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规则意识对孩子的重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幼儿;自控;培养
我们一直说,良好的习惯要从小培养,从幼儿抓起,这也正是因为幼儿的可塑性。他们还没有进入社会,还没有一定的是非观念,而家长对于孩子的过分约束,又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适得其反,出于叛逆心理,孩子反而容易误入歧途。所以,幼儿的家长必须意识到培养幼儿自控能力的重要性,从孩子抓起,找出幼儿容易接受的方法对幼儿进行适当的引导,从幼儿的心理、生理等方面进行培养,让幼儿具备是非观念,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从而培养幼儿健全的人格,进而培养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所以,作为幼儿的家长、老师,我们必须思考怎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幼儿的自控能力。
一、引导幼儿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
幼儿的年龄小,没有经历过太多事情,不知道社会的构成,对于“社会”这个词语也没有概念,做任何事情都是以自我为中心,还不懂得去团结别人,礼貌待人,这样的表现并不是说孩子不好,不礼貌,这仅仅是幼儿年幼的表现形式。这个时候,就需要家长去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给孩子讲道理,耐心教育,从小事做起,以小见大,从而逐渐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例如,孩子在幼儿期间,还不懂得去分享,一切都是以自己为中心。当孩子拿着自己最喜爱的糖果时,家长可以引导孩子让爷爷奶奶先吃,孩子肯定是不大情愿,或者直接塞到自己嘴里,这时家长就要充分利用机会对幼儿进行教育,给孩子讲道理。当然,这些道理必须要是孩子能够接受的,跟他们讲,他们从小就是爷爷奶奶带大的,他们的衣服都是爷爷奶奶一针一线缝制的,如果没有爷爷奶奶的辛勤付出就不会有现在的美好生活,更吃不起糖果,所以,我们在享受美好生活的同时,必须先想到长辈,做一个孝顺的人,做到百事孝为先。
二、强化区域活动中规则自治
通过区域活动中的规则自治策略来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和遵守规则的能力,这是促进幼儿自控能力发展的必要原则。“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让幼儿了解规则对社会生活的重要性,清楚遵守规则是每个人的职责,否则将会给自己和别人带来不便和伤害。”比如,教师可以通过电视、录像、情境表演让幼儿体会感悟,或把幼儿遵守规则的实际情况录下来,再进行当场点评。通过分析来自身边的事,对幼儿更具有实际的教育效果,让幼儿从小就懂得执行规则的意义,树立规则意识。
在幼儿园中,一般规则往往都是由教师制订的,幼儿往往是被动接受,是一种他律,而非自律。由于幼儿的自控能力比较差,经常不能做到自觉遵守。而采取规则自治,可以让幼儿在理解规则的基础上,参与规则的制订,自己制约违规行为,体验违规行为的后果,使幼儿更加深刻地体验到规则的重要性,增强幼儿遵守规则的自觉性,将教育的要求转化为孩子自身的要求,变“老师要我这样做”为“我应该这样做”,使幼儿的主动性及行为的自我调控能力大大增强。因此,规则自治使幼儿更易于接受和遵守,有效地促进了幼儿自控能力的形成。
三、引导幼儿行动前学会思考
自古以来,人类的行为都是受大脑支配的,在做任何事之前都要去动脑,去思考,思考要怎样做才能做好,怎样做才是对的,当然,幼儿也不例外。现在有很多幼儿园,在孩子吃饭之前,都会先让孩子去背诵《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在每餐餐前让幼儿自己意识到粮食来之不易,认识到节约粮食的重要性,这样一来,幼儿自然而然地就树立了是非观念,进而增强自控能力。还有很多幼儿园,在幼儿刚到学校的时候,会让学生先背诵一遍三字经。我们知道,三字经里边的内容都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对于培养幼儿的自控能力,背诵也是很好的方法,值得借鉴。
结合研究,我们不难发现,要想培养幼儿的自控能力,必须从多个方面出发,利用多种方法,其中包括家长的语言肯定、奖罚分明的家庭制度,幼儿行动前的语言引导等等,并且由于幼儿的年龄因素,家长以及老师必须考虑幼儿的接受能力,找出适应幼儿的、幼儿容易接受的方法去引导幼儿,以防止幼儿产生逆反心理。综合这些因素,从多个方面提高孩子的自控能力,要挠锥抓起,才能培养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全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 美术课堂规则意识策略
