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概念转变教学理论

概念转变教学理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概念转变教学理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概念转变教学理论

概念转变教学理论范文第1篇

许多教师在教学中都发现,不同的学生对一个新知识的理解与体验相差很大。有些学生对要学习的知识能够迅速地接受和运用,一点就通,而有的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则显得木讷和陌生,需要读两三遍新知识才能熟练。由此可见,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来学习新知识的,在接触新事物之前,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科学前概念

科学前概念的形成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学生的年龄思维特点、日常的生活经验以及社会文化背景都会影响他们科学前概念的形成。首先,学生处于不同的年龄阶段,认知发展水平不同,思维特点也就存在差异;第二,学生日常的生活经验不同,在头脑中储存的知识也就不同;第三,社会文化的差异导致学生文化观念的不同。随着学生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和判断事物能力的提高,科学前概念也会不断更新、发展以适应新概念。

有关学生科学前概念的研究最早要追溯到皮亚杰1929年出版的《儿童关于世界的概念》中对儿童自然观念的探讨,但他并没有明确提出概念转变理论。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展心理学中的认知学派对儿童科学前概念及概念转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直到1982年,康奈尔大学教育系的鄱斯纳、斯特莱克、修森和格特左戈四位教授在《科学教育》第66卷第2期上联名发表了《科学观念的顺应:建立观念转变理论》一文。文章以皮亚杰的认知发展机制理论、库恩的科学进化论和奥苏泊尔的关于有意义接受学习的理论为基础,大大推动了概念转变理论的研究与教学

首先,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可知,个体的认知图式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不断发展,以达到一种适应新环境的平衡状态。也就是说,当个体面对新刺激时,如果能同化新刺激,那么新刺激纳入原有图式;如果不能同化新刺激,那么个体就会改变自己以顺应环境。其次,根据库恩的科学进化论的观点,科学发展是一个辩护的过程,是一个范式更替的过程。在常规科学的发展阶段,范式是占据优势的,可能存在一两个反常个案;随着个案越来越多,就出现了范式危机,引起人们对范式的思考;危机不断升级,就会产生科学革命,出现一个更为合理的、客观的新范式。最后,奥苏泊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指出,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符合所代表的新知识和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有意义接受学习的关键就在于学生要将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知识进行联系,产生概念的转变,从而接受新知识。

二、概念转变理论的发展基础

1.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发展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对事物的理解却由每个人自己决定。不同的人由于原有的经验不同,对同一问题也会给出不同的答案。学习不是教师简单地把知识传授给儿童,而是儿童从已有的经验出发,主动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建构出自己的理解或生成个人的意见。因而,即使儿童面对原来没有接触过的事物,当问题出现时,他们依然会基于已有经验,建构出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方案。个人建构主义者强调学习过程中个体建构知识,而社会建构主义者则更强调社会文化背景以及参与合作对个体建构的意义。

通过对比概念转变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我们可以发现,它们都强调儿童原有的经验对建构新知识的影响,同时都认为学习是一个从主观到客观的建构过程。但是,建构主义理论没有明确指出存在一个客观正确的概念,而概念转变理论更强调存在一个客观正确的概念,引导儿童由前概念向新概念的转变,对于新事物的学习,由于儿童原有经验的不同,他们会主观地建构出各种不同的新概念进行学习。当然,这些新概念是具有历史性的,也是不断发展更新的。因而,概念转变理论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发展。

2.以科学哲学认识论为依据的发展

科学哲学的认识论是一个循环更新的过程。它从客观事实出发,运用归纳、演绎等思维方法形成科学认识,结合实验的验证与支持上升为科学理论。当人们在科学理论的应用过程中发现反常,产生质疑,出现科学的危机,这时候科学就会有一个大的发展,形成新的科学事实。以此不断循环,科学也会不断得到发展。由此可见,概念转变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与科学的认识过程是非常相似的。“概念转变也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当学习者碰到新、旧概念之间不一致的情况时,就会产生一种认知冲突感。这需要学习者对两者进行分析和判断,思考各自的合理性、正确性,并最终对新、旧概念做出权衡和调整,从而产生新概念。”

由此可以看出,儿童的概念发生转变时要满足四个条件:第一,儿童对已有的知识概念产生不满和怀疑。只有儿童发现已有的知识不能解决出现的问题时,才会对已有的知识产生质疑;第二,新概念具有可理解性。儿童对新概念有一定的初步了解,并建立整体一致的表面特征;第三,新概念具有合理性。儿童将新概念与其他已有的概念进行比较,发现它们之间相互一致,并没有冲突,因此相信新概念是真实的;第四,新概念具有有效性。新概念不仅能够解释当前的问题,而且对将要面临的新问题也有一定的预测性和解决能力。

三、概念转变理论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1.教师要对儿童的科学前概念给予足够关注

