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闽南文化的重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乡土文化与语文教学具有天然的紧密的联系。它蕴涵着丰富的语文知识、民族文化和民族情感。充分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提高国民的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中学语文教育对乡土文化资源的运用缺乏足够的认识。这既造成了中学语文教育与实际生活联系不够紧密,缺乏“地气”,同时也导致中学生普遍的家乡观念淡薄,缺乏建设家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鉴于此,笔者在调查了解厦门乡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探讨这一现状的对策。
一、国内外现状
1.国外现状
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有三十个州的法律明文规定,学校必须开设包括本州的历史、文学、语言等内容的乡土文化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提倡学生走出学校和课堂去亲身“感受”身边的乡土文化,他们经常把他们的课安排在社区博物馆,并组织学生参观本地区的古战场、古工场的遗址、古旧建筑、古代桥梁,观看过去遗留下来的生活用品、衣服等,以增强历史和生活的真实感。在美国,大多数较大的社区都有针对地方社区或州历史开办的展览,尤其欢迎学校团体去参观,地方博物馆还伴有导游指导。此外,几乎每个社区都会有一位或几位老人把他们的大量业余时间花在研究地方文化上,学校鼓励并提供多种机会使学生和他们相接触,这些研究者不仅负责向学生们讲述社区过去的故事,而且还能够指导教师去关注那些容易被忽略的教学资源。
2.国内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的语文教学大纲目标体系虽做出了一定的调整,但乡土文化资源仍存在着被严重的边缘化的倾向。我们曾把厦门市同安区六所学校的学生和语文教师作为初试对象,发放500份调查问卷进行检测。通过调查可以看出,三分之一的教师对闽南乡土文化知识并不是特别关注。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教师很少在教学中融入闽南乡土文化知识的内容,即使有关的课文可以很好地结合闽南乡土文化知识加以拓宽和加深,教师也由于时间的限制或者应试的心态而舍弃。67%的学生对闽南乡土文化知识的了解都比较少,54%的学生的知识只限于课本上的内容和课堂上教师教授的内容。学生们对麦当劳、肯德基越来越喜欢,对粽子、年糕越来越陌生;对情人节、愚人节很推崇,对七巧节、端午节不了解。中国文化传统可能正在无声无息地消逝,或被以欧美的方式“改写”。
二、闽南乡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现状的主要成因
1.应试教育是其主要原因
应试教育导致教育目标的狭隘化。语文教学注重工具性,忽视人文性。“重知识传授,轻思想教育;重习题训练,轻生活实践;重分析讲解,轻形象感染。”这样,学习范围局限在课本的框架内,孤立于自然生活和生活之外,学生所学知识普遍脱离生活实际。其次,应试教育不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应试教育中,学校成为按固定模式改造人的“教育机器”。人的个性发展不能受到应有的重视,它为学生提供的只是一个封闭禁锢的、狭窄高压的“牢笼”,这样培养的结果,充其量只能是一些操作型人才,而不是创造型人才。
2.教学评价体制的导向
现行的教学评价体制还是以分数的衡量作为主要标准,在这种评价体制的引导下,学校和老师为了考试取得高分,为了提高整个学校的教学成绩,只是强调考试内容的学习和巩固。而很少或者根本不教授课本以外的知识,即使它们对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形成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三、闽南乡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的对策
1.闽南乡土文化在语文教学上的运用应得到各级政府教育部门的充分重视
目前,发掘乡土文化的语文资源,重视把乡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重要性在国内的语文教育界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共识。厦门市政协委员、农工党市委副主委林成德在十一届市政协三次会议上的建议对我市中小学语文教师进行闽南文化和闽南语培训。他认为语文教师担负着语言文学的教学和传播文化的任务,如果能在语文教学中向学生灌输闽南文化知识,培养学生对闽南文化和闽南语的兴趣,对闽南文化的传播和闽南语的保护有很大的帮助。在语文教学中引入闽南方言,用它来辅助教学,往往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学校应加强校园人文景观的建设。校训、标语、文化墙、知识走廊都可以和闽南文化相结合。提倡课堂讲普通话,课外讲闽南话并帮助外来学生学习闽南语;可以邀请专家或退休老教师开设闽南语讲座,营造浓郁的学习闽南文化氛围。笔者所在的厦门同安第二实验小学校长陈少敏牵头利用同安丰富多彩的教育字眼开发了以同安风情为主要内容的校本教材——《同安风情丛书(全六册):同安儿戏童玩、同安儿歌童谣、名胜古迹、方言典故、传统饮食、民间故事》,旨在传承、弘扬闽南文化。笔者所在的学校厦门市五显中学也开设了《答嘴鼓》校本课程。
