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贸市场智慧化监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机构改革后,市场监管局承担创文工作多、任务重,局党组高度重视,第一时间调整成立领导小组,明确分管领导和牵头科室,先后召开工作部署会、整改推进会,逐级逐项分解创文任务,压实创文责任,统筹市区两级市场监管力量,上下联动,坚持问题导向,找不足、定措施,以上率下、分片包干,严格对照创建标准和要求,通过加强市场监管力度,强化各类专项整治,开展文明餐桌创建,积极营造文明、诚信经营氛围,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等工作方法,扎实推进市场监管系统创文各项工作。
一、深入推进“文明餐桌”创建活动。“文明餐桌”是文明城市创建中的一项重要指标。一是以“小餐桌带动大文明”为目标,以“不剩饭、不剩菜,文明用餐、节俭惜福”为主题,重点以文明规范引导为主要内容,在大中型餐饮单位持续推行“三有两戴两提示一奖励”即“厨房有明厨亮灶、就餐有分菜夹、包间有消毒柜”,服务人员“戴遮挡式口罩、戴手套”,就餐场所有“节俭惜福、剩菜打包,饮酒不酗酒、祝酒不劝酒”的温馨提示,实施剩菜打包奖励;小型餐饮单位推行“一有两戴两提示一奖励”即“有消毒柜”、“戴遮挡式口罩、戴手套”、有温馨提示和打包奖励;通过积极开展餐饮示范店和示范街打造,引领和带动周边同类行业学习、规范和提升,文明餐桌创建率100%,宝塔区城区餐饮业全部开展创建活动,并打造文明餐桌示范店118家,示范街5条。二是同市委文明办联合发起“推行公筷公勺、共创文明餐桌”行动,通过张贴宣传标语、摆放桌牌及鼓励有LED显示屏的餐饮单位滚动播放“使用公筷公勺,健康文明用餐”等内容等方式进行广泛宣传,营造浓厚社会氛围;积极向全市广大市民和全市餐饮单位发出“推行公筷公勺,共建文明餐桌”行动倡议书,大力提高开展“公筷公勺”行动的认知度,积极引导全社会形成使用公勺公筷的良好习惯;按照重点先行,分类推进的原则,督导大中型餐饮服务单位、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食堂等先行开展分餐制和公筷公勺行动,而后逐步向小型餐饮服务单位推广。目前,全市推行公筷公勺或分餐制的餐饮单位达9851家,推行率达67%。
二、积极开展农贸市场专项整治。市场监管局着力改善农贸市场食品安全、环境面貌,认真落实农贸市场常态化监管机制,对全市范围内75个农贸市场派驻执法人员协助市场主办单位开展日常管理工作,要求市场开办者对照文明城市相关要求做好自查,做好亮证经营工作,各食品商铺、摊位确保食品操作规范,人员健康证齐全;对城区主要农贸市场进行检查,督促市场开办方做好管理工作,市场各经营主体做到摊位卫生四包、商品摆放整齐,无出摊经营、无占道经营;严把食用农产品准入关,采取定性快检和定量抽检相结合的方式,对不合格食品及时进行处理,且抽检信息全部按要求公示。全面清理农贸市场内外的占道经营行为,清理占道经营户330余户,市场内拆除了乱搭乱建,统一划线定位,划行归市。在全市所有农贸市场开展“十个没有”平安市场创建和“无黑无恶”市场创建活动,每个农贸市场设置了消费者维权服务站、公布了举报电话和监管部门联络电话。
三、大力开展打击假冒伪劣食品专项行动。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或者发现食品黑窝点,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一票否决。为彻底杜绝负面清单出现,市区联动,分成16个工作组,采取划片包干的方式,以食品生产加工环节为重点,凌晨5:30统一行动,在城区范围内全面开展了打击假冒伪劣食品专项行动,采取地毯式排查,实行问题即知即改即办机制。推行文明城市建设督查交办、日常监管、指导服务“三结合”,摸底调研、问题查摆、整改落实“三同时”的工作机制。对一些简单问题,现场督促整改到位。对检查发现的不能及时整改问题,实行定人、定岗、定责一对一限时整改落实。向小餐饮店、小食品店、超市、商场无证无照及脏乱差等违法或不文明行为重拳出击。检查各类食品经营单位2757家次,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102家、农贸市场和便民市场共78个;下达限期整改通知书443份,责令105家餐饮单位、28家食品流通单位和10家小作坊限期整改;责令49家餐饮单位、6家食品流通单位和4家小作坊停业整顿;立案19起;抽检食品12个批次。
四、积极推进“诚信体系”建设。举办以“诚信经营”为主题的“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市区市场监管、教育、公安、农业等部门共计参与120余人,县区同步参与1000余人,悬挂横幅80条,设立咨询台310个,宣传展板1000余块,发放各种宣传手册及资料3万多册,现场解答咨询1万余人次。开展“诚信示范店”活动,共评选出500余家诚信经营示范店。推动“双随机、一公开”检查全覆盖,落实企业信用监管制度,加强企业异常名录和黑名单管理,去年全市共有6414户企业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其中43户列入严重失信企业名录;完成3018户企业的信用修复工作,移出经营异常名录;开展信用联合惩戒,落实失信联合惩戒备忘录相关规定,市场监管部门根据法院提供的名单依法进行限制,实现了失信被执行人员名单等信息的共享。大力推进诚信平台应用,以诚信等级评定为抓手,以信息化智慧监管平台为依托,全面公开食品、药品、特种设备等企业信息和监管信息,加大“黑名单”及失信联合惩戒机制落实,诚信系统共录入企业22758家,其中A级11491家、B级4660家、C级6607家,消费者有选择、能监督,经营者有尊严、能自律,监管者有自信、受约束的行业诚信体系正在逐步形成。
