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研行业研究

科研行业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研行业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科研行业研究

科研行业研究范文第1篇

一、金融行业科技人员的绩效管理现状

据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论坛的报告成果,人员的绩效考核没有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普遍进行的一项工作,而且极其需要制定企业相应的考核指标体系。对于金融行业的科技人员而言,其绩效管理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科技人员的绩效管理与行业的整体发展规划相分离,没有有机地结合起来。第二,缺乏科学有效的绩效管理体系,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不能很好的调动起来,行业产品的研发效率较低。第三,对于绩效管理的结果缺乏有效利用,对科技人员的职业生涯未能进行很好规划,从而降低了科技人员对于工作的满意度,影响企业的发展和稳定。因此,提高金融行业科技人员的绩效水平,加强科技人员的绩效管理,增强科技人员对本职工作的满意度,对于促进金融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金融行业科技人员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第一,对绩效管理的认识不够。金融行业的普遍做法是将科技人员绩效管理的结果作为奖金评优、薪酬福利的依据,或者作为一种监督、控制科技人员的一种途径和手段,没有将绩效管理与行业的整体发展规划联系在一起。科技人员一般具有较高学历和较高的自我管理能力,这样的绩效管理很容易使科技人员产生逆反心理、不能很好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

第二,绩效信息的准确性存在争议。从金融行业科技人员的绩效管理报告来看,绩效考评提出的问题较少、成绩较多,各个科技人员的绩效结果没有多大差异,绩效信息偏少,以偏概全,很难反映出科技人员的整体绩效,与实际情况具有一定的差距。绩效管理发挥作用的前提是绩效信息的准确性,如果失去准确性,绩效信息就无法起到绩效管理的重任。

第三,科技人员对绩效管理不理解。目前,金融行业的绩效管理大多与科技人员的薪酬挂钩,这就导致绩效管理的目标最终是为了薪酬,而不是绩效,这样很容易使科技人员产生抵触情绪,认为绩效管理是对他们的控制和监视,是砸他们的饭碗,而不是为了取得更好的绩效结果而努力。

三、加强金融行业科技人员绩效管理的建议

一是要加强金融行业科技人员队伍建设。近年来中央政府一再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经济强国,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不单单要靠政府国家强有力的措施,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共同参与,不仅需要从科技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入手,更需要高度重视金融行业科技人员队伍建设,在建设经济强国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金融行业科技人员的潜力,在全社会培育经济强国的氛围,在浓厚的氛围中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在建设经济强国中,金融行业科技人员是不可或缺的角色。因此要从加强金融行业的人才做起,可以从学校教育开始,增加更多金融方面的课程,培养更多金融行业方面的人才。另外,可以通过组织全国性的金融行业研讨会,让从事金融行业的人才得到充分的交流与学习。对于金融企业的员工,要加强企业员工对金融更深层次的培训、学习。只有我们的金融行业科技人员队伍壮大了,才能更快更好的推动我国经济强国的建设。因此,政府定要高度重视金融科技人员队伍的建设。

二是要健全金融行业科技人员队伍的评价与激励机制。金融行业科技人员队伍的建设离不开一个好的评价与激励机制,因此要健全我国金融行业科技人员队伍的评价与激励机制。金融行业科技人员绩效评价的设立不单单是建立在对经验的总结及基础之上,应充分挖掘金融行业科技人员绩效评价指标的本质,从本质上进行理论的推演,一是设立符合金融行业科技人员绩效内容的指标,并能通过其评价指标对金融科技人员进行准确的考核及评价;二是建立某些指标不仅仅要从表面上内容差异,而且要从实质上反映金融科技人员不同绩效内容的指标,避免重复、繁杂的指标出现;三是要深层分析金融科技人员的绩效考核内容,在设立绩效评价体系时依据考核内容,将考核内容全面充分的体现在考核指标上。

三是要营造良好的组织气氛。据研究显示,组织气氛、组织制度、保障条件和组织支持是影响科技人员绩效的四个主要因素,其中组织气氛对于科技人员的绩效影响最为显著。组织气氛的主要内容包括科研单位具有浓厚的学术氛围;组织成员能够优势互补、有进取心并具备创新能力;互帮互助,能够与其他成员分享自身的知识和经验等等;因此,良好的组织气氛的营造能搞提高科技人员的绩效结果,并对金融行业的稳定发展起关键性作用。

