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家庭教育的趋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家庭体育;兴趣;终身体育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在物质和精神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在这种优越的条件下,孩子的成长及家庭健康教育方面却出现很多问题。具体表现为:现在的青少年对体育运动没有兴趣,大多数中小学生身体素质差;大部分家长也已经感觉到自己的家庭体育教育意识差,对孩子的体育活动不够关心,对孩子体育兴趣的培养很不重视。因此,为了使孩子健康成长,家长必须注重对孩子的家庭体育教育。
1家庭体育教育意识的重要性
1.1目前,我国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与以往相比呈下降趋势,据我国有关研究调查得出:90%中小学生没有体育运动的习惯,在学校上体育课很被动,不了解运动对健康和学习的积极作用。这一问题已引起国内外很多专家及学者的重视。我国著名的体育教育家张存华曾指出:“当今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更要求合作的社会。孩子将来在社会中如何知道自己的支点,充分发挥其能力,不仅取决于他们应有的科学文化知识,更应该具备作为一个现代人而内蓄的良好习惯。”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后备力量,关注中小学生的身体健康是我们体育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责任。
1.2体育是一项长期性的工程,要想改变中小学生身体素质差这一现状,就应该从家庭体育教育开始,在家庭教育中形成体育教育意识。家庭体育教育就是要家长建立体育教育意识,让孩子从小养成运动的习惯,树立终身体育观念。父母对体育的态度和他们的锻炼行为,以及对家庭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和体育氛围,都会对一个人的体育意识和锻炼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每位家长都有终身体育观念和家庭体育教育意识,让每个孩子都从家庭开始就养成运动的习惯,将体育运动作为一种信仰,那么,中小学生身体素质差这一难题将得以解决。
2怎样形成家庭体育教育意识
2.1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家庭体育教育很重要的占调查人数的占83.9%。那么怎样形成家庭体育教育意识呢?形成家庭体育教育意识,就是要家长在了解家庭体育教育重要性的基础上,在孩子的家庭教育过程中渗透体育教育,并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目的在于让孩子从小养成运动的习惯,以促进少年儿童健康成长。这一意识的形成与父母的生活态度密切相关,因此父母首先要积极面对人生,要有乐观的生活态度,对自身有较高的要求,让孩子感受到体育运动给身体、生活和学习带来的快乐和积极作用。父母可以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家庭体育活动,培养每个家庭成员的体育兴趣、意识及体育能力。家庭参与体育活动,除了增强体质外,还能减轻工作和学习带来的压力。所以,应该多组织一些每个家庭成员都能参加并都感兴趣的体育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促使家长形成体育教育意识,让孩子认识到体育对身心健康的积极作用,树立良好的体育观,促使他们形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从而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2.2目前,不仅是大理地区中小学生身体素质差,在全国范围内90%的城市和地区都出现了这一现象。面对这一现象,我国的各个教育部门以及相关的政府机构采取的措施是:提高中学生体育考试的分数,甚至高考实行体育统考,以此来刺激中小学生提高身体素质。但种种研究资料表明,只有让学生主动地去接受体育锻炼,才能提高其体育运动的能力。这就与习惯和体育兴趣密切相关。无论何种习惯的形成都离不开家庭,父母认识到这一点并在生活和家庭教育中形成体育教育的意识,是确保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所在,也是让中小学生拥有良好身体素质的重要保证。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子女产生重要影响,父母重视子女的全面发展,激发子女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会使其形成积极锻炼的意识。孩子的体育活动种类和运动量不断增加,也有利于整个家庭成员都去参加体育锻炼。因此,家庭体育教育的形成,也是父母和子女相互影响、相互带动的结果。
3如何发展家庭体育,促进家庭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一体化
3.1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得出,认为影响少年儿童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受家庭因素影响的占被调查人数的84.5%,以娱乐为目的而参与体育活动的占被调查人数的88.9%。因此,发展家庭体育要以娱乐性的体育运动为主,首先应激发孩子的运动兴趣并且因人而宜,家长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购买一些体育器材,以提高少年儿童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对于一些难以见成效的体育运动项目,家长要适当适时地鼓励。同时,体育运动的项目、活动内容、运动量等,都要遵循因人而宜的原则。家长要从孩子的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因为家庭体育运动只有符合孩子的承受能力,才能对人体功能和健康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其次,父母在开展家庭体育的过程中,要遵循循序渐进、坚持不懈的原则。在开始时要让孩子在运动中获得快乐,以提高孩子对体育运动的兴趣,然后再逐渐加大运动负荷,延长运动时间,以达到提高身体素质的目的。在发展家庭体育教育过程中,父母要让子女认识到:要想提高身体素质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而是要坚持不懈,经过长期的、全面的锻炼,才能有所收获。总之,在发展家庭体育过程中父母自身要注重体育教育意识的形成。
3.2家庭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是三个不同的概念,它们为少年儿童所提供的运动项目、条件、设施、环境等不一样。家庭体育以家庭成员为主体,以父母为组织者。学校体育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组织者,而教学的对象是学生。而社会体育的主体不稳定。但在这三者之中,家庭体育对于一个人的终身体育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人如果从小在家庭中形成了体育锻炼的习惯,自己的父母有体育教育意识,那么到学校后他也将会主动接受体育运动,能从体育运动中找到乐趣,从而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即使以后走入社会,面对各种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也会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家庭体育是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及终身体育的重点,是基础中的基础。因为良好习惯的养成在于家庭教育,体育兴趣的形成也不例外。当今社会过多地强调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却忽视了家庭体育的重要性。从以上所述来看,促进家庭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一体化重点在于发展家庭体育教育,让孩子形成体育运动意识,从而走入学校、走入社会,能主动适应和接受各种体育活动,提高自身的素质。
