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化学常见物质质量

初中化学常见物质质量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化学常见物质质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中化学常见物质质量

初中化学常见物质质量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化学;化学基本观念;科学本质

一、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化学基本观念的必要性

(一)培养学生的化学基本观念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当今社会科技日益发达、知识更新速度日益加快,新事物、新情况、新信息不断涌现,传统的只注重向学生传授大量事实性知识、不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念的做法已难以适应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只有以对知识的理解、建构为依托,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掌握一定科学方法的同时,形成一定的科学观念和科学态度,并对科学的价值作出合理的分析和判断,才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和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并承担相应责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培养化学基本观念是落实化学课程标准的需要

传统的以知识为中心的化学课程与教学,过于强调对事实性知识的学习和记忆,降低了知识对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价值和意义。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化学教学,重视学生对典型事实和核心概念的深入理解,突出学生化学基本观念的形成,重视培养学生正确的化学基本观念,增进对化学科学本质的理解,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

(三)培养化学基本观念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需要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规定初中化学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通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化学科学素养的三个维度中,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是基础,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与科学的价值观念是归宿。因此,提高学生化学科学素养,关键在于形成化学基本观念。

二、初中化学基本观念的内容构成

(一)元素观。元素观是人们对物质的基本组成成分所持有的看法,反映了人们从物质的化学组成方面来认识常见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思维倾向。化学组成是反映物质内化学元素的质与量的范畴,是人们认识化学结构和化学反应的出发点。科学元素观的建立,有助于人们理解庞大的物质世界和有限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自觉地从物质的元素组成上来认识物质的类别和性质,这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基础。

(二)微粒观。微粒观就是人们对物质微粒性的基本看法,表现为自觉在原子、分子、离子的水平上认识常见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用途和变化现象的思维倾向。在初中阶段学生建立的微粒观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宏观物质都是由原子、分子、离子等基本粒子构成的;构成物质的微粒是极其微小的并且存在着质量、体积大小不同的差异;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微粒之间存在间隔;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存在相互作用。

(三)物质变化观。物质变化观就是指人们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物质及其变化现象的基本看法,表现为自觉从原子、分子层次上认识日常生活中包括生命现象在内的各种物质变化现象的思维习惯和意识。化学变化也叫化学反应,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四)物质分类观。物质分类观就是指人们在学习、研究形形的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时,按照一定的规则将对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转化为系统性和规律性的思维倾向。物质世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决定了人们不可能对所有物质和反应逐一研究。

(五)化学价值观。化学价值观就是指人们通过对化学的学习和应用所形成的对化学科学的价值与局限性的根本看法。通过中学化学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化学价值与局限性的终身意识,对化学正确的信念和态度,对环境问题的正确认识,以及如何有效利用化学物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三、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化学基本观念的策略

(一)统筹规划,及早培养

化学基本观念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综合性的教学任务,应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教学过程。化学基本观念并非一定要等到学生的心智完全成熟以后再专门进行培养,因为“任何观念都能够用学龄儿童的思想方式正确地和有效地阐述出来;而且这些初次阐述过的观念,由于这种早期学习,在日后学起来会比较容易,也比较有效和精确。”

(二)设置问题,驱动思维

在观念为本的教学实践中,一种关键的教学策略就是围绕问题设计课程与教学。为了尽快地将教材和教师视野中的化学观念转化为学生自己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我们需要根据课程进度,将化学观念的基本含义转化为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用问题驱动学生进行深层思维活动。明确问题可以使学习活动超越那种时刻存在的随意性,问题不仅仅起着促进理解的作用,它们在课程学习中还起到倡导化学观念的作用,使学生在问题解决活动中受到思维的锻炼和情感的陶冶。

(三)创设情景,活动建构

情景活动是把知识形态的化学观念与学生的经验、态度以及心理活动联系在一起的中介与桥梁,在一定的情境中,个体通过经历特定的活动去认识客观事物,个体借助于对客观事物的体验和感受,把内心的经验世界与外在的事实结论联系起来,用自己深刻的内省体验去洞察、领悟与解释世界。

(四)巧用类比,促进观念建构

类比是促进学生在已有观念的基础上建构新观念或更高层次观念的有效工具。例如,为了让学生理解有限的化学元素与庞大的物质世界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师往往用英语字母之于英语单词、积木块之于积木造型进行类比,以便于学生理解。教学中的大多数类比是由教师提供的,其实应该培养学生自发运用类比的能力。有学者研究指出,让学生自发运用类比并对所使用的类比作出精致化的要求,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对观念的深层理解。