规则是人们在生活、工作、学习中必须遵守的科学合理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不依规矩,不成方圆,世界因有了规则而变得和谐美丽,良好的规则是一切活动的保障。学生的规则意识就是其对于这些行为准则的良好态度和习惯。在课堂上,学生良好的常规习惯,是课堂顺利进行的有效保障,只有在有序和谐的氛围中,学生才能思维活跃,状态积极。美术课亦是如此,当学生有了较强的规则意识,美术课堂才会营造得更加和谐生动,课堂才能真正焕发出美丽的生命魅力。如何让学生在遵守规则的过程中感悟规则的实际意义,真正构建一个和谐有序的美术课堂,近年来,经过不断地实践探索,我在这方面找到了一些策略,积累了一点经验,试述如下。
一、感悟规则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规则的内需
让规则的遵守者了解规则,感悟规则的重要性,这是培养学生规则意识的首要内容。只有当学生建立了规则的概念,懂得了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规则,课堂规则是有效展开学习的基础与保证的前提下,才能真正帮助学生树立初步规则意识,加深学生对规则的认可,激发他们对规则的内需。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随着他们认知水平的日渐成熟,理解能力也逐步提高,他们同样能透过表象,洞悉问题的实质,所以和他们交流规则的内涵,引发他们感悟规则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就显得意义深远。教师可以通过和学生一起分析探讨发生在身边的真实现象,让学生在交流与碰撞中了解规则,感悟规则的真实意义,理解规则的必要性。
二、学生自主制定,增强学生对规则的认同
苏霍姆林斯基说:“其实在每一个孩子心灵最隐蔽处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想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出共鸣。那么,我们必须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所以,只有倾听孩子的心声,让孩子自主地制定课堂规则,这样产生的规则才更符合“民意”,更能为学生所认同和接受。正如孩子在游戏中,因为孩子自己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这些规则不仅符合他们的内心需求,更从本质上体现了规则的公平与平等性,他们不仅熟悉这些规则,更能在游戏中用这些规则进行自我约束,所以美术课的规则也理应由孩子自己来制定并完善。由于我任教的班级都是高年级学生,他们不仅能根据实际需求制定规则,更能在与同伴或与其它班级的交流中不断调整完善规则,经过一段时间的协商努力,一套适合高年级的美术课堂规则就如期诞生了。由于是学生自己制定的规则,学生不仅乐于遵守,而且体现了教育对学生权利的尊重,达到了学生自己教育自己的目的,有效提高了规则的执行力度。
三、做好“第一次”,为学生有效遵守规则顺利导航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当规则形成后,如何保证它的有效落实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第一次”印象深刻,具有导向作用。所以在执行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当学生第一次违规时,大家所采取的态度会直接影响今后这些规则在学习中的顺利运行,更会对其他学生产生强有力的暗示作用,教师在执行过程中切忌“雷声大,雨点小”,当孩子第一次执行某项规则时,一定要注意引导,帮助孩子达到目标,并给予及时的鼓励。一旦出现“第一次”违规现象,更要及时制止,合理引导。
四、“共同体”的建立,让学生在互督、互助中获得双赢
规则的意义,不仅要使学生在互相监督中规范自己的行为,更要让学生在相互帮助与激励中提高自己的素养,这是我们制定课堂规则的积极意义。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学生总是乐于监督其他同学的违规现象,而对如何帮助同伴纠正错误,如何树立自我的榜样激励同伴这些方面却显得有点漠然。针对这些现象,受“新基础”教育“共同体”的启发,在同学们的共同商议下,我们的“共同体”也产生了,这一举措不仅创意新,而且在执行过程中非常有效。我们将学生分成两个一组,这两个学生便成了一个相互帮助、相互督促、相互提高的“共同体”。他们将在所有活动中享受同等的奖惩待遇,例如课后的收拾与整理这一项常规,就必须由他们两个先各自清理自己的位置,然后相互检查,发现对方做得不到位的必须马上帮助完成,否则一经组长或教师发现就直接扣除他们的课堂卫生分,主要责任人扣5颗星,没有履行督促义务的学生扣2颗星。反之,在课堂上这一组学生如果合作有效,回答问题有质量,参与活动大胆积极,就可以获得奖励星,主要回答的学生加5颗星,在旁补充的合作伙伴加2颗星。