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学习的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初中生物;语文特点;课堂教学;策略
生物是一门直观性极强的学科。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通常会利用实验的方式引导学生对生物的特征进行观察,因此,生物教学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创造性思维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对于初中生物的教学目标提出了更加系统的要求,即学生不仅要实现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升,还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完成情感的培养以及价值观的塑造。而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学语言营造的课堂氛围是课堂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其对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的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初中生物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通过学科的融合,发现生物学科和语文学科之间的联系,并充分发挥语文教学方法的优势,提高生物教学的有效性。
一、初中生物课堂语文特点
课堂教学氛围是对学生进行教学渗透的主要途径。在初中生物教学中,一方面,教学语言基于学科的特点要求严谨和科学;另一方面,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教学目标又对课堂氛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在学科融合的背景下,语文作为工具性学科,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从初中生物教学而言,其语文特点主要体现在运用语言的艺术性营造课堂氛围上,具体表现为:(1)科学性。生物知识都是经过严格的科学论证而得出的结论,例如,对细胞结构的阐述就是历代的生物学家利用显微镜对动植物细胞的细致观察而得出的结论,因此,其语言不仅要符合科学的逻辑,更要符合科学的精神,而这与语文表述的逻辑性密切相关。(2)严谨性。生物学科语言的严谨性和科学性是相辅相成的,科学性的语言通常都有深厚的逻辑作为支撑,因此,生物语言在实验的基础上,为知识论证找到了大量的事实根据作为论据,以有效地确保了生物现象、生物规律解释的严谨性和逻辑性。(3)生动性。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有许多内容是现实生活中难以观察到的,许多生物规律包含着深刻的抽象逻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从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出发,在保证知识准确的基础上,让学生在活泼的课堂氛围中缓解知识理解的难度,提高学习的热情。(4)情感性。生物学科中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而这与语文学科不谋而合,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艺术性的语言描述,让学生在情感教学中陶冶情操、进而激发其心灵共鸣,提高对知识的感悟,并树立热爱生命、敬畏自然的思想观念。
二、目前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许多教师已经认识到了创设课堂氛围的重要性,并有意识地利用语言对学生进行引导。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束缚,许多教师在教学方法运用中常常脱离人文理念,使教学过程陷入僵化单一的困境:(1)课堂导入不够准确,即有些教师在新课导入中,往往不能抓住已经学过的生物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联系,在课前导入的过程中也无法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恰当的语言沟通,从而造成了学生在简单、乏味、缺乏针对性的语言中失去了学习新知识的欲望。(2)教学切入点选择不恰当,即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找到生物与语文学科的切入点,就可以让整个教学环节水到渠成.但是,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法抓住时机切入语文教学,从而错过了教学的良机,使学生难以顺利实现知识点的突破。(3)教学评价缺乏激励性。初中阶段正是学生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在教学中,教师利用激励性的语言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是情感教学的基本要求,但是在实践中却忽视学生的情感,有意无意地对学生的错误进行讽刺,从而严重影响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
三、如何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语言运用的有效性
(一)找到教学切入点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面对的是不同的学生个体。不同学生在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初中生物教师应该重视知识与学生主体之间的联系,准确把握知识切入点,为不同层次学生的难点突破找到思路。例如,在“观察植物细胞”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利用特殊的实验语言,让学生融入教学环节。在实验中,教师可以利用问题引导,让学生回顾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了解实验器材、实验物品以及观察任务,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就会在任务的引导下,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完成学习目标。
(二)发挥情感教学的作用
教学实践既是知识的传播过程,也是情感的融入过程。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只重视对知识的传递,而忽视了对学生情感的培养,使得许多学生难以真正融入到学习中来,进而影响了学生情感的调动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而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初中生物教师应该通过对语文特点的运用,在教学中融入人文情感,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教学实践中来,进而改善师生关系,提高教学质量。
(三)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言激励
课堂上的语言激励可以让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信和成功的体验进而调动其学习的兴趣,诱发其主动学习的动机。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语言的艺术性,并通过融合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特点,让学生在恰当的语言语气中得到情感的安慰和思想的启发。例如,当学生在学习中出现不自信心理时,教师应该给予学生一定的心理指导,从而帮助其突破心理障碍,树立主动学习,敢于挑战的自信心。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由于其学科特点,生物课堂语言也呈现一定的特殊性,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有效地利用生物的学科语言,转变教学理念,优化教学环节,从而让学生在科学、严谨、生动、有趣的语言中发现生物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生物课堂学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1]代玉杰.多元化教学提升初中生物课堂效率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5(12):129.
[2]黄日顽.新课程改革下初中生物教学特点分析[J].求知导刊,2016(11):32.