科研行业研究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专业学位;硕士生教育;航海科技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0-0181-02

教育部下发的《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从科学定位、教学要求、实践要求和学位论文这四个方面规范了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规定要求到2015年,实现硕士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从重数量、规模向重质量、品牌的战略性转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根据社会需求的新变化,调整硕士生培养目标,培养面向社会职业需求、具有较高专业素养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下面从为落实教育部关于推进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方针,我院在培养理念、培养方法、培养机制上的举措和措施进行论述。

一、紧密结合航海科技,制订具有实践内容和环节的全日制专业学位培养方案

针对船舶工程和海洋工程的发展,以及为航海科技工业输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特色,我们从课程设置、构建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方面入手,制订了具有工程特色的全日制专业学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准则,以航海职业需求为目标,重专业实践,通过运用实践性环节,培养学生研究实践问题统一的意识和能力。

1.坚持课程设置工程化、实用化的方向。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必须实践性、应对性强,并能对各个学科知识进行融会和集成创新。我们根据航海科技新发展,依据相关行业技术标准,有针对性地开设新课程和组织教学。比如水声对抗、水声通讯、水下目标识别、水下导航与定位都是在海洋声学理论基础上开设的应用型课程。针对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开设了《水下声信息获取方法》、《水下噪声测量技术》系列讲座,由研究所专家担任主讲。针对环境工程领域,开设了《声与振动测试技术》,主要讲授噪声与振动控制领域的基本测试技术,包括声强、声压、吸声系数及其他声学参数的测试方法与工程应用,由中国飞机强度研究所有关专家主讲。《噪声控制工程实例》,主要结合工程案例,讲授吸声、隔声、减振、消声等工程技术,由中国飞机强度研究所和深圳中雅机电有限公司有关专家主讲。针对控制工程专业领域,增加了《水下航行器导航系统设计》、《运动控制系统设计》、《水中兵器测试与试验技术》。针对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开设了《DSP应用技术》、《集成电路应用技术》。专业课程借助已有的水声试验室尽量安排实验性、参与性强的单元,学习内容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给予研究生更多的自主时间和更多的方法指导。注重学科交叉和渗透,例如将目前一些尚未解决和有争议的问题进行课堂讨论,强化“问题”意识。比如针对“马航失联”事件水下搜索问题开展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升专业学位课程与实践需求、现实问题之间的关联性。

2.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实行双导师制。学生从一入校开始,就由校内指导教师(第一导师)负责指导学生的理论课学习和初步科研能力训练,在总的课程学分要求与学术型硕士一样的基础上,课程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的有机结合。导师既要指导学习方法、研究方法,也要教会学生如何选题,如何具有前瞻性思维,如何开展科研。学院建立了航海特色实践基地,聘请了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学生的第二指导教师,每位学生根据专业特点都有了自己的第二指导教师,教师在学生的工程实践环节给予指导。学生在两年半的学习中,在实践基地的学习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校内导师定期与第二导师沟通,共同做好专业教学、研发指导等工作。

3.做好工程实践环节落实工作。学院在校外建立了三个专业学位工程实践基地,均是航海科技的行业内大型企业,并且从注重师资、实习准备、实习内容三个方面入手,双方扎实落实实习内容,全面认真做好学生的工程实践。根据学生培养方向的要求,实践基地结合生产实际编制一套专业实践教材,在培训期间阶段性地集中授课,向学生传授工程设计及生产过程所必须的专门知识及行业企业设计生产标准和规范,学生参与产品研制、工艺设计、产品调试等工程技术工作,通过专业工程师教学、实践操作、过程管理、考核评价等培养过程,使学生在工程实践中得到锻炼,全面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二、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

1.改进研究生学习方式,提高科研主动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术型研究生第一学年中忙着应付功课,也很少参加科研活动,到毕业的最后一年又为了拿到学位写论文、答辩,真正参与工程实践的时间和机会都很少,而专业学位型研究生自主学习时间比学术型研究生相对较多,因此,导师结合科研为学生订立学习任务目标,并结合科研工作有效地学习知识。