【参考文献】

初中化学常见物质质量范文第2篇

一、现状分析

1.教师认识上的错觉。在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中却没有提及化学用语,更不要说有什么具体要求了。因此,一部分教师认为“化学用语在新课程中的地位下降了”。事实上新课程对化学用语的教学有十分明确和具体的要求,只不过这些要求分别出现在课程标准的不同主题中,如在“物质构成的奥秘”中,分别要求学生“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和“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在“物质的化学变化”中,要求学生“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反应方程式”。由此可见,课程标准对化学用语的教学要求与原大纲相比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化学用语在新课程中的地位下降了”实属部分化学教师的一种错觉。

2.化学教学中的存在的“三多三少”。①集中超前,弊多利少。很多学校为了给初三复习留下较充裕的时间,一般会在初二升初三的暑假中,提前进行化学教学。但因为是在假期,大多数学校的实验教学无法正常开展,于是不少教师以“化学用语与实验关系不大”的错误观点为由,采用把化学用语集中超前教学的方法,以回避实验教学无法开展的矛盾。由于学生在化学课上所学习的内容都是围绕各种符号进行的,所以不少学生误认为化学就是研究符号的,有的还因此而感到化学太枯燥、太没意思了。②媒体展示多,示范引导少。多媒体的不恰当使用,对初中化学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其中在化学用语教学方面就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问题。③课堂中学生动口多,动手少。为了加快教学节奏,增大课堂容量,不少教师所设计和组织的“表达与交流”多以口头为主,一般都只说不写。长期只说不写,将会使学生“眼高手低”,难以掌握化学用语的书写技能,势必会影响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运用。

二、教学建议

1.加强直观教学。在初中化学课程标准中,化学用语的教学目标为“初步学会”,属于高水平层次的技能性目标,也就是说,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化学用语的教学应使学生达到“三会”,即会写、会读、会用。实践证明,达成这一目标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多练习。但如何练习,却又必要认真加以研究。简单重复的操练,不仅会在增加学生负担,而且会使学生因反感而厌学。因此,必须重视练习方式的改进。首先,在练习的要求上,应强调以“三动”促“三会”即在练习时,既要动手写出化学用语,又要动口读出其名称、说明其含义,还要动脑想一想该化学用语的具体应用。其次,在练习的呈现方式上,用注意多样化,要尽可能地将化学用语置于鲜活的情景中,使书写化学用语的技能训练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感受使用化学用语优越性的同时,以积极的态度学习化学用语,增加技能训练的有效性。另外,在练习的内容和形式上,应注意丰富性,要敢于打破传统的束缚,增强练习的开放性和实践性,如在学习元素符号时,让学生收集有关营养品的广告,找出其中与素有关的词语,写出元素名称和符号。

2.注重循序渐进。如初中化学用语主要包括元素符号、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这三种化学用语相互关联,不可分割,前者是后者学习的必要基础,后者有事前者的应用和巩固,因此,必须根据每一种化学用语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循序渐进地搞好各阶段的化学用语教学。如元素符号教学,应在化学学习一开始,就结合具体教学内容逐步给出简单物质的化学式,并重点强调化学式中有关元素的名称和符号,然后再随着学习的深入通过多次反复,使学生在不经意间熟悉并记住有关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初中化学常见物质质量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学习作风

化学是一门严肃的自然科学,它遵循大自然的变化规律,就其学科的特点而言,它是通过可知的物质世界,研究物质间的反应规律,再把这些规律性的知识运用到未知领域中去,从而得出研究未知领域的方法和理论,并指导实践。所以, 化学这门学科需要 严谨的学习作风,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需要强化对基础知识的训练过程。

一、初中化学主要基础知识

1.化学基本概念与初中化学常见物质的颜色。

(1)固体的颜色,(2)液体的颜色,(3)气体的颜色。

2.初中化学溶液的酸碱性。

(1)显酸性的溶液:酸溶液和某些盐溶液(硫酸氢钠、硫酸氢钾等) (2)显碱性的溶液:碱溶液和某些盐溶液(碳酸钠、碳酸氢钠等) (3)显中性的溶液:水和大多数的盐溶液。

