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分析

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分析

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分析范文第1篇

一、中小学对待心理教育的态度和做法

1. 有的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足,观念不强,重视程度不够。这些学校重智轻德轻“心”的思想根深蒂固,看不到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思想守旧落后,甚至有较强的排斥心理。

2. 有的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形式主义的招牌,应付检查,敷衍了事。检查团来了就准备一节课来“作秀”,检查团一走,心理健康工作又被束之高阁。

3. 有的学校虽对心理健康教育有一定认识,也愿意去做,但苦于师资力量不足,有心而无力。通过设立兼职教师来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作用极其有限,远远满足不了学校发展的需要。

4. 有的学校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设立了兼职教师,还聘请了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或社会上心理咨询师来辅导。这种辅导在时间上是有限的,空间上是不确定的,同时也只是泛泛的集体性的。由于心理问题的解决具有特殊性,因此他们的作用很有限,不能及时解决问题。

5. 有的学校虽然拥有了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能够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起来,但是受到学校的重视程度的影响,其模式和途径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其潜力和资源仍需进一步挖掘。

二、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 一些教师观念上仍是“唯分论”。尽管也了解心理教育的重要性,但是仍然有相当数量的教师唯分是举,陷入片面重视分数,而忽视心理问题的误区。

2. 由于心理学理论学习需要专业培训和长期坚持才能有所收获,一些教师即使有兴趣但是苦于没有系统的专业指导,加之主观意志不足不能坚守,所以望“心”兴叹。

3. 一些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大量时间更多地进行常规教学和班级管理,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本上是靠着长期工作经验和教学感悟来进行,是零散的、“碎片化的”。更多地依靠教学实践经验,搬着石头过河,浅尝辄止,不能深入实践。

4. 一些教师能够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是由于缺乏学习心理学理论,他们在行为上更关注的是教学模式和方法的研究,而忽视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索。尽管每年双辽市进修学校都有针对教师心理健康知识上的培训,但是由于培训的时间和场次极其有限,一旦面对工作中学生呈现出来的心理问题,很多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就显得爱莫能助、束手无策。

各校兼职心理教师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学校由于师资紧张,就连兼职的心理教师也没有,尤其是农村中小学。即使有的学校拥有兼职心理教师,而这些教师几乎都是半路出家,“兼而不专”,他们都同时承担本专业的课。这些教师自学心理知识,有的甚至经过自身努力考取了心理咨询师证书,但是由于缺乏系统的专业成长,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常常是捉襟见肘、困难重重。

所以在学校中,很多时候学生个体存在的个性心理问题被当作品德问题来“移位”解决,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存在的心理障碍被忽视、被搁置,换来的是教师“学生越来越不好管”的无奈感叹。实际上,部分学校和教师都进入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说教误区。

这就出现了一方面随着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的需要,要求一定数量专业的心理教师为学生和社会服务,而另一方面却没有专业人才来满足需求,而双辽市教育部门能争取到足够的保证学校开课的必备学科教师都存在难度,更难以解决心理教师急需的问题。这就激化了心理教育迫切需求与心理专业师资匮乏之间的“瓶颈”矛盾,成为了目前我市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窘迫现状。

如何使双辽市心理健康教育从困境中走出去,发挥其生命力、更有实效呢?本人认为,在目前难以解决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师资的状况下,各学校除了常规教学管理、校规约束、开展德育等新途径,应采取如下做法来缓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尴尬。

三、改善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对策

1. 建立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形成强有力的动力保障体制。学校领导应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当前学校发展和学生成长的重要作用,建立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不仅要设立兼职心理教师,而且要求将全校教师都纳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承担体系中。从主管德育的领导到各年级主任和组长,再到班主任和教师,形成由上到下、由高到低的心理教育链条。与教学管理体制相协调,每学期有年级和班级的心理教育实施方案和评价机制,层层推进。

2. 转变教师观念,形成心理教育“外引内联”式的培训模式。由于没有专业心理健康教师,所以组织教师培训非常重要。培训的形式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外引式,即聘请专家来校讲课和派专兼职心理教师和其他骨干教师外出学习,对全校教师进行集中培训,将心理学理论消化和吸收。二是内联式,即系统学习本校学生所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和一般存在的心理问题解决方法,订立人手一册的心理健康教育丛书,制定学期读书计划,安排读书进度和读书作业。在学期中和学期末开展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讨论会,将工作中存在的学生问题和教师问题都在讨论中群策群力研究解决,以较快地提高教师心理素质和心育能力,解决教师身上的心理问题,而不至于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使教师不仅做到助人,而且做到自助。

