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数字经济内涵

数字经济内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数字经济内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数字经济内涵

数字经济内涵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数字经济;中小企业;信用风险

一、数字经济与信用风险的关系

(一)数字经济的内涵与特征

1.数字经济的内涵

“数字经济”这一术语最早是在1996年DonTapscott撰写的《数字经济:智力互联时代的希望与风险》中出现的;是在1998年美国商务部了《新兴的数字经济》报告将“数字经济”的提法正式成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成熟及经济社会数字化程度不断提升,“数字经济”的内涵和范畴进一步扩大,2016年G20杭州峰会的《二十国集团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给出了一个权威的定义,指出:“数字经济是指以使用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这是G20对数字经济的界定,得到了各方广泛认同。数字经济时代,运算速度快,存储量大,也会创造出一个全新的虚拟空间,也会因人类过度依赖技术的发展而给自身安全造成极大的风险。这是数字经济相比传统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真正内涵体现。

2.数字经济的基本特征

不同经济术语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相对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当下迅速发展的“数字经济”,体现出主要特征如下。第一,快速迅捷性。数字经济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互联网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互联网的发展推进,无线网络、云计算、云储存等信息基础设施的普及和推广,使得整个世界紧密联系起来,各种经济活动信息可以快速地呈现于线上,缩短了距离,节约了时间,加快了速度。第二,强力渗透性。数字经济时代,数据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生产要素。数字经济依赖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数字经济”OFLiaoningEconomyVocationalandTechnicalCollege有着极高的渗透性,使得信息服务业迅速地向农业、工业扩张,出现了三大产业之间界限模糊、相互融合的趋势。第三,生产消费直接性。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经营者与消费者在经营循环链条上的位点不同,具有不同层次构造。而网络的发展,使得处于网络端点的生产者与消费者可直接联系,从而降低了传统的中间商层次存在的必要性,节省了时间,显著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第四,经济可持续性。数字经济离不开网络的发展,通过网络,供需双方能方便合理分析市场,发现什么方面短缺,什么方面过剩,什么方面影响生态环境,选择必要的经营方向,合理消耗有形资源,降低加工成本,降低环境污染与生态恶化的整治成本,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信用风险的内涵与特征

1.信用风险的内涵

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是指借款人、证券发行人或交易对方因种种原因,不愿或无力履行合同条件而构成违约,致使银行、投资者或交易对方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此概念反映的信用人(受信者)比较广泛,不局限于金融机构借贷中形成的信用人,符合了本文涉及的中小企业的概念范围。企业发展中面临许多风险,其中不可忽略的一个风险就是信用风险,如企业可能因经营管理不善而亏损、因市场变化出现产品滞销、因资金周转不灵不能按期还本付息等种种原因,导致到期不能偿还债务。信用风险的发生严重一点可能直接会断送企业的发展,是企业发展中不可以忽视的风险。信用风险,对于大企业和中小企业都存在,是他们的共性。但是由于中小企业存在灵活性、随意性、目标不准确性、规模小无力性、道德偏差性等原因,会加大信用风险。在如今“数字经济”时代,加大信用风险的这些原因还会存在,信用风险亦然潜在。

2.信用风险的基本特征

企业在经营中会遇到很多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及其他风险。信用风险是最重要的一种风险,是企业在融资过程中投资者首要参考的目标,也是企业交易资金顺畅流转的重要保证。企业信用风险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客观存在性。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由于人的思维与行为的不确定性,经济环境不确定性,必然导致违约即信用风险的存在,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可能消除。二是实体间的传染性。经济的发展在实体之间具有链条性。实体一方出现信用问题,很可能会导致下一个或几个实体的经营困难或破产,从而导致信用链条的中断和整个信用秩序的紊乱。三是管理者与信用风险具有相关性。中小企业主要的一个特点是由投资者即所有者自主决策与管理,企业所有者的话语权在日常经营和重大决策中占最重要的地位。这是自主灵活的一面。不利的一面,这种管理方式缺乏必要的制约和规范机制,企业管理者个人的信用观念和信用行为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信用,企业的信用风险与管理者个人素质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四是信用风险具有可控性。有经营就必然蕴涵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是不可能消除的,但并不意味信用风险不可控制,该风险可以通过控制降到最低。信用风险是可以控制的,企业应该去探索研究风险的可控性,为企业后续长久发展规避风险。

(三)数字经济与信用风险的关系

“数字经济”是一个时代、是一个平台,是一个舞台。这个舞台上,演绎万象。数字经济本身与信用风险不是因果关系,信用风险在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就已经存在。而数字经济作为一个经济时代,在发展中,信用风险依然存在,只是会变因演绎,演绎的手段可能不同、演绎的多少不同而已,就需要法律手段要更新了。