在未来五到十年,无锡要在城市发展科技内涵方面取得突破,打造好“智慧城市”软件基础,充分利用建设好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的机遇,巩固、提升和扩大无锡在物联网技术研发应用方面的先发优势,抢先进入全国和世界“感知城市”发展的第一方阵。
智慧基础设施逐渐成熟
2013年,无锡凭借智慧基础设施建设、智慧民生、智慧管理等方面的优异表现蝉联国内智慧城市发展评估第一名,超过浦东新区、宁波、上海、杭州、北京、深圳等城市和地区。
目前,无锡地区的信息基础设施已跻身国内一流水平。无锡基本实现了“百兆到户、千兆到楼、T级出口”的光网城市建设目标。无锡城区、集镇FTTH 已普遍覆盖,农村覆盖率已经达到90%,全区光网覆盖能力超过409万户,比2012年增长近100万户,全市互联网出口带宽已经达到1.3T,比2012年增加了340G。
无锡全市免费无线热点已达6000个,2014年将新增2.4万个,力争2015年上半年达到4万个,覆盖无锡两市(县)七区;社区智慧信息屏预计到2013年底可建100个,明年新增400个。光网城市、无线城市、三网融合、宽带提速等重点工程建设将进一步推进。
在无线无锡建设的基础上,一些“智慧”应用将越来越完善。如“智慧旅游”手机客户端,2013年将把旅游中的购物、娱乐、餐饮元素纳入该客户端平台上,让无锡的游客用一只手机就能解决购物、娱乐和用餐的需求。游客在出行时也可用手机按键实现随地随时叫出租车。
2013年,全市4000多辆出租车都纳入统一的招车系统内,用户用该客户端可了解到自己所在地周围出租车的数量,待自己发出招车信号后就可以看到被招车辆的车牌号和离自己所在地的距离。
目前,该系统出租车终端数字模式正在升级为地图模式,将来终端接收到招车信号后会显示一张地图,愿意搭载这名乘客的出租车司机在上面能看到乘客的位置和电话号码。
此外,无锡还将以城市智能交通综合管理系统、智能公交调度系统、智能停车诱导系统、智能交通信息服务系统为重点,在交通信息的传感与采集、数据融合处理、服务的推送与应用等方面推进交通的智能化。
无锡还在国内率先探索市场化运作提升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新模式,与中苗科技和德亚科技分别就“无锡公共免费无线热点”和“社区智慧信息屏”签订协议,由政府负责引导和规划,企业负责建设和运维。
以智慧产业带动智慧城市建设
发展智慧城市首先要发展智慧型产业,无锡山水城科教园是一个高科技研发孵化园,在产业园内,随处可见低能耗、高产出的智慧型产业,不断为智慧城市建设创造效益。随着无锡智慧城市建设如火如荼的进行,无锡山水城科教园正成为无锡建设创业型城市的一个不断崛起的新增长极。
目前,园区累计建成“三创”载体100万平方米,累计引进IBM、HP、软通动力、英科睦、巨人网络、今日动画、文思创新、东软、墨西哥Softtek、泛联物联网、埃卡内基国际高级IT人才学院等各类新兴产业企业近1000家。集聚人才万余名,新兴产业年产值90亿元。初步形成二校、四所、一基地的人才支撑和三业、四园、四平台的发展格局。
无锡山水城科教园是最早投入云计算和物联网建设的园区之一,在国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园区内拥有众多的将“云”进行商业化运作的企业,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当属江苏太湖云计算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在2007年前仅仅只是公共服务平台的IBM全球第一个云计算商业运营中心,然而随着无锡现代服务业和物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公司在2010年便实现了市场销售2000万元,并且拥有市民中心、民政局、人保局等几十家用户,成绩斐然,开创了云计算服务在中国商业化运作的时代。
物联网感知智慧生活
自无锡启动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建设和智慧城市建设以来,一批创新应用成果正让城市生活变得更“智慧”。
为保障市民的食品安全,从2012年下半年起,无锡的一批超市和农贸市场开始试点推行“肉菜溯源系统”。到2013年年底,无锡市区范围内将全面建成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
根据智慧城市建设行动计划,无锡还将建立全市统一的综合性食品质量溯源管理物联网基础技术平台,扩大基于RFID (射频识别技术)标签的食品安全可追溯范围,进行源头供应、处理、流通(包括批发、配送、零售和团购等)和消费各个环节质量安全信息的可追溯管理,实现对地产环境和农产品相关信息的实时采样、传输、处理和远程监控的智能化。
在智慧医疗方面,无锡已经启动“医疗数据中心”建设,病案管理系统、门诊电子病历开始试点,面向城市居民服务应用的便民查询系统、个人健康管理系统、专家远程咨询系统等已经完成程序开发。
关键词:多措并举;整体推进;食品安全
2015年11月份,秦皇岛市政府办公厅出台了《秦皇岛市创建国家食品安全城市方案》,秦皇岛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创建国家食品安全城市的重大部署。秦皇岛市食品和市场监督管理局作为创建工作主体,2016年初开始,就多措并举,整体推进,在全市系统掀起了创建国家食品安全城市的热潮。
1 落实责任,制定创建工作“路线图”