2.创造有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学习和实践环境。开放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开阔研究生的学术视野,把握学术界最前沿的研究动态,形成具有前瞻性的科研成果。学院积极创造研究生参加科研实践和学术交流的机会,鼓励研究生参加各种科研活动和学术交流并给予经费支持,使研究生在交流中关注了学术动态及学术前沿。强调知识的融会贯通,创新能力培养不能只局限于本学科之内,需融合多学科知识,从高和新的角度研究学术问题,学院经常性地组织各个学科的前沿性讲座,一系列学术活动的举办,极大地活跃了学院的学术氛围,开阔了研究生的学术视野。

学院对专业实验室进行了拓展,整合学院仪器设备和实验场地资源,成立融课程教学实验和学生科技发明、竞赛为一体的综合性、开放式多功能实验创新基地,为学生的创新实验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依托创新实践基地,学院从2009年开始每年组织“航海杯”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及“新概念海洋航行器”设计大赛活动,并推广为校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活动。2012年学院作为东道主创办了第一届“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2014年研究生工程实践基地被评为陕西省师范站。秉承“崇尚科学、实践求知、锐意创新、面向海洋、服务国防”的目的,树立开拓创新、刻苦钻研、勇于实践、团结协作的精神,促进了研究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蓬勃发展。

三、建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奖助体系,构建完整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机制

全日制专业学位设立之初,学生对专业学位硕士这一新的学位类型不了解,报考人员严重不足。为了使专业学位硕士生和学术型硕士生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学校多方筹措资金,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和学术型硕士生一视同仁,全部实施硕士研究生奖助金制度,享受相同待遇的奖助金、奖学金,这一政策消除了考生对全日制专业学位这一新生事物的误解,从正面引导考生报考的积极性,促进了全日制专业学位招生质量的逐步提高。

学院从2009年开始招收第一届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至今已有七届共100多名专业学位硕士生毕业,培养质量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其中45.6%的毕业生选择去高科技公司就业,从事产品研发及技术创新工作;28.1%的毕业生到行业内研究所从事技术研发工作,15.8%的毕业生到大中型国企工作,还有学生选择到部队或高校读博深造。毕业一次性就业率达95%以上。

四、存在问题和今后培养工作的努力方向

1.存在问题。双导师的实际效果未体现出来。虽然有企业导师,但仅仅是在实践基地指导,企业导师和校内导师在研究上存在行业竞争问题及相关保密问题,使得企业导师难以贯穿研究生培养整个过程。另外,企业导师只是兼职,在职位晋升、待遇、考核中和企业关系不大,所以也难以调动企业导师的积极性。研究生教育成本的增加也对双导师制实现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因此,怎样发挥企业导师的作用,建议国家要从法规和政策上倾斜,制定相关的政策支持,从经费上给予企业一定的资助,以提高企业导师的积极性,有助于双导师制的实施。

2.今后培养工作的努力方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教学理念、质量标准等方面与学术型研究生教育有所不同。要形成与行业科技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和模式,从专业设置对应就业领域前景和趋势来看,首先要认真调研专业领域对人才的需要,及时调整专业招生人数,不断修正全日制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这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其次要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具备专业所要求的专业能力和素养,就要搞好课程设置、课程建设、工程实践等各个环节,创新教学方法、优化管理体制。这是一项巨大的工程,仅靠学校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高校及相关专业领域及行业的大力支持和协作。

边实践、边总结、边提高,不断探索出一条适合专业发展需要、符合人才培养规律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新路子,这是我们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应该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科研行业研究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专业双语课程;翻转课堂;评价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7-0186-02