二、数字经济背景下基于中小企业特征分析

信用风险经济发展中,各类企业并存。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大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石,有着不同于大企业的特征,潜伏着一定的信用风险。特征之一,资产规模小,资金薄弱。这是中小企业的本质特征,是企业类型划分作为中小企业应具备的根本标准。“资产规模小,资金薄弱”特征,是中小企业不利的一面,意味着生产经营规模不大,经济业务品种少,经济能力不强,抗风险能力差,存在潜在的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尽管处于数字经济时代,数字经济依赖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迅速发展,具有强力渗透性,会助推经济,一定程度上会降低信用风险。但是作为信用风险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可能消除。特征之二,员工人数较少,组织结构简单。这个特征,从有利的一面看,便于人力资源管理,对员工进行有效的激励,具有决策与执行的快速性,及时抢占经济的有利点。有利有弊,决策与执行的快速性,意味着实现的是少数人的意志,意味着考虑得不周全,意味着潜藏着信用风险。人是企业发展的根本生产力,优秀的规模队伍才是维护最佳信用的基础与动力。数字经济的发展,固然能提高员工的生产力,但只要有人在,就有信用风险,人员越少,信用风险越大。特征之三,经营决策灵活,市场反应灵敏。中小企业资产规模小,人员少,自然具备着在经营决策上有更大的弹性和灵活性,能较快地调整经营方向、调整产品结构,收效较快,数字经济的发展也会助推决策灵活性与市场反应灵敏性。从另一角度看,中小企业的决策亦然依赖于少数决策者的判断能力,存在着决策失误的风险,也就自然存在着信用风险。特征之四,更多关注细微市场,专营某细小方面。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规模小,人、财、物等资源相对有限,无法与大企业竞争。因而,其往往会关注于那些被大企业所忽略的细微产品市场,专营于某一细小方面。这个细微方面,在数字经济时代下会更容易分析发现。不利的一面是细微产品经营取向的选择仍然取决于人的意志,细小方面的市场仍然具有竞争性,细小方面选择的决策依然存在取向失误的风险,存在着信用风险。特征之五,科技创新较快,生产取向小型化、分散化。科技创新,是指工业企业用于科技创新和技术开发方面的具体活动。现代科技在工业技术装备和产品发展上有两大发展方向,一是向着大型化、集中化发展,二是向着小型化、分散化发展。产品生产小型化、分散化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不利的一面,科技创新伴随着一系列原因形成的信用风险,系列原因包括人才问题、技术应用问题、资金问题、市场问题等等,都会导致信用风险的潜在性。

数字经济内涵范文第2篇

关键词:工艺美术 传承 保护 文化内涵

检 索:.cn

所谓传统工艺美术,是指在在手工业时代形成,集实用与美的结合为一体的设计和造物。相对现代大机器工业而言,尤其是指那些手工技艺强、并具有一定艺术性的传统型产品。随着商品经济时代的到来,许多传统工艺美术,在人们看来因为不能创造直接的经济效益而逐渐衰落,甚至失传。

传统工艺美术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更是传统艺术的一部分。建国以来,在政府的重视下,传统工艺美术经历一个较长的快速发展时期,与传统工艺美术有关的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传统工艺美术在社会发展中体现了较高的产业价值、就业价值、市场价值和文化价值。随着经济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传统工艺美术在经济效益与传承保护之间迷失了最佳的平衡点,出现了一些矛盾和问题。

一、传统工艺美术传承与保护中的三个问题

(一)急功近利,过分强调经济效益,对文化内涵逐渐淡漠,对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政策落实不到位。传统工艺美术实际上是“物质和非物质”的两重属性。传统工艺美术的物质属性表现在它的实用价值、经济价值;其非物质价值在于其艺术价值、文化特色和文化传承。诚然,工艺美术是造物的艺术,经济性是其根本属性,但我们不能因此忽略了工艺美术,尤其是传统工艺美术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内涵,是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凝结而成的“物的载体”。工艺美术是不断发展的,失去了内涵的不断充实,实际上也就失去了生命的活力,传统工艺美术就真正变成了“化石”而僵化。越是在经济不断发展的时代,越应该强调传统工艺美术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实现产业价值与文化价值的统一。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我们不断从政策、技术、制度等各层面摸索有价值的途径。

自从1997年国务院颁布《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至今,已有9个省市颁布了相应的地方保护条例或办法。从省市数量上看,各地对传统以美术的重视程度是不够的。在这方面,日本有些经验是值得借鉴的。从1974年到1977年,日本47个府道县都制定了传统工艺和传统工艺传承者的保护办法。工艺美术大师和传承者本身承载着重要的文化价值,应该有给予更加有力的政策保护和资金支持,对于继承人的培养也应有更多政策上的支持。

