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物理电学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分析学生初学电学知识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人教版八年级的物理下册课本中,主要以学习电学为主,重难点比较多,但是由于学生本身各种各样的问题,使得学生做题的时候对于比较灵活的题目解决起来感到特别吃力。总的说来有以下几方面:
1.1学生对概念不是真正的理解,掌握不透彻,造成混淆。例如学生总是把电能的单位——千瓦时和电功率的单位——千瓦混淆,而且串并联电路的电流和电压规律也容易记乱,使得解题过程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
1.2学生对于电路图的设计也掌握不够,不会连接实物图。在电路图中,对实际电路的分析不够透彻,比如平常书本中电压表直接测量小灯泡的电压,而在练习求小灯泡的功率的实验图中,电压表测量的是滑动变阻器的电压,而学生因为惯性思维,以为电压表总是测量小灯泡的电压,导致在后面求小灯泡的实际功率时,直接就用所测电压乘以所读的电流。
1.3不懂得运用到生活中,没有抓住解题关键,容易把知识点混淆。比如作图题中考查家庭电路的连接情况时,很多学生不懂得开关和灯泡是串联的,更不知道为了安全先接开关在火线上,再接灯泡。其实,这些内容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已经反复的讲解和强调,但由于现在的家庭电路都是以暗线的形式安装,学生在家里看到的只有开关和电灯,很难理解这些线路的流向。
1.4在解计算题时,学生还没有完全进入物理解题的模式。大部分的学生都没有写公式,对于公式的转换使用掌握也不到位,特别是对于电功率的计算和热量、电能的求法。学生在审题时没有抓住关键,类似于有关电饭锅、电磁炉等生活中常见用电器的题目中,学生不懂得用了Q=U2t/R来判断加热或者煮饭,对所要求的功率和发热多少的求法也不知从何下手。主要是对里面的电阻之间的串并联关系没有判断好,这也说明对于纯电阻电路中的公式的运用Q=W=Pt=UIt=U2t/R=I2Rt掌握的不到位。
2学习初中“电学”知识应采取的措施和对策
针对学生初学电学知识困难情况,我们应该加强对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细化概念和规律的教学过程,提高物理基本知识的教学效率,提高答题正确率,重视对学生实验模仿,操作及理论分析能力的培养。从每位学生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分析学生不能学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就无法形成系统的物理知识结构,久而久之,学生就失去了信心。我们应该下功夫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2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可以变苦学为乐学。其中多做有趣的物理实验和多讲物理科学故事在一定程序上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平时教学语言要多变和适当增加幽默感,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2.3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才能应对复杂多变的新问题。想法解决计算题丢分大的问题。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指导学生预习新课,对基础差的学生在课堂上多提问些简单的问题,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从而提高及格率和平均分。
2.4重视实验教学,对教材上规定的演示实验,全部要在课堂上演示,并争取将某些演示实验改为“边学边实验”。在课后多接触学生,多指导学生做一些课外小实验,接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使学生乐于学习物理。也可以借助多媒体的作用,对于一些抽象的难以理解的认识和实验,可以用多媒体来演示。
2.5对于重难点,在上课之前一定要备好课,勤思考,找到引入重难点的合适情景,尽量把难点简单化生活化,找一些贴近生活的例子,以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在授课过程中应该放慢速度,详细的讲解,并给予相关的联系,多做多练,由浅入深。比如:在上《电功率》这节新课时,电功率的概念和理解是整个电学的重点,我们可以先用大小功率不同的两个灯泡做实验,让学生亲自观察这两个灯泡在电路中工作中时电能表的转速,从而引出电功率,在讲解的过程中注重区别开耗电的多少和耗电的快慢问题,这样学生能更容易掌握电功率这个知识点。
【关键词】物理 电学知识 教学方法
常听学生说物理难学,尤其是电学。其实中学生感到物理难学,学习积极性不高,并不都是学生智力问题,相比之下,非智力因素影响更大。那么怎样搞好电学知识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现将我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说出来,以供参考。