2.把闽南乡土文化资源引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中
把闽南乡土文化资源引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中,让教学内容变得更加具体形象亲切感人,而且更具有感染力。在传授给学生知识技能、过程方法的同时,有意识地、有目的地多关注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把对课文的赏析和对“乡土文化”的赏析有机地联系起来,将乡土文化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渗透在语文教学过程的始终,并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教师上课前可以利用三分钟时间开展语文小活动,例如:讲述家乡的名人郑成功、陈化成、陈嘉庚、朱熹、苏颂、林巧稚轶事,介绍日光岩、胡里山炮台、万石植物园、梵天寺、北辰山等名胜古迹、让学生唱一首闽南语或表演一段歌仔戏等。每个传统佳节可以让学生谈谈节日的来源,谈谈地方小吃蚵仔煎、芋包、土笋冻、五香卷、烧肉粽、同安封肉……一个个小活动可以让学生在自由、和谐的课堂环境中,利用自己积累和了解的闽南乡土文化知识,表达思想感情,提高语文能力。
【关键词】双语导医;沟通
福建简称为闽,闽南即指福建的南部。闽南总人口约千万。海内外使用闽南方言的人将近6000万人。健康管理中心是医院的服务窗口,作为首批健康管理示范基地之一,我中心服务的体检对象大部分是闽南人,由于地方文化底蕴较深厚,受教育,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有很大一部分体检对象使用的是闽南语,特别是中老年人,文化程度不高,语言沟通交流困难,因此在闽南地区导医掌握双语更为重要。双语导医成为提高服务质量的重要内容之一。
双语导医的职责包括:迎宾服务职责、导诊职责、咨询职责、管理职责、安全防范职责、信息收集反馈职责、护理观察职责等,是方便体检客人,配合各种检查的有效手段。同时也为普通话沟通困难的者提供更多方便和情感上的信任感与安全感,通过“闽南语、普通话”双语进行导医服务,大大的缩短了体检客人的体检时间,充分体现人性化服务,以“客人为中心” 的服务理念,提高客户满意度的同时,促进我中心的发展,提升我中心的信任度,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现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对“闽南语、普通话”双语进行导医服务在健康管理中心的应用探讨如下:
1 服务对象
只懂听、说闽南话人群
2 双语导医人员的素质要求
掌握闽南语,具有高度爱岗敬业精神和主动服务理念,良好的职业举止和较高水平的双语语言能力,思想上确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真正做到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帮病人之所需,掌握沟通技巧,提高语言的艺术性,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相关的专业知识及医学边缘知识。
3 双语导医服务形式与内容
双语导医人员不仅要对每位客人进行分诊、导检、管理,护理观察等工作,并且要面对不同的体检客人的咨询,处理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且还要用闽南语来给予恰如其分的解答,用清晰明了的语言使体检客人了解想要的诸多问题。如:您做检查是需要做哪些准备?您接下来要做哪些项目?等等。双语导医用温馨的两种语言为等候的客人介绍相关体检流程,尽可能缩短客人检查等待时间,做好耐心细致的疏导工作,虚心听取客人对我中心的宝贵意见和建议,针对不同体检客人需求改进工作。
4 体会
4.1双语导医的重要性
在工作的过程中,面对闽南本地人较多,体检客人的多样化、多层次化的需求也越来越高,由于他们对医院的恐惧,再加上语言不通,更加需要双语导医的的热情服务,因此双语导医服务是减少客人投诉和不满的重要服务之一。客人在体检的过程中,不但需要医技水平高超的医生检查,而且还需要有热情、周到的双语导医为他们服务。当今经济的竞争是技术与服务的竞争,优秀称职的双语导医工作有利于提高服务质量,减少工作中出现的差错。通过双语导医的引导,不仅为体检客人提供了便利,而且在她们的帮助下缩短了客人与医护人员沟通的差距,满足体检者的需求。
4.1双语导医的有效性
高质量、全方位的优质服务是健康管理中心赖以生存的基础。在工作的过程中,更好的将闽南语和普通话相结合进行导医导检服务是今后导医工作的重要服务之一。将双语导向,咨询、分诊、健康宣教贯穿于体检过程中,让来我中心体检每位客人及家属有一种安全感和亲切感。增强双语导医的责任感和质量意识,减轻了体检客人在体检过程中焦虑不安的情绪,为客人的要求提供优质的服务。制定体检客户满意度调查,定期对体检客人进行满意度调查,不断改进工作,提高服务质量。加强双语导医和体检客人的沟通,及时化解体检者的不满和焦躁情绪,同时护患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才能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有效的预防不满投诉和不必要的纠纷。
参考文献:
[1] 张莉,杜修春.门诊导医咨询护士的设置作用及素质要求.川北医学院学报,1999,14:(3):72.