3.初中化学物质的检验。气体的检验;离子的检验;相关例题。

4.化学实验。

5.初中化学常见混合物的重要成分及物质的除杂

6.物之间的不同及有毒的物质

7.实验室制法。

(1)实验室氧气: 2KMnO4=====2K2MnO4+MnO2+O2

MnO2 2KClO3=======2KCl+3O2

MnO2 2H2O2=======2H2O+O2

(2)实验室制氢气 Zn+H2SO4===ZnSO4+H2 (常用) Fe+H2SO4===FeSO4+H2 Mg+H2SO4===MgSO4+H2 2A

二、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

(一)精益求精的态度。

英国科学家瑞利多次测定发现,从空气中得到的氮气每升重1.2572克,从氮气的氧化物中得到的氮气每升重1.2506克,两者在第三位小数上存在差异,相差0.0066克,相当一个跳蚤的质量。瑞利没有忽略这一差异,更不认为是实验本身的“误差”加以“修正”,而是把他的实验结果与研究的论文一起公开发表,这引起了他的朋友拉姆塞的注意,并开始研究这个问题。这就是惰性气体最初被发现的过程。试想瑞利如果忽视了小数点第三位差异,会使惰性气体发现推迟多少年呢?化学史上这一著名的发现,真正体现了诚实和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这一事例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化学是一门严肃的自然科学,它遵循大自然的变化规律,就其学科的特点而言,它是通过可知的物质世界,研究物质间的反应规律,再把这些规律性的知识运用到未知领域中去,从而得出研究未知领域的方法和理论,并指导实践。任何重大的发现都要靠化学实验予以证实。在化学领域中,任何一点小小的失误都将造成巨大损失,延缓科学发展,因此,严谨、求实、准确的态度是从事科学的工作者必备的品德。

(二)准确表达与记忆。

准确的表达和准确的记忆是分不开的。教学中要按照科学的记忆精心安排训练内容,训练题可根据内容有规律地排列起来。训练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准确的记忆和表达,首先让学生掌握教材的内容,带领学生进行分析,把它的基本精神和逻辑结构找出来,并用自己的语言把它们概括,进而准确地叙述下来,这就是通常学习时所作的提纲。经过自己的分析,用自己的语言作过提纲的材料是比较容易记忆和保持的。记忆是建立在联系和巩固的基础上的,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一些直观的材料,如实物、图片、模型、图表、生活实践中的应用等,并与之建立广泛的联系,有助于记忆,这比单独的记忆效率高。另外,复习在记忆中起决定性的作用,记忆是建立联系、巩固联系的过程,联系要经过强化才能巩固,复习的作用就在于强化联系。同时复习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机会,促进理解,使记忆更牢固。我们学过的知识,如果经常复习,就可长期不会忘记,能够准确记忆的知识,也就能够准确地表达出来。

(三)对学生适时训练。

学生基本功是否扎实,取决于教师平时是否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强化训练,是否能及时纠正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等,而这种培训是长期的、艰苦的过程。参加过高考的学生会有这样的感觉,考试中认为习题很难,试后反而感到很容易。要克服这种心理障碍,一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二是要使学生有扎实的基本功,三是还要使学生会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分析历届高考试题情况和得分情况,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第一卷、第二卷中的基础知识内容,如果基础知识不扎实,平时养成不良的习惯,就会出现较大的失误,而影响得分,导致整个考试的失败。如果基础知识扎实,基本功过得硬,临阵就可以从容对待,即使是某些方面的习题出现了应付不了的局面,也会因基础知识性习题得分高而不影响全局。每年高考题进行难度分析,新题型、信息题、知识迁移性习题不会超过30%,而对于基本功扎实的学生来讲,他们就会有能力应用规律去寻找内在的联系而找出其解题方法,从而取得优异成绩。

三、科学的学习方法。

(一)按照记忆规律安排学习内容。

在化学教学中要按照科学的记忆精心安排训练内容,训练题可根据内容有规律地排列起来。训练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准确的记忆和表达,首先让学生掌握教材的内容,带领学生进行分析,把它的基本精神和逻辑结构找出来,并用自己的语言把它们概括,进而准确地叙述下来,这就是通常学习时所作的提纲。经过自己的分析,用自己的语言作过提纲的材料是比较容易记忆和保持的。

记忆是建立在联系和巩固的基础上的,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一些直观的材料,如实物、图片、模型、图表、生活实践中的应用等,并与之建立广泛的联系,有助于记忆,这比单独的记忆效率高。另外,复习在记忆中起决定性的作用,记忆是建立联系、巩固联系的过程,联系要经过强化才能巩固,复习的作用就在于强化联系。同时复习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机会,促进理解,使记忆更牢固。我们学过的知识,如果经常复习,就可长期不会忘记,能够准确记忆的知识,也就能够准确地表达出来。

