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活中的有机化学

生活中的有机化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活中的有机化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活中的有机化学

生活中的有机化学范文第1篇

探究活动 记录 优化策略

我们经常发现科学公开课上,一下课学生将记录纸一丢,走人了。这是一种非常值得我们思考的现象:至于对“怎么做记录?怎么记录更有效?怎样利用记录推动学生的科学探究的进程?是不是将其纳入学生的学业评价体系中?”等,我认为这应该是我们科学教师重点需要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一、科学课记录的现状分析

1、记录完成,下课就丢了

我们可以经常看到我们的科学课堂中有教师分发记录单、学生根据自己的或是自己小组的研究实验,认真填写记录单。并做了展示汇报。可是到了铃声一响,我们的学生就离开了教室,教师则整理好实验器具也离开了,记录单则留在了课桌上。无法让记录单成为我们学生、我们教师资料的积累。也就无法体现出记录的价值所在。

2、记录单设计不规范

我们常看到一些记录单上填写内容并不是我们学生所能完成的部分,或是过于简单,或是过于繁琐、复杂;有的记录要求过于笼统,会让学生无从下手;有些记录单子无法真正看出研究的内容,研究的结果;还有一些实验它本身并不需要记录,也被放上了记录单子;可以说是在浪费我们课堂的时间。

3、记录指导不到位

在我们出去听课的时候,我们常会发现有许多小组在科学实验时并没有按我们老师记录单子上的要求去完成,有的小组在记录的时间上花得相对较少,使得最后在交流时单子上还只是寥寥数语。还有一部分学生对记录单该如何填写不清楚,不能很好的完成,只能基于教师在实验时走过来的“指导”。教师对记录活动所用的时间、填写的要求、怎样分工填写、如何有效地填写等问题都必须提前考虑,并做出相应的指导。

4、记录的展示与交流没有精心设计

主要表现为记录后展示与交流过程简单、无序、随意,事先没有经过精心设计,没有发挥记录对探究活动应有的促进作用。具体表现为在研究过程中爱什么时候写几笔就写几笔,爱怎么写就怎么写,一堂课下来那些没有机会参与汇报的学生的研究记录更是“藏在深闺无人识”。汇报后教师对记录没有做出具体的评价,对否?错否?有没有什么指导意见?糊里糊涂就过去了,给学生的感觉仿佛这研究记录只是用来装装样子的,没啥大用场,只为“秀”一把,没有发挥记录应有的作用。

5、记录没有纳入到学生的学业评价中

现在大部分科学教师在课堂中舍不得花时间让学生进行记录,而且缺少对学生记录的评价,在课后总是把记录纸不当回事,随便学生怎么对记录纸进行处理,长期以往孩子们对记录的兴趣、主动性会荡然无存。

二、探究活动中学生记录的优化策略

1、激发学生的记录兴趣,引导学生主动记录

记录对提高科学教育活动的成效意义重大,但如果教师仅仅把记录简单地当作一项任务强加给学生,让记录成为学生的负担,那么记录的作用就完全得不到体现。所以最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的记录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生活经验及年龄特点、发展水平,是我们开展一切教育活动的重要依据,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生活经验,就能最大限度地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就可能获得最大的发展。只有激发学生的记录兴趣,学生记录的热情才高,才乐于记录,同时记录速度较快,更好的发挥记录的实效性。

2、激发学生有意的捕捉信息,并如实记录信息

信息的记录不是独立存在的,它融会于整个探究活动之中,所记录的是学生探究的过程和发现,因此科学课的记录根据需要出现在科学探究活动的不同阶段,并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区分为很多不同的种类,各自担负着不同的功能,不断推动科学探究的进程。

在探究活动前――提出实验设想并设计方案时,有效的科学记录要把学生的思维火花集中起来,进行梳理后记录在案,为科学探究奠定基础。例如:实验目的是什么、如何设计实验、怎样安排及操作实验的过程、在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根据所学知识对实验结果作出的预测等。

在探究活动中――动手实验时,有效的科学记录把观察、动手操作和比较异同形成的内部思维语言、转化成书面文字或图画形式,再在交流汇报中反馈成口头语言表达,使学生思维更富有逻辑性,此间获取的信息亦能处理得更加完善。

在探究活动后――验证得出初步结论时,有效的科学记录则是把实践操作过程中得到的信息加以“内化”。 由于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已经做好相应的记录,就很容易把实验的初步结果反映在实验记录上。

