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能源工作方向

新能源工作方向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能源工作方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新能源工作方向

新能源工作方向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工程;创新;实践教学

随着全球变暖和石油危机的加重,世界各国开始开发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是指以新能源(包括电能、太阳能、燃料电池等)为动力,综合车辆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等多学科先进技术,形成新结构、技术原理先进的汽车[1]。新能源汽车包括纯电动汽车、太阳能汽车、混合动力汽车(串联式混合动力汽车、并联式混合动力汽车、混联式混合动力汽车和复合式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生物燃料汽车、煤制醇醚燃料汽车、燃气汽车等[2]。新能源汽车可以降低传统汽车对石油资源的依赖,是汽车工业发展的方向[3]。而在2015年国务院公布的《中国制造2025》中又明确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继续支持燃料电池汽车和电动汽车的发展,提升动力电池、电机变速器等关键零部件工程化和产业化,掌握汽车信息化和智能化等核心技术,推动我国自主研发的新能源汽车同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由此可见,新能源汽车在我国经济发展与汽车工业中的重要作用。

一、新能源汽车工程方向人才市场需求情况

(一)我国新能源汽车工业发展政策分析

我国在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作出承诺,到2020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随后我国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提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同年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开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工作的通知》,将我国13个城市列为推广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城市,并且确定了推广纯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作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化方向。到2012年我国汽车产量中新能源汽车占10%的份额。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采取“三纵、三横”的发展格局,如图1所示。其中三纵指的是发展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三横指的是发展多能源动力总成控制系统、电机驱动系统及其控制单元、动力电池及其电池组管理系统。这个发展路线要求在三个平台的基础上进行,即设计制造平台、政策平台和社会服务平台。

(二)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相关从业人员需求分析

新能源汽车领域要求从业人员能从事电动汽车结构与电气设计、信息通讯、零部件及整车试验、管理与维护等方面的工作。从我国政府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化政策可以看出,我国未来新能源工业相关从业人员数量将快速增长。据中国汽车人才网统计,2010年3月招聘信息显示,新能源汽车相关岗位为4521个,环比增长13.2%。仅长安新能源汽车公司在3月新增招聘新能源领域相关职位28个,需求人数超过150人,而国内大多数汽车公司正在研发自己的新能源汽车。如北汽福田汽车、奇瑞汽车、长安汽车、比亚迪、陕西汽车有限公司、江铃汽车等。由此可以看出未来中国新能源汽车人才将有很大缺口。从我国新能源汽车工业发展政策和新能源汽车产业相关从业人员需求分析可以看出,培养新能源汽车专业(方向)高级人才迫在眉睫。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辽宁工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申办了车辆工程专业(新能源汽车工程方向)本科。2011年,我校首次对该专业进行招生。

二、新能源汽车工程方向建设实践教学体系的必要性

我校针对汽车市场需求情况,确定新能源汽车工程方向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具备新能源汽车理论、车辆设计及制造、实验技术等方面知识,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进行设计、研发、试验以及维修、管理部门从事新能源汽车整车、零部件的设计开发、试验研究以及管理工作,具有宽厚理论基础、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通过实践教学,可以巩固、加深理论教学知识,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一方面可以锻炼实际动手能力;另一方面对课堂上教师讲授的枯燥公式有直观的了解。这样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加快知识的吸收、理解。新能源汽车工程方向与车辆工程专业相比,增加了很多与电力电子和电子信息相关的课程,对这些理论知识的理解必须通过实验环节加以强化,因此实践教学环节在新能源汽车工程方向教学体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必须加以重视。制定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发展。

三、新能源汽车工程方向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方案

在新能源汽车工程方向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方案中,包含以下两个方面内容:增加实验教学环节、完善大学生创新活动平台。

(一)增加实验教学环节

该方向主要课程有新能源汽车发动机、汽车理论、汽车构造、动力电池技术、电机、电动汽车技术、汽车设计等。专业课包括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部分。理论教学部分较抽象、不易理解,学生有时缺乏学习兴趣,而实验教学部分是对理论教学的验证,学生有很高的学习热情,因此加强实验教学环节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果[5-7]。表1是新能源汽车工程方向部分学科技术基础必修课改革方案建议,新能源汽车概论、电机学、自动控制原理、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动力电池技术及应用课程实验教学,在原有的基础上不同程度增加了实验学时,这样,学生通过实验教学环节可以提高实践能力,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

(二)完善大学生创新活动平台

建立科研创新活动基地,扩展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空间。在大学生科研创新实践训练中,依靠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的辽宁省高校汽车工程研究中心、电动汽车驱动技术重点实验室,让学生进行较为系统的科研训练。此外,注重科研向教学的转化,让科研兴趣浓厚的学生参与到教师的国家级、省级课题研究中。另外,通过激发学生参加各种竞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目前,车辆工程专业全国类的比赛主要有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主办的全国大学生方程式赛车,包含三个赛事,即大学生方程式赛车-油车(FSC)大赛、大学生方程式赛车-电车(FSEC)大赛、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巴哈大赛(BSC)。比赛分静态测试和动态每台比赛车都由学生设计、加工、调试、组装、测试。经过这些过程,学生对理论教学内容有了新的认识,提高了实践能力,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高中伟.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简介[J].汽车维修与保养,2012(3):32-38.

