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数字乡村存在的问题

数字乡村存在的问题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数字乡村存在的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数字乡村存在的问题

数字乡村存在的问题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电子信息;技术发展;问题;趋势

一、电子信息技术

电子数据交换,简称EDI。EDI是现在电子信息技术的产物,是一种无需人工介入的电子技术,这种技术可以实现直接让计算机通过网络系统,进行信息、数据的交换,这种新型高水平电子信息应用方式是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在未来的发展中,会逐渐应用到各个领域当中。

二、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发展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有:

第一,我国在电子信息技术方面的人才的确不少,而且还在不断的增加中,从事的种类也比较齐全。但是这些人大部分都是单一型的人才,所从事的领域也仅仅只是自己擅长的一部分。复合型的人才在我国并不多见,这就严重的制约了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除此之外,在这些技术人才中,高端电子信息技术方面的人才的严重欠缺,同样制约我国电子技术的发展。

第二,发展环境资源的紧缺也是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这方面主要体现在电子信息产品的假冒伪劣、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盗版产品的走私贩卖以及企业间不良竞争几个方面。这些现象在我国电子信息市场屡见不鲜,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同时也极大地降低了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潜力。

只有为电子信息技术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才会使电子技术人才将自己的潜力发挥出来,才能推动我国电子信息市场的进步,进一步提高我国的竞争能力和整体经济水平。

第三,虽然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总的发展趋势很理想,但是由于电子信息产业机构的不合理,严重的制约了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升级,如果想使电子信息技术的产品能够与其他国家的产品相媲美,那么就要打破传统的产业机构,根据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现状,重新构建科学合理的电子信息技术产业机构。

三、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未来走向

随着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以及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和升级,使得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空间还很大,我们必须要看清它的发展趋势,从而进行正确的分析,逐步完善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

3.1 梯次化、全球化发展趋势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已经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得到了有效的应用,使得其采购、生产、加工、销售等都具有了全球化的特征,这样,电子信息技术全球化的趋势在未来的时间里就会越来越明显。与此同时,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梯次化,导致这种趋势出现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在西方的一些发达国家里,有很大一部分企业将生产工作集中在一些高科技产品的研究和开发,这样一些逐渐被淘汰的技术就会逐步流入其他电子信息技术相对来说水平较差的国家,由于我国电子信息技术还处于发展阶段,所以因此逐渐向梯次化的趋势发展。

3.2 集成化及移动化

随着半导体向SoC(片上系统,即在单个芯片上集成一个完整系统)方向的发展及移动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产品有向着集成化和移动化发展的趋势。在所有关键技术中,电子信息硬件产品的“核心”就是集成电路制造技术,这种集成电路经过了大规模集成电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特大规模集成电路几个阶段。电子信息技术有很多都需要集成电路,从CPU到IC卡,无一不是集成电路的应用范围。

移动化体现为各种电子产品的小型化、便携化,特别是三网的融合带动了大量丰富的应用,也激发了多种功能的移动产品的快速发展,如超移动个人计算机(UMPC)、智能手机、MP3、便携式媒体播放器(PMP)等等。

3.3 屏显技术及平板化

在这两年,各种超大屏幕或者全屏幕的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大量出现,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都为广大群众提供了更为丰富、精彩的体验,这也预示了我国电子信息显示技术存在向大屏幕和平板方向发展的趋势,因此,大屏幕电子产品和平板产品在电子信息领域中的地位也日益重要。

3.4 多媒体化及智能化

随着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发展,计算机技术将向多媒体、智能化方向发展。网络计算、移动计算、并行计算等计算机技术已经开始向多媒体、智能化方向发展。这也标志了我国电子信息技术也在向这个方向发展。多媒体的普遍应用为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帮助。

3.5 规模化及个性化

我国电子信息技术产品存在一定的规模性,换句话说,如果我国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不能具备这样特定的规模的话,会很难继续存在和发展下去的,又何谈与其他国家竞争呢?

目前,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生产规模越来越大,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其中一些跨国公司的电子信息技术产品,无论是从质量还是产量上来说,都有逐渐上升的趋势,并且都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四、结语

我们必须对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进行正确的分析,掌握其发展趋势,对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合理化的分析,找到具体的解决方案。使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而电子信息技术的良好发展同时也会对我国的经济发挥很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于雷.世界信息通信技术发展趋势[J].电子信息周刊,2011.