创建国家食品安全城市是一项十分繁杂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创城指标和要求涉及到政府多个部门,纵贯市、县(区)、镇(街道)、村(居委会)整个链条。对此,秦皇岛市食品和市场监管局抽调精兵强将,专门组建创城办公室。先后5次召开各县区和市政府相关部门参加的工作调度会,及时协调解决创建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协同推进创城各项工作举措落到实处。秦皇岛市食品和市场监督管理局还将63项工作指标,分解为项目名称、工作步骤、责任单位、完成时限和完成情况5大部分141个具体工作步骤,特别是将工作步骤分解至市政府各相关部门、秦皇岛市食品和市场监督管理局各相关科室及各县区政府(管委)相关部门,把具体创建工作指标进一步细化、量化、责任化,实行“时间倒排、任务倒逼、责任倒追”,列出时间表,画出路线图,确保各项工作任务有序推进、高效落实。
2 夯实基础,构建完善统一“监管网”
食品安全城市创建,关键在基层,成功与否更要看监管网络体系是否完善。2015年12月份,秦皇岛市整合市食药监局和市工商局,组建了秦皇岛市食品和市场监督管理局,加挂市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和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牌子,在河北省率先实现了食品、药品、工商监管人员和职能的彻底融合,实现了监管机构和力量向食品安全保障倾斜的目标。同时,全市7个县区全部完成机构改革,均成立了综合的食品药品和市场监管部门,并在原来的工商部门所在乡镇或区域,设立了50个食品药品监管派出机构,有效整合了各级监管力量,增强了食品安全监管能力,下移了监管重心,较好地解决了监管任务与力量不匹配的矛盾,打通了监管执法的“最后一公里”。为夯实监管基础,落实监管责任,秦皇岛市食品和市场监督管理出台了《关于推进食品药品安全基层网格化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坚持“以网定格、以格定人、以人定责”原则,以海港区为试点,积极探索食品药品基层网格化监管的有效模式,在行政村和社区实行包村(社区)干部、公安干警、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食品安全协管员、社会监督员、食品安全监管人员“六员联防”制度,全市共配备241名乡镇(街道)食品安全专兼职监管人员、2088名村(社区)食品安全协管员,并购置了快检设备和交通工具,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无缝隙、全覆盖的食品安全监管网络,构筑起了坚实的食品安全基层监管“防火墙”。这一做法得到了张庆伟省长的充分肯定,他要求在全省推广经验,并被《中国食品安全报》、河北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广泛报道。
3 打建并举,筑起食品市场“安全墙”
食品安全,离不开良好的市场秩序规范。“打建并举”,是秦皇岛市食品和市场监督管理局创建国家食品安全城市的一项有效举措。一是大力推进餐饮单位“明厨亮灶”工程,打造“明厨亮灶”餐饮单位4300家,占总数的100%;创建“清洁厨房”3749家,占总数的87.2%,均超额完成了河北省食药监局下达的工作任务。尤其,秦皇岛市北戴河区餐饮单位中全面推广厨房实时视频监控系统建设。二是着力规范“三小”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监管,将小摊贩、小作坊、小饭桌等较小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纳入监管范围,建立健全登记备案式管理、社会公示卡制度,较好地解决了“三小”监管难、难监管的问题。三是启动食品药品监管网络信息平台建设,投资260余万元,积极推进电子点菜监管系统,完成首批60家试点餐饮单位安装工作,对餐食品消费实施安全警示提醒,初步实现全过程、可追溯的监管目标以及监管工作由“汗水监管”向“智慧监管”的转变,走在了全国前列。四是积极打造多个餐饮示范街,今年以来,全市共打造餐饮示范街11条。五是大力推广烧烤店原料肉统一配送,打造烧烤示范店100家,进一步规范了烧烤行业秩序,受到省食药监局高度肯定。六是大力开展食品生产集聚区改造提升、食品标签标识、鲜活海产品、肉及肉制品、食品非法添加、校园周边儿童食品、农村食品市场、“清死角、打窝点”、农贸市场“双提升”等10多项专项整治活动,食品市场环境得到深度净化。七是强化技术支撑,加大检验检测力度。有效整合规范食品安全检测机构和食品企业检测信息资源,形成了以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各县检测机构和大型食品生产企业自检机构为补充的食品安全检验监测网络。今年以来,秦皇岛市食品和市场监督管理局共监督抽检各类食品(含食用农产品)1639批次,不合格食品67批次,合格率95.91%。按照“四个最严”要求,始终保持对食品安全违法违规行为的高压打击态势,积极推行“大稽查”模式,打破地域、部门和专业界限,广泛实施一线稽查、联合执法。今年以来共开展各类大型稽查活动20余次,立案60起,结案54起,罚没款50万元,使严惩重处成为食品安全治理常态。
4 齐抓共管,高擎社会共治“达摩剑”
关键词:“互联网+农业”;区域差异;竞争优势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8-65 -03
一、问题与框架