3. 科研引领心理教育发展,开辟教育理论工作者与教师的合作研究领域。为了持续提升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水平,学校应走一条“科研心育”之路,与附近省市高校心理专业教师联合进行合作研究。拥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素材的一线教师,与具有较多研究经验和理论资源的高校教师在合作中彼此相生相长。学校教师会在这种合作研究中得到持续地指导帮助,深入地学习和实践,进而得到长足的发展。

4. 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发挥学校心理教育辐射功能。

(1)建立校本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心理健康课,直接向学生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学校应选择适合的心理健康学生读本,由专兼职心理教师在各年级开课,有年度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结合学校学生年龄特点,系统讲解学习心理、适应环境方法、人际关系心理、抗挫知识、良好性格与情绪的培养、性知识教育、应考状态调节方法及升学择业教育等知识,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使他们更有自信心和创造力。教师不仅要“授之以鱼”,而且要“授之以渔”。

(2)发挥班主任的德育主阵地作用,通过班级管理,培养学生健康心理。要加强班主任修养和心理品质,要以其高尚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的人格素养,班主任通过班会、晨会、班级活动等方式有的放矢地教育学生,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成长。

(3)挖掘学科教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拓宽心理教育空间。学科教师应抓住课本中显性或隐形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在组织教学、讲述新课、处理课堂突发事件、对待特殊学生的某个环节或情景时,能有效解决,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

(4)在学校教导、团委、政教等部门开展的大型集体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等心理素质。

(5)运用板报、橱窗、校报、壁画、广播等形式灵活机动地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创造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

5. 完善学校、家庭和社会心理健康教育框架,发挥家庭和社会教育功能。学校要引导家庭教育,提高家长教育水平,指导家长掌握一些心理疏导的方法,改变家长不良的教育方式,科学地教育孩子,形成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同时结合周边社区和其他单位,协调思想,共同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共同缔造良好的大环境。

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分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村初中 心理健康教育 现状 成因

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困惑和心理问题。及时指导和帮助学生学会解决这些问题和困惑,对于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促进心理素质和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素质的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就目前来看,现状不容乐观,本文就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

一、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1.部分农村初中教师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由于身处偏僻、生活压力较大、争相进城等诸多原因,近年来农村教师的心理出现了许多问题,主要表现有:职业倦怠,心理疲劳,烦躁、忧郁、紧张、焦虑,情绪不稳定有时甚至失控,行为偏差,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人际交往障碍和职业压力感,人格缺陷与人际关系紧张,自制力差,职业适应性差。

2.部分农村初中学生的心理状态不佳。我县作为贫困县区,绝大部分学校地处农村,农村学生全面素质发展滞后,面对升学的竞争、教师和家长的高期望值以及自身年龄发展的身心矛盾、留守儿童等问题,产生了各种各样心理上的不适应和困惑茫然,从而导致心理问题和行为偏差,逃学、上网、偷盗、抽烟、酗酒、打架斗殴等现象时有发生。

3.人们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模糊。农村中小学之所以对心理健康教育不重视,主要缘于一些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模糊甚至是错误的认识。主要表现为:“应试教育”的观念根深蒂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多此一举”;“教师中心”的观念,压抑着学生个性的张扬;不能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心理健康教育上雷声大、雨点小。学生家长对老师说:“我的孩子就交给你了,不听话你就打!没问题!”而老师也感到:这样的家长通情达理,对老师信任,跟老师配合。

4.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配备、硬件建设落后。目前我县共有农村初中45所,农村初中教师中只有5人为心理学(包括应用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专业,还不能完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即使别的老师勉强接受了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巧的培训,但由于对技巧掌握的生疏感或迫于工作上的压力,仍然不愿意花时间活学活用。在农村,心理健康教育尚处在萌芽阶段,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淡漠,人们往往忽视了对学生健全人格品质的培养。农村地区大多数教师和家长根本没有没心理咨询这个概念,农村学校心理健康课和心理健康老师是虚设的。