[2] 陈辉,王遂民,巨小平.开展导医服务,方便就医病人.第三军医大学学报,1999,21:36.
关键词:红砖厝;符号学;雕刻图饰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35-0164-01
一、符号学与建筑装饰语言
美国哲学家皮尔士把符号分为标识符号、图像符号、象征符号,其中对象征符号的解释往往具有特定的文化背景,是普遍观念与具有形象意义内容的结合。建筑独有的雕饰纹样向人们传递着文化意义和时代精神的讯息,当符号学方法被引入建筑设计中,人们十分关注建筑装饰图案所代表的符号意义,既是构成建筑艺术风格的重要元素。建筑纹样在某个时代下形成的图像符号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即代表了幸福、平安、长寿、高贵等美好愿景。建筑中的雕刻装饰做工精细、色彩艳丽,主要用于外装修,雕刻形式有浮雕、线雕等,图案为几何图案、花鸟、人物等。红砖厝文化也很好地将中西方文化融于一体,石雕中的鱼尾狮可以看出受到南洋文化的影响,山花艺术透出伊斯兰艺术的气息。“饰中有意、意必吉祥”是建筑纹饰内在的发展动力,同样体现了纹饰符号象征意义在人们心中的重要性。
二、多彩绚丽的红砖古厝图饰
1.墙身图饰。红砖在烧制的过程中侧表面会规律性的烧出两到三条黑色纹理,称为“烟灸砖“。这是建筑图案的一种代表性符号,使得人们第一眼就知道这是闽南红砖古厝独有的视觉形象。空斗墙的组砌方也是闽南红砖厝的一大特色,是用红砖的侧面和平面交替筑成空心墙体,具有省料、隔音性强等优点。用空斗组砌的手法,配合两种色彩且规格不同的红砖组成的吉祥图案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和特点,红砖组成的符号也代表着不同的意义,砌成的几何图形有六角形、八角形、钱币形、葫芦形等图形,六角形符号代表“六六大顺”;八角形符号代表“八方如意”(图1);钱币符号代表着富贵财运;葫芦与“福禄”音似,葫芦图形又有福气的意思等等。砌成的文字图形有“福”、“帧薄“寿”(图2)等,代表着一种美好的愿景。大小不同的红砖砌成的福字,从符号学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分析出该图案的符号代表物是“福”,诸如此类的墙饰符号丰富了建筑立面的多变效果。
2.梁架图饰.闽南红砖厝梁架装饰以木雕为主,从精致的雕饰可以反映出木雕技艺之高,当然梁架雕饰的多少跟居民的经济状况和地位有关。斗拱、柱头、梁架、门楣这些部位雕饰的主要内容是花、鸟、龙、凤等等,中国自古就以各种吉祥符号的象征意义来表达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追求,并融入自己的文化。民间多以喜鹊喻喜气吉祥之事,“喜上眉梢”又是一种文化的延伸,“喜”是喜鹊,“眉”与“梅”谐音,因此喜鹊与梅花这种图饰在梁架处常见。龙凤是富贵、祥瑞的象征,龙有喜水、征瑞、示威的神性,凤有喜火、秉德、示美等神性,将两种神物雕刻在梁架处,便是“龙凤呈祥”,寓意一派祥和之气。鱼有富足之义,在檐边经常可见雕刻精致的石鱼,(图3)张着嘴巴,表情凶猛,身上雕花装饰,也有赈灾辟邪之义。这种装饰同时具有功能性及是一种排水系统,雨水可以通过鱼嘴排出,防止雨水淤积在高处。
3.规尾图饰.闽南红砖厝屋脊多为马鞍脊和燕尾脊,燕尾脊主要用于主厝,装饰相对华丽,马鞍用于护厝,两种形式相结合形成红砖厝独特的视觉风景线。在屋脊下鸟踏线以上的山尖称为“规尾”,规尾的装饰多为灰塑做成的浮雕,灰塑古称灰批,原料以石灰为主,是汉族传统的装饰工艺,色彩丰富,装饰题材广泛。灰塑的装饰呈对称性,图案较为复杂,都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常见的有八宝图纹:元宝、珍珠、如意、葫芦、书卷、花篮、灵芝、云龙。从规尾的装饰图饰可以反映出居民的家况,如果一家规尾的图饰分别为书卷和长琴,可大概判断这家为书香门第,若规尾的图饰为元宝、云龙,大可断定此宅为官氏所居。规尾的图案装饰性极强,多有火纹、云纹为次,突显主体,有的时候会用长丝带将对称的图饰连结起来,复杂又不失美感,具有很强的代表意义。红砖厝的规尾装饰图案繁多,雕刻精美,是闽南装饰雕刻技法的一大特色。