“互联网+农业”主要是指将互联网技术运用到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包括生产计划、劳动过程、农产品销售等,以改造传统农业生产和销售模式,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新型农业生产方式,标准化生产、形象品牌化、科学化管理、创新化销售等几个方面的特点使其区别于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随着“互联网+农业”生产经营形式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及应用,如何创新“互联网+农业”的发展路径成为学者们研究的重点。目前,“互联网+”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尚在培育与探索阶段,多数研究还处在对其定义、特征、模式及对策等方面。李敏(2015)认为“互联网+农业”是指发挥互联网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使互联网技术与农业发展实现深度融合的方式,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生产效益。蒋融(2015)认为我国“互联网+农业”处于摸索的时期,其在农业生产各环节、领域的应用还相对有限,但它给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带来的促进作用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夏青(2014)提出发展“互联网+农业”的几种发展模式,如智能农业模式、电商模式、产业链模式,通过融入互联网技术,从生产、营销、融资等环节优化农业生产,创新产业链,成为克服传统农业弊端的新型经营方式。刘玉忠(2015)根据我国“互联网+农业”的现状,提出依据国情做好顶层设计制定战略规划、完善相应的基础设施和技术、创新监管方式提升服务管理水平等多项对策。梳理相关的“互联网+农业”文献,发现学者们基本上认同“互联网+农业”的发展道路有利于实现农业现代化,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提供良好的契机。对于“互联网+农业”的定义、特征等问题阐述得比较多,多为定性分析,实证和案例分析较少。“互联网+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基础设施落后、农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学者们提出从做好顶层设计、完善基础设施、加快资本投入、创新监管方式等方面入手推动“互联网+农业”发展。然而,也有学者认为互联网不是农业的灵丹妙药,要对“互联网+农业”冷思考。
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首次提出竞争优势理论,其认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可以拥有两种不同类型的基本竞争优势,一种是低成本的竞争优势,另一种是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如果企业参与所有市场活动的累计成本低于其竞争对手的成本,那么它在市场竞争中具有低成本优势;如果企业能够提供给客户有别于竞争对手的具有独特性的产品,那么它就在市场竞争中拥有差异化的优势。低成本竞争优势主要是指以特殊资源为基础的资源经济优势(如特殊的物产资源、较低的原料成本和廉价劳动力等),可以视为一种较低层次的竞争优势。而差异化的竞争优势,主要是通过创造更契合客户需要的差异型产品为核心的竞争优势,由于市场上的竞争对手更难以模仿,可以将竞争优势较长期的保持下去,可以将其视为较高层次的竞争优势。波特将获取不同层次竞争优势的方法总结为低成本战略和差异化战略。
“互联网+农业”,既符合规模化的农业经营发展路线,又融合了新兴的互联网科技技术,是适应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的经营形式。根据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互联网+农业”的发展可以将不同区域的竞争优势建立在不同的层次上。采取低成本竞争优势的发展路径,必须发现和开发具有成本优势的资源,着重降低成本的运行空间。因此,可以选择以电商模式为基础的发展路径,利用互联网优势将农贸市场向电子商务平台转型,培育新型的互联网技术人才,使农民参与进来。“互联网+农业”的差异化发展路径,就是要实现互联网与农业的深度融合,使其区别于其他的农业经营发展方式,独具匠心的营造高技术含量的农业发展潮流,以自身的竞争优势发展智能农业模式提升农业的现代化水平。
二、“互联网+农业”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原因分析
目前,“互联网+农业”的发展模式在我国还属于新生事物,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成熟以及在农村地区生产建设中的推广应用,越来越多的农户接受“互联网+农业”的发展模式并逐步开发以“互联网+农业”为核心的特色产业。截至2013年底,我国农村地区使用互联网的农民已经达到了1.77亿人,同比增长了近2000万人,增长率为13.5%① 。大规模的农村网民增长以及互联网在农村地区的普及给“互联网+农业”的农业发展模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相关的涉农网站也在不断增加,并农业市场的供求信息、更新农业优惠政策、提供各类农业资讯服务及建立农产品贸易电商平台等,为“互联网+农业”的发展寻求更大的突破。
首先,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一定程度上影响“互联网+农业”的发展状况。2013年东部地区GDP总量为32.2万亿、中部地区12.7万亿、西部地区12.6万亿,东部分别是中、西部的2.5倍;人均GDP东部地区为6.24万元、中部为3.54万元、西部为3.45万元,东部地区分别是中、西部的2倍;东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21万元,较中部地区0.84万元、西部地区0.68万元有明显优势② 。东部较好的经济发展水平,带动区域内科技进步特别是互联网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使农民接触互联网的机会增加、成本降低,冲击农民保守的观念,推动农民创新“互联网+农业”的建设渠道和积极性。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市场开放程度不高,“互联网+农业”的培育度和成熟度低,相关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等,降低农户发展“互联网+农业”的意愿,造成“互联网+农业”的发展规模小、速度慢。经济的发展状况影响了发展“互联网+农业”的规模和速度,信息、技术等应用水平也制约“互联网+农业”的培育和发展。