[2]王洋,赵国强,李振扬,韩澍.新能源汽车发展前景分析[J].无线互联科技,2014(2):212-212.

[3]申彩英,段敏,唐阳山,等.新能源汽车工程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26-127.

[4]时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研究[J].汽车工业研究,2014(2):84-85.

[5]丁洪生,蔡颖,项昌乐,等.以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构建本科实践教学体系[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S1):54-57.

[6]荣昶,赵向阳,蔡惠萍.实验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探析[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1):34-36.

新能源工作方向范文第2篇

做好农村新能源管理工作,不仅能有序推进新能源使用效能,着力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也能为改善农村地区的能源结构,对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农村;新能源;管理;措施

在农村实施新能源项目能全面提升生活质量,推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有效缓解能源紧张的情况。伴随新能源项目建设数量的增加,管理难度也日益增加,一些问题也日益显现出来,所以,做好农村新能源管理工作,对提升农村能源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1提高思想认识,提升农村新能源地位

基层政府相关部门要全面认识到农村可再生资源在科学转变农村发展中重要方式,全面维护农村生态环境,推动解决民生问题,提升新能源发展的地位与作用,将农村新能源发展放在重要位置,引起高度重视。将农村新能源项目管理作为推动当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开展深入的研究,提升农村可再生资源在能源结构中所战略的比例,提高对农村新能源工作的管理水平,将其作为为民办实事的重大任务,将各级责任逐一落实,提升工作的内生动力。

2坚持建管并重,实现自我发展

2.1农村能源管理坚持建管并重新能源项目在建设完毕后,开展管理与服务,是确保新能源事业健康发展的有效保证。向管理要效益,坚持精细化管理,加快体制创新步伐。开展新能源项目是基础,但是做好管理工作才是核心,需要从原来的建设专项建设与管理并重的方向转变,将服务工作放在优先的位置,将其抓好抓实。

2.2推动实现自我发展新能源项目在农村实现可持续发展,关键是能保持长期的生命力,通过完善农村自我的运作体系,扩大现有业务范围,壮大并能实现自我发展。也就是发挥好典型示范的作用,来带动农村地区新能源管理实现新发展。

3制定长期发展规划,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政府在农村新能源发展项目中要适当划拨一定的财政资金来全面支持农村新能源项目的发展,既要关注前期的资金投入,也要注重后期管理的投入,提高支持的力度,根据农村新能源项目的需要,制定长期发展规划,科学使用资金,进一步加大对生命周期内的农村新能源项目的管理与维护工作,实现既要注重开发,也要加强管理,确保其实现可持续发展。

4做好培训工作,引入物业化服务管理

政府需要制定开展农村系能源技术普及的策略,对技术人员开展有效培训,提高科学理论水平与实际操作水平,改善新能源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情况。对有的新能源项目,在今后的管理工作中,可以尝试引入物业管理模式,比如对沼气池能源项目的管理。因为考虑到沼气池具备物业的基本属性,在后期管理中也呈现出物业管理的特点。沼气物业服务模式是通过政府来开展切实有效的引导,企业、个人或者政府来进行承办,创建沼气服务站或者专门的服务企业,通过招聘的形式聘请有专业资格的人员,采用现代化的运作模式来对沼气和相关的模式来开展全面的维护与管理,并且定期收取一定的费用,来确保项目实现健康运作。通过上面的论述发现,这实际上实现了市场化与公益化的有机结合,既能全面提升沼气池后期的维护与管理工作水平,全面提高沼气的使用效能,还能有效增加农村的工作岗位,运作该模式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值得进一步推广。

5做好教育宣传工作,提升科技环保意识

在农村推广新能源项目中,强化新能源宣传教育过程中,全面提升农户使用新能源、维护新能源设施的积极性。让大部分的农户能全面参与到新能源建设中,并不只是依靠上级政府的力量才能完成。对制定的有关新能源政策,政府应做好宣传工作,向广大农户宣传精神。让其全面了解到政策的内容以及具体的实施步骤;采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广大农户发送科普资料等形式,全面提升广大群众的科学知识与环保意识。

