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企业文化的主要特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企业文化;美日文化;文化差异
1.企业管理理论概述
纵观企业管理的发展,管理理论至今已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传统管理阶段、科学管理阶段和现代管理阶段。传统管理师“饥饿加皮鞭”式的管理,20世纪初,泰勒开创了科学管理阶段,20世纪30年代行为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梅奥则揭开了现代管理的序幕。
20世纪70年代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使许多美国人为之震惊,在震惊之余开始反思并认真细致地研究分析在东方文化背景下的日本的管理机制、管理文化以及由这些管理文化所衍生出来的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促成了《Z理论》、《日本管理艺术》、《企业文化》等书籍的出版和企业文化理论研究的热潮,企业文化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管理方式也被更多的企业所采用和推广。
2.美日企业管理文化的差异
2.1美日企业管理文化差异形成的原因
从文化根基上说,美国的文化精神追求个人主义、创新、勤奋工作和冒险,也崇尚物质追求与实用主义、道德关心和人道主义、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而日本由于民族的单一性、社会结构的同质性以及“文化的滞后型”与兼容并蓄性。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社会文化。这样不同的文化根基就决定了美日两国不同的企业管理文化。
2.2美日企业管理文化的不同特征
2.2.1美国企业管理文化的主要特征
(1)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追求,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提倡个人奋斗精神
美国企业在70、80年代后摈弃了“人并非生产力中关键因素”的陈旧观念,认识到人企业发展的根本,所以在企业的组织管理中突出强调对人的关怀、尊重、信任,以及激发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例如,美国的苹果电脑公司认为,要开发每个人的智力闪光点的资源。“人人参与”、“群言堂”的企业文化,使该公司不断开发出具有轰动效应的新产品。
(2)管理体制的开放,提倡竞争
建立一种开放型的管理体制,更多运用人与人这间的默契合作来纠正硬化的行政协调措施,以创新行为代替繁杂分析。例如,IBM公司对员工的评价是以其贡献来衡量,提倡高效率和卓越精神,鼓励所有管理人员成为电脑应用技术专家。
(3)强调顾客至上、树立企业形象
首先,成功的美国公司都尊重顾客,甚至不厌其烦地跟顾客建立了长久的联系,克服那种“价格傲慢”和“技术傲慢”的思想。其次,作到对顾客充分负责,否定了过去产“只要卖掉就是成功”的理念。再次,树产质量精益求精的精神。
2.2.2日本企业管理文化的主要特征
(1)强调“和”的观念
“和”是被运用到日本企业管理范畴中的哲学概念和行动指南,其内涵是指爱人、仁慈、和谐、互助、团结、合作、忍让,它是日本企业成为高效能团队的精神主导和联系纽带。例如,松下电气创始人松下幸之助被誉为“经营之神”,他特别注重精神层次的教化和灌输,把“忠”、“和”精神与企业治理巧妙结合起来,灌输给员工,使他们感到工作的目的并不只是为了个人和小团体,而是为追求人类生活的共同幸福。他也强调人与人之间必须以“仁爱”的态度相处,企业发展以人为主。
(2)实行终身雇佣制
终身雇佣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日本进行全面推广,目前已作为一种制度沿用下来,尽管这种制度不是由国家法律规定的,终身雇佣制贯穿日本员工生活与工作纲领。终身雇佣制其作用在于:1、可以解除员工失业的后顾之优,有利提高生产率。2、有利于培养员工的集体主义精神。3、企业可以有计划、有步骤地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4、迫使企业不断改善企业管理水平,以解决随技术的进步而导致的人力过剩的问题。
(3)年功序列工资制
这种工资制是依据职工的学龄前历、工龄、能力、效率等确定职工工资历的工资历制度。
(4)推行企业工会制度
日本企业工会组织形式分为两种。一是以企业单位成立的工会,工人一进工厂就自动加入工会成为会员。一是按工种和行业组成的工会,这种工会占工会总数的比重很小。日本企业推行工会制度,以缓解劳资关系的紧张。
3.美日企业管理文化差异分析
综合美、日各自的企业文化特征,我们得出美、日企业管理文化的根本不同在于:在各自文化根基的影响下,美国的企业文化是以个人主义为核心,职工仅把企业看作是实现自我目标和个人价值的场所和手段,以严格的组织结构,严密的规章制度管理员工,重法轻情;而日本的企业文化讲究和亲一致的团队精神,企业目标和个人目标具有高度一致性,权利和责任划分并不那么明确,集体决策,以和为贵。
尽管两国的企业管理文化差异很大,但两国的企业文化研究和企业文化管理都对经济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美国和日本经济的繁荣与他们在企业管理上的不断提高是分不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生存之本,文化管理才是企业管理的至高境界。
参考文献:
[1]李明武.论美日企业管理文化的趋同性与差异性[J].管理与财富,2002(3):3739
[2]唐震.家族文化视角中的美、日、中三国家族企业比较[J].软科学,2003,17(4):3638,58
[3]李明武.从企业管理文化看美日经济的潮起潮落[J].学术论坛,2002(2):6870
[4]吴敏华.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中美日管理的文化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6(9):9094