3.3发展社区体育促进家庭体育的发展。社区体育是社会体育的基本单位,是家庭体育的延伸。目前我州社区体育多是街道居委会组织的,体育活动的基本对象来自不同的家庭。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社区体育还存在组织形式单一、组织之间缺乏互动。社区体育在活动形式上、场地器材和各项服务和管理上发展极不平衡,社区体育发展相对滞后,严重影响家庭体育的发展。如果社区体育发展得好,每个家庭成员都参与并在其中得到快乐,就能丰富文化生活。同时,也让每位家长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体育意识,在家庭教育中也就会有体育教育意识。因此,社会体育的发展能促进家庭体育的发展,家庭体育的发展又能对社区体育的发展有推动作用。社区体育、家庭体育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只有发挥社区体育在家庭体育中的积极作用,使家庭体育和社区体育产生良性互动,才能带动家庭体育的发展,提高全民健身意识。
4家庭体育教育意识在终身体育中的地位
4.1保持身体健康必然要长期不懈地进行科学的、有计划的锻炼。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些文明病、现代病的比例逐渐增大,体育参与意识在人们的脑海中已经逐渐形成。但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需要养成锻炼的习惯,了解相关的人体知识和掌握一定的健身方法,这些都是家庭体育的重要内容。就此而言,家庭对人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起着重要作用。有关资料表明,全国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很多,特别是年富力强的中年知识分子和处于关键时期的中学生以及大学毕业时期的年轻人的身体状况令人担忧。这是学习和工作的压力造成的结果。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培养家庭体育教育意识应该注重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占被调查人数的75%,积极鼓励孩子参与体育活动的占被调查人数的52.7%,认为家庭体育教育意识与终身体育密切相关的占被调查人数的46.3%。在国家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的今天,在家庭中进行终身体育意识教育的迫切性已经十分明显。根据调查得出:我州现代家庭正在向小型化发展,特别是城市三口之家占相当大的比例。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余暇时间增多、家庭成员文化素质的提高、锻炼意识的增强等,这都给家庭体育的发展带来了许多方便,促进了终身体育的发展。
4.2随着人们体育意识的增强,许多家庭都把家庭成员的健康放在第一位,这使得家庭体育在理念上有了保障。现在不少家庭在理财计划、家庭建设、活动安排上首先考虑有利于孩子的健康和发展,特别是一些有小孩的家庭,每星期都安排了比较固定的时间与孩子一起参加体育活动,这不仅使孩子和父母的身体素质得到提高,也有利于家长对孩子的了解和沟通。同时,现代优裕的家庭条件使孩子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一定的经济实力也使家庭体育有了物质保障,在给孩子及家庭购买健身器材、服装及有关书籍资料,让孩子参加各种学习班和培训班方面,一般的家庭是不会吝惜的。这些都为终身体育锻炼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促进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5结论和建议
通过对相关资料和问卷调查数据的分析得出,青少年身体素质的差异在于运动兴趣的培养,而在家庭教育中提倡体育教育的家长只占被调查人数的21.2%,积极鼓励孩子参与体育活动的家长只占被调查总数的52.7%。在孩子成长的过程,对其影响最大的是家庭。家庭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父母是家庭教育的核心。因此,家庭体育教育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身体素质。要提高全地区乃至全国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就要重视发展家庭体育,让所有父母形成家庭体育教育意识。孩子只有热爱运动,才能健康成长,以良好的心态面对社会、面对生活,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夏光,夏强.终身体育与家庭教育[J].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01).
幼儿家庭教育是对学校教育的一种补充,是一种积极、必要的社会活动,在我国独生子女的家庭有很多,而子女的教育问题也成为了家长们头疼的问题。就当前我国幼儿家庭教育的情况来看,还存在很多误区。本文就主要分析幼儿家庭教育存在的误区以及改善措施,希望能给广大幼儿家长提供参考。
关键词:
家庭教育;误区;改善措施
所谓家庭教育,就是指家长在家庭生活里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子女进行教育与影响[1]。通俗而言,就是家长依照自身期望借助家庭环境、言语行为、心理氛围等多种方式对子女产生一定影响,子女结合自身表现反作用给家长,这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也就是说,家长要对幼儿实施家庭教育不仅要考虑自己的期望,还要尊重幼儿的意愿,但当前很多家长在进行幼儿教育时都忽略了这一问题,使得很多家庭教育都步入了误区,影响幼儿的健康成长。
1幼儿家庭教育的意义
大量研究表明:0-3岁的幼儿学习能力和模仿能力是最强的,他们会把看到的、听到的和接触到的信息都照单全收,进而形成一种生活习惯、一种智慧、一种人格、一种意志等[2]。加之,0-3岁的幼儿很多时间都是在家庭里,接触最多的也是父母,父母的言语行为和举止都会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一定程度的教育作用。为此,当幼儿出生后给家庭和父母带来喜悦的同时也增添了一份永远的养育与教育责任。家庭,是幼儿教育的起点;家长,是幼儿一生教育的启蒙老师;家庭教育,是幼儿基本生活能力的培养基地。只要在家庭里或是跟家长在一起,幼儿无时无刻不在接受教育和影响。由此可见,幼儿家庭教育在幼儿一生中极具影响力,在幼儿接受的所有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做好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心理和生理的健康成长都有重要意义。
2幼儿家庭教育的误区
2.1家庭教育理念误区。
家庭教育理念的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1)重视分数多于品德。经笔者对所在地区幼儿家庭教育的调查显示,有30%多的家庭最重视幼儿的分数,其次才是幼儿的行为习惯、道德品行等,虽说分数对是幼儿以后考取中学、大学等的重要衡量标准,但忽略幼儿的品德却很容易让幼儿的品质走滑坡路,直接影响幼儿的一生。(2)重视学习多于劳动。当前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里人对孩子也比较溺爱,很多时候都看不得孩子吃苦受累,他们认为孩子只要抓好学习就可以了,其余事情都为孩子一手包办。这对孩子生活能力、毅力、处理事情能力等的培养都是不利的。(3)重视特长多于其他。很多家庭都误认为孩子必须要学有所长才能有出息,加之“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思想的驱使,使得不少家长都不顾孩子喜好和意愿,一味要求孩子学习这学习那。这样往往会适得其反,对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都造成影响。(4)重视智商多于情商。很多家庭都注重开发孩子的智力,希望孩子更聪明,却常常忽视了孩子的情商,如孩子的情绪变化、遇到问题的处理能力等很多家庭都不重视[3]。
2.2家庭教育方法误区。
