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毕业教育

大学生毕业教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毕业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学生毕业教育

大学生毕业教育范文第1篇

一、对听课、评课、议课、试讲及正式讲课等教学情况的概述

自9月10号起开始听课,先后听课大约有100多节,并且作了听课记录。听课后,与指导老师、实习老师交流,将心得体会记在日志中。听完公开课后,也与实习老师们一起评课议课,获益匪浅。在自己正式讲课前,认真备课、修改教案;曾多次试讲。自第一次走上讲台正式讲课后,就不断听取指导老师,实习老师们及学生们的意见,在不断总结与改进中探索有自己特色的讲课技巧与风格。先后在高一(1)班、高一(6)班讲课4个单元;评讲考试试卷3次及周清试题若干次;批改作业,早、晚自习辅导也不曾落下;监考,阅卷,组办英语文化季活动,参加学校的各种教研会议、各项活动也都尽力做到最好。

二、对自己英语课堂教学优缺点的总结

结合指导老师、实习老师、同学们的意见以及自己的思考,我对自己此次英语课堂教学优缺点做如下总结;

1。课堂流程整体把握不错,上课有章法,遵循纯阳学校规定的“四步流程教学法”或“PPP”教学法等。

2。课堂上教态自然,教学耐心;常微笑,常鼓励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平等对待。

3。讲解知识点的同时,能注意学生能力、策略、情感及态度的培养。

4。板书的设计与书写需要提高;课堂举例要有意义,要举经典例句

5。讲具体的一节课要有重点,要有简明的课堂小结

6。声音要再洪亮一些,有升降。

7。对睡觉、玩手机的学生管理应该严厉一些

8。在讲解知识点时,要按照考试大纲分轻、重。

三、对英语课堂教学与考试的思考

大学生毕业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国;印度;创业教育;启示

一、创业教育内涵、背景及意义发展

“创业教育”(enterprise education)的概念最早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89年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的,即“从广义上说,创业教育是指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使其具有首创、冒险精神、创业和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的教育”。[1]由于当时创业教育思想还不完整,所以对“创业教育”的概念还只局限在“事业心和开拓教育”上。

二、印度大学生创业教育

创业教育在印度已有几十年的历史,至今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发展相对比较成熟。印度的创业教育发展较早,在1966年就已经提出“自我就业教育”的创业教育理念,鼓励学生毕业后自谋出路。印度政府1986年的《国家教育政策》中明确要求培养学生“自我就业所需要的态度、知识和技能”。[2]旨在鼓励学生毕业后自谋出路,并为此而教育和培养学生,使他们“不仅是求职者,还应是工作机会的创造者。”

具体而言,印度高校的创业教育是以岗位职业培训为内涵,或以企业家速成为目标,围绕解决就业问题出发,依靠课堂教学,直接采用国外的原版教材,积极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技能,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在创业就业理念方面,印度的创业教育强化以项目为中心培养创业人才,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师资力量方面,印度大学的创业学课程是本校教师和访问教授共同承担,本校的教师主要教授理论部分,访问教授主要承担实践部分,从制度上为高质量的创业教育师资提供了保障;在课程设置和学科建设方面,印度已有超过100所大学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也有部分大学和机构提供创业教育的专业学历;在创业教育模式上,印度的创业教育模式大致可分为师徒制学习策略模式和导师制学习策略模式;在实践方面,印度的大学也非常重视创业实践教育,很多大学成立了创业中心,并且设有乳化器,在印度经常会有学校组织的全国性甚至是国际性的创新大赛、创业大赛,这些比赛对于促进创新、倡导创业很有好处。

三、中国大学生创业教育

在我国,创业教育理念的提出开始于1999年1月公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其中提到要“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同年,举行了首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并且产生了数家学生公司。之后,随着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成为高等教育甚至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在知识经济时代,创业教育作为一种培养“高素质、创造型”人才的先进教育方式,日益引起我国高等院校的重视。

