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物理经典问题

初中物理经典问题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物理经典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中物理经典问题

初中物理经典问题范文第1篇

案例分析法又称个案分析法其含义是把在实际操作中出现的问题,交给受训人进行分析研究,目的在于培养受训人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解决问题以及业务操作能力该方法在1880年由哈佛大学开发完成后,最初被哈佛商学院应用于培养高级经理和管理精英的教育实践随着时展,案例分析法被应用于各种行业

一、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法的含义和特点

所谓案例,指对真实而又典型且含有问题的事件的描述以此推之,教学案例就是教学过程中的对真实又具有典型的包含疑难问题的教学事例的描述教学中案例分析法的具体含义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选择不同典型案例,组织学生一起进行讨论分析,以学生分析为主、教师指引为辅的教学方式,是锻炼并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判断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特殊的教学方法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案例分析法,以含有初中物理知识概念的典型疑难问题为描述对象,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疑难问题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活动中进行讨论分析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法的特点有三点其一,目的明确案例分析法是利用初中物理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研究,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探索,以此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需要搜集相关资料或补充相关知识,为分析案例做准备这过程中,就体现了案例分析法的目的――学生相关物理知识的积累以及锻炼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二,以人为本在教学案例分析中,教师以辅导为主,真正的案例分析活动的主体是学生这体现了新课改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其三,方式特殊案例分析法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研究,从中总结出规律得出结论于本质上说,这属于一种归纳式的学习方法

二、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法的作用

[HTK]1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氛围

如果一味地灌输理论知识,学生很有可能会觉得平淡枯燥只是被动接收信息,大脑缺失对信息处理的主动,学习效果也会降低案例分析法则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使用疑难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教学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氛围

[HTK]2增强直观效果,便于学生理解

有些物理的知识概念比较抽象难懂教师教学时也难以用语言表述清楚,使之变得通俗易懂而案例分析法把抽象的知识概念引入具体的教学案例中,增强了抽象概念的直观效果,为学生的理解降低了难度

[HTK]3加深概念理解,强化理论掌握

物理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属于一个陌生领域很多学生不能很好的消化理解物理知识经过对物理知识板块中的疑难问题的深入分析,学生能加深对知识概念的理解,对知识理论的掌握进行强化巩固

三、当前案例分析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案例分析法自引进中国之后,无数的教育专家和学者都对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并根据我国教育模式摸索出了一套适合中国教育发展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如今,案例分析法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已经成为初中物理教学方法中的一种重要方法,普遍应用于初中物理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配合教学目标,积极使用案例分析法,以此突破教学目标中的重点难点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积极参与教学案例分析,并在参与过程中锻炼自身,使得案例分析法的教学效果取得较大进展

需要注意的是,案例分析法的使用会由于各种因素而降低其教学效果比如选择教学案例环节,如果教师在教学案例的典型性和难易程度上作出了不恰当的选择,致使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分析不到位,不能充分掌握到知识要点在用案例分析总结理论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结合课本内容,对学生的案例分析作出评价,指出其优点与不足

四、新课标下案例分析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必要性

新课标实施的核心是让学生参与,重点在于尊重学生,还学生学习的自由,加强学习中的交流与合作,给予每位学生以期望和鼓励,还要适当进行开放式教学从新课标的理念来看,案例分析法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就尤为重要了

初中物理经典问题范文第2篇

【关键词】古典小说 阅读教学 阅读规律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集中了不少古典小说的节选,意在调动初中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培养他们品读古典文化精粹的能力。

然而当今社会流行浅阅读,初中学生往往对于纯正的文学作品缺乏阅读兴趣和审美能力。并且初中课本上都是古典小说的节选,要初中生通过一番囫囵吞枣、断章取义似的阅读就品出古典小说的个中滋味,是很难的。教学中,许多教师或者把文本中的古典小说当作一般的小说来教,失去了古典小说的真正价值;或者用大量的解读、阐释充斥学生的大脑,以求“速成”,无形中约束、限制了学生有自己的独立体会和认知。

