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活中的经济原理

生活中的经济原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活中的经济原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活中的经济原理

生活中的经济原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 理论教学 效果 西方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财务管理类专业的基础理论课,既有抽象的经济理论,又有大量的图表和公式,在教学过程中常常是老师讲得很费力,学生学得很无力。这主要是西方经济学这门课程的特点和传统的理论教学方法相冲突的结果。这就需要一种更科学的教学方法与之相适应。

一、西方经济学的特点和传统理论教学方法的弊端

1.概念、原理多西方经济学这门课程包含大量的概念和经济原理,传统的理论教学对于这方面只能是简单的灌输方式,学生单靠死记硬背不但难以记住繁多的概念和原理,而且极易混淆,更弄不明白其真正含义。

2.抽象性刚刚接触经济学的本、专科学生大部分没有多少生活体验,或对生活中的经济问题没有什么深入思考,对于纯粹的经济理论很难把其和实际生活中的经济现象联系在一起,往往感觉高深莫测、枯燥无味,学的知识不知如何应用,从而逐渐丧失学习的兴趣。所以必须通过一种中介性的载体,以一种生动的方式把经济理论知识呈现给学生。

3.应用性经济学是一门应用科学,不论是西方经济学的微观部分还是宏观部分,都有着极强的社会实践性和应用性,传统的理论教学与实际生活脱节,学生不能运用学到的理论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形同纸上谈兵,学无所用。

基于以上分析,西方经济学既要对概念和原理进行完美的阐述,又要对理论的得出进行严密的逻辑推导,更要将经济理论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对于这一教学目标的要求,案例教学法的应用能取得良好的效果。首先,案例的引入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其次,由案例深化或导出的理论知识理易被学生消化和吸收,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为所用;再次,案例教学大大缩短了教学情景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案例作为现实世界与学习世界的桥梁,可促使学生更快地适应工作情景的挑战。

二、案例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中的应用

(一)案例教学法的含义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缪尔曾说:“经济学讨论的是我们身边的生活。”因此,西方经济学不能采用“黑板经济学”的教学模式,必须将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相结合,与生活中的经济现象相结合,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提高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又称为范例教学法,1870年在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兴起并逐步发展起来。所谓案例教学就是利用典型事例进行教学,使学生能通过对特殊的、典型的事例进行分析,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理论教学中的概念和原理,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方法。

(二)案例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中的应用

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案例教学法可以有几种不同的应用形式。

1.课堂引导案例

这类案例的应用侧重于以老师讲述和解释方式呈现案例,重在讲清经济原理和规律,属于先“案”后“理”型。案例一般在课前引出,以身边案例为主,现象简单易懂,可以激发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

2.课堂论证案例

这类案例一般在讲解完基本原理后出现,起到印证原理、加深理解和巩固知识的作用,属于先“理”后“案”型。例如,在讲解博弈论时,可以通过“过路客和回头客”的案例来阐述卖者和买者在信息对称和不对称情况下的交易行为。案例指出:一个当地人买水晶眼镜和一个外地人买同样的水晶眼镜的价格是不一样的。经商者出售给“过路客”的商品与“回头客”的商品往往是同货不同价,或同价不同货(质量不同)。出售给“过路客”的商品,要么高出当地售价,要么是质量低一档,即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交易行为。而卖给“回头客”的往往是当地市场价或当地消费者熟悉的商品。即信息对称下的交易行为。

3.课堂讨论案例

这类案例注重于学生对原理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般由老师提供典型案例,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分析和讨论,从而找出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类案例属于“案”“理”同步型。

4.课外思考案例

前面在课堂上引入和讨论的案例多是针对单一的或简单的经济现象提出的,学生在学习了一定量的经济理论知识后,还要能对其进行综合运用,因为任何的经济现象都不是一个原因引起的。这就需要选择一些综合性和代表性都很强,同时又具有争论性和现实性的案例,可以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也可以是国家正在实施的经济政策。比如现阶段的通货膨胀现象,或城乡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等,都可以让学生在课下通过充分的准备,运用所学的经济学知识进行综合分析。

因此,在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中,需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恰当地设计和选择案例,使案例教学发挥更大的效果。