二、原因分析

1.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原因。工作压力过大、多重角色以及行政干预给教师带来了心理困惑。教师的工作特点决定了教师的工作状态不在于上8小时的班,还可能延续到一整天。而且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活动的管理者,在长时间强大的压力和多重角色的扮演下,势必导致教师心理憔悴、精神状态不佳,时间一长就会不同程度地患上心理疾病。另外,当前农村教师的报酬水平还是难以反映教师的劳动价值,与公务员相比差距还是很大的,部分教师在心理上不平衡,再加上物价大幅度上升,使得教师生活产生困难。这些因素都对教师的心理情绪有一定的影响。

2.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不当。主要是在整个社会文化氛围中,心理学健康教育知识未全面普及,社会、学校、家庭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够,小孩子辨别能力差,许多社会不良现象很容易影响他们。另外,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不当也导致部分学生心理健康状态不佳。教师不尊重学生,使学生的心理受到伤害。部分教师不善于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忽视了情感的交流、引导,教育方式、方法单调、刻板,不善于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3.心理健康教育在农村初中被忽视。陈旧的教学观依然统治着课堂教学,不民主的师生观使学生主体性丧失,分数成为束缚学生个性发展的沉重枷锁。而且大部分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认识不清,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漠不关心,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缺乏。在这种情况下,心理健康教育便成了一项无法落实的项目。

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分析范文第3篇

1目前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马加爵案件爆发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研究与探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心理学教授李玫瑾赴云南,对该案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还专门围绕马加爵设计了心理问卷,做了心理测试。经过认真分析后指出,真正决定马加爵犯罪的心理问题,是他强烈、压抑的性格特点,和他扭曲的人生观,还有他“自我中心”的性格缺陷。据了解,马加爵性格内向、孤僻,自卑心理严重,不爱说话,缺少朋友,闲暇时最喜欢上网欣赏暴力、恐怖、,沉迷于小说,报复心特重。该案件暴露出我国青少年学生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心理偏差。前不久,陈沛霖、陈立华用自制的问卷在武汉市抽取了1500多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武汉市中学生虽有50%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30%的学生属基本正常范围,但也有10—15%的学生低于正常水平,特别是还有3—6%的学生存在比较严重的心理困扰。

当前在中学生中间还存在着如下不健康的心理:

抑郁心理。这是中学生常见的一种心理失常症,是中学生感到无力应付外界压力而产生的一种消极情绪。有抑郁心理的中学生,经常会有焦虑情绪,内心孤独而无助;他们有很强的自尊心,渴望成功,但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差,常常因考试失败而感到痛苦和恐惧。病情严重者还会出现食欲不振、失眠、胸闷、头昏等症状。因此,抑郁心理必须引起家长和老师的高度重视。

封闭心理。封闭心理主要是指中学生内在的心理活动不轻易表现出来的心理现象。有这种心理的人表现为沉默寡言,喜怒哀乐不形于色,其主要特征是关闭性。他们往往很少与人交谈,常常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封闭心理如长期得不到矫正,往往严重影响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以及学生和家长之间的交流,造成彼此间的心理隔阂,影响人际交往,使学生陷入孤独无助的境地。

焦虑心理。这是一种以担心、紧张或忧虑为特点的复杂而延续的情绪状态。一般来说,当人们预期某种危险和痛苦即将发生时,会产生焦虑反应,这是正常的适应性反应。但焦虑程度过于严重时,就会产生焦虑异常心理,会引起对学习的抑制,对学生的身心、学习和生活危害较大。在焦虑心理的阴影下,学生常常被老师热烈的升学期望和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压得透不过气起来,惟恐自己出错,稍有不顺,便自责不已,甚而有负罪感。只要遇到一点挫折就会紧张不安,怕这怕那,不能集中注意力学习。

脆弱心理。表现为心理承受能力差,学习和生活中稍有不顺,就会陷入消极的心境中,甚至以极端的方式来对待。在积极的方向上,他们自卑,意志力薄弱;在消极的方向上,他们自负,意志力畸形发展。在模式单一、思想统一、步骤统一的教育中,由于对学生包得过多、过严,从而造成学生依赖性太强,面对打击,或是极端反抗,或是逃避,或是精神失常,甚至自杀。诸如逆反、猜疑、恐惧、任性、懒惰、冷漠等都是中学生比较常见的心理问题,如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将会严重危害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