4.门窗图饰.门窗雕饰形式多样,按照材质来分主要有砖构、石构、木构。宅内面对庭院的窗子,一般为圆雕形式的石构窗,也称作什锦窗,有扇形、六角、八角、圆形等多种形式,这些石窗可以使宅内空间层次丰富,装饰图案多为花卉符号,花卉藤蔓缠绕在石窗的柱子上,象征园内如春,一派生气。一般普通的民居会在院内设置砖构窗,也就是通过错落地摆放红砖,使之透气、透景,红砖本身具有黑色纹理,因此这种方法垒成的窗户也具有装饰效果。砖构窗在马鞍脊建筑多为存在,和居民本身的经济状况也有关。
三、结语
红砖厝装饰图饰是闽南建筑艺术和民俗文化的瑰宝,图饰形象凝聚和传承了传统文脉和智慧,红砖装饰文化也来源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通过对传统图饰美的认识和再创作,创造出了具有闽南独具特色的装饰纹样。在时代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利用传统元素进行现代设计,也是值得深思的。
关键词:民众保护;古城保护;现代城市;设计融合
中途分类号:B83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我国的古城
古城,一般就是指历史文化名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是指“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国务院已审批的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共有110个,像西安古城、商丘古城、台儿庄古城等等。 泉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 24 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泉州古城区文化生态的历史价值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充分肯定, 得到国务院的高度重视。泉州是闽南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和核心区, 有着非常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泉州古城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丰富的人文景观、 富有魅力的闽南古建筑、 让人迷恋的古街古巷、 多元化的, 形成一个丰富而深厚的文化生态圈, 其中古街古巷是泉州古城区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元素,承载着千年古都的历史文化。
2、古城保护的意义
保护是为了更好地传承,保护古城是社会发展到一定文明程度的必然要求社会文明需要新陈代谢,但更新不能摒弃历史,而要在历史基础上发展,是从旧环境中滋生出新的东西。在今日的中国,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日益富裕,相应的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古城不仅包括城市原有的物质形态,还包括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健康的民俗风情以及独特的城市精神。
3、古城保护的现状和策略
3.1、古城保护的现状
泉州古城区古街古巷的历史典故丰富多彩,闽南民居古建筑风姿独特, 历史文物古迹独具价值。但是, 随着时光的流逝, 古街古巷丰富的历史文化元素正在慢慢淡化, 文化生态圈有逐渐消失的态势。
泉州古城区的大街小巷, 特别是中山路、西街、东街、聚宝街及附近的街巷名称大都有一个历史典故或一段历史渊源, 就像一颗颗璀璨的珍珠散落在古城的各个角落, 展示着历史上曾经的辉煌和丰富的文化底蕴。这是泉州古人智慧的结晶, 是泉州古代市井社会的记载, 是一部活着的历史教科书。但是, 随着时光的流逝, 老一代人的先后过世, 了解古街古巷典故的人越来越少,会把古街古巷的典故讲得生动有趣的就更少了,年轻人对古街古巷的历史典故更是知之甚少。
城市现代化的进程对古街古巷的保护造成极大的冲击, 这也是位于古城市中心, 特别是老城区的一些古建筑湮没的数量大的主要原因。目前泉州的一些古街古巷中出现了许多与古街古巷原有的风格不相称的现代化建筑, 而且这些现代化建筑缺乏统一规划, 高低不齐, 建筑时代不一, 从而破坏了古街古巷的原有风韵。特别是不少名人故居失去原有的建筑风貌。