这样的“共同体”由于利益与荣誉是共同的,因此他们在相互监督的过程中,更多的是相互提醒,相互帮助,相互提高。几节课下来,我欣喜地发现铃声响后教室里安静了,课堂上学生们争着发言,他们更专注了,课后有的孩子会悄悄地提醒他的同伴:“星期四还有美术课,你一定得记着带美术用具啊!”还有的孩子主动帮助同伴丢垃圾,整理桌椅。更令我开心的是有些在年级里赫赫有名的调皮大将也被这些自己制定的规则“驯服”了,他们不仅不再调皮捣蛋,更是表现出了从未有的积极。所以只要全心投入,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就会找到更多富有新意积极有效的方法。“共同体”的建立,使学生在互督、互助中获得了双赢。
五、“持之以恒”“及时鼓励”,养成学生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
一、利用儿歌,渗透规则
小班的孩子还是比较喜欢儿歌的,我们便把一些需要孩子们掌握的规则编成儿歌,在孩子们学儿歌的过程中慢慢培养他们的规则意识。如在上下楼梯时,我们一边走一边用儿歌:上楼梯,靠右边,一个跟着一个走,慢慢上,不拥挤,大家开心笑嘻嘻。每次走楼梯的时候我们都念一遍儿歌,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了解了走楼梯的规则,遵守了秩序。在学穿鞋的时候,老师带着小朋友一起学,一边学一边念儿歌:两个好朋友,出门走走走,头儿碰着头,张嘴笑呵呵。孩子们在儿歌中学会分清鞋子的正反,掌握正确的穿鞋的方法。就这样在老师的反复暗示、提醒下,秩序感就逐渐在孩子们中形成了。
二、标记提醒,物归原处
刚入园的小朋友,对一切都比较陌生,这时候,老师如果用充满趣味的语言告诉孩子们,他们有属于自己的喝水的小杯子、擦手的小毛巾、睡觉的小床等,这些东西上都有标记,并让孩子找一个自己喜欢的标记,认识并记住标记。等孩子都记住自己标记后,老师只需要在适当的时候提醒他们,喝水的时候用自己的杯子、擦手的时候用自己毛巾、午睡的时候睡自己的小床 ……虽然有时候忙,却忙而有序,都会把原来的东西放回原来的地方,也不会为了抢东西发生争执。所以,有了标记的提醒,孩子们很快会找到自己的东西,用完了还会自己放到原来的位置,就不需要老师跟在后面帮他们收拾。这样老师轻松了,孩子们也锻炼到了能力。
三、自我发现、理解规则
平时,我们会善于利用一些活动,让幼儿懂得生活中每一个小小的规则,都会给我们带来好处,这些规则跟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联系。如在一次午睡起床后,由于他们睡觉前没有把鞋放整齐,起来以后,有好几个小朋友因为找不到自己的鞋子在哭。于是针对这次突发事件,我让小朋友自己先想想找不到鞋子的原因,说说这样会导致的后果,然后再针对问题,请他们自己找出解决的办法。当孩子们有了这样的切身体会后,才会深刻地了解遵守规则的重要性,感受到规则给我们带来的方便。因此只有让孩子真正理解了规则的意义,才能被他们很好的接受。
四、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爱模仿,是小班孩子最突出的特征。他们喜欢模仿老师、家长和伙伴。他们这个年龄的孩子正是在模仿中学习、成长的。所以要想让孩子有良好的秩序,教师的榜样作用也是不可小视的。如在吃午饭的时候,我们都要求孩子吃饭的时候要保持安静,不讲话。可是我们老师和老师之间经常在吃饭的时候讨论一些事情,结果孩子也跟着说起来,提醒了几次都没用。后来发现,只要老师开始讲话了,他们也就跟着讲,老师不讲了,他们也就不讲了。于是,在以后吃饭的时候,我们都和孩子一起遵守规则,这样孩子们吃饭时讲话的现象得到了改善,不需要老师每次都大声要求他们安静吃饭了。所以说,老师自身树立了榜样,就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五、互相监督、强化规则
力;过渡;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05―0043―01
把握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差异是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重要一环。笔者认为要顺利实现这一过渡,应让幼儿园、学校、家庭三方共同努力,主动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注重其发展的连续性。当然,除了外在客观因素的支持,幼儿内在的主观心理适应能力的开发也很重要。教师应充分调动幼儿自身的积极主动性,使其顺利完成由学前到小学的心理转化,以便尽快地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
一、满足幼儿心理需要
1. 增加幼儿的心理安全感。幼儿的心理安全主要指情绪的安全和稳定。当幼儿的情绪处于消极状态时,如恐惧、孤独、悲哀、委屈等,教师和家长就要给予及时、耐心地抚慰,使幼儿尽快摆脱不良的影响,解除幼儿心理上的紧张与压力,增加幼儿的安全感以及他们对周围环境的信任感,帮助幼儿获得良好的心态。
