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数学教学建议

初中数学教学建议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数学教学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中数学教学建议

初中数学教学建议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效率;提高

在我国教育改革新形势下,作为初中数学教师,必须努力改进教育教学方式,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数学教学效率。那么怎样才能构建全新的初中数学课堂,从而进一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呢?就这一问题本人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创新与创造

为了使学生自主充分的展示自己的才华和个性,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我们应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例如在教学《勾股定理》时可以这样设计:假如你们是数学科学家,你能用拼图的方式来验证勾股定理吗?问题一经提出,学生们纷纷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可见,这种处理问题的方式,有利于学生展现自身的才华与创新意识,能够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作为教师,应敏锐的捕捉最佳教学契机,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融洽的学习氛围,只有这样,才能解放学生天性,使他们卸下身上的包袱,积极主动的观察周围世界,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二、实施有效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心理学表明:学生在刚上课时,心态还处于紧张、消极中,使用新颖、生动的导入方法可以有效缓解学生的紧张心理,迅速集中注意力,帮助他们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例如,我们可以在课堂伊始为学生讲一个故事,让学生通过对情节的感知体验,而产生探究知识的迫切心理,从而提高获取知识的积极性。例如在苏教版七年级《从三个方向看》一节中,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故事情境:有三个盲人一起摸一头大象,摸到鼻子的说大象像一条绳子;摸到腿的说大象像一根柱子;而摸到身体的说大象像一堵墙。这就说明了从事物的不同角度看,所得出的结论是不尽相同的,然后顺理成章的引出新课程。又如,在学习《抽签方法合理吗》时,可以给学生讲一个“死里逃生”的故事:有一个昏庸的皇帝,喜欢用抽签的方式决定人的生死,如果抽到“活”字便放人,如果抽到“死”字就处死,而一位聪明的大臣将摸到的“死”字吃到肚子里,最后死里逃生,接着自然而然的引出今天的新知识。这种趁学生学习兴趣正浓而乘胜追击的教学方法,有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采取多元化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方法有效性

所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意思是不管采用哪一种教学方法,都应符合学生实际情况,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否则,形式再多样、样式再花哨的教学方法都是无效的。想要彻底优化教学方法就必须使教学致力于“导”,服务于“学”,因为在数学教学中,对于概念、计算、几何、应用等不同的教学内容,应该采取适当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只有选择适合于内容的教学方式,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往往以“教师讲课,学生听课”的教学模式为主,很少进行师生之间的互动活动,而数学教学是注重互动活动的教学,作为数学教师,应一改“一支粉笔和一张讲台”的教学方式,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交往和互动,以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有机会展示他们的才能,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

四、鼓励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体会探索的乐趣

初中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仍然以形象思维为主,中高年级才逐渐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习的年龄特征制定教学任务,并有目的的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使学生在摆一摆、量一量、拼一拼中发展数学学习兴趣。只有让学生自主动手参与实践操作,才能让他们深刻的感受到数学探究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从而培养他们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良好习惯。例如在学习“有理数的乘方”时,我们可以通过折叠报纸的方式来分析教学:对折一次,可以裁得两张纸,对折两次得四张,依此类推,就可以知道对折10次、20次之后得到多少张纸。通过这个方法,让学生对2的乘方有了比较直观的认识,然后在此基础上,推导出有理数的乘方。又如,在学习“同类项”时,可以事先让学生准备一部分零钱,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归类”的练习,学生在此动手过程中,不但兴趣盎然、积极体会,而且提高了动手能力,增强了教学效果。可见,亲自动手能直接刺激学生的大脑,有利于拓展思维发展,并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动手探索的乐趣。

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数学教学同样也不例外。在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推广的今天,作为教师一定要转变教学理念,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以积极、主动的姿态迎接改革、创新改革,不断充实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自我,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马复.《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J].数学通报,2002,(01)

[2]曹才翰,章建跃等人著.数学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初中数学教学建议范文第2篇