一、利用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生活中用电,自然界中的电现象并不陌生,但对印在纸上的电学知识还是有些茫然。要使学生对抽象的电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用电,自然界中电现象,做好电学实验是必不可少的,甚至有是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还要设计更多的小实验。
可是,实事是教师上课时,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往往是用图片代表生活体验,用多媒体课件代替演示实验,用演示实验取代学生分组实验。就这样,学生做的被老师做了,老师做的被电脑做了,学生要想的被老师抢了,老师要想的都投在了屏幕上,充当了课堂的观众。其实,课堂上学生自己做,主动想,得到体验,由体验产生兴趣,才能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课堂,才能让学生从内心上热爱这一门学科。有一次,我在上电路一节课时,发给每位学生一个发光二极管、几根导线、和一小电池;然后让学生点亮二极管。再让学生阅读课本,归纳电路组成、状态等,记牢电路元件符号,练习画电路图。教师只在这些教学环节中作适时的指导与点评。这节课比以前的“常规课”效果要好得多,原因就是学生对物理课产生了兴趣。
二、学好物理基础知识
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主要指基本功概念和规律。电学知识也不例外。而所学的知识有些是重点知识,有些是一般知识。电学基础知识非常重要,同学力求做到“四会”。会表述:能正确地叙述并熟记概念、规律的内容,明确每个符号的物理意义,概念、规律的表达公式;会理解:能掌握公式的应用范围和使用条件;会变形:会对公式进行正确变形,并理解变形后的含义;会应用:会用概念和公式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和计算。
电学中重点有6个概念和4个规律,即电流强度、电压、电阻、电功、电功率、磁感线,欧姆定律、焦耳定律和串、并联电路的特点等。对于以上重点概念,应知道为什么引入它们,它们反映什么物理现象或事实,如何定义,单位是什么(对物理量),它们与相近概念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有什么重要应用等;对于规律,应着重理解它们反映的是哪些物理量间的什么样的关系或变化规律,这些规律的成立条件和适用范围是什么。除以上重点知识以外,还有一些知识属于一般知识。电学中的一般知识有正电荷和负电荷、摩擦起电、电量、导体和绝缘体、电流、电源、电路、电流的效应、磁性和磁体、磁化、磁极、磁场、电磁感应、感应电流等。对于这些知识,要能理解它们的物理意义,并能应用它们解释有关的简单的物理现象和解决简单的电学问题。学习时,要分清主次、突出重点,以重点带动一般,切勿平均使用力量。
三、善于总结,归纳要领
解决问题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懂得“吃一堑,长一智”的道理,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的总结错误的原因,归纳解题的规律,注意解题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及时查漏补缺,成绩的提高肯定很快。让学生掌握以下要领非常重要。
1、串、并联电路的识别。除了要区别它们的方法,在做题中要选取适当的方法,迅速作出判断。
2、短路的辨别。把握短路现象的真正含义――电流不经过用电器回到电源的负极。注意电流的特性――电流走捷径。当在电路中发现有空导线,开关或电流表等元件与用电器并联时,相应的用电器被短路不工作。
3、串、并联电路中的三个物理量的关系。两种电路中的三个物理量的大小关系,有这一点要特别重视,牢记串联时电流相等,并联时电压相等,这一点解题时作用特别大。
4、关于解题时公式的选择。由于电功、电功率、焦耳定律的计算公式较多,选取的公式不同,计算的难易就不一样,公式选择要注意技巧,串联时常选电流相等的公式,如W=I2Rt,P=I2R,Q=I2Rt并联时,常选电压相等的公式,如W=U2/R.t,P=U2/R,Q=U2/R.t这样解题时思维清晰解题迅速。
5、解题的技巧:(1)仔细审题,弄清关系。(2)简化电路,标明数量。(3)列式结算,正确求解。(4)注意检查,及时弥补。
四、综合训练,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电学知识头绪多,综合性强,做综合应用题时,学生往往感到无从下手,稍有疏忽就会酿成错误。在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指点、引路两方面。
【机械能和内能】
1.一个物体能够做功,这个物体就具有能(能量)。
2.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3.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4.势能分为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5.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
6.物体质量越大,被举得越高,重力势能就越大。
7.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的能。
8.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9.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统称。(机械能=动能+势能)单位是:焦耳
10.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互相转化的。