一、引言

双语教学是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的客观要求,而高等教育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结合了专业知识背景的积累和英文的课程。作为未来的机务维修人员,今后在工作和深造的过程中主要接触的是英文资料,同时在技术交流中主要通过英文进行沟通。因此,专业课程的双语、全英文的教学不仅帮助学生了解专业知识,同时也使学生学习和掌握相应的英语表达,为其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然而,目前双语教学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1)学生英语水平的参差不齐,使教师在统一的教学模式下难以平衡各类学生的知识吸收水平。这样会使一些学生在没有成就感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失去学习兴趣。(2)传统的课堂讲解式的授课方式在此类课程中容易带来课堂氛围沉闷的情况,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成为教学面临的挑战之一。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将国际化的教学模式和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的特点相结合,借鉴MOOC课程的学习资源丰富教学内容;课堂上,更多地采取小组讨论,翻转式课堂等形式[1,2],将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进行分组,选择不同的难度的材料进行讨论,最终让每个人都有在课堂上用英语发表观点的机会,不一味地进行知识灌输,使学生能有更多机会去主动思考问题,参与课堂教学;采用MOOC式片断化的教学信息课件的录制,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课程学习以弥补由于英文基础等因素的影响无法在课堂上高效吸收知识的缺憾。随着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方式的改革,势必伴随着相应的考核评价方法的优化[3,4],这也将在本文进行阐述。本研究最终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享受学习过程,通过双语教学了解更多先进的电气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解决一些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二、课堂教学方法研究

《机型电气系统》课程是为电气自动化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课程,兼具专业英语和飞机电气系统教学功能。课程是在大学公共英语学习、电路、航空概论等课程的基础上,安排在大四上学期,也为其后续的毕业设计做前期准备,课时为36学时。课程选用的教材是自编教材《Aircraft Model Electrical Systems》,有关飞机8个主要的系统以及科技论文写作的介绍[5]。为了改善专业双语类、全英文类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以及考核评价方法,以及解决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由于英文基础的差异导致的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等,本课程采用翻转式课堂的教学模式,借助网上丰富MOOC课程或网课课程寻找专业的相关资料,从而作为翻转课堂教学等模式的素材并加以丰富已有的教学内容、教案、讲义等;并选择适合不同英文层次的开放式专业知识点材料作为教学讨论的材料。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同时增加了大作业环节。该作业的设置是为了培养学生对研究性作业的思考与具体实现思路的培养。在此期间,根据学生人数和英文水平进行分组,对具有专业分析性的内容分组学习,组织学生课后先进行资料查找,自主学习,思考,整理思路、制作幻灯片并用英文进行准备答辩报告,此时经过思考,学生也可向老师提出问题等。总之,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将翻转式课堂与开放式课题自主学习以及讲授式教学有机结合。使学生成为课堂时间的主导者。

三、多元化考核评价的探索

针对不同英文程度的学生,制定一套相应的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法细则。课堂的参与度,语言表达、平时的测验、课堂表现等都将记入考查内容。在小组作业答辩报告表现上的评估,不仅要为答辩代表打分,同时还要对组内成员打分,此时,该组未答辩同学需要回答其他学生对该问题的提问,从而判断其是否对该作业的完成的贡献程度。针对不同英文程度的学生,制定不同的科学、合理、公正的考核评价标准。此外,传统的期末的笔试考核也仍然保留。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表1给出了大作业的具体评价细则。该细则分为基本分数以及对宣讲人和组员的评价。基础分数是根据学生的英文水平以及所准备的材料等综合评价给出的。在此基础上对口头的表达方面则依据表中所给出的细则进行评价。这也使得学生的积极性增加很多,较之以前的授课情况,参与度增加30%,几乎所有学生都参与到了大作业的学习过程中。最终我们的成绩也较符合正态分布的特征,如图1所示。

四、结束语

民航事业的特点要求民航学生不仅要具有良好的专业技术素养,同时对于专业性英语的掌握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本文U述了如何改进课堂的教学方式以及相应的评价方法。“以专业背景为导向,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为目的,以快乐教学为手段的教学理念”开展《机型电气系统》的教学研究。通过实践,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参考文献:

[1]B.Tucker,The Flipped Classroom Online Instruction at Home Free Class Time for Learning,Education Next,2012:82-83.

[2]J.L.Zhang,Y.Wang,B.H.Zhang,Flipped Classroom Teaching Module Research,Remote Education Magazine,2012,(4):6-51.

[3]Y.A.Huang,Bilingual Teaching Assessment Research [M].Central Compilation & Translation Press,2014.