(二)克服心理障碍培养扎实基本功。

初中化学常见物质质量范文第4篇

【关键词】化学实验;问题与对策;研究

新的《课程标准》提倡学生独立进行或合作开展化学实验探究。然而,农村中学教学条件相对较差,部分实验无法完成,学生没有机会实践。只能靠教师讲解理论知识,通过死记硬背来学化学知识。这就造成部分学生怕做实验题,怕考实验题,甚至怕学化学,严重制约着化学新课程的实施,直接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发起了挑战。本文正是基于这种现状,针对农村初中化学实验教学面临的一些问题做出一些探索性的对策研究。

一、转变思想观念,认识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化学实验既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又是最常见的有效教学方式。实验教学之所以显得很重要,就是因为实验的过程符合学生认识世界、认识物质的认知规律,实验过程中的许多因素都能刺激学生发现新知识,领悟新道理,而不是简单的知晓实验现象与实验结果。

(1)化学实验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学习兴趣,是求知欲的源泉,是思维的动力。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具有千变万化的现象,是唤起初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学生刚接触化学,用千变万化的实验现象来吸引学生。如①“魔棒点灯”;②“烧不坏的手帕”;③“巧点蜡烛”等等,实验使学生觉得奇妙无穷,随后向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启发学生探究,从而使学生觉得现有的知识不够,进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产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心和决心。

(2)化学实验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化学实验中,不但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而且要培养观察能力。如观察要有目的和重点,要自始至终。在具体的实验中,引导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实验现象,不管是明显与细微;同时提醒学生注意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要求学生实事求是地做好实验记录。如:磷在氧气中燃烧,既要引导他们观察白烟,还要观察燃烧时的火焰。在实验过程中,不但要“看”还要“摸”(放热、吸热现象)“闻”(气味),从而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每次实验均要求学生坚持观察,久而久之,学生掌握了观察方法,观察能力自然得到增强。

(3)化学实验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化学科学的发展和形成都离不开实验,学生通过探究实验,不仅可以探究未知世界,还能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掌握实验技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还能提高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探究能力。例如:学生做“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的实验,在探究实验时,多鼓励学生敢想,敢做、敢于突破“书本知识”的束缚,通过科学探究活动来学化学,学生不光探究能力提高,而且在这一过程中还能把化学知识与观察、推理和思维技能结合起来,从而可以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与与运用。

二、农村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具体做法

(1)做好实验室建设,为实施新课程化学实验教学提供必要的物质保证 学校必须加大对化学实验的建设和投入。学校建设一个标准的化学实验室,配好专职化学实验员,更新实验装备,引进新的实验仪器,改善实验条件,保证化学实验课时,定期对相关人员培训,建立健全化学实验的各项规章制度,检查督促到位,确保每一个化学实验正常开展。

(2)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素质,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先进的教育观念能指导和促进教育的发展,落后的教育观念会贻误教育,甚至使教育产生负面效应。教师的观念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在实施化学实验教学时,坚持“育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为学生创设情景,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完成实验内容,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教学。

(3)努力提高实验员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

新课程中化学实验内容的增加,实验要求的变化,实验员的业务素质要求跟着提高。实验员首先要熟悉新课程的理念,掌握教材内容,不仅要做好实验的准备员,更应做实验的研究员,努力使自己成为化学实验的专家。

(4)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体验实验活动情景

实验能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科学的发现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创设实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例如,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教学时,首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制取装置,得出设计气体制取装置的一般思路,然后根据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由学生自主设计并动手装配一套最满意的装置,组装完毕后召开“设计装置展示会”,再由各组同学分别介绍其装置的优点,最后由全班学生作出评价。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在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提出一些能激发学生创造欲的问题,尽量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在手脑并用的活动中迸出创造的火花。

(5)增强实验与实际生活、生产的联系

增强实验与生活、生产的联系,让学生亲身体会化学在社会中的运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应用化学知识,做到学以致用。例:在教学溶液的酸碱性时,可让学生利用课后时间用PH试纸测日常生活用品如食醋、酱油、水果、牙膏、肥皂、洗洁精、饮料等的酸碱性;关心环境,测量雨水的酸碱度,提倡绿色化学;在联欢晚会中,让学生表演各种化学趣味实验如烧不坏的手帕、空瓶生烟、火山喷发、吹气生火等。让学生在实验中体验活动的过程、方法和成功后的喜悦,从而使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