古典小说是需要精心品读、潜心研读的,不可浮躁、肤浅。所以教师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设计上应遵循初中生的认知规律,寻找兴趣点、动情点、突破点,切合古典小说的特点加以引导。

一、寻找兴趣点:巧读情节,初步感受人物性格

一下子就能吸引住初中生的往往是小说的有趣情节,而不是深刻的主题,更不可能是距离我们生活已很远的古典小说的语言。根据初中生的这一特点,教师可以从情节这一角度入手去引导,让学生先亲近古典小说。

“每一个情节的设置都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而人物的性格可以揭示小说的主题”,我们可以利用这一阅读经验去引导学生。具体一点来说,古典小说常常设置了许多矛盾冲突,而这些矛盾冲突的展现可以很好地体现人物的个性,所以应该引导学生抓住矛盾冲突或值得推敲的重点情节去分析,去假设,去质疑等等,就能由表及里,初步感受小说中人物的个性。

比如情节曲折的《智取生辰纲》,我就矛盾冲突的高潮,问学生哪一处情节最吸引他们,学生一定会津津乐道吴用等人的“智”取这一段,我再问“智”在文中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学生答完后,接着我再问学生作者突出写“智”有何用意。学生就会顿悟这段看似好看的情节原来是设置了一个矛盾冲突,在矛盾双方互相斗智的过程中展现了不同的人物性格,一方面可以展现七位梁山好汉的聪明才智,另一方面也可见杨志虽聪明谨慎,但太刚愎自用,难免丢失生辰纲。最后我为启发学生,再就最有趣的一段情节设一辩论题:《智取生辰纲》中的杨志如果没有遇到吴用等人,是否会不丢生辰纲以后走上发达之路?学生在激烈的争辩后醒悟:一心想为官的杨志在那统治阶级腐朽、社会黑暗的时代是不会有出头之日的,一则可能遇到其他类似吴用等人的“劫匪”,因为那个社会“”的人太多,以他的急功近利、暴躁、不善处理人际关系等个性来看,他还是可能中计,丢失生辰纲;二则可能不丢失生辰纲,但以他在“智取生辰纲”一事中体现的个性来看,对下他不会收买人心,不能服众,对上他不会巴结,不被看好、重视,再联系小说中的情节,他又没有靠山、背景,是戴罪之人,一旦遇到祸事,只是想利用他一身好武功的梁中书自然也会一脚踢开他,他最后定是走投无路,走上造反之路。引导学生对情节的分析与假设,可以让学生不再停留在有趣情节上,而是深入到对人物个性发展的剖析中。

在教学生赏析古典小说时,不妨就让学生随着感觉走,让有趣的情节带着学生走,而我们只要从“每一个情节的设置都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而人物的性格可以揭示小说的主题”这点出发,去抓住矛盾冲突的高潮处或值得推敲的重点去分析,去假设,去质疑,学生就会有探寻的兴致,再经过一番“曲径通幽”的解惑之后,初步感受几个主要人物的性格,为后面全面、具体地分析人物、揭示主题做好铺垫。

二、寻找动情点:细品词句,体悟作者想表达的情感

有些古典小说具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雅俗共赏、明快生动的特点。对这类小说,可让学生调动生活积累感受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比如《范进中举》中的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骂他“尖嘴猴腮”“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一口啐在他脸上”等等,在范进中举后,夸他是“才学又好”“品貌又高”“天上文曲星”等等,这些是口语化的语言,教师可以问学生是否熟悉,我们如何称呼这种人,学生会联想到这种人在现实生活中也常见,我们称之为“小人”,他们“变脸比翻书快”“逢高踩低”等,用书面语概括:胡屠户就是那种趋炎附势的人。就是这种生活化的语言运用,学生才更见作者的讽刺态度。借助这样的语言品味,快速拉近古典小说和学生生活的距离,使学生更容易走进人物的生活环境与内心世界,明白作者的情感用意。