2.爱的获得是幼儿精神需要中最珍贵的部分。幼儿的内心深处希望与教师建立密切的关系,希望被老师喜欢,希望得到家长、老师的悉心照料。这些希望的实现与否会直接关系到幼儿日后独立、自尊、乐观向上的人格的形成。因此,教师和家长的态度和管理方式应有助于形成温馨的心理环境,言行举止应成为幼儿学习的良好榜样,应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
3. 让幼儿体验成功和自信。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在较长时间段内持续地进行有益幼儿自信心、健康发展的游戏、活动,寻找亮点并予以客观评价,让幼儿知道每个人都有优点与长处,只要经过努力,克服一定困难,就会取得成功。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还要用积极的态度关注幼儿,用信任的目光鼓励幼儿,帮助幼儿从依赖外部转化为内心对成功的向往。
二、加强幼儿社会性情感的发展
1. 改变家庭教育模式,创设良好家庭生活氛围,给幼儿提供交往机会。现在的家庭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幼儿没有兄弟姐妹,同伴的作用显得格外重要。有的家庭出于对孩子安全的考虑而整天把孩子关在家与玩具、电视作伴,不让孩子离开家门一步,不让孩子超出自己的“视野”,凡事包办代替,束缚了孩子的思维和行动,使孩子缺乏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机会,这种封闭式的家庭管理和教育,造成了孩子的交往障碍。因此,家长不但要注重家庭中成人与孩子的交流,而且更要加强家庭与外界的沟通,加强孩子与外界的交往。这样既满足了孩子与他人交往的心理需要,又巩固了孩子的交往技能。
2. 教师应采用积极鼓励的态度,帮助幼儿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树立信心。教师的态度、言行会给幼儿的情感体验带来直接影响。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交往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交往方式和技巧。每个幼儿身上都有优点,这些优点在集体范围内被肯定,幼儿就会在全班建立威信,得到同伴的赞赏。同时,成人和同伴的消极评价会直接导致受挫情绪,让幼儿丧失交往信心。因此,教师可以创设情景,在同伴中帮助幼儿建立威信。
3. 调动集体的正能量,激励幼儿良好社会性情感的发展。教师要引导幼儿关心集体的每一个人、关心集体的每一件事,引导幼儿主动与同伴合作,在他人需要时给予帮助,让幼儿感受集体的快乐,拥有集体荣誉感和自豪感。
三、提升规则意识,帮助幼儿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
1.帮助幼儿了解基本行为规则或其他游戏规则,让幼儿体会规则的重要性,学会自觉遵守规则。在日常生活中,幼儿经常会表现出一些违反规则的现象,如在本该安静的氛围中大声讲话,争抢玩具,使用完图书或玩具不能放回原处等。事实上,这些现象主要是因为幼儿没有规则意识或规则意识较弱所致。
2.让幼儿了解小学生的主要任务和各种行动规则,克服紧张、压抑和焦虑的情绪。教师可向幼儿进行学做小学生的教育,有计划地向幼儿介绍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领幼儿参观小学的环境,参观一年级小学生上课,参加小学生的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帮助幼儿认识入学后可能遇到的困难和较高的要求,让幼儿完成入学前的心理过渡,树立正确的入学动机和良好的学习心态。
四、强化幼儿的任务意识
【关键词】幼儿;自我管理;家园合作
现在的孩子,最缺少的就是“自我管理力”。它与遗传因素有一定的关系,但最根本的还是与后天的培养有关,它可以由后天的多种因素综合影响而形成,特别是家长、老师和社会周边环境对它的影响非常重要。因此,培养幼儿自理能力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任务。
一、幼儿自我管理能力的现状分析
现实告诉我们:现在的孩子,最缺少的就是“自我管理能力”。而影响幼儿自我管理能力提高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整个社会环境的功利化是促使幼儿教育小学化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些小学要到幼儿园去招生,而幼儿园的孩子能去哪些学校就成了评价一所幼儿园教育优劣的重要指标。
(2)家庭教育的“知识化”现在很多父母过于追求知识化,都存在“望子成龙”的心态,孩子幼儿期就让孩子花大量时间识字、背诗、做练习;一些幼儿园甚至在教小学三年级应该学习的字。孩子感受的是力所不能及的学习任务,过早体会到的是失败和压力,致使孩子还没上学就已经厌学。