总之,在农村地区大力开展新能源项目,是进一步完善当地能源结构,实现农村地区能源发展的转型升级,有效推动当地新能源项目实现健康、有序发展,因此,做好农村地区新能源管理项目,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既要做好教育宣传工作,提升科技环保意识,做好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引入物业化服务管理模式,还要制定长期发展规划,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坚持建管并重,实现自我发展,最后提高思想认识,全面提升农村新能源在农村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提高农村地区新能源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新能源工作方向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力;问题;提升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1-0-01

汽车行业按照分类属于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行业,在政府的扶持下,汽车行业成为了支柱型产业,我国汽车市场非常广阔,但是日益紧张的能源问题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汽车又是高耗油的产品,因此,节能减排的新能源汽车是我国汽车行业发展的趋势。

一、新能源汽车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方向不明确。由于新能源发展的时间比较短,在汽车动力系统的发展上比较自由,但是目前的新能源汽车政策对发展方面还没有明确的规定,对新能源汽车的概念还不明确。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方面不仅关系到企业行业未来的发展,还关系到了国计民生,所以政府对方向的把握是十分重要的。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需要结合行业的发展动态,制度发展方向时要谨慎。由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方面不明确,会造成占领市场时机的延误,影响产业布局和资金的投入等等,制约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二)产业发展和配套设施都不是很成熟。新能源汽车发展到现阶段,混合动力型汽车发展相对比较成熟,混合动力汽车的成本较低,较为经济和实惠,能够吸引消费者的目光,但是混合动力型汽车的优势是建立在传统汽车基础之上的,除了传动系统和动力系统以外,其他的技术都是依据传统汽车设计的,和国际发达国家的新能源汽车相比,我国的混合动力型汽车发展也有待进一步提升。另外,新能源汽车的配套设施还不够完善,充电站数量有限是制约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人们在使用汽车时,对充电方便与否较为关注,如果不能解决配套设施问题,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将面临瓶颈。

(三)市场占有率有限。由于新能源汽车是新型汽车,与传统汽车相比,市场占有量十分有限,很多消费者都是持观望态度,影响消费者购买欲望的主要因素就是价格和需求特性。对于进入市场不久的新能源汽车,消费者在初次购买时,由于对汽车的性能和优势不是很了解,所以需要一定的时间去了解和学习,在购买新能源汽车时更加慎重,很多消费者宁愿花同样甚至更低的价钱去买“保险”的传统汽车,这影响了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占有率,近些年来,由于媒体的推广,人们已经慢慢认识到新能源汽车的优点,这也是一个进步。

(四)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够。新能源汽车的出现能够有效缓解能源与环境问题,需要政府的鼓励与支持,在2010年,政府的补贴政策才出台,政府的补贴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提供了动力,但是补贴的力度与新能源企业的预期还是有很大的差距,补贴的覆盖面较窄,金额也比较小。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十分诱人,使得国内汽车厂家积极生产新能源汽车,与国外相比,我国的补贴力度较小,还需要加大力度。

二、提升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力的措施

(一)发挥新能源汽车的优势。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的时间比较短,与发达国家相比起步晚,市场培育期短,但新能源汽车也有不可磨灭的优势。发达国家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也是根据国家的市场实际进行的,比如日本发展混合动力汽车,欧美发展发动机优化的新能源汽车,我国则适合发展电动汽车。我国地大物博,能源储量丰富,种类繁多,电池产业发展迅速,特别是新能源汽车需要的锂电池,锂电池的价格比国外便宜,使得电驱动汽车的生产成本降低,锂离子动力电池技术的发展为电驱动汽车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二)加强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规划。我国新能源汽车在发展的过程中缺少规划,国外新能源汽车良好的发展趋势告诉我们应该加强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规划。我国在全线产品规划方面还不能与国外对抗,但是我国新能源汽车可以从本地优势入手,加上政府的扶持,在价格和节能减排上做文章。新能源汽车往往在补贴之后虽然价格仍然要比普通汽车高,这个价格与其他车型的竞争力相比,由于受到消费者购车喜好的影响,对小型新能源汽车来说,外观方面不比其他汽车的劣势明显,却更具有低碳环保的特点,所以这样往往更能够抓住消费者心理,成为明星产品。

(三)创新营销推广手段。企业根据生产产品的不同,选择的营销推广手段也是不同的,传统汽车主要是靠销售来营销,因为传统企业的市场已经很成熟,人们也普遍接受,这都带动了传统汽车的销售额。新能源汽车发展时间短,在价格方面无法展示给消费者优势,因此不能像传统汽车那样去销售,而是应该选择精准的营销方式。营销活动与市场调研是分不开的,应该从当地实际出发,研究市场动态,关注市场客户的差异性,可以让消费者参与到营销活动中来,激发消费者的价值需求,增加企业与消费者的互动,在营销推广中坚持以人为本,同时,网络的发展也为新能源汽车的营销推广提供了机会。