古典小说重在对人物进行细节性描写,似国画中的白描手法,平淡但耐人咀嚼、想象。对于这类语言可以用比较品味法。比如《香菱学诗》中一处细节“香菱又逼着黛玉换出杜律来,又央黛玉探春二人:‘出个题目,让我诌去,诌了来,替我改正。’”教师可提问:“逼”和“央”可以换成“请”和“要”吗?学生经过比较分析就明白了,原来的两个字看似普通,却可以看出香菱学诗的主动、痴迷与好学,也可看出黛玉让香菱更觉亲近些,因为她真诚、热情地指导香菱学诗,对黛玉她可以“逼”,随便些,而有探春时就是“央求”。这样的语言品味可以让学生更准确地把握人物形象,对作者笔下的香菱更觉“痴”得可爱,孤僻的黛玉也显出“亲切”,也能感受到作者写作时对香菱的喜爱、对黛玉的欣赏。

通过品味语言让学生感悟文字(即语言)背后人物丰富的精神世界、作者的情感流露,自然悟到古典小说的真味。

三、寻找突破点:深析人物性格,领略古典小说中蕴含的民族文化精髓

对语言的品味仅仅是一种审美式阅读,我们更希望学生能深层次阅读。深层次阅读就是要求学生的品读不局限于对文本内容主题的理解分析,而是对古典小说中蕴含的民族文化也有理解与感悟,否则,这和品味现代小说区别不大,而这一点也是最难的。借助什么可以激发学生的深层次阅读,并且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呢?对古典小说中人物的性格进行深刻、全面的解读就是突破点。

1.全面了解人物性格,使阅读深入。

首先,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之中,无时无刻不在接受一定的社会文化的教化和熏陶,因而每个人的思想、感情、性格、行为等,总是带着一定社会文化的模式特征。其次,古典小说很受儒学价值观的影响,传统的责任感思想、节制思想、忠孝思想、讲求“礼法”等思想已融于一千多年的封建思想中,必然也渗透进小说所展现的社会生活中。所以,要想全面理解古典小说的人物性格,就必须引导学生联系古典小说中的社会风貌、风俗人情、历史特征等社会环境,更要联系中国古典小说有的儒学为核心的文化环境。

2.深刻了解人物性格,使阅读深入。

古典小说是由神怪、传奇转向描述现实的,熟知这一发展过程,学生就能结合古典小说不同发展过程的特点,带着批判的眼光,审思古典小说中的人物一些今人看来奇怪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最后去蔽留明,提高思想认识。这种审思性,就是一种深刻理解。

如《儒林外史》节选《范进中举》中的范进一心想考科举,借钱考试被丈人骂,也不死心,定要去搏一搏,结果致使老母饿了两三天,他为什么“执著”考科举,为什么不考虑另谋生计?他的思想行为让现代的学生起初很诧异,但知道《儒林外史》是写实小说后,就会联系社会环境分析人物性格,学生会知道范进读的是无实用价值的八股文,根本无一技之长用于谋生,加之封建社会“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想已渗入其脑髓,范进于是醉心于科举考试。分析之后,教师应引导学生由范进入手层层审思:范进的思想行为有价值吗?他的思想所根植的社会土壤还有存在的必要吗?那时的教育制度、官吏选拔制度合理吗?科举成功后的范进会怎样?而此书转向现实,所写的人物显示出充分的个性化、平凡性,所以那个社会就有这么多真实的“范进”,可怕吗?通过审思,学生知这一切不合理,要批判、,他们的思想认识会提高,会明白什么样的民族文化是值得我们吸取保留的。