其次,农民的文化素质水平也是影响“互联网+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整理《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3》可以得出2012年各地区农民的文化水平具有明显差异,大部分的农民处于初中文化水平,西部地区三分之一的农民文化水平是小学程度。就各地区的差距来看,东部地区高中及高中以上教育程度的比重远远大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在全国各地区遥遥领先,东部地区农民的教育文化程度普遍较高;西部地区大部分的农民教育水平处于小学和初中程度,高中以上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0个人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为11.52人,远低于东部地区的21.89人;中部地区比重与整体的平均受教育程度相当。总的来说,文化素质较高的农民更容易接受互联网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因此,相较于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发展“互联网+农业”更具优势。
第三,各个地区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及通讯设备的建设和配备水平存在差异。发展“互联网+农业”,离不开最基本的网络基础设施和通讯设备。东部地区凭借其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较为完善的网络配套设施,形成了配备较为齐全的农村网络,网络在村的覆盖水平远远高于全国其他地区。同时,网络技术应用必需的通讯设备设施也较为齐全,先进的通讯系统为“互联网+农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动力支持。与东部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的农村网络基础设施较差,互联网技术并没有广泛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基于经济发展水平、文化素质高低等因素,一些地区的农民很少涉及“互联网+农业”的知识和应用技术,甚至从未真正了解互联网技术如何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导致中西部地区“互联网+农业”的发展还相对迟缓,导致农业现代化发展也落后于其他地区。
三、竞争优势与“互联网+农业”发展的路径
根据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可以结合差异化的区域资源禀赋,选择不同的发展路径。
(一)中西部地区“互联网+农业”的低成本发展路径
1.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
互联网设施建设与信息技术是制约中西部地区发展“互联网+农业”的难点。“互联网+农业”在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基础设施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普及度在农业农村领域大范围扩张这一重要前提。目前,中西部地区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如电脑、宽带设备等还相对少、普及慢,基础设施的建设仍相对薄弱。电脑等设备的户均拥有量远远低于其他地区,懂上网、熟网络的农民还不多,互联网普及率低于30%,甚至70%以上的农民表示不太会使用网络。因此,国家应该在创新顶层设计、制定相关政策和在实践引导层面予以支持,通过财政补贴及政策优惠,吸引电商企业或网络商扎根农村,推动“互联网+农业”在农村地区的发展。同时,向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推广电商平台,加大宣传力度,引导懂技术、会管理的互联网技术人才投入到农村互联网发展建设中。
2.农贸市场向电子商务平台转型
“买贵卖难”的困境经常出现在以往单一的农产品销售模式中。由于产销信息不对接、流通环节繁冗等问题,新鲜的各类农产品从生产基地出售到市场、市民手中和餐桌上需要多重环节。通过电商平台能有效地共享各类农产品销售供求信息,减少流通和交易成本,减少环节缩短时间,实现农产品与顾客的精准对接。中西部地区结合区域内资源丰富的特点,努力创新区域特色的“互联网+农产品”电商平台,推动农产品电商由简入繁的从小点上到大平台转型,打造一批O2O的直销模式。具体而言,一方面是打造一批如淘宝、京东等综合类农产品电商平台,构筑区域内农产品的“网上农贸市场”。另一方面努力开创新的提供综合服务的专业电子商务平台,如成都的“菜易通”,实行大宗农产品网络销售与技术推广相结合。
3.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