科研行业研究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课程体系 行业标准 应用电子专业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1.202

1 现实问题

我院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起源于1990年的中等专业学校的电子专业,学院2004年升格为高等职业学院后,2005年招收三年制的普通专科学生,有一定的底蕴。近几年,在规模上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但从总体上看,出现了几个方面的现实问题:

1.1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达不到行业的要求

首先,从宏观上看,高职教育的运行环境不佳,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衔接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目前,我院的已经开始实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轨教学,但资格证书培训的过程仍然是以取得证书为教学目标,没有对照行业标准实施教学过程。职业资格证书培训与其它课程分开进行的,不能很好地进行衔接。

1.2 应用电子专业的定位要逐步摆脱学科教学的束缚

专业的教学目标是为某一地区或行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且遵守职业道德,具备某种职业技能的技能型人才。本专业应将已经毕业的学生、就业单位、电子行业的主管以及职业资格培训机构联合起来,认真研究应用电子行业的人才需求,确定专业的定位,制订相应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才能拉近职业教育与行业之间的距离,使职业教育与行业之间实行无缝对接,真正实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1.3 专业教学理论水平高于实践水平

应用电子专业实质上的“双师型”教师严重匮乏,实验、实训设备跟不上现代电子行业的先进工艺和先进技术。大多数年轻老师是从学校到学校,他们有较高的学历,有较厚的理论功底,教学水平也是无可厚非的,但由于没有直接参与社会实践,受过专门的技能训练相对较少,对各行各业的了解大多依赖于书本,缺乏自主创业的经验,不能深刻理解电子行业中多数职业岗位的标准和职业要求,不能掌握先进的生产工艺,不会操作先进的生产设备,一说到实践教学大都举步维艰。

2 研究与行业标准衔接的课程体系的意义

本项目以高职应用电子专业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为依据,通过调查与论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因此,对实践教学改革、专业的人才培养、学生毕业就业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2.1 对专业定位的指导意义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同行专家讨论和研究的热点问题。即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怎样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如: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就业能力等问题。据调查统计,应用电子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已经达到90%,但毕业生中能稳定地从事与本专业或所学专业技能相关工作的学生仅占67%左右。这反应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脱节的问题。

2.2 对专业改革实践教学的指导意义

要以高职应用电子专业教学服务于盐城地区行业为目的。研究行业标准和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建设之间的关系就是为了促进我们的实践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各式各样的教学评估的确起到了“以评促改,以评促教”的作用。但是,由于学校和各用人单位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尽管学院鼓励教师利用假期到基层、到生产第一线去搞调查研究,但大多数仅流于形式。要改变这种现象,一要认真研究深刻理解最新的应用电子行业标准,根据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二要加强校企合作的实质性合作,不能浮于表面,要把企业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请到学校;三要加强学校与学校之间的交流;四要加强对高校教师的培训力度,必要时高校教师和企业的管理人员对调。

2.3 对提高应用电子专业学生毕业就业时的专业对口率的指导意义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缩短行业标准与高职教学之间的距离。学生在学校时就掌握了专业中许多工作岗位的行业标准,就业择业时就能根据自己的特长找到合适的岗位,这样就业才能稳定,企业录用了这样的学生,缩短了甚至省去了岗位培训的时间,也能从中得利。

3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3.1 项目研究的目标

根据市场调研,确立应用电子专业的几种面向行业企业典型工作岗位群,如:电子仪器仪表装调工、无线电调试员、质检员、维修工程师、设计开发员等,研究各岗位的职业资格标准和职业要求,以行业标准为导向整合教学内容,缩短行业标准与教学内容之间的距离;由行业协会、行业主管和学校共同参与建设以行业为标准的课程体系;教学实施过程中引进企业人员和行业协会人员,和学校专任老师一起,实施“教、学、做”三位一体化模式;学生的考核采用灵活多样的考评办法;专业教学质量评估由教育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以及学生家长等联合进行。

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最新应用电子技术行业标准,包括职业标准、职业要求、人才需求。职业标准包括:电子仪器仪表装配工、电子产品制板工、无线电调试工、元器件检验员、家用电器维修工、计算机操作员等十二个职业资格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进行市场调研,了解企业中多个岗位的职业要求和人才需求;研究应用电子行业标准与教学内容的关系,根据市场需求、职业要求、行业标准改革教学内容;创建以行业标准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等。

4 研究的创新之处和思路

4.1 该研究的创新之处

科研行业研究范文第5篇

【关键词】职业能力培养 课程方案 行动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206-02

我校在开展中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研究中,选择了平面设计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以《图形图像处理》课程为研究内容,利用三轮行动研究对课程方案进行了检验与改进。