(二)传统工艺美术传承与保护的途径狭窄,效率不高。从人的方面看,传统工艺美术主要通过传统的 “师徒制”来完成,工艺美术高校中,真正的传统工艺的人才培养和教学很少。传统师徒制的优势在于直观、深入,经过多年的学习,能够掌握工艺的精髓。但是,在现代经济社会,这种形式暴露了其严重的不足。一方面,传承的效率较低,一个师傅所能带的徒弟数目有限,而且要一直跟在师父身边多年才能掌握工艺与技巧;另一方面传统师徒制往往使学徒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文化知识的学习和艺术修养的提高。而在现代社会,经济基础不断加强的一个作用就是,人们对精神的追求不断提高。缺乏艺术修养和文化只是的工艺美术从业者,很难真正理解传统工艺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更不要说进行创新与升华。从物的方面看,目前传统工艺美术传播的途径比较窄,没有形成成熟的模式,工艺美术与生俱来的人文气息被现代工业冲淡。在手工艺的时代,人们对工艺美术有着天然的亲切感,因为手工艺的作坊可能就是自己的左邻右舍。在大工业时代,设计、生产者与购买、使用者的人文纽带被机器、流水线、市场隔断。往往仅限于政府或者行业所组织的一些活动,或者与工艺美术作品和作者有短暂的接触,没有形成立体化的传播途径,很更深层次的了解形式。人们对传统工艺美术的接触和了解是非常浅的。

(三)技术更新与传统工艺的保护存在矛盾。传统工艺美术承载着民族文化,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性质,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工艺上的。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传统工艺美术作品在材料的选择和制作等方面,形成了一整套的处置方法,这些技巧和方法本身承载着重要的传统文化的信息。另一方面是美学上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随着社会形态的变迁,与其他艺术形式一样,工艺美术也融合了各个时代的美学特征,逐渐发展到今天,承载了历史的艺术积淀。现代技术的出现,给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与保护带来的更多的可能,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传统工艺已经形成的整套程序,面临着更加快捷、高效,但更工业化的生产与加工方式的冲击。美学上,时代的发展,外来文化和新时代文化的强烈冲击,使传统工艺美术在潜移默化中逐渐融入了更多“非传统”的因素。另外,每一个传承者都处在现代传播媒介的影响之下,不可能不受到影响。我们看到为数不少的真正的真正的传统工艺在“技术革新”的浪潮中失传,真正的精品却没有出现。怎样真正从现代技术和文化中更好地发展传统工艺,而不是完全的放弃传统工艺看似“吃力不讨好”的固有加工程序,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对于传统工艺美术传承与保护的几点建议

(一)改进传统工艺人才培养的模式与途径,培养更多既能传承文化精髓,又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新时代传统工艺美术人才。文化素质一直是是传统工艺传承者的一块短板。探索一条将传统工艺美术的人才培养与美术高校对接,形成融合现代教育与传统工艺优势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许多高职类院校在这方面已经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比如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的“大师工作室群”,目前已经建立了湘绣、竹艺、陶瓷、根艺四个大师工作室,聘请了刘爱云、刘宗凡等国家和省级工艺美术大师主持工作室。学院将传统工艺类专业如工艺品、陶瓷等专业的部分主干专业课程融入大师工作室的运转。大师工作室成为一个集专业教学、社会服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平台。推行“现代师徒制”,有机融合高校的现代教育资源和工艺美术大师的高超技艺,培养既具备较高的现代文化素养,有能较为深入的掌握传统工艺的“现代型”工艺美术传承者,使传统工艺美术后继有人。这些新时代的传承者,从大师那里学习到了传统工艺美术的精髓,又具备现代的眼光和意识,将文化传承和经济效益融合起来,目前来看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所培养的毕业生已有一届,毕业生质量较高。

(二)从制度、技术、传播等各种层面和各种途径,为工艺美术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一方面原有的制度和政策必须进一步加强落实。比如1997年颁布的《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需要更多地地方政府认真进行落实和贯彻;另一方面我们需要更大力度的政策支持。在这方面,日本的“双轨制”,值得借鉴:一方面从政府的角度高度重视传统工艺美术和传统工艺美术人才的保护与传承,另一方面也努力发展现代技术,“双轨”并行,各行其道。

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我们进行传统工艺美术的的传承与保护提供了新的可能。比如三维数字化技术的出现,就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机遇。三维数字化技术在医疗、机械、农业等各个方面都已经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上已经得到了初步的使用。利用三维数字化技术,可以以数字化的形式记录传统工艺美术的全部工艺流程,使传统工艺的传承不再完全依赖人。同时,三维数字化海量的信息量、高速的传播速度和灵活的传播方式,可以更加高效的实现传统工艺的传承。三维数字化技术可以提前模拟加工的效果,为工艺的修订和改进提供了更加低成本、高速度的参考。利用三维数字化技术开发模拟软件,可以开发实践资源库,使学习者在没有专业师傅的情况下,进行一部分的练习和实践,在时间和空间上拓展了学习,提高了学习效率。三维数字化技术还可以应用在传统工艺美术的传播上,以动画、多媒体等现代青年人更加喜欢的形式进行传播,有利于年轻人愉快的接受。三维数字化技术的特点,决定了它很方便在互联网上进行传播,也拓展了它的传播途径,提高了传播效率。三维数字化技术还能非常高效的对传统工艺美术实现信息保存,即是有少部分工艺流程和作品失传,也可以通过数字化技术重现,并实现恢复。