信息记录只有建立在有意观察的基础之上,只有融于探究活动的全过程,才能真正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通过小组合作探讨,让记录反映出学生真实的思维碰撞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观察、调查、实验等实践活动后形成研究记录的过程中,对各方的见解进行充分的交流与探讨,并在此过程中训练学生概括、抽象的逻辑思维,演绎、推理、归纳、分析、判断等能力,最终得到一份有较高思维含量的记录。

记录基本要以小组为单位,由研究小组组长组织,小组成员充分开动脑筋,提出各自的发现和想法,形成相互交流、相互探讨,群策群力的良好氛围,达到信息与思维共享。这样的氛围同时也可以避免掺杂各人的想法和意见,体现了科学记录过程中实事求是的精神。记录过程中要求每名学生要有自己独特的记录观点,尊重个人意见,鼓励学生积极地开动脑筋,敢于把自己独有的观点充分亮出来,不人云亦云。在相互探讨、大胆质疑的基础上,能产生一份既反映出学生真实的思维碰撞又有个性的科学记录表,并且在这样的良好氛围中大家通过记录所获得的信息,也容易分析事实中隐含的理性内容。

4、使用活页记录本,便于保存与查找反思

采用把分散的记录表转化成活页记录本的方法,让每组学生都有一本活页记录本,而且与课本配套使用,方便了学生的记录,使得学生能踏踏实实的做好每一次研究记录。学生们可以在需要的时候做各种各样的科学记录,或把一些记录表粘贴在记录本中,完成之后也可以很方便地收藏保存,有效避免遗失。当学生在记录的过程中遇到了与以前类似的问题或需要以前的证据时,也便于查找,可以轻而易举地从本子中找到所需资料,而且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学生可以看到自己在不同时期所作的实验记录和当时的想法,这会引起他们不断的反思。

5、让有效的科学课记录成为学生科学能力评价的主要依据

为了提高学生对科学记录的兴趣,应该将其纳入学生的学业评价体系中,让有效的科学课记录成为学生科学能力评价的主要依据。通过对记录进行评价,让每一个孩子都在记录的同时获得激励,都有记录成功的体验,都拥有记录的自信心。

学生的观察是否全面,实验是否正确,测量是否准确;搜集、整理信息、进行合理解释的能力怎么样;学生参与科学学习活动是否主动积极,是否持之以恒;是否实事求是,能否尊重事实、尊重证据等等,教师都能从学生所做的科学记录中得到信息,并由此可及时纠正研究错误或者改变指导策略。因此,通过对不同形式科学记录的评价,能使教师对学生科学素养的评价更加科学准确。

探究活动中学生的记录反映了学生科学思维的轨迹,是他们研究的经历,也是我们评价学生的科学学习的重要依据,同时,科学记录也是学生科学活动中的一种重要的实验证据,因为这上面如实记录学生观察到的科学现象。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提高学生记录的有效性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目燃博客:怎样发挥记录在科学教学中的有效性

生活中的有机化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有机化学;教学方法;兴趣

在高中化学中,有机化学占教材内容的四分之一,且在高考考试中占化学总成绩的25-30%。有机化学除了涉及到化合物的性质外,还涉及了化合物复杂的结构。因此,初中学习无机化学的学习思路无法在高中的有机化学中应用,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无法转变思路而对化学产生抵触心理,从而失去对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因此,如何让学生学好有机化学,是高中化学教师的一大难题。笔者通过结合本人高中时代学习有机化学的经历、多年的化学教学理论学习以及高中化学教学实践,对高中有机化学的有效教学方法作以一一讨论。

一、兴趣是学习的第一动力

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忽略了这一点,以为教学就是“把知识点教给学生”。事实上,教学应该是“老师教,学生学”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学生的主动性放在第一位,注重培养学习学习相关课程的兴趣[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枯燥无味变得生动有趣。学生进入高中后要学习有机化学,它的学习思维完全有别于初中时期的无机化学。许多学习会因无法找到学习有机化学的正确方法而失去对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而同时,由于学生在高中时期首次接触有机化学,对有机化学保持着较高的新鲜感。教师应把握时机,及时对学生的这种新鲜感进行升华,使之成为学习有机化学的不竭动力。那么如何调动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呢?