1 掌握新教材的主要特点
推行新课改后,教材有了很大的改动,作为教师,必须透彻地理解新教材的主要特点,才能上好政治课。我们可以通过参加课改培训班,自学等多种形式来掌握新教材的主要特点。大体而论,新教材主要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1 以学生的生活主题为经(主线),以课程学习内容为纬,体现了综合设计编写教材的思路。教材打破学科分割,将适合初中学生发展特点和需要的相关教育内容加以整合。
1.1.1 每个单元都尽可能地整合了与主题相关的道德、法律、政治、国情、心理等方面的内容。生活是一个整体,在任何一个事件中都可能包含政治、伦理、价值观、心理等各个方面的因素。教材突破以往根据学科体系编排内容的局限性,避免了割裂生活、孤立看世界的不足,在生活事件中渗透各方面的教育。例如,在“学会学习”单元中,既有学习心理、学习方法的指导,又有珍惜时间、正确娱乐、文明休闲的价值引导,还有合作学习、互相帮助的道德教育,等等。另外,教材重视以品德教育为核心,注意在综合的同时做到自然的渗透。
1.1.2 每个单元都将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加以整合。品德培养过程是认知、情感、能力等各方面均衡发展的过程。教材突破以往偏重知识传授的局限性,在每个单元中都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知、情、意、行各方面在心理与道德发展中的作用,同时促进这些心理要素的进一步发展。例如,教材中广泛采用了体验、讨论、阅读、角色扮演等课堂活动方式,为发展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培养道德情感,养成相应的行为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1.1.3 整个教材考虑了前后呼应,层级衔接,螺旋上升。每个单元既相互独立,又是整个教材体系中相互联系着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例如:在第一册第一单元中安排了规划初中三年生活的内容,在第五单元中有对一个学期生活的回顾与对未来的展望;第一册主要是从个人生活的角度展开,第二册就开始从个人生活扩展到他人的生活、集体的生活和社会生活,如第二册中“无序与有序”就是讲生活的规则问题。
1.2 充分体现以正视和提升学生的精神需求为本。 无论是以思想政治的要求为切入点,还是以生活事件本身为突破口,都强调不回避学生客观存在的真实感受。如学生得失及成长中的喜怒哀乐,设法通过恰当的活动方式,使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审美、道德理性自然提升,尽可能使活动本身自然、贴切而不主观游离。
1.3 严肃地追求思想内涵与意趣的深刻和品位,注意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进行消化和思考的空间,以提升学生道德思维的品质。重视情感与理性的内在结合,并特别重视情感体验在思想品德发展中的重要性。
1.4 重视活动和实践,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教材高度重视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设计了丰富多样的活动和实践内容,引导学生在活动和实践中观察、感受、体验和思考,从中获得思想品德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2 明确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果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围绕着人的培养目标来设计和决定的,要上好课改后的政治课,我觉得必须掌握、理解新课程的具体目标。
2.1 转变课程的功能。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知识中心”的教学模式,因此,教育目标的三级层次是:①知识,②实用技术,③态度和技能。而在知识呈爆炸性增长的时代,掌握知识的多少已经不是最重要的,而如何掌握知识才是至关重要的,这个道理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我们应该重新审视传统的教育目标层次,追求一种新的教育目标层次,那就是从知识实用技术态度和技能的顺序转向态度和技能实用技术知识的顺序。当然,教育目标的新三级层次没有忽视传授知识技能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但反对把知识作为追求的惟一或首要目标,而是强调具有技术行为素养的人(关心变化和革新,有批判精神和团结精神,富于责任感和思想自主的人),更适合于学习和更新自己的专业和文化知识。学生对待基础知识的情感态度和能力不仅直接影响到知识的获得,而且关系到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否确立,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能否发挥以及学生主体性的培养。
2.2 优化课程的结构。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我国现行中小学课程由于门类过多,强调学科本位,课程内容缺乏整合,从而导致课程内容“繁、难、多、旧”,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减少了学科门类,新课程设置的一大突出特点是九年一贯、整体设置,加强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根据时展的要求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综合或分科课程,供地方和学校自主选择。
2.3 更新课程的内容。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现代科学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学校里教的和学的知识再多,也无法赶上知识更新和增长的速度,课程教材也总是滞后于科技的发展、社会的发展。新课程大胆地删减、压缩脱离社会生活实际的学习内容,大力更新课程内容,大量增加面向生活、面向社会的内容,精选富有典型性、代表性和趣味性的案例,强调要给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学习效果提供足够的空间和时间的保证。
2.4 革新学习的方式。改变传统课程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按照传统的观念,所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实际上是一句空话,不可能真正实现,在应试教育影响下的课堂教学中,往往充斥着各种各样有形无形的训练,课堂变成了机械训练学生的工厂,死记硬背成了学生沉重的负担。这种机械训练的结果是,学生厌恶学校和课堂,甚至逃学旷课。教师并没有把学生当作课堂学习的主体,而是把学生当成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无生命的纯客体。因此,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把学习方式的转变放在了非常重要的地位。改变学习方式,重视和强调学生自主的、开放的探究学习。