家庭教育方法的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1)很多家庭对幼儿的教育就是“宠爱”、“溺爱”,幼儿遇到什么问题都帮着解决、幼儿想要什么都直接满足、幼儿在家里就是“小皇帝”“小公主”……总之,只要是幼儿想要的家里人都会千方百计地想尽各种办法去满足,这样的宠爱和溺爱教育对幼儿是百害而无一利的。(2)体罚教育。一些家庭对幼儿一但犯错误、不听话的情况就直接是体罚,或棍棒教育,或罚站,信奉的是“不打不成才”的教育理念,这样很容易让幼儿产生自闭心理,不敢说、不敢做,认为说什么做什么都会受罚[4]。(3)物资刺激教育。适当的物资刺激教育对幼儿的成长是有好处的,但很多家庭都把握不好物资刺激教育的“度”,不管什么事情都跟物资扯上关系,这样很容易让幼儿陷入“利益交换”的误区,认为什么事情都要有一定的物资交换,这对幼儿未来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3幼儿家庭教育的改善措施
3.1转变教育理念,尊重幼儿意愿。
家长们应积极转变幼儿教育理念,注重幼儿的品德教育和培养,要知道分数并不是唯一能体现孩子学习成绩的方式,注重幼儿良好品德的培养,不仅对幼儿成长有积极作用,对幼儿养成良好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等都有促进作用。要注重劳逸结合的教育,家长要学会放手让孩子自己处理问题,要知道一次的吃苦很可能就是孩子的一次成长,不能什么事情都帮孩子包办了,这样等到孩子再次遇到同样问题时仍然是不知所云。随着时间的推移,幼儿很可能连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都没有。尊重幼儿,站在幼儿的角度思考问题是当前很多家庭都应做到的,家长们不能将自己的想法和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要多和孩子交流,了解孩子的想法和需要。最后就是家庭要注重幼儿情商的培养,多关心和观察幼儿,一旦发现幼儿情绪变化或是其他问题就要及时沟通或是引导,为幼儿提供一个健康、积极的家庭环境。
3.2转变教育方法,科学培养幼儿
3.2.1幼儿家庭教育应把握好“度”。
每个家庭都宠爱自己的孩子,但如果过分的宠爱就变成溺爱了,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为此,家庭应把握好宠爱的“度”。就拿孩子间小吵小闹或是打架的事情来说,面对这种情况很多家庭第一反应都是自己的孩子是否受到伤害,这无可厚非,但不少家庭不明是非、不论对错,就认为一定是自己孩子受委屈了,这就值得思考了。这就容易让幼儿形成一种错误思想:不论自己做什么都是对的,都有人给自己撑腰。长此以往,很可能让幼儿养成蛮横无理的性格和不良行为习惯。这就是典型的家庭过分宠爱孩子,形成溺爱,最终让孩子不能明辨是非。
3.2.2摒弃对幼儿的体罚教育。
家长们应该摒弃体罚教育,改变“不打不成才”的家庭教育误区,不能遇到什么事都直接打骂孩子,这样很容易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例如:在一次离园时,一位奶奶到幼儿园接自己孙子,接到孙子后发现孙子新买的玩具不知弄到哪里去了,这位奶奶还没有弄清缘由就当着很多家长和孩子的面凶自己的孙子,只见那孩子吓得不停掉眼泪,不敢抬头,连哭都不敢哭出声。这件事虽说是在幼儿园发生,但这位奶奶在幼儿园都可以因为一件小事这样凶骂自己的孙子,可想而知在家里一旦这个孩子犯了错误面对的又将是怎样的责骂,甚至还可能挨打。而且孩子面对奶奶的责骂连头都不敢抬,哭也不敢哭出声音,不难想象平时在家里这个孩子接受的是什么样的家庭教育。如果幼儿长期接受这种体罚性的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心理和生理成长都会有很大影响。
3.2.3适当对幼儿进行物质刺激教育。
就当前社会来说,很多家庭的生活虽说不富裕,但也是吃穿无忧,孩子一出生基本上享受的都是最好的,特别是幼儿园阶段的孩子,很多家庭都是对孩子有求必应,孩子要买什么就买什么,即便有些家长不给孩子买,但孩子一哭二闹家长也就没辙了。但殊不知,这样很容易让幼儿形成一种“自我思想”,认为大家都应该围着自己转,只要自己想要的东西就必须要给自己买。这对幼儿以后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在我班上就遇到这样一件事情:一个孩子看见别的小朋友在玩新玩具,自己也想要,于是就跟自己妈妈撒娇,希望妈妈也给自己买一个同样的新玩具。但这位妈妈并没有一下答应孩子的要求,但也没有拒绝。这位妈妈只是对孩子说“想要玩具妈妈可以给你买,但不是现在,你要得到大红花,回到家里得到爷爷奶奶的夸奖,妈妈就给你买。要知道世界上没有不劳而获的事情,自己想要的东西就要自己去努力,去争取。好吗?”这位孩子听完自己妈妈的话之后,就很高兴的点头答应,还说自己一定会拿到大红花,一定会让爷爷奶奶夸奖自己。虽说这位妈妈与孩子间就简单的几句对话,但从中可以看出这位妈妈很会教育孩子,这位孩子接受的家庭教育也是正确的。这位妈妈懂得如何运用适当的物质刺激教育,激发孩子努力学习,交给孩子正确的做人道理,这是值得很多妈妈、很多家庭学习的。
3.3积极沟通交流,共同教育幼儿。
这里的积极沟通交流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家庭与学校以及幼儿教师的沟通交流。家庭与学校以及学校教师间的沟通交流是十分重要的,孩子步入幼儿园后家庭和教师都应该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如果全部依靠幼儿园教师,家长们就撒手不管,这是不负责任的做法。家庭应该多与教师沟通交流,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和表现,征求教师的意见,在家里应该着重对孩子进行哪些方面的教育,或是向教师请教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确保家庭与教师两者间形成统一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共同引导幼儿健康成长。如在幼儿园教师通过游戏让幼儿掌握相应本领,在家里家长就让孩子自己死记硬背,这显然是不行的。二是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家庭成员间的沟通交流也是十分重要的,当前很多孩子的爸爸妈妈都外出打工或是朝九晚五的工作,早晨出门时孩子还没醒,晚上回来孩子已经睡着了,很多时候都是爷爷奶奶在照顾孩子,与孩子交流少,对孩子的情况也不了解,很容易不问事情缘由揪着小事情就打骂孩子,这很容易让孩子跟父母间形成隔阂。而父母多跟孩子的爷爷奶奶交流,了解孩子的情况,就会知道怎样跟孩子相处,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对他的关心和关爱,也就能很好解决上述问题了。
4结语
关键词: 家庭; 社区; 资源; 开发; 运用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现实意义
在现代幼儿教育发展过程中,教育资源不是太少,而是我们对其缺乏了解,不熟悉如何选择和利用。即便是创新的东西,由于缺少内在的有机联系和互补协调,也会产生一些副作用。因此,我们面临的不是教育资源本身的贫困,而是对教育资源认识的贫困。需要我们对教育资源作进一步的挖掘与研究。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强调了幼儿园、家庭、社区的密切关系,其中提到“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幼儿园同时应为社区的早期教育提供服务”。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在目前的形式下,充分开发和利用教育资源,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家庭资源包括其家庭背景、文化传统、经济状况、和睦程度、成员结构、民族习俗,以及父母的文化水平、专业特长、处世态度、性格特点、合作意识、对子女教育的期望值,以及需求和投入的力度等。这类资源具有较大的挖掘潜力,也最易挖掘和调动。家庭是儿童有生以来最早的课堂,父母是其最早的老师,若能帮助传统的家庭发展成为现代化的“学习化家庭”,则将为幼儿的成长提供更好的条件。不仅如此,家庭的各种教育资源也可以为幼儿园所用,有专长的家长是幼儿园教育拓展的最好帮手。诸如家长委员会一类的家长组织可以为幼儿园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帮助。 社会资源涉及硬资源和软资源两大方面,前者包括各种社会(社区)教育和文化娱乐场所、文物古迹、自然景观,以及对发展幼儿教育有兴趣、有合作意向和能力的企业或事业单位等,后者则包括国家和地方的教育法规和政策、民族和地区的文化传统、各种新闻媒体、音像文字制品、各种社会教育需求和教育评价标准、社会对幼教机构的认可程度、教育评估组织的工作,以及极为丰富的教育信息资源和教育实验研究资源等。这类资源不仅是幼儿园教育教学的丰富补充,也是幼儿园寻求发展、获取更大资源的中介,更是影响和指导幼儿教育发展的依据。对其充分利用不仅可以极大地扩展幼儿教育与社会的接触,还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开源节流,提高办园效率。
