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数学考试要点

高中数学考试要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数学考试要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中数学考试要点

高中数学考试要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试卷讲评;学生复习效率

高中数学课程中,教师除了讲授课、复习课、活动课等课程方式来传授给学生必要的数学知识外,最为重要的一种课程就是试卷讲评课了,其实大家对此课程并不陌生。数学教师通过试卷讲解,分析学生错误的原因并且总结知识接收水平,进而对症下药,直接解决学生还未巩固的数学知识点,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和学习数学知识的效率,正因为试卷讲评课程的巨大作用,每一位高中教师都应当认真分析和研究关于数学试卷讲评的方式方法,借以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如何高效开展试卷讲评,让学生的数学成绩快速提高呢?本文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试卷评讲要有针对性

教师讲解高中数学试卷要注重讲评的针对性。何为针对性?顾名思义,讲解要抓住重点和要点,要直接讲解反馈回来的学生不懂的知识、错误率高的知识点,通常在讲解试卷前,教师要善于对试卷题目错误率进行统计、分析后针对性地讲解,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现象:高中数学试卷讲解中,很多数学教师经常从试卷的第一题开始讲解,将题目一一讲解到位,面面俱到。采用此类评讲方法往往耽误课时、缺乏针对性,这也使得数学评讲课激发不起学生的注意力,课堂效率普遍低下,整个过程往往收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对于这一现象,教师一定要努力改变评讲的方式方法。

解决方式:

1.是对学生主观题答题情况的统计。这个程序实际上可以在教师改卷过程中顺带完成。教师改卷过程中专门找出一张空白试卷,统计各个主观试题学生答题的情况,甚至有些可以附带上学生的姓名,根据学生答题情况,分析错误原因,以便在讲解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加以纠正。

2.学生客观题答题情况的统计。一般数学教师可以在每次考试将试卷发还学生前,列出客观题题号清单,交由课代表负责统计每道试题的正误情况(包括错题人数和具体误选情况),并把统计结果交给教师。这样,教师对学生答题的基本情况心中有数,试题的评讲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在完成上述两个步骤的前提下,教师根据统计,确认本次测试所暴露的主要问题及成因,然后按照由主到次的顺序,归类讲解。

二、精心编写教案,设计讲评方法

教学目标决定了讲评课的内容,讲评课没有现成的教材作依托,全靠教师在课前通过测试、批改、统计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加工整理来确定。

现象:数学试卷的讲评时间与学生的做题时间基本相一致,如果教师把一张试卷从头到尾讲评下来,一节课的时间往往是不够的,这时教学中就产生了“教师一言堂”现象。整个教学过程以教师的分析讲解为主,缺乏对学生体验与思考的尊重,学生少有表达和交流的机会。

解决方式:

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和把握命题意图,以明确应达到的学习目标。命题意图主要是指考查大纲要求学生对每部分内容的掌握程度。分析命题意图,也是分析试题考查的什么知识点和哪种数学能力,从而帮助学生找出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差距,是基础知识不扎实,或是分析试题能力有待加强,还是计算能力需要提高;是审题不仔细,还是某个条件不会用,抑或各条件之间不会综合,这样就增强矫正补偿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我们讲评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答案是什么,而是应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这样做,使学生养成分析题目和自我反思的习惯,以解决学生中长期存在的分析能力差、成绩提高慢的问题。

2.分析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测试之后,暴露的问题可能很多,但我们课时有限,教师应把知识的缺陷,思路的偏差,应试技巧的匮乏等作为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以使学生找到错因的同时明确改善措施。

3.确定矫正的途径、方式和方法。测试后通过量化分析找出失误及成因,那么应采取怎样的方式和方法进行矫正补偿?知识缺漏怎么办?审题和计算失误如何才能避免?如何才能选择最优方法?正确的应试技巧是什么?等等。

高中数学考试要点范文第2篇

一、造成成绩下降的原因

1.被动学习。许多学生进入高中后,还像初中那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老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主动权,没有学习计划,坐等上课,对老师上课的内容不了解,遇到问题不能主动提问,没有真正理解所学内容。