[5]王亚锋.美、德、日、中的管理异同[J].企业文化(上旬刊),2014(9):8081
[6]初玉明.感受GE管理文化提高现场管理水平[J].经济视野,2013(22):489489,491
[7]徐家锋.企业管理思维中的文化因素――中美的比较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06(10):4547
[8]樱子.日本著名企业家――盛田昭夫[J].现代班组,2014(5):23
[9]王缨.管理文化:西方不亮,东方亮?[J].中国纺织,2010(3):8687
[10]徐浩.日本企业文化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外资,2010(9):174175
[11]高峰.人本化:国有企业管理文化模式的选择[J].经济师,2002(12):175175,177
[12]企业管理的人性化走向(二)[J].造纸信息,2009(12):2931
[13]松森.美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趣谈[J].中国质量,2005(4):25,24
[14]程新富.浅谈现代企业的人性化管理措施[J].市场研究,2004(8):1718
[15]龙夫.美国企业成功管理的6大主题[J].管理与财富,2004(7):4849
【关键词】企业文化;文化变革;跨文化管理
面对社会经济迅速变革以及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每个企业在生产和经营的过程中都出现了很多的新现象和新问题。对于企业来说,企业文化由于时代的变迁并非单纯的属于一种理论或者一个简单的概念,在企业的发展管理和变革实践中深深的融入了企业文化的相关内容,甚至直接影响到了企业的兴衰成败。因此必须要对企业文化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从而真正的使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
1、企业文化研究的脉络梳理
在企业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方面美国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之前一直处于全球领先的地步,然而美国在七八十年代之后在经济方面出现了衰退,而日本经济在这个时期却异军突起。美国的企业界和管理学界对导致日本崛起和美国衰退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研究,很多学者研究发现,美国企业通常关注企业的制度、管理方法等很多刚性因素,而日本企业则对员工的集体信念和管理的软性精神因素更加关注。因此这些学者认为,对日本企业的迅速发展起到显著推动作用的就是企业文化。美国社会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形成了一股后现代主义思潮,很多后现代主义者都无情的针砭了过分看重科学实证的问题和由于现代化而导致的很多弊端。而企业文化思想则与当时的时代潮流相顺应,并且对反思旧管理模式的重要作用进行了强调,希望能够真正的回归人本、重新关怀人性。通过对30多年以来企业文化理论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我们可以发现,在企业文化理论研究中一共包括两个阶段:首先,学者们在20世纪80年代在企业文化的基础理论研究中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的关系、企业文化的类型划分、构成要素、内涵、定义等,基础理论研究是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其次,企业文化研究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从基础理论研究逐渐的朝着实际应用的方向发展,这一阶段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员工满意度、竞争力、经营绩效等相关的管理要素与企业文化之间的关系。在这两个阶段中,通过对日美管理模式的比较,相关学者不仅形成了企业文化研究的基本理论体系,同时还认真地分析和研究了企业文化的基本要素问题,并且对企业的文化网络、仪式、英雄、价值观、环境等5个重要的结构要素进行了总结,企业文化基础理论研究在第一阶段由于这些思想的引领而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由于这些学者的研究都是通过对美国一些杰出企业或成功企业的企业管理特征、文化特征进行大量深入的调查来开展的,因此有效的推动了企业文化在第二阶段的实际应用研究。虽然学者在第一阶段的研究并没有实现对企业文化的系统的实证研究,然而在其调查结果和论断中已经认为企业成功和企业文化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表明企业文化的应用价值非常大,奠定了企业文化理论在90年代后的应用研究和定量分析等相关工作的基础。
2、企业文化研究趋势的展望
2.1企业文化研究的跨文化研究趋势。中西方交流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变得越来越频繁,跨国公司和企业也变得越来越多。跨国公司面对全球化的经营形式,要想进行有效的组织和管理,就必须要高度的重视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积极的包容公司所在国的文化,立足于跨文化的背景对异质文化冲突进行有效解决,将自身独特的企业文化创造出来,从而更好地开展跨文化管理。
2.2企业文化研究中企业绩效与企业文化的关系研究趋势。企业文化变革贯穿于企业的变革中,因此企业塑造企业文化的工作并非是一劳永逸的,必须要在企业不断的变革和发展的过程中对企业文化进行有效的变革和调整,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的使企业文化深远地影响到企业的长期发展。未来的企业绩效和企业文化之间的关系研究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对影响企业经营绩效和文化关系的中介变量的研究;其次,对企业其他因素对经营绩效影响受到的企业文化中介作用的研究;最后,对企业经济效益与企业文化变革之间关系的研究。