数字乡村存在的问题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城镇化;建设问题

一、何谓“城镇化”

所谓城镇化,就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城镇就其基本特征而言表现在“聚”和“散”两个字上。“聚”为人口聚集、资源聚集、资本和财富等的聚集,成为经济社会活动的中心和资源交换的重要平台,即所谓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散”则为以城镇为源,对周边实现资源有序分配、再分配及利用调节,即为对农村地区的辐射和拉动。城镇正是通过聚与散两方面功能发挥其影响和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杠杆作用。城镇化具有五项基本内涵:一是产业结构和社会结构的转换,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社会转变;二是城乡人口分布结构的转换,越来越多的人口由分散的农村向城镇集中,城镇规模和数量不断增多;三是城镇空间形态的变化,城镇建成区扩大,新的城镇地域、城镇景观涌现,城镇基础设施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四是人们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换。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向乡村地区渗透和扩散,传统乡村文明走向现代城镇文明,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和“人”的城镇化和现代化;五是经济要素集聚方式的变迁或创新,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双重推动下,人口、资本等经济要素更健康、高效地在城乡之间流动、重组。在这里,我们还要注意区分:

(一)城市化和城镇化。国内对于“城镇化”和“城市化”的名称在一段时间内争论较多。按照我国的“城市规划法”,对城市定义为“本法所指的城市,是指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镇”,建制镇属于城市范畴,属一般意义上的小城镇,城市化和城镇化二者含义相同、本质一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经历了一个渐进过程,由于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农村土地承包制度的约束,以及乡镇企业就地发展的客观现状,农村人口的转移有相当部分是就近转移到小城镇集居,从事二、三产业,我国目前已有2万多个建制镇,近20年来,吸引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进镇打工、经商、办企业。发展小城镇是我国推进城镇化的重要途径。因此,提“城镇化”更为形象,更符合中国国情。

(二)乡村城市化与城乡一体化。“乡村城市化”是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一方面是指乡村居民转变为城镇居民,部分乡村地域转变化城镇地域。另一方面是指城乡一体化,农业作为土地密集型的产业,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性产业,“乡村城市化”绝不是,也没有必要把所有农村都转变为城镇,从这个意义上讲,“乡村城市化”主要是强调城镇带动农村的发展以及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的双重推动下,通过城乡之间生产要素的双向流动和重组以及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实现农业机械化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农业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缩小工农之间收入差距;通过小城镇和农村居民点(农民新村)的建设,使农村居民享受城市的现代物质文明,从而实现城乡一体共发展、共繁荣,逐步缩小,最终消灭城乡之间的差别。

二、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城镇化率被简单地当作一个城市现代化的指标来追求。为追求数字指标,有的靠行政区划调整以扩大管辖面积。实际上城镇化率并不能充分反映城镇的现代化水平,如草原、沙漠地区和某些工矿区,尽管数字上反映的城镇化率比较高,但并不能说明其城镇现代化水平高。又如一个省域的城镇化和一个市域的城镇化,甚至一个县所谓“城镇化”,具有完全不可比性,不能凑数字、比指标。城镇化的实质是产业结构转型,就业结构优化,非农就业岗位增加。但目前一些地方不重实质而重形式。

(二)在城市化问题上玩“数字游戏”,导致了对城市、城市化基本概念的混淆与混乱。由于不少地方追求以改变行政区划来扩大城市辖区,把城市做大,导致城市是“聚集的点(中心)”还是“城乡不分的面(区域)”变得日益模糊。近年来不少地市合并,地级市已成为区域实体,整个地区成为一个城市,但真正的城市建成区还只是区域的一个点(中心)。一些大城市所辖县撤县改市也存在类似问题。

(三)城市核心竞争力定位比较混乱。有的城市为了展示其城市化水平,盲目建大广场、大草坪、宽马路、摩天楼等形象工程,甚至还出现城市之间的盲目攀比。在产业结构上,缺乏区域和国家的统一规划,盲目雷同,不少城市都把信息产业、高科技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在建设资金上,由于急于改变城市形象但资金不足,为了筹集资金盲目扩大城市建设用地,寅吃卯粮,或者盲目借贷,形成很大的金融隐患。