(6)努力开发化学实验资源

化学实验条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教师应指导学生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常见物品制成简易的实验仪器或替代实验的化学用品。这样既有利于解决实验仪器、药品的短缺问题,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环保意识。如:用鸡蛋壳代替碳酸钙,用废电池皮代替金属锌,用植物的花、叶等制取酸碱指示剂,将不同的输液瓶截断制得不同容量的烧杯,用废弃的饮料瓶和小药瓶作反应容器等等。化学实验教师和实验员要努力克服实验教学中的困难,充分开发化学实验资源。

总之,学校加大对实验室建设的投入力度,改善实验条件;教师和实验员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增强自身的事业心、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样才能有效地保证农村初中化学的实验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要重视探索化学教学规律》.化学教育

初中化学常见物质质量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初中化学 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9.020

化学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是培养人们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经,不仅影响着人们的日常学习、工作与生活,更在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化学教育是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就学校教育而言,初中是学生初次接触化学学科的阶段,是引导学生养成良好化学习惯的关键阶段,学生对这一门课程既陌生又好奇,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时,既要帮助学生认识各种化学现象,掌握化学原理及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化学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以后进行更深层次的独立化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虽然初中化学需要教师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但毕竟理论只是纸上谈兵,教师在化学实践中依然存在许多教学问题,初中阶段的学生依然面临着升学考试压力,许多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化学成绩,在课堂上一味地以教师讲授化学知识为主,让学生每节课都需要被动接受大量的新知识,做大量的化学练习题,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和心理压力。这种教学模式过于重视知识的单方面传授,忽视了学生的课堂主体性,既不利于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又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化学创新能力。

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因此,新课程改革是教育体系改革的必然要求。《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提高未来公民适应现代社生活的能力。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化学课程从三个维度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具体要求:在知识与技能方面通过化学教学活动使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物质的性质及组成,了解最基本的化学概念,掌握化学实验的理论知识;在过程与方法上帮助学生掌握观察、分析、实验等化学探究方法,培养学生具备初步的化学探究能力和实验技巧;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在掌握化学知识、提高能力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念和环保意识,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为以后投身于化学研究领域奠定思想基础。

一、化学教学层次化与个性化

初中阶段的学生具有很强的独立意识与个性特点,教师如果一味地进行单一化、标准化的课堂教学,必然会严重阻碍学生的个性发展,不仅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反而会消磨学生对化学课程的热情与耐心,甚至因此产生厌倦心理,让初中化学课堂教学陷入低效的恶性循环中。针对这一问题,新课程改革在化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在化学课堂中的学习积极性。面对这一教学现状,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化学教学观念,避免教学的模式化与机械化,充分考虑到新课程改革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重视化学教学的层次化和个性化,提高初中化学的课堂教学质量。

首先,教学目标的层次化和个性化。由于学生的化学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在制定初中化学教学目标时,必须以化学新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教材和学生情况,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将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完成与其学习水平相适应的目标,增强学生的满足感和化学自信心,为化学教学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其次,教学内容的层次化与个性化。教学目标是教师进行化学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学目标的层次化决定了教师在选择化学教学内容时也必须有所侧重。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工作,认真解读化学教材,整理归纳化学重难点,针对理论与实践不同的化学教学目标,为学生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保证学生既能理解掌握理论知识,又能锻炼化学实验能力。同时,由于学生化学水平的差异,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也要有易有难,两者交叉进行,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化学教学中获得知识与能力的提升。

二、创设良好的化学教学情境,鼓励探究性学习

传统的初中化学教学通常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解着化学知识点,学生只能被动地记笔记,在没有完全理解的情况下死记硬背。这种教学模式看似是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中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点,但实际效果却并不理想,许多学生的知识背诵只是瞬时记忆,很快就会遗忘,更谈不上对化学理论知识的应用了。针对这一弊端,新课程改革强调转变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模式,提倡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和实验获得知识与能力,情境教学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教师在进行初中化学教学时为学生创设一种情境,无论是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还是充满未知的问题情境,都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对化学的研究兴趣,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例如,教师在讲授质量守恒定律这一节时,可以为学生讲解王洪成“水变油”的故事,为学生创设一种具体的化学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故事中了解化学现象,引导学生运用教材所学知识揭示“水变油”的假象,从而巩固学生对相关内容的记忆程度和运用水平。同时,初中化学教学不概念和原理的死记硬背,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就某一化学课题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假设、探究与分析,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与探究能力。

三、发挥化学实验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