(三)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继承与改进、创新并重,形成新时代传统工艺美术发展的新思路。在认真继承传统工艺美术作品的工艺、美学优点的基础上,打破固有思维,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尝试。认真的学习和继承传统工艺是一切创新的基础。几千年的历史,我们的传统工艺美术创造了足以自豪的精美作品和高超技艺,深入学习、研究这些工艺和作品,是现代工艺美术继续发展的基础。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需要探索一条将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市场经济相融合的新路径。以真正精美的工艺和更高的美学内涵创造更高的价值,从而实现经济效益与文化传承的双赢。

创造品牌也是工艺美术传承、传播、创新的重要途径。在商业领域,国家有针对“中华老字号”的保护性政策,在工艺美术领域我们也可以创造自己的“中华老字号”,树立品牌价值,真正做出精品,形成竞争优势,不仅在国内发展,更要走出国门,成为创造经济价值,传播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品牌战略的另一个优势在于有利于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结论

时代的发展给传统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发展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应该在认真继承和保护传统工艺美术的基础上,为实现传统工艺美术的不断发展,从制度建设、人才培养、技术平台、传承方式等各个方面探索新的路径。实现传统工艺美术的良好传承和不断创新,实现经济效益和文化传承的统一,为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做出贡献,使我们共同的责任所在。

参考文献

1 李砚祖:《物质与非物质: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与发展》,《文艺研究》,2006(12)。

2 朱春桃:《传统工艺美术需要继承和创新》,《中国国情国力》,2009(5)。

数字经济内涵范文第3篇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6)01-02-0073-03

Digital Art the Cultural Value of Ecological Regression

ZHAO Wei, ZHAO Hao(Harbin Normal University, Harbin 150080, China)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technology on the cultural ecology and ecological brought a revolutionary impact of art, in order to ensure orderly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digital art, digital art ecology system of the whole balance, purify the digital art works transmission channels, from several aspects to take practical measures, this paper tries to lead the digital art and culture value of ecological regression.

Key words :digital art; culture value; ecological

Internet :artdesign.org.cn

数字艺术的产生和迅速崛起预示着一个新的文化时代的到来,数字技术的发展对整个文化生态和艺术生态带来了具有革命性的影响,带来了人类艺术史上前所未有的新问题、新挑战:艺术德行的缺失和轻视、艺术本体性、目的性弱化;艺术人格的扭曲、传统艺术形式和审美体系的消解、艺术产品的异化低俗、艺术规范的随意性破坏等,因此,建构新的适应数字媒体传播特性的新的精神、内容、规范、制度,促进我国艺术生态和艺术传播的良性发展,确保数字艺术以及整个社会文化的生态发展已经迫在眉睫。

为确保数字艺术有序健康发展,保持数字艺术生态系统的整体平衡,净化数字艺术作品传播的渠道,应积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发挥数字艺术文化的正向价值,引领数字艺术文化价值的生态回归。

一、 建构科学系统的数字艺术文化价值生态体系

数字技术的出现,重构和超越传统艺术的生态体系,数字艺术生态体系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每个环节都具有不确定性和延展性。

建构数字艺术文化生态体系可以包括三个层次:理念层次和行为层次,以及致力于把理念层次落实到行为层次的中间层次――生态教育。理念层次就是在保证不损害艺术真实的基础上用技术的、艺术的、立法的、行政的、传媒的等一整套措施来规范互动型数字艺术的创作、传播与接受;行为层次包括教育、收藏、资金、技术、推广、策展和批评体系等环节,使其渐臻佳境。生态教育方面首要任务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德才兼备的数字艺术生产人才,制定实施切合可行的、适合学生发展的“产学研”全方位的教育模式,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教师进修培训的支持力度,有能力的院校可以建立跨院校、跨专业的数字艺术研发中心,从而提升数字艺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并实现整合资源,师资共享,共同开展科研攻关,解决数字艺术作品创作、传播、消费、运营和服务等环节中的一系列关键难题,并制定切实可行的跟踪研究、对策性研究,形成学科优势。

二、 依托高科技的技术监管手段,强化文化立法

数字艺术的蓬勃发展使传统艺术长期以来建构起来的艺术生态体系和艺术秩序发生了质的改变,始料不及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多重大的公共安全问题,其中突出的有网瘾问题、数字艺术作品低使俗化问题、数字谣言问题以及数字艺术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等。

以技术管理为依托,是实现数字艺术监管的重要保障,只有积极寻找数字技术上的突破,,才能更好的引领数字文化的正确导向。要加强数字技术监管人才的产权保护意识,完善网络安全技术平台,重视信息系统安全领域核心技术的研发,对数字媒体新技术、新业务的安全性和作品的合理性进行常规和周期性检查和测试。通过技术鉴定、实名验证、登陆等级等方式遏制盗版和低俗艺术作品的传播。