笔者认为,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责任在于教师。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只是为了迫于教学压力而不能放开手脚,只能按部就班地向学生“填鸭式”地灌输知识点,怎么可能激发还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呆板的教学方式极易让学生感到反感,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对学习产生厌恶感。在学生对有机化学还处于新鲜期时,教师要能够抓住培养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在兴趣的基础上做深入的学习与探索。尤其是有机化学这个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的学科,生活中有许多生动的实例可以利用。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明确学习有机化学的目的和培养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成就感。向学生介绍有机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应用,如家庭用到的洗涤剂、洗发水、洗衣粉起到去污作用的主要成分就是有机物――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我们生活中用到的塑料、合成橡胶就是通过石油化工制得有机物单体,然后经过高分子化学得到的。此外,有机化学还涉及到药物合成、农业、国防科技、航空航天等领域。可以说,人类离开有机化学将寸步难行。如此,通过向学习介绍有机化学在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强化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使命感和成为一名有机化学家的荣誉感,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

二、适当开展多媒体教学。

不同于无机化学的学习,有机化学涉及到有机物的结构,甚至是三维结构,这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力。此外,有机化学还涉及复杂的反应方程式和反应机理。高中阶段,许多教师迫于教学压力,一节上下来基上处于教师讲学生听的状态。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并不可取,许多学生一堂有机化学课下来,完全不知教师所云。多媒体教学在展示空间三维结构、展示化学反应过程以及展示化学反应机理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此外,多媒体教学在引起学生学习有机化学兴趣方面也有许多优势。在讲到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时,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演示模型。比如讲到化合物成键时,可以向学生展示碳、氧、氢和氮等元素是如何互相连结形成有机化合物的。用红色带有四个孔的小球代表碳原子,用绿色带有三个孔的小球代表氮原子,用蓝色带有两个孔的小球代表氧原子,用白色带有一个孔的小球代表氢原子,再用一个圆柱小棍代表键。同时,向学生解释碳原子、氮原子、氧原子和氢原子分别可以连接四个、三个、两个和一个键,通过棍与球之间的连接,可以非常直观地向学生展示有机物的成键过程,这就是典型的球棍模型。如讲到甲烷的结构时,教师可以事先做好多媒体动画,先出现一个红色的小球表示碳原子,然后四根圆棍接在碳原子上表示四个键,然后再将四个白色的小球连接在圆棍上,表示形成四个碳-氢键,最后就形成甲烷分子。同样地,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示甲醇、乙醇、乙烷等等有机物的成键过程。此外,对于复杂的有机反应过程,可以通过动画分割成多个可见的步骤,让学生直观明了地“观察”反应过程。

三、开展探究式教学

有机化学学习不同于无机化学,不能单纯地通过记忆达到学习的目的,需要对有机物的结构、官能团的性质以及反应机理有较深的理解。因此,学生的主动思考在有机化学教学中非常重要。传统有机化学教学方式主要是学生被动接受的授课方式,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仅处于接受状态。利用探究式教学,可以改变传统教学这一授课方式,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知识点的思考。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与知识点相关的实验,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通过研究物质的反应与性质,从结构的角度深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认识,诱发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思想,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例如在讲到醇与酸的酯化反应时,许多教师会按教材上的知识点进行教学,即向学生介绍醇与酸之间脱去一个水形成酯,其中醇提供一个氢、酸提供一个羟基,氢与羟基结合形成水。但是,为什么不能是酸提供一个氢、醇提供一个羟基呢?许多学生肯定会有这样的疑问。因此,在讲授酯化反应这个知识点时,教师可以进行探究式教学。即提出假设:假设氢是由酸提供的,羟基是由醇提供的,让学生进行讨论,并让学生提出进行验证的方法。这种探究式教学通过诱发学生主动思考,可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培养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思维

由于有机化学在初中化学中很少涉及,且学习方法也完全不一样,因此许多学生因为找不到正确的方法而放弃有机化学学习。正确的学习思维,可以让有机化学的学习事半而功倍,因此教师在有机化学教学的前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有机化学教学要让学生重视有机物的结构,结构决定了有机物的性质,通过对结构的深入理解,可以很容易地记住有机物的性质。总之,无机化学重性质轻结构,而有机化学重结构轻性质,有机化学是从结构出发。