我们成立了课题组就“运用家庭、社区教育资源促幼儿全面发展”进行了实践与研究。我们在学习《纲要》和实践的过程中,意识到要充分调动和挖掘家庭、社区的丰富教育资源,选择有时代性和切实教育意义的内容,成为园本课程中具有本园特色的内容。通过开发、探索出生动活泼的多种活动形式,让幼儿与现实的社会“对话” 、“互动”活动中经历、尝试、发现、学习。从而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促进幼儿健康、全面地发展。
二、课题的研究与实践
1.“请进来”家园合作,提高家庭教育效果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家长是幼儿园教师的重要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的原则,吸引家长主动参与幼儿园的教育工作。”
家庭是幼儿成长的第一环境。幼儿园要注意到家庭对孩子发展的深刻影响,开发家庭教育资源,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而学前教育具有较强的社会性,与社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幼儿园要彻底改变过去那种与社区封闭、隔离的状态。家庭和社区已经成为强大的教育资源,我们要努力争取挖掘教育资源形成个性化的园本课程。不同的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家长从事不同的职业,他们的家庭环境不同,经济状况不同,文化层次不同,社交范围不同,他们走到一起,就是一个小小的社会。而这个小社会与孩子的生活息息相关,紧密联系。
我们把家长请进来,实现家园合作,提高了家庭教育效果。
⑴开办家长学校,提高家长素质
幼儿是在家庭中长大的,家庭对孩子发展的有着深刻的影响。开办家长学校能提高家长的素质,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宣传科学保健、教育幼儿的知识,共同担负教育幼儿的任务。每个家庭都有家庭的文化,不同的物质资源,特有的家庭氛围,这一切对幼儿来说都具有宝贵的教育价值。
通过家长学校,提升了家长的文化知识结构、自学能力、教育素质,学会了教育孩子的方法,提高了家长的素质。
观察表明,幼儿园的许多孩子是由祖辈家长负责接送的。在和家长交谈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家中如有好吃的东西,家长往往都不舍得吃,总是让孩子吃够以后才考虑自己,长此以往,使孩子认为是“大人不喜欢吃这些东西”的误区。
通过家长小学使家长懂得了帮助幼儿克服独占和只顾自己享受的不良行为,培养幼儿孝敬长辈的优良品德的重要性。每逢节日来临之际,家长们都会要求幼儿做一个热情的“小主人”盛情款待家里的长辈和来访的客人,给长辈和客人送上一杯水,递上一块糖;长辈和客人都乐意接受“小主人”的关爱。
⑵参与亲子活动,转变教学观念
首先,我们努力让家长懂得自己的言行要成为幼儿学习的楷模。其次,教师要注意发现和利用家长特有的教育优势,对幼儿进行教育。同时,要有计划、有目的的引导幼儿的家庭成员参与幼儿园教育,请他们走进幼儿园,走到幼儿中间去,开展多中形式的家长助教活动,主动成为幼儿学习的合作者和支持者。
参与亲子活动,提高家长的动手能力,让家长与孩子一起体验。
家长的动手能力主要指的是家长凭借自己的双手进行操作和创造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是通过动手活动来实现的。不同的家长有着不同的动手能力,同一个家长在使用不同的手部肌肉进行活动时候,所表现出的水平也是不同的。在家园活动中,我们给家长创设了表现特殊才华的机会,以扬其长。例如,针对众多家长有着较强的制作面食的能力,我们开展了以动手为主题的亲子活动:①“小手真能干”的烹饪活动中,我们把主动权交给了家长,让他们自己带领孩子洗手、擦桌子,教孩子加水和面、包馄饨、捏饺子、搓汤圆,和孩子一同品尝劳动成果,体验劳动的快乐 。②在“小手本领大”的纸工活动中,教师先教会家长掌握正确的撕纸的方法,让家长与孩子们一起制作感受亲子乐趣。“六一亲子冷餐会”等,都是在挖掘了家庭资源的同时,增强了亲子间的合作精神,焕发了家长的动手兴趣,提高家长的动手能力,让家长与孩子一起体验。
2.“走出去”融入社会,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充分利用社区的教育资源,引导幼儿适当参与社会生活,丰富生活经验,发展社会性。”
幼儿园所处的社会环境是社会大环境中的一部分,幼儿园教育要走出幼儿园狭小的空间,实现幼儿教育社会化。江浙地区素以“鱼米之乡、丝绸之府、茶竹之地、文化之邦”著称,其悠久而富有江南水乡特色的历史文化又是幼儿教育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
社区的自然环境、社会习俗等都对学前教育产生重大的影响。社区教育活动,是多层次、多内容,多种类的社会教育。社区中储藏着丰富的多元文化教育的资源,只要合理加以利用,就能增加儿童的信息量,拓展儿童的学习空间,提高教育的效果,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⑴走进社区,了解社会
我们以园外小群体的方式带幼儿外出,参观社区、果园、消防队、工厂、农贸市场等,还组织幼儿到超市亲身体验购物,培养他们交往能力及社会角色意识,组织“小朋友们到我家”,让孩子体验每个家庭不同的文化氛围,体验家庭的资源共享。
我们以参观、访问、慰问等社会实践活动为主要活动形式,从幼儿最熟悉的社会生活环境和社会生活经验入手,让孩子走入社会,走近社会成员。在开展“我在成长”的主题中,我们组织幼儿参观了附近的小学校园。孩子们参观了小学的操场、教室、阶梯教室、图书室、多媒体室、茶艺室,他们提出了许多的问题,如:什么叫阶梯教室?茶艺室是干嘛的?为什么多媒体教室有那么多电脑?等问题。我们让孩子们自己问小学老师或工作人员,有礼貌地进行交流。最后还在茶艺室欣赏了哥哥姐姐们精彩的茶艺表演。孩子们在参观中感受了小学生的学习氛围,这种感受和体验让他们非常向往小学的校园生活。在其他的主题活动中我们还组织参观了农贸市场、桂花山庄、乡村田野、人民广场等。
五一劳动节前夕,在“为我们服务的人”主题活动中,孩子们走访了社区内的工厂、建筑工地等,参观了不同的社会成员的劳动景象,体会他们的劳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我们充分挖掘了传统文化的资源,开展了“竹海漂流”、径山的茶文化、乡村田野的农耕文化等等,通过幼儿的参与活动,加深了幼儿对家乡传统文化的认识,获得了许多经验,同时增进了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体验了成功和快乐。
⑵体验生活,促进发展
社会生活中社会交往的能力体现在一个人是否有善于和别人合作的精神,只有在真实的生活情景中才能体现。为亲身感知真实的社会生活,我们开展了“超级市场”主题活动,带幼儿亲自在超市购物,引导幼儿学会如何与他人交往,与他人合作。幼儿首先经过相互讨论确定了需要的食物,并用图画的形式纪录在纸上,然后一起到超市抄录价格。在超市他们遇到了难题,看不懂价格标签,要是在幼儿园孩子们可以询问老师,但是在社会环境中他们有的问售货员,有的问老师,有的问购物的顾客,扩大了交流的对象。弄明白之后,他们开始分工合作:一组抄录糕点类,二组抄录饮料类,三组抄录零食类,四组抄录水果类。有的问,有的写,回园后统计出需要多少钱,这时,孩子们提出了问题:“超市买东西是要钱的,我们没钱怎么办?”有的说:“回家找爸爸妈妈要”有的说:“我有压岁钱”……通过各种途径,大家筹齐了购物所需的钱,最后小朋友亲自到超市按预定的计划进行购物、取物、付钱,这些活动都是幼儿自由完成的,当他们经历了所有的一切,在品尝通过自己的能力而得到的一顿美餐时,他们还回忆与超市售货员、顾客交往的情景。真实的社会生活实践不仅为幼儿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与社会、与人交往的空间,也使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他们面对困难、解决问题、懂得了合作、协商的意义。