同时,要制定专业的“数字艺术知识产权法”,对数字艺术作品的版权进行有效规范和保护,力求在根本上改变知识产权执法和行政监督不作为和大众知识产权意识薄弱,淡漠的状态。首先明确禁止创作伪劣、低俗的数字艺术作品,并切断其传播途径;其次建立诚信档案,形成合理的奖惩机制;同时禁止利用数字艺术变相制造和传播各种危害公共安全的数字产品。

三、 大力倡导低碳数字艺术的研发

数字艺术的产生改变了传统艺术长期建构起来的德性秩序,呈现出日趋严重的低俗化、致瘾化、虚假化和泛自由化等高碳病象,此外,数字艺术也生产出一种新型的数字生存方式,数量庞大的“手机族”和“电脑族”等数字人群的爆发已经开始对人类的身心健康和未来生活产生影响,甚至对国际社会公共安全造成威胁,应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遏制高碳数字艺术的根本之策是大力倡导低碳数字艺术的研发。

低碳数字艺术是指美学价值和思想内容上的正营养价值,具体体现为愉悦精神、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启迪思想功能的艺术作品,符合人类自由、健康、和谐发展的长远目标。

首先需要重视的就是对数字艺术创作者职业道德的自律。客观、真实是低碳数字艺术正确的价值导向,因此,对于数字艺术创作者来,应当摆脱世俗功利的影响,保持清醒的艺术眼光和职业良知,把艺术作品的精神内涵和思想底蕴放在首位,以社会上有正能量的事件和人物为基本素材,通过数字技术,创造出能给欣赏者或消费者带来积极向上、有审美享受的艺术作品,真正体现数字艺术作品的品味和趣味,营造良好的数字艺术作品的道德氛围,这是倡导低碳数字艺术研发的捷径之一,从而引领大众文化的新走向。

其次,针对数字艺术作品随意被篡改、被抄袭、未经授权转载或用作商业用途的情况,可以采用技术手段对各种数字化作品进行著作权统计、认证,从而为今后维权、开展版权交易等提供最有效的保障;再就是利用技术手段推行网络实名制,明确网民上网的权利和义务,让网民的言行在阳光下进行,接受道德的约束和舆论的监督。

四、 对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生态继承与发展

(一)中国传统文化是现代数字艺术设计的基础和创作源泉

高科技强化了作品的表现力,但也会削弱作品的人文内涵。好的数字艺术设计作品是文化和艺术的载体,其不仅体现高技术,也注重文化的内涵。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人文思想,这些丰富文化底蕴和巨大的文化宝藏为数字艺术创作者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艺术灵感和创作源泉。因此,在数字艺术作品创作过程中,要求创作者不能简单机械的模仿,必须延伸传统艺术的历史脉络,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立足本土文化。以长期积累的艺术经验和审美创造为基石,在传承的基础上实现生态创新,升华提炼出有时代特色的数字化艺术语言和审美体系。把民族传统艺术的内涵和审美观与数字艺术的高端创意、技术相结合,打造出新的民族文化的艺术形式,使之成为当今时代的艺术主流,形成新型的艺术生态模式。

(二)数字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继承

人类艺术史上有很多精彩绝伦、应该流芳千古的艺术瑰宝,由于没有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在战争的摧毁、岁月的流逝、文物商贩的买卖中永远无法展现在世人面前,尤其是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强烈的口传性质,如果得不到保存,一旦消逝,也就永远的毁灭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逝,不仅是人类文明的巨大遗憾,也是艺术的巨大损失。因此,在数字技术成熟的今天,很多国家都利用这一技术复制、保存、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珍贵的艺术资料,让后人有机会一睹经典艺术作品的真容。

例如,中国的敦煌壁画、彩塑由于地处戈壁荒漠,常年风沙洗礼已变得十分脆弱,在敦煌艺术专家和浙江大学计算机图像专家的共同努力下,对敦煌濒危壁画进行复制、保护、修复,把一些变色、褪色、脱落、部分损毁的壁画复原成当初金碧辉煌的景象。与敦煌类似,背景故宫博物院、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全国各省市的博物院、美术馆都有类似的保护措施,真正的利用的利用数字技术,实现艺术生态空间的扩展。还有上海世博会的《清明上河图》,就是利用数字技术,真实、动态的复原了清明上河图的全景,堪称技术理性与艺术感性的完结合;另外,少数民族的服饰艺术、数字博物馆的建立、老字号品牌的文化创新都是在数字化背景下实现文化生态变迁及保护传承。因此,在让国人无比震撼和惊叹之余,无不为数字技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传承和发展做出的贡献感到欣慰。