由于儿童的科学前概念不同,因而他们对科学现象和概念的理解相差很大。教师需要给儿童提供足够的空间,通过提问开放式问题、画图、实验、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儿童有机会自信地说出自己对现象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说出自己是如何思考的,以便教师了解儿童的前概念,针对儿童前概念的差异性,进行合理的教学。这样既能使原有经验与新概念相一致的儿童保持科学探索的欲望,又能使新、旧概念相矛盾的儿童认识到原有概念与新概念之间的冲突以及新概念的合理性,认清科学现象和科学概念的内部关系。

2.保持儿童对科学的好奇心,让儿童亲历科学探究

儿童的学习兴趣多半来自于好奇心,所以教师要提高儿童对新概念的兴趣。对于新、旧概念发生冲突的儿童,教师不是一味地批评儿童原有概念的错误性,告诉儿童新概念是正确的,而是要让儿童在真实的情境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进行科学探究,发现原有概念的不足和新概念的合理性,保持对科学的好奇心,亲历科学探究,进而培养科学态度、发展科学能力。2001版《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可见,亲历科学探究在儿童概念转变的过程中起到了促进作用。

3.合作性的学习环境对成功的概念转变教学非常重要

合作学习是一种互的学习,合作性的学习环境为儿童提供了自由讨论、互相交流的机会。在合作的过程中,儿童能够把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发现自己原有概念的不足,从而产生认知冲突。同样,儿童与同伴交流也能够接触一些新鲜事物,增加头脑中的知识。对于一些实际问题,教师要放手让儿童进行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尽可能地关注各组的动态,给予适时的、适当的点拨。对于没有提出有效问题的小组,教师可以引入差异性事件,使学生感到原有知识的不足和冲突,认为有进行改变的必要,促进学生新概念的转变。

4.科学史在概念转变的过程中也是不可或缺的

概念转变教学理论范文第2篇

引言

建构主义的心理学认为,儿童有着他们对世界的理解, 这便是儿童的理论。这些理论与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理论、成人意义上的理论有着明显的区别,因而仅仅是一种朴素的科学理论。儿童认知的发展变化,实质上是儿童科学理论的发展变化。儿童朴素的科学理论是科学学习的重要基础,对于儿童认知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一、生活中对儿童的科学理论普遍存在的错误认识

1.大部分的成年人认为儿童是没有科学理论的

绝大多数成人不认为儿童有自己的理论。他们认为儿童之所以为儿童的原因是因为他们的幼稚和无知。孩子们对世界的认识是表面化的、混乱的。他们只能看到表面现象,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他们可能对世界有一些肤浅的认识,但这些观点是分散的,没有联系的。他们对于相同的现象,一会儿这样解释,一会儿那样解释,前后大多不一致,而且大部分时候,儿童认识不到前后解释的矛盾。成年人否认孩子的理论可以列出很多证据。在大部分人眼中,因为孩子们是无知的,不成熟的,所以儿童不可能有理论[1]。

2.成人没有给儿童提供交流科学理论的机会

即使一些成年人承认儿童有他们的理论(或者叫理解、意见、想法等),但在科学理论和成人掌握的理论面前,儿童往往缺乏陈述和交流的机会。现实生活中,儿童与成人交流往往有以下几种情况:首先,在成人眼中,儿童对现象的理解是错误的,不完美的,所以孩子们的说法,往往被成年人嘲笑、中断,成年人会直接告诉孩子“科学的”、“正确”的理论是什么,不理会儿童的任何想法,直接将成人的理论强加给儿童。第二,大人不想听孩子们的这些科学理论,即使听后也往往是心不在焉的,根本不去思考儿童的理论,只是一味地应付儿童。所以孩子对成人的理论表达看似交流和非交流。

3.儿童的科学理论经常被成人误解

儿童科学理论最显著的特点是朴素的,语言表达比较有限,所以常被误解。孩子怎么想,往往被误解成另一个想法。孩子的语言能力有限,大部分是单一的词汇和不完整的句子。句子的缺陷,容易导致成人误解儿童的科学理论。在与孩子对话的过程中,经常出现知道孩子有想法但成人不理解。在这个时候,成年人一般会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你说这意味着……是不是?”有些孩子清楚地意识到他的观点被成人的误解,可以明确的回答“没有”;有些孩子会迷惑地点了点头,接受成人的观点;有些孩子干脆不再说话,不在陈述自己的科学理论[2]。

二、儿童科学领域教学现状

传统的关于儿童科学理论的观点认为:儿童关于周围事物的认识是零散的,没有逻辑上的连贯性,这些知识仅仅是零星的而不是系统地存在于儿童的认识之中;儿童对世界的认识是基于事物的表面相似性,即儿童的认识是直观的、表面的、浮浅的,大部分情况下儿童只能看到事件的现象,无法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由于受到传统儿童理论观念的影响,传统的儿童教学观点认为,既然儿童已经拥有的大部分观念是错误的,目的又是尽快形成科学的认识,那当然应该用科学的概念替代错误的概念。如果儿童错误地认为“地球是平的”,我们就告诉他们地球是球形的,像一个皮球一样;如果幼儿认为地球下面的人会掉下去,就告诉他们不会掉,地球有吸引力。用“科学的”替代“错误的”观念的教育方法最常见的策略就是“告诉”。所以,在课堂上经常听到老师这样讲“你错了,是这样的”、“不对,应该这样”等等。老师们坚持的信念是,只要讲得清楚明确,只要不断地讲,儿童头脑中的错误概念就会逐步消失,取而代之的就会是科学概念。