        1.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新观念、新思想

        新观念中不仅包含对事物的新认识、新思想,而且包含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为此作为新人才就必须学会学习,只有不断地学习,获取新知识更新观念,形成新认识。在数学史上,法国大数学家笛卡尔在学生时代喜欢博览群书,认识到代数与几何割裂的弊病,他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的作图问题,指出了作图问题与求方程组的解之间的关系,通过具体问题,提出了坐标法,把几何曲线表示成代数方程,断言曲线方程的次数与坐标轴的选择无关,用方程的次数对曲线加以分类,认识到了曲线的交点与方程组的解之间的关系。主张把代数与几何相结合,把量化方法用于几何研究的新观点,从而创立解析几何学。作为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更应教学生会学。在不等式证明的教学中,我重点教学生遇到问题怎么分析,灵活运用比较、分析、综合三种基本证法,同时引导学生用三角、复数、几何等新方法研究证明不等式。

        例 已知 a>=0,b>=0, 且 a+b=1, 求证  (a+2) (a+2) +(b+2) (b+2)>=25/2 

证明这个不等式方法较多,除基本证法外,可利用二次函数的求最值、三角代换、构造直角三角形等途径证明。若将 a+b=1(a>=0,b>=0) 作为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的线段,也能用解析几何知识求证。证法如下: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取直线段 x+y=1,(0=<x>=1), (a+2) (a+2) +(b+2) (b+2)看作点(-2,-2)与线段x+y=1上的点(a,b)之间的距离的平方。由于点到一直线的距离是这点与该直线上任意一点之间的距离的最小值。而 d*d=( -2-2-1|)/2=25/2, 所以(a+2) (a+2) +(b+2) (b+2)>=25/2。“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方法的掌握,思想的形成,才能使学生受益终生。 

        2.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在数学教学中主要表现对已解决问题寻求新的解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索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和创新。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探索未知领域,寻找客观真理,成为发现者,要让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这一探索过程,发展学生创新能力。如在球的体积教学中,我利用课余时间将学生分为三组,要求第一组每人做半径为10厘米的半球;第二组每人做半径为10厘米高10厘米圆锥;第三组每人做半径为10厘米高10厘米圆柱。每组出一人又组成许多小组,各小组分别将圆锥放入圆柱中,然后用半球装满土倒入圆柱中,学生们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半球的体积等于圆柱与圆锥体积之差。球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集公理化思想、转化思想、等积类比思想及割补转换方法之大成,就是这些思想方法灵活运用的完美范例。教学中再次通过展现体积问题解决的思路分析,形成系统的条理的体积公式的推导线索,把这些思想方法明确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学生才能从中领悟到当初数学家的创造思维进程,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

初中数学教学建议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改革;课堂教学

近年来,由于新课程的不断推进,全国上下掀起了轰轰烈烈的课改大潮,初中数学的特点决定了数学改革的必然性。而初中课本的改编则是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做铺垫,初中数学课本的鲜明色彩、虚实结合、幽默风趣等特点,使课堂教学氛围变得生机勃勃。同时,改革后教师的教法也有极大的提升,但是,教师教得有声有色,却往往忽略了与学生的良好互动,不能更好地认清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否与教师的教学方法相协调。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一、将不断改进的教学方法与明确的学习目的相结合

目前初中数学的教学目的不外乎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活跃学生的思维等,以使学生能够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和理论运用到实际中去。因此,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应该要明确数学的教学目的,并围绕这样一个目的去寻找适合自己教和学生学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与完善自己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从而提高教学水平。

(一)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课程的改编不仅是为了改变学生学习数学呆板的思维,对课堂教学模式的影响也是举足轻重的。教师在课堂上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照搬课本,读给学生听,而是要广泛地搜集课外资料,并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对难度较大的题目或难以理解的概念进行讲解。在讲解的过程中,要尽最大可能地发挥出自己最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解说词不能过于呆板,而是要充满激情,举例要生动形象,语言要幽默,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另外,还可以用我国在数学领域的卓越成就,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学习动机。这样,在课堂上教师就能更好地与学生进行互动,以达到活跃课堂氛围的效果,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二)锻炼学生学习数学的意志力