(四)隶属于政府的规划权力缺乏制约和责任追究机制。在市场经济国家和地区,城市规划的审批、监管多是市议会。目前流行“规划听市长的”,而有的市长又常受开发商的影响或被开发商牵着鼻子走,造成很多短期行为和错误决策。

(五)忽视或不懂区域规划。一些决策者忽视或不懂城市发展的区域规划,忽视城市圈或城市连绵区的客观事实,看不到在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的浪潮下,城市之间联合协调的必然趋势,不是主动联合而是恶性竞争,既造成了区域基础设施规划和城市发展布局的不合理,又削弱了我国城市总体上的实力,降低了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视城镇圈或连绵区的客观事实,搞恶性竞争,降低了竞争力。

三、结语

我们在实现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要认清城镇化概念的基本内涵,把握城镇化的基本原则,完善城镇化的机制和体系,用全新的理念、全新的方法切实推动城镇化的健康发展,以破解长期阻碍和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三农“问题。

参考文献

数字乡村存在的问题范文第3篇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7)05-0083-02

关键词:广东;贫困地区;阅读推广;延伸服务

就目前而言,图书馆仍是阅读的重要场所,而阅读推广这一伴随现代图书馆而生的服务形态,保障了大众公平、平等地享有阅读的权利。尤其是我国有近一半的农村人口,且乡村的阅读基础设施发展还不健全,所以,应该将农村地区图书馆的建设作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工程之一,力求突破空间的壁垒,使贫困地区的人们也能够自由获取知识,从而实现“科技兴农”这一最高战略目标[1]。

1 V东贫困地区图书馆发展现状

1.1 运作经费严重短缺

相关数据显示[2],贫困地区图书馆普遍存在运作经费严重短缺问题,这严重制约了农村地区弱势群体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近年来,我国大力投入文化事业,大众的阅读热情也越来越高。城市地区图书馆建设力度加大,而农村地区体量庞大,每一个公民阅读的权利很难得到真正保障,图书馆建设任重且道远。与广东贫困地区情形相似的是,在四川省内多个县市的图书馆里,每年购书经费不足万元的图书馆占比竟高达50%,其中某些县市图书馆的藏书量仅有3~4万册,人均图书阅读量大约为0.03册。以上数据表明,经费严重短缺是当前贫困地区图书馆面临的最大困境。

1.2 图书馆空置现象严重

贫困地区由于财政资金投入匮乏,致使运营经费难以维持正常的运作,因此,往往造成多数建成的图书馆无法投入使用。据统计[3],在偏远的广东贫困地区,约有1/4的县市未建设图书馆,而建成的图书馆仍有10%被空置起来。此外,许多图书馆建成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馆舍及设备陈旧,导致无法进行正常的阅读服务。

1.3 馆员待遇低,流失情况严重

图书馆属于社会公益事业单位,其资金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据相关数据统计,一线城市多个县级图书馆的年人均收入低于该市的年人均收入,贫困地区的馆员收入情况就更加不容乐观。以广东贫困地区为例,馆员不仅收入低,而且有的连社会医疗保险都没有,这导致了馆员的大量流失。

2 广东贫困地区图书馆存在的问题

2.1 缺失经费投入保障机制

当前情况下,制约贫困地区图书馆建设与发展的最大问题是缺少经费来源。广东贫困地区图书馆依赖于国家财政拨款,虽然每年有一笔运营经费,但这些费用连维持图书馆正常运转都不能保证,增添新的设备和图书资源就更无从谈起。例如:某贫困地区近年建成一座现代化的图书馆,其项目包括图书阅览室、电子阅览室及文化活动室等,但尚未被中央财政纳入补贴范围,只能由市、县财政各自承担部分经费。这些经费用于日常运作已经勉强,因而很难保证阅读服务的质量。此外,我国倡导在贫困地区实施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但建成后的农家书屋由于缺少财政补助,致使其一切日常运营费用由当地政府一力承担,其经费取决于当地政策的年度计划,这无疑存在许多主观因素与变数[4]。