由此可见,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在学前教育实践中,存在着低估儿童认知能力的现象,比如,不重视儿童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或者完全将这些已有的知识经验视作错误概念等。这种对儿童朴素科学理论的低估,极大地阻碍了学前教育的研究和学前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

三、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儿童的朴素科学理论

1.承认儿童的科学理论存在

首先,要承认儿童是有科学理论的。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具有和成人和科学家相同的理论,儿童可以针对现象提供理论解释,并且提出预测的理论。儿童的科学理论与成人的不同之处在于,成人的科学理论是具有内聚性、连贯性的理论,儿童的科学理论是发散的,儿童朴素的科学理论是发展的理论,是不完善的,是适用范围有限的。

现阶段的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儿童的科学学习是通过新旧经验之间的互动而建构实现的。孩子们有他们自己的简单理论。孩子们用这些简单的理论能有效地解释和预测一些日常生活现象。儿童的朴素理论是他们对周围世界的知识。教育工作者应该认识到,孩子们是带着他们对世界的理解来到课堂的,而不是“白板”,等待我们去涂抹[3]。

儿童的朴素科学理论是一种受压迫、没有取得合法化的理论。儿童科学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幼儿教师对儿童朴素科学理论的接受程度。因此,儿童的朴素科学理论必须合法化。

2.以科学的方法看待儿童的科学理论

儿童科学理论具有发展性、朴素性、发散性的特点。这要求我们成人首先不要以“对错式”的眼光去看待儿童的思想。每当儿童陈述一个事例、表达一个思想时,如果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正确”或“错误的”,那么我们将很难理解孩子的思维,从而促进儿童朴素科学概念的发展。在学前的科学教育过程中,我们的首要任务是倾听,了解孩子到底想说什么,到底是怎么想的,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和措施促进儿童科学认识的发展。

儿童可以自动构建其自身的理论来解释周围的事物,当自身理论与现象有冲突时,会形成新的内在理论来取代原来的理论,以实现认知发展[4-5]。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自发概念是科学学习的重要基础,而其中与基本科学理论不一致的错误概念,虽然有时阻碍了学习过程,但也不是一无是处的。通过正确的教学引导,儿童认识到“错误概念”与科学现象的矛盾,会转变认识,产生新的科学理论。

3.给予儿童表达和交流科学理论的机会

当人们认识到儿童存在理论并认真而严肃地对待儿童的理论后,还应该给儿童提供机会,让儿童表达他们的理论,交流他们的理论。

儿童对自身理论的表达有时候对于成人是一个挑战,是对成人“权威”的挑战。不少成人总是觉得儿童有太多的东西不知道、有太多的东西要学,总是觉得自己有太多的经验教训要告诉儿童,常常认为“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因此,成人就总是不断地讲,“听我说”“听懂我的意思没有”“我给你讲”。给予儿童机会让儿童交流和表达他们自己的理论,需要成人们不要讲得太多。因为成人讲得太多,就可能减少了儿童们的时间,更重要的是,就可能减少儿童表达和交流的积极性。

四、针对儿童朴素科学理论,在学前教育的教学过程中采取的措施

1.应根据儿童朴素科学理论的发展规律开展教学

首先,在面对复杂的现象时,学龄前儿童有自己的朴素理论,他们在接受正式的科学教育前,已经开始使用这一理论解释现实的世界,孩子们已经具有丰富的知识。人们往往低估了儿童的思维和认知发展水平。

其次,要了解孩子的朴素科学理论的发展和变化规律。在大部分情况下,儿童往往自身认识不到自身的“朴素理论”。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意识到孩子们有自己的理论,而且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主动地将儿童的朴素理论的无意识状态转化为有意识的状态,使儿童从表达不清的状态转变为清晰表达,促进儿童认知进一步的发展变化。

2.应该以儿童的朴素科学理论为基础开展教学

传统的教育理念认为,儿童原有的“日常概念”是错误的,不需要保留的,必须全部消除,在教学中重新输入正确的科学观念。

概念转变教学理论范文第3篇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传统教学;师生定位

新世纪以来,体验式教学理论成为中国英语教育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作为一种与传统教学不同的教学理念,体验式教学理论,在现阶段中国英语教学中,经过几年的实践,渐渐获得了社会的欢迎与认可。其针对某一特定语言的不同技能训练,有其积极的理论指导意义。基于这种认识,本文从体验式教学的理念基础入手,探索传统模式下和体验式教学理论下的大学英语课堂师生定位的转变。

