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的修辞手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修辞手法分类特点作用地位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041-01
语文教学的职责是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现代语文能力,其中就包括指导学生很好地掌握修辞手法。
一、修辞和修辞手法
修辞:是指对文字加以修饰的写作手法,包括词语和句式的选择、修辞手法的运用等。
修辞手法:也称辞格、辞式,是为了使语言增强表达效果而运用的一些修饰描摹的特殊方法。
二、修辞手法的分类、特点、作用
1.比喻
特点: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相似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
作用:使描写生动形象,说理通俗易懂。
注意:本体、喻体之间要有相似性;比喻要贴切;不是所有的"像"字句都是比喻句。
2.拟人
特点:把物当作人来写。
作用:使物具有了人的思想、感情、行为,从而使描写更生动。
3.夸张
特点:有意对客观事物言过其实。
作用:突出事物特征,表达某种强烈的思想感情。
分类:扩大夸张、缩小夸张、超前夸张。
4.排比
特点: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构成。
作用:增强语言的气势,强调某种意思或感情。
5.对偶
特点:由两个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相关或相对的句子构成。
作用:使句式整齐,读起来琅琅上口。
6.反复
特点:有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
作用:增强语言的气势,强调某种意思或感情。
7.设问
特点:在并无疑问的地方,故意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即自问自答。(注意和一般疑问句区别)
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8.反问
特点:只问不答,答案就在问句中。
作用:加强语气,起强调作用。
此外,教材中还出现了其他修辞手法,且容易和上述几种混淆,如:借代与比喻,通感与比喻,对比与对偶,反语与双关等,教师应适当予以点拨。
三、修辞手法在语文中考里的地位
《新课标》明确规定:"了解常用的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各地中考对修辞手法的考查,比比皆是,主要有两种方式:
1.把修辞手法和阅读理解结合考查。一般是结合阅读材料要求学生赏析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
2.把修辞手法和各种写句题结合考查。一般是在具有浓郁文化氛围的试题中,要求学生运用修辞手法来表情达意。重庆市近10年的语文中考里都有此类考题。如:
(1)2003年: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语句,把句子补充完整。(4分)
溪流、湖泊、山泉是大自然的杰作。大自然因为有了水而有了灵性,有了生机。水是有灵魂的。水的灵魂如少女一般韵味十足,如_________________,如____________。
(2)2007年:仿照下面的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一句话。(4分)
江南是一局棋,纵横交错的田垄是棋盘,星星点点的湖泊是棋子。
(3)2011年:2011年4月,重庆市妇联、大渝网等联合发起了"爱心字典捐赠"活动,来自社会各界的爱心人士纷纷慷慨解囊,并表达了期盼和祝愿。
如果你捐了一本字典,请在字典上写一句留言,表达鼓励之意。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2分)
四、修辞手法在写作中的运用
中考作文评分标准有一项要求是"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语言流畅,有一定的表现力"。"表现力"是指词语生动,修辞手法丰富,文句有意蕴,这也是阅卷老师给考生打高分的一把利器。
斯大林说过:"思维训练与语言训练是分不开的。"只有平时在阅读和写作中有意识地积累、使用修辞手法,才能使学生逐渐增强语感,提高语言表达技巧。
1.妙用在作文标题中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若用修辞手法来拟题,可为文章增辉添色。如:《宽容是把双刃剑》、《母爱如水》、《狗的遗嘱》。
2.妙用在作文开头、结尾中
用修辞手法开头,往往能够很好地开启下文,迅速吸引读者的眼球;用修辞手法结尾,常常让人回味无穷。
3.妙用在记人、写物、论理之类的作文中。
五、修辞手法教学中的几点设想
1.树立"大修辞"观。除了重视辞格,还要注重修辞的语言、句法、篇章等方面。
2.必须在具体的言语材料中让学生感受修辞手法的魅力。切不可将修辞手法与具体文段剥离开,去生硬地讲解修辞知识。要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结合语境赏析它们的表达效果。