目前,互联网人才短缺是造成中西部地区“互联网+农业”发展的重要瓶颈。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升,信息化通讯网络较以往也得到不断完善,各项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加快,但该地区互联网相关人才匮乏,农民对“互联网+农业”的知识不了解,互联网营销人才严重不足。因此,中西部地区各级地方政府与村委会要鼓励农村的年轻劳动力以及下乡干部、大学生村官等新生力量敢为人先投身“互联网+农业”的发展中,开创电商平台融入农业生产中;利用财政拨款和政策优惠,吸引外来资金和互联网人才参与中西部地区“互联网+农业”的发展;选择与地方大专院校合作,对农民进行互联网技术培训,教会农民相关电商技术、技能,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型;鼓励涉农类院校的毕业学生到农村开创电商平台销售农产品等。面对人才匮乏的现状,有针对性的将思维活跃、文化水平较高的农民培训成为拥有互联网思维、能掌握信息化技术的新型职业农民,以种养大户、返乡创业农民为主要对象,打造区域内具备竞争优势的互联网电商大军。
(二)东部地区“互联网+农业”的差异化发展路径
1.运用互联网技术优化农业生产各环节
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基本上根据农民个人的主观经验进行播种、施肥及灌溉,耗时费力,对土壤、环境造成一定危害。改变传统农业种植方式,东部地区通过发展“互联网+农业”的途径,采用互联网技术,实现智能化管理、数字化把控,使农业生产种植变得更加及时、有效、精准。互联网技术进入种苗培育、水利灌溉、机械化收割、后期加工处理等农业生产环节,都受到严格的标准控制,实现农业生产的标准化、专业化及精细化,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通过采集数据并进行分析,了解市场信息,合理利用耕地资源和水资源,规划农产品培育时间,制定农产品贸易时节等,形成农业数据资源平台,对农业生产各环节进行合理的整合和改善,使农业生产高效、智能、安全。
2.推进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生产应用中的深化
运用互联网技术的基础上,把控制的端点从人延伸至物体上,通过采集信息、传播信息,让人与物、物与物相连,从而实现实时、有效、远程及智能化的操控,即物联网技术。东部地区发展“互联网+农业”,在物联网基础上对传统农业进行升级改造,同时利用大数据资源,融合为“互联网+农业”的全新路径。东部地区利用经济、科技、人才等先天优势,构建物联网平台,开发出适应农业生产的农产品质量检验系统、环境监测系统、土壤质量监测系统等,利用物联网技术对农业生产各环节实时监控,收集信息并分析处理,将智能化理念应用于农业发展中,加快智能农业发展的实现。将收集的数据信息与政府相关部门、农科站等采集中心实现共享,有利于指导农业进行农业生产,加快农业生产现代化、智能化,这也是未来东部地区发展现代农业、实现“互联网+农业”融入农户和农业生产的主要手段。
3.利用互利网技术发展智能农业
东部地区拥有领先其他地区的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要创新各种农业基础设施,开发智能的农业生产设备,如研制和利用智能节水灌溉系统、组建智能温室监测系统等;通过遥控无人飞机来取代传统人力施肥喷药,利用数据与实际状况控制其对作物喷洒的位置和量;利用先进的采摘机器人替代传统的人工采摘,利用传感器、红外扫描设备来获取果实的信息并判断其成熟度,据此考量是否采摘。这一系列的高新技术正是未来东部地区发展“互联网+农业”的趋势所在。以互联网技术和高新技术为基础,集合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技术为一体,实现“智慧”与“农业”连线,降低了人力成本,提高品质和效率,逐步实现信息化与现代农业的深度结合,是东部地区“互联网+农业”发展的未来趋势和现实路径。
四、结束语
中国区域广袤,各地发展水平不平衡,单一的“互联网+农业”发展模式不适宜地区差异化现状。根据区域差异的客观事实,运用竞争优势理论,结合区域内可获得本土资源、经济水平和互联网基础设施选择“互联网+农业”不同的发展路径。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可以选择差异化的发展路径,以获取区别于对手的竞争优势实现“互联网+农业”的快速成长。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则可运用低成本的发展路径来培育“互联网+农业”,鼓励农户利用区域特色资源优势发展“互联网+农业”。
参考文献:
[1]李敏.“互联网+农业”视域下河南省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J]. 创新科技,2015,(06).
[2]蒋融.我国互联网农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对策[J].经济论坛,2015,(08).
[3]夏青.用互联网思维做农业[J].农经,2014,(08).
[4]刘玉忠.“互联网+农业”现代农业发展研究[J].创新科技,2015,(07).
[5]朱启臻.互联网不是农业的灵丹妙药[J].中国农村科技,2015,(09).
[6]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7]石盛林,薛锦.竞争战略与技术创新关系的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2011,(04).
[8]李国英.“互联网+”背景下我国现代农业产业链及商业模式结构[J].广东农业科学,2015,(09).