2.5 改变评价的功能。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的实践功能。传统的课程和教学评价重选拔,轻发展;重知识,轻能力;重书本,轻实践;重课内,轻课外;重笔试,轻口试;重量评,轻质评;重结果,轻过程。因此,此次课程改革淡化了评价的选拔甄别功能,倡导发展性评价,突出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都有其目的和方向。作为一个教师,其每一堂课都应有其教学目的,才能根据这个目的,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具体事例进行生动具体的教学,更好地诱导、激励学生去理解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当前政治教学目标遵循知识、能力和思想觉悟的统一,无论是文化科学目标,还是思想觉悟目标,都应当有规范的层次,教师应当在明确教学目标,把握重点、难点的前提下,大胆处理教材,选择教学方法,做到教学活动有的放矢,不追求单纯的模样和形式,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例如《让青春充满活力》的具体教学目标就是:(1)知道青春期心理卫生常识,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调控好自己的心理冲动。(2)了解青春期闭锁心理现象及危害。(3)正确认识异性同学之间的感情、交往与友谊,学会用恰当的方式与异往。
3 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实行新的教学模式
3.1 坚决打破传统的“注入式”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给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机会。传统的课堂教学太注重结构的严谨性,教师一个人占领着,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那时的课堂教学确实把学生当成了容器,不管学生接受不接受,教师硬往学生脑子里灌,这就是“注入式”教学方法。有的教师不管学生消化不消化,理解不理解,一个劲讲个没完没了,学生都听腻烦了,这就是所谓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体现在政治课课堂上,就是教师照本宣科,然后根据课后问题,教师整理好答案,抄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这样的课堂教学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3.2 新的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实行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与过去的教学方式有着截然的不同。新的课堂教学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形成了师生互动的学习方式,整个课堂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应着重体现学生的主体核心作用。也就是说,实行课改之后,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课堂教学不是原来的那种“一言堂”的授课方式,突出体现在教师能够把整个课堂学习的主动权都交给学生,把整个学习的时间都还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在轻松、和谐、愉快的环境中主动探讨知识,学会自学的学习方法。政治课的行文中,不以居高临下的、规范命令的态势向学生传输规范的道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灌输与教训,而是在呈现话题的过程中尽量给学生留下充分参与的空间。话题的叙述尽量少用或者不用“要”、“必须”、“一定”、“应该”等强暗示性的词汇,而是尽可能多地激发学生的自主思考。例如,在政治教学中,教材精心设计了“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活动建议”等栏目,还有多种形式的补白式的活动设计。力求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究性活动获得相应的知识,提高学生的道德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和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种设计以话题引导和问题情景的创设为主,学生可以自主地学习、思考、体验,而不是标准答案的集成。
3.3 把握课堂活动的新趋向。实行新课改之后,无论是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都将发生深刻的变革。实现这个变革,关键是教师要更新思想观念,用新的教学理念去充分认识“开放式”教学模式,给学生带来可喜的变化。我认为政治课课堂学习活动的形式可以采取如下方式:
3.3.1 创设教学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体验活动中去学习。触景生情,以情明理,有助于道德认识的提高。道德情感所触发的爱憎,可推动人们选择正确的道德行为,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各种教学情景,以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如图文结合再现情景,利用教材中的课文和插图引导学生结合图文,展开联想,再现情景,由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从而深入地理解其中的道理。例如讲解《学会负责》一文,在学生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出示图片,包括生活中的事件、爱护环境等图片,激发学生不仅懂得自己应该承担的相应责任,而且还要学会负责。
3.3.2 让学生在交流研讨活动中去学习。政治课本中有很多“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活动建议”等栏目。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己的思想,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和态度。