社区周围有医院、超市、邮局、信用社、学校、自来水公司等服务设施,这都可以成为对幼儿实施教育的资源。为了使幼儿了解一封信的传递过程,带幼儿到邮局参观工作人员的工作场景;为了丰富幼儿的日常生活经验,开展角色游戏,带幼儿到超市观察售货员是如何接待顾客的;为了让幼儿了解漂亮的帽子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带幼儿参观帽厂等等。社区教育资源的挖掘与利用,不仅促进了幼儿的发展,同时也使幼儿深深地爱上了自己生活的环境。带幼儿到现实中去学习体验,拉近了幼儿与社会间的距离,在现实生活中了解认识了社会,在生活体验中促进了幼儿的健康发展。
三、研究的实践与成效
1.构建了家庭、幼儿园、社区一体化教育网络
社区教育要实现“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就必须要有社会管理机构和教育管理机构两者的积极参与,发挥其主要领导的作用。借签社区教育研究专家的观点,根据幼儿园特点,我们开发了家庭、社区中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建立起幼儿园为主体的幼儿家庭、社区教育资源网络。
家、园、社区在幼儿教育方面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将这三者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形成了合力,是教育相互配合,相互统一,步调一致,达到了优势互补。这种优势互补的良好效果使三方在共同目标上实现了彼此的支持和帮助,从而使各方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主动性与参与意识大大加强,有效推动了本园家、园、社区幼儿教育一体化的进程,构建了家庭、幼儿园、社区一体化教育网络。
2.促进了幼儿健康成长、个性发展
以社区为依托,开发、利用与优化多种家庭、社区教育资源,形成了有利于幼儿社会化发展的目标与内容体系,有效地促进了幼儿健康成长、个性发展。
幼儿在与集体、幼儿园、社会化的人际交往中,接触到大量可供示范、模仿的机会,从而内化为个体的社会化。3~6岁幼儿正处在生理、心理的迅速发展期,他们渴望获得各种经验。因此,如果我们利用现有的环境教育资源或创设环境,为幼儿提供更多的交往机会,强化规范准则,适度评价引导,是可以起到促进幼儿社会化发展的教育目的的。
家长、社区人士都是教师对儿童进行多元化教育的重要合作伙伴,应适时把他们请进幼儿园和孩子们一起活动,增加孩子们的经验和和体验。在消防员来园讲座演习的观摩的过程中,让孩子们形成了初步的安全意识;在邀请医务人员来园上课中,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请小学的教师来园上课时,让大班幼儿初步适应小学生活;请社区爷爷、奶奶来园参加“老少同乐活动”,培养幼儿的同情心,体验关心、帮助别人是快乐的事;请妈妈来园参加“妈妈请放手”的主题活动,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等等。为孩子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奠定了基础。
3.提高了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水平
从孤军作战的教育方式到合作、共享资源是我们所追求的教育理念的变化。在高科技信息时代,更讲求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讲求团队精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要注重开发家长、社区资源,利用家、园、社区三方的合力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我们在环境创设的过程中,尤其感受到了“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魅力。过去我们没有很好地利用家长资源,抱着尽量不要麻烦家长,为解除家长的后顾之忧只要做好幼儿的园内教育监护人就行了,殊不知让幼儿第一任老师的家长参与到幼儿教育中的极大好处。在建设园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我们大力开发家庭、社区资源以后,利用家长所从事不同的职业,为我们在收集本土资源信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环境创设中,他们与幼儿一起完成各项亲子制作活动;当幼儿需集体外出活动时,家长主动承担安全管理工作;在日常的教育中,大多数家长还能自觉自愿地以自己的专长积极参与幼儿园教育活动,积极支持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改革,为幼儿园提供各种积极的建议,为班级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提供各种信息和操作材料上的支持。我们感到幼儿园教育经过家长、社区的介入,各项工作得以顺利的开展;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中,我们在教育观念上得到改变,在教育行为中注入了更加尊重幼儿,做民主教师的理念。这有助于幼儿获得安全感,形成健康活泼的人格特征,并与教师形成更加密切的良好的师生关系。社区也关注孩子的成长,我们认为合理开发、利用家长 、社区资源能使幼儿、家长、教师、幼儿园共同成长。
我们不能屏弃教育管理者、教师作为家庭、社区课程资源开发和学校课程开发主体的观念。只有树立大课程资源观,不断促进教育观念上的变革与创新,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提高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运用水平,才能积极挖掘和利用家庭、社区课程资源服务于幼儿园课程发展,吸引更多的家长、社会人士参与课程开发和管理。当教育管理者、家长(社区人士)、教师、学生形成有效沟通交流的立体式课程新体系时,相信课程资源将会产生更大的教育价值。
幼儿园开发利用家庭、社区教育资源后,教师逐渐扩展了视野,促进了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同时也发挥了相互间的积极作用,在教师、家长、社会人士之间缔结出良好的关系,在走进社区活动中教师不断的提升自我,在探索研究的过程中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四、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综合利用家庭、社区教育资源的课程改变了以往单一教育资源、途径、内容,以开放的理念,为幼儿创设开放的环境,让幼儿在园内,更多的在园外的大课堂中逐渐建立起独立的认知结构,它把知识和要领编织成网络,让幼儿把各种知识放置到一个综合的背景中去考虑,从事物的相互联系中去主动探索,积极设问,自主建构,自由创造。从主题发生的角度来说,幼儿园利用家庭、社区教育资源课程是一组有利于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经验整合,主题内容来源于幼儿,包括家庭生活、幼儿园生活、社区生活。主题发生可根据幼儿的兴趣、能力与教师的经验,园外的教育资源状况,由师生共同选择。
“运用家庭、社区教育资源促幼儿全面发展的研究与实践”充分体现了当代课程开放的理念,而教师的教学机智、应变能力、广泛的思路、丰富的积累是课程得以开展的关键,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教师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自省、不断地创新、不断地提升,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成长,有效地提高了教师教育工作质量。
我们对开发运用家庭、社区教育资源的研究,以及利用资源的教学实践和理论探讨的时间还不长,并且由于水平有限,对许多问题还不具有很深的研究,以上所述,仅仅是一管之见,旨在抛砖引玉,希望得到各方面专家的帮助指教,我们将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地深入研究,以取得更大的成效。