初中物理经典问题范文第3篇

关键词:社会热点问题;初中生物教学;课堂生命力

“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了!”相信这样的无奈感叹,几乎每一位在一线教学的教师都或多或少地有过,为什么越来越难教呢?是现在的孩子比以前的孩子更加顽劣吗?我觉得并不是这样的。恰恰相反,现在的孩子更加聪慧,也更加有个性,他们不再是一张白纸,任老师涂抹,随着时代的发展,“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习方式,早已经不适合现在的学生了,他们通过电视、电脑、报纸杂志甚至是耳闻目睹,接收到了大量的信息,正处在青春期的他们有着一颗颗热情的、躁动的甚至是叛逆的心,教材中枯燥的知识点很难吸引他们,简单的说教与灌输也难以让他们真正地信服,这也为现代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时代在变,学生在变,作为老师,我们不得不变、不能不变。如何让我们的课堂更有生命力,更能吸引更多的学生呢?这成为摆在我们每一位教师面前的一个课题。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了很多种方法,其中将社会热点问题运用于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是比较有效的方法之一,下面就将我在这方面的尝试和大家分享。

一、社会热点问题运用于初中生物教学的实例分析

比如,在《传染病及其预防》一课中,我利用“非典”事件,通过与学生一起回忆和分析发生在“非典”中的点点滴滴,逐步了解了什么是病原体、传染源、传染病的传播环节以及预防传染病的主要措施。将这些看似琐碎的一个个知识点融于一个事件中,使学生感到它们不再是一个个生硬的名词,而是就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是他们应该知道和了解的。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分裂”和“分化”两个名词很容易混淆,于是我在教学中引入了癌症这一现代社会耳熟能详的疾病。癌症已经是现代社会致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波及社会的各个阶层,令全世界恐怖,发病率呈上升势头,趋于年轻化,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癌细胞的形成过程及其危害原理,使学生对“分裂”和“分化”这两个生物学名词有了更深的了解。

汶川地震中,全国人民踊跃地为伤员献血,提供救助,我和学生一起讨论了人的血型以及输血时应注意的问题,同时分析了人因为意外伤害出血受伤时,应该如何急救等。当学生置身于救助地震伤员的情境中时,他们的学习劲头更足了,对输血和急救的意义,也有了更加感性的认识。

一个个社会热点问题,使生物课堂对学生更具有吸引力了,学习生物学知识不再仅仅为了应对考试,而是一种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需要。同时,这种结合,会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获得更多的自信心,感受到一种社会责任感,因为很多社会现实问题距离他们不再遥远,他们会意识到,现在的学习是他们已经具备了或者在未来将要具备参与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学习的主动性上来了,课堂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

二、社会热点问题运用于初中生物教学时应注意的问题

在将社会热点问题运用于生物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困惑,发现了一些应该注意的问题:比如,“非典”事件在《传染病及其预防》这节课中的运用,在2003年至2004年的时候,这个事件,在课堂中引起了学生的广泛共鸣,由此引起的课堂讨论十分热烈,学生参与度很高。但是最近几年这个案例如果再运用于这节课中,我们会发现学生的反应很平淡,没有几个学生给出回应,因为现在的这批学生经历“非典”的时候,还在上幼儿园,又隔了这么长的时间,这件事对于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来说,只剩下了一个模糊的记忆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所谓“热点”是有时限的,是因时而异的。还是这节课,在这两年的教学中,我曾经将“甲流”事件运用到了课堂中,但是学生依旧反应平平,通过课下与学生的交流,我发现,很多学生对甲流并不关注,也没什么感性认识,因为甲流虽然是世界性的热点问题,但是它的主要爆发区域在美国等国家,还没有蔓延到我国,更没有到大连。可见“热点”也有地域性,对于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的人来说,他们所关注的“热点”是不同的,就拿我这个例子来说,对于现在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比起“非典”和“甲流”,他们可能更关心“麻疹”和“流感”。因此,在将社会热点问题引入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因时、因地、因人的不同,恰当地选材,才能事半功倍。

初中物理经典问题范文第4篇

关键词:民法草案 法治国家 专家建议稿 室内稿 民法草案体例

国内外关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草案)》,于2002年12月17日,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会议提请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12月25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分组审议了民法草案。本文着重介绍制定民法典的意义、起草民法草案的过程、民法草案的主要内容以及争论的主要问题等,目的是让更多的人了解有关民法的起草情况,积极参与民法的制订工作。