(四)提高售后服务水平。成功的企业不但具有质量一流的产品,更是具备一流的售后服务,现代社会市场竞争十分激烈,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从以往的只重视产品质量过渡到关心产品的售后服务。新能源汽车在发展的初级阶段,要尽量的争取更多的消费者,这时周到的售后服务就会给新能源汽车加分。企业应该重视售后服务工作,提高售后服务人员的技术,并对售后服务人员做好教育工作,宣传服务精神,让消费者在开心购买的同时,还能够享受到一流的服务,提高对新能源汽车的认可程度。

三、总结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不仅是顺应了汽车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也迎合了党和国家科学发展观的政策,由于是新生事物,人们接受起来需要一定的时间,发展道路是曲折的,但未来是光明的,我国汽车行业应在未来发展中努力克服新能源汽车遇到的问题,不断提高新能源汽车的市场竞争力,发挥出新能源汽车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刘光富,胡冬雪.绿色技术预见理论与方法:以新能源汽车为对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2]菲利普·科特勒.市场营销原理(中译本)[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新能源工作方向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新能源汽车 发展现状 关键技术

中图分类号:U469.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12.070

Explore Status and Trends of New Energy Vehicle Development

YU Wenxiong

(Taiyuan TAICO Auto Electron Co., Ltd, Taiyuan, Shanxi 030024)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new energy vehicles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measures to reduce air pollution, reduce dependence on oil resources, and keep the sustainabl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for the world countries.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of new energy vehicles and classification, analysis of the necessity of its development. Finally, the key technologies of the new energy vehicles are discussed.

Key words new energy vehicles;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key technology

0 引言

新能源汽车是全世界正在进行研究的热点项目,世界汽车大国如中国、日本、美国、德国等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进行相关的研究和推广。在当今社会,汽车已经和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也是国内外科技实力竞争的一个关键点。发展新能源汽车是解决全球能源和环境系统严峻问题的必由之路,是汽车行业技术和产业革新的必然趋势。

发展新能源汽车对解决能源和环境系统问题以及提高国家的综合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方面解决能源短缺、环境污染、气候变暖等全球汽车行业面对的共同问题。近年来,我国汽车产业发展迅速,国内汽车保有量呈递增趋势。预计2015年的汽车保有量将达到1.5亿辆,2020年中国的汽车保有量更是将达到2亿辆以上。传统汽车在行驶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排放的污染物有碳氢化合物、氮氢化合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对人类健康也有很大的影响。此外,传统汽车主要采用燃油发动机,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影响全球的气候变化。现有的车用内燃机的动力技术的改进处于一种渐进式的状态,进展缓慢,已经不能应对环境、能源系统的挑战,汽车行业亟待一场革命性的技术变革。

另一方面,汽车产业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带动钢铁、机械加工、电子等多个行业的发展,容易形成产业集群,是提升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实力的重要因素。相对于欧美国家,我国的汽车工业起步较晚,一直采取以市场换技术的方式推动汽车行业的发展,没有形成原始创新的技术,没有形成自己的关键技术。新能源汽车方面,世界各国处于同一起跑线上,我们国家只有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才能在汽车工业上实现“弯道超车”,才能有机会与西方发达国家在汽车工业上一较高下。

1 新能源汽车的定义及种类

根据我国《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的有关规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制定了《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管理规则》(后文简称《规则》),提出了新能源汽车的新概念。实用非常规车用燃料来作为动力源的汽车便是新能源汽车,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汽车拥有先进的理论和技术,结构也较为新颖。《规则》还指出:新能源汽车包括纯电动汽车(BEV,包括太阳能汽车)、混合动力电动汽车(HEV)、燃料电池电动汽车(FCEV)、其他新能源(如超级电容器、飞轮等高效储能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出现以来,动力形式主要有混合动力、纯电动、燃料电池三种。这也是当前世界各国主要的研究方向。

混合动力汽车在汽车上配置了两种动力系统,一般是在传统燃料的动力系统基础上再匹配发电机、电动机等以电能为动力的系统。在混合动力汽车中,电能的来源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采用外部充电,即通过充电桩直接给汽车中的蓄电池充电。二是采用能量回收装置,在车辆运行过程中将制动时、下坡时、怠速时的能量回收,转换为电能存储在蓄电池中。三是采用前述两种方式的组合,既可以直接给蓄电池充电,也配有能量回收装置。