我们将充分调动和挖掘家庭、社区中丰富的教育资源,选择具有时代性和切实性的教育内容,通过开放性、探索性、互动性的多种生动的活动形式,让幼儿与真实的社会“对话”活动中,经历、尝试、发现、学习,从而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在主动发展中,初步形成适应社会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交往能力,培养他们爱观察、肯动脑,善发现的初步创新意识,促进了幼儿健康、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5
[2] 李生兰著.幼儿家庭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2
论文摘要:本文是在调研基础上对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新型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理论思考,认为肃南计划生育家庭优先的农枚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理念现代,设计科学,标准较高,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突出。在突破城乡界限,体现对计划生育家庭的优先优惠方面具有很高的“标本价值”,可资“新农保”试点地区借鉴。
一、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理论和实践
(一)主要理论研究成果
近年来,伴随育龄妇女生育率下降,人口老龄化社会带来的养老保障压力增大已经成为需要高度重视的基本国情之一。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阶段,自“十六大”以来的一系列党和国家重要会议精神中,“关注民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非常重要的命题。在2009年正式试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之前,实践操作层面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就已形形,兼容并包。学界关于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各个层面的研究也比较丰富,从多个层面展开。相对于农村的其他社会保障制度而言,养老保障制度的建设较为完善一些,但是地区间的差距也十分显著,保障水平很低,制度不稳定,共济性差(韩玉堂、管谊、刘志诚);也有人认为应“根据区域差异和农村劳动力分布状况,分层分类解决农村劳动力的养老问题”(曹信邦、裴育)。
在浩繁的研究成果中,认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应从计划生育家庭起步的不乏其人,并认为应探讨适宜的计划生育与养老保障结合的路径(何律琴);应以保障农民的利益为目标(车晓端、王嘉彦);也有研究认为应完善计划生育家庭养老模式(李新京、李忠、邓行舟);并就完善农村计划生育家庭经济供养体系进行对策建议(郑韩雪、胡继亮);有人认为应结合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进展情况,进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即已提到的“开展农村独生子女户和双女户社会保险试点’,工作(张夜湘、周美林)。更进一步的工作则有对江苏省傈阳市农村计划生育社会保障机制建设的探讨(张国平、蒋海清、宋君);对贵州省庆余县建立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养老保障制度的调查及对实施方案的测算(武家华、吴士勇)等。这些研究极大地拓展了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研究的范畴,提出了鉴于我国经济社会尚不够发达,农村人口数量庞大的国情,在不可能“齐步走”地进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条件下,相对更容易被社会各界接受的渐进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设路线图。笔者也认为,农村计划生育家庭优先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设有助于体现社会公平,彰显基本国策对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影响,进一步稳定我国来之不易的低生育水平。
(二)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实践探索
对城乡二元格局下农村在国家层面建设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空白的突破,在2009年9月完成,国务院的《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提出将在2020年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以下简称“新农保”)全覆盖。2009年底,全国27个省、自治区的320个县(市、区、旗)正式启动试点,覆盖农村居民约1. 3亿人,当年试点面达11.8%。2010年财政部将再投人25亿元,覆盖面将扩大到23% o《意见》的出台对占中国人口半数以上的农民构筑防范养老风险的“安全网”,对改善民生,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理论研究进展的同时,农村计划生育家庭优先的社会保障建设实践业已在各地普遍开展,各类以“奖励、优惠、免除、补偿”为内容的政策的出台都蕴含一定程度的社会保障内涵。而真正突破的则在于国家人口计生委推出的部分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试点,奖励扶助制度也因此成为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利益导向机制建设“三项制度”的重要内容。奖励扶助制度自2004年开始实施,规定农村计划生育家庭中的独生子女领证户和两女节育户家庭,夫妇年龄达到60岁之后每人每年发放600元奖励金,2009年这一标准提高到了每人每年720元。这一制度的实施具有显著的计划生育家庭优先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色彩,通过微观制度建设改变了生育子女对家庭的经济影响,少生者得利,具有比较明显的对基本国策倡导的示范效应。在笔者的调查中,广大群众、党政领导干部和人口计生工作者均对奖励扶助制度给予很高评价,认为这是政府让利于模范执行计生政策家庭,减少计生家庭后顾之忧的制度创举,增加了计生“两户”的福利,并极大地降低了计划生育工作的难度。
在“新农保”开始实施之后,“新农保”与奖励扶助制度的双重享受无疑将使计划生育家庭获得相对较为明显的社会福利和民生改善,但是在“新农保”建设中对计划生育家庭利益的考量也成为在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建设中的重要制度安排和导向。在近年中央对农村和农民“多予少取放活”思想指导下推出的多项惠农政策中,“新农保”无疑是最具长远社会效益的社会“安全网”和“稳定器”,解决占人口半数以上的农牧民“老有所养”的问题,在中国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在“新农保”建设中是否体现对基本国策的倡导和响应具有显著的导向作用。在计划生育家庭优先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设实践中,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的实践具有很强的标本意义。
二、肃南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实践探索
肃南县隶属甘肃省张掖市,位于河西走廊中部、祁连山北麓一线,东西长650公里,南北宽120公里,总面积2. 4万平方公里。全县辖6乡2镇、9个国有林牧场、101个村和3个城镇社区。全县人口3. 58万人,其中农牧民占70%。