3.教学方法要灵活,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赏析朱自清先生的《春》中"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可以采用换词法,把"钻"换成"长",采用去词法,去掉"偷偷地"一词,让学生比较其表达效果的不同,从而切实领会到拟人手法的妙处。
4.注重修辞教学的系统性。教材中的修辞手法知识零星散落在一些练习里,教师要有统筹安排,呈现出系统性,并与阅读、作文教学协调统一。
总之,语文教师要紧扣初中修辞知识教学重点,循序渐进,步步为营,提高学生对语言的赏析、表达、运用能力,最大化地发挥"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作用。
参考文献:
古诗词是中考语文的重要考点,表现手法类题目更是重点和难点。本节课先带领学生复习课内学过的运用了各种表现手法的古诗句,通过例题引路,引导学生了解这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形成印象;再与最新的相关中考原题链接,指导学生学以致用,形成技巧;最后通过拓展训练,使学生的答题技巧得以巩固,形成答题能力。
教学目标:
掌握古诗词赏析中表现手法类题目的答题技巧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对表现手法类型的认识。
2.对表现手法表达效果的理解。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温故知新
一、复习一组古诗词句子。(说出上句或下句)
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比喻)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比喻)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比喻)
4.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比喻)
5.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拟人)
6.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夸张)
7.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破陈子》)(对比)
二、集体朗读以上诗句。
第二环节,对号入座
三、详细介绍初中课本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就是作者在艺术创作中的表现技法。分析古诗词中句子的表现手法,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从点上看,表现方法通常是指修辞手法,在初中课本中,古诗词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从面上看,表现手法通常是指表达技巧,在初中课本中,古诗词常用的表达技巧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起兴、烘托、想象、用典等。
四、逐一指出前面20个句子运用的表现手法。(见前面“一”)
第三环节,例题引路
五、指导学生掌握这类题型的答题要点。
表现手法类题目往往不仅考查运用了什么手法,而且要答出其表达效果。
这类题型的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说明作者是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的;表现了描写对象什么特点;(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六、从上面的句子中选出8个典型的句子具体说明。
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步骤一),诗人以“蓬草”“归雁”自喻(步骤二),写飘零失落之感,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自己的失意情结(步骤三)。
2.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运用拟人的手法, “怒”字把秋风拟人化,形象地表现了秋风之猛烈(步骤二),表达了诗人的焦虑之情(步骤三)。
3.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运用对比手法(步骤一), “白发生”与建功立业的追求形成对比(步骤二),突出表现了词人壮志未酬的的悲愤(步骤三)。
4.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运用比兴手法(步骤一),句中以“爱情鸟”――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起兴(步骤二),引出一个男子对女子深切的思慕,含蓄而富有韵味(步骤三)。
5.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运用典故(步骤一),诗人借用向秀怀念旧友来表达自己对已死的友人的怀念;借用王质误入仙境,回到人间已过百年的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步骤二),整句含蓄地表达了对长期贬谪的不满(步骤三)。
第四环节,中考链接
七、呈现2012年江苏省部分大市中考表现手法类题目。