一、关于制定民法典的意义

民法草案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进行审议,是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年来的丰硕成果,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巨大成就。

我国分别在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起草过民法,但是都没有成功。最大的原因就在于缺乏起草民法的社会条件,特别是民法与之相适应的经济基础。民法的基本原则是平等、自愿、公平、诚实信用,民法强调民事主体的平等和多元,强调民事活动的自愿和自负责任,强调权利义务的统一以及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协调。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民法生不逢时,只有改革开放,才迎来民法的春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十分重视制定民事法律。改革开放初期,就制定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经济合同法、商标法、专利法、涉外经济合同法和民法通则等民事法律。目前我国大约有60部民事法律和具有民事规范的法律。但是,由于民法涉及面广,内容复杂,还有一些重要内容或者没有规定,或者只有原则规定。因此,迫切需要制定民法典,以进一步完善民事法律制度。

民法是国家的基本法律,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准则。民法规范公民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以及企业的设立、经营、终止等等。老百姓怎样生活,企业怎样运作,都与民法密切相关。民法的制定,对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科学的进步、文化的繁荣、社会的安定、人民的幸福生活,都具有重大意义。

制定民法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由之路。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和刑法、行政法等法律相比,民法涉及面宽,调整范围广,和人民的生活关系密切,对国家的治理和社会的运行起着基础性作用。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基础上建立的,建国后在相当长的时期又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民法是个权利法。讲清楚民法的调整范围和民事主体的权利,规定清楚哪些是应该由老百姓和企业自己去办的事,能够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转变职能。发挥民法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具有现实意义。

民法不仅是行为规范,同时也是裁判规则,是法院审理民事案件的法律依据。讲清这一点,对保护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实现民法的宗旨,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民法草案的起草过程

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委员长对民法典的起草工作非常重视。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三次工作报告中都提出编纂民法典。委员长今年以来,先后六次听取有关民法起草情况的汇报,并作出重要指示。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根据常委会的立法规划和常委会的工作报告,抓紧民法典的编纂工作。

2002年1月11日,法制工作委员会召开了专家座谈会,着重研究民法典的主要内容,并邀请六位专家分别起草民法典的各编内容。社科院的梁慧星教授,牵头起草民法总则和债权法;中国人民大学的王利明教授,牵头起草人格权和侵权行为;社科院的郑成思教授,牵头起草知识产权;中国政法大学的巫昌桢教授,牵头起草婚姻家庭;原最高院副院长唐德华,牵头起草民事责任;原最高院审判委员会委员费宗?,牵头起草涉外民事关系的法律适用。今年四月初,专家建议稿的工作基本完成。4月16日到4月19日,法工委召开座谈会,就专家建议稿征求意见。

起草专家建议稿的同时,法工委民法室着手民法典的编纂工作,起草民法的室内稿。整理了法律以及行政法规有关民事的规定,收集了一些国家有关民法典的规定,包括最近有关修改民法典的资料。四月底,形成法工委民法室的室内稿。

五月至八月,法工委民法室以室内稿为基础,对照专家建议稿,反复研究,到八月份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汇报稿。法工委的顾昂然主任、胡康生副主任,从民法典的体例到各编的具体规定,都作出过重要指示,民法典的编纂工作是在两位委主任的指导下进行的。9月16日到9月25日,法工委听取民法专家和实际部门的同志对民法汇报稿的意见。今年10月,在现有民事法律和物权法草案的基础上形成了民法草案的初稿。

三、民法草案的主要内容

民法草案共分九编,第一编总则,第二编物权法,第三编合同法,第四编人格权法,第五编婚姻法,第六编收养法,第七编继承法,第八编侵权责任法,第九编涉外民事关系的法律适用法。草案条文每编单独计算,累计有1209条。