肃南县地广人稀,县域经济社会事业较为发达,是全国“百强”民族县之一,教育、卫生、城市规划、社区建设等工作都与经济发展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切实注重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2008年1月16日《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农牧村养老保险办法(试行)》开始实施,2008年底全县应参保的农牧村民为16227人,实际参保12768人,普及率78.6%。该项制度的出台早于全国的“新农保”试点2年时间,且待遇水平高于“新农保”的每人每月50元,分年龄类别享受不同的待遇给付水平,最低达到了每月80元以上。
(一)肃南农枚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特点
肃南模式的农牧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坚持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理念,体现出几个明显特点。
第一,在制度模式上,坚持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按照现代社会保险制度最普遍通行的制度设计,从而确定了这一办法的长期性和社会性、现代性。规定2008年缴费标准按照2007年度全县农牧民人均纯收人5000元的10%缴纳,每人每年缴纳500元,其中个人缴纳70%即350元,财政补贴30%即150元。个人缴费部分全额计人个人账户,财政补贴的30%中,1/3(10元)计人个人账户,2/3计人社会统筹账户。
第二,在资金筹集上,明确了政府的保障责任。规定在制度建设初期,社会统筹基金用于支付参保人员养老补贴和个人账户余额不足时所需支付的养老金,社会统筹基金由县级财政兜底。
第三,在缴费形式上,实行差别费率制,坚持缴费与待遇相衔接,多缴多领的原则。缴费金额和年限按照年龄分布,规定45周岁以下的农牧民参保,按年缴费;年满45周岁未满60周岁的参保人员,达到规定养老年龄时,缴费年限不足巧年的,按照到龄当年的缴费基数,一次性补足后,享受养老保险待遇;年满60周岁不满65周岁的参保人员一次性缴费3000元、满65周岁不满70周岁的参保人员一次性缴费2500元、满70周岁不满75周岁的参保人员一次性缴费1500元后,享受养老保险待遇;75周岁及以上农牧民可不缴费直接享受养老保险待遇。
享受的养老保险待遇则规定,满60周岁未满75周岁的参保人员月领取养老金100元,75周岁及以上的参保人员月领取养老金80元。不满60周岁的参保人员到领取年龄时,养老金计发办法为:月领取养老金标准二养老补贴(100元)+个人账户累计额/139。
第四,充分体现了农牧村养老保险待遇水平与经济发展的高度相关性。在根据现有发展水平确定待遇水平的基础上,规定养老补贴标准可根据经济发展水平适时调整。
(二)肃南农枚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与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比较—彻底改变城乡二元的制度安排,缩小了城乡差异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办法(试行)》的出台,在甘肃省同样具有标本意义,因为迄今甘肃省具有城镇户籍且无固定收人的城镇居民尚无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安排,而肃南县已于2008年12月启动该项制度的建设。就《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办法(试行)》与《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农牧村养老保险办法(试行)》的文本来讲,表现出很强的共性,如同样坚持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理念,同样经过对缴费和待遇给付水平的科学测算,可以充分保证社会保障待遇水平的“刚性”特征。同样坚持了以保障基本生活为目标、个人缴费与财政补贴相结合、缴费与待遇相衔接,多缴多领、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等原则。同样试图通过制度建设建立“低水平、广覆盖、保基本、可持续”的保障模式。同样体现了对于民生事业的关注,充分体现了政府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努力。
但是,比较这两项试行的制度,仍然可以发现其中体现的重要差别及由此折射下的肃南县社会事业发展时间表或路线图对我国长期以来延续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模式的突破,从而使其具有更加重要的标木价值。
农牧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优先于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其显著特点。肃南农牧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出台和实施时间均早于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农牧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于2007年进行前期工作准备,以2008年1月1日为截止日期开始计算参保对象的年龄和相应的待遇水平。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于2008年进行前期工作准备,以2008年12月31日为截止日期开始计算参保对象的年龄和相应的待遇水平。其间有一年的时滞,肃南县全体人口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由此由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农牧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三步走实现了全覆盖,而农牧民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优先于城镇居民,突破了长期以来形成的各项制度建设都是城市优先的格局,城乡差异及其利益分配格局被完全打破。
三、肃南县计划生育家庭优先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设对“新农保”制度的启示
在农牧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出台之后,为了体现社会公平,体现国策影响,进一步体现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具体在农牧民的社会养老保险办理办法中则充分体现了对农村计划生育“两户”家庭的倾斜,使其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体现为鲜明的“计划生育家庭优先”的特征。
(一)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中对计划生育家庭的制度优先
近年来,在人口计生工作中与基本国策形成冲突的一个很具负面影响的现象就是“生育获利”。由于各项惠农政策与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在有些方面的衔接不够,新农村建设中以“普惠”为特征的多项民生政策设计中往往表现为按人头平均,人群全覆盖,这对于推进农村各项经济社会事业发展自然十分必要,但是也造成了模范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的“两户家庭”由于人口少,在以人数为标准的资源分配中处于劣势,而一些违反计划生育政策超生的群众反而由于家庭人口较多而受益,对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贯彻实施十分不利。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实现在新农村建设中推进各项事业,且不对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造成冲击成为新农村建设中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对其破解需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的以人为本的全新制度设计。