一、体验式教学的教育原理

体验式教学理论专注真实的学习环境,相信学习等同于创造。此教学理论来源于西方教育学当前流行的建构主义教学原理。建构主义始于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根据这一主义,知识不是被动吸收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主动地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此理论认为知识是由个人建构,而不是他人传递;教师的价值在于帮助和促进学习者的进步;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学习的主体;应重视学习的过程,反对简单灌输现成知识,推崇有意义的、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

美国教育学家Kolb完整论述了体验式教学理论。他强调,体验学习的核心在于教师在传授知识时,目标不仅仅局限于让学生学到知识,更要使他了解获得这些知识的过程。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体验知识,通过帮助学生发现这些知识与相关知识的紧密联系,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基于此理论,他提出了一种有效的学习模式,包含四个阶段,即具体体验、反思性观察、抽象概括和主动实践。这四个阶段的具体任务分别是:体验不同情境;对已有的体验进行逻辑思维,推论、并辩证思考;达到理解所观察的内容、对其进行抽象概括并转换为合乎逻辑的概念;验证形成的概念并运用到生活实践之中。

二、传统模式下和体验式理论下的师生定位的转化

传统的大学英语课堂倾向以教师为中心,利用讲解为主要教学手段向学生教授知识,在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只能以被动的填鸭方式地获取信息,外语教学已退化为简单的记忆灌输训练。课堂上教学缺少交互性,学生相互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贫乏,课堂陷入一种僵硬、无生气的状态。同时由于中国应试教育的束缚,使得新的教学方法往往难于进入课堂,中国语境中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工作进程缓慢,举步维艰,既缺乏宏观引导的对策,又缺少微观具体的方法。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通过多维的教学理念和多元的观察视角,来了解中国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探寻有所针对的解决方法。体验式教学理论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要求发展学生学习的主体性,通过主动去加工信息并建构知识的意义,建立自己的理解,同时加强课堂互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新的教学理念。

体验式教学理论强调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应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外部信息,从而获得知识的新意义。教师的价值在于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刺激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给予学生解决问题的自,而不是直接灌输知识。根据体验式教学理念,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对学习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针对其学习目的、要求和难点,考虑其情感需求,设计教学活动及运用教学方法。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上,教师的作用退居于辅助,观察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提出详细的学习任务以引导学习,组织学生协作学习,展开讨论和交流, 开展多样化互动,丰富学习活动,让学生的体验更深刻,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该教学理念为大学英语课堂提供了全新的角度,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是认知主体,起主体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起主导作用;教材上的知识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而不再是教师灌输的内容。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联想思维,让课堂成为学生语言实践的场所,促进其潜能的发挥。

三、体验式教学课堂的教学原则

体验式教学理论主张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学习的主体,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学活动的首位是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在其理论支持下,体验式大学英语教学需遵循着以下原则:第一,学习任务的实在性,即教学的目的为将全部学习任务都归置于真实语境中,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学习情境,布置真实的学习任务,体验实践各种内容或技能;第二,学习过程的创造性和自主性。体验式教学理论强调,在课堂上,教师应给予学生自我控制学习的自,刺激学生的思维,引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他们自己解决问题的兴趣,

四、结语

综上所述, 在体验式教学课堂中,师生角色有别于传统教学课堂中的师生定位, 教师不再是进行独立教学的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堂活动的组织者,以学生为中心,开展任务教学,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学习的主体,知识的主动建构者。体验式教学开创了新的教学模式,以全新的教育理念,为当前大学英语教育改革注入了新鲜血液。

参考文献

[1] Kolb, D. A. Experiential Learning: 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M].Englewood Cliffs,NJ: Prentice Hall,1984.

[2] Nunan, D.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 Heinle & Heinele/Thomson LearningAsia,2001.

概念转变教学理论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生理学 教学过程 临床案例 运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1.022

Combined Use of Clinical Cases in Physiology Teaching

MO Kaiyong, YANG Xiaojun

(Qiannan Medical College for Nationalities, Duyun, Guizhou 558000)

Abstract Objective: Clinical Case in physiology teaching, enhance the ability of students to learn to think and solve problems. Methods: Teaching physiology and clinical cases close angle, combined with the course key, difficult, hot, in the form of case studies, carry out problem-based, interpretive, interactive teaching,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clinical thinking. Results: Through a series of interactive clinical case teaching to inspire students to "apply their knowledge" ability and level. Conclusion: Teaching physiology, clinical practice widespread cases, not only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physiology teaching and clinical research, but also can effectively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and practical abilities.