四、中印大学创业教育比较研究及启示

同为发展中国家,印度创业教育的发展也远比我国成熟。印度的创业教育发展较早,在1966年就已经提出“自我就业教育”的创业教育理念,鼓励学生毕业后自谋出路。印度政府1986年的《国家教育政策》中明确要求培养学生“自我就业所需要的态度、知识和技能”。旨在鼓励学生毕业后自谋出路,并为此而教育和培养学生,使他们“不仅是求职者,还应是工作机会的创造者。”印度科技部于1982年成立了“国家科技创业人才开发委员会”,并实施长期科技创业人才开发计划。为了解决就业问题,印度政府还提出创业教育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技能、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很多大学还成立了创业中心,一方面把教师和学生的研究成果及时转移到企业中去;一方面积极组织各项创业大赛,如印度管理学院创业中心每年举办的国际商业计划书大赛,该项赛事已经成为亚洲最大的商业计划书大赛之一。这些比赛对于促进创新、倡导创业很有好处,也有助于学生建立全球化的创业观点和取得创业的机会。

五、中国大学创业教育的未来发展

大学生创业教育对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发展知识经济社会、缓解当前大学生严峻就业形势、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促进大学生自我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和现实意义。是“解决就业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措施,是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有利条件”。针对我国目前高校创业环境还处于起步阶段,无法为创业教育提供完善的环境;创业教育尚未形成科学的理论体系;创业教育缺乏系统课程设置;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创业教育资源配置不足,创业实践环节薄弱等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和改进:

(一)加强创业意识教育,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

1.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建设创业教育学科体系。“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应遵循整合课程结构与围绕培养学生创业基本素质的目标开设核心课程相结合的原则。同时必须实现创业教育大纲法制化,把创业教育的内容融入教学大纲中,优化创业教育计划,把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同大学的远景目标联系在一起。”

2.根据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建立合理的课程计划;根据把整合课程结构与围绕培养学生创业基本素质的目标开设核心课程相结合的设计原则,整合课程结构,即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智力教育与非智力教育进行整合,应该体现在公选课上。核心课程应该体现在本科课程和研究生课程上。

(二)建设创业教育师资队伍,进一步加强创业教育科研工作

我国大学的创业教育起步较晚,许多高校对毕业生仅存在于“就业教育”阶段。加强创业教育师资水平建设,首先要应采取专兼结合的方针,根据课程内容选聘优秀的专职教师主讲创业课主干课程。提高创业教育的课堂教学效果。在加强专职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学校可聘请知名企业的老总或创业成功人士担当兼职教师,结合实际案例教学。兼职老师可以以丰富的社会阅历和成功经验为背景,生动的进行创业教学和指导学生的创业实践活动。其次,加强师资建设还要注重创业教育的师资培训。应以师资培训为渠道,加速创业教育的系统化、科学化;加快创业教育进入课堂和实践活动的开展。

(三)改进创业教育的方式和方法

1.创业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应该构建以创业教育为龙头,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文化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的内容体系和以学科课程、活动课程与社会实践课程相互结合。

2.搭建创业实践平台,注重创业实践锻炼“创业教育中心的主要职责是构建科学、合理的创业教育课程计划、创业教育研究计划和外延拓展计划等。

3.优化创业实施环境,形成社会创业氛围。学会可以把杰出的创业者吸引到大学校园里来,共同分享他们的创业经验和经营理念,激发大学生创业灵感。

4.创业教育与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社会活动课程主要由创业教育中心想方设法安排学生深入创业企业去观摩或实习,也鼓励学生带着创业方案到企业去检验可操作性,甚至还可以在某个创业岗位上练练手,从中获得一些创业理论与实践上的经验。

(四)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实践活动

开展创业教育活动是创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校企结合”的创业教育模式,创业教育只重视知识传授和一定程度的技能培养是很不够的,还应该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的机会,在实践中培养创业精神,掌握创业知识和技能。印度高校和社会团体每年都要提供大量资金资助学生开展创业活动,并通过竞赛等形式挑选一些学生的创业项目进入“孵化器”。我国自90年代以来也组织了几届创业大赛。但相比之下,我国高校在这方面的工作显得比较薄弱。因此,高校在实施创业教育过程中,我们应更加重视和加强学生的创业实践活动通过开展一些诸如创业计划竞赛、参观创业企业、模拟企业管理举办创业沙龙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创业兴趣,增强学生的创业体验,检验学生掌握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的情况。加强舆论引导与媒体支持,着力打造大学创业人才选拔平台。

总之,在中国正走向新时期创业的紧要关头,高校应该站在创新时代前沿,以前瞻性思维应对时代需要,为中国创业跨入历史性新时期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与生力军。

参考文献:

大学生毕业教育范文第3篇

毕业生就业工作成为所有高校师生和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整个学校教育过程中的最后环节,是学校完成了学校教育任务后向社会输送人才的重要环节。