肃南于2008年即开始进行探索。县政府出台政策,规定“凡参加了农牧村养老保险的农牧村计划生育‘两户’家庭,且年龄在45 - 60周岁的妇女,其养老保险金财政补贴每人每年200元”。2009年又进一步提高标准,“将每人每年补助200元提高到每人每年补助260元,且财政补贴新增加的60元全部划入个人账户”。这一政策的显著特点体现对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中“公平与效率”问题的全新思考,传统的社会保险理论一般都认为在社会保险制度建设中对公平的考虑毋庸置疑,而对效率的考量则主要体现在“自愿参加”,个人缴费是获得财政补贴的前提,以及个人缴费的费率和缴纳标准与到达享受年限后的享受标准的对应,即“多缴多得,少缴少得”。
在公平与效率兼顾前提下,肃南县对计划生育“两户”家庭的优先集中体现在2009年7月7日由县政府下发的文件《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提高全县农牧村计划生育“两户”家庭养老保险金财政补贴标准的通知》(肃政发仁2009 ] 29号)中。《通知》规定,为“解决农牧村计划生育家庭养老保障问题”,决定在全面实行农牧村养老保险制度基础上,提高全县“两户”家庭养老保险金财政补贴标准。“从2009年1月1日起,凡参加了农牧村养老保险的农牧村计划生育’两户’家庭,且年龄在45 ~60周岁的妇女,其养老保险金财政补贴部分由原来每人每年补助200元提高到每人每年补助260元,且财政补贴新增加的60元全部划人个人账户。”这就决定了与其他妇女相比,农牧村计划生育“两户”家庭的妇女在社会养老保险缴费中承担较低的义务,而在进人享受养老金的年龄段之后,享受标准则远高于其他妇女。在与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衔接之后,两项制度累加,“两户”家庭享受的补助和奖励金将会远高于普通家庭,体现出极为鲜明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通过微观的家庭制度建设,模范执行计生政策的家庭优先享受到了改革发展成果,计划生育家庭成为政府支持下享受较高社会福利和经济扶助的令其他群众羡慕的“特殊人群”。
(二)肃南县计划生育家庭优先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设对“新农保”制度实施的启示
2009年和2010年是我国试点“新农保”制度的关键年份,各地的试点将对民生改善和“新农保”的制度完善起到关键作用。社会保险制度最显著的特点是其“刚性”特征,享受待遇的给付标准只能上升不能下降,这就决定了在我国由于人口众多,农民占一半以上的条件下只能以“低标准、广覆盖”为基本原则。
“广覆盖”之下的“新农保”制度如果没有充分的基本国策考量,将有可能因“生育获利”现象带来前文提及的对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的负面冲击,因为在目前养老保险制度原本空白的中国农村,“养儿防老”仍是很多人在考虑自身养老问题时的首选,汉族占绝大多数的农民男婚女嫁的风俗习惯也决定了老人的养老需求更多由儿子来满足,生儿子长期以来一直是大部分农民为自己“购买”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计划生育在我国推行的30多年中最大的制度制约也在于农村养老社会保障制度缺位。“肃南模式”提供的制度标本极其可贵,对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极为关键。对与此相关的人口问题,如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的解决也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将逐步引导育龄群众的生育观念发生重大转变,生育将首先带来的是感情满足和精神需要,而非现在的满足养老的经济和物质需求。
孩子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同时也是民族不断富强的支撑力量,所以必须重视幼儿教育,让他们在幼儿成长时期就具备一个健康的体魄、优秀的品格以及智力得到充分的开发挖掘,从而对未来人才社会的发展需求输送优秀的人才,所以要做到幼儿园、家长、社会三方面的共同协作教育,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的有效建立。
一、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的概述
1.幼儿园教育的内容
在人受教育的整个体系中,幼儿教育是最基础的一个系统组成部分,这部分的组成是由幼儿园教育、 幼儿家庭教育以及幼儿社区教育共同建立起来的。
其中幼儿园教育属于国家一种正规教育机构,它是作为一个幼儿接受教育的最基础和最核心的教育阶段,属于学校教育体系。
另外,这种幼儿园教育的内容是一种基础教育的范畴,对幼儿的成长与品德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幼儿园教育过程中,一方面对幼儿进行教育,同时还要对幼儿做好保育的工作,这也是作为幼儿园教育机构做好保教结合的实施方针。
幼儿通过在幼儿园接受教育,并在智力、品格以及个性等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和培养,体现了我国教育发展对综合性人才培育的发展目标。
2.幼儿家庭教育的阐述
幼儿的家庭教育是对幼儿成长和培育的摇篮,幼儿在出生之后与父母之间形成具有血缘的亲情关系,随着幼儿的成长,父母让其对世界开始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在相处过程中通过父母的言行举止以及耳濡目染来形成自我的一种对世界的认知和感受,所以这个过程来自父母的举止、修养素质、个性行为、人际交往和兴趣等都将对幼儿的成长和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力。这个作为幼儿成长发育最基础的环境,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衣食住行以及引导孩子的启蒙教育。
二、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
1.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趋势下,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使得家长开始对孩子在一出生就对其抱有极大的期望值,所以很多家长给孩子过高的要求和学习成长的目标;而幼儿园的老师也在这种教育教学工作的压力下希望教过的学生能够成为国家有用之才。
所以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教育其出发点都是一致的,同时也是作为家长或者幼儿老师的一种责任和期望,通过把两者的这种对孩子的期望以及教育教学目标的关系进行合理的权衡和把握,就能将幼儿逐渐培养成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有用之人,所以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促进并相互影响的一种关系。
2.幼儿园教育对幼儿家庭教育发展有一定的制约性
幼儿园教育是幼儿接受教育的基础,也是履行我国的教育方针,并结合幼儿的年龄和身心发展的需要的一种教育教学的过程,同时这种幼儿园教育也是为了不断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而幼儿家庭教育的出发点相对比较自由和随意,没有绝对的目标,这就形成与幼儿园、 社会之间的密切统一,然后相互之间通过配合和完善,来达到教育的统一性,并以幼儿园教育为主导来让幼儿家庭教育得到一定的牵制和约束,这也是为了给孩子多样性的教育发展的需要而形成的一种关系。
3.幼儿家庭教育能反作用于幼儿园教育
幼儿园教育发展的效果和水平离不开幼儿的家庭教育的大力支持与配合。
因为幼儿家庭教育中对幼儿的教育出发点实质上是与幼儿园相统一的,所以就使得它们的教育内容也是一致的,通过幼儿家庭教育主动与幼儿园之间进行有效的配合,就能为幼儿在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更加促进性的作用和影响力,让幼儿受教育更加全面和顺畅,反之倘若家庭教育不能有效与幼儿园之间进行配合则会对幼儿的成长教育带来阻碍作用。
因此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相互配合,尤其是家庭教育要协助幼儿园教育,才能促进幼儿的健康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