2.3企业文化研究中的多元化研究趋势。企业的组织形式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具有非常显著的网络化的特点,所以企业需要具有一定弹性的企业文化。同时各工作单元在网络化组织内部具有自主决策、相互独立的特点,因此各工作人员在集中统一的主流文化下也会形成自身的亚文化,而不同工作部门的风格也能够在这些亚文化中很好的体现出来。企业文化在网络化的工作单元中需要不断的变革和创新,从而将与企业文化有别的亚文化形成,而文化的多元化也会对企业的文化创新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从而推动未来的企业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
综上所述,本文简单的梳理了企业文化研究的脉络,并且展望了企业文化研究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每一个企业都应该高度的重视企业文化的重要作用,对企业文化的软性因素进行充分挖掘,积极地建设与企业实际经营情况相适应的企业文化,从而使企业文化的重要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赵曙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研究新进展评析与未来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1(01)
[2]赵曙明.胜任素质、积极性、协作性的员工能力与企业人力资源体系重构[J].改革,2011(06)
1.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长期经营管理活动中,通过员工的习惯与管理者的管理规范所体现出的一种企业经营管理理念或价值观体系。企业文化促进企业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即引导正确价值取向、增强员工凝聚力和归属感、强化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效约束自身思想行为、与社会大众文化相辅相成、营造和谐氛围,保障各项活动顺利实施。企业文化的主要特征包括长期性、指导性、独特性与变化性。长期性是指企业文化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长期活动中所逐渐形成的;指导性是指企业文化能够对管理者的管理活动和员工的生产活动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帮助员工规范自身行为;独特性是指每一家企业的企业文化都是独一无二的,它代表着这家企业独特的精神内涵,不可替代和模仿;变化性则指企业文化会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发展而变化,为了适应新时代新要求,企业文化会不断调整自己内容和结构,满足企业发展的新需求。
2.企业文化建设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原则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应当遵循以下三个原则。第一,创新原则。创新是企业生存发展的灵魂,在整个企业经营活动中处于关键性的地位。着力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要及时更新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管理办法,通过文化创新提升企业综合实力。第二,素质培养原则。员工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企业文化的建设发展进程,要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作用,就应当通过多种培训与竞争方式切实提高员工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养,在全企业范围内部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第三,领导者关键性作用与员工主体作用相结合原则。企业文化的建设发展既离不开领导者的科学决策,也离不开员工的忠实执行,这就要求领导者应发挥好带头作用,以身作则,带动员工共同推动企业精神文明的建设发展。
二、企业文化建设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意义
企业文化建设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众多措施中,其独特的价值与意义主要体现在导向激励和增强企业凝聚力两方面。一方面,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为企业指明科学发展的正确方向,指导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及时适应社会的需求,通过建立科学先进的企业生产模式,保持企业全体员工思想的高度统一与生产工作的相互协调。优秀的企业文化不仅能够让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重新焕发出生命活力,还能有效摒除传统传统的落后文化,帮助企业进行及时地更新换代,从而有效激发全体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帮助员工在工作中强化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企业保持持久动力。另一方面,企业文化建设能够将全体员工的价值观与企业根本利益切实结合起来,从而有效增强员工队伍的团体凝聚力。通过帮助员工树立正确三观,帮助员工塑造健康完满的人格,从整体上提高整个企业的素质形象。国内外众多知名企业的实例告诉我们,良好的企业文化与企业形象能够对员工产生巨大的辐射作用,帮助企业提高自身知名度,强化职工的自豪感,从而不断把本企业文化建设进程推向新的高度。