作者简介:
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是市委市政府的重要决策,是“一创六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的会议,就是动员全市上下迅速行动起来,更加扎实深入地开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工作,确保我市创建工作圆满完成。下面,我再讲几点意见。
一、切实增强创建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国家卫生城市称号是反映城市整体卫生文明程度的最高荣誉。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既是市委市政府“一创六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争创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重要条件之一,对于打造我市城市名片、提升城市档次和品味、扩大城市知名度具有重要意义。各级、各部门、各单位一定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统一思想认识。首先,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开展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活动,营造整洁卫生、舒适优雅的城市环境,既是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既可约束人们的不文明、不卫生行为,又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既能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化程度,又能形成健康向上的社会风尚,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进,促进我市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其次,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民健康素质和社会“大卫生”问题将更加突出。在各级、各地制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中,人民健康和卫生都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没有全民的健康,也就没有全面的小康。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作为一种有效载体,可以全面改善环境卫生质量,增强全民的健康素质,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再次,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是不断改善提升我市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的客观要求。通过开展卫生城市创建活动,努力把临沂建成基础设施完善、社会管理有序,环境整洁优美、生活舒适健康的城市,提升城市品位,树立美好形象,形成人才、资金、信息聚集的洼地。 同时,也必须看到我们的有利因素很多,已经初步具备了争创“国家卫生城市”的条件。一方面,这几年我市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很大进展。特别是随着双河大道建设和岭路、金一路等一大批改扩建工程的实施,蓝天、亮化、碧水、绿化工程和公共卫生管理日益规范。另一方面,国家双拥模范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省级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的创建成功,为我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积累了宝贵经验,奠定了良好基础,市民的整体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也得到了很大提高。因此,我们一定要既看到创城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和繁重任务,又看到良好的基础和有利条件,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增强创建工作的信心和决心,以不创则已,创则成功,志在必得,决战决胜的精神和勇气,扎扎实实地推进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工作。我相信,只要我们坚定信心,下定决心,众志成城,加倍努力,措施到位,方法得当,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二、确保各项创建任务落到实处
国家卫生城市创建考核标准包含10大项、60条、近千个得分点。每一个得分点都很重要,必须认真地、扎实地、全面地抓好。在具体工作中,要本着“先急后缓、突出重点”的原则,合理分配资源和精力,突出抓重点、抓难点、抓薄弱环节,实现重点突破,整体推进。
(一)要努力营造创建工作的浓厚氛围。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是一项广泛的群众性活动,其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积极地参与到创建活动中去,真正把创建工作变成广大市民的自觉行动。一方面,要充分调动基层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创建积极性。我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之所以还存在不少难点和薄弱环节,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上热下冷,市民的知晓率,特别是参与度不够高。城市管理仅仅依靠政府部门是管不过来的,必须充分发挥好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社区的作用,发动广大市民积极参与创建,改变目前的被动局面。众人拾柴火焰高。只要广泛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创建,我相信,大街小巷、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的环境卫生整治和日常管理肯定会有很大的改观。要以街道、居委会、社区为单位,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社区性、群众性创建活动,用活动引导、组织广大市民支持创建、参与创建,把广大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创建目标上来,充分发挥广大群众的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切实打牢创建工作的基础,形成人人参与国家卫生城市创建的可喜局面。另一方面,电视台、电台、报刊、网站等新闻媒体要开设专栏专题宣传栏目,各部门、各单位、社区和各基层单位要充分利用黑板报、宣传橱窗、广告牌、电视幕墙、宣传栏、墙报等形式,大张旗鼓地宣传创建国家卫生城的重要意义,宣传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宣传好典型、好经验、好做法,大力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同时,要按照职责分工和确定的宣传标语,进一步加强户外广告的清理整顿,在重要路段、公共场所和“窗口”单位,有计划地设置公益广告牌,进一步提高社会知晓率。