造成中学生心理偏差、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因素是极其复杂的,努力寻求造成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对矫正中学生心理疾病有很大的帮助。目前,造成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主要有:

2.1中学生自身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所致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是从幼稚走向成熟发展的过度时期,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盲目性并存的充满矛盾的时期。他们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明显提高,但同时他们又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他们的自我意识明显增强,情感丰富而强烈,但他们的情感带有冲动性,意志较为薄弱,情绪不稳定,容易受外界影响。因而,他们对心理健康知识认识不足,再加上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家长只重视孩子的身体发育,而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一些教师只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关心不足。由此,致使许多中学生存在各种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孩子们的健康发展。

2.2考试压力过重

中考、高考时,有的考生因过度紧张,开考时,手一直哆嗦而无法答题;有的头昏脑胀,大脑一片混乱,严重考试失常。这些都是过重的升学考试压力造成的。而这种心理压力,主要来自家庭和学校。一次考试不理想,家长就粗暴地训斥,严重伤害子女的心理健康;学校为了抓升学率,考试排名次,给学生带来紧张、不安甚至羞愧心理。有的中学生成天担心考不好,心理不得安宁,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影响学习。

2.3家庭因素

随着社会的文明和进步,许多家庭出现异常变故,给中学生的心理带来不利影响。比如有的父母离异,家庭破裂,给孩子的心理带来沉重打击,有些学生因此变得内向、自卑、寡言,对人失去了感情,甚至痛恨社会;有的父母关系不和,甚而出现家庭暴力,让孩子内心痛苦不堪,从而产生异常心理。

2.4家庭的过度“呵护”

现代社会物质文明日益发达,许多孩子是家里的“小皇帝”,自小备受家庭的爱护,以自我为中心,“优越感”重,成天比吃比穿,一味追求物质享受,无心学习;有的独立能力弱,依赖性强,不能承受一点打击。

2.5社会的复杂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现象更加复杂多变,的书刊、录像、网吧、金钱的诱惑,读书无用思想的侵蚀等等,对中学生的心理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一些不法商不顾道德和良心,毒害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许多学生在的书刊、录像和黄色网站、暴力游戏的诱惑下,丧失了人性,跌进了万丈深渊。

3塑造中学生健康心理的对策

目前中学生存在比较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我们通过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去疏导。所谓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也就是通过心理卫生的教育,心理品质与能力的培养及心理问题的辅导,以全面发挥学生潜能,适应环境,具有明确的自我意识,良好的情绪及自我挖掘能力的一项科学而系统的工程。因此,它不仅仅是进行简单的心理咨询或上几节心理课,而应是全方位、文体化、综合性教育过程。世界卫生组织心理卫生处指出:“学校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最适应的场所,学校可以教给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技巧,并通过特殊问题的干扰和心理咨询,转变学生的行为。”具体而言,我们究竟应从哪些方面对学生进行心理矫正呢?

3.1充分利用思想政治课,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展开和深入,思想政治学科对塑造学生健康心理,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开发学生心理潜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要充分利用政治课的优势,引导学生找出心理偏差,探讨对策,制定矫正心理问题的计划,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健康发展。

3.2设立心理咨询服务机构,坚持开展心理咨询服务

中学生心理咨询工作主要是疏导学生消极情绪,缓解心理压力;协助学生,改善认知结构;帮助学生,协调人际关系;指导学生进行心理卫生的自我修养。如可在学校成立心理咨询辅导中心,为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提供帮助,使其心理素质健全起来;也可在学校设立心理问题信箱,及时解答学生心理问题;还可定时开通心理咨询热线,直接和学生进行心理交流,疏通学生心理障碍。

3.3以教师自身的健康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形成

吕志范老师说:“教师职业需要你永远拥有一颗火热、诚挚的童心;永远保有一双公正信实的眼睛;永远操着健康的、心口如一的语言;永远想着给学生新鲜圣洁的思想。”教师的心理素质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对学生公正无私的爱,会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心理素质。对此,有例可证:罗森塔尔到某学校找校长任意选八名学生,推测他们前程远大,教师对他们倍加关爱,这八名学生进步率达23.7%,而其他一般学生只有7.2%。因此,加强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素质教育,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素质,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之一。