2.2 工作机制不完善

相对于发达城市图书馆工作机制的完善与成熟,贫困地区图书馆管理存在诸多弊端与漏洞。尽管我国十分重视农村偏远地区文化事业的建设,例如在《社会教育工作提纲》中就提出了要在县、区、乡、村建立图书馆的目标,也颁布了一系列文件来支持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自改革开放以来更是全力扶助农村进行图书馆文化事业的建设,但是,发展至今,其成效仍微乎其微[5]。目前,由于农村图书馆缺乏明确的认知与定位,面临“无读者可服务”的尴尬现状。加之农村图书馆具有地域分散的特征,难以像城市图书馆一样采取集中化管理,因此,导致其日常工作缺乏必要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

2.3 缺乏专业人才

目前,因受条件所限,贫困地区图书馆员薪水微薄,生活艰辛,导致很多拥有专业技能的图书馆员选择离开,而留下的馆员以及兼顾图书馆基本运营的非正式人员因缺乏业务知识和主业技能,导致图书馆管理效率低下,阅读推广活动的效果不尽如人意[6]。例如:在笔者所调研的某个县级图书馆,其馆员大多为大专学历,但由于信息闭塞,互联网技术在该馆仍未普及。部分馆员不熟悉基本的电脑操作,为读者办理借阅手续往往需要花费很长时间。农村书屋更是如此,其管理人员多由当地村委会任命,加上在农家书屋服务是义务劳动,很少有人愿意承担这项工作,最后只能由村委会主任或大学生兼任。此外,不少农村书屋的管理人员担心借出的图书会丢失或折损,就明令禁止外借。更有一部分管理人员不按时开放农家书屋,只在上级检查的时候开放,使农家书屋成为摆设。

2.4 图书利用率低下

一些图书馆资金设备健全,其标准也符合国家政策的相关要求,馆藏资源相当丰富,但图书利用率低下。例如:广东某贫困地区图书馆空间布局合理,馆藏丰富,其设备均为现代化图书馆的标准配备,但仍无人问津,使阅读推广活动难以深入开展。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图书馆员严重缺失宣传、组织、引导等管理知识,另一方面是因为农民整体受教育程度不高。据调查,农村地区的读者多为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而且在贫困地区,农民更注重物质生活,并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 广东贫困地区阅读推广及延伸服务的发展策略

3.1 构建多元化合作

针对当前贫困地区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力度不够的状况,图书馆应在现有的管理制度下联合企业、协会及各方爱心人士等,齐心协力,面向贫困地区的弱势群体深入推广阅读服务,并逐渐改变他们由于贫穷而导致难以充分获取信息的处境。同时,活动环境、活动创意、馆藏资源及持续时间等多项因素均会影响阅读推广活动的成败[7],因此,为了向弱势群体提供良好的阅读氛围,图书馆及农家书屋应充分利用讲座资源,邀请相关专家举办特色讲座。

3.2 强调需求导向

图书馆应针对儿童及残疾人制订特殊的阅读推广服务,然后逐步将服务人群向外扩展。同时,图书馆还应对辖区内读者的知识需求进行相关调研,并依托流动图书服务点与农家书屋向其定期开展针对性的延伸服务[8]。阅读推广的形式多种多样,以主题图书活动为例,因为部分农民对种植知识及先进技术有强烈的需求,图书馆通过为其选择合适的阅读书目或宣传手册等就能够实现信息知识的传播。此外,图书馆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整合馆藏资源,为有信息需求的用户推送相关数字资源。

3.3 创建国家阅读基金

目前,我国人口众多,阅读资源分配不均。作为国家文化战略的重要一环,图书馆仍面临着运营经费匮乏这一非常严峻的问题。因此,为了实际解决问题,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财政部门应加大对图书馆建设的投入。此外,作为公益性的图书馆应设法改变单纯依靠政府扶持的局面,主动学习西方发达国家,创建国家阅读基金,整合社会力量,尤其是吸纳国内外的社会团体及爱心人士等积极参与到捐书或捐款活动项目中去,共同构筑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3.4 调整馆藏结构

随着互联网技术与数字化技术的迅猛发展,图书馆的服务模式也越来越趋向于现代化。一方面,图书馆馆藏文献实现数字化,具体指的是借助数字化技术将纸质文献以音频、电子书、影像及视频动画等形式向外界传播,从而实现全球资源的有效共享;另一方面,应用新媒体技术,可以轻松便捷地实现服务的自动化,广大读者只需要一部电脑就能获取自身所需的信息。但是,农村图书馆尚未形成数字化图书馆的特定理念,因此,首先,图书馆应注重互联网平台的建设;其次,图书馆应开展数字化课堂,使馆员能够熟练掌握基本的操作流程[9]。

综上所述,广东贫困地区图书馆阅读推广与延伸服务任重而道远,因此,相关职能部门及各地图书馆应齐心协力,创造更多的可能,让每一位公民的阅读权利得到充分保障。

参考文献:

[1]李亚冰.拓展公共图书馆服务功能推进全民阅读的思考[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2(8):169-172.