五、数字艺术传播过程的规范化

可以说,数字艺术开始给相关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 然而,正是在经济利益的诱惑之下,数字艺术在传播过程中面临德性失范的问题,盗版、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数字艺术过度娱乐化等等问题的频频发生,说明我们必须正视当前数字艺术传播的德性失范问题,必须采取积极的措施重新构建数字艺术传播秩序,以使得数字艺术不偏离艺术之真实内涵,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自身良性传播,彰显自身价值,更能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

(一) 把好数字艺术传播关

一个高端的有价值的数字艺术作品的传播即要满足消费者的审美需求,又要能实现艺术生产的经济价值,因此应当对数字艺术作品的流通传播严格把关,对那些不健康的、不符合大众审美品位的数字艺术作品要坚决抵制,艺术作品监管部门通过制定有效的“过滤”机制,使其屏蔽在数字文化市场之外。这样一来,那些假冒、伪劣的数字艺术作品就失去了生存空间,经济效益链自然也就断裂了,数字艺术作品的创作者和生产者不得不放弃这种低俗化营销的手段,转而进入正常的传播模式,形成了良性循环。所以,从数字艺术传播这个环节来缓解数字艺术市场面临的道德危机,是一种很根本的手段。此外,我们还可以利用媒体、网络、手机等信息传播手段,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加大对经典的数字艺术作品的宣传力度,积极传播正能量,形成正确的传播引导。

(二)净化数字艺术作品的消费环节

长期以来,数字艺术消费者养成了一个固有的消费心理,认为数字艺术作品的消费都是免费的,肆意的享受着“免费的午餐“,无视于数字艺术创作者的劳动成果和版权。因此,应该适度的进行知识产权保护,使其逐渐摆脱免费盗版模式,让每个数字艺术消费者都能保持德行消费,从而净化数字艺术市场,保证其健康发展。

另外,数字艺术特有开放、民主、匿名、低成本等特性为公众提供了更多的话语权,不可避免的一些庸俗、低劣的数字艺术借助这个渠道和平台任意散播,这就要求数字艺术作品消费者在进行艺术消费的同时,要欣赏那些具有艺术审美品位和道德水准的艺术作品,加强自我管理,自觉追求真善美的艺术作品,坚决抵制和排斥文化垃圾,使生产这些文化垃圾的人和垃圾产品失去市场,切断其利益链,真正实现数字艺术作品的理性消费。

数字经济内涵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数字技术;博物馆

博物馆发展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其管理实现了质的飞跃,从未来发展趋势来说,将会逐渐呈现出普遍的信息数字化特点。数字信息技术改变了博物馆传统管理方式的缺点,更能够以直观形象的特点,对博物馆的历史文化展示与传递发挥作用,伴随文化继承发展,科学信息的纳入,博物馆将会成为满足于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活动中心,而这要依赖于信息和数字技术在博物馆中的广泛应用。

1.数字信息技术概述

数字信息技术是指将图文与声音、影像信息转化成二进制数字形式的信息,对转化后的信息运算、加工与存储等处理过程。这种技术伴随电子计算机应运而生,因为运算与存储等多种功能在其中的运用,数字信息技术也称之为数字控制技术与数码技术。

该技术具有4个方面的特点:一般性、抗干扰性、易存储、保密性。一般性是指信息为二进制形式;抗干扰性是指技术精度高,传递与加工、处理的信息为二进制形式,通常不会被外界所干扰;易存储,数字信号能够长久的存储,信息资源也同样能够长期保存;保密性,在数据传输过程中,信息能够以加密的形式进行处理,机密信息不会容易被盗取。

2.信息和数字技术在博物馆中应用的必要性

2.1丰富展品内涵与信息的需求

文物是见证人类历史发展变化的重要见证,承载着丰富的历史物质、精神文化内涵。人们欣赏文物时不仅只是单一地欣赏映入眼前的实物,更重要的一点欣赏的是从文物本身蕴含的文化内涵。在欣赏文物中,能够了解到文化背后的历史与故事,博物馆中的展柜与说明牌,对文物发展历程难以进行全面的介绍,这需要虚拟化形式的数字技术对其进行补充。

2.2促进实体博物馆向数字化博物馆转变

在实体博物馆中引入数字博物馆,能够促进博物馆由实体化向数字化转变,能够使自身功能得以增加。伴随网络化不断推进,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对其知识求知欲望越加强烈,现代社会也越来越需要传统文化的传播与继承。实体博物馆受到场馆与接受能力的制约,接待参观者的范围有限,所以必须借助于数字技术的推动,加快转变,以满足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

2.3提高管理水平

传统博物馆的日常事务管理以手工操作的形式进行,管理效率较低,浪费了大量的人力与物质资源。伴随现代技术不断发展,其管理难度、强度都在增大,管理水平能够在有限时间内得以提高,得到了管理人员的普遍关注。引进数字信息技术,使得管理时间大为缩减,对博物馆的管理更加全面快捷,信息交流没有障碍,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管理网络化。