三、结论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应用经济学的课程,从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案例教学法的恰当运用可以使经济学的教学更加生动,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加强教学效果,使学生学得轻松,记得牢固,并且能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第3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4年

[2]翟仁祥.仇燕苹.案例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6)

生活中的经济原理范文第2篇

一、“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困境分析

1.教学内容过多,学时分配不够

“经济学基础”作为高职财经类和管理类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其内容非常庞杂,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微观部分包括价格理论、消费理论、生产理论、市场理论以及分配理论等,宏观部分包括国民收入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宏观经济政策等内容。笔者根据对各大高职院校和本科学校的调研,了解到高职“经济学基础”课程的教学一般安排在一个学期完成,学时为56课时,而本科院校“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几乎都安排在两个学期完成,学时一般不少于96课时。高职院校要在一个学期,仅几十个学时的时间内完成“经济学基础”课程微观、宏观主要内容的教学,学时显得非常紧张。

2.学生学习基础薄弱

高职院校经济管理专业招生是文理兼收,文科学生偏多,他们与工科类学生相比,有其自身的知识特点和思维方式,这些学生数学、英语基础普遍比较薄弱, 再加上高职院校数学课程学时较少,导致学生对数理知识掌握不深入,对“经济学基础”课程的学习产生了比较大的障碍。不少学生在数理推导、经济学术语理解等方面具有一定困难,不能很好地理解相对抽象的经济理论、数学模型与经济理论之间的关系等。老师在教学中讲到经济学的一些案例、当今经济形势时,学生非常感兴趣;而讲到逻辑推导、图、表、公式、数学模型等内容时,就觉得很枯燥,学习兴趣不浓,学习积极性不高。

3.教师过分注重讲解

经济学原理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中,教师往往照本宣科,不注意引导学生将所学理论运用到生活中去并分析当今经济问题,学生没有进行思考,只是死记硬背知识应付考试。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会“纸上谈兵”,达不到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很多高职院校的老师都有深入学习相应学科知识的经历,专业能力都比较强,问题是如何把晦涩难懂的经济学基础的理论知识通过更简单的方式传授给学生,而不是自己一个人在课堂上机械地从头讲到尾,不顾学生是否消化吸收,不管学生是否乐于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这样呆板的教学方式只会不断降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高职院校与普通大学相比,更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许多课程都根据所学的理论课程配备实训环节,但是在高职经济学原理教学中缺乏这一块,整个学期就是老师在讲理论知识,学生做习题,要么讲几堂案例分析课,学生只能学到书本上的知识,理论联系实际不够,这样的学习可以说是没有成效的。

二、改进“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效果的建议

1.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进行针对性的教学

为了培养出符合市场和企业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适当削减过于高深的经济学理论知识,而应该结合市场和企业实际,有针对性地选取更实用更接近生活实际的理论知识,并且结合实践性教学,提高学生把理论知识内化为实际应用的能力,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学习目的。虽然“经济学基础”是经济管理众多专业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但是并不代表各专业对于该课程的教学应该一成不变。每个专业有自身的特点,专业课程的设置都应该以服务于本专业的学习为目的。另外,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受到教学课时的局限,在讲授过程中就更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经济管理中众多专业应该选取更接近本专业实际应用的经济学理论知识进行讲解。比如,物流管理专业应该加强企业理论最大化理论的学习,会计专业应该加强成本理论的学习,市场营销专业应该加强消费者均衡和生产者均衡的学习。只有真正以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出发点,才能有的放矢,让学生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

2.用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及各种有趣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来解释经济学原理,可以使学生学习更加直观,记忆深刻。如在学习影响需求的因素的内容时,可以从以下经济学现象引入: 汽车涨价了,消费者对汽车的需求有何变化?社会收入普遍增加了,人们对汽车的需求是增加还是减少了?汽油价格涨了,人们对汽车的需求是增多还是减少了?

