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物理说课稿

初中物理说课稿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物理说课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中物理说课稿

初中物理说课稿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课程标准;实验稿;修订稿;物理教学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规定的是国家对在校初中生在物理科学领域的基本素质要求,它毫无疑问地对初中物理教材、教学和评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因为无论教材还是教学,都是为这些方面或领域的基本素质的培养服务的,而评价则是重点评价学生在这些方面或领域的表现如何,是否达到了国家的基本要求。因此,无论教材、教学还是评价,出发点都是为了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那些素质的培养,最终的落脚点也都是这些基本的素质要求。

学习课程标准一方面要横向学习课程标准的内容,另一方面要纵向学习,对比新旧课程标准的区别联系,进一步深入理解课程标准,以更好的指导教学。

一、纵向学习物理课程标准,加强对物理教学的理解

从整体结构来看,新课标共有五个部分,分别是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和附录,每一部分的学习都对教师理解物理教学有极大的帮助。

前言部分是对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及课程标准设计的一个呈现。是我们认识物理课程和物理教学的一个窗口。物理学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的物理课程正是要通过物理学这门自然学科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在物理教学当中,我们一定要重视课程的基础性、时代性及实践性等基本性质,传授科学内容的同时,也要注重对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传授。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理念是从目的、内容、实施、评价方面分别做出的要求。在教学的具体过程中,还要注重教学对象、教学的目标性、教学的生活化社会化、教学的实际性等。也就是是课程基本理念中所倡导的。

美国的动画片《猫和老鼠》给了我们一定的启示,生动有趣的动画表演中融入大量的科普知识,这是美国实施全民教育的一个途径。以此启发我们的教学,在义务教育初级阶段,我们也应该懂得此时教学面对的对象是在特定学龄的青少年,在关注个体差异的同时我们应该为每个学生提供平等的机会,面对全体教学,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分目标。总目标是物理课程所要达到的整体目标,而分目标则是通过对总目标进行分层次分性质的划分而得来的三个维度的目标,分别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每一个为维度中做了一些具体的规定。也就给教师从多方面培养学生提出较为明确清晰的规定。

内容标准中含有科学内容和科学探究两个方面,科学内容中含有三个一级主题,三个一级主题下面又含有若干个二级主题,在每一个二级主题下面又包含若干个三级主题。而我们的三维课程目标在三级主题里有具体要求。如“通过实验,了解金属或塑料的弹性,列举弹性在生活中应用的实例”了解弹性是对知识点做出的规定,而通过实验则是具体规定了认识到方法,列举弹性在生活中应用的实例则是讲科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这是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做出的规定。

二、横向对比学习物理课程标准,进一步加深对物理教学的理解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共有两版,《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修订稿》)与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实验稿》)。以上主要是对新课标也就是实验稿的分析学习。下面我们可以通过对比对比实验稿与修订稿,深入了解课标变化的具体内容,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标的内容,以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实验稿》到《修订稿》五个大的部分基本没变,《修订稿》在保持原整体框架结构和核心内容基本不变的基础上,增强了指导性、规范性、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

从整体上看,“前言”、“课程目标”两部分的变化以合并为主,如“知识与技能”由原来六条合并为五条,“过程与方法”由原来六条合并为五条,“情感态度价值观”由原来七条合并通为五条。“课程内容”中的变化以拆分、细化为主,主要表现为内容的删、增、换、移。“附录”中增加了附录1《学生必做实验说明》,列出了学生必做的,20个实验;调整附录2《行为动词说明》,将部分行为动词重新调整界定;增加了附录3《科学探究实例》。

前言部分内容更加明确具体,尤其强调了物理课程应该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培养,强调物理课程应该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物理课程要与生活、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相联系。

科学内容的修订可以细化到五个方面。首先是规范要求,增加可评价性。把《实验稿》中“大致了解”、“初步了解”这一水平的认知程度统一为“了解”,不再分更多的层次。另外“了解”后对应的动词修订为“说明”,而“理解”对应的动词修订为为“解释”。这种统一规范要求有利于我们更加清晰的理解课程标准,尽量减少认识上不清晰。所以在我们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注意动词要求。例如,《实验稿》中对欧姆定理的要求是理解欧姆定律并能进行简单计算,而在《修订稿》课删掉“能进行简单的计算”,理解欧姆定律就应该包括了对其进行计算,而且不单单是简单的计算。其次是细化条目。如“探究光的反射和折射”在初中对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要求是不一样的,对光的反射的要求比对光的折射的要求高,所以这种统一要求是不科学的。所以在课程标准的修订版中规定的是“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定理、探究并了解光的折射现象及其特点。”再次是适当删减。主要是是删减一些非核心、与物理知识联系不强的知识。

怎样进行探究式教学,即依课程内容和教学实际进行部分探究或完全科学探究实例。为教学提出了更为明确的指导。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考试命题依据,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纵向学习新课程标准,并从横向对比学习中加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才能更加有利于我们推进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黎红.《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规划与落实[J].中小学管理,2012(4):16-18.