针对就业问题,我国很多学者也进行了研究:毛振明教授(2011)认为是学校体育发展存在很多问题,教育管理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强化体育教育功能。季克异、黄汉升(2003)认为高等学校体育专业要培养全?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增强就业市场竞争力。潘家武(2007)认为高等学校体育专业毕业应进行必要的教学改革,根据就业需求按排课程。谢欢(2010)认为高等学校应多开展体育社团活动,能够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业精神。不同的专家学者都有不同的见解,而改变就业状况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经过不断研究、不断完善。

1 体育教育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和问题分析

1.1体育教育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

由近两年体育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和用人单位提供的就业岗位信息比较分析可知,人们泾济水平的提高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人们把健身休闲运动作为新的消费热点和生活时尚,体育社团、体育?乐部、社区体育馆、大众健身房等各种体育场馆设施日益完善,体育专业毕业生社会需求量较多,就业渠道比较广,就业对口率也较高。

由于机关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中小学体育教师由教育主管单位统一招聘,对毕业生就业时间和需求数量有较大限制,体育教师专业大学毕业生求职竞争更加激烈。但农村义务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政策性就业渠道,为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缓解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压力,扩宽了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人才需求。

1.2体育教育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

针对近两年毕业生就业情况,我将其影响因素归纳为以下几点:

1.2.1 毕业生选择少,信息量少,就业渠道窄,

由于教育专业毕业,大多数都选择当老师,而且选择去中小学,这就缩减了就业面。除此之外,还有不少人因为找不到工作而选择进入企业、服务行业、在家待业、自主创业等,另外随着高校应届毕业生应征入伍工作持续开展,体育专业大学毕业生选择入伍人数也有所上升,而行政事业单位类就业比例最低。此外虽然还有包括考研升学、自主创业、西部计划等就业去向,但依然选择太少。

目前,我国高校的就业市场大多数是建立在以学校为中心的小规模的临时性市场体系,市场供求量小,而且信息量不足,体育专业的信息量更显不足,毕业生获得就业信息的途径3.45%是通过熟人介绍,11.74%是通过人才市场,26.81%是通过网上查询,而50.42%的大学毕业生需要靠自己去寻找信息。通过对照,大学毕业生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就业信息方面有明显的差异,体育教育专业的毕业生能得到的信息就更少。

1.2.2 就业单位地理位置的选择

目前,中国地区发展差异较大,尤其是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相比较,各种体育硬件设施还不到位。这就造成了体育教育专业大学毕业生在毕业后多数都选择到较发达的地区任职,导致这些地区人员相对饱和,不能解决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

1.2.3 学校体育的处境对体育教育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影响

虽然体育教育专业大学毕业生有大多数人会选择教育系统,但由于不喜欢选择在中小学当体育教师,毕业生在择业时一心只想到高等院校工作、大城市和富裕地区谋求职位,很少考虑到需要人才的经济欠发达地区,结果造成体育教育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更加困难。

1.2.4 大多数就业单位用人要求

当前,大多数就业单位用人要求对知识和素质要求相对较低,有很多工作岗位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要求不高,普通劳动力就能?任,这很大程度上冲击了大学生的就业机会。而就从事体育方面的工作类型来讲,越来越倾向于时尚体育、体育舞蹈、武术、篮球、健美操等热门专业,而其他体育专业的同学则在同等条件下相对竞争力较小。用人单位在专业的选择性上又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多数体育教育专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

1.2.5 体育教育专业大学毕业生对就业政策的了解

大多数体育教育专业大学毕业生对我国现行的就业政策不太了解和不了解;由于毕业生对就业政策的认识不足,就业的盲目性增加。

1.2.6 体育教育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要求偏高

受社会制度的影响,多数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毕业生的家长依然希望他们选择体制内就业。比如政府机关、垄断行业、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因为,总体而言,这些部门和行业就业稳定性相对较高,收入相对稳定,也有利于个人发展,所以,成为多数大学生的就业首选。相反,选择体制外的大学生就业相对较少、

1.2.7 体育教育专业大学毕业生文化素质的缺陷

由于受体育教育专业限制,该专业毕业生本生文化知识相对较差,又因长期致力于体育方面训练、技能、理论等相关学习,致使其在文化素质上大打折扣,对其他专业知识缺少接触学习。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有更多的工作机会摆在面前,也无法把握,因为缺乏相对应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去承受这份工作。例如:公务员的考试和其它公招考试。对体育教育专业大学毕业生相当困难,文化素质的局限也是本专业毕业生择业一大影响因素。