2.做题太少。高考毕竟是国家选拔性考试。作为数学,理所当然成为重头戏,不像初中数学考试只考一些基础知识,高中数学像初中数学那样仅掌握课本知识我觉得远远不够,必须大量做题提高做题能力,提炼数学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解析几何与导函数,高考难度较大,需要考生既要有牢固的基础知识,还要有较高的计算能力。作为教师,大多以高考为指挥棒,从高一就开始给学生贯穿较深较难层次的题目,而学生如果做题太少,就掌握不透。

3.学不得法。教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分析重点和难点,突出数学思想方法,而一部分学生对要点听不全,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对知识的生成过程根本不去掌握,只记结论。曾经陕西省高考数学有这样一道题:“叙述并证明余弦定理”。结果当年的考生绝大多数不会证明,这充分说明大多数学生不会学习。

4.代数与几何不能结合。高中数学有很多数学思想方法,特别是数形结合,大多数学生没有学好函数,根据我的观察主要原因是不会数形结合,学习函数只是停留在代数的表面运算上,特别是二次函数和三角函数,更需要用图形去解决,同时,很多“自我感觉良好”的学生不掌握技巧,平常总是对难题感兴趣,以显示自己的水平,到真正考试时往往出错。

二、提高成绩的对策

1.教师要加强学习方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制订计划,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系统小结等。教师要引导学生制订明确的计划,合理安排时间。课前预习是学生上好新课,取得较好效果的基础,要让学生每节课带着问题去听课,课后有问题去请教。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掌握学习主动权,特别是要培养学生要会提问题的能力,只有有问题,才能解决问题。专心听课是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关键环节。一定要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生成过程,一定要知其所以然,不能只记结论。及时复习是高效学习的重要环节,人的大脑必定不是贮存器,每个人都会遗忘,所以及时复习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课堂笔记要会记,教师上课有很多方法,很多题型是课本上没有的,这就需要学生把当时不理解的记下来,课后认真钻研,这样才能进一步学好。

2.循序渐进,防止泄气。很多学生想靠几天冲刺提高成绩,如果遇到挫折,又会一蹶不振,容易泄气,甚至放弃学习数学。针对这些情况,教师要让学生懂得学习是一个长期的巩固旧知识、发现新知识的积累过程。

3.重视数学应用,积极开展数学建模,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个人数学素质的优势不仅在于其数学理论掌握了多少,也不仅在于其解决多少数学难题,更重要的是看他能否运用数学思想去解决现实生活的实际问题,而高考更侧重这一点。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理论联系实际,上好这一部分知识,使学生能学到真正有用的东西,能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

4.重视教学目标设计。要做好教学设计,必须先明确什么是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根本和核心任务,是教学设计的关键。课程标准中以课程目标的形式提出了四个方面的数学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

高中数学考试要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考试焦虑

数学是高中的重要学科之一,数学考试焦虑是很多考生都会出现的一种心理现象,它由应考情景引起,主要表现为紧张、忧虑、不安、烦躁等心理情绪.叶克斯——多得森法则描述了考前焦虑程度和解决问题的效率之间的关系,二者之间的关系呈“倒U形曲线”:焦虑程度过高和焦虑程度过低时的效率都很低,而中等焦虑时的效率最高.适度的考前焦虑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但很多学生临考前都会产生过度焦虑的情绪.

一、高中生数学考试焦虑成因分析

焦虑是对当前或预想的对自尊心有潜在威胁的任何情景所产生的一种担忧或恐惧的情绪体验.数学考试过度焦虑是一种消极的认知、消极的情绪,它产生的原因有很多,下面从两个方面谈高中生数学考试焦虑成因.

(一)内 因

1.知识准备不充分

有些考生考试前没有进行充分的复习,临近考试知识有很多疑点,这样自然慌乱.以使用苏教版数学教材的文科学生为例.高一、高二需要学完必修1,4,5,3,2及选修1-1、选修1-2七本书,平均每学期要学完近两本书,这与初中相比强度大了很多,造成一些学生不适应,考前的复习时间短,一些学习习惯不好的同学在考试前不能进行充分的复习,使得考前“临时抱佛脚”,在慌乱中应付考试,造成考试焦虑紧张.