Key words physiology; teaching process; clinical cases; application research

1 找准生理教学与临床案例结合要点

(1)突出重点,明确目的。生理教学中引入临床案例,必须明确生理学习目的,从临床案例中许多发病机理、临床表征、治疗原则上去阐述生理学原理,并结合生理学概念与临床疾病的关系,激发起学生们深入研究分析临床疾病的兴趣和能力。比如:消化生理学中胃液、胆汁、胰液在消化过程中的作用是,可以引入一些相关的疾病萎缩性胃炎、胆道梗阻、胰腺炎病例的临床表征,分析症状出现的生理原因,从而明确到疾病临床表现的发生生理机制,理解生理学原理要求。

(2)结合难点,理解过程。生理教学中引入临床案例,必须结合生理学习难点,用临床案例中表现性的临床表征、治疗方式上去阐述概念性的生理学原理,并结合生理学概念与临床疾病的关系,让学生们学会理解临床疾病发病治疗过程的方法。比如:在学习细胞膜神经递质传递原理时,可以引入一系列由于神经递质传递障碍导致的基本,有肉毒杆菌中毒造成的麻痹、重症肌无力患者出现的临床肌无力的反应。

(3)注重热点,把握方法。生理教学中有许多生理模型是处于动态变化中的,必须将一些生理动态模型知识点,与临床变化结合起来分析。①比如呼吸系统肺换气模型中,肺泡的通透能力变化带来一些病理变化,就可以用来分析肺换气的模型,可以引入肺气肿、非典型肺炎等临床发病机制,从而帮助学生们理解影响肺通气换气的功能机理。

2 把握生理教学与临床案例结合特征

2.1 学习兴趣是关键

生理学教学中,保持学生们学习的兴趣是关键。运用临床案例在生理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们理解学习案例的内容,从而激发起学生们学习的兴趣,特别是对于教学目标和要求产生了共鸣。比如,在视网膜的光感细胞教学内容中,可以联系到人体眼睛子暗适应的有关生理反应,也可以联系到一些夜盲症的病例。

2.2 临床实用是核心

临床医学是在生理学之类基础医学理论基础上,结合临床上运用经验形成实用性很强的治疗疾病的医学。在生理学教学中,结合临床实践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临床案例中情况进行分析、推理、判断,用临床案例征性表现来增强学生们对于理论的理解。比如:胆结石造成的胆汁流出受阻,造成了一系列胆汁缺失情况,产生一系列生理反应,达到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的目的。

2.3 科研前瞻是发展

生理学作为基础医学的核心学科,在现代医学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趋势下,有了许多方面的科学技术的迅猛。许多生理学内容都有了许多卓越的突破和发展,特别是人们对于人体生理整体、器官认识到细胞分子研究的视角,都有了许多新发展和进步。因此,在生理学教学中,就应当更多引入生物医学、生物技术方面最新技术,特别是细胞生物学生理学上一些进步及相应的医学应用展望,能够开拓视野激发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3 把握生理教学与临床案例结合方法

3.1 问题式教学

生理教学课程可以采用问题式教学方式,教师根据教学任务,设计出一系列问题,结合教学中引用的临床案例,要求学生在案例分析过程中,结合查资料、课堂交流讨论,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得出正确答案。②这种在问题解答过程以教师为主导,以问题为核心,以案例为关键,彻底改变了原有的生理传统教学方式。既能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分析能力和方式,又能帮助学生们树立起生理学概念理论,培养了他们检索信息,分析总结的能力。

3.2 分析式教学

生理教学课程可以采用分析式教学方式,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准备好教学中需要应用的分析临床案例,通过分析临床病历中的发病表现、发病机制及治疗分析,运用生理学原理来引导学生分析临床,增强对于临床分析的感性认识。在实际教学中,生理教学分析中可以使用多媒体,进行临床案例的演示,应用一系列临床病历图片、数据、表格、动画、影像资料,使病例演示变得更加丰富、生动、形象。

3.3 互动式教学

互动式教学结合根据临床案例内容,区分不同的生理学理论知识,从而举行不同形式的互动教学,突出生理学基础教学的专业特色,也真正让临床医学分析学以致用,有效指导学生们时间工作。比如生理教学中,结合临床工作实际需要,围绕临床案例点,开展了疼痛生理、睡眠生理的互动式教学,在师生互动中不仅介绍了疼痛、睡眠的生理学机制。通过互动式教学的方法,整体生理学习可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通过互动感受到学以致用,可以帮助别人的特点,产生了学习成就感,激发其学习兴趣。

4 把握生理教学与临床案例结合步骤

4.1 准备教学目标

生理学教学任务重,知识点较多,需要教师事先对教材进行提炼,提炼出重点、难点,将临床案例有机地穿插到生理教学中。比如“绪论”作为教学开篇,贯穿于整个生理学的学习过程,可以巧妙穿插各种临床病例,说明生理学的稳定机制。人体脱水时机体的稳态被打破,血管内液、组织液、细胞内就处于严重脱水中,必须给于临床治疗,让开通多条静脉通道输液,或者让病人多喝水,让脱水状况得到纠正,身体逐步恢复到稳态中。

