由于国家宏观调控,各类政策、补贴措施向“三农”倾斜使得农村经济发展。由图2可见,各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3年开始都在逐渐提高,其中,东部地区提高最快,西部地区较缓。未来全国农村居民对于金融服务、金融产品的需求增长也成为必然。如图2所示。

三、建行“裕农通”在农村金融中的应用

商业银行在经营中一直秉承“二八”定律,往往忽略长尾客户。在国家提出普惠金融战略后,建设银行提出“第二发展曲线”与“长尾客户”经营理念,将普惠金融应用到基层客户群体、弱势群体中,让绝大多数居民能够享受金融服务所带来的福利与收益。在农村金融服务支持中,建设银行主要通过以下两点来发展:

(一)金融科技支持普惠金融发展金融科技是传统业务延展向普惠金融业务的重要实现手段,并且逐渐成为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标志之一,不但能大大节约经营成本,还能扩大金融服务范围,同时提升客户体验。在农村经济发展、社会问题解决中,金融科技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传统商业银行在农村的物理网点布局往往有限,这使得较偏远、边缘地区无法享受基础金融服务,影响农村经营单位的生产经营也影响农村居民的日常生活。金融科技利用大数据分析、精准画像、互联网科技等功能连接城镇与农村,通过提升基础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农村经营单位融资效率、增加农村居民收入等渠道实现城乡协调区域发展。过去,建设银行发展小微企业(含农村经营单位)的业务经营管理按照大型企业管理模式进行。但小企业分布散、数量多,在经营过程中资源占用较大,消耗大,且不能得到合理利用。建设银行以金融科技支撑业务平台的方式经营,通过使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结合各分行区域特色推出了多种互联网自助信用贷款、理财保险、支付结算等产品,其风险可控、企业融资效率高。因此,通过金融科技赋能金融产品,根据客户需求、行业特色、风险成本创新金融产品,使金融服务可得性得到持续提高,同时降低资本获得成本。

(二)创新“裕农通”发展农村金融业务“裕农通”是建设银行在未设立网点的地区,与当地第三方合作而设立的助农金融服务点,主要为城镇周边农村及偏远地区客户提供支付结算、理财保险、小额存取款等金融服务,同时也进行助农扶贫商品交易活动。“裕农通”以普惠金融、乡村振兴为指导思想,通过使用互联网大数据、金融科技、数字金融等手段来实现农村金融服务的普及,改善农村居民生活,促进农村金融经济发展。例如,“裕农通+(农村电商、智慧政务、特色产业、通讯商)等多种创新合作模式。随着支付手段不断创新,大多数农村也实现移动支付,因此老年群体就迫切需要改变原有思想观念,在面对老年群体的业务处理中,“裕农通”也能以简便、易懂易操作获得老年群体的青睐与赞美。建设银行通过“裕农通+农理念,结合各地乡镇、村头设立服务点服务地方农业企业,农业个体经商户,乡镇农村居民;通过创新适用农村环境的信贷产品、理财产品、保险产品实现降低农村金融成本,达到城乡金融服务交叉渗透,人人享受金融服务的目标。另外,“裕农通”通过平台也能将国家政策,金融欺诈等金融知识普及到农村,扩大农村居民金融知识,比如开设裕农学堂,让金融赋能乡村振兴充分走到农村中去,实现人人金融知识普及。截至2019年6月末,建设银行拓展“裕农通”服务点累计24.4万个,覆盖全国31个省市区,乡村覆盖率超过33%。建行定点扶贫村覆盖1291个,除西藏个别高海拔、极度艰苦地区外,建行定点扶贫的31家分行已实现全覆盖。

四、国有商业银行农村金融业务发展对策

农村金融经济发展依然是发展之重,未来“三农”发展依然需要以地方政府为主,以市场调节为辅,逐步实现城镇村一体化,产业人叉渗透,彼此推动。可以采用城镇向农村辐射,农村围绕城镇发展模式。打造如养老休闲产业、养殖种植业等能够充分利用农村资源的产业,通过产业吸引人才,人才发展农村,产业调节农村人口数量、年龄比重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另外,经济发达地区应鼓励农村优生优育,放开生育政策,增加农村人口数量。金融监管部门可以降低涉农贷款利率,扶贫再贷款,降低融资成本。作为开办农村金融业务的国有银行,一方面承担普惠金融社会责任,积极开展金融知识普及教育,防范金融欺诈;另一方面通过金融科技+、数字普惠等手段积极参与农村金融经济建设、信贷投放,金融投资产品配置,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普惠程度。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细分金融需求创新自身特色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各类经济主体金融需求呈现差异化、个性化特征。首先,商业银行可以根据县城、乡镇、村落不同地域具体情况,以及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的不同需求,采取不同策略。比如,在经济发达的乡镇,各类专业市场、农业产业园、科技园、新型工业化基地的新兴农业主体将是未来的潜在优质客户,商业银行可以依托其为合作服务点,为其提供丰富全面的金融产品以支撑其日益增长的融资需求,同时向周围农户辐射金融服务产品。其次,根据各村特色、人口数量及人口年龄结构比重提供与之相匹配的特色服务。服务可以突出亲民、效率等特点,可以联合农村村落精英(零售部、卫生诊所等)共建惠农服务点,利用“熟人社会”,以定位农村网格模式,采取1人服务多村落手段等。

(二)金融产品设计差异化农村金融经济基础薄弱,创新发展的信用模式落后,很多村劳动力缺乏,农产品可担保范围小,信贷可得性差。国有银行应当针对不同层次金融需求和不同类型服务渠道,有侧重地开展并创新差异化金融服务。根据农村经济体不同特征,可以采用多种模式协同创新。设计出发点可以根据农村经营体、农户资产负债特征采用信贷产品或组合产品。国有银行应承担起健全推动农村征信体系建设的的头雁功能,保证农村信贷资金安全性,促进农村金融市场健康发展。对于县域清洁生产、节能环保、新能源等制造项目,可以利用绿色信贷政策、排污权、碳排放权抵质押等金融业务支持。在面向中高端农户,可以依托惠农服务点提供农户贷款等特色服务。比如,与地方农业信贷担保公司合作,对符合政策支持的专业农业企业提供批量化融资支持;对优质专业大户、产业链上下游农户可通过建立“白名单”推出专项小额无抵押信用贷款;针对农村种植大户,示范企业可以采用“信贷+保险、信贷+期货、信托、理财产品等。

(三)智慧农村生态金融构建针对农村经济环境变化与农村居民的日常增长的生产生活金融服务需求,选取设计贴近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的金融服务方案。例如利用委托点或自助银行提供基础金融服务,如转账、缴费(日常水电费、社保费用的缴纳)、小额取现、保险、理财投资等服务。例如,建行山西分行推出“裕农通”普惠金融服务平台后,覆盖全省行政村2.5万个,实现行政村100%全覆盖。另外,山西分行与省政府合作开发的智慧政务平台“一部手机三晋通”APP中涉及254项高频民生事项移植到“建行裕农通”APP中,将“裕农通”服务点作为农村“智慧政务”服务点,实现农村居民在农村即可办理社保缴费、报销收费、异地就医等政务服务,大大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