散落在泉州古街古巷中的许多闽南民居古建筑日渐破败倒塌。如位于中山路西侧的章奎巷 18号, 已有 70 多年的历史, 建筑物是典型的闽南风格, 在如位于市区南门横街 37 号古民居已有 100多年的历史,为五进三开间。但是这些古建筑由于年久失修日渐破败坍塌,失去了原有的建筑风格。聚宝街 150 号已有 110 多年的历史, 是一幢典型的闽南古大厝, 是泉州第一任商会会长苏兴南的故居, 为四进三开间, 大门以及大厅的木门木窗都有非常精致的雕刻。该故居目前仍有其后人居住。但是, 现在只剩下两进, 榉头、 门埕都有改建, 也失去原有的建筑风格。
3.2、古城保护的策略
3.2.1古城控规的定位
根据国外古城保护工作经验以及对国内古城保护工作的问题研究,认为控规是古城保护的有力工具,可以有效的控制古城整体风貌并在管理实施阶段起到重要的作用。古城控规是保护古城风貌以及实施的重要工具。
3.2.2 保护与更新
保护古建筑历史街区,同时也要保证古城的有机更新,妥善处理新旧关系就至关重要。将古城整体保护必定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也使古城无法适应新的环境而缺乏活力。因此进行规划设计之前,需要对古城建筑进行全面细致的调研分类,对于有历史价值保存完好的建筑进行保护,对于有历史价值但是有破损的建筑进行修复保护,对与古城风貌相和谐的建筑将其保留,对与古城风貌不和谐的建筑则建议拆除。
3.2.3 与城市设计的融合
古城有着丰富的人文和建筑景观,每一座古城都有自己独特的城市风貌,因此控制性详细规划应该有完整的城市设计层面的思考及运用。由此形成古城的城市意象,从而避免千城一面的规划方案。城市设计涉及许多方面,不只是对古城古建筑的立面研究,他从整体上应该形成一个古城的空间形式,古城的核心地标可以是钟鼓楼,亦或是具有绝对高度的古建筑大殿。
3.2.4 管理实施
动态的管理实施机制是调控古城的重要环节。适时地发现问题,并做出相应的协调政策,是使古城在动态发展中保留历史商业,保护原有居民的最有效的手段。动态管理机制的建立,不单依靠规划设计人员,还需要政府管理部门的协作。
3.3.5 增强民众保护意识
民众保护意识与古城保护息息相关。归根结底,古城的保护,取决于人们的观念。这不仅仅是政府的事。民众也应该具备同样的意识。
4、民众保护意识对古城保护的重要性
保护历史文化古城是人类的共同使命,它需要政策引导、法律保障、资金支持、人员配置等多方位的支撑,特别需要全社会具备古城保护意识,即民众应当具有的对历史文化古城的珍视、爱护,对历史文化古城的高度责任感等等。提高民众时历史文化古城的保护意识可以弥补由于政策、法规的不健全而遗留的不足。可以帮助古城保护部门募集大量的保护资金,可以提供古城保护的人才资源,可以减少群众性的对历史文化古城的破坏。古城保护,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与民众的齐心协力。
5、古城的民间保护意识及增强民众保护意识的方法
5.1. 增强民众保护意识的方法
古城保护现状令人担忧。古城遭到破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民众保护意识不强是重要原因之一。我们应该借鉴其他古城保护的经验,从两个方面人手,大力培植民众保护意识。
5.1.1 加强对民众进行古城保护意识的教育
首先,在中小学校开设古城保护的课程。从小就培养民众保护古城的意识。其次,要通过各种乎段包括行政的、法律的、道德的手段,让每一位民众认识到保护古城是自己的义务和责任。最后,举办各种形式的古城保护活动,加大古城保护的宣传力度。
5.1.2 引导公众参与古城保护
名城保护中的公众参与,其实质是让众多的市民能够参加到那些与他们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的保护政策和保护规划的制定过程中去。市民不仅应参与到各项城市活动中,而且还应直接参与到城市规划、历史保护的实践中。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针对不同类型、级别、价值的文物资源,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运营管理模式(事业化、产业化、准产业化)。在此基础上促进古城内名人故居、特色古建的产业化、准产业化运营;利用现有资源,规划建设如闽南民俗文化博物馆、闽南茶文化博物馆等新的旅游景点,鼓励支持民间资本进入。