心理学家认为:“意志在克服困难中表现,也在经受挫折、克服困难中发展,困难是培养学生意志的‘磨刀石’。”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一味地讲解课本表面简单易懂的知识,而是要适当地安排一定难度的题目给学生做,首先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与解决,磨炼学生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难题的难易程度要适当,不能太难,以免打击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起不到锻炼学生意志的作用。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作为教师,我们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如何学习课本知识、如何做题、怎样面对考试,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对学生未来学习道路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对待学生不能偏袒,对待成绩好、差的学生都要一样,但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成绩偏好的学生,要求高一点,而对于成绩偏差的学生,要求就要放低一点。当然,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教师要设立评奖评优环节,树立班级学习榜样,鼓励发展,争取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提高教学效率

探究式教学法实质上是将科学研究领域的探究方法引入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把学生置于开放、生动、动态的学习环境中。然而,长期以来,许多学校的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着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即只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而忽视了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探讨,从而导致教与学的呆板。在课堂上,教师要求太过严格,往往会导致课堂气氛紧张、沉闷、了无生趣,学生对原本就很无趣的数学更加厌倦,学习数学的效率会随之大大下降。同时,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利用时间源源不断地讲,学生只能跟随教师的思路听,长期下去,学生在学习数学上的依赖性会大大增强,缺乏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产生厌学心理。因此,教师要解决此类问题,就要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

(一)精彩的开始,激发思维的活跃

精彩的课堂开头,往往给学生带来新奇、欢快的感觉,幽默的言语和搞笑的动作会使学生立即兴奋起来,学生精神放松,则能有效地调动学生探讨问题的热情与积极性。教师将微笑和激励带进课堂,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数学的潜能,使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融为一体,学生的积极性才能被充分调动,从而积极思考、勇于创新、开拓思维,更好地去获取数学知识。这样,不仅达到了教师教学的目的,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让学生独立思考,自行探索

教学应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合作讨论的基础上发现知识。比如在讲授“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时,教师应先让学生自己根据画函数图象的基本方法,做出几个二次函数的图象,并分组讨论这些图象的性质。这样,在学生自我思考与分组讨论的过程中,得出了二次函数的性质,同时加深了学生对二次函数图象的认识与理解。教师通过这样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学,更有利于教师的教。

(三)鼓励学生合作交流

初中数学教学建议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 开放新问题 教学 实施建议 策略

0 前言

本文针对于初中数学开放性问题教学的实施建议与策略主要进行如下几个方面的分析和研究,首先,详细地分析和研究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开放性问题的教学,主要通过营造开放性的环境,拓宽教学内容以及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有效的运用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等措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其次,研究了通过采用开放性问题教学策略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通过对上述两个方面的分析和研究,进而完成本文要呈现给读者的全部内容,下面就进行具体的分析和探讨。

1 初中数学开放性问题教学的实施策略分析

1.1创设开放性的良好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早就已经淘汰了传统的教师在上面讲课,学生在下面听课的教学模式,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形成一种互动的教学模式。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有效地调动学生对于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充分地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以达到学生能主动地去学习数学为目的,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促进初中数学教学工作的树立开展。不仅如此,教师还要有着跟学生平等的思想位置,教师才会跟学生更容易相处,更能多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身心情况,再对学生进行提出指点和帮助。进而才能够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另外,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开放性的教学环境,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学生的参与过程,有助于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教师通过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数学开放性教学实施的重要的前提。

1.2 拓宽教学内容

在实际的初中数学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实施开放性教学,教师应该进一步拓宽现有的教学内容。拓宽教学内容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使学生能够掌握更为全面的数学知识,并且通过对数学知识的学习,逐渐地强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拓宽初中数学教学内容方面,教师应该做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一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选择一些学生较为感兴趣,而教材中没有的内容进行教学,这样一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一方面也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达到开放性教学的效果。二是,由于初中数学教材不是一年一更新的,进而在实际的教师中,很多较为先进的数学知识学生是学习不到的,因此,教师应该有选择性的挑选这些这样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上进行教学,能够全面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

1.3 处理好放与收的关系,重视开放度

在初中数学开放性教学中,教师需要把握好开放的度。所谓的开放度主要就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对于每一个数学问题进行怎样的开放教学?问题开放到什么样的程度,教师只有充分地把握开放教学的度,才能够提高教学的效果,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让学生自由地去交流和讨论,使学生能够在一种较为轻松和自由的环境中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1.4 有效运用合作教学法