初中物理说课稿范文第2篇

修订工作组:十年来,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实施的成效主要体现在:有效促进了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师对物理课程的教育功能有了新的理解。科学探究有力地促进了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开发课程资源的主体意识得到提高,并重视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和发展功能。与此同时,对新课程的研究与实践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通过几次大规模的调研、深入一线的课堂观察和访谈,我们发现物理课程标准中还有许多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其一是关于科学探究。探究教学是物理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的教学方式。教师们虽然认同探究教学,但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困难和困惑,如怎样教学才符合科学探究的思想?探究是应更注重学生的操作还是思维活动?等等。教师们希望能在物理课程标准中适当增加不同类型的探究案例,使探究案例具有典型性、多样性和新颖性,并增加对案例具体的剖析,以增进教师对科学探究教学的理解,提高探究教学的有效性。

其二是关于学生学习评价。评价内容与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重点。部分教师认为,《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评价建议内容偏简单,缺乏评价的基本模式、案例、学生的日常表现记录范例等,评价建议应有更具体的指导。有关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程目标评价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入,增强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另外,考试评价内容与形式有待深入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缺乏科学合理、可操作的指标体系,过程性评价在学生学业总成绩中所占比例的研究不够深入。考试评价中如何更好地体现对学生学科核心能力的考查,以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等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科学内容包括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三大部分。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发现,老师们认为偏难的内容都是与生产、生活相联系的要求探究的内容,实际上,这些内容在知识上的要求都是最低的,仅要求“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不容易把握探究的“度”,对于一些探究结论比较明确的内容教师们比较欢迎。这说明教师对课程教学的认识和把握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

《江苏教育研究》:根据时展的需求,针对课改实验区的反馈意见,结合两次大规模问卷调查结果,物理课程标准修订组对《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进行了修订。请给我们介绍一下修订的指导思想以及参考的修订依据。

修订工作组:本次修订的主要指导思想是坚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方向,注重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提升,关注学生应对未来社会的挑战,突出课程的基础性、时代性及应用性等,注重增强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的指导性、规范性、操作性与可评价性等。

在本次修订中,主要参考的修订依据有:国家有关课程改革的方针、政策,尤其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课程改革提出的要求;问卷调查、深入访谈及会议研讨得到的各类调研结果;基础教育物理(科学)课程的国际比较结果;时展对中学物理课程提出的要求等等。在这些修订依据中,修订组非常关注的是课改实验区一线教师的调研反馈结果。

《江苏教育研究》:能否给我们介绍一下这次修订的整体思路和具体修改原则?

修订工作组:好的。经过广泛的交流、讨论,修订组确定了修订《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整体思路,即:坚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坚持《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确定的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培养目标,保持《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原有的整体框架结构和核心内容不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规范《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与“科学内容”相关的行为动词,适当增加案例,调整“实施建议”,仔细推敲文字表述等。

《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的五部分内容:“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及“附录”,其具体的修改原则如下:

对于“前言”,根据对所有学科统一的修改要求,调整表述;“课程目标”保持原结构不变,调整表述;“内容标准”保持原结构不变,微调“科学探究”,修订“科学内容”;“实施建议”保持原结构不变,侧重修改“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附录”补充学生必做实验,增加案例及评析,规范行为动词。

《江苏教育研究》:广大一线教师期望物理课程标准的修订能给自己的教学实践带来新的积极变化,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2011年版物理课程标准对初中物理课程的教学将会产生哪些影响,到底解决了哪些教学实践问题,这是教师们最为关心的,请给我们谈谈这方面的情况。

修订工作组:这个问题从六方面来谈。

一是调整内容,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精神,修订组从四个方面调整了《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课程内容,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首先,删去了与物理学关联不强、要求比较宽泛的条目,以减少课程内容。其次,删除了一些初中学生普遍感到有一定难度,而进入高中后将会进一步学习,且删去后并不影响初中知识结构的系统和完整的内容。此外,学生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已学习的物理知识,初中又没有进一步提升的,则没有必要进行简单地重复。知识内容尽管不做调整,但通过降低教学要求的层次,达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目的。

二是明确要求,使教师教学心中有底。修订后的《物理课程标准》,在认知领域中只设立了解、认识、理解三个层次,不再使用“初步认识”、“大致了解”等介于两者之间的说法,其行为要求更清楚了。对教学中不太容易把握的内容,修订后的《物理课程标准》通过一定的行为动词结合概念、规律、现象的具体表述,使教学要求进一步得到明确。本次修订后的《物理课程标准》,在附录中列出了20个物理实验的项目清单,作为必做的学生分组实验,并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在这20个必做实验之外,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实验资源开出更多的分组实验。这一做法,不仅消除了教师的疑虑,也明确了实验要求,这对有些地区正在逐渐弱化的物理实验教学来说,无疑增添了健康发展的动力。

三是微调条目,优化三维目标。修订组对《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科学内容”的三维目标进行了全面审视,把有些条目的内容进行了微调,使课程目标得以优化。在知识方面,增加了“摩擦起电”、“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磁场”、“热机工作原理”等知识点,这些都是学生能接受的内容,补充后,知识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在“过程与方法”目标方面,《物理课程标准》进一步强调科学探究,强化物理实验,增加了“通过实验,探究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条目,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物理课程标准》进一步加强了跟生产、生活的联系,增加“了解电磁感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运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说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知道大气压强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等要求,更加关注知识的实践应用。