第二:保护并复兴传统老字号、传统手工艺、传统地方小吃;建立旅游纪念品、传统工艺品的生产基地和销售场所。对个人及小投资者,政府可用发放小额低息贷款等方式在资金上给予扶持,同时鼓励企业参与。
第三:鼓励居民利用自家居所、庭院,在规划指导范围内发展民宿、工艺品加工出售、民俗表演、餐饮小吃等第三产业的情况,政府可在工商管理、银行贷款、税收上给予优惠和便利。
第四:政府可举办各类讲座和培训,帮助古城居民掌握民俗表演、旅游介绍、外语等多种旅游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第五:搜集整理民间传统艺术文化,建立相应保护机制,在合适情况下鼓励其产业化运营。
第六:以政府组织,民间协助的方式,举办各种宗教大型祭祀活动(如文庙祭孔大典等),扩大泉州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第七:在互联网上建立泉州古城网站,鼓励群众参与共同建立闽南文化资源库。
第八:主动对自有建筑按传统风貌进行整治修缮的居民,政府给予一定经济补偿及技术支持。
6、结束语
古城历史悠久,记载着我国灿烂的文化历史。古城保护刻不容缓,古城不仅带动旅游业的发展,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而且保留了古代文化,使历史永远传承。古城保护有很多方面,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民众保护的强弱,只有提高民众保护意识,再运用现在先进技术,相信古城保护会越开越好。
参考文献
片段一:观看高甲戏、讨论交流感受
2012年10月,有机会联系到厦门金连升高甲戏剧团的陈炳聪老师,在交流中我谈到了想从学校的校本课题“闽南民间艺术研究”中分支子课题“闽南地方戏曲”的想法,得到了陈老师的支持,并建议我从观看高甲戏表演入手,让兴趣感染学生学习的欲望,于是,就有了我的第一次舞蹈班的活动“观看高甲戏表演《三千两金》……
师: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高甲戏剧团的陈团长发来邮件,邀请我们观看他们最新排练的高
甲戏《三千两金》。同学们得知了这个消息,欢呼雀跃。
周梦汝说:“奶奶可喜欢看高甲戏了,我可以和奶奶一起分享吗?”
蒋菁菁说:“我最喜欢花旦的衣服,不知道能不能看到?”
林巧说:“我最喜欢丑角的表演,表情好搞笑好可爱。”
周末我将整个节目《三千两金》发在了群共享里面,期待着下次活动中听到同学们的不同声音。第二周,同学们来到舞蹈室,讨论的全是看戏的感受。
陈晨欣说:“郑元和太可怜了,进京赶考,钱财被骗,落得个人才两空。”
吴铭宇说:“我最喜欢郑元和,她唱得太好听了,衣服也很漂亮。”
(同学们有的说郑元和演得好,有的说喜欢说乞丐演得好,七嘴八舌地评论着自己喜欢的角色。)
万澜杰说:“怎么小丑的动作那么象小木偶?
龙文中说:我在台下学小丑走路,但是走不好,太难了!
杨清清说:“干脆我们拜小丑老师为师,找他学好了。”
(同学们亲身体验到了看戏的乐趣。他们发现丑角的动作特别有趣,给他们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他们产生了想要请高甲戏剧团的老师来学校作客,了解丑角老师是怎么表演的愿望。但是怎么跟老师联系呢?通过讨论,他们决定派我做代表联系剧团的老师。
活动反思:高甲戏是闽南地方戏剧中的一朵绚丽的奇葩,讲究在唱、词、道、白中深刻、细腻、准确地凸显人物的内心情感,渲染剧情。在同学们的眼中,任何身边的新鲜事物都能引起他们的注意。结合校本课程“闽南民间艺术研究”,在探索活动的形式上,教师注重引导同学们通过打电话、写信的形式与剧团取得联系,大胆进行社会实践,为自己争取到参观剧团表演、观看排练、演出的机会……,并在活动模式上鼓励他们提出问题,讲解讨论,从中交流收获,在活动过程中将知识、经验进行整合,使之内化,并在生活中得以发挥和运用。
片段二:接触高甲戏、学习体验角色
(林校长了解到舞蹈班同学们的想法,非常支持,并很快与陈团长进行了沟通,邀请他来学校与同学们见面。同学们兴奋级了。在大家的提议下,我们采用“小问号”的方式,由同学们自由向老师提问,老师再一一解答。)
林家豪抢先说:“老师你们为什么喜欢演丑角?你们的动作好可爱!”