4.2 改变教学方法

彻底改变原有生理学传统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结合教学中引用的临床案例,取代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用临床案例中表现性的临床表征、治疗方式上去阐述概念性的生理学原理,启发学生将生理学基础理论联系临床表现的能力和水平,并采用启发式、诱导式、讨论式等方式,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4.3 巧妙穿插病例

生理学涉及的概念比较多,针对这个学生们决定非常难以掌握的方面,在生理学教学中,结合临床实践与实际生活联系,把抽象、乏味的教学内容讲得生动、活泼。生理课程教学中,通过巧妙穿插病例,利用临床案例情况的分析、推理、判断,用临床案例征性表现来增强学生们对于生理学知识理论的理解,将生理学理论与临床案例合理地渗透和联接起来。

4.4 突出教学重点

生理学作为医学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结合是非常紧密的,许多生理活动反应就是临床表现的根源。教师必须筛选、整理大量的临床案例,围绕生理教学的重点找出临床案例,将生理学教学中抽象的概念与临床案例结合起来,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另一方面培养学生解决临床实践问题的能力。

4.5 设置教学互动

对于初学者来说,生理学中许多概念难以理解,必须依靠教学互动,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必须筛选出一批选出符合教学要求,围绕教学目标和培养目标,能够与学生共同分析研究的临床案例。③教师在课堂上所选临床案例,也可以选出一些反常案例,会产生非常积极的教学效果。但是,所有课堂结合案例,必须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情况基础上,必须是学生可以接受的情况,经过学生们一番思索、讨论,可以得出相应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从而在课堂上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拓展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4.6 安排适当作业

生理课程教学中,教师通过讲解案例和学生讨论案例,得到了相应的临床解决方案。生理科学必须要掌握有关医学基础、临床知识,更要有总结分析、动手实践的能力。教学过程中,为案例教学讨论过程中,可以以引导、鼓励的方式给予支持,也可以通过师生间的相互交流,还必须在课后布置一系列作业,结合课堂上分析案例,来帮助学生们巩固所学的生理学知识。

4.7 妥善转变角色

生理学课堂案例教学是生理学理论与临床案例相结合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方法,需要教师适当转变教学角色,转变教学态度,既通晓医学科学理论,又有宽广扎实临床实践经验。④教师在课堂中也要转变角色,增强师生互动对话,在案例分析中让学生独立思考,听取学生的意见,尊重学生的创造性见解。学生的学习态度也必须要更积极、更主动、更创新,更新学习观念,改变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5 结论

本文通过结合课程中重点、难点、热点,以案例分析的形式,进行问题式、解释式、互动式教学。生理教学课堂中,学生只有开动脑筋,积极参与,才能够牢固掌握知识,熟练运用临床分析技巧。通过研究发现,在生理教学中贯彻临床案例,可以提升生理课程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临床思维。通过一系列临床案例教学互动,激发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和水平。

注释

廖丹,方卓,赵铁建.临床实例在生理学理论教学中的重要意义[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4.7(3):119-121.

① 张承彦.生理教学中的案例教学[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5.18(5):607-608.

② 张新平.论案例教学及其在教学管理学课程中的运用.课程、教材、教法,2002(10):56-61.

概念转变教学理论范文第5篇

关键词:体验教学理论; 信息化教学; 教学活动设计 

 

为了培养师范生的信息技术技能与信息化教学能力,西北师范大学从2009年开始对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进行全新的改革,将其分解为“教师信息技术基础”和“信息化教学”两门必修课程。教学资源从单一的文本教材充实为以文本教材、光盘教材和网络课程为资源的立体化教材;教学内容从单一的总结性理论阐述扩充为具有丰富案例支撑的技能体系与方法体系;教学方法从单一的传统讲授转变为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下的多样的信息化教学方法;教学环境从传统的普通教室改变为多媒体网络教室;教学评价从单一的终结性期末笔试改进为客观题和主观题结合、过程性作品和终结性考评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经过两年的实践,从各方面的调研结果显示教改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在“信息化教学”这门课程的教学中,由于师范生没有教学经历,学生很难与教师达成共同经验,难以真正领会信息化教学的各种方法及其应用。 

对于即将成为教师的师范生而言,“信息化教学”课程不仅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运用价值,还应具有信息化教学示范性的特点。那么如何使“信息化教学”的课堂体现信息化教学的理念?如何突显信息化教学方法的实践价值?如何使“信息化教学”的学习更易让学生理解和应用?如何在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充分利用开发的立体化教材资源使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基于两年的实践,笔者认为体验教学理论在“信息化教学”课堂教学中的恰当运用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一、体验教学理论的内涵 

体验教学是在教学中教师积极创设各种情境,引导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依赖到自主、由接受性到创造性地对教育情境进行体验,并且在体验中学会避免、战胜和转化消极的情感和错误认识,发展、享受和利用积极的情感与正确的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蕴藏于教学活动中的欢乐和愉悦,从而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目的。 