利用《渔夫与金鱼的故事》说明深刻的寓意:老渔翁的妻子代表了人类的本性――总是追求更多更大的享受,永无止境。这无可厚非,也无所谓善恶。问题在于怎样来满足人类无止境的欲望。这正是经济学要解决的问题。通过介绍《三个犯人的故事》告诉学生:什么样的选择决定什么样的生活。我们要了解最新的信息,了解最新的经济形势,从而更好地创造自己的生活。而经济学就是如何选择的学问。

通过上述深入浅出、循循善诱的引导,用学生熟悉的有关现象来解释经济学概念,让学生感到经济学不仅不那么难学,而且非常有趣。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应多和时政相结合,多用最新的数据说话,这对后期知识的学习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3.解放课堂,以任务推动学生参与

生活中的经济原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会计学原理;课程;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会计学原理》是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也是会计学专业的入门课程,主要介绍会计的含义、会计要素、会计核算方法等基础知识,其核心是讲授会计核算方法,这门课程的学习效果对《中级财务会计》等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由于它理论性比较强,比较抽象和深奥,再加上学生对企业的运作、经营活动情况等缺乏了解和认识,所以学生普遍反映这门课程比较难。因此,如何教授好《会计学原理》这门课程,提高《会计学原理》课程的教学效果是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一直努力思考的问题。在多年的《会计学原理》教学实践中,笔者进行了如下的探索。

一、密切联系日常生活案例,使理论内容浅显易懂,加深对其实用性的认识

《会计学原理》实际上主要是企业会计的基础,其会计主体主要是企业,因此,在教材中的所有举例基本都是以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例。由于学生对企业的运作、经营活动情况等缺乏了解和认识,所以在理解时存在一定的困难,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但实际上,企业的一些经济业务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很多活动是相同的,如果以学生日常生活中所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例代替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那么学生理解起来就很容易了。这方面的例子比较多,下面仅举两例加以说明:

一是在介绍什么是订本式和活页式账簿时,我们可以以学生记笔记用的订本式和活页式笔记本举例,二者的实质是一样的,唯一不同的就是纸张的格式,账簿的纸张是按账户的结构设计的,包含了账户的名称、日期、凭证种类号数、摘要、反映增加和减少以及结余等信息。

二是在讲授原始凭证的有关内容时,教材上一般都通过图示的方式列举了“入库单”、“出库单”、“限额领料单”、“增值税专用发票”等原始凭证,这些原始凭证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一般是很难接触到的,所以,以这些原始凭证为例来介绍原始凭证给学生留下的印象并不深刻。实际上,每个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经常接触到很多原始凭证,如在商场、超市等购物时取得的“发票”,银行存、取款时收到的“回单”,从学校借款看病时打的“借条”,放假回家、返校或者旅游时购买的“车票”等,对于这些单据学生们可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它们分别是学生进行购买物品、存取款、借款、购买车票等经济业务的证明,它们就是原始凭证,以这些原始凭证为例来讲解,学生们一听就懂,还让他们认识到会计学原理和人们日常生活有紧密的联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加深他们对这门课程实用性的认识。

二、揭示教学和实务处理中的不同,使学生了解实际情况,为今后从业扫清障碍

由于受到一些客观条件(如时间、载体)的限制,在会计学原理的教学中采取了一些与实务不同的处理方式。比如,运用借贷记账法对原始凭证反映的经济业务的处理,在实际工作中是通过填制记账凭证来实现的,但是,在教学中是通过编制会计分录来进行的,教学中的编制会计分录就等同于实务中的填制记账凭证,只要学会了如何编制会计分录,在实务中就会填制记账凭证,因为填制记账凭证的核心就是确定应借和应贷的账户名称和金额。我们知道,记账凭证有专门的格式,包含的内容比较多,如记账凭证的名称、填制日期、凭证编号、经济业务的内容摘要、应借和应贷的账户名称和金额、记账备注、附件张数、有关人员的签章等,这些内容中最主要的就是确定应借和应贷的账户名称和金额,它的确定需要掌握和运用借贷记账法,需要对原始凭证反映的经济业务进行正确的分析,而其他内容的填列比较简单,因为原始凭证中都包含有相应的信息,直接依据原始凭证填列即可,不需要对原始凭证反映的经济业务进行分析,和借贷记账法的运用也没有关系。所以,基于这样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就把填制记账凭证中核心的部分以编制会计分录的方式体现出来,这样,不仅可以反映出学生是否掌握了借贷记账法,还可以节约处理业务的时间,也不受没有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的限制。同样的原因,在教学中,账户的结构被简化为T字形,实际工作中账户的结构包括名称、日期、凭证种类和号数、摘要、反映增加和减少以及结余等多栏。其中,日期、凭证种类号数、摘要等相对是次要的,反映增加和减少是其主要的内容,所以,在教学中就将账户的结构形象地用T字形表示,通过T字形将账户分成左、右两边,一边反映增加,另一边反映减少。