(一)(江苏省宿迁市)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注】①杨花,诗中指柳絮。
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3分)
研讨:第(1)题要求指出修辞手法,“妙处”应指出描写的对象,并指出表达效果。解答如下:
“斗”运用了拟人手法,赋予百花以人的动作,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
(二)(江苏省扬州市)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
【甲】论诗(赵翼)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数百年。
【乙】戏为六绝句(杜甫)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注】①杨卢骆: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即“初唐四杰”。②哂:讥笑。 ③尔曹:你们。
甲诗一二句与乙诗三四句都采用了对比手法。两者是怎样对比的?分别突出了什么观点?(4分)
研讨:该题明确了表现手法,要求指出其表现内容及表达作用。解答如下:
甲诗将古今对比,古今之人对李杜诗篇的态度对比,突出了唯有创新,才能领时代之的观点。
乙诗将王杨卢骆与轻薄者对比,突出了王杨卢骆之文会像长江黄河之水那样万古流传的观点。
(三)(江苏省泰州市)阅读李白的《塞下曲》(其一)一诗,完成题目。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①。
【注】①楼兰:这里泛指侵扰西北的敌人。
全诗的主题是什么?诗中运用了什么手法突出这一主题?(3分)
一、关注诗歌创作背景
这些诗歌的写作背景大多是在国势衰微,国家动荡不安等情况下,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陆游的《示儿》、《书愤》等,字里行间对于国仇家恨的描写细致入微,即使到了今天仍然能引起我们的共鸣,尤其是我国的南宋王朝时期,国家长期处于与金人的战乱之中,百姓困苦不堪,因此涌现出了一大批爱国诗人、将领,其代表人物如陆游、辛弃疾还有岳飞等。若对此类诗歌进行透彻的了解与探析,就必须对诗歌所包含的思想情感以及作者所运用的创作手法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及了解。
二、感悟诗歌包含情感
首先包含了对祖国锦绣河山的喜爱与赞美,同时又对如此美好河山正被外敌践踏而感到无比的痛心及悲叹,充分表达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还有的诗人表达出自己身为书生而无法驰骋沙场的遗憾。如“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一词中,从美好河山今、往的对比中深刻地表达出了词人对河山遭践的的痛惜与感叹。再如“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一诗中,诗人李贺将向往建功立业、报效国家、征战沙场的情绪利用提问的方式深深地表达了出来,其中又充满了作为文人不能投笔从戎的遗憾。其次因为国家的战乱,百姓的颠沛流离,而感到痛心。如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所描写的“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再次是抒发了欲要请缨却无路,欲要报国却无门的无奈与痛苦。如辛弃疾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描写的“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最后是对于当时朝廷软弱无能的愤慨与无奈。如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描写的“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三、熟知常用艺术手法
诗歌写作使用的表达方法有很多,例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以及触景生情,再如借用典故、今往对比、比喻、借代、联想以及虚实结合、直抒胸臆等等。只有对诗歌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与修辞手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才能在鉴赏的过程中达到洞悉诗人思想,引发自身共鸣的目的。2009年的江苏高考语文试卷考题的诗歌鉴赏题就是一首典型的国仇家恨诗,其提问方式是(1)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在“万岁山前珠翠绕”的句中,具体运用了哪种修辞的方法?(该题考查表达技巧重在修辞手法的考查上,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和对修辞手法的把握上作答)(2)在这首词中,具体描写了哪些景象是与“风尘恶”相关的?(该题是对诗歌内容的鉴赏,要求学生筛选、提取出相应内容)(3)作者于整首词的开头写道在黄鹤楼之上遥望中原,但是在结尾处又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的句子来,从中反映出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该题是对作者情感思路的分析与评价,可以结合豪放词的特点进行分析。)