体验教学的教育哲学及理论架构是整合教育家杜威的“在做中学”、社会心理学家大卫·库伯的“体验式学习圈”、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以及其他学者的理论而形成的学习框架。体验教学注重为学生提供真实或模拟的情境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参与来获得个人的经验、感受并进行交流和分享,然后通过反思、总结并提升为理论或成果,最后将理论或成果应用到实践中。

在教学中,体验是一个过程,是学生亲身经历某一活动或情境的过程,是形成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产生新行动、新选择的过程,是学生心灵与外部世界沟通的一种张力。在体验中,学生主要通过感知、想象、移情、深思、感悟等多种心理活动的交融、撞击,激活已有认知,产生新的认知并内化为自我的感悟,再使感悟上升为个性化的知识经验。体验既是一种活动的过程,也是活动的结果。 

二、基于体验教学理论的“信息化教学”教学活动的设计 

体验是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经验和情感,是个体不可替代的意义建构的学习活动。“信息化教学”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进行学科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能力,即学生领会信息化教学方法并学会运用,涉及演播教学、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信息技术支持的探究学习、信息技术支持的自主学习、基于概念图的教学等常用的信息化教学方法与模式。将体验教学理论的思想和理念渗透到“信息化教学”课堂教学中,可将教学过程设计为体验感觉阶段、体验知觉阶段、体验内化阶段和体验应用阶段。学生通过这四个阶段的活动,对信息化教学方法的理解和应用逐步达到明晰。 

(一)体验感觉阶段的活动设计——在角色中感知方法 

体验感觉阶段是学生亲身经历情境或活动,亲身感受扮演角色的过程。学习信息化教学方法时学生首先要在教师的引领下转变自身角色,从学科教师的角度阅读立体化教材资源中提供的案例与教学视频录像,比较这种信息化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的异同,思考这种信息化教学方法的特点。这样的活动设计,学生不仅整体感知了信息化教学方法,而且在角色扮演中突显了主体地位。 

比如演播教学法的教学资源中提供了语文学科案例“看云识天气”、历史学科案例“青铜器和甲骨文”、生物学科案例“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等不同学科的文字教案、电子教案及教学视频录像。教师可以先引导学

生选择自己所学专业的学科教学案例,如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选择语文案例“看云识天气”,然后进行角色扮演,以语文任课教师的身份阅读“看云识天气”课文原文,观摩课堂视频录像并思考“这节课的教学环节、教学媒体的呈现形式及媒体作用”等问题,并将自己的见解与小组其他语文“教师”分享,初步整体感知演播教学法。 

这一阶段学生的核心任务是感知角色,教师的任务是创设情境。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转换角色——学科教师、转变身份——任课教师,带着“这节课我来教学”的任务和思考去观摩视频录像,否则学生会以学习者的角度去观看案例。由于知识内容在中学已经学过,学生根本不会有兴趣来观看整堂课,教学目标很难达成,即便案例设计得再有典型代表性也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 

(二)体验知觉阶段的活动设计——在方法中感悟方法 

体验知觉阶段是对感觉阶段中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编码、储存、记忆、操作)和解释(抽象、概括),形成概念或教学理念的认知过程。这个阶段是体验教学理论应用于“信息化教学”的核心阶段,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学生通过教师的示范来感悟信息化教学方法,即学习哪种信息化教学方法,教师就用这种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这样的活动设计教师不仅示范了信息化教学方法的运用,而且体现了信息化教学理念的特色。 

学习演播教学法时,教师可以运用演播教学法开展课堂教学。例如教学“演播教学的功能和应用方式”时,常见的演播教学方式有演播—讲解、演播—讨论、演播—操作及演播—设疑等,教师可以运用不同的演播方式讲解相应的“演播方式教学内容”。学习“演播—讲解”的方式时,教师用“演播—讲解”的方式讲解内容让学生体会;学习“演播—讨论”方式时,教师可以结合播放的案例,以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并让学生体验;学习演播教学的功能时,用“演播—设疑”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视频案例中的不同功能,学生既可以体会演播教学的不同功能,又可以体验到“演播—设疑”方式的具体应用。 

学习协作学习时,教师可以利用不同的协作学习形式开展课堂教学。例如设计辩论活动“协作学习的利与弊”,既让学生理解了协作学习的内涵,又体会了辩论这种协作学习的基本形式;设计分组讨论“协作小组的基本结构”的活动,既让学生理解了协作小组的不同结构,又体会了如何开展小组讨论以及如何在协作活动中进行问题分解。 