在教学中,一定要向学生揭示教学和实务处理中的不同,以及为什么教学中要采取不同的形式,使学生知道教学和实务处理中的不同只是形式上的不同,本质上是相同的,教学中是因为条件的限制而进行的变通,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了解实际情况,增强他们的信心,为今后的从业扫清障碍。

三、揭示会计处理过程繁琐的深层次原因,使学生认识到过程的繁琐是减少错误的保障或是保持会计处理一致性的需要

在会计处理中,通过增加处理环节可以降低出错的概率,减少错误的发生,有时也是保持会计处理一致性的需要,但也使得会计处理过程比较繁琐,有时还可能与一些概念或制度发生冲突,这种情况下,一定要向学生揭示会计处理过程繁琐的深层次原因,使学生认识到过程的繁琐并不是多此一举,而是减少错误的保障,或是保持会计处理一致性的需要。

一是减少错误。比如,记账方法是指在账户中登记经济业务的方法,按照这一概念,对于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应采用借贷记账法直接在相关的账户中登记。但是,在会计处理中并不是将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直接在账户中登记,而是先采用借贷记账法填制记账凭证,然后依据记账凭证登记账户,增加了一个填制记账凭证的环节。为什么要增加一个填制记账凭证的环节?这是因为,企业有多本账簿,一本账簿里可能包含多个账户,如果将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直接在账户中登记,那么就将账户的查找、经济业务的分析和借贷记账法的运用等多件工作事项合在了一起,加大了同一时间内处理的业务量,这样就很容易导致记账错误的发生。

二是保持会计处理一致性。比如,对于财产清查中发现的盘盈和盘亏的处理,会计上专门设置了“待处理财产损益”账户,在发现盘盈和盘亏时,先将盘盈和盘亏引起的收益和损失暂时记录在“待处理财产损益”账户,待查明原因后按照规定的处理意见再从“待处理财产损益”账户转出。“待处理财产损益”账户就是一个起着过渡作用的账户,这种处理程序和实际的业务处理程序是一致的。但是,有一些财产的盘盈和盘亏的处理意见早已经在会计制度中明确规定了,如存货的盘盈按规定一般作为冲减管理费用处理,固定资产的盘亏按规定作为营业外支出处理等,对于这些在会计制度中明确规定了处理意见的财产的盘盈和盘亏,从理论上来说,可以不通过“待处理财产损益”账户反映,可以在发现盘盈和盘亏时直接将相应的收益和损失记录到相应的损益类账户中,而不需要等到查明原因后再根据原因的不同分情况处理。但是,在实际处理中,和那些在会计制度中没有明确规定处理意见的财产的盘盈和盘亏的处理一样,仍然要通过“待处理财产损益”账户过渡,虽然增加了会计处理环节,但目的是为了保持会计处理的一致性。

四、开展手工模拟实验,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在复式记账、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产清查、会计报表等一整套会计核算流程的理论内容讲授结束后,学生对会计核算方法有了一定的理性认识。但是,因为存在不同的账务处理程序,而且每一部分内容都是分开介绍的,各部分内容的讲授也并不完全按照会计核算流程的顺序进行,所以学生对整个会计核算流程还缺乏系统的认识。另外,在平时的学习中,学生无法接触到实际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等资料,未能真正地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和编制会计报表,虽然在相应的理论学习中感觉已经懂了,但毕竟没有实际操作过,所以,学生对自己到底掌握了多少知识、实际操作能力如何普遍感觉心里没底。因此,有必要在学期结束前的一段时间内,通过选取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比较系统的大案例来开展手工模拟实验,通过实验将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也可以通过实验检查自己的学习情况,起到查错补缺的作用。我校早在1999年就建立了会计手工实验室,手工实验的开展使学生们得到了锻炼的机会,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得到了学生们的一致肯定。