(二)要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围绕集中供热供水供气、污水处理、公厕建设、城中村改造等,市城建、经贸等部门要搞好配合,尽快拿出集中供热的具体实施方案,尽早组织实施。市规划、建设部门要会同三区政府和高新区、经济开发区管委会,按照有关要求和标准,结合城市建设,对市区内各类公共卫生设施特别是垃圾箱、果皮箱等进行全面调查,提出建设和改造规划,限期完成任务。要搞好公共厕所的改造建设。凡新开发的地片、小区新建和改造,一定要把公共厕所规划在内,并多方筹措资金加快建设步伐,厕所临街的单位要实行对外公用,力争明年上半年建成区内公厕数量和质量达到标准要求。要立足目前市区自来水普及率比卫生城标准相差较多的实际,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大力推进自来水管网的延伸普及工程,最大限度地提高自来水的普及率,力争尽快惠及市民。要进一步加强市区道路的建设,重点搞好较差路段、背街小巷和城中村道路的整修改造,促其尽快达标。要完善粪便垃圾处理设施。三区都要加快粪便垃圾处理设施的规划建设,争取年内每个区建设一处符合标准的粪便处理厂,实现无害化处理的目标。要进一步加强城市垃圾清运处理设施建设,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限期达到集中清运密闭化和处理无害化的要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关键在投入,核心是资金。近两年,政府加大了对城市建设的投入,但只靠这一条还远远不够。要进一步加大市场化融通城市建设资金的力度,积极利用bot、tot、boo等方式筹集资金;要加快市政公用设施市场化运营步伐,千方百计吸引民间资本投入城市建设;同时,要搞好与金融部门的合作,利用政府信誉吸引银行资金的注入。
(三)要大力开展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活动。一是要开展“城中村”卫生整治。组织专门力量,对建成区内241个城中村环境卫生进行一次拉网式排查,逐一提出整治措施。已经列入改造计划的要抓紧落实,短期内不能改造的要加强街巷硬化、清扫保洁、垃圾清运和粪便处理,并落实卫生制度,加大督导力度,全面改善环境卫生面貌。二是要治理和规范集贸市场。由市工商局牵头,市执法局、卫生局、公安局和各区政府联合行动,对市区所有集贸市场特别是农贸市场进行全面整治,做到商品划行归市,摊位摆放整齐,并建立严格的卫生责任区和管理制度,彻底解决乱摆乱放、乱倒污水、乱扔垃圾等问题。要加大市场周边环境的整治力度,坚决取缔无证经营、占道经营等摊点。要建立健全集贸市场保洁专业队伍,严格保洁责任制,提高规范化管理水平。要加快推进“农改超”(即城区农贸市场改超市)建设。工商、食品药品监督、经贸等部门要把“农改超”作为改善市容村貌、提升城市档次的重要措施,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拿出方案,尽快实施。大力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抓好放心早餐活动,集中整治露天早餐夜市和烧烤摊点、无证经营和流动摊点业户、学校、医院等周边的小食品经营以及农贸市场中的食品摊点,严厉打击食品污染、掺杂使假等危害群众身体健康的违法行为。三是要开展环境污染整治活动。市环保局要协调有关部门加快实施“蓝天工程”,重点治理市区内小锅炉、汽车尾气污染和噪声扰民等,认真解决工业废水排放、工业废物乱弃及河流污染等问题。罗庄、河东两区要加快建设污水处理厂步伐,尽快解决城市污水净化问题。四是要开展“五小行业”的卫生整治。市卫生局、食品药品监督局要依法加强对市区内小旅店、小饭店、小食品店、小饮食摊点、小美容美发店的整顿管理,凡达不到卫生标准的要责令限期整改,整改后仍达不到标准的要责令停业。五是要开展“除四害”活动。消除老鼠、苍蝇、蚊子、蟑螂“四害”工作指标,是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五个入门硬件之一。从现在起,要在全市范围内集中开展以灭鼠为重点的除“四害”达标活动,通过落实综合防治措施,务求除“四害”工作提前达标。
(四)要建立健全城市卫生保洁机制。改善城市环境卫生质量,必须坚持突击整治与经常监管相结合,专业队伍与全民参与相结合的方针,建立和完善环卫保洁的长效机制。要建立爱国卫生突击周制度。从今年起,要在每年的“五一”、“十一”黄金周之前,安排一周的时间,组织动员驻城单位和全体居民共同参与,像迎接省级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检查那样,集中整治“脏、乱、差”,开展全民清扫活动。要强化“门前五包、门内达标”责任制。把门前保洁、绿化、美化、秩序、公共设施看护的责任真正落实到所有单位和居民小区,并加强监督检查。要加快推进环卫体制改革。市环卫管理部门要逐步实施“干、管”分开,走环卫保洁市场化的路子。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类保洁公司参与竞争,将市区大街小巷、集贸市场、“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建筑工地、市区内铁路与河流沿线的保洁工作落实到保洁企业,环卫部门主要承担监督管理职能。要坚持依法治城。尽快制订出台《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办法》、《市除“四害”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使环卫管理、爱国卫生等工作有章可循。各级规划、城建、环保、公安、交通、卫生等部门,要运用好行业性法律法规,坚持依法行政,规范各个领域的卫生秩序,推动城市卫生管理工作逐步走向法制化的轨道。
(五)要切实建立健全创城档案资料。国家卫生城的验收主要是通过看现场、查资料、听汇报来衡量每个城市的综合水平和档次。要把建立健全档案资料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指挥部办公室要设立专门的档案组,明确人员专门负责档案的收集、汇总、整理、保存。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在收集、汇总、整理、保存好本系统、本单位的档案资料的基础上,及时向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指挥部办公室提供资料,形成统一、规范、有效的档案资料,确保在档案资料上一分不失。
三、力争创建目标如期实现
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今明两年是决胜时期、冲刺阶段,各级、各部门要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和雷厉风行的作风,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创建任务。市里已经成立了由市级几大班子领导同志担任正、副指挥,三区政府、两个开发区管委会和市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任成员的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指挥部。指挥部下设办公室,从市直和五区抽调专门人员集中办公,负责组织协调和检查督导。各级、各部门特别是各责任单位要严格按照创建分工安排和要求,真正把创建卫生城工作摆上重要日程,抽调精干力量,组成创建机构,搞好任务落实。各区、各部门、各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作为创建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亲自部署,亲自指挥,亲自检查。分管领导作为具体责任人,要集中精力,狠抓任务落实。要深入一线,解决实际问题,扎扎实实地把创建工作做好。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严格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结合各自责任分工,层层分解任务,明确工作要求,落实责任主体,把目标任务真正落实到部门、岗位和人员。要及时了解掌握工作任务进度、各项指标完成的质量,找准薄弱环节,抓住重点难点,集中力量解决突出问题,决不能因哪个部门、哪个单位工作不力而影响国家卫生城市的创建。各县、乡镇以及没有具体任务的单位也要参照卫生城标准改进各项工作,与整个卫生城市创建工作协调推进。要完善考核奖惩制度,强化监督检查,真正做到事事有人管、件件有着落。纪检监察和组织人事部门要加强对责任单位的效能监察,做到责任全覆盖、管理无漏洞、创建无死角,并将督查情况作为考察干部和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要充分发挥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对因工作不力、延误整体创建工作进程的部门和单位要通报批评和新闻曝光,影响实现创建目标的要严格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