五、培养学生合理的有机化学归纳策略

有机化学知识点多且易混淆,即使老师在课堂上对每个知识点进行一一详细讲解,但学生课后如果不进行合理的归纳,根本无法学好有机化学。笔者认为,老师除了把知识点教给学生,更要教学生如何举一反三。而高中有机化学的归纳主要还是通过有机物的结构(主要是官能团)进行,不能的官能团决定了有机物不同的性质。如乙烷、卤代乙烷、乙醇、乙酸、乙醛、乙酸乙酯就可以通过官能团进行归纳总结,轻松地辨别它们的性质。

六、培养学生解答有机试题的方法与技巧

有机化学试题相对繁琐,但是具有固定的解题思路。老师在教学有机化学知识的过程,同时也要向学生传授有机化学习题的解题技巧[2]。许多学生不是对有机化学不感兴趣,而是因为有机化学题目难解以及有机化学成绩差,而失去学习有机化学的信心。有机试题的解答与学习异曲同工,都需要从有机物的结构出发。让学生养成从有机物的结构出发来解答问题,对题目中涉及的有机物,要看其本质,看其具有哪些典型的官能团,从而辨别属于哪类物质,最后通过简单地对号入座即可达到解题的目的。(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参考文献:

生活中的有机化学范文第3篇

一、利用模块间的交叉知识

必修模块《化学2》中的有机化学内容,是以典型有机物,如甲烷、乙烯、乙醇、乙酸、糖类、蛋白质等物质为切入点,让学生在初中学习有机物常识的基础上,能进一步加深对有机物和有机化学的整体认识。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课时数的要求,必修模块中的有机化学内容没有完全考虑有机化学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主要是选取典型代表物来介绍其基本的结构、主要性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较少涉及到有机物的结构和同系物的性质。选修模块《有机化学基础》比较系统、深入地介绍烃类、卤代烃、醇、醛、酸、酯的结构、性质、用途等有机化学基础知识,还要求学生了解有机物异构现象、反应原理等较难的知识。

分析两个模块有机化学教材可知:必修模块所学习的内容、化学反应方程式在选修模块均有重复出现,可以说必修知识是选修内容的基础,选修内容是必修知识的延伸与拓展,但因为教学目的的差异,二者内容又不是简单加减。因此,选修模块的教学必须充分利用两个模块的交叉知识,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通过分析、推理、归纳,实现旧知识向新知识迁移。

例如,选修模块“乙醇性质”的教学。学生在必修模块已掌握乙醇与氧气、乙酸反应的方程式,选修模块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分析乙醇反应时断键规律,归纳醇羟基的性质,推导醇类物质的通性,掌握反应原理等较难知识。

二、利用学科知识的内在规律

每门学科知识都有其内在规律,有机化学的学科规律是“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在有机化学课程的教学设计中,我们要始终关注这一核心问题,让学生体会“官能团一结构一性质”的变化规律,为后续各类有机物的学习建构一个理论方法的平台。因此,教师教学中要注重讲评有机化合物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通过结构理论指导性质的学习,利用性质帮助理解物质结构,由典型有机代表物的结构和性质推导出同系物的性质,由个性得到共性。

分析两个模块有机化学教材可知:必修模块主要学习典型的有机物的性质、用途,极少涉及反应原理,内容缺少系统性。选修模块注重有机化学本身内在逻辑体系,教材以结构、官能团、性质、用途为主线编写。因此,选修模块的教学应以必修内容为基础,以学生已掌握的有机化合物知识延伸出官能团性质,理解有机物的结构,再由结构推测出同系物的性质。

例如,选修“脂肪烃”的教学。在《化学2》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甲烷、乙烯的结构和性质。因此,教师可先从回顾《化学2》知识入手,通过结构和化学反应类型对比归类,使学生明确结构(官能团)与性质的关系,将甲烷、乙烯的结构和性质迁移到烷烃和烯烃,再进行甲烷、乙烷和乙烯的结构和性质对比,并以此推广到烷烃和烯烃的结构和性质的相似性、递变性和差异性。

三、利用问题情境

化学与社会生活实际有着广泛而紧密的联系,化学知识的形成来源于自然、生产、生活。新的高中有机化学教材贴近生活实际,在教学中应多从学生熟悉的身边化学现象入手,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展开探究,以获得有关的知识和经验,同时也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热情。