民法草案中的合同法、婚姻法、收养法、继承法的规定,采用了现有法律的规定,条文暂未做改动,需要完善的,以后再进一步研究修改补充。其他五编的规定,是在现有法律基础上重新起草的。

第一编总则。在民法通则的基础上,草案主要对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年龄以及诉讼时效的期间等作出修改补充。将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修改为七周岁,将两年诉讼时效修改为三年,并适当修改诉讼时效的起算时间。

第二编物权法。草案规定了物权法的基本原则,规定了国家所有权、集体所有权、私人所有权以及建筑物区分所有权,规定了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典权、居住权、探矿权、采矿权、渔业权等用益物权,规定了抵押权、质权、留置权、让与担保等担保物权。和物权法征求意见稿相比较,草案的变动主要是,一是根据党的十六大的精神,在国家所有的前提下,将国务院统一行使国家所有权,修改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依法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二是依照农村土地承包法,对土地承包经营权作出相应的规定。

草案将人格权独立成编。民法通则以及其他民事法律,对保护生命健康、姓名、名称、名誉、荣誉、肖像等人格权,已做出规定。草案主要增加规定了信用权和隐私权。

有关侵权责任法。草案除对侵权责任的原则、损害赔偿、抗辩事由等做出规定外,还对特殊的侵权责任做了规定,如机动车肇事、环境污染、产品责任、高度危险作业、动物致人损害和物件致人损害等,并针对侵权责任主体的特殊情形,分别作出具体规定。为了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总结司法实践经验,应当扩大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同时应当合理确定精神损害赔偿标准。草案规定,侵害他人的人格权或者毁损他人具有人格象征意义的特定物品的,受害人有权要求精神损害赔偿。

民法通则对涉外民事关系的法律适用有概括的规定,草案增加了反致、外国法的查明、国际惯例的适用、互惠对等原则等一般规定,增加了物权、知识产权的法律适用的规定,对民事主体、合同、侵权、婚姻家庭以及继承的法律适用问题进一步具体化。

四、民法典编纂中争论的主要问题

民法涉及面广,内容复杂,在每一编、每一章中都有许多需要反复研究的问题。从今年编纂民法典草案的工作看,争论最大,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是有关民法草案体例的问题。争论主要集中在,知识产权和涉外民事关系的法律适用要不要编入民法草案;人格权和债法总则要不要在民法草案中独立成编。

1、关于知识产权能否进入民法典,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知识产权属于民事权利,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和影响力日益突出,现代民法典应当规定知识产权。另一种意见认为,知识产权有其特殊性,单独立法为好。考虑到对知识产权是否进入民法典的一些基本问题还研究不够,如知识产权法能否搞成一个开放性的法律体系;知识产权法能否独立成编,关键是能否搞出一个普遍适用于各种知识产权种类的一般规定;以及如何处理知识产权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关系。对这些问题,我们现在研究不够,把握不大。对知识产权,我们要进一步研究,特别是知识产权和债权、物权有哪些不同,知识产权的保护在诉讼法上和别的一些民事权利的保护有什么不同,做进一步的比较研究后,再来考虑是否将其纳入民法草案。

2、涉外民事关系是否纳入民法草案。有一部分学者倾向于不拿进来,希望起草一个独立的涉外民事关系的法律适用法或者单行的国际私法。在这个单行法中,除了法律适用外,还包括涉外民事案件的管辖和司法协助。法律适用的问题从民法的调整范围看,有其特殊性,可以搞单行法律。但是,能否搞出一个三位一体的单行法?问题主要不在于法律适用能否从民法中独立,而在于涉外民事案件的管辖和司法协助的内容能否从民事诉讼法中独立。民法通则原来就有一章规定了涉外民事关系的法律适用,随着对外开放和加入世贸的要求,涉外民事关系日趋复杂,这次草案根据一些专家的意见对涉外民事关系的法律适用作出了规定。