3.信息和数字技术在博物馆中应用趋势

3.1处理对象、方式日渐多元化

未来信息数字化工作范围日趋扩大,在处理对象、方式上日渐多元化,打破了将藏品作为处理中心的模式,从理论上来说只要是与博物馆有关的工作都可以作为处理对象,博物馆工作涉及很多方面,因此处理对象与方式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其范围跨度大,包罗万象。处理方式日渐呈现高科技化的特征,尤其是三维扫描与虚拟技术日渐成熟,其记录对象是物体三维坐标信息,和二维扫描比较有着本质区别,将会对平面形式的信息采集、展示手段做出极大的改变,信息采集更具全方位性,实现感知方式的交互式,数字信息化空间得到极大的开拓,便于发挥文物固有的作用。

3.2更注重与大众的互动效应

针对博物馆的数字信息化工作,满足于人们的知识需求一直以来是开展工作的出发、落脚点,在建设初期,考虑最多的是能够为人们提供什么东西,怎么做才能为检索提供方便。伴随使用者主体性程度提高,单向提供信息的形式逐渐落伍,咨询服务逐渐成为主流方式,对于这种变化还是缺乏必要认识。浏览目前一些相关机构的网站可以看到,以展示内容居多。展示固然重要,对博物馆的了解以及文物蕴含的文化内涵具有重要作用,但还是单向性的输出,对于浏览者而言,只是被动的接受,自主性没有发挥出来。而从教育学原理而言,双向互动的效果要优于单向互动。

3.3建立区域性资源网络

博物院所收藏展示的文物具有区域性的特点,对地方历史文化发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业界都在探索独立运行模式,有着属于自身特征的收藏与研究、教育体系。伴随科技进步,网络成为人们沟通交流的重要趋势,对此要重视起来。对博物馆来说,联结沟通不只是简单地在网页上做友情链接,而是在博物馆之间相互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更好地服务社会的发展策略,这是其机构自身发展的必然需求。当今社会的发展日渐丰富多元化,竞争越加激烈,博物馆更要抓住发展机遇,积极从容面对挑战。

3.4移动智能终端推广应用

现代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越来越普及,对于文化知识传授同样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利用智能手机与平板电脑提供藏品查阅等个性化服务成为创新发展的新课题。借助移动终端,人们可以通过手机与平板电脑了解文物细节与三维图像等信息,这对于藏品数字资源传播范围来说是极大的拓展。

3.53D打印技术应用

作为当前一项尖端科学技术的3D打印技术,集多种技术于一身,借助于3D打印,在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在有限的最短时间内制造出功能原型件。近些年来这种技术在文物修复、复制、仿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伴随科技发展进步,在藏品数字资源领域得到了普遍应用普及。

3.6呈现娱乐休闲性的发展特点

文物藏品对于历史文化研究具有很高的利用价值,给人以庄严肃穆的感觉,不仅具有历史文化价值,还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通过引入数字信息技术,模拟现实场景,博物^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馆内布局合理规划,建立娱乐休闲功能区,充分发挥出文化藏品的娱乐休闲功能,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如利用数字信息技术开展历史文化知识问答,假扮历史人物进行真人游戏,使人们在获得身心愉悦的同时,又了解到历史文化知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人们提供真实体会的机会。同时人们通过交流软件平台,提出宝贵意见,为博物馆发展出谋划策。

数字经济内涵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数字式新词语;报纸中新词语;政治经济领域新词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汉语新词语不断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所谓汉语新词语,首先在于其“新”。当前新词语主要指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几年来在汉语中出现的过去从未有过的,或者是已有词语却脱离了原本含义而被赋予新义的,以及正在不断出现和即将出现的新词语。为了促进中外的各种交流与合作,我们应该将这些新词翻译成英文。既是英译,就必须考虑英译的接受对象――英语受众的认可与接受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在英语中找到汉语新词语的对应语,对应越恰当翻译越成功。下面从几个方面剖析一下汉译英中遇到新词语的译法问题。

一、汉语新词的翻译应遵循的原则

汉语新词的翻译应遵循这样一个原则――弄清新词语的来源。对于借自外来语的新词,应还其“庐山真面目”;对于汉语本身创造的新词或旧词新用应灵活处理,尽可能使英语译文在指称意义、联想意义、感彩,三方面都能与汉语新词语对等,表达出汉语新词的内涵。汉语新词的英译方法概括起来主要有五种:回译、直译、直译加注、释译、归化。

(一)回译(a back translation)

对于外来词,应该还原。

(二)直译(bilateral translation)

在不违背英语习惯用法和文化传统的前提下,有些汉语新词可以将其指称意义用直译的方法翻译出来。

(三)直译加注(clitoral translation with interpretation)

采用直译的方法,有时只能译出新词的字面意思,造成其形象意义和文化意义的丧失,而使读者对译文一知半解。这时,就需要在直译后加一些注解,补偿直译带来的意义损失,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增进他们对汉语文化知识的了解。

(四)释译(interpretation)