二、培养幼儿自理能力遵循的原则
(1)适宜性原则。适宜的材料,这里指的是适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动作发展和身心发展特点的材料,能为幼儿的操作活动提供最方便的材料。
(2)季节性原则。根据季节的特点选择幼儿自理活动的内容,做到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幼儿自理能力;
(3)一致性原则。将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内容和要求与家长沟通,引起家长的理解和重视,能积极支持和主动合作,给予幼儿更多的生活自理的操作机会和指导,家园一致配合,促进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
三、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方法与途径
1.重视班级常规管理,提高孩子遵守规则的意识
一张一弛是生活之道,培养幼儿自我管理能力也应如此。幼儿是活泼的,制定规则并不是将他们管死,教育幼儿学会调节情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对他的人生幸福至关重要。其实,孩子在每一天的生活中,不但会体验快乐,也会有挫折、后悔、孤单的感觉。以身作则,注意做到一致性,一贯性。
2.创设适宜的环境,引导幼儿学会自我管理
(1)发挥观察记录本的作用,让幼儿自主管理自然角。观察记录本的提供,让幼儿对自然角变得更为关注,也更有责任感了。
(2)巧用评比栏让幼儿学会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进入大班后,孩子的荣誉感大增,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实际情况设立不同的评比栏,约束孩子学会自我管理。
3.区域活动中使幼儿的各方面能力和情绪得到体验与升华
(1)学习自行管理,设立管理员。帮助收拾整理、管理玩具材料,帮助协调幼儿间的矛盾,协助解决活动中的困难等。
(2)制定借记制度,设制借物卡。在幼儿园课间时间活动中,如幼儿想看书或者要玩橡皮泥等其他玩具,都可以持借物卡向管理员借,玩后整理好放回原处并取回借物卡。以此培养幼儿爱惜物品,把玩具放回原位的好习惯。
(3)利用自制图标,强调游戏规则。在幼儿园,我们在玩游戏和组织各个活动之前,都会和幼儿先交待游戏规则或共同商讨制定出相应的规则,并引导幼儿能够遵守游戏规则。
4.简短通俗的儿歌可以提高幼儿自理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教育”,而简短通俗的儿歌很容易提高幼儿的兴趣。儿歌琅琅上口、音韵和谐,生动幽默,富有趣味。幼儿喜欢诵读,易于理解。教师将生活能力的具体要求编进
儿歌,配上形象的图示,幼儿可以边诵读边学习。
5.自理活动寓教育于游戏活动之中
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也可以寓于游戏之中。创设相应的游戏环境,让孩子在游戏中进行能力培养。经过游戏的练习,孩子们也完成了从游戏迁移到实际生活的过程,为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奠定了基础。
6.把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寓于家园合作中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因此要做好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离不开家长配合的。通过召开家长会、家校路路通、家访等形式,向家长宣传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以及一些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方法;同时,家长对孩子的发展情况一目了然,并能积极地与老师配合,共同提高孩子的生活技能。
看到孩子们一点一滴的进步,深深地感受到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性。但是,幼儿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我们对孩子多鼓励、少批评,多一些耐心与信心,少一些烦心与灰心,只有做到这些,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才有机会获得成功。实践中,培养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有许多方法可供选择,关键是要根据幼儿不同特点和不同能力培养要求,采取最适合的方法,才能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