3.4学校教育应和家庭教育相结合

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体育教育; 中学生; 心理健康; 促进作用

健康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世界卫生组织认为人的健康包涵三个要素:即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1]。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心理不健康会导致身体异常甚至患病,所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已被人们所认识。所谓心理健康,它包涵两层含义:一种是指维持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感觉良好,而且与社会处于和谐状态,另一种是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

一、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原因

目前,在校的中学生中大多数都属于心理健康者,但还有相当一部分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抗挫折能力、意志力、危机意识、协作精神薄弱等[2]。现在的社会竞争激烈、情况复杂、就业紧张,随着对知识人才的需要量越来越大,以至于社会与家庭重心都放到学生的学习成绩上,加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普及不够或没有普及,造成部分学生心理素质较差,调整心态的能力较弱,遇到困难挫折易造成心理疾病。同时,现在的中学生独生子女居多,父母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心切,过分溺爱和过重的压力,使学生的意志品质不能得到更好的锻炼。如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等优良品质。

二、科学的体育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1.健康的体质为健康的心理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科学的体育活动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有机体,人脑是人的一部分。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通过体育运动,促进身体正常、健康的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

2.体育竞赛活动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体育竞赛永远伴随着成功或失败,失败可以使学生承受挫折与失败的能力得到锻炼,克服困难,不屈不挠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得到增强。体育竞赛有着严格的纪律与规则要求,这有利培养学生纪律性与自制力、公平竞争与创新意志、团结协作与开拓进取的精神。体育教育竞赛环境,通常是风吹日晒,特别是炎热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学生不仅要经受大自然的考验,而且要受到机体的疲劳和肌肉酸痛,这对于培养学生坚强的毅力,吃苦耐劳的精神无疑是最好的实践与锻炼。

3.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水平的矛盾,是推动心理健康发展的一种动力。

体育运动与日常自然的身体活动相比,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所以原有的心理水平不能满足学生的运动项目需要,比如在篮球比赛中,带球进攻由于要了解队员的位置,在较短的时间(24S)内投篮,既要快速进攻又要防止对方断球,需要善于分配注意力。所有的体育项目基本上都需要勇敢、自制、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友爱、愉快、同情等多种感情,就一般的心理水平来说是无法满足上述运动学习和运动竞赛需要的,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或战胜对手所进行的运动可以使原来的心理水平逐渐得到提高。

4.体育运动能推动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及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都是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相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的表现出来,使学生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同时还有助于自我教育,在比较正确的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在运动时总是伴随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的精神,有助于培养机制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成为更符合社会需要,更能适应社会的人。

5.身体活动和运动锻炼能发现和消除学生的心理问题

体育教学是进行知识、技术和技能的传授过程,这个过程还包括情感上获得成功感的愉悦体验。情绪是心理的晴雨衣,学生在学习过程和身体活动过程中的行为、表情、意志等外在表现是其心理状态的真实反映,很容易发现存在不同心理障碍的学生。如果心理障碍不能及时消除就会影响以后的学习生活情绪,甚至可能可能由于挫折情绪的积累而产生一定程度的抑郁症状。如跳高项目,有些学生往往跑到起跳点时不由自主地停下,通过运动锻炼可以减缓和治疗某些心理障碍、疾病、忧愁、焦虑、压抑、沮丧等不良情绪。学生借助他们感兴趣的运动项目而尽情的发泄不良情绪,重新转换考虑问题的视角以饱满、积极的情绪抵御一切挫折考验,使自己轻松愉快和舒畅。

6.体育活动可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

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人际交往好的总是心里愉快、精神饱满、对任何事情都充满兴趣,这些人生活得很愉快,人际交往不好的常常是无精打采、抑郁寡欢、缺乏生活的乐趣。而体育运动在培养交际能力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3]。如在篮球比赛中为本方队员做掩护,体操的保护与帮助,是帮助和督促学生进行接触的最好方式。在运动中,他们由于学习的需要,产生了交往的勇气,通过交往方法,形成了交往技巧,并且,他们在与人的交往和配合中体会到自己的作用与价值,从而克服他们因不能正确认识自己而造成的自卑心理,因缺乏交流而形成的不良的人际关系,在交往中战胜自卑,在交往中提高自信。

三、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体育教学

1.提高体育教师自身心理素质水平是体育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条件。

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想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必须使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不断提高,教师本身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优秀的气质、高尚的道德品质、融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才能从各方面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在体育活动中用于表现自我,学会理解与认可不同的意见与分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启发学生的创造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2.因材施教,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是促进和发展心理健康的中心环节。