在行动研究之前,我们做了如下一些工作:

1.构建了数字图像处理能力的基本构成要素图如下表1-1和1-2所示:

表1-1数字图像处理能力的基本构成要素图

表1-2 模块一 photoshop CS的基本概念与基本操作

其余略。

2.以一体化、程序化为原则开发教学材料,如下所示:

3.开发网络教学支持环境。

4.设计利于技能形成的模仿操作、技能形成和技能内化三段式教学流程。

在第一轮行动研究中我们主要检验图像处理能力结构的合理性、教学材料结构是否满足教学需要、开发的教学网站是否能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技术支持:

1.仍有大部分学生只能做到模仿教师的操作,在完成拓展练习时对教师和其他人的依赖是显而易见的。

2.教学材料没有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思考空间,教材对我们期待的学生三维能力目标培养教学几乎起不到作用。

3.开发的教学网站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学生们更倾向于面对面的直接交流。网络教学环境只起到了书本知识和操作步骤传递的功能,因此在这一轮行动研究后期,教学网站基本停用。

针对这一轮行动研究所暴露出的问题,我们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讨论:

1.在前期的研究中,我们对专业技能的能力目标理解不够,缺乏与工作实际和个人能力发展阶段的联系;

2.开发的教学材料缺乏实际工作情境的创设,知识与技能没能有效联系;

3.对于全日制中职技能教学,本研究开发的教学网站几乎没有存在的实际意义;

4.教学活动通过怎样的设计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在开展第二轮行动研究之前,我们对第一轮行动研究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如下一些改进:

1.将中职学生数字图像处理能力划分为:一般能力――单项技能――综合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四个层次。

层次1是人们从事生产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一般能力;层次2包括基础知识、操作知识和操作技能三部分内容;层次3是对层次1、层次2内容的概括和整合,相当于通常所讲的技术专家的经验,属于心智技能的基础部分;层次4是调节学生对数字图像进行诊断活动的内部组织起来的心智技能,相当于通常所讲的认知策略。

2.按照从“初学者到专家”的职业成长规律确定教材结构排序。见下表1-3所示:

表1-3教材的能力结构排序表

3.教学过程中不再开发使用教学网站,学习资料以本研究开发的教学材料和教室中设立的“资料柜”形式提供给学生,学生作品通过教学平台和QQ上传。

4.设计以数字图像处理职业活动为导向,适合学生小组讨论,体现学习自主性的教学活动。

在第二阶段研究中,我们在试验过程中多方观察学生的学习行为,不断地进行反思,并与被邀参与研究的教师共同讨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得出如下结论:

1.学生可以顺利地模仿并完成专项拓展练习,但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方面仍然表现出能力的欠缺。

2.由于能力目标的进一步明确和教学材料的工作情境化设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目标性明显提高。

在这轮行动研究中,解决了学生在专项训练中遇到的定向知识不明确的问题。在下一阶段的研究中,我们需要重点解决如何促进学生形成专家技能的问题。

因此,在开展第三轮行动研究之前,我们又做了如下的工作:

1.我们对诊断数字图像处理问题进行定向内容归类(如图1)。

图1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能力结构系统模拟图

图2 数字图像处理活动的心理诊断程序

2.将数字图像处理心理诊断程序的形成作为中职学生数字图像处理能力形成的最高层次。

3.补充和整理以培养学生数字图像处理心智技能为目标的学习材料。

4.每到单元结束时提供反馈-矫正评价。

这一轮行动研究后,我们通过观察、讨论与反思,得出如下结论:

1.心理诊断程序的建立和反馈-矫正评价手段的实施帮助学生们建立起完整的心理诊断程序,从而实现了专家能力的养成。

2.在教学反馈―矫正环节中提供更多的帮助使得学生的反馈―矫正环节进展顺利。

通过三轮行动研究,我们在不断地探索和研究中,基本确定了有效培训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数字图像综合处理能力培养的课程方案。

参考文献:

[1]冯忠良.结构化与定向化教学心理学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2]时勘.心理模拟教学的原理与方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年10月.

[3]时勘.现代技术培训心理学――心理模拟教学・原理・方法[M].云南教育出版社,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年3月第一版.

[4]潘菽.教育心理学[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3.

[5]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

[6]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