2 对策和建议

2.1建立健全体育教育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服务体系,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应当积极调整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专业和课程设置,坚持以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设置体育专业,多开设热门的体育专业,坚决砍掉不实用的专业,以就业为导向调整专业课程设置,逐步走向根据社会需要设置体育专业,以社会需求定培养方向的道路,增强本专业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性。使学生学有所用。

特别是在当前体育产业化的浪潮中,高校可依据社会需求适时培养一部份体育经营人才和体育经纪人,在体育专业中增设体育经营管理方向、时尚体育、体育舞蹈和体育经济等人才培养方向,引导体育专业学生以体育专业为基础,努力学习各门文化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提高核心竞争力,满足职业发展需求,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2.2拓展工作思路,创新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就业指导方法

开阔视野,拓展本专业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途径,逐步实现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全员化和社会化,形成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家庭和学生共同参与的互动式工作格局。

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运用现有的科技资源,如手机、微信、qq、微博等,为学生提供广泛的就业信息,与大学生多沟通、多交流,及时了解他们在求职中遇到的问题,并鼓励他们自己寻找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以便在日后的工作中能够独立面对问题,实现自身价值。学校应建立良好的信息服务体系,根据本专业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需求,提供个性化、深度信息服务,为学生与学校、学生与用人单位建立起畅通、直达的沟通渠道。

加大本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力度,通过自主创业可以为本专业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锻炼机会和兼职就业平台,全面提高本专业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并改善本专业大学生“就业难”的就业现状。

2.3思想教育引领,指导本专业毕业生明确职业发展方向

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教育工作是学校政治思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高校和谐稳定大局。高校应坚持以学生为本,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作用,宣讲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鼓励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调整就业心态,调整就业期望值,准确定位,明确职业发展方向。结合实际,完善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系统思考和研究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交流能力。帮助学生发现、发展各自的志趣、潜力和特长。提高大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今的就业市场,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学校应引导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珍惜就业机会,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中多学习、多操作、多磨砺。鼓励毕业生走入基层,走入广大劳动群众当中,,服务农村教育和民办教育。除传统体育岗位和相对集中的竞技体育工作外,积极引导毕业生参与全民健身领域,拓展就业渠道。与此同时,学校要培养毕业生吃苦耐劳、勇于挑战和永不服输的拼搏精神,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积极实现职业理想和人生价值。

大学生毕业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经济学视角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3-0155-02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教育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在高等教育持续发展并为我国提供大量人才的同时,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并且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更加严峻。尽管大学生在劳动市场中占有一定比重,但是市场对于学生的接受能力却不能承受毕业生增长的人数,如何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变得更加紧迫。

一、我国毕业生就业现状

自1999年开始,我国高校连续十年实施大规模扩招政策,招生数从1998年的110万增加到1999年的165万,从人力资源大国逐渐步入人力资源强国。2003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17.8%,自此进入了大众化发展阶段;2009年毛入学率达到24.3%;2013年毛入学率达到34.6%。招生人数的不断升高使得毕业生人数更是逐年累积,就业形势并不乐观。2013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为699万人;2014年人数达到730余万人,2015年人数更是增至750万人[1],就业人数不断刷出新高,再加上以前年度失业的大学生,就业生的群体不断扩大,毕业生就要面对更大的就业压力。

二、基于经济学视角分析我国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一)从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角度

从数量上分析,大学生毕业人数不断累积增加,供给量已经远远超于需求量。需求上虽然国家经济的增长增加了许多就业机会,但是从奥肯定理中分析得出:GDP变动与事业变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负相关性[2],即GDP增长3个百分点,失业率将下降1个百分点左右,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不一致。并且随着金融危机的影响没有完全消除,很多企业减少岗位需求,影响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这些情况都使得劳动力总体来说供给超于需求,并且会持续一定的时间,进一步造就了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3]。

(二)从经济发展模式角度

经济结构的变动也会使得劳动力供求不平衡,加重就业问题。经济结构的变动就是劳动力的素质与岗位需求相矛盾。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由粗放型转化为集约型,从外延型到内涵型的增长方式更加注重对科技的使用和岗位人员技能的提升,这也从另一方面加大了对毕业生的素质和技能要求。