2.认知偏差

(1)完美主义:过分概括化.要么就不做,要做就做得最好,这经常是完美主义者的口头禅与精神支柱.有些考生考前做了充分准备,考试结果务必要完美,把数学考试的目标看成是拿高分,否则就很失败.对数学考试中的一些不可控因素,心里没底,考试前很紧张.因为有很强的成绩动机,迫切希望在短时期内提高学习成绩,常常过高估计数学材料的困难,担心自己不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2)绝对主义:绝对化要求,糟糕至极.绝对主义在日常学习中,表现为看问题、办事情好走极端,认为好的,一切都好;坏的,一切都坏.缺乏一分为二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科学态度.比如:“只有把所有的题都做完才会考好,否则认为自己考得很差”“前几次没考好,这次也不行”“上次考好了,这次考不好”“题目简单了,一定失误多”“题目难,一定答不出”等.

(二)外 因

1.数学学科的特点

数学是高中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学科之一,由于数学的严谨性、抽象性等,使一部分学生产生特殊的情感体验,对数学的恐惧感伴随的就是对数学学习的一种焦虑情绪.江苏的高中数学考试,填空题14道,解答题6道,一般情况下,填空前十题、解答前两题是较基础的题目,其余题目对很多学生具有杀伤力.一些学生在数学考试中少有成功体验,而试卷又或难或易,有很多不确定性,使得学生对数学考试更是感到恐惧.

2.群体效应产生的压力

社会产生了这样一种舆论,将分数作为衡量学生能力的唯一指标.入高中,就是为了考大学,考大学就是为了以后出人头地,这样的舆论给学生造成无形的巨大的心理压力,父母老师对这种舆论的认同,自然也就加剧了学生的心理负担,长期不良的社会舆论,过重的学习上的压力,造成学生考试的焦虑.考试期间,同学们在考前考后对考试的谈论,难与易、好与差、失与得,也都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产生焦虑.

二、高中生数学考试焦虑对策

只有提高应试能力,减轻心理负担,才能消除数学考试过度焦虑的心理.为了缓解和消除考试焦虑,可以尝试以下几个策略:

(一)充分准备,知识系统化

1.按照考纲有针对性进行复习

在一般情况下,训练有素的应试者,对题型、答案要点、评分标准等心中有数,在考场上就会得心应手.而缺乏应试技能和应试经验的学生极易产生慌乱现象,以至于不能有效地分配考试时间,抓不着考试重点和要点,从而增加考试的焦虑程度.

2.对数学应试策略要心中有数

考试策略,因人而异,可以按照自己的水平和习惯制定. 一般的策略是:考前,保持适当的紧张度,提醒自己我要尽全力答对我会做的题目;考中,先通览全卷,然后掌握好时间分配,保持“人易我易我不大意,人难我难我不为难”的心态,按照先易后难顺序集中精力去答题;考后,无论考好考坏,千万不要念念不忘或与别人交流答案,马上跳出来,准备下一科.

(二)改变认知,调整情绪

人们情绪困扰的并不是外界发生的事件,而是人们对事件的态度、看法、评价等认知内容,因此要改变情绪困扰不是致力于改变外界事件,而是应该改变认知,通过改变认知,进而改变情绪.所以,在实际中要改变完美主义、绝对主义倾向,建立正确的认知.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消除不合理认知.

第一,重新认识考试的重要性.各种大考小考,对于我们来讲,不过是对所学知识的检验,即使是高考,也非就此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就算失败了也没什么,胜败乃兵家常事,重要的是一定要在失败中获取宝贵的经验教训,不能一败涂地.

第二,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消除一些不合理认知.比如:

不合理认知:“我不是考试的料.”

有一名同学,平时数学学习水平很好,因为一次失败的经历,在后面的数学考试中开始担心、害怕,认为“我不是考试的料”,他的数学越考越糟,越来越对数学没信心.

谈话:

生:老师,我这次和期中感觉差不多,我很急,又要考不好了,怎么办?

师:你这段学习很有成效,整个状态比期中好多了,上次只是个意外,数学上你具备较强的实力.本次考试不要想得失,着眼当下,答好每一题.给小题、大题设置好时间限制,不要在一道题上浪费太多时间,果断处置,力争将一定会的题目答对就是最大的胜利.

生:老师,别人试卷答得快,我答题慢,试卷答不完,到最后答卷总是很慌张,一慌张后面本来会做的也没思路了.

师:我看你答题的准确率很高,这很不错,说明你的基础很好!他们答得快,很多人在最短的时间内把会做的题目答错了,用最长的时间去答不会做的题目;而你恰好相反,你用最长的时间答你会做的题目,效益高.相信自己,掌握好答题节奏,先答好前120分的题目,剩余时间,不要求全,尽力而为.