四是科学探究,用实例消除困惑。《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原有科学探究案例三个,修订时只保留了其中一个作为课外探究的实例,重新撰写了两个,作为课堂内的实例,引导教师认识:课内的探究和课外的探究有什么区别?实例是怎样处理上面所说的两对矛盾的?《物理课程标准》所设计的两个课内科学探究的实例,一个是“探究电磁感应的条件”,另一个是“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课堂内的科学探究,通过“不同的课题侧重培养不同能力”的办法,来实现各种探究能力的全面发展,消除了教师实施科学探究时关于两对矛盾的困惑。第三个实例描述的是学生课外的科学探究,介绍了一个在课外进行的完整的科学探究实例,让教师看到课外和课内的科学探究在教学上是有区别的。修订后的《物理课程标准》在每个科学探究实例后面都添加了一段“评析”,帮助教师理解实例所说明的问题,使实例能起到更好的示范、指导作用,用实例消除教师的困惑。

五是教学建议,让科学内容的教学理念更加明确。修订组对《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教学建议”进行了重点修改,除保留了原来“重视科学探究式教学”和“加强物理学与生活、社会的联系”两个主题以外,新设立了关于“实验教学”和“科学内容教学”两个方面的主题,强化对新课程下“实验教学”和“科学内容教学”的指导。

六是学习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更为清晰。修订组对《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评价建议”也进行了重点修改,修改后的“评价建议”,从指导思想、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四个方面,全面渗透着“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主题。“评价建议”强调,学习评价应改变以往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做法,应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为此,必须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功能和激励功能。通过学习活动,诊断学生在发展中的优势与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通过评价,激发学生内在发展的动力,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展自己的潜能。

《江苏教育研究》:这次修订保留了《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科学内容”的一级、二级主题,主要针对三级主题内容进行了修改,具体进行了怎样的修改,这样的调整是出于什么考虑,请给我们介绍一下。

修订工作组:以下从具体的几个方面来谈三级主题内容的修改。

一是规范行为动词,增加可评价性。为了便于评价,便于理解《物理课程标准》中“科学内容”的条目,本次修订进一步规范了行为动词。如,将原有的“初步认识”和“大致了解”等行为动词调整为“认识”和“了解”,整合了行为动词的种类,使认知水平相对更清晰。例如,将原条目“理解欧姆定律,并能进行简单计算”规范为“理解欧姆定律”,因为“理解”已有计算之意;再如,原条目“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规范为“探究并了解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因为对该条目不仅要求探究过程而且要求了解探究的结果。

二是细化条目,明确要求,便于操作。鉴于《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有些内容条目比较原则,要求比较宽泛,不便评价,本次修订时对这些条目做了进一步的细化,这有利于教学,也便于评价。如,原条目“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规律”细化为“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定律、探究并了解光的折射现象及其特点”。这不仅增加了可评价性,而且明确对光的反射与光的折射的不同要求,避免了盲目地人为拔高。再如,原条目“……会测量温度……”修订为“……会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对应要求更加明确,并适当降低了难度。

三是适当删减知识内容,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为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使其科学素养综合提升,本次修订适当删减、整合了一些内容,适当降低了要求。如,将原条目“比较色光混合与颜料混和的不同现象”中的“颜料混合”删去,因其与物理关联不强;将原来与半导体、超导体、纳米材料等有关的3个条目,通过“新材料”将其整合为1个条目,而原来的具体内容则作为例子列入,这既降低了难度,又为教材编写和教师教学留下了发挥的空间。

四是适当增加内容,重视落实三维课程目标。因学习需要,也为学生全面发展,本次修订适当增加了个别知识内容。如,增加了“通过实验,观察摩擦起电现象,探究并了解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因调查得知,此内容在小学科学、高中物理中皆未明确要求,加之此内容与生产、生活联系密切,而且对学生的后续学习有一定影响,因此增加了此条目。为加强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关注未来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提升,本次修订增加了与生产、生活联系的条目。如,增加“用物体的惯性解释生活和自然中的有关现象”、“运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说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知道大气压强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了解电磁感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用焦耳定律说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等。为促进物理实验教学的发展,加强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本次修订增加了对物理实验的要求。如,增加“测量密度”、“测量速度”、“探究液体压强”、“观察静电现象”等等。同时,不仅在三级主题中增加了实验条目,而且在附录中补充了学生必做实验,共20个。这些实验,不仅注重了内容结构的合理,而且注重了能力结构的协调。强调了进行探究式实验,鼓励有条件的学校不仅让学生完成列出的必做实验,而且应充分利用已有的实验器材,努力开发适合本校情况的实验课程资源,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动手做实验。

《江苏教育研究》:纸笔测验、作业、作品评价、成长记录,是初中物理课程中学习评价的常见方式,修订后的物理课程标准如何指导教师通过以上方式贯彻“评价促进学生发展”这条主线?