(三)从毕业生自身角度

大学毕业生人数不断增长的同时,教育质量却日趋下滑。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放松自我约束,没有精于对专业课程的学习,使学习成果并不理想,毕业时竞争力低,就会增大就业压力。同时,大学毕业生对于就业区域的选择形成了就业结构性矛盾。根据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来分析,教育把劳动力市场分为了不同的层级,现在的毕业生都向往经济发达地区(即一级劳动力市场),他们想要实现更高的自我价值,当然也不排除盲目跟风和攀比的心态。致使经济发达地区就会涌入更多人数的大学毕业生,导致人员过剩、竞争加剧。而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和基层地区(即二级市场)则聚集毕业生人数较少,同时竞争减弱[3],造成了严重的区域发展不均衡,劳动力配置不均衡。

如今大学毕业生多数为90后,这个时期的学生独生子女居多,较上一辈人享受更多的物质资源和教育资源,家人对于子女的关心及期望程度都较高,使这部分毕业生对于工作的选择也更为谨慎,不只仅限于找到工作,而是期望找到自己和家人都满意的工作,从而进一步加大了就业难度。

随着高等教育成本的增高,增加了大学毕业生对工资的期望值[3]。大学毕业生在求职时对工资的标准有预期的界定,面对就业机会,当低于自己标准或期望值就会拒绝,再去寻找下一个机会;当高于自己标准或期望值才会接受,这个过程中消耗了更多的就业成本。

三、解决我国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一)强化经济均衡发展,促进人才合理流动

我国地区之间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均衡造成了劳动力发展不均衡的现象,国家应增强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在不同地区之间协调发展,向偏远落后地区多实施经济政策,鼓励激发人才向这些地区流动。同时,国家应加速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并促进各产业的联系,从总体上提升经济发展水平,为大学毕业生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

微观上,国家应健全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完善就业体系,提升对就业的服务质量,实施更有利于就业的政策,如人事制度、户籍制度的改进等,为大学毕业生的合理流动和充分就业提供保障。同时,还可加强对大学毕业生提供职业发展培训和做好一定的岗位宣传工作等。

(二)高校应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调整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应推进教育教学改革,针对社会和经济需要发展,调整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生全方面的素质提升、综合发展,使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同时,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同步发展。

其次,高校还应加大对办学硬件设施的投入,改善基础性办学条件。向学生提供高质量的课程体系,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加强教学管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效果,从而提高大学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

最后,高校应加强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培训、讲座,如职业发展、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教育等,让学生了解当今社会的就业形势、明确目标、清楚自身定位,并用良好的心态面对就业的压力,适当地进行自我调整,为进一步就业做好准备。

(三)毕业生加强自身素质,提升就业能力

首先,大学毕业生要了解自身定位,认清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现在大学毕业生对工作的期望值较高,对工作地域和工资水平都有高的定位,过多的条件限制往往会使自身错失就业机会。这就要以正确的态度面对就业问题,确定合适的工作期望值,实现就业。

其次,大学毕业生要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能力。这就要求大学毕业生更加专注于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也要加强自己的实践能力,多参加社会实习,让理论与实践更好的结合。更重要的是,应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如人际交往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在校期间可以多参加学校社团和学生会活动,真正做到全面发展,成为新时代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顺利实现就业。

参考文献:

[1] 中国教育在线2010―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调查[Z].

大学生毕业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基地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24.191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24-0-02

1 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据教育部统计,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82%的高校开设了创新创业的必修课或选修课,开设创业教育的课程门数比去年增加了14%;设立的创新创业资金达10.2亿元,吸引校外资金达12.8亿元。高校设立的创业基地数量也增加了18%,场地面积增加了近20%,大学生参与创业创新活动的人次达300多万人次。但我国大学生的创新创业之路并不平坦,仍存在许多问题。

1.1 创新意识淡薄

我国大学生创新意识不强,受“公务员热”“事业编热”影响,大多学生争抢走“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就业道路,面对残酷的就业形势,缺少开辟属于自己道路的信心和决心。大学生创新意识相对淡薄,甚至甘愿充当网络的“商”,俗称“网络代购”,仅仅局限于去做一些低端品牌的线上推广和销售,而没有真正投入到某种产品的技术研发当中,陷入了“山寨多、原创少,专利多、应用少,技术多、产品少,互联网创业多、实体创业少”的怪圈。许多大学生创业难以实现从0到1的突破,难以把产品转化成商品。