三、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具体对策措施
1.及时转变观念,提高管理者的决策能力
良好的企业决策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与发展目标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就要及时转变观念,着力提高管理者的决策能力,以切实加大文化决策的效率。毫不夸张地说,决策的正确与否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通过提高管理者的决策能力,有利于企业管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与行业发展中以一种敏锐的角度对本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当前市场发展现状有一个客观清醒的认识,将本企业的专长特色与核心竞争力发展需求相结合,以寻求企业文化发展的最佳方向与内容。企业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只有不但地转变自身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才能为企业文化建设活动的正确决策提供有力指导,才能确保企业文化建设的发展发展方向与发展趋势。
2.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创新对于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不用赘述,而有效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就是学习借鉴。这就要求企业领导层和管理者应带加快本企业学习借鉴的进程,既要多派遣员工出外实地考察学习研究,也要主动吸收和引起相应的创新性科学技术和科技人才。通过将科学正确的理论知识与自身实际特点与优势特长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切实制定具有自身特点的创新型发展战略。
3.完善员工队伍
团队合作是优秀企业文化形成的必要基础,良好的团队精神,能够加强企业员工内部的互动交流,加强企业与外部的头痛联合,并在不断的实践活动中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工作积极性。完善企业员工队伍,提高员工的工作,要求管理者既要把团队队伍建设的重点放在不断适应国际繁杂多变的竞争要求上,还要员工队伍在新的创兴性工作流程和运行机制的指导下,着力提升人员与人员之间的联动能力,从而打造出一支蕴含巨大精神力量、切实推动企业文化建设活动发展的高效性人才队伍。
4.塑造企业风格,树立品牌形象
对于一个企业而言,企业风格是其固有的精神特征,标识了与其他企业的根本性差异。企业风格与企业文化一脉相承,而企业文化又能帮助企业迅速树立起本企业的品牌文化形象。企业品牌是在企业文化高度凝练发展下的产物,是企业软实力的主要体现。企业只有企业在文化建设活动中着力打造自身独有的风格文化,树立品牌形象,通过多种方式宣传散播品牌价值,从而不断开拓消费市场,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品牌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还在于,它能够为企业产品增添附加值,从而直接在物质层面切实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为企业在市场中不断做大做强,做出自己应有的突出贡献。
四、结语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创业和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能被全体员工认可并共同遵守、能体现企业特点的最高目标、经营理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和,以及在科技发展、社会化水平提高、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条件下,企业所树立的公众形象。企业文化的实质是企业管理实践的结晶,是管理科学发展的趋势,它强调以人为本,注重人的能动性和发展性,通过价值共守、精神共通、情感共流和命运共担,来营造良好的企业生产和管理氛围,达到经营管理效益最大化。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并涵盖院校领导、教职工,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
二、建筑企业文化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融合的必要性
据调查,很多建筑专业毕业生上岗后,短时间内跳槽以致待业在家,这种现象非常普遍。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①对建筑行业工作环境不适应,嫌苦嫌脏;②对工作制度不适应,时间观念淡薄;③对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不熟悉,专业底子薄弱。总的来说,影响学生顺利完成从“学生”到“员工”转变的一个主要原因――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没有有效地融合。
2004年,《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将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继续定位在“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上。这种具有鲜明职业特征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定位从根本上决定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突出职业特色,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以适应和满足就业市场和行业企业的需要。因此,高职校园文化必须与企业文化实现有效的融合。