方式有:动能重力势能;动能弹性势能。
11.自然界中可供人类大量利用的机械能有风能和水能。
1.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内能。(内能也称热能)
2.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内能就越大。
3.热运动: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4.改变物体的内能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方法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5.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小;
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大。
6.物体吸收热量,当温度升高时,物体内能增大;
物体放出热量,当温度降低时,物体内能减小。
7.所有能量的单位都是:焦耳。
8.热量(Q):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热量。(物体含有多少热量的说法是错误的)
9.比热(c):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
10.比热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质的体积、质量、形状、位置、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只要物质相同,比热就相同。
11.比热的单位是:焦耳/(千克℃),读作:焦耳每千克摄氏度。
12.水的比热是:C=4.2103焦耳/(千克℃),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每千克的水当温度升高(或降低)1℃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4.2103焦耳。
13.热量的计算:
①Q吸=cm(t-t0)=cmt升(Q吸是吸收热量,单位是焦耳;c是物体比热,单位是:焦/(千克℃);m是质量;t0是初始温度;t是后来的温度。
②Q放=cm(t0-t)=cmt降
1.热值(q):1千克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叫热值。单位是:焦耳/千克。
2.燃料燃烧放出热量计算:Q放=qm;(Q放是热量,单位是:焦耳;q是热值,单位是:焦/千克;m是质量,单位是:千克。
3.利用内能可以加热,也可以做功。
4.内燃机可分为汽油机和柴油机,它们一个工作循环由吸气、压缩、做功和排气四个冲程。一个工作循环中对外做功1次,活塞往复2次,曲轴转2周。
5.热机的效率:用来做有用功的那部分能量和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之比,叫热机的效率。的热机的效率是热机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
6.在热机的各种损失中,废气带走的能量最多,设法利用废气的能量,是提高燃料利用率的重要措施。
【简单机械和功】
1.杠杆:一根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就叫杠杆。
2.什么是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1)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o)
(2)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F1)
(3)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F2)
(4)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的作用线的距离(L1)。
(5)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L2)
3.杠杆平衡的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或写作:F1L1=F2L2或写成。这个平衡条件也就是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原理。
4.三种杠杆:
(1)省力杠杆:L1L2,平衡时F1
(2)费力杠杆:L1F2。特点是费力,但省距离。(如钓鱼杠,理发剪刀等)
(3)等臂杠杆:L1=L2,平衡时F1=F2。特点是既不省力,也不费力。(如:天平)
5.定滑轮特点:不省力,但能改变动力的方向。(实质是个等臂杠杆)
6.动滑轮特点: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动力方向,要费距离.(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二倍的杠杆)
7.滑轮组: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
1.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2.功的计算:功(W)等于力(F)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s)的乘积。(功=力距离)
3.功的公式:W=Fs;单位:W焦;F牛顿;s米。(1焦=1牛米).