在翻译带有浓厚的文化色彩和民族特点的汉语新词时,往往由于汉英文化的差异而使直译的译文不为读者理解,此时就只能舍去形象意义和文化的意义,用释译的方法,即把原文中的内涵及所包含的背景知识,按照“信”和“顺”的标准进行翻译。

(五)归化(domesticating)

汉语中有些新词与英语中的某些说法“不谋而合”,形式迥异,但内涵相当。此时不妨直接套用英语中的表达方式,采取目标语读者的习惯来表达原文的内容,这种方法称为“归化”。归化照顾了目的语的文化习惯,替我们扫除了语言障碍,能使译文读来比较生动和地道。

二、部分特殊新词语的译法

(一)数字式新词语

所谓数字式新词语,如“一国两制”、“三讲”“三个代表”、“四有新人”、“五讲四美三热爱”、“三高农业”等等,是一种简略的表达形式。中国人善于归纳概括,善于总结,常常使用数字式或速记式语言,即把丰富的内容或好几层意思用数字概括为寥寥几个字。数字式新词简洁明快,加上新闻记者又大多惜版如金,因此,这类新词在报刊等新闻媒体上频频出现。这些新词或者因为立意生动形象而使人难以忘记,或者因为其构造别致而迅速流传,为读者所喜闻乐见。如何翻译这一类言简意赅、内涵丰富、涵盖面广的新词语,是我们需要注意的一个难题。英译这类新词时,除直译外,通常需要译出数字式新词的全部内容,或加以解释,或加以补充。否则,外国读者不易接受。在保证达意的前提下,我们应尽可能地采取直译的方法。

(二)新词缀的使用

人类语言有无穷无尽的生成能力,任何一个新词缀的出现都是语言生成能力的产物,这是词缀产生的内在原因。汉语的词缀一般分为前缀和后缀。词缀是词根虚化的产物,当代汉语中的新词缀还不是真正的词缀,我们称它们为“准词缀”、“类词缀”,这类词缀在当代汉语的新词汇中数量不少。

(三)文化差异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它像一面镜子反映出一国文化的各个方面。反过来说,文化是语言存在的基础,为语言发展提供养料,要掌握某种语言,就需要有充分的文化背景知识,并观察各国文化之间的差异。文化差异,尤其是中西方之间的差异,使人们拥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因而对同一问题产生不同的观点或看法。有时这些不同的观点甚至可以导致误解。为了处理中文新词语中出现的文化成分,我们不应忽略英文的习惯及读者的可接受程度并使用外国读者能够接受的语言模式。

三、不同领域中新词语的英译

随着国际合作的范围不断扩大,人们常要“进口”或“出口”很多新词,总的来说,“进口”词有三种翻译方法:

第一种就是音译,如咖啡coffee、沙发sofa等。

第二种是音译加意译,例如地名新西兰New Zealand。

最后一种就是完全的意译了,激光(laser)就是这样的离子。这些词常出现在报纸和杂志上,把它们翻译成英文的时候最好找到它们的原型,我们可以把这种做法叫做是“回娘家”。

(一)报纸中新词语的英译

近二十年来报纸上出现了很多新词语,大部分都是从其他语言发展而来的,如果译者不知道这些词语的原型,而以另一种方式来翻译,就会给读者带来理解上的困难。例如,我们常见到“国际性大都市”这个词,英语里“cosmopolis”这个词本身就表示“国际大都市”的意思,而我们常常会看到有人把它翻译成“international city”。这样的翻译是大错特错,译者根本没有弄清“international city”指得失不隶属于任何一个国家的城市,“international”在这的用法和“international waters”(国际水域)是一样的。

(二)政治经济领域新词语的英译

新生事物的不断涌现而产生了大量的新词语。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计划经济变为市场经济,出现了不少与经济和政治有关的新词语。政治术语是很难翻译的。大多数中国人对汉语里的政治属于都很熟悉,但对于外国人,尤其是那些从来没有到过中国的人来说,是不可能了解这些术语的。比如说,“廉政建设”常出现在报纸和电视上。目前,腐败现象比比皆是,各级政府都在全力以赴打击这种不正之风。有些人把它翻译成“in-corruption construction”。而这个词的真正意义是“建设一支廉正的政府队伍”。所以更好一点的翻译是“to build a clean and honest government”。

总之,汉译英难,而没有先例可援的汉语新词语语英译则更难。学海无涯,译无止径。要译出地道的,能被广泛接受的英语需要不断的努力和摸索过程。随着中外交流与沟通的不断发展和我们在翻译方面的不断积累,汉语新词语对应的英译也会不断增多。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需要在翻译的指导之下,根据每个新词语的具体类别、特点综合考虑多种适用的方法,并力争选择最佳的译法,以确保信息等值及其畅通传递。

参考文献

[1]覃金菊.论汉语新词的英译[J].科技信息(人文社科).

[2]外研社.现代汉英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