修订工作组:“评价建议”指出,纸笔测验能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学习,为教师改进和调整教学提供依据;并强调应通过纸笔测验保持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与热情。由此联想到,有些学校期中、期末考试物理试卷的命题,经常出现难度把握失当的情况,过难的题目摧毁了学生的自信,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这都是与“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理念不符的。纸笔测验试题的评价目标不应随意拔高,“评价建议”通过一个实例对命题者打了一剂“预防针”:修订后的《物理课程标准》要求“了解串、并联电路电流和电压的特点”这一知识。而教学实践中可能不少教师会凭自己的经验把这一要求延伸到“电阻”,“评价建议”特地指出,该条目没有对串、并联电路的电阻关系提出明确要求,因此,在考试评价中,不应把串、并联(甚至混联)电路的电阻规律作为统一的教学要求让学生掌握。引导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深入研读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克服评价目标的随意性。

初中物理说课稿范文第3篇

1《课标(2011年版)》和《课标(实验稿)》中的“认识”层次知识点的变化

对比《课标(实验稿)》和《课标(2011年版)》可以发现,有8个知识点不变.其它变化如下表一:

从表1的对比中,可以发现:一共有8个与“认识”层次有关的知识点发生了变化.

2变化的原因分析

2.1降低要求的原因分析

(1)由“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降低为“1.2.2 知道质量的含义”

物质的质量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且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物理概念.“质量”一词来自拉丁文“Miss”――意思是指“原子的综合”.1620年弗・培根在他的《新工具》一书中给质量下的定义为“物体所含物质之量”,这与我们教材中的“物体中所含物质的多少”的定义非常近似.但是,熟悉物理学史的人都知道,公认的给出“质量”明晰概念的是培根以后的牛顿.牛顿在1684年底写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对质量作了如下定义“物质的量就是综合它的密度和体积而得出的量”.随着时代的发展,又出现了“惯性质量(即同一力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根据它们产生加速度的大小来确定的质量)”和“引力质量(即根据物体引力或产生引力的大小来确定的质量)”以及爱因斯坦提出的“物系的惯性质量就是它的能量的量度”等观点.

由此可见,在初中阶段要想使学生“认识”这些“质量”的概念,哪怕是“初步认识”,也是做不到的.所以,《课标(2011年版)》对质量概念只要求能“知道质量的定义”,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能力.

(2)由“认识机械的使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降低为“3.2.4了解人类使用机械的历史发展过程.了解机械的使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初中阶段,《课标(2011年版)》涉及机械的知识点主要是杠杆类和斜面类这两类简单机械.虽然它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是不可缺少,也是无处不在的,但是想要在电气化高度发展的今天,仅仅通过简单机械就让学生“认识机械的使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显然是力不从心的.相反,历史学科更容易让学生达到这一要求.

2.2提高要求的原因分析

(1)由“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牛顿第一定律”提高为“2.2.5通过实验,认识牛顿第一定律”《课标(实验稿)》用“描述”这一行为动词将牛顿第一定律置于“了解”层次,而且仅仅是“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而已.显然,这不足以让学生对其形成正确的认识,自然也不会通过它来真正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不会真正理解惯性,甚至也影响到对“平衡力”的理解.

《课标(2011年版)》强调“通过实验,认识牛顿第一定律”,则可以改善这一状况.

(2)由“通过实验初步认识声产生和传播的条件”提高为“2.3.1 通过实验,认识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认识”这一行为动词,《课标(实验稿)》把它解读为位于“了解”与“理解”之间(《课标(2011年版)》连这句解释的话都删了,只给出“认识”两字).说的似乎没问题,但究竟学生产生了怎样的表现,才算是达到“认识”层次了,的确让一线的教师们满头雾水.十年前是如此,十年后的今天仍是如此.至于“初步认识”是怎样的表现,就更找不到北了.所以,这种微调,也是一种无奈之举.

至于为什么不把它调整为更低的“了解”层次,笔者认为主要是由“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在声学部分的基础性地位决定的.

2.3修改要求的原因分析

由“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并认识这种探索将不断深入”修改为“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关注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新进展”.

“认识人类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将不断深入”,应该是一种观点或者是信念,属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范畴.而“认识”这一行为动词,在《课标(2011年版)》中是专属于的“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行为动词.因此,用专属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行为动词“关注”来代替“认识”,理所当然.

将“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并认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修改为“知道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关注探索宇宙的一些重大活动”也应该是这个原因.

2.4增加要求的原因分析

增加了“2.4.2通过实验认识磁场.知道地磁场.”

“了解磁场,知道磁感应强度和磁通量.会用磁感线描述磁场”这是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版)中的一个三级主题,而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出现这样的三级主题显然不合适,但《课标(实验稿)》对“磁场”不做任何要求,而直接要求“通过实验,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则显得不正常.因为这样既不利于落实三维目标,也不利于教学评价.显然,这是《课标(实验稿)》的一个遗漏.

2.5删除要求的原因分析

删除了“初步认识宏观热现象和分子热运动的联系”.

“了解分子运动速率的统计分布规律.认识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理解内能的概念”、“用分子动理论和统计观点解释气体压强”这是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版)中的两个三级主题,其中应该包括“初步认识宏观热现象和分子热运动的联系”.所以,这一知识点放在高中学段更合适.