对于高职院校建筑专业学生的培养来说,校企文化的融合更为重要。原因有二:
(一)高职教育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去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学生必须通过校内不断地学习企业文化及校外顶岗实习,亲身体验严格的企业制度以及工作流程,及早地从思想上进行“校园”到“社会”的转变,为毕业以后“零距离就业、高质量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要面向市场,其服务的主要对象是企业,企业需求的是有高素质、高技能型的复合型人才,仅仅专业技能高而与企业文化格格不入的学生并不是企业未来的优秀员工,建筑行业中施工类岗位的工作环境较苦,学生在校内就应了解各个建筑企业的企业文化及企业环境,通过参加校企互动来慢慢熟悉工作环境,避免出现“上岗即跳槽”的行为。
四、建筑企业文化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融合的意义及融合点
高职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最为密切,其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决定了高职院校必须立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企业的需要作为办学目标,努力使毕业生实现“零距离”上岗。学生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还要具有主动适应企业文化,进入企业就能立足、生存和发展的综合职业素质,这也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对于高职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建筑行业校企文化的相互融合可以从培养学生的以下几个方面实现:
(一)培养团队精神及协作能力。高职院校要把团队意识教育作为贴近企业,保证就业的重要措施来实施。在学生的课余活动及课堂教学中,要有效地组织学生进学校的实训基地、实训室进行技能训练,使学生不断受到模拟企业环境的熏陶,深化对职业岗位的感情。
(二)重视吃苦耐劳精神。随着现代家庭生活条件的改善,很多学生没有吃苦耐劳、艰苦创业的思想和心理准备。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生产一线的管理人员,必须有实干精神和吃苦精神。
(三)强化遵纪教育。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决定了高职校园的散漫风气和无组织无纪律性。为了保证学生能够与岗位零对接,校园文化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就是遵纪教育,可以通过制定不同的制度、策划不同的活动来约束、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和作风。
(四)增强诚信教育。诚信是一个企业能否在商品经济中立足和发展的决定因素之一。注重诚信教育是校园文化发展中对社会大文化的适应,是企业文化在校园文化中的体现。作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诚实守信显得尤为重要。
五、建筑工程学院校企文化融合案例及途径
为增强校园文化与建筑企业文化的融合,利于我院学生的就业与发展,我院建筑工程学院与山东天齐集团创建了“天齐实验班”。在培养实验班学生的整个过程中,企业全程参与学生的管理、教育、教学、评价。具体途径如下:
(一)企业管理人员进校园宣讲企业文化及用人之道,帮助学生明确职业目标、树立职业理想,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二)建立企业文化墙,展示企业精神、价值观及企业文化图片等固定内容,同时可不断更新公司动态、活动消息等内容,使学生全方位、多角度且动态地接受企业文化的影响。
(三)学生深入建筑企业接受企业文化熏陶,参加企业组织的文化活动,增强集体荣誉感。
[关键词]知识经济工业社会企业文化功能反功能特征创新
企业是人的集合体。而企业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并非所有的关系或行为的范围和形式都是可以事先预测的。企业文化会引导企业成员自觉地作出符合企业价值观的行为选择;特定的价值观会激励员工在特定的环境中表现出符合企业需要的行为;受同一价值观的影响,企业员工在不同时空的行为准则必然会趋向相互协调一致。
知识经济正向我们悄然走来。知识在企业生产制造、市场营销、人事管理、财务制度等经营活动中的作用正日显重要。知识及其运用的产品化、产品及其生产过程的知识化是我们在愈来愈多的企业中可观察到的、正在发生的客观现象。不管人们是否已经认识到,也不管人们是否或愿意,知识经济正逐渐取代工业经济成为现代社会的主要特征。
一、企业文化的基本功能与反攻能
企业文化最简单的定义为“企业成员广泛接受的价值观念以及由这种价值观念所决定的行为准则和行为方式”。这种价值观与行为准则可能未被明确宣布,但他们通常隐含于企业成员作为其行为前提的思维模式的假设中,是已经被企业成员无意识地普遍认可的。他们的行为会自觉地,甚至是会不自觉地受到这些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影响。
企业文化对企业成员的行为影响具体表现在行为导向、行为激励以及行为协调等三个方面。因此,企业文化具有也具有行为导向功能、行为激励功能和行为协调功能。