四、精准把握解题思路
国仇家恨型诗歌考查的知识点和能力要求也是相对稳定的。如针对修辞手法的题型,先要将运用的修辞方法进行明确的定位,确定到底是使用了哪种修辞的手法;其次是与诗句相结合,通过诗词的上下句进而说明诗中为何要运用这种修辞手法;最后,对于运用该修辞方法而产生的效果进行分析,是突出了诗歌主旨,传达了诗歌情感,还是增强了诗歌的可读性。若问题是针对环境意境的题型,可以先明确诗词的意象,然后对诗句进行完整的翻译,最后用文学术语对意境进行具体的概括,若是遇到不能用术语表示的回答,可以利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但是在描述的画面之后一定要用形容词进行相关的修饰。针对思想情感的题型,首先,对诗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进行全面的概括,这其中又分两种,一种是说作者自身思想情感的表达,另一种是说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情感表达;其次,结合诗句对该情感进行细致的说明;最后,对情感进行再一次的强调。另外,若问题是针对炼字炼句的题型,首先,对诗中的词进行解释;其次,对于包含该词的诗句进行翻译;最后,分析词中的艺术手法以及产生的效果。若是没有运用特殊手法进行修饰的,那么可以直接对效果进行描述,并说明这样写的好处。一般情况下,炼的字就是指诗中的形容词、动词以及表达色彩的词。
当然,常用的词汇主要有颠沛流离、疮痍满目、报国无门、民不聊生、收复失地等国仇家恨型术语也是要识记和灵活运用的。
关键词:《骆驼祥子》;修辞;辞格
在《骆驼祥子》这部小说中,作者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使人物形象丰满,故事情节完整有序,环境描写有声有色。现简要分析
如下:
一、小说简介
《骆驼祥子》真实地描绘了北京一个人力车夫的悲惨命运。祥子来自农村,在他拉上租来的洋车以后,立志买一辆车自己拉,做一个独立的劳动者。谁知没过多久,军阀的乱兵抢走了他的车;面对一个又一个的打击,他作过挣扎,仍然执拗地想用更大的努力来实现梦寐以求的生活愿望。但一切都是徒然:用虎妞的积蓄买了一辆车,很快又不得不卖掉以料理虎妞的丧事。在经过多次挫折以后,梦想终于完全破灭。他所喜爱的小福子的自杀,吹熄了他心中最后一朵希望的火花,他丧失了对于生活的任何企求和信
心,从上进好强变得自甘堕落:原来那个正直善良的祥子,已经变成了末路鬼。
二、反问——加强说话语气
反问是在描写人物对话时常用的一种修辞,它是指无疑而问,以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问题,我们通常说的明知故问就属于这一类。一般情况下,语气强硬,能够突出人物性格。小说在开头,预设祥子的命运时,曾有:“假若老这样下去,几时才能买上车呢?为什么这样呢?难道自己还算个不要强的?”这几句就写出了祥子为拥有自己的车而拼搏的情景,突出了祥子坚强吃苦的性格。如,第五章:“咱们出来为的是什么,祥子?还不是为了钱?只要多进钱,什么也得受着。”写出了社会这个大染缸对祥子生活和思想的影响。
在整部小说中,用了反问的句子大约有42处,大多是描写人物对话,或者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暗示。但是不论怎样,这种手法有利于突出人物的个性,给小说增添新奇色彩。如,第二十一章有:“什么?死了?”体现出人物有点质疑的语气。把要表达的确定意思包含在问句里,这一句就写出了语境:刘四爷的女儿死去的信息。这看上去像个简单的疑问句,但它折射出一种悲剧,这句话出自别人之口,恰好暗示了社会的黑暗现实。
三、排比——提高表达效果
排比手法,在小说中也偶尔出现。排比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相关联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使内容和语势增强的修辞手法。在小说第一节,写祥子的身世时,有这样的句子:“没有力气,没有经验,没有朋友,就是在同行的当中也得不到好气儿。”这个句子用了排比的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语势,提高了表达效果,让一个可悲可叹的下层人物跃然纸上。使祥子所处的社会时代背景更加突出,对读者了解文学作品有很大的帮助。
排比在小说中详细地说明了主人公的职业地位。“回来,分头送少爷小姐们上学,有上初中的,有上小学的,有上幼稚园的;学校不同,年纪不同,长相不同,可是都一样的讨厌。”写出了祥子日常的工作状态,很忙也很累的现实。起到了说理的作用,使祥子的社会地位更加明显,他是服务别人的一名劳动者,而接下来的句子,又用了一个排比句:“以杨先生的海式咒骂的毒辣,以杨太太的天津口的雄壮,以二太太的苏州调的流利,他们素来是所向无敌的。”为读者展示了张妈粗俗的性格,通过排比句,有很强的说服力。
排比有时候可以让说理更加透彻。在小说结尾:“体面的,要强的,好梦想的,利己的,个人的,健壮的,伟大的,祥子,不知陪着人家送了多少回殡;不知道何时何地会埋起他自己来,埋起这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会病胎里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这是对祥子个人命运的总结,用排比写出了祥子走向失败的原因,祥子是一个追求生活理想,但最终被社会压垮的人。排比句的使用形象地说明了祥子的结局。
四、夸张——渲染事物性质