[2]田磊.关于图书馆阅读推广几个问题的思考[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6(2):96-101.

[3]乔广芬.延伸图书馆服务功能,扶持农村个体图书室建设[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0(9):289-290.

[4]于静.乡村地区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发展策略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4(6):187-189.

[5]薛明.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与新农村建设刍议[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0(3):231-234.

[6]陈燕.论乡村公共图书馆的发展:以郴州市为例[J].湘南学院学报,2012(4):85-88.

[7]雷香花.试论乡村图书馆的“1+X”建设模式[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1(5):83-85.

[8]储流杰.乡村图书馆的普及与发展:21世纪新图书馆运动的新路向[J].图书馆,2008(1):24-26.

数字乡村存在的问题范文第4篇

对于在村落民俗志中运用数字化技术,许多民俗学者对此不是那么支持,显得矛盾。一方面,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需要保护和传承就离不开数字化技术的配合,另一方面学者担心一条条单调的数据和僵硬的数字会替代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文化的本来面目就会被遮蔽。其实,这种担忧只是来自学科之间的分野,因此大可不必。我们可以用分类储存的办法对民俗进行记录,比如:用A、B、C、D分别代表物质民俗、精神民俗、社会组织民俗、语言民俗。又如,用MOI一51代表1号家庭的51岁女人。分类的储存方法具有一定的优势,它能让整个村庄或族群庞杂的事件和人物更加清晰,也有利于检索。尽管分类储存的办法能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很多的素材,但是在展现民俗智慧和文化底蕴以及各个文化项目之间的关联方面显得“力不从心”,更不用说展示事物的发展了。因此,注重各事项之间的联系是一个重要原则。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在黄岗村的民俗志建设时要注重前台的展示工作。数字化的民俗志应该是来自田野和村落,最终服务于田野和村落。在考察田野和村落的过程中,可以对民俗志随时进行一定的修改。因此,我们将此种模式称为“基于时空关系的动态构建模式”。但是,此种模式并不是完美的,也存在一些缺点。下面,笔者就这一问题谈一谈改进办法。首先,先回顾以下前人的研究成果。

2、中国村落的民俗志研究

西方学者弗里德曼在研究民俗时将宗族作为一个重要的出发点,他认为只有从宗族出发才能更好的认识整个中国社会。施坚雅则从社团出发,将整个农村看成是一个基层的集市。葛学博是最早实践田野工作法的一位西方学者。抽象复杂的资料散落在村落中,仅仅对这些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是不够的。因此,要深入田野,发现民俗事项之间的联系并将其揭示。以上是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中国的学者在这方面颇有建树的有,比如他的江苏江村研究,杨懋春对山东台头村的研究。中外的研究者的研究视角主要有:男女性别、学术中心圈。

3、对村落民俗志数字化建设的启示

中国的乡村以农民为主,生产的方式主要是农耕。农业社会既不是马林诺夫斯基时代看到的部落社会,更不是工业化后的城市社会。尽管中国的城镇化速度加快,但是民俗学研究的重镇依然是农业社会,农村依然是一个最佳的研究视角。尽管村庄是研究的出发点,他们还会在市场活动,比如去集市做买卖,参加集市活动,或者是去找寻自己的结婚对象。因此,村落民俗志的研究不仅要重视内部的村落状况,更要注重社会联系。这些社会联系有集市、姻亲、宗教还有国家等。电子地图不受行政区域划分的影响。每一个区域和村落都不是封闭存在的,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所以,在研究的过程中要从本地方民众与外面社会交往互动的历史出发,这样才能全面的了解民俗文化的地域与群体的特征。