期末,他调整了不正确的认知后,考出了理想成绩,数学位列班级第三名.

(三)积极暗示,增强自信心

真正对心理有害的不是焦虑本身,而是对焦虑的恐惧.通过心理暗示消除学生对数学的神秘感和恐惧感,帮助学生建立信心.

1.运用“纸笔法”同自己辩论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引导学生的两个自我进行辩论.

让学生学会觉察个人消极的自我意识.把一些朦胧的消极暗示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在一张白纸上把对考试的所有忧虑写下来,然后向消极暗示中的不合理成分进行自我质辩,指出这种消极暗示的不现实性和不合理性,阐明危害,明确今后态度,给自己积极的自我暗示.

2.提升数学方面的自信心

在考试前十几天中,每天要对自己反复说上几次“我相信我一定能考好!”“我相信经过我的努力,一定能发挥出我的真实水平!”等话语,临考前做些基础题目寻找题感,增强信心.

上述策略是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统一体,在具体实践中往往又是交互着多种策略.针对学生不同的过度焦虑原因,还应适时地对这些策略进行调整,才能使学生克服过度焦虑的情绪,在考试过程中正常发挥水平.

【参考文献】

高中数学考试要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 教学方法 互动式教学模式

数学教学是各学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课堂教学又是数学教学的核心,旨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完成由老师教学向学生自学的过渡。教师必须清楚,课堂教学不只是教知识、教理论,更重要的是教思想、教方法,“教师讲课、学生听课,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出题、学生做题”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这种教学模式无法培养学生的自学和独立思考能力。教师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一、改革数学教学方法

中学数学教学应适应时代的需要,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不断探索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方法。

数学课堂教学应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去观察、分析、解释周围各种实际情景的能力,使学生能获得一定的应用意识和应用态度,使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后能以数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为此,数学课堂教学应创设问题的实际应用情境,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学生进行猜想、试验、操作、讨论,分析问题,找到问题的实质,从而实现问题的解决。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学贵在得法,离不开根据学生情况因材施教。

二、更新数学教学观念

教师讲,学生听,灌输式教学方法是至今仍在延续的教学方式,是应试教育体制下所采取的陈旧教学方法,在新的世纪,新的课改条件下已经不能适应教学目的,而且这种模式也挫伤多数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抑制学生自学和独立思考的培养和提高。“促使教师转变观念,学生主动参与”是教学模式改变的一种创新。但现实的课程教学中,教师不自觉地会将课引到“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里。

尤其是在数学教学中,这种“灌输式教学”只能使学生被动性听课,课堂上学生参与度不高,实际上很可能没有真正将知识理解和掌握,并应用到解题和以后的考试中,当然更谈不上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这样其实已经远远背离了我们课堂教学的真正目标。怎样才能突破“灌输式教学”?怎样调动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怎样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教学模式改革实践证明,互动式课堂是有效的教学形式。

三、改革数学教学模式

(一)互动式课堂教学

什么是“互动式课堂”?就是在教师的主导下,师生围绕一个主题开展课堂讨论,可以个人准备、自由发言,也可以分组讨论、准备、派代表发言,也可以分配指定人“主讲”,大家进行评论质疑。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着重挖掘数学自身的规律,挖掘数学美的因素,使数学富于情趣、富于激励性;安排好每项教学措施,给学生创造一种情境,一种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让他们在简化的、理想的形式下,亲历知识的生长过程。在这个意义下,课本是剧本,学生是演员,教师是导演。

(二)互动式教学模式的作用

1.训练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思考能力贯穿人类个体和群体活动过程中的每一环节,渗透到其他各种能力中并发挥核心作用。而数学思维教育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只能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才能形成和发展思维能力。所以教学中要注重训练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来学数学,如比较判断能训练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比较判断,使他们能够发现事物的本质规律,能总结知识规律和思维规律,把握事物的个性特征,逐渐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回顾反思能有效地进行解题后回顾与反思的训练,不仅能培养学生自我检验能力、优化学生思维品质,而且能够使学生沟通知识间的纵横联系,拓宽解题思维,从而能多方位、多角度,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数学表达能力是在数学表达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对一个人来说这种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提高的。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应着手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教师一方面要加强概念教学,丰富学生的数学语言词汇,另一方面还应注意训练学生的口头和笔头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高中数学语感。如要求他们对所听内容进行口头复述;对概念、定理、公理、公式、性质的理解进行口头复述;指导他们解题过程的书面表达等。典型的问题教师应先向学生提供一种表达模式慢慢熟练后,便可扩大其表达的自由度。适当的时候,可选择一些有价值的“表达”内容作为训练项目,要求学生每人拿出自己的最佳表达方案,尽可能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通过师生的共同交流找出表达中存在的问题,选出最优者或标准的表达方式。学生通过对比,发自内心地认识到自己的差距,就会爆发出强烈的提高表达能力的欲望。