夸张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也叫夸饰或铺张。它是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或事物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夸张能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强烈共鸣,生动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增强语言的感染力,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在文学中,夸张是运用想象与变形,夸大事物的某些特征,写出不寻常之语。
小说中多处描写自然环境时,用到了夸张的手法。如:“夏初的一阵暴热像一道神符,使这老城处处带着魔力。”很显然,这句用了夸张手法,写出了天气的炎热。进一步渲染了祥子生活环境的恶劣。“七月十五那天,天热得发了狂。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这一句,就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了自然环境的炎酷,突出了祥子坚强的性格,起到了渲染环境的效果。
【关键词】比喻修辞 混淆现象 熟练掌握
比喻就是平常说的“打比方”,是最常用的修辞手法。它是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在描绘事物的特征时,运用它,能给人以生动、具体、鲜明的印象;在说明深奥的道理时,运用它,能帮助人深入理解。然而,初中学生在学习时遇到比喻修辞手法往往不能很好地体味其中的表达效果,更谈不上在作文中很好地使用了。针对这一情况,课堂上教会学生学会比喻十分有用,现就此问题谈谈点滴做法。
首先,辨别比喻类型。比喻,简而言之,也就是用某一种事物或情境来比另一种事物或情境。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种。
⑴明喻。明喻句的格式是甲像乙,其构成方式是本体和喻体在句子中都出现,中间用“像”“如”“似”“好像”“好比”等比喻词来联结,有时也与后面的“一样”“似的”“一般”等结合成“像……一样”“像……似的”“如……一般”等格式,有时也可以省略。例如“观众像触了电似的对这位英雄报以雷鸣般的掌声”,句中的本体是“观众”,喻体是“触了电”,构成格式是“像……般”。但形式上带有“像”“好像”“如同”等一类词的句子,也不全是比喻句。例如“妹妹像姐姐”“儿子像父亲”之类就不是比喻,这是因为句子中的本体和喻体不是性质不同的两事物,这一点要明确告诉学生,以免产生误解。
⑵暗喻。暗喻就是直接把甲事物说成是乙事物。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成为”等。例如“一颗新芽简直是一颗闪亮的珍珠”“她成了我们单位的一面红旗”。两句中“是”和“成了”两个词便是暗喻的比喻词。
⑶借喻。借喻就是直接把甲说成乙,不用比喻词,只说出比喻事物(喻体),本体事物不出现。例如“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这是用“厚障壁”来比喻人与人之间无法沟通的隔阂,这隔阂通过这样比喻便形象地突显在读者面前。
其次,掌握比喻必备要素的特征。比喻句必备的两个要素是本体和喻体:一是本体和喻体是不同性质的事物;二是本体和喻体在某一方面有相似点。如《春》一课中的句子:“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这里“春天”与“娃娃”从“新”这个角度是一致的;“春天像小姑娘”,二者从“美”这个角度是一致的;“春天像健壮的青年”,二者从“力”这个角度是一致的。掌握了这些特征,学生在运用时才不会产生混淆。
最后,重点掌握比喻的表达效果。修辞方法的运用总是与作者的表现意图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比喻也不例外,学习时不能仅满足于认定修辞格,而应当进一步分析它在文中的作用,以期更好地把握文意,比如上例“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一句,这是鲁迅《故乡》中为人熟悉的一个借喻句,如果仅以认定修辞格为目的,就等于把张开的思维翅膀合上了,这句话之所以感人是因为作者借助于这一手段表现出来的丰富的内涵。当“我”面对少年好友闰土时却说不出话,总像被什么挡住似的,是什么呢?终于在闰土毕恭毕敬的一声“老爷”的震惊中明朗化了――那就是“可悲的厚障壁”。作者没有用语言直陈这一剧烈的心理变化,而是用“厚障壁”来比喻人人之间无法沟通的隔阂,可见其程度之深,让读者透过这一形象看到封建等级观念对闰土影响的根深蒂固,而“我”对此“壁”的无奈与悲哀又从情感上深深地打动着读者。一个形象的比喻完成了用许多语言才能说清的道理。可见,只知其为借喻,而不去分析它的表达效果,就不能加深对文章的认识。学习比喻句掌握其表达效果是重点,为了使学生能很好地掌握,教学时我都要通过反复练习,举一反三,加深理解,使学生对比喻手法产生浓厚的兴趣,写作文时也总能运用自如,生动感人,文采飞扬。
其实,比喻修辞格如此,其他修辞格也是如此,不仅掌握其基本格式,更要掌握其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正确分析理解各种修辞格的表达效果,这样才能有助于文章的阅读,正所谓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