纯电动汽车,从字面就可以看出,该类汽车采用电能为唯一的动力来源,无需内燃机或其它动力装置。纯电动汽车只有电能一种动力来源,在行驶过程中没有尾气排放,也不会形成二次污染,是一种“干净”的汽车。纯电动汽车由于受续航里程、充电桩的数量及位置的影响,目前主要在短途使用人群中推广使用。

燃料电池汽车的工作原理是,其燃料是氢,氢会在燃料电池中和氧气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从而产生电能来给电动机工作提供支持,通过电动机带动机械传动机构,从而驱动电动汽车。在燃料电池汽车中,氧气和氢气直接参与化学反应,并且化学反应时,不会产生污染物,其也是一种“干净”的汽车。和纯粹使用电力的骑车相比,燃料电池汽车优势明显,比如低温冷启动性能出色、持续行驶里程较长、能够快速补充能量等,但产品成本高且基础设施稀缺。

2 国内外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状况

国外在新能源汽车的研究方面比我们国家起步要早得多,在美国和日本已经有很多汽车厂推出了新能源车型并上市销售。如日本为了解决能源安全问题,欧洲和美国为了解决温室效应和石油依赖的问题,从国家和地区的层面都推出了鼓励新能源汽车发展和推广的政策,寻找替代能源,如:欧盟持续加强清洁柴油车技术,推动燃料电池的研发。①金融危机之后,世界各国均把新能源汽车的研究方向聚焦在纯电动汽车上。

2010年以来,欧美日等汽车工业强国的新能源汽车如雨后春笋般上市销售。如本田飞度EV、宝马MINI E、宝马i100Coupe、 宝马(PHEV)以及全球闻名的特斯拉电动车,在全球刮起了新能源汽车的旋风。这些新能源汽车的特点主要是车型与传统汽车相似、续航里程相比早期的电动车有了很大的改善、普遍使用快速充电技术、最高车速增加到100公里/小时以上。

从2001年开始,国家通过“863”项目投入很大的资金主要做电动汽车研发,形成了纯电动、油电混合动力、燃料电池三条技术路线,简称“三纵”; 建立了以动力蓄电池、驱动电机、动力总成控制系统三种共性技术,简称“三横”,形成了“三纵三横”的开局。②2012年3月,科技部公布《电动汽车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进行了纯电驱动技术战略的确定,重视技术转型,重视整车继承技术、关键零部件技术以及公共平台技术的深化省级和完善。国务院也进行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的,制定了新的战略取向,重视以纯电驱动为新能源汽车发展和汽车工业的转型,当前重点推进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业化。我国已经有多家汽车厂开始电动车的生产和销售,如江淮、奇瑞、新大洋、北汽新能源、一汽新能源、长安、郑州日产等均有新能源汽车上市销售。

3 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及发展趋势

发展新能源汽车需要掌握电池技术、电机驱动及控制技术、能源管理系统以及整车技术等核心技术。

电池技术包括电池形式、电池生产的过程控制、设备和使用方法等。日本企业在电池领域的技术实力较强,如丰田汽车公司获得了四百多项专利。③目前世界各国都在研究电池的新技术,重点解决电池容量和快速充电的问题,石墨烯电池是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在中国,中航锂电、比亚迪、五龙汽车等公司在已经掌握了电池技术实现了电池的批量生产。

整车控制器(VCU)、电机控制器(MCU)和电池管理系统(BMS)是最重要的核心技术,对整车的动力性、经济性、可靠性和安全性等有着重要影响。

VCU是新能源汽车的大脑,它通过对来自油门、刹车踏板、档位等位置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驾驶员的意图。VCU还检测车辆的速度、文图、电量、电压等信息,并根据车辆各项参数向车身的动力系统、电池系统等发送控制指令,指挥车辆行驶。

MCU是新能源汽车特有的核心功率电子单元,是电动机的大脑。它在接收到VCU的车辆行驶控制指令后,及时控制电动机输出指定的扭矩和转速,驱动车辆行驶。实现把动力电池的直流电能转换为所需的高压交流电、并驱动电机本体输出机械能。

BMS是新能源汽车的三大核心技术之一,它是新能源汽车电池系统正常工作、提高电池寿命并保证新能源汽车安全的关键技术。由于BMS的存在,当新能源汽车大电池出现早期损坏、过热、过载等情况时,及时保护电池并向司乘人员报警。

随着能源危机和环境系统不断增长的压力,新能源汽车未来的发展方向主要是寻找新的替代能源和动力系统的革命。一是研究甲醇、生物乙醇、氢燃料、可燃气体等替代传统的燃油技术,已经有部分技术在国内外得到了推广应用。二是采用电能作为新的动力来源,主要是运用混合动力驱动、纯电驱动和燃料电池技术解决日益严重的能源紧缺和污染问题。

4 结论

从解决能源紧缺和环境污染的角度来看,以纯净能源尤其是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的汽车将成为新能源汽车未来的发展方向。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应该以纯电动汽车的产业化为重点,着力解决整车控制、电机控制和电池管理系统的关键技术,积极推进电动汽车的产业化,实现“弯道超车”,提高我国的竞争实力。

注释

① 孙俊秀,陈洁,殷正远.美日欧新能源汽车政策辨析及启示[J].上海管理科学,2012.34(2):63-66.