4.功的原理: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等于不用机械而直接用手所做的功,也就是说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5.斜面:FL=Gh斜面长是斜面高的几倍,推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螺丝、盘山公路也是斜面)
6.机械效率: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
计算公式:P有/W=
7.功率(P):单位时间(t)里完成的功(W),叫功率。
计算公式:。单位:P瓦特;W焦;t秒。(1瓦=1焦/秒。1千瓦=1000瓦)
【电路】
1.电源:能提供持续电流(或电压)的装置。
2.电源是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如干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发电机则由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3.有持续电流的条件:必须有电源和电路闭合。
4.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如:金属,人体,大地,酸、碱、盐的水溶液等。
5.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如: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纯水等。
6.电路组成:由电源、导线、开关和用电器组成。
7.电路有三种状态:(1)通路:接通的电路叫通路;(2)断路:断开的电路叫开路;(3)短路:直接把导线接在电源两极上的电路叫短路。
8.电路图:用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电路图。
9.串联:把电路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叫串联。(电路中任意一处断开,电路中都没有电流通过)
10.并联:把电路元件并列地连接起来的电路,叫并联。(并联电路中各个支路是互不影响的)
1.电流的大小用电流强度(简称电流)表示。
2.电流I的单位是:国际单位是:安培(A);常用单位是:毫安(mA)、微安(A)。1安培=103毫安=106微安。
3.测量电流的仪表是:电流表,它的使用规则是:①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②接线柱的接法要正确,使电流从+接线柱入,从-接线柱出;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④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连到电源的两极上。
4.实验室中常用的电流表有两个量程:①0~0.6安,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0.02安;②0~3安,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0.1安。
1.电压(U):电压是使电路中形成电流的原因,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2.电压U的单位是:国际单位是:伏特(V);常用单位是:千伏(KV)、毫伏(mV)、微伏(V)。1千伏=103伏=106毫伏=109微伏。
3.测量电压的仪表是:电压表,它的使用规则是:①电压表要并联在电路中;②接线柱的接法要正确,使电流从+接线柱入,从-接线柱出;③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表的量程;
4.实验室中常用的电压表有两个量程:①0~3伏,每小格表示的电压值是0.1伏;②0~15伏,每小格表示的电压值是0.5伏。
5.熟记的电压值:
①1节干电池的电压1.5伏;②1节铅蓄电池电压是2伏;③家庭照明电压为220伏;④对人体安全的电压是:不高于36伏;⑤工业电压380伏。
1.电阻(R):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导体如果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越大,那么电阻就越大,而通过导体的电流就越小)。
2.电阻(R)的单位:国际单位:欧姆();常用的单位有:兆欧(M)、千欧(K)。
1兆欧=103千欧;1千欧=103欧。
3.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电阻与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无关)
4.变阻器:(滑动变阻器和电阻箱)
(1)滑动变阻器:
①原理: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的。
②作用: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的电阻来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
③铭牌:如一个滑动变阻器标有502A表示的意义是:阻值是50,允许通过的电流是2A。
一、探究物理规律中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欧姆定律是电学的基础和重点,处于电学的核心位置。学生们通过之前的学习掌握了电学的3个基本概念:电流、电压、电阻。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安排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探究活动,涵盖了探究的3个要素。其中重点是如何运用控制变量法来设计整个实验,明确用什么方法保证什么物理量不变,用什么方法改变什么物理量。
1.控制电阻r不变,改变导体两端电压u,探究电流i与电压u之间的关系
(1)固定电阻值,可保证定值电阻r的阻值不变。
(2)影响导体两端的电压值的改变,可用两种办法:1.改变电源两端的电压,即可改变导体两端的电压u。用这个电路,学生能够较为轻松地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2.通过调节滑动变阻器,改变电阻r两端的电压。要使学生明确研究对象是定值电阻这部分电路,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是为了使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发生改变。
2.保持导体两端的电压u不变,改变电阻r,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1)用不同的定值电阻可改变电阻r的值。
(2)变动电阻r的同时必须保证导体两端的电压不改变,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法:使用同一个电源,即可保证导体两端的电压不本文由收集整理变,更换不同的电阻,可直接得出电流与电阻的关系,降低了探究的难度。但如果实验中使用的是干电池,电池有内阻,外接电阻r变化时,电阻r两端的电压也会随之变化,给实验带来误差。换用阻值不同的电阻r时,若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不动,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会发生变化。电压、电阻都改变,就不能确定究竟是什么因素影响了电流。这一点学生在实验中容易忽视,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电压表,使其示数保持不变。
经过以上两个环节的探究,学生得出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导体的电阻的关系,便水到渠成了。
二、电学习题中控制变量法的运用
1.在比较物理量的大小时用控制变量的思路
例1:已知甲导体的电阻比乙导体的电阻大,把它们并联在电路中,比较甲的电功率和乙的电功率。简析:求解电功率的公式比较多:p=ui,p=u2/r,p=i2r,学生分析起来常常感到无从下手。电功率与两个因素有关。可引导学生用控制变量法的思路解决这类问题。关键在于根据题目意思找到起相同作用的因素,只让一个因素发生变化,再分析电功率与另一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具体分析如下:并联时,各支路两端电压相等,所以我们可以选择p=u2/r或p=ui。已知r甲>r乙,可根据p=u2r直接得出p甲<p乙。 <br="">
也可用另一方法:已知r甲>r乙,由并联电路可知i甲<i乙,可根据p=ui直接得出p甲<p乙。 <br="">
2.在突破动态电路的难点中运用控制变量的思路
例2:如图3所示电路,试分析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左移动时,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如何变化?