体育教师平时应主动接触学生,深入了解学生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生活习惯、心理健康状况、运动技术与身体素质状况,并逐一进行认真仔细的分析比较,一切做到心中有数,对不同性格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如对自卑型的学生选择一些简单、易做的项目,如仰卧起坐、俯卧撑、广播体操等项目;对执拗型的可选择一些难度大、动作较复杂的技巧性项目,如跳高、跨栏等项目;对焦虑型的可选择太极拳、慢跑、长距离的步行等项目;对抑郁型的可选择足球、篮球、羽毛球等项目;对于恐惧型的选择武术、体操(单杠、双杠、跳马)等。

3.多样性和多选择性相结合,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是体育教育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手段。

多样性是指体育教师所能展现给学生的不仅是丰富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富于变化的方式和方法,而多样性是需要通过较多选择来显示其存在的价值。在体育教学中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或让学生自己选择,使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特长都能得到发挥,在各自擅长的项目中体验到运动的乐趣,展现自己的才能。

4.合理的运动负荷是体育教育中融入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

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因素有运动类型、运动强度、运动持续时间和运动频率。从运动类型来说,能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如令人愉快、有趣的运动、回避人际竞争运动;从运动强度来讲,大多研究,中等强度的体育运动能改善情绪和焦虑、抑郁、紧张、疲劳;运动持续时间,研究认为每次运动时间不少于20―30分钟,60―90分钟也会产生良好的锻炼效果[4]。

5.通过娱乐的教学方式和创造良好的挫折情景是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有效途径。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正逐步得到贯彻和落实,由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向全面发展教育转轨。娱乐的教学方式不仅是体育课中教学方法的一种,也是一门好的艺术,是发展学生心理的很好途径。如在教授加速跑时,在跑道上画两条相距20米的白线,以接力跑的方式进行,使学生学得津津有味,不但掌握了技术要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精神。由于学生的自身素质、知识层次深浅、社会阅历及家庭情况与性格的差异,使学生对挫折的忍耐力具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在教学中创造良好的挫折情景是非常必要的,但要充分考虑到学生承受挫折打击的能力,所采取的方法一定要谨慎,切不看草率行事。

四、结束语

学校体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心理健康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相对独立而自成体系,对提高学生的身心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在体育教育中重视学生的心理发展,效果越好,成功率就高;忽视学生的心理教育,脱离学生心理实际,教学效果就不佳。因此,在体育教育中必须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加强对体育教育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途径方法研究探讨,完成体育教育增强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任务。

参考文献

[1] 李薇,李进.体育心理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35

[2] 邹尚.素质教育与中学生心理健康.http://.2004

[3] 王皓.论体育与心理健康[J].河南教育学报(自然与科学版),2000(2):78―79

[4] 张虎,刘东,吴小丽.浅谈体育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http://.2004

[5] 时春漪.通过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心理发展[J].丹东师专学报,2000(80):86

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网络环境;树立观念;文化氛围

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网络环境既为其提供了大量丰富的现代化教学方式和教学资源,也可能会给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开展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应该如何有效地利用网络环境开展教学?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简要的分析与思考。

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念

在开展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教师应该认清网络在教学中扮演的角色,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念,细心引导学生不要沉迷于游戏和聊天,教会学生如何选择和整合信息,从而使网络成为教学中的有用工具,成为学生获取丰富知识、开阔视野的重要渠道,让网络在高中生成长道路中发挥其巨大的积极作用。

二、加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开设活动课程

加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将网络文化、网络道德加入高中思想品德教材中,利用学校开设的思想品德课程这一平台,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传授给高中生,从而开展网络健康教育活动课程,进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增强高中生的安全意识、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等。同时,学校应该定期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以及网络健康教育知识竞答等活动,以便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健康的困境。

三、建立健全网络管理制度,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

在网络环境下,能够顺利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必须要有建立健全的网络管理制度,从而对高中生进行有效的约束,以及对网络上不良的信息和有危害的中学生心理健康网站进行查封,进而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积极的网络文化氛围,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从而促进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拥有积极向上的青春时代,最终有利于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总之,在网络环境下开展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既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成长,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又可能阻碍高中生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学校和学生三者之间的共同努力,促进高中生心理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