分析两个模块有机化学教材可知:必修模块以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为切入点,介绍它们的性质、用途,教材具有很强“实用”性,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选修模块是为了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而设计的,教材较完整介绍有机化学知识体系,注重介绍它们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因此,必修与选修模块的知识可以通过问题情境相互联系,在解答问题情境过程中学生不但复习必修知识,而且把必修与选修内容相互融合。

例如,选修“糖类”的教学。学生在《必修2》已经了解糖类化合物的粗浅知识,对葡萄糖、蔗糖、淀粉、纤维素等典型碳水化合物性质、结构有了初步了解。教师可事先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怎样检验某人是否得糖尿病?(2)农村用大米酝酿酒时为什么会先变甜,后变浓?设置以上问题目的,一方面复习葡萄糖性质,另一方面为淀粉水解打下伏笔。这些“问题情境”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解答问题的过程又达到必修知识向选修知识迁移的目的。

四、利用探究型实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化学实验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直观理解知识,提升科学精神。在介绍元素化合物性质的章节中,教材编写通常是先从验证式或探究式实验得出实验现象,再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元素化合物的性质,最后介绍这些性质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生活中的有机化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有机化学;教学过程;学生能力

有机化学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对于化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或者中学化学教师来说也是一门不可缺少的必修课程和主要的讲授知识。因此,对于掌握有机化学课程知识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有机化学在培养高素质综合型人才中起着的重要作用。有机化学课程在高等教育中,尤其是材料,生物、食品、环境、农学、给排水等专业的基础性地位,扩展性,发展性、安全性、利用性等方面的高要求,在各学科的交叉渗透中受到很大的重视。如何在有机化学教学中启发学生对于此课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是我们此课程的教学中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由于有机反应涉及的机理抽象,所反应的种类较多而且容易混淆,因此自然而然的就成了学生普遍认为难学的课程之一。因此学生在课堂上大部分时间都是被动的学习,失去对此课的热情和兴趣,与教师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本文根据自己对这门课程的授课体会及通过跟相关专业的教师交流经验的基础上综合起来的,对有机化学教学中如何提高有机化学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综合能力的几点具体的看法: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此课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基础。学习最大的动力就是来源于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学习兴趣可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促使学生去积极思考,积极进行探索。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教师问,学生答。这样的方法既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更深一步的发展,也限制了他们主观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发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意识到教育的对象和主体是学生,在教学中充分启发、引导、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一种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独立学习和钻研问题的学习气氛。课堂上,培养学生不断地积极思考、广泛交流的自学品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学时要重视问题设置的关键。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在课堂上的记忆和调节课堂气氛,要善于掌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使学生感到新颖,造成连续的思索,形成持久的内驱力,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既活跃课堂气氛,更有效地提高学生对此课的积极性,这样才能更有效的感受到到自学的益处。

二、加强实验教学,提高有机化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有机化学是一门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十分相关的学科,因此,我们在有机化学教学中,要善于把教学内容和实践结合到一起进行思考,经常要举个平时我们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有些有机化学品的实例和实验成果。

实验教学对学生有助于形成有机化学的概念,理解所学知识,培养过硬的实验技能。通过试验还可以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提高逻辑思维能力的深一步发展。因此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实验时,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从实验现象、实验操作的过程等不同视角仔细观察,培养学生“通过现象观察——积极思考探究原理”的良好观察习惯。例如,对于性质实验来讲,仔细观察物质的颜色是否变化、是否有沉淀物质的产生、是否有气体的产生、是否有温度的变化等等,对于实验操作的整个过程要仔细仪器的装,拆,温度计和水温度的位置等等。其次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培养学生全面的观察能力。观察时,将思维活动贯穿在观察全过程中。观察前要好好把握观察的对象、方法、步骤。学生要充分的做好实验前的所有相关的准备工作后,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教师只是指导,点拨,讲解实验注意事项,纠正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的错误。在具备一定实验能力的基础上,可适度增加综合性和探索性的实验内容,使学生将所学的基本技能融会贯通,灵活运用。

三、理论联系实际将结合到日常生活中的热门问题来学习有机化学

对于有机化学课程,通常在社会上一般广大群众的认识总是与环境污染、剧毒、易燃易爆、对人体伤害等一些负面的因素扯到一起起的。社会上的一些重大热门的食品安全和社会污染事件,往往都与有机化学品联系在一起,如我国的瘦肉精事件,台湾的多氯联苯事件,英国的中毒事件等等。 这样,结合社会上的一些热点问题去讲授有机化学的知识,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和热情。