3、人格权是否独立成编的问题。人格权是一项重要的民事权利,在起草中没有什么争议,人格权应该在民法典中规定,也没什么争论。争论在于,人格权的内容是放在总则中,在讲民事主体的时候一并规定,还是独立于民法总则单编规定。考虑到国内外有关人格权的保护近几十年来发展较快,变化较大,有的人格权已经赋予新的内容,一些新的人格权如隐私权、信用权等应运而生;人格权当然和民事主体的资格相关联,与生俱来、不可分离,但人格权的具体内容和民事主体的资格问题是两个问题,可以分别规定。这次民法草案对人格权单编作出规定。当然,这一做法科学性如何,还可以进一步研究。

4、债法总则要不要独立成编。什么是债、债权、债务、债的发生原因、债的效力等,这些债的最基本概念、原理应当有。如果搞债法总则,最大的问题是债法总则的内容有相当部分和合同法的一般规定重复。草案有合同法的一般规定,有侵权责任法的一般规定,以后再进一步完善有关无因管理、不当得利的规定。这样,债的有关问题基本上就解决了。这次没有把债法总则独立成编,但是债的最基本规定,包括债的发生原因、债的效力,先写在民法总则的民事权利一章中。

除以上争论的问题外,民法编纂中对其他一些重大问题也有不同意见。如在物权法中,是否应当分别规定国家所有权、集体所有权和私人所有权。一些学者认为不需要分别规定,对各种所有权都一体保护。考虑到我国的物权法应当体现、反映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所有权制度和用益物权制度是相辅相成的;规定国家、集体和私人所有权,可以进一步完善三者的财产法律制度。物权法对国家所有权、集体所有权和私人所有权分章作出了规定。当然,有关物权法的基本原则和物权保护等规定,对公民财产以及非公有制企业的财产都是适用的。

初中物理经典问题范文第5篇

一、选择适合学生的经典名著加入到小学语文课堂中

因为小学阶段正是学生心理和生理的成长期,鉴于这段时间的特殊性,想让经典名著成为学生成长的垫脚石,选择适合他们的名著成为让名著走进小学语文课堂的重中之重,例如,中国的经典名著《论语》《诗经》等都是比较适合学生学习的,词句朗朗上口,其中大多数都是一些育人的词句,让学生可以健康成长,或者选择一些对学生有意义的经典著作加入到小学语文课堂中,例如,《巴黎圣母院》《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简?爱》《茶花女》《童年》《鲁宾孙漂流记》《飘》《基督山恩仇记》都是比较有意义的书,对学生树立人生观会有很大帮助。若经典名著选择不慎,例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学生在成长初期接触到这些包含计谋、勾心斗角、打打杀杀之类的文学作品,不但起不到育人的作用,很有可能还会使他们走入误区,从而增大教育和管理难度。

二、在学习经典名著时使用多媒体技术

实践证明,多媒体的运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将图像、动画声音、文字等信息以学生更加感兴趣和更容易理解的方式展现出来。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从小学到初中的教材中我们不难发现,教材中的文字越来越少,图片却越来越多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小学生对客观性的文字并不感兴趣,反而对形象的事物比较感兴趣,形象直观的图片和视频可以帮助老师更加准确地导入学习,让学生从形象、直观中获取文字所不能表达的信息。经典名著学习起来比较吃力,小学生要想正确认识经典名著中的文字就已经是一项巨大的任务,所以,经典名著的学习也需要通过多媒体,帮助老师更方便地教学,也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让学生对多媒体的语文教学产生兴趣,多媒体的使用不仅提高了学生对语文课堂学习的兴趣,也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率和质量。

三、正确合理地导入经典名著的学习

导入作为教师在上课时的第一步,是课堂以及课文的开场白,好的导入能抓住学生的心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这堂课的兴趣,能使学生很快地进入学习状态,从而让整个课堂充满活力,让师生互动学习。

老师可以从现实生活寻找与经典名著有关的问题和事件进行导入,也可以通过单个问题或者一系列问题进行导入,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经典名著,让好奇心做他们最好的老师。

四、让学生学习经典名著后写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