新能源工作方向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扩散;扩散模式

一、 创新扩散理论概述

1. 创新扩散概念。近几年,创新扩散的研究逐渐成为了研究创新的热点,国内外很多经济学家对创新扩散进行了研究。熊彼特(1912)最早对技术创新扩散进行了定义,他认为技术创新的大面积或大规模的模仿就是技术创新扩散。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罗杰斯认为“创新扩散是指技术创新在一定时间内通过某种渠道在社会系统成员中进行传播并被成员接受的过程,这个过程由创新、沟通渠道、社会系统和时间四部分构成”。斯通曼(1989)定义技术扩散为“一项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推广”。舒尔茨(1990)认为“没有扩散,创新便不可能有经济影响”。我国经济学家傅家骥(1992)认为创新扩散是技术创新通过一定渠道在潜在使用者之间传播、采用的过程。武春友(1997)认为技术扩散是创新过程中的一个后续子过程,但同时又是一个完整独立的技术与经济结合的运动过程。

同时,创新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创新扩散的速度,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相对优势、复杂性、可试用性、兼容性。

2. 技术创新扩散的过程。罗杰斯认为创新扩散的传播过程符合“S”形曲线,在扩散的早期,用者很少,扩散速度也很慢;当采用者人数扩大到相关群体人数的10%~25%时,扩散速度会突然加快,扩散进入所谓的“起飞期”;接近饱和点时,进展又会减缓(如图1所示)。并将技术扩散过程随时间变迁划分为五个阶段,即认识阶段、说服阶段、决策阶段、实施阶段和证实阶段。

纵观已有的研究文献,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角度对技术扩散的研究并不多,对新能源汽车创新扩散模式的研究就更少。因此,本文π履茉雌车技术扩散理论与模式研究,提出促进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扩散的政策建议。

二、 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

“十二五”时期,新能源汽车作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得到了大力发展。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统计,新能源汽车销售量由2010年的8 000多辆提高了2015年的33万辆(如图2所示),同比增长3.4倍,占全球销量的60%(2015年全球电动车销量达到55万辆)。201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达34.1辆,销量33.1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3倍和3.4倍。其中,纯电动车型产销量分别完成25.5万辆和24.7万辆,同比增长分别为4.2倍和4.5倍(如图3所示)。

根据销售数据,新能源汽车市场销售占汽车销售量的比重为1.35%,说明新能源汽车的扩散还处于开始阶段,在扩散的早期,用者很少,进展速度也很慢,还没有到达“起飞期”。同时,我们利用logistic模型进行拟合,可以看出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扩散符合S型增长曲线(如图4所示),新能源汽车的扩散还处于初始阶段,新能源汽车销量的拐点还没到来,虽然2015年市场销售量突然很高,但是新能源汽车的销售量受政策比较大,所以还处于扩散的开始阶段。

三、 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创新扩散影响因素

1. 技术要素。

(1)技术关联性。通常情况下,技术关联性越强,其扩散的速度就越快。这种以创新性为核心,加强其关联性的技术发展,从而形成一个集团产业,而创新者是这种发展道路上的引导者,引导技术快速、大规模化的生产,从而与其相关的企业或技术都得以扩散与发展。

(2)时效性。基于技术创新,时效性越长,其推动力越大,技术也发展得越快,从而新能源汽车企业就会进一步扩大其生产规模,但创新者为了使自己的优势得以保持,一般不会将其创新成功向外传播,甚至会保护其创新,这种做法就会影响甚至妨碍技术的扩散。对于新能源汽车企业来说,由于基础性技术发展较快,而产品型性带来的利益更大,因而发展产品化的技术就是其首选,比如说新能源汽车电池技术等。但这些技术的时效期较长,让技术达到稳定状态需要不短的时间,因此,时效性也是影响技术扩散的原因。

(3)成本。由于技术创新的成本是巨大的,这样一种背景下会影响到技术扩散的积极性。为了达到创新费用最低,技术发展也快,那么就需要降低成本,增加产出,提高产品质量,这样新能源汽车企业才能从多方面获益,有了收益,才能继续技术创新,所以成本也是影响技术扩散的重要原因。