四、多媒体与传统教学相结合,营造活跃的课堂教学气氛

由于多媒体技术具有图、文、声等生动并茂的特点,为传统教学提供了更先进、更强有力的教学手段,而且信息量大,能直观、生动地表达教学内容,使学生视听觉并用,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将多媒体作为一种教学辅助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同时教师要把握课堂教学节奏,适当的进行板书,调动学生对此课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借助多媒体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总之,只有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才能够容易进入在课堂上的被动状态向主动学习的状态,才能更深一步的增加学生对有关有机化学课程所学的知识,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刘玮炜,等.对有机化学多媒体教学的几点思考[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4):79-81.

[2]徐寿昌.有机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3]张法庆.有机化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4]李莉.有机化学[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生活中的有机化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有机化学;教学方法;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3-0183-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3.120

教与学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工程,教师不只是教给学生课本知识,更应该让学生掌握一套好的学习方法。这样学生在学习中的各种难题便也不攻自破,我们的教学目标才能够真正落实。

必修模块《化学2》中的有机化学内容,是以典型有机物为切入点,让学生在初中有机物常识的基础上,能进一步从结构的角度,加深对有机物和有机化学的整体认识。必修模块中的有机化学内容没有完全考虑有机化学本身内在逻辑体系,主要是选取典型代表物,介绍其基本的结构、主要性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烃介绍的是甲烷、乙烯和苯,烃的衍生物介绍的是乙酸、乙醇、乙酸乙酯,还有油脂、糖类和蛋白质;而对烷烃、醇类、羧酸等概念并未过多阐述,其目的就是为学生学习《有机化学基础》模块提供基础。

根据教材设计的这一思路,我认为应充分利用学生对生活中具体有机化合物的感性认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可通过展示有机化合物实物、使用视频等直观手段让学生了解有机化学是许多新兴研究领域的重要基础学科之一,了解研究有机化学的方法和工具,认识有机反应机理等方面的内容。

一、重视基本概念的教学

有一部分教师不是特别注重绪论部分的讲解,只是笼统地介绍下有机化学的发展之后就一带而过。但是这是完全不够的,要在介绍的同时把授课目标以及要求告知学生,让学生除了初步认识有机化学这门学科之外,还对自身的学习要求有一个明确认识,知道自己应该学什么,怎么去学。除此之外,在教学中,应注意概念的科学性,并且注意概念形成的阶段性。要特别注意循循善诱、由浅入深的原则。对于某些概念不能一次就透彻揭示其涵义,也不应把一些初步的概念绝对化了,并在教学中尽可能通俗易懂,通过对实验现象事实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使学生形成要领并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劳动中应用学过的概念,以便不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提高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在给学生讲有机物的性质,制备及用途时,要确保学生了解有机物结构中的官能团的特点,官能团决定了物质的性质,性质又决定了用途,所以说官能团与有机物性质之间存在着非常重要的联系。通过这种系统的教学,可以更好更快地让学生吸收课堂上的知识,并在课下复习预习时有自学自检的能力。这种框架式的教学也会让学生心里对有机化学有更好的层次感,容易产生更加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加强化学用语的这一重点,着重表示有机化合物的组成及变化的化学用语

在教学中,使学生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化学用语联想相应的实物和化学实验。这样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又有利于加深他们对化学用语涵义的理解。有机化学的特点或者说是难点之一就是知识点密集且琐碎,在学生初期接触过程中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有机物繁复的结构式以及庞大的知识架构很是让学生烦恼。这时候就需要教师有足够的能力将知识分类归纳总结,并且更重要的是将这种能力传授给学生。其实每个部分的知识点都呈现一个套路:分类、命名、结构、特殊性质、典型化合物。这些内容都是有着紧密联系的。比如炔烃因为含有碳碳三键官能团,键能非常低,所以键断裂所需的能量非常低,这就是为什么炔烃更容易发生加成反应的原因。这也印证了上面关于官能团对于有机物化学性质的特殊影响的观点。随着对知识点的总结及学习的深入,这些纵向的知识点还可以横向地互相比较,就像炔烃比烯烃更好发生加成反应一样。由点成线、由线成面,最后再由面组合成一个完善的知识架构整体。

三、经常归纳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