五、为教师创造实践的机会和对外交流的平台,提高他们的实践经验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师的任务,就是用切实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下水,练成游泳的本领”。要想教好学生游泳,作为教练的老师就必须要技高一筹,所以,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尤其是《会计学原理》这种应用性很强的课程。但是,高校中的教师一般都没有从事过实际的会计工作,普遍缺乏实践经验。学校应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以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也可以从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等单位定期聘请一些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会计人员来做相关知识讲座或实习指导教师,以弥补教师实践经验的不足,也为教师的对外交流提供了平台。

(作者单位:1.中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2.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孙淑萍.浅析会计学原理教学中的创新.中国科技信息,2007.15.

生活中的经济原理范文第4篇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

生活中的经济学》的内容分为三部分,分别是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经济体制.

《生活中的经济学》作者茅于轼,国内知名经济学家,曾在哈佛大学以访问身份工作一年。他从美国日常生活的各方面入手,深入浅出地写出了美国经济如此发达的原因。他的写作风格平易近人,虽有严肃认真的经济理论说明,但又不会长篇大论,让你看得头昏脑胀,不知所云。书中写的都是日常琐事,却往往折射出惊人的启示,可以说这是本大众化的书籍。

记得一位教授讲第一节经济学原理的时候说过:经济学与管理学最大的不同,是它们的学习方法不同。管理学主要从各种各样的案例入手,分析其中的要素和关键,从而提取管理方法的要点;而经济学需要很多的理论支持,一般说来,经济学家阐述的理论都是越简单越好。诚然,学习经济学,都要从理论学起。不过对于刚涉足这一领域的我来说,不来点具体实际的情况扩展说明理论,总是有点抓不着边的感觉。理论总要跟实际相结合嘛。抱着这样的心态,我阅读了这本书。要通读一遍并不难,难的是全部读懂。这是本需要咀嚼的书。老实说,我看了大半,真正理解透的也只有微经的大部分内容。对于宏经,可能我还没有学到有关知识,所以权当了解大概。尽管这样,我已经学到了很多东西。例如“从邮政的垄断与民航的竞争谈开去”里就从美国的私人办邮政业务谈到垄断的危害和自由竞争对资源优化配置的好处。在中国,邮政都是由国家开办的,但在美国,惜时如金的美国人不能容忍大多数邮局的排队等候,于是私人办邮政应运而生。事实说明,此举迫使美国邮政参与市场竞争,迫使它们改变策略提高效率,从而提高了社会的经济效益。这个现实说明,竞争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社会效益。用茅于轼的话来说:“一个竞争者比十个物价监督员的力量还要大。”如何健康地开展竞争,这是我国政府需要深思的问题。

由于篇幅有限,在这里就不一一举例了。不过这本书对于加深对经济学的理解,的确有着不错的效果。我想在以后的学习里,这本通俗而又深刻经济学读物将对我经济学知识的加深巩固将有着重要的帮助。我同时也希望,在不久后的将来,市场上将会出现专门阐述中国经济理论和现象的类似书籍(而不是全部是美国的)相信那时中国的经济体制,将得到极大的完善。

生活中的经济原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消费;经济学解析;风险调控

一、大学生网络消费的经济学原理与风险分析

经济学十大原理中曾经提到过“贸易能使每个人的状况更好”,这句话用在大学生网络消费中的解释是:大学生通过网络进行消费,都想通过最低的价格来得到最好的商品,此时,网络消费则比实体店消费要经济实惠得多,但是与此同时,商家也会存在通过最低的成本来达到最大经济效益的目的。因此,在大学生网络消费中,可以做出如下经济学原理解释:

1.“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

网络商品主要包括虚拟商品以及与现实生活中相同的商品两种类型, 对于第一种虚拟商品,大学生只能通过网络来购买,而对于第二种与现实生活中相同的商品,由于网络商品相比于实体店商品少了很多成本,导致商品的价格非常低,这样会吸引很多大学生进行网络消费。此外,与现实生活中的商品相比,网络中的商品不仅突破了地域的局限性,同时也通过各种各样的商品吸引了大学生的兴趣。在没有时间和地域限制的条件下,大学生可以在网络上随意选择喜欢的商品。

2.“政府有时候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已经成为商家销售的新平台。若是没有政府的干预,则很容易出现黑心的网络商家,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通过不平等、不成文的规定来制约大学生消费者的权益,或是通过劣质的商品来获得更多经济效益,这样的结果只能为大学生消费者带来更多的困扰。面对上述情况,政府有一定的权力来控制商家多方面的行为,防止出现欺骗、敲诈等违法现象的出现。

通过上述解释可以知道,“政府有时候可以改善市场结果”这一经济原理的实用性。其能够为大学生消费者带来平等的权益,保证在消费过程中的安全性。但是目前网络消费相关制度还不完善,导致很多商家都会钻法律的空子,对大学生消费者的网络消费带来一定弊端。

二、大学生网络消费的经济学风险调控

1.正确引导大学生网络消费

第一,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消费观。网络的发展是时代进步的产物,但是并不能代表网络可以支配一切现实活动。大学生在选择网络消费的同时要清楚地认识到网络消费的利与弊,以客观的角度来看待网络消费,做到不盲目、不跟从、不攀比,将网络消费视为消费的一种途径,而不是视为消费的主要方式。

第二,提高网络消费自律能力。网络商品丰富多样,大学生很容易由于好奇心理而进行不必要的消费,造成财力的损失。为了能够让消费更加贴切实际,大学生应努力提升消费自律能力,逐渐增强对网络消费的正确认识,从专业的角度衡量消费的必要性,以便能够在多样化的消费中找到正确的消费观。

第三,注重网络消费的文明教育。主要是指对大学生进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教育。这就需要发挥学校社团的积极作用,一方面通过开展合适的文明教育活动来培养大学生健康的网络消费理念,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另一方面通过大众传媒工具来引导学生正确网络消费,逐渐提高学生的网络消费能力。

2.政府的有效调控

经济学认为,市场情况决定了政府必须要干预经济活动,同时,经济活动中的风险也需要政府来干预。因此,针对大学生网络消费的现状,政府部门应当给予适当的手段进行干预,以便促进大学生理性的网络消费。经过不断的调查和统计,笔者认为,政府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宏观调控:

第一,建立完善的商家管理制度。商家管理制度,主要是对网络商家进行严格的管理,政府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首先,对网络商品的研发商进行严格管理,并呼吁广大商家进行“绿色”网络商品销售,这样才能够对后续的工作建立良好的开端不断满足大学生的健康网络消费。其次,要建立相应的监管制度,主要是对商品的供应商进行监管,从商品的质量、商品消息的宣传等方面进行有效监督,防止假的商品信息在网络上传播,切实维护大学生消费的利益。最后,要建立相关的惩治法律,对违法的行为加以严惩,为大学生网络消费提供坚实的法律基础。

第二,提高相关法律的实用性。从目前的经济体制来看,相关维护权益的法律还不成熟,对于网络消费行为的规范还处在基础阶段,对大学生网络消费过程中的利益维护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为了提高法律的实用性,需要政府和商家共同来履行相关法律要求。政府需要不断完善各种网络商品的产权保护,以防止在交易的过程中发生经济纠纷事件,切实保护交易双方的经济利益。而商家则需要在销售过程中遵守法律法规,不做违法违规的事情。因此,为了能够维护大学生理性消费,必须要提高相关法律在网络消费行为中的实用性,以便保护大学生健康的网络消费。

三、结束语

总之,目前我国大学生网络消费存在着一定风险,但是也不能因为对大学生网络消费全盘否定。相关政府部门必须要清晰的意识到,在大学生的网络消费中还存在着一定的不对称消费现象,这些风险的存在使得大学生网络消费不能健康发展,政府必须要不断研究相关法律,正确引导大学生网络消费,使网络消费的模式能够健康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梁梅明. 网络消费中的数字鸿沟[D].兰州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