企业文化的反功能与企业文化的功能相对应的:当文化所倡导的价值观与企业的战略选择相适应时,企业文化便表现出上述的行为导向、激励以及协调的作用。然而,当企业战略随外部环境的变化而需要进行调整时,企业文化也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造,否则人们所熟悉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就可能导致人们在行为准则上惯性,从而严重阻滞的战略调整,企业文化因此而表现出制约企业发展的反攻能或负功能。
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文化是一柄双刃剑,其功能和反攻能可能表现得同样出色。因此。我们既要注意充分利用文化引导这个低成本的管理、特别是战略管理的工具;同时,又更应关注在战略调整时的文化改造,以避免文化对企业发展可能产生的制约作用。
二、工业社会中企业文化的特征
在迄今为止的工业社会中,企业文化通常是事后总结的结果,主要与历史和传统有关,因此主要表现出如下特征:
1.企业文化是作为企业经营的一种副产品而出现的
企业文化的概念在管理研究中大概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在对日美企业经营方式以及美国不同企业经营方式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美日的一些学者的出了“凡成功的企业都有一个强有力的企业文化起支持作用”的结论,但这些成功的企业文化都不是企业可以追求的结果,而是企业经营者,甚至十几代经营者在企业实践中通过自己的领导风格与行为方式对企业员工的行为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促成了一种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被企业员工广泛认同的结果。
2.企业文化基本上反映了企业组织的记忆
文化是一个历史的概念,是在企业经营的过程中,经过岁月流逝逐渐积累而成的。在历史上形成的企业文化反映在企业经营过程中被实践证明是成功的行为方式以及行为方式所体现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所以用企业文化来引导员工的行为,实际上是用过去的经验来指导员工今天的行动。
3.企业文化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而发挥作用的
在工业社会中,企业通过制度结构规范不同参与者类群间的权利关系,通过统一指挥、分层授权的层级结构来规范制约员工在企业经营中的正式关系,通过设计赏罚分明的奖惩机制来制约和诱导员工的行为。而企业文化则是作为一种补充,主要在制度结构和层级结构不能触及的地方发挥作用。
4.企业文化是一元的
在历史上形成的企业文化倡导一种被共同认可的价值观以及由这种价值观所决定的行为准则。具有异种价值观的员工是难以融入企业文化氛围的,其行为通常难以被企业的其他员工所接受。工业社会的企业文化,根据定义排斥异种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企业文化的这种一元性与工业社会中层级组织的等级指挥、标准作业、规则一致的特点以及影响这些特点的早期工业社会的消费需求的无差异性是互相呼应的。三、知识经济与企业文化创新
正在到来的知识经济将改变工业社会企业文化的基础,从而将对企业文化带来以下四个方面的调整。
1.企业文化将成为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的重要的甚至是主要的手段
文化手段重要性的这种变化是与层级结构的网络化改造相关的。在层级结构中,管理中枢利用严格的等级制度统一指挥和控制着整个企业的活动,而在实行分权化管理的网络化层级结构中,各工作单元也是决策中心。管理中枢主要通过信息的提供去影响、引导和协调这些单元的决策以及决策的组织实施。在这些情况下,用被企业员工广泛认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去影响各工作单元在不同时空的行为方向,内容及方式的选择就变得至关重要了。“文化”将成为保证和促进网络化层级结构条件下企业组织活动一体化的粘合剂。
2.企业文化将是人们自觉创造的结果,而不是企业生产经营中的一种副产品
文化一旦成为企业管理重要的甚至主要的手段,共同认可的价值观一旦成为协调和统一人们行为的主要工具,人们便不能再消极地等待,让文化在经过漫长的岁月流逝后再缓慢形成。实际上,在网络化的层级结构中,当管理中枢无需直接利用权力去分配和协调下属单位的活动后,其重要的工作内容就不仅是组织信息的收集、处理与传播,而是要通过基本政策的制定,借助各种沟通渠道,去倡导某种适合企业特点的文化,大张旗鼓地宣传这种文化,总结和介绍这种文化影响下成功工作单元的事例,以促进这种文化所包含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被各工作单元迅速普遍地接受,并使之成为影响他们行为选择的基本规范。
3.作为人们自觉行为结果的企业文化不仅是记忆型的,而且是学习型的或者更准确说,主要不是记忆型的,而是学习型的
传统工业社会的企业文化体现的主要是企业的“组织记忆”。这种记忆记录了企业过去成功的经验。假使环境参数不发生重要变化,人们依据昨天的经验和惯例还可以应对未来的变化。然而,知识经济条件下的市场环境是急剧变化的,过去的,过去成功的经验在今天崭新的现实面前往往显得无力。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在客观上需要行为准则和行为方式的不断创新。这种创新要求企业文化必须是学习型的。
实际上,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人们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等待组织记忆的形成。在管理中枢的倡导和推动下,人们必须迅速学习新的行为准则和行为方式。因此,网络化层级结构中的企业文化首先是自觉学习的结果,网络化的层级结构也将有利于组织文化的学习:各工作单元与外界的广泛接触将会使组织不断习得新的知识。而组织内纵横交错的沟通网络则会使得各单元习得的知识与经验在组织内迅速传播。知识的迅速习得与经验的迅速交流将促使网络化层级组织不断创新并推广新的行为准则和行为方式。
4.企业文化将在强调主导价值观与行为准则的同时,允许异质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