初中物理说课稿范文第4篇

一、课程标准中各部分内容的变化特点

(一)总体结构:保持稳定的基础上更加简洁清晰

2011年版总体框架保持稳定,内容结构体系比实验稿简洁,逻辑体系更为清晰。

从2011年版的“前言”文字具体表述来看,新课标明确了初中物理的课程性质,删去了与课程目标重叠的内容。在“课程基本理念”中,将“注重学生发展,改变学科本位”调整为“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将“构建新的评价体系”调整为“注重评价改革导向,促进学生发展”,将“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调整为“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注重科学探究”。

“前言”中的“课程标准设计”调整为“课程设计思路”,将“课程设计思路”用简化语言进行表述,突出了课程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并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表述课程目标,对全体学生应掌握的科学内容提出要求,并具体阐述了科学探究包含的七个要素及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

(二)课程目标:陈述框架保持不变而具体条目有所精减

从“课程目标”部分看,陈述框架没有变化,依然是“总目标+三维目标”的陈述模式,2011年版中将原实验稿中5条课程总目标简化为4条目标。三维目标的表述总体体现了条目减少,语言叙述简洁,要求进一步明确。

一是“知识与技能”目标由实验稿的6条变为5条。将其中知识内容标准要求“初步认识、初步了解”的层次分别调整为“认识”、“了解”层次,便于教师理解和把握教学要求;同时,将原知识技能目标中的第5条与第6条合并为一条,这样对实验技能的叙述更为集中明确。

二是“过程与方法”目标由实验稿的6条调整为5条。2011年版主要强调“初步观察能力、提出问题能力、信息收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信息交流能力”的培养,主要变化体现在将原目标中第1条与第2条合并,集中表述为“具有观察能力与提出问题能力”。在原实验稿第3条目标(现第2条)中增加了“有控制实验条件的意识”。2011年版第3条中增加了“经历从信息中分析、归纳规律的过程”,另外将原实验稿第6条与第5条整合,增加新的第5条表述,突出强调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自学能力,学习物理学家在科学探索中的研究方法,并能在解决问题中尝试应用科学研究方法”。从“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变化看,主要是对科学研究方法的应用能力、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能力、自学能力有了新的要求。

三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由实验稿的7条调整简化为5条。主要变化在:第2条中增加了“有团队精神”;第3条增加“能总结成功的经验,分析失败的原因”;原第4、5条合并,增加了“勇于创新”;原第6条、7条合并,将原来“初步认识”的目标要求改为“关注”要求。

(三)课程内容:科学探究保持稳定而内容要求变化明显

1.科学探究各个要素的教学要求水平层次有所微调

2011年版的“课程内容”简化为“科学内容和科学探究”两个方面,删掉了原实验稿中科学内容三个一级主题的目录。

2011年版的“科学探究”部分突出的变化主要是“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要素”,其修订具体表现在:每个探究要素的教学要求变化基本不大,只是个别条目的顺序的调整,部分条目语言的精练。其中各探究要素教学要求共性的变化是:对七个探究要素在科学探究中的意义统一由“认识”层次变为“了解”层次。比如:将“猜想与假设”要素中原来要求“认识猜想与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降低为“了解猜想与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意义”;“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将原有第7个要点简化合并为5个,表达更为简洁,其中“认识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的要求调整为“了解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在科学探究中的意义”,删掉了“尝试评估有关信息的科学性”要点。

本次修订将实验稿中“科学探究实例”部分调整到“附录”部分,把原有“比较材料的保温性能、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两个实例调整增加为“什么情况下磁可以生电、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比较材料的保温性能”三个探究实例。三个探究实例既有完整的探究过程,也有部分探究要素的强调;既有按教材设计的探究内容,也有可以课外自选课题的探究内容。并且在每一个案例后增写了一段“评析”,对该科学探究案例的设计、实施进行解读,旨在分析本案例的特点,解释探究实施体现的侧重点以及所实现的具体目标。值得一提的是,课程标准为了强调科学探究活动,在“附录”部分特意列出了必做的20个学生实验,这样既有利于实验教学,又有利于实验评估。

2.科学内容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删减、整合、移动与拆解

2011年版的科学内容保持“物质、运动与相互作用、能量”三大主题。从修订的变化看,一级、二级主题内容保持稳定,主要是针对三级主题内容进行了调整、细化和修改。从具体条目上看,实验稿的三级主题内容条目有68条,修订后的三级主题内容条目减少到63条,其中“物质”主题内容条目由原来的18条减少为14条,“运动与相互作用”主题内容条目由原来的22条增加到25条,“能量”主题内容条目由原来的28条减少到24条。三大主题中内容条目变化有具体内容条目的增加、删减,也有部分条目位置的移动(比如从“能量”主题移动到“运动与相互作用”主题)。以下就科学内容的具体修订变化进行论述:

(1)进一步规范了科学内容目标行为动词的陈述,有利于内容目标的评价与测量

从2011年版的修订看,“科学内容”的三级主题内容条目着重规范了行为动词的表述,这样便于一线教师理解内容条目,有利于基于内容标准进行命题与教学评价。

2011年版中“附录”行为动词说明更为清晰和简明,便于教师把握科学内容的教学水平要求。具体表现在:本次修订删去了原课标中的“初步”等行为动词,整合了行为动词的种类。调整原有表述科学内容的行为动词分类,修订为“认知性目标行为动词”、“技能性目标行为动词”和“体验性目标行为动词”三个类别。具体说:

“认知性目标行为动词”中的“了解”水平的行为动词由原来的“了解、知道、描述、说出”修订增加了“列举、举例说明、说明”3个新行为动词;“认识”水平保持不变,行为动词仍是“认识”;“理解”水平的行为动词由原来的“区别、说明、解释、估计、理解、分类、计算”7个修订调整变为“解释、理解、计算”3个。从行为动词的修订变化看,“说明”由原来的“理解”水平调整到“了解”水平中。而对行为动词“区别”“估计”、“分类”进行了删减。

“技能性目标行为动词”的内容水平保持“独立操作”不变,但是行为动词的举例由原来的“测量、会、学会”3个修订增加为“会、会测量、会选用、会使用、会根据……估测、会用……测量”6个。

“体验性目标行为动词”的内容水平由原来的“经历、反应、领悟”三个层次修订调整为“经历、认同、内化”三个层次。并且,三个水平层次的行为动词举例与修订前相比,更加简化。“经历”水平的行为动词删减了“感知、调查、学习、体验”4个,增加了“尝试、能”2个。修订后的“体验性目标行为动词”把实验稿中“反应”调整为“认同”水平,其行为动词包括“关心、关注、有……意识”;把实验稿中“领悟”调整为“内化”水平,其行为动词包括“养成”。

(2)进一步细化了科学内容的条目,确保一线教师能够明确和把握教学要求

“实验稿”中有些内容条目的表述相对比较原则和含糊,不便于进行命题评价。2011年版在修订中对有些主题的三级主题的内容条目做了进一步的细化,便于一线教师在教学中把握教学要求,也有利于命题评价。

(3)进一步整合、删减部分科学内容的条目,保证科学内容的逻辑体系更为清晰

“半导体、超导体、纳米材料”等有关条目,如“初步了解半导体的一些特点。了解半导体材料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初步了解超导体的一些特点。了解超导体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可能带来的影响。初步了解纳米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合并、整合为“通过收集信息,了解一些新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了解新材料的发展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与原来3个内容条目相比,表述更为简洁、明了,增强了整体性,既降低了难度,又为教材编写和教师教学留下了更多空间。再比如:“知道光是电磁波。知道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和“了解电磁波的应用及其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以上两个条目,2011年版已整合为1个内容条目“知道电磁波。知道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了解电磁波的应用及其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四)实施建议:总体框架有所调整而表述更为具体、有操作性和指导性

2011年版第四部分“实施建议”的内容结构作了微调,由原来的“教学建议、教科书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建议、学生学习评价建议”修订为“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建议”。

“教学建议”基本保留原有结构,对标题略做修改,并微调了小标题。首先,重新拟定标题,保留了“重视科学探究式教学”,修订和增加了“发挥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在科学内容教学中注重落实三维课程目标”、“加强物理学与生产、生活的联系”三个标题。其次,对教学建议的文字进行了修改。围绕以上四个标题进行教学建议时,为便于一线物理教师掌握和领会,皆注重内容结构的逻辑性,关注参考建议的可操作性,同时渗透和强调了最新的新课程理念与教学理论的指导与落实。

“评价建议”的文本结构也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内容标题由原来“评价的目的、评价的内容、评价的形式”调整为“指导思想、评价内容、评价方法与使用、评价应注意的问题”,增加了建议的“指导思想”以及“评价应注意的问题”。应当说,评价建议由以往较为原则性的建议调整和修订为更具有操作性、针对性的建议,尤其是“评价内容”部分围绕“三维目标”分别结合具体的实例展开陈述,比实验稿更加具体,也更易于理解和掌握。另外,评价建议中还进一步介绍了评价“作业评价、测验、作品评价、成长记录”等多种方法,对操作方式中容易忽视的问题也提出了具体建议,提醒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注意多种评价方式有机结合、实现有效的评价反馈”。

二、课标修订对当前物理课程教学的启示

(一)进一步加强了课程标准的落实力度

重视和加强课程标准培训的力度。围绕课程标准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采取集中培训、分散研讨等多种形式,通过主题沙龙、网上教研等多样化的特色活动,加强课程标准的再学习、再讨论和再认识;通过学习和培训进一步学习和领会修订的课程标准的新内涵与新要求,并以此指导当前的物理课程教学,为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展开大胆的教学实践。同时,加强结合课例进行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围绕内容目标进行达标教学、教学设计优化、教学评价研讨等。

(二)进一步清晰了教学要求的把握深度

2011年版课程标准,对“科学内容”的部分三级主题条目的行为动词进行调整,进一步明确教学要求的水平层次,这样有利于一线教师更为准确地把握科学内容的教学要求,避免了教学的随意性,也合理控制和避免加重学生不必要的学业负担。

(三)进一步明确了教学内容的涉及广度

2011年版课程标准结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科技发展以及人才培养需要,对一些科学内容进行了整合、删减,尤其是增加了不少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知识条目,不仅有利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物理课程的学习,更有利于教师清晰教学内容所涉及的广度。结合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看,教师不能局限于教教材,更要放眼更为广阔的领域和视野,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让物理教学内容更为充实,更适应学生素质发展的需要。