高中数学考试要点范文第5篇

2011年高考时,考完数学这一科,考生一出考场,我就听到考生众口一词地说:数学太难了.有的甚至当场就哭了.暑假期间,我从网上搜索出近两年我省的高考理科数学卷仔细翻阅研究,再对比之前考生的反应,不禁思量再三:在一份高考试卷里,大约80%的题目是考查学生的“三基”,而我们的学生仍说难,拿不到该拿的分数,到底我们的数学教学出了什么问题?

比如2009年理科卷的第1题:已知全集U=R,集合M={x|-2≤x-1≤2}和N={x|x=2k-1,k=1,2,3,…}的关系的韦恩(Venn)图(如图1所示),则阴影部分所示的集合的元素共有().

A.3个 B.2个 C.1个 D.无穷多个

【解析】若考生理解到本题考查的要点:①理解M是一个数集:-1≤x≤3,N也是一个数集――正奇数集;②由韦恩图弄懂阴影部分其实是两集合的交集,就不难得到本题正确答案B.

又如2009年理科卷第8题:已知甲、乙两车由同一起点同时出发,并沿同一路线(假定为直线)行驶.甲车、乙车的速度曲线分别为v和v(如图2所示).那么对于图中给定的t和t,下列判断中一定正确的是().

A.在t时刻,甲车在乙车前面

B.t时刻后,甲车在乙车后面

C.在t时刻,两车的位置相同

D.t时刻后,乙车在甲车前面

【解析】本题是选择题的最后一题,按常理说应有一定的难度,但考生如能读懂题意及图像就可知,比较两车同一时间的前后位置,实为比较两车行驶距离(路程),两车行驶过的路程可通过图像比较两个曲线与X轴围成面各个)可得到.通过观察图可知:曲线v比v在0―t、0―t与x轴所围成图形面积大,则在t、t时刻,甲车均在乙车前面,便可得到本题答案A.

再如2008年理科第3题:

某校共有学生2000名,各年级男、女生人数如表1.已知在全校学生中随机抽取1名,抽到二年级女生的概率是0.19.现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在全校抽取64名学生,则应在三年级抽取的学生人数为().

A.24 B.18 C.16 D.12

【解析】本题在整份卷中应是一道基础题,但从当年阅卷出来的情况来看,仍有不少考生在此题掉链子.解此题关键之处是读懂并利用好抽到1名二年级女生的概率和学生总人数,易得到本题答案为C.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在全国推行了几年.为了配合新课程改革,近几年高考数学考试大纲都对考生明确提出了知识考核要求:对知识的要求依次是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其中,理解是指对所列知识内容有较深刻的理性认识,知道知识间的逻辑关系,能够对所列知识作正确的描述说明并用数学语言表达,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内容对有关问题作比较、判别、讨论,具备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这一层次所涉及的主要行为动词有:描述、说明、表达、推测、想象、比较、判别、初步应用等.这一要求表明:考生必须对数学题的文字表述、表达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方可顺利完成题目的解答.

我目前,仍有不少数学教育工作者认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只是语文教学的事,在数学的教与学的过程中,只注意数式的演算步骤,而忽略对数学语言的理解和对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从以上对几道高考数学试题及近几年的广东高考试题分析,以及参考所接触的考生考完数学试的即场反应来看,我认为: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该重视数学阅读的教学,并充分利用阅读的形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从而提高数学综合能力.

数学阅读过程同一般阅读过程有相同之处,即都是一个完整的心理活动和信息载体吸纳加工的过程,包括语言符号的感知和认读,新概念的同化和顺应,阅读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等各种心理活动因素.数学阅读理解能力主要表现为如下几方面能力.