在初中数学开放性教学中,教师通过有效地运用合作学习教学法,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合作教学法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学生需要通过与其他的同学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学习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布置一定的开放性问题,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去解决,能够进一步促进开放性教学的顺利进行。在初中数学开放性教学中,教师采用合作教学法的主要依据就是,在完成开放性问题的过程中,不是依靠一个学生的力量能够完成的,在有限的课堂学习的时间内,学生需要与其他的同学一起合作去完成,这样才能够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例如,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组成小组测量一棵树的高度,对于这棵树也有要求,需要树的底部能够达到,但是顶部不宜达到,并且教师布置3个任务,一是,要求学生说明测量需要哪些工具。二是,在请在图1中画出测量的示意图。三是,设树的高度为x,请用所测数据求出x。教师通过采用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让学生通过合作去完成,能够实现开放性问题教学的效果。

图1

1.5 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开放性问题的教学,是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发散性思维,才能完成的,并且数学是一门逻辑性非常强的学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对于学生学习数学是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的。因此,在初中数学开放性问题的教学中,教师要想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需要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进行培养。在实际的学习中,学生应对问题进行发散性的思考,所想的解决方案就不会跟随着老师的解决思路走,会另辟新路,最终找到解题的方法,所以,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在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生活中发生的事物作为素材,来引导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寻找疑点,并且,通过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合理地运用多种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不仅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还能更好地挖掘他们的思维潜力,促进学生的长远进步。

2 初中数学开放性问题教学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分析

2.1 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观

由于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就是比较难于理解,学生在学习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并且会对学习数学产生非常大的厌烦感。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通过采用开放性问题教学的策略,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自己去了解数学,使学生能够对数学学习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进而树立正确的数学观,在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且运用有效的思维方法去学习,去思考,有助于学生在学习的道路上,有一个更好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进步。

2.2 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运用数学知识

众所周知,所谓的开放性问题就是那些不确定的问题,对学生来说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学生需要运用多种资源和运用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去进行解决。在这个思考和研究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对问题的全面分析,能够进一步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将新旧知识有一个更好的联系,不仅有助于更好地巩固数学知识,还能够更好地运用数学知识,从而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促进自身更好的发展。

3 结束语

本文针对于初中数学开放性问题教学的实施建议与策略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研究,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了解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通过采用开放性教学的策略,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较为自由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引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学生学习上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许建羽. 浅析新课标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J]. 消费导刊,2009(04).

[2]闫保英,李俊永. 浅谈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J].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02).

[3]孙青.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之我见[J]. 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8(06).

[4]林国福. 浅析中学数学教学实践中的师生互动[J]. 科技创新导报,2011(07).

[5]符美权. 基于新课程的中学数学开放性教学模式探索[J]. 改革与开放,2009(06).

初中数学教学建议范文第5篇

关键词:实践活动;初中数学;有效性

初中数学是初中所有学科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同时也是一门重要学科。初中数学是整个数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生初中数学知识掌握如何也会对其后期的数学学习产生较大的影响。另外初中数学的教学水平直接影响到初中学校整体教学水平,由此可知初中数学教学水平在初中教学中的重要性。但受传统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等的影响,从整体上看我国初中数学教学水平依然差强人意,教学的有效性较差,如何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进而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水平成为目前众多初中学校和初中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新课标下,要求数学教学过程中应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学会在生活实践中应用所学数学知识。在这一要求的指导下,初中数学教师应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在实践中的作用,而要实现这一目就需要实践活动的帮助。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真切意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本文对实践活动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有效性进行了分析。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实践活动的意义

(1)提高学生对初中数学的兴趣

初中数学实践活动开展中以日常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进行探究分析,且这些问题一般较为简单,无需利用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即可进行研究,只需学生利用创造力、动手能力即可完成对实践活动的探究。且实践活动多以学生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为主,能够极大的引起学生对实践活动的兴趣,进而产生对初中数学的兴趣。

(2)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涉及到的领域和范围较广,这就使得初中数学实践活动中涉及到的问题较多,除了有数学知识外,还有其他方面的知识。学生要想解决好实践活动问题就需要多角度、全方面的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并主动去探索、学习所涉及到的相关方面内容,从而提高了学习自主学习能力。