(四)进一步领会了科学探究的落实程度

2011年版课程标准对“科学探究”七个要素的科学探究能力基本要求进行了调整、细化与整合,让科学探究更具有针对性。同时,在“内容标准”中,突出了通过实验来探究或经历探究过程,而且还将“科学探究”中一些学生实验单独列在附录中,这样更有利于科学探究的落实,保障学校开足、开好物理实验,让学生充分参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此外,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也进一步强调了如何利用相关资源开展科学探究活动,这些都为老师更好地落实科学探究活动,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与提升奠定了基础。

(五)进一步突显了学科评价的考查精度

2011年版课程标准适当调整了“科学内容”的行为动词并明确了一些行为动词的举例,让教师更容易领会和把握科学内容掌握的程度,也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进行针对性的评价。在课程标准的“评价建议”中,也再次提出要“实现有效的评价反馈”,因此,2011年版课程标准,不仅有利于教师日常教学学习评价、各地中考学业评价精度的提高,也有利于推进物理教学评价方法的进一步落实。

(六)进一步强调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力度

初中物理说课稿范文第5篇

走进香港的校园,惊异地发现,学生的书包很小、很轻。上课了,学生们的桌面上只有小小的文具袋——没有教材、没有笔记本!在课堂上,教师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发下了一张a4纸,学生们立刻做起来了——这,就是香港的课堂教学工作纸。

笔者和同事分别走访了香港五所学校,并在互联网上大量搜索,了解到“工作纸”是一种教学辅助工具,在港澳地区以及一些发达国家的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并进一步发现香港教学工作纸和起源于江苏溧水东庐中学的理科讲学稿有异曲同工之妙,也因为地域、背景不同而各有各的精彩。本文谨对香港科学教学工作纸和龙岗科学讲学稿作较深入的对比研究。

一、对比分析

1.编写依据的异同

《香港教育改革大纲》提倡教师依据《生活科学(中一至中三)课程纲要》内容,选择使用多元化教材或者自行编写校本教材,一般不用固定教材。由于《课程纲要》中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活动设计、教学建议活动等编写得非常周全细致,再加上香港教师普遍高学历、高素质的背景,使得香港教师具备博采众家之长的自行编写校本教材的能力,他们的教学工作纸编写也就是围绕着《课程纲要》这个核心进行的,呈现出个性盎然、五彩缤纷的特点。

龙岗科学讲学稿依据深圳市统一使用的浙江版科学教材,同时紧紧围绕《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以及《深圳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说明》的要求进行编写,所以表现出编写的讲学稿一般都是紧扣中考考点对教材进行处理,明确具体,符合深圳科学综合课起步初期的实际情况——教师由单一课程向综合课程转型的过程中专业化程度不够的问题。但是这种单一的教材必然导致讲学稿的编写很少能够拓展发散,局限性较明显。

2.编写人员以及流程的异同

香港由于教师个人素质较高,并且因为对于知识产权的高度重视,所以一般来说工作纸都是独立编写(也有专门机构编写供大家使用),在学校同事中较少有共同完成一份工作纸的情况。在调查中了解到,香港的学校也会要求教师们进行集体备课,比如说圣芳济书院、路德会吕明才中学、赛马会官立中学等。不过,也有很多学校因为老师们普遍课时量大(人均每周课时超过30节),老师们在校的能够集中的时间非常稀少,所以一般而言集体备课仅仅局限于对《课程纲要》的研讨、上课的主要内容等,在细节方面一般就不再深入研究。

龙岗科学讲学稿的备课模式可概括为“专科主备初稿,集体研讨二稿,个人再备三稿,课后反思四稿”,意思是由同一备课组中的专科老师(包括物理、化学、生物、自然地理四个学科内容)提前一周进行主备,每周会有一到两次的半天时间进行集体备课,备课组长以及备课组的老师会详细审查讲学稿的初稿,并提出大家的改进意见;主备在大家的意见基础上进行修改定稿,印刷出来的二稿发给每个老师,每位老师再根据自己班上学生的具体情况,直接在二稿上进行补充或者注明自己的教学流程以及相关活动采取的措施,这就是第三次的个人备课;师生在课堂上共同使用讲学稿之后,每位老师在“讲学稿”的讲学体会栏里填写自己的教学反思,记录成功与教训,使其成为一个不断打磨、不断提升的过程,不仅为下一阶段的复习课提供教学依据,也为下一年的集体备课提供建设性意见。这样的主备——集体备——个人备——反思改进四个层面的教学设计,使得每份讲学稿的设计既有专业性又具有针对性,是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的有机统一。

3.编写类型以及模块的异同

香港科学工作纸种类较多,例如有些学校以“ws”开头的是学生课堂活动记录工作纸,以“bc”开头的代表基本能力训练工作纸,以“pc”开头的是评估用工作纸。由于有很多类型,所以每份单一的工作纸内容相对简单,一般只需一张a4纸即可完成。比如说,有一份关于《人的眼球》的学习工作纸,呈现的只有一幅眼球的图,学生要在图的旁边填写各个部分的名称,并且在下方的表格中填写各部分的构造以及功用。没有多余的语言,直接明了,便于学生在课堂上迅速完成相关知识的练习,也便于教师促进全体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及时了解全体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这就是基本能力训练工作纸。另外还有课堂活动记录工作纸,类似于实验、探究课的实验活动步骤、结论的填写;评估用工作纸即为一份有是非题、选择题、填充题、问答题等的课堂检测题。很多学校为了区别各种类型的工作纸,会用不同颜色的a4纸制作,方便师生在课堂上快捷使用,也利于学生日后归纳整理各种工作纸。