1.语言理解能力.数学学习中,“理解”无疑是第一位的.理解是解题思维活动的开始,是数学学习的关键.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活动弄清题目的已知、未知和再现问题中联系到的知识.因而语言理解能力就是把新的概念或结论纳入到学习者已有的认知结构之中,实现知识的同化与顺应,使之获得明确意义的能力.

2.语言转换能力.数学阅读过程中语义转换频繁.转换是思维策略的选择和调整过程,是解题思维活动的核心.语言转换能力是指学生能够在图像语言、符号语言和文字语言三种不同形式的数学语言之间,或在同一种表达形式的数学语言内部进行转换的能力.

3.语言表述能力.能用语言表述是衡量学生对数学知识理解的标志,是指学生能正确地把解决数学问题的观点、思想、方法、过程、结果等用数学语言准确流畅地表述出来.数学语言表述能力分为口头表述能力和书面表述能力.如2008年广东理科卷21题与2009年理科卷的21题,倘若考生能恰当利用题提供的信息进行文字与数学语言的恰当“翻译”,应不至于这两题得分率过低.

4.概括联想能力.就是根据问题中所给的信息(包括文字信息、图形信息、数字信息、符号信息和显露信息、隐藏信息),进行分解、组合、交换、编码和加工处理,通过联想、类比、归纳、转化,从中抽象出问题的本质,进而辨认出其对应的数学模式.学生的概括联想能力弱,主要表现在难以建立新旧信息之间的联系,导致迁移能力弱与解题能力差.

5.有效猜测能力.指学生能够根据已知信息,不被问题的类型、表面现象所迷惑,最大限度地分析和估量所提供的具体材料,运用数学公式、定理或生活常识等知识去推测、判断和发掘有关的结论,从而作出有效猜测的能力.

6.直觉创新能力.指学生在阅读中依据一定的个人体验,以一定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为基础,通过感悟、猜想、合情推理等直觉的认识活动、理解活动与发现活动,对要解决的问题从逻辑意义上的认同过渡到心理意义上的认同,进而超越已有的数学思想、方法,逐渐形成一定的直觉思维能力.

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在高中的数学教学中应怎样对学生进行数学阅读训练,提高其阅读理解能力?我认为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教师要根据教学对象确定阅读目标.阅读能力可以粗略地分为三个层级:认读、理解、记忆为第一层级;阐释和归纳为第二层级;创新为第三层级.三个能力层级之间构成了一个由底到高的阶梯,而且一般是按部就班的渐进关系.只有具备了底一级能力的阅读者,才有可能获得高一档次的能力.数学阅读教学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所具有的实际能力,制定科学合理的阅读教学目标,从而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而高中学生已经具有起码的认读、理解、记忆等能力,他们需要进一步发展阐释、归纳、创新等能力.因此,阅读教学目标重点应定位在阅读能力的第二、第三层级的培养上.

2.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确定阅读时机.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及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确定阅读时机,对于较易理解的、文中出现的概念不是太抽象的内容,可以安排在讲授前阅读,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对于较抽象、难于理解的内容,可以采用边讲解边阅读的方法,或讲完后再阅读.

3.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设置阅读问题,把握阅读重点,顺利通过难点.我国著名思想家朱熹讲道:“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始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阶段,不论是安排在讲授前的阅读还是讲授后的阅读,都应精心组织设置些阅读思考题,让学生带着疑问去阅读。这样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在重点、关键处多分析、多思考,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把握教材的重点,顺利突破难点.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4.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时间,留有分析思考余地.阅读最忌流于形式,如只安排很短时间的阅读,也不出示阅读提纲或问题,只是让学生泛泛而读,结果学生没有时间分析思考阅读内容,不仅达不到阅读目的,而且浪费时间.因此,阅读时间一定要估计好,使学生有分析思考的时间,能静下心来仔细阅读体会,保证大多数学生通过阅读能理解并记忆主要内容,而且能够解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数学阅读不同于语文或外语阅读,它重在分析、思考、体会,短短的一页教材,一般也要安排十分钟以上的阅读.