4、村落民俗志的数字化建设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数字乡村存在的问题范文第5篇

针对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工程管理人员主要从工程施工与管理两个方面入手,结合工程措施与管理措施,保障长距离输水渠道运行的安全。

1.1工程措施方面

(1)渠道两侧长为140多km渠道左右岸、伴行路两边安装四道刺丝围栏,确保安全供水,杜绝人畜溺水死亡等安全事故发生。

(2)南岸干渠沿线堤顶布置了10座排洪渡槽和47座渠底排洪涵。渠道左岸沿线布设防洪堤(土堤),并根据防洪堤以南结合地势及来洪情况,在排洪建筑物上游开挖39条导洪渠,将分散的洪水汇集从排洪建筑物排出。特大型洪水易发期可打开险情段退水排泄,确保渠道的运行安全。

(3)坡角渗水处开挖了深度为2m的排水沟,预埋了排水管,并在渠堤外边坡上铺设无纺布。沿排水沟预埋了过滤排水管后,将渠堤外边坡上的回填土堆成副坝,把渗水排到远离坡角处。排洪涵洞内顶部、侧墙后布置排水管,把渠底渗出的水引出,降低渗透压力,预防渠道基础泡软。

(4)掌握排洪建筑物的运行情况,有计划地对排洪建筑物的淤泥进行清理;对排洪建筑物保护区的排洪沟进行清理保护,时刻确保排洪建筑物的泄洪通道畅通。

1.2输水渠道管理措施方面

(1)南岸灌区是一个新建的大型灌区,灌区总面积160万亩,灌区点多、线长、面广,管理任务十分艰巨而繁重。因此,南岸干渠工程措施方面要从信息化入手,形成以计算机管理为主体的数字化信息管理模式,建成高科技的智能型数字化管理系统,全面采用数字化管理,以此提高灌区管理水平,节水、增效、提高灌区综合效益。本渠道工程信息自动化项目在全国水利信息化建设迅猛发展的大环境下和发展目标的总体指引下,将先进的计算机数字化技术、网络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等全面应用于本渠道工程的运行管理中,运行管理中实行了闸门控制、重要建筑物监视、水情监测、分析、水量调度等。信息自动化项目基本达到了项目建设的预期目标,为本渠道安全运行做好了服务,以达到安全、高效管理的效果。

(2)针对南岸干渠点多、线长,运行管理任务繁重等特点,考虑管理范围适中、便于上下协调、有利于现场管理,并结合建筑物的分布等原则,沿线设置了4个管理站,即渠首管理站、萨尔布群管理站、海努克管理站和琼博乐管理站。各管理站加强管理机构建设,配套渠道管理相关技术人员。分区段专人包干负责,合理定岗,明确各自岗位职责,提高管理人员业务素质,严格管理;为使南岸干渠达到安全、科学、高效的管理目标,工程采用数字化系统进行远程控制、监测、监视的自动化管理。

(3)加强沿线乡村安全宣传工作,管理人员每年夏冬两季定期不定期在渠道沿线的县、乡政府、农场等处粘贴公告,并通过广播、口头等形式进行安全警示宣传工作。安全宣传活动开展后,提高了沿线乡村农牧民的安全意识,确保了供水安全、工程安全以及渠道沿线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取得了良好效果。为了安全度汛,汛期每日应密切注意天气变化,应注意工程沿线及南部山区降雨情况,如遇持续高温形成融雪型洪水,应及时对工程进行特别巡检,对重点部位或洪水易发段应加密巡检次数。

(4)改进设计和建设期的各项缺陷,加强渠道技术改进和管理措施。针对渠道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制定定期、不定期巡视检查制度,全面重点检查,并做好相关记录工作。特别是在汛前和汛期,更要加密检查,找到薄弱点与关键处,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把问题消灭在萌芽之中,确保渠道安全运行。

(5)储备物资设备和经济激励措施。渠道运行过程中,时刻储备应急物资和应急设备,应急物资储备的品种主要包括纤维编织袋、铅丝、铅丝编制网、石料,应急设备主要有挖掘机(长臂)、铲车、吊车、自拆车、发电机等。同时,还需建立相关奖惩制度,对在渠道管理等方面做出突出成绩的人员,从精神和物质上给予必要的鼓励与支持,调动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