1.2 自我认知能力差

我国大学生有满腔的创业热情,但缺乏指向性,也没有一个明晰的创业目标。缺乏自我认知能力、更缺乏对社会的认知能力。在开展一项创业活动时,往往缺少对现有行业的市场情况调研和评估,造成满腔热血无用武之地的尴尬境地。在学校时并没有经历过严格的企业经营训练,缺乏实际经验的积累,往往出现“眼高手低”的现象,同时对市场对自我的预期过高,难以赢得社会认可。

1.3 创业风险高、成功率低

传统意义上的创业对象一般是针对刚刚毕业或已经毕业多年不满现有工作,离开工作岗位投入到社会浪潮中,自选行业、自谋职业的青年。但近年随着我国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不断重视,高校已开始不断加强对在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虽然目前在校大学生创业多,青年创业氛围浓,但我国仍缺乏与之相适应的政策、指导和保障,创新创业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实用教育。教育部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教育系统深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

2 韩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韩国的创新、创业教育真正始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当时韩国众多企业破产,就业形势十分严峻,许多韩国学生不堪就业压力负面情绪不断。为了缓解低迷的就业形势,韩国政府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政策,提出“创新创业”政策,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创业就业的大潮中来。近年来,韩国大学生的创业就业形势非常良好,很多学生都得益于国家给予的创新创业政策,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以及自身努力下在各自的领域赢得了一席之地,同时也增强了更多大学生的创业信心。

2.1 实训基地众多

韩国几乎每所大学均设立专门的创业实践基地,这就像一个大规模的实训场地,基地主要由企业实践基地和校内实践基地两部分组成。企业实践基地――也就是目前我国提出的“校企合作”,但韩国的高校与企业合作并不是一句空口号,韩国高校真正的与企业签订相关合同,学校有义务向企业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及人才输送,企业也有责任为学校培养具有实践经验的优秀学生。企业就是学生实现经验积累的“训练场”,不需要学校花大笔资金为学生构建模拟的实践地点,而是真正融入到企业工作中去接受真正意义的训练。而校内实践基地是在校园内部,学校建立的与创新创业相关的实验室、工作室,韩国的校内实践基地相对灵活,不是单一的教师在教室或实验室为学生讲授某种仪器设备的应用,韩国大学更看重学生本身的动手能力,例如,艺术类摄影专业的学生可以外出为某杂志拍摄封面,可在校内实践基地内开设艺术摄影棚,为其他学生或校外的人员提供摄影服务;美术专业的学生可以在校内实践基地开设个人画展,也可以将美术作品做线上或线下的拍卖,并根据顾客的要求做各种修改,还与基地内其他行业的产品实行套餐化、捆绑式销售,可根据客户的要求做随机应变的处理;建筑类专业的学生在基地内做模拟建筑的设计和建造,模型与实际建筑有着严格的比例设定,用自己的双手亲自构建自己梦想的象牙塔,在构建的过程中亲身感受建筑的实用性和美观性。

2.2 政府强大政策支持

韩国政府规定中小企业需向大学提供一定的创业基金,以企业的发展有效带动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发展,创业基金不仅为学生提供资金的同时也为优秀的创业学生提供奖励,以鼓励大学生积极投身到创新创业活动中来。

2.3 高校设置专门的创业教育理论课与实践课

韩国十分重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并不仅局限于书本上和课堂上的教育,更重视实践课上学生的具体表现,不以理论知识分数高低定学生的成绩,而是以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为核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求得真知。

2.4 师资力量强大

韩国的创新创业课程必须由有过在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担任,此类教师既可以是在企业工作的外聘教师,也可以是曾经在企业工作过又回到大学校园任职的教师。他们着重为学生讲授如何运用学科知识于实际学科领域土壤之上,并将最新的相关学科的动态传递给学生,使学生接受最新的知识引导和技术支持。

3 韩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经验及启示

3.1 加大实训基地的建设

韩国的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十分完备,基本覆盖了所有的学科和领域,只要有相对应的课程设置就有相应的实训基地对口实践。学生能实现将书本所学知识迅速的在实训基地得以施展。一方面使其很好的理解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也激发其进行自主创新创业的兴趣。使理论知识能从纸上“跃然”于实践之上,并能得出其所期待的“真知”。