(3)能够使学生获得直观的经验

传统教学方法中,学生通过课堂上的教师讲课获得知识的学习,这种学习属于“灌鸭式”,学生兴趣不高,且无法获得直观经验。而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切身参与到数学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并能获得最直观的经验,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初中数学教学开展实践活动应坚持的原则

(1)坚持科学性原则

教师在开展实践活动时应以实际生活为基础并结合学生年龄特点、能力大小等开展相关实践活动,使实践活动和实际生活真正相符,而不只是流于形式。另外教师还应以现实生活为基础,从实际生活中挑选出和数学有着密切联系的实践活动。在具体实践活动开展时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并坚持课内外、学校和家长等的有效结合,真正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提高学生对初中数学的兴趣,因此初中数学教学开展实践活动时首先应坚持科学原则,在科学性基础上实现实践活动的有效性。

(2)坚持实践性原则

实践活动离不开学生的实践,因此教师应注意在开展实践活动时应真正让学生动手参与到活动中来,让学生通过参与和动手主动对相关问题进行探索、思考和解决,只有学生真正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学生才能感受到实践活动的乐趣,才能真正主动进行学习和思考,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3)坚持开放性原则

传统教学方式中,最大的特点是封闭式的学习,即教师负责讲,学生负责听,教师怎么讲学生就怎么做,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的主动性不高,创造性也没有发挥出来,无法真正提高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在开展实践活动时应坚持开放性原则,使实践活动以实际生活为基础但又不拘泥于一格,让学生真正走出课堂,在开放性的实践活动中发散思维,运用其创造力对相关数学问题进行思考和解决。

三、初中数学开展实践活动的有效性策略

实践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是问题的设计,问题设计质量如何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开展有效性的实践活动时应十分重要问题设计。在进行实践问题设计时应做到以下几点:

(1)重视知识和能力之间的转换。实践活动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践活动中的问题。在实践活动背景下,将实践活动中的具体问题转换成和数学相关的问题,让学生主动去进行发现、思考、探索和解决,因此教师在开展实践活动时应十分注重知识和能力之间的转换。

如以浙教版初中数学中的相似三角形为例,当学生学完相似三角形定义等相关知识内容后,教师应将相似三角这一理论知识转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在转换时可根据实际生活提出相关问题如:浙教版九下P147页中的例6. 数学兴趣小组测量校园内一课树高的问题中,除了书中给出的两种测量方法外,可以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到操场上去测量树高。这样的问题一经提出,学生兴趣会充分调动出来,会利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探索,当学生运用相似三角形相关知识来求解时,就充分说明学生掌握了将所学知识转换成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2)重视学生情感体验。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设计一些难度,让学生通过探索、思考等努力后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一旦问题解决学生会体验到无与伦比的成功喜悦,使学生对实践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

如在学习了九下三角函数之后,教师可利用三角函数出题,让学生不通过爬旗杆来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学生在解决这一问题时,会利用三角函数进行解决。如将人看到杆顶时的仰角设为 度,人和旗杆之间的距离为a米,人眼和地面之间的距离为h米,则利用 的正切值可以求得树的高度为 。其中a、h的距离直接可以测出,但仰角 如何进行测量则是一个难题。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使用量角器做成测角仪对仰角 进行测量,得出 后可计算出树的高度。在这一实践活动中,学生不能较快的解决问题,需要自己动手制作工具才能解决问题,但当学生成功解决出问题后,学生成就感就会大大加大,在享受成功喜悦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厉害之处。

(3)重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在设计问题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问题的解决提高创新力和创新能力。

如让学生自己动手用火柴分别搭建两个等边三角形,让学生算出如何搭建使用的火柴最少。学生在构建过程中会利用学过的三角形、正方形相关概念进行搭建和思考,经过亲手搭建学生会发现搭建的三角形中出现公共边时可少利用一根火柴。当学生发现这一规律后,可将学生利用这一规律继续搭建3个、4个等边三角形。这一实践活动中通过让学生动手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并对实践活动进行了创新。

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充分理解和应用实践出真知这句话的含义,并真正开展一些科学、合理、开放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通过实践活动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出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精神,并培养出学生的创造精神,从而真正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