学习探究学习时,教师可以设计探究学习活动开展课堂教学。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个webquest活动,学生通过活动的参与来体会信息技术支持的探究学习这种信息化教学方法。webquest一般都由引言、任务、资源、过程、评价和结论六个模块组成。引言模块可以设计成真实的问题情境,比如中学教师请求帮助的电子邮件,请求大家帮助设计信息技术支持的探究学习方案。任务模块可以设计为分析型任务和设计型任务的综合,具体任务是为了及时给中学教师回信,引导学生分析“信息技术支持的探究学习有哪些主要模式,各模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有哪些,如何设计这些不同的探究学习模式”等问题,然后分组选题并选择某一探究模式完成教学设计方案。资源主要是课程提供的立体化教材资源及因特网络资源。过程设计为小组分工、收集资料、汇总资料、完成作品等活动。评价可以从资料的收集、内容的分析、方案的设计及团队的协作等方面进行组内和组间的过程性评价。结论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分析这节课的教学方法,是webquest活动设计的点睛之笔,一定要引导学生感悟出活动设计的方法是webquest。另外,webquest活动的任务设计一定要结合学生所学专业,比如英语专业的学生设计任务的选题可以是广告英语的特点、中西文化差异探讨、圣诞节在中国、为什么“新概念”在英语教学中长盛不衰等,物理学专业的学生设计任务的选题可以是凸透镜成像规律、卫星发射基地的选址、从“石油文明”到“核文明”等。  学习基于概念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回顾复习已学信息化教学方法”的活动来开展教学,学生既可以梳理已学信息化教学方法知识,又可以体会基于概念图的教学方法。 

这一阶段教师的核心任务是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设计恰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方法的感知中悟出方法的应用。“信息化教学”文本教材对所涉及的各种信息化教学方法的内涵、特征、功能、基本环节等相关内容都作了概述性的介绍,呈现形式多是文字性的描述,教学时如果教师采用ppt辅助讲解的方式,学生很难领会信息化教学方法的真谛,在设计实践活动时也难以灵活运用。 

(三)体验内化阶段的活动设计——在评说中内化方法 

体验内化阶段是将知觉阶段认知的结果(概念、观念)与个体原有的认知结构建立内在的联系(同化、顺应),内化为行为准则的建构过程

。这个阶段从三个方面完成信息化教学方法理念的内化。首先,学生通过研读教学设计方案、分析设计环节来内化;其次,学生通过阅读教师的说课稿、理解设计意图来内化;最后,学生通过再次观摩案例视频录像、依据评价量规评说教师对具体方法的运用情况来内化。这样的活动设计不仅体现了学生分析、评价问题的综合能力,而且体现了现代教学理念的评价观。 

比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演播教学方法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研读课程资源中提供的“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方案,分析教学环节的设计、演播教学的应用时机、媒体的应用形式、情境的创设与应用等,进一步理解演播教学方法;接下来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方案的设计者——任课教师的说课稿,分析具体知识点运用演播教学的设计意图,更进一步内化演播教学方法;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观摩这节课的视频录像,观察任课教师运用演播教学的组织过程,之后借助课程资源中提供的演播教学评价量规,分小组评说这节课,深入内化演播教学方法。 

(四)体验应用阶段的活动设计——在作品中应用方法 

体验应用阶段是对已形成认知结构的结果进行检索、提取和使用,并对内化的行为准则通过外在行为进行呈现的过程。这个阶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所学学科选择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参阅案例设计一个信息化教学设计包件,并在小组或全班学生面前进行说课。这一过程既有学生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的呈现,又有信息化教学方法的体现;既有学科知识的显现,又有教学组织能力的表现,这是对信息化教学法知识、信息化学科知识及学科教学法知识的综合运用与融合,是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最高要求。这样的活动设计不仅体现了学生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的创新能力,而且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 

在作品完成的过程中通过选题、设计、说课使学生亲身体验到信息化教学方法的应用过程,体会到方法的应用要领,体味到方法的应用优势,也会提高学生主动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的积极性。 

三、设计“信息化教学”教学活动应注意的问题 

(一)必须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教学有法 

教学有法,在“信息化教学”的课堂教学中必须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因为“信息化教学”是“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核心必修课,这门课程的核心目标是理解信息化教学方法及其应用,主要教学内容是各种信息化教学方法的介绍,那么课堂教学方法应该且必须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这样的课堂教学对于职前师范生不仅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和说服性,而且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并运用各种信息化教学方法。 

(二)灵活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教无定法 

教无定法,在“信息化教学”的课堂教学中要灵活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因为基于体验教学理论的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尽管有它的优势,但未必对每位任课教师都适宜,也未必每种信息化教学方法的知识内容都适宜让学生体验学习。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分析具体的教学内容,依据教学目标并结合教学对象的特点,灵活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 

(三)综合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贵在得法 

贵在得法,在“信息化教学”的课堂教学中要综合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因为任何一种信息化教学方法都有优势与不足,任课教师可以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这样可以弥补某种单一教学方法的不足。例如可以在信息技术支持的探究学习活动中设计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活动,只要教学设计的选题得当、活动得法、组织得体,也能很好地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渗透现代教学理念,促进学生对信息化教学方法知识的主动建构。 

四、结 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