简析:引导学生从u=ir入手,电压与电流和电阻两个因素有关,当i、r都发生变化时(r变小,i变大),很难判定u如何变化。此时最好运用控制变量的思路,保证i、r其中一个因素不变,只改变另一个因素。电路中的电流i肯定要发生改变,所以从定值电阻r入手。电路中的电流i变大,r不变,根据欧姆定律可知,r两端的电压ur变大。电源电压不变,ur变大,则uc变小。此电路是电学中的一个典型的电路,很多中考题都是由此题衍生出来的。在分析过程中,学生普遍感到困难,准确率低。学生对滑片向左移动时,滑动变阻器的电阻rc的变化和电路中电流i的变化比较
容易判断。但对于ur、uc的变化就感到无从下手。学生明白了这样分析的原因,就会正确地运用控制变量法来突破难点了。
三、用控制变量法来学习电阻
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掌握了电路的两个基本部分:电流及电压;紧接着学习电阻,学生的压力不会很大,但这时学生对科学探究物理的方法还没什么概念。这时教师会根据课程的要求授完这节课,然后引入“控制变量法”安排一节课,有针对性地讲解一些典型例题。
例3:在探究“导体电阻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时,将一根粗细均匀的导体截成两段后分别接入如图1所示的电路中,这是用来探究( )。
a、导体电阻与横截面积的关系;
b、导体电阻与材料的关系;
c、导体电阻与长度的关系;
d、导体电阻与温度的关系。
解析:从题中所给的条件看,两段导体是同一段导体按不同的长度截取的,即它们的材料、横截面积及温度是相同的,但是长度不同。这样学生就很容易得出答案c。
但学生要掌握的是:本题由教材上的演示实验演化而来,这是中考试题常出现的命题来源,更重要的是,本题中涉及了对控制变量法的理解和应用。
四、在学习电学实验中利用控制变量法
在总结“电磁铁磁性的强弱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时,我们会用到如下图所示的例题:
例4,如图所示,这是小明研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因素”的装置图。它由电源、滑动变阻器、开关、带铁芯的螺线管和自制的针式刻度板组成。小明在探究过程中发现:
【关键词】初中物理 电学教学 有效 多媒体技术 生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9.122
由于初中阶段学生才接触到物理的缘故,所以初中物理教材中关于电学教学的内容其实并不算多。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初中物理教材中的物理知识多为一些较为基础部分,其中电学部分的知识也不例外,其目的是让学生能够通过初中阶段的物理学习,来对物理学科有一个较为全面的清楚认识,同时也为日后的物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电学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充分的体现该部分知识的基础性而外,还要着重体现这一部分知识的连接性,让学生通过初中阶段的物理电学知识学习,来奠定高中阶段的物理电学对应部分及电学相关部分的学习基础,从而让学生能够在高中的物理学习中也取得不错的成绩。除此之外,教师还要能够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来对所学的电学基础知识进行更为细致升入的了解,从而发现物理电学知识和实际生活之间的相互联系,以此来引起学生对电学教学的重视,是学生能够在初中这一学习的黄金时期中学好知识,从而使学生能顺利的进入到下一个阶段的物理电学知识学习中去。
一、在电学基础知识的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