(4)技术的复杂程度。新能源汽车企业对技术的接受度会被用户对技术使用的难易度所影响。也就是说,技术扩散的速度是受其复杂性的影响的。一项创新技术越简单,那么其就越容易被用户接受,所以其扩散的速度也越快,越多人去学习其中的技术。

2. 市场结构。

(1)企业规模。新能源汽车业的产业集群是以大企业为主导带动生产配套产品的中小企业发展的。大企业通常是技术扩散的上游企业,由于他们对整个产业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保证了技术扩散可以被更多企业所接受,加强了技术创新的实用性。关联密切的零配件企业,可以通过了解大企业的技术研发方向,对是否要进行配套零配件创新作出决策,可以提高零配件企业技术创新的适用性。这样,新能源汽车零配件企业可以大大降低创新技术所带来的不确定性,有利于促进技术扩散和进步。

(2)专业市场结构。新能源汽车业规模较大的专业化产区往往有比较发达的专业市场与之相配套,如深圳的比亚迪、硅谷的特斯拉等。专业市场可以促进企业的发展,反过来企业的技术也可以更好的在市场中扩散、提升。若形成新能源汽车的产业集群,就可以将大量的市场技术创新的信息有效地扩散,从而使其他产业中的企业能及时了解社会的需求。对汽车技术的口碑做出评估,并做出是否采用新技术的决策。

3. 社会结构。

(1)政府政策。新能源汽车政策一直以来都是其创新扩散强有力的推动因素,也是创新扩散早期阶段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十二五”期间,国务院、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先后共出台新能源汽车相关政策三十多项,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支持:一是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二是财税政策支持力度;三是在新能源汽车研发投入和人才战略。

(2)企业自身机制因素。从新能源汽车长期稳定发展来看,企业作为主要生产者和科技创新者,是新能源汽车创新扩散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新能源汽车在中后期持续扩散的主要驱动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对于新能源汽车创新扩散具有正向影响,调查研究表明新能源汽车质量、使用便利性和安全保护性是消费者在购买时重点考虑因素,所以对于企业来说,利用技术创新提高新能源汽车性价比和性能优越性有利于提高消费者的接受度。同时,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尤其是电池维修和更换服务,也影响着新能源汽车扩散。

(3)采用者因素。采用者在创新扩散中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为用户体验者,可以反馈信息,促进企业的技术改进与营销方式;二是作为口碑扩散的主要力量,参与到新能源汽车的扩散过程中。

四、 新能源汽车技术扩散的模式

新能源汽车的技术扩散模式可分为两大类,分别是企业导向模式和政府导向模式。企业导向模式又可分为转移扩散模式和融合扩散模式,政府导向模式可分为政府引导模式和政府主导模式。

1. 企业导向模式。

(1)转移扩散模式。转移扩散型是指技术比较先进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将技术转移给传统汽车企业的扩散方式。新能源汽车是未来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若企业依然坚持只生产传统汽车,将研发经费全部投入到传统汽车技术的升级改造中的话,企业必将被时代所淘汰。传统汽车企业可以对生产车间的升级改造,引进生产新能源汽车的配套设备,对员工进行培训,使T工可以尽快掌握新设备的使用方法。使企业可以早日将转移来的技术运用到汽车的生产当中去。

对于多数的新能源汽车企业来讲,可以通过生产混合动力汽车以达到过渡的目的。但是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用户对新能源汽车接受度的提高,新能源汽车企业再逐渐增加纯电动汽车的生产。

(2)融合扩散模式。融合扩散型是指技术比较落后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将从技术先进的企业通过扩散得来的技术与自身原有的技术相融合,升级换代,提高企业的产能及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上的竞争力,促使企业投入更多的财力物力到新能源汽车的生产当中来。

由于新能源汽车的产业链长,且新能源汽车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扶持产业内的企业,使得产业内相关企业众多,扩散的可能性大大增强,这就形成了融合扩散的基础。然后寻找与企业原有技术相适合的升级技术或配套技术,通过产、学、研的密切配合,进行技术升级,以市场在推动技术的扩散。这种融合扩散的方式风险更小,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需要。所以,从中国发展的阶段和实际来看,融合扩散型是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中最有效的扩散技术的方式。