刘珏说:“老师你们的动作有点象机器人。”
“不对不对,象木偶”王弛马上补充说。
许君怡说:“你们的动作象我们在看漫画的感觉,很好笑。”
陈团长说:在戏校学习的时候,老师根据个人的特点,为大家选择了角色,以后就专门练习这种角色的表演。
陈团长还说:“高甲戏的丑角表演是很有特色,也是很有名气的。因为丑角的表演吸收了木偶表演的特点,特别是泉州的提线木偶表演,所以表演起来有点象木偶。”
(陈团长还为同学们表演了几个有特色的舞台动作:木偶傀儡步、转头等,同学们高兴地拍起了手,纷纷模仿起来……
活动反思:《纲要》运用全新的教育观念和思维方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同学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结合为主要渠道的教育体系,强调开放教育、创新教育、终身教育等新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社会化发展的重要性。在活动中尝试让同学们走出校门,学会与“丑角”老师在一起交流,并通过观看他们戏剧的夸张表演,进一步感受到高甲戏表演艺术的生动、有趣,活泼、独具一格。活动中充分体现了教师的课改意识:走进孩子的世界,了解他们的需要和行为上的困难,及时分析同学们感到困惑和一知半解的问题,积极支持他们探索的行动,推进主题进程。
片段三:表演高甲戏、展现自我的舞台
2012年11月,我们学校接到了一个有关厦门电视台“读册歌”比赛的任务,这也是厦门近几年来开展比较成功的一项少儿节目,意在推动、传承闽南本土文化。我们学校经过讨论及跟陈团长进行沟通,决定将传统戏曲《三千两金》创编成学生的节目参赛,并改名《天生我才必有用》,拟定21名同学表演,男、女丑角各10名。并开始了近两个月的艰苦排练。
1. 唱的部分:(利用一周时间逐句教唱)
师:会唱《三千两金》吗?你喜欢唱哪一段?是怎样唱的?
陈文中说:“臭头仔也会做皇帝”(边说边比自编滑稽动作)
施乐均说:“兄弟姐妹 走唉”很有气氛,体现他们乞讨中的以苦作乐,有人生哲理。
(学生边听音乐伴奏边唱)
2.表演部分:这个节目难在边歌边舞,剧团的陈团长及骆老师带领学生仿编男、女丑角的面部表情、动作,带动他们表演。我主要负责复习、巩固动作。但是表情一直是最难过的关口。
师:有什么办法能让我们最快的时间掌握男,女丑角的滑稽神态呢?
陈莹莹:老师,可以利用图片,多媒体定格男,女丑角有趣,滑稽等神态,动作让我们欣赏)
施乐均:化妆脸谱、头饰、服装等方面也可以用图片欣赏,有利于我们更好理解人物。
……
(在之后的近两个月时间,我们利用欣赏图片;利用名师范唱及个别学生范唱;利用每个唱段中对剧情的理解来表现人物变化;鼓励学生大胆,活泼地表现剧中的人物情境)。我们反复谈论的话题就是:
1)说说自己对这段剧情的理解,如何表现。
2)你喜欢什么丑角的哪个动作,哪个面部表情?你们能模仿一下吗?
3)这段剧情我感觉***表演得最好,我们请她上来示范一下,我们跟着模仿。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专家指导及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瑞景小学的高甲戏《天生我才必有用》获得了市赛二等奖的好成绩。
活动反思:高甲戏在全国及海外均富有盛名,尤其是丑角的表演,在厦门本地具有较深厚的群众基础。我们在与学生的交谈中发现他们对高甲戏很好奇,并通过观看高甲戏曲名段《三千两金》,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想唱、想学的欲望。利用本土优秀教育资源--高甲戏丑角表演,侧重采用美的体验的教育方式,以学生的审美欣赏为切入口,通过说、学、逗、唱等形式,让学生感受到丑角独特的表演魅力,及戏曲本身给人们带来的欢乐,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大胆表现,增强学生对家乡传统文化的了解,更进一步地激发学生爱家乡的情感。同时,为舞蹈课程注入本土戏曲文化的内容,使音乐教育回归文化生活土壤,从生活中获取教育资源。与名师共歌舞,在舞台展现风采,更增加活动的趣味性,真实性,把活动推向,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中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意犹未尽,产生对闽南地方戏曲的较为持久的兴趣和向往,期盼下次活动会更精彩!
附高甲戏《天生我才必有用》简介:
时间:5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