初中阶段的电学知识教学实际就是电学基础知识的教学,教师要想让学生学好物理电学部分,那么就需要让学生对教材中的物理电学基础知识有所掌握,然后再将掌握到的知识进行合理的运用。但是通过日常物理电学教学教师会发现,部分学生由于才接触到物理知识的学习,电学基础知识对其而言是极为新鲜的东西,再加上该部分知识具有极强的抽象性,就使得学生会不理解或难以理解相关的电学基础概念或理论。因此,这就给我们的物理电学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使得学生很难在正常的学习中获得有效的突破,从而导致了教学质量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如果教师要想让初中生学好物理知识,特别是学好物理电学知识,那么就要在日常的教学中采取一定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从根本上搞懂电学基础知识中的相关基础性概率和理论,这样才能进入到下一步的学习中去,让学生对电路中的电流、电压、电阻等进行细致深入的探索,从而让电学教学的质量从根本上得到有效的提高。这时将多媒体教学技术在教学中进行合理的运用,那么就能够较为顺利的达到相关的教学目的,因为多媒体是一种极为强大的教学辅助工具,其能够有效的将初中物理教材中的各项信息进行有效整合,并使原本平淡无奇的教材内容以丰富多彩的形式予以展现,从而保证物理课堂教学能够具备较高的质量,让尽可能多的初中学生掌握教材知识的电学基础知识。
例如,教师在讲授到电学部分知识――“欧姆定律”时,就可以将多媒体技术巧妙的运用到教学之中。我们大家都知道,欧姆定律是电学部分的重点知识,是整个初中电学教学中的重点之一,同时欧姆定律也是极为抽象的一个物理学定律,学生大多无法在第一时间对欧姆定律进行完全了解,这使得教师可能需要对这部分知识进行反复教学,才能达到教学的效果,但是因为教学时间不足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反复对这一部分知识进行教学基本是不可能实现的。正是在这样的困境之中,多媒体技术的引入给予了教师新的教学希望,其能够极为有效的将电学的相关基础知识传递给学生,极大的提高学生的信息接受能力,使知识能够更为有效的传递给学生。具体而言,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将抽象的电学知识进行具象化体现,用动画的形式把电路中的自由电子流动体现出来,让学生看见电压驱动电子形成定向流动的微观想象,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对电压和电流有较为清楚的认识,让后在去讨论关于电阻的相关概念问题,向学生抛出“导体中电流与导体两段的电压成正比,而与导体的电阻阻抗成反比”的相关理论,然后在给学生列出能够反映电阻、电流、电压三者之间关系的数学公式,这样就能够让学生更易理解欧姆定律的相关概念。
二、将初中物理电学教学同生活相联系并开展实验
“物理”在词典中有两个基本含义,一是事物的内在规律或道理,二是特指物理学。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物理是源于人对实际生活及自然的一门科学,其知识的涵盖面极为广泛,从宏观到微观都有着“物理”的身影,我们脱毛衣看见的些微电火花、出行乘坐的交通工具、遨游太空的宇宙飞船等,这些都需要运用到大量的物理知识,或者是其中本身就蕴含了大量的物理知识。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初中物理电学教学时,一定要记得将生活中的实际现象引入到教学中去,让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进行思考,从而唤醒学生内心深处关于求知的欲望。等到学生的求知欲被唤醒后,其就会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充满兴趣,这样教师就能够更好地进行物理电学相关知识的教学,并让教学的质量得到极为有效的提高。在具体的物理电学教学中,教师要能够引导学生积极的开展多种物理实验活动,借此来对电学基础知识进行深入探究。同时,教师还要让学生能从现实生活出发,来对生活中的某些现象进行重点讨论,从而发现这些现象背后暗藏的电学知识,进而使物理课堂电学教学的质量得到有效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