3.2 培养创新创业教师专任教师

韩国大学的创新创业指导工作已兴起许久,在实际的应用过程当中也探索出了有益途径。我国还没有形成如此精英的专业化、专职化教师队伍,还仅局限在就业指导这一理论的层次,并没有建设成与创新创业相对应的专门学科,教师仅仅能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大多数教师并没有任何企业或其他行业的实际工作经验,我国教师体制相对单一和狭窄,并没有吸引一些真正资深的行业人士加入到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当中。

3.3 推行校企合作体制

韩国由政府牵头,以学校为主体,企业为依托积极推行校企合作的体制,而中国仅仅由高校积极寻求与企业的合作,可以说政府干预的力度并不十分明显。在此过程中,企业也相对被动,企业对于在校大学生的任用还持有一定怀疑态度,甚至一些企业的观念存在一些问题,并不愿意浪费时间和金钱与学校建立合作,致使我国的校企合作收效甚微。

3.4 鼓励学生形成创新创业精神

韩国是一个有着基督教信仰的国家,其国民整体素质较高,政府重视对大学生的精神世界的营造,十分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韩国政府有意在大学生中塑造企业家、科学家、优秀科研技术人员的光辉形象,激发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的美好向往,鼓励学生形成愈战愈勇、实践出真知的理念。

4 如何促进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

4.1 加强学生工作部门与就业工作处的有效对接

目前,我国高校学生工作处下设的各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具体负责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以及各类信息的统计和搜集工作,而就业工作处负责全校各学院各类就业信息的和汇总。应充分发挥两个部门的优势。加强学生工作部门与就业工作处的有效对接。学生工作办公室不仅负责各类信息的统计而应朝着对学生创新创业的专业化指导迈进,做好学生与专业教师的桥梁作用,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成果化、实践化。积极开展与创新、创业相关的系列活动。丰富创新、创业的活动载体。充分利用学生社团的优势作用,用学生社团带动学生创新、创业,同时又用学生创新、创业的成果指导社团的工作。校学生工作处做好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推广和宣传工作,有效帮助学生的成果社会化,既能服务于社会又能实现一定的商业价值,让学生看到自身创新、创业活动的积极成效,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以学科分类,适时帮助学生做好市场调研和分析,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协同发展。加强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需要协同发展,学校应挥动其创新创业的大旗,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才能为学生指明道路和方向。从加强科技服务体系、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强化创业投资引导、丰富创新创业的活动载体、加强分类指导等五方面进一步发展众创空间,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

4.2 积极加大创新创业场地建设和科技投入

加大创新创业场地建设和科技投入。应设立专项资金,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纳入高等学校综合投资规划予以支持;建立个性化培养教学管理和学籍管理制度,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更宽松的软环境;将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作为衡量高校办学水平、考核领导班子的重要指标,纳入各高校教育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和学科评估指标体系,并列入高校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和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4.3 努力搭建教育平台与实践平台

积极构建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平台与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教育平台以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为抓手,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推进学科专业协同、交叉培养人才的机制;实践平台则让具有创业意向的学生通过高校社团组织、各类研究基地、科技园等平台实现自身创新创业能力多维发展。两个平台应做到“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实践平台以教育平台为基础,教育平台以实践平台为依托,两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教育是实践的根基,实践是教育成果的转化。

4.4 力争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科研、校园文化的有机结合

与专业结合突出交叉融合,高校应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设立创新创业学分;以科研引领创新,形成国家、市、校三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体系;设立创新创业奖学金,选树创业典型,以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让创新精神在校园蔚然成风。

4.5 建立健全保障机制

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离不开教师的专业指导和技术支撑。创新创业的主体是学生,而打造主体的推动者即是教师。所以,高校应注重对创新、创业专任教师的培养和塑造。推动教师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做好师资、资金、管理和评价等保障机制。重视对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意识和能力建设,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5 结 语

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高校如何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还需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需要大学生的重视,我们仍需借鉴国外优秀的经验和启示,并结合我国大学生创业就业的自身特点,立足于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情况的基本现状,稳步推进我国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校教师,也应与学生共同努力,在创新创业的道路上继续做出有益的探索,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使其成为推动我国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主要参考文献

[1]孙启林,安玉祥.韩国科技与教育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韩丽霞.大学生创业指导教程[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

[3]谭福河.韩国政府对大学生创业支援之借鉴意义[J].山西教育,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