5.教师要学会根据教材,恰当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学生阅读量,培养阅读速度.利用计算机技术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使抽象知识形象化,更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一种比较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增强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如必修4中《三角函数》中y=sinx图像与y=Asin(ωx+Φ)图像关系,可以先让学生阅读课本进行思考理解,然后利用多媒体动态演示其变化关系(电脑动画演示,分步展示变换关系,学生观察到数学结论形成过程,哪一些量在变,哪一些量不变,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深刻的感性体验,从而进一步明确它们两者之间的关系).再如解析几何中三条圆锥曲线之间的关系,以及立体几何中侧面展开图与原几何体的关系等均可利用多媒体动态演示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6.教师还应要课后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由于受班级环境、时间、程度等因素制约,课堂上不能解决所有问题.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和学有困难的学生通过第二课堂、个别辅导等形式进一步培养数学阅读能力.我认为,根据学生实际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提供一些课外习题,进一步拓宽这些学生的视野,通过阅读这类书籍,以及课外习题提高数学阅读能力,从课内迁移到课外,提高数学解题能力.对于学有困难的学生可采用个别辅导形式,进一步阅读理解课文,进一步理解掌握基础知识,巩固一些基本解题方法,使得不同层次学生各取所需,充分发挥潜能.

7.教师还要协同语文教学,恰当传授阅读技能,提高阅读质量.传授学生阅读技能就是教会学生正确的阅读数学的方法.根据数学阅读的特点,阅读时要精力集中,边读边思考分析.高一年级学生阅读时可根据教师的阅读提纲,抓住关键,仔细阅读.概念、公式、法则、定理等是阅读的重点,应仔细分析,弄清概念的实质及公式、法则、定理的条件与结论及推导的依据和思路.文中的符号、图形、图像、表格应当结合有关课文内容,仔细分析、思考,以达到形数结合理解.例题阅读要三思:一思解题思想和方法;二思每步的根据和理由;三思有无其他解法.阅读时可用笔做各种记号或在空白处加上理解说明以促进理解记忆.重点概念、定理公式和法则(即教材中的黑体字)要用心记,几何教科书阅读还要注意图形模式的记忆,结合图形将概念、定理图形化,建立起二者的统一联系.总之,数学阅读要做到眼到、手到、心到.高二、高三年级,随着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教师也可不列出阅读提纲,指导学生按以下步骤进行阅读:粗读(重点放在概念、原理、公式的引入和重要概念、公式、定理上,初步感知本节的知识框架)生疑(经过思考,提出问题)精读(带着疑问去细致详尽地阅读)回忆(阅读完后尝试回忆,检查记忆效果)概括(总结概括归纳本节的知识要点及重要思想方法),以便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在学生阅读教材时,教师要不断巡视,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辅导后进生(或主动提出问题来指导他们,或及时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以帮助他们渡过难关),收集阅读反馈信息,以调整讲授重点和关键.

8.在教学中要重视复读,提高阅读概括能力.复读是一单元或一章的内容学完后进行的复习性阅读,目的是使学生既温故又知新.具体阅读任务是:通过阅读,把本章节或单元的主要知识点按若干类别加以归纳、整理、系统化、概括化,以形成纲要或图表,更好地理清关系,加强记忆;提炼数学思想方法,把本单元或章节中出现的解题方法或解题思想明确化,书写在阅读笔记里以加深对思想方法的认识;对本单元或章节中相关的或相似的数学对象进行异同比较,加深对概念、定理的理解;对具有因果关系、隶属关系的数学对象归类成知识网络等.复读可以有效地训练学生归纳概括的思维技能.复读时,单元后习题中的阅读思考题可以作为阅读作业,也可借用框图表格让学生阅读填写,以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

数学阅读的核心目标在于理解.在课后的复习中要鼓励学生对所学的一节或一章进行认真细致的再阅读,要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小结,要理清脉络,通过联想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对所学过的内容进行比较和系统化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便于信息的检索和提取.

总之,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了,才会在学习数学或考试过程中减少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和对数学问题的恐惧感,才会认识到自己的潜在能力,无形中增强自信心,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创新意识,在任何考场、任何困境之下都能冷静思考、应对自如.

学生不可能在学校里学习到离校以后所需的一切数学知识和技能,未来社会越来越数学化,将来要读懂“自然界这本用数学语言写成的伟大的书”,没有良好的数学阅读基本功是不行的.学校教育为终身学习奠定稳固的基础,面向未来,加强数学教育,重视数学阅读,培养学生以阅读能力为核心的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使他们获得终生学习的本领,这也符合《新课程标准》推行的现代教育思想.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2]光华.关于重视数学阅读的再探讨.中学数学教学参考,199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