龙岗科学讲学稿将教师的教案和学生的学案“合二为一”,在编写时,往往集课前预习、课堂活动、即时反馈练习、验收学习效果以及课后反思等关键环节汇集在一份讲学稿中。比如说学习《人的眼球》,根据课程标准以及教材就确定了学习目标、预习范围、自主预习·学讲互动、学到了什么——课堂小结、当堂训练、牛刀小试等六个模块。一般而言,讲学稿低年段用a4纸正反面印刷,高年段用a3纸正反面印刷,并且教学中做到“四精四必”——精选、精讲、精练、精批,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补,一方面切实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另一方面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自主学习的状况,以便跟进和个别辅导:

4.使用方法的异同

香港工作纸根据类型不同,使用的时候方法也不同。例如有学校不仅通过个人的力量来解决工作纸上的疑难问题,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解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培桥学校,小组合作学习不仅关注到学生的差异性,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进行互助学习。同时为了促进孩子们进发出更优异的思想火花,他们还设计了在课堂上进行转组的学习活动,让学习水平相当的学生在一起研讨问题,这时体现的是“组内同质、组间异质”。

龙岗科学讲学稿通过教学中的“自主预习→小组讨论→展示交流→质疑思辨→巩固验收”五个环节来达到“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和谐统一”。以一节《变阻器》为例,新课伊始,教师则让学生展示自己在家中收集的有关变阻器的各种实物,有可调台灯、可调电吹风、可调录音机等等,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环节,其实就是学生展示自己预习成果的一种很重要的方式,学生不仅根据老师设计的讲学稿,读懂了教材中文本的东西,同时也在老师的指引下,注重观察生活,学以致用。接着,老师开始组织学生讨论、展示、交流昨天下发的讲学稿,当进行到讲学稿的一个思考题:从一条直导线到滑动变阻器,科学家经历了哪些思考和探索?学生们顿时更加活跃了:

生1:如果是将导线直接接入电路中,那么导线就要像教室那么长了!

转贴于

生2:可以缠绕在一个棍子上,而且要用绝缘体。

生3:我有一个问题,如果是这样缠绕的话,你不怕横向导电吗?

生1:我们可以在导体上包一层绝缘皮。

生3:如果是这样一个个包住的话,每一个都那么肥,你不怕不方便吗?

生1:我们可以改进为在导体上涂一层绝缘漆。

生4:那你全部涂了绝缘漆,不是不能导电了?

生1:正因为是这样,我们可以刮一条滑片经过的路径。

生4:你可以指给我们看看吗?

生1拿起一个滑动变阻器,指出那条划线,并解释着……

在这里是“生生互动,教师主持导戏,从有形中来到无形中去”的课堂,讲学稿设计了问题,学生围绕着问题进行思考、探究、质疑、思辨;在这里应试没有放弃,学生素质——交流、倾听、质疑、思辨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教师只是在适时的时候进行点拨提升,充分体现了讲学稿的“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特点。最后,教师通过课堂小测进行了本节学习内容的验收,以促进和检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

二、思考与启迪

1.坚定信念

“2006年学生能力国际评估计划”

(简称pisa)确认我们早已知悉的一些情况,香港十五岁学生的数学及科学能力均位居世界最前列,科学能力跃升至第二位(二三年名列第三位),数学能力则再度名列前茅,排名第三(与另外三个国家,地区同列前位)。

从上面资料可以看到,香港的科学教学有着其成功、独到之处,其中的课堂工作纸也是成功的一个重要环节,这给了在摸索阶段的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内地理科讲学稿很大的鼓舞,我们应该坚信这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一种高效的手段。

2.扬长避短

(1)学习借鉴香港教学工作纸编写时博采众家之长的特点,综合应用学科知识,我们在编写内地理科讲学稿时,不应拘泥于现有版本的教材,可以适当借鉴其他版本的教材以及理科最新最前沿的知识,在严格遵循《课程标准》的情况下,适当补充、拓展、提高,以弥补已选用的教材的单一性和局限性;

(2)学习借鉴香港课堂教学工作纸的多种类型,根据新授课、复习课、概念课、探究课等课型的不同,将内地理科讲学稿设置出相应的更为贴切、适用的模块;

(3)发扬内地理科讲学稿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互助学习的优势。通过讲学稿,首先一改教师传统的口头布置预习作业时目标不明确、家长督促无抓手、教师检查没依据的弊端,使得预习工作显性化,学生预习有了扶手,家长有了监督对象,老师有了检查载体。其次,在学生完成预习任务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内的互助学习,“兵教兵”的方式,帮助预习有困难的学生解决个人问题,然后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展示、质疑思辨解决共性问题,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4)学习借鉴香港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升华版——“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和“组内同质,组间异质”通过转组方式共存的特点,在讲学稿的设计、编写、使用过程中,注重因材施教,培优辅差,不仅关注后进生的转化问题,同时还要关注精英学生的成长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