2. 政府导向模式。

(1)政府主导模式。政府主导型是指政府在技术扩散中对扩散的技术提出了明确要求、并提供大部分或全部研发经费,将产、学、研组织起来,合力研发这种需要扩散的技术。

由于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并未成熟,导致新技术的研发具有较高的风险,企业不论采用何种研发方式,这种风险都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政府主导的模式主张由政府出面,凝聚社会上的顶尖科研力量,由政府和企业共同出资,分析技术的发展方向,由政府部门承担主要风险,对共性技术进行研发。帮助国内新能源汽车企业打牢产业基础,降低企业风险,增加国家整体在产业中的国际竞争力。树立国家品牌,避免激烈的国内竞争,替企业分担经济压力。

(2)政府引导模式。政府引导型是指政府的作用主要是引导产、学、研的研发方向,提出合理化建议,以企业的需求为导向,提供部分经济补偿,研发成果可以为参与研发的组织共同使用。

政府引导型平台的在扩散中的作用更为明显。因为针对企业需要的研发都是有较高适用性的,通过了解企业所需要的技术,然后组织研发,提供一定的研究资金,鼓励研发机构攻坚克难,在研发成功后供企业有偿使用,这样不仅科研院所能够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还能提高技术的实用性,并为企业提供与科研院所的对接渠道,降低企业的研发成本,节约时间,企业也会更积极的参与到技术的扩散中来。

五、 促进新能源汽车技术扩散的政策建议

尽管新能源汽车在我国的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但是其未来的前景十分广阔,结合本文的分析结果,为新能源汽车相关生产企业和政府提出以下建议:

1. 进行合理战略定位,引领技术发展方向。首先,进行合理的整体战略定位,明确重要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确立重点技术发展路线。总体上,应该按照《“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要求,以电动汽车为主要发展方向,推进燃料电池汽车研发与产业化。其次,政府应该在技术的研发上起到引导作用,鼓励企业和科研院所对尚需完善的技术进行研发,并通过政策引导,将已经完善后的政策合理有效的扩散出去,对提供技术者人提供一定的补贴,对购买技术者提供开放的购买使用权的渠道,引导行业走向成熟,将新能源汽车销售市场做大做强。

2. 加大扩散力度,构建完整产业链。根据国际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和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应将研发的主要方向放到纯电动汽车上来,完善重点产业链,包括电池技术、驱动电机、电控系统等上下游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和培育。此外,实现电动汽车与智能电网、智能交通体系的融合,实现上下游产业融合发展。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进一步做好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建设的顶层规划,与区域经济规划、交通枢纽规划、智能电网建设等互相融合。同时,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与服务领域,创新PPP模式,制定法规保障其权益,加大财政补贴力度,进行税收减免。

3. 完善技术标准,体系统一规范。在标准化建设上,加强重点企业主导的标准化建设,推进产业链协作的标准化、专业领域标准化组织。政府要尽快出台各类型新能源汽车及其相关基础设施的技术指标和配套设施的标准,进行规模化生产,促进技术扩散大规模的推广,为技术应用提供有效的政策支撑,确立我国新能源汽车在国际上的领先地位。

4. 进一步推进示范运营工作。在具体示范推广的实施上,可以在一个区域进行新能源汽车示范基地建设。对重点示范工作进行及时的评估、监督,探寻存在的关键问题,加强重点示范城市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互相分享经验,为新一批的重点示范提供政策参考。鼓励个别城市群和重点示范区自行联盟,从政策、充电设施规划、协议等方面形成一个小区域,从小面渐渐扩展到大面。

5. 构建合理的平台组织,提升技术扩散效率。进一步推进技术创新联盟的发展,鼓励以技术创新联盟为平台,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的协同式创新,鼓励区域性、专业化技术研发联盟。同时,推进技术创新平台建设,通过平台降低技术研发费用,使技术能够得到更好的运用。

参考文献:

[1] 傅家骥.技术创新[M].北京:企I管理出版社,1992.

[2] 武春友.技术创新扩散[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8.

[3] 董景荣.技术创新扩散的理论、方法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4] 许慧敏,王琳琳.技术创新扩散系统的动力机制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6,(1):292-294.

[5] 李平.国际技术扩散对发展中国际技术进步的影响:机制、效果及对策分析[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6] 张海洋.中国工业部门R&D吸收能力与外资技术扩散[J].管理世界,2005,(6):82-88.

[7] 徐建中,徐莹莹.政府环境规制下低碳技术创新扩散机制――基于前景理论的演化博弈分析[J].系统工程,2015,(2):118-125.

[8] 王珊珊,王宏起.技术创新扩散的影响因素综述[J].情报杂志,2012,(6):197-201.

[9] 闫振宇.技术创新扩散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07.

[10] 廖志高,徐玖平.一类技术创新扩散模型的稳定性及其应用[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7,(8):65-74.

基金项目: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与发展规划咨询研究”(项目号:2014-ZD-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号:71233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