3.3.3 让学生在转换角色的活动中去学习。思想品德课中有许多生活中的例子,讲述了许多好人好事、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规范等例子。但这可以说是纸上谈兵,学生是否接受了教育,不但要让他们懂得道理,更重要的是看他们是否把道德认识转化为了道德行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求学生脚踏实地,从点滴做起。为扩大教学效果,要把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教育结合起来。要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控制的能力,训练良好的行为习惯。往往可以通过各种课外活动进行行为训练,强化认识,提高自觉性和自控能力。
关键词:远程教育;远程学习;资源开发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2-277-02
远程教学系统是远程教育的运行子系统。而在远程教学系统中,即在远程教与学中,远程学习是核心,远程教学则为远程学习提供资源和服务。教育,归根结底是要通过被教育都即学习者自身的学习行为、学习者自身的认知过程即认知目标的意义建构过程来实现。在远程教育中,由于学生时空上的相对分离,学习者在认知建构上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在远程学习中表现得很简明、很充分。学习者在远程教育院远程教育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支持服务的条件下和情境中,进行自主学习。因此,远程教育中的远程学习具有以下特点。
一、以学生为中心
在传统教育的实践和理论中,最初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一统天下。有时,人们也将传统教育归结为教师、学科和学校三中心体制,或者归结为教师、教材、课堂三中心体制。教师、学科和学校三中心体制的本意是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交互作用关系中以教师为中心,在学科逻辑结构体系与学习内容实际需要的课程设置取舍关系中以学科为中心,在学校办学目标方向与社会教育培训需要的教育供求关系中以学校为中心。教师、教材、课堂三中心体制的本意则是在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交互作用关系中以教师为中心,在学校和教师统一指定的教科书与学生主动应用各类学习资料的教育资源开发应用关系上以教材为中心,在教师课堂集体面授与学生个别自主学习的教与学全过程诸环节中以课堂为中心。我们将以上诸特征统称为“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思想或体制。因为,以学校和学科为中心,以课堂和教材为中心,其根本和核心还在于“以教师为中心”。在这种教育思想和体制下,整个教学系统和教学全过程诸环节的设计开发和组织实施是教师的职责,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是接受老师在课堂上讲授的学科系统理论知识。这种教育思想和体制对于某些特定教学对象完成某些特定教学任务、实现某些特定教学目标是可能取得成功的、甚至可能是高效的。但是,总体总体而言,在这种教育思想和体制下,学生很少在教师课堂面授和学校指定教材之外开拓和探索扩展的学习资源和未知的知识领域。老师传授的学科逻辑结构体系可能相当完整和严谨,且常倾向于表现为定型的、完善的和不可变更的,并非超出了大多数学生的实际需要。反之,学生实际需要的学习内容往往被忽略了或没能及时更新。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偏重学科逻辑结构而偏离教育市场和社会需求,而且往往相对陈旧、更新缓慢,与社会经济发展不适应。这种教育思想和体制对培养具有开拓创新的高素质人才尤其不适应。
西方教育界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潮反映了现代教育思想和体制的进步。西方教育界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和体制的基本内涵是:随着信息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教育思想和体制应该实现以下三个根本转变,即从以教师为中心的学校教育到以学生为中心的终身学习的转变;从教师的课堂集体面对面教授为主到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为主的转变;从教师传授指定教材的既定学科内容为主到学生主动开拓应用教师设计的和可获得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的转变。简言之,以学生为中心也就是以学为主而不是以教为主,因为教与学也好、教育培训也好,归根结底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要通过学生的学才能发生现实作用和实际效果。这一取向反映在国际教育界,人们越来越多谈论的是终身学习、远程学习和学习化社会。教育资源、课程材料不再主要是教案、讲义和教材,而是学习资源和学习材料。而教育心理学中的最新发展和突破集中在学习理论而不是教学理论。西方教育界的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为主教育思想和体制的产生和发展不仅有其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历史基础、电子信息通讯技术的科学技术物质基础,而且有其相应的现代思想渊源。首先是人本主义的哲学思想及其在教育学中的影响,整个社会经济发展要以人为本、教育当然要以学为本。其次,是教育产业和教育市场的思想理念,教育既然是第三产业、服务业、知识产业,学习者就是教育产业的服务对象、教育市场的消费主体。学校是教育市场的提供方,而学生是教育市场的消费者。现代产业经济理论和市场营销理论都以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为核心思想。此外,代表当代心理学最新发展成果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更加强了以学生为主心的教育思想的传播。
二、学生自治
学生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和体制的核心。学生自治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和体制的目标。在远程教育常和理论研究中,学生自治的本意是指学习者对其自身学习的课程设置、课程学习媒体材料及其发送和接收方式、学习方法、学习进度、以及检查考试方案应该有尽可能多的知情权、选择权和控制权。这就要求学习者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现有知识结构、认知能力和认知习惯,了解自己面临的发展任务和学习需要,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结构和环境条件等。总之,这意味着要求学习是一个成熟的独立学习者,一个成熟的自学者。这是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实现学生自治的最佳主观条件。但是,远程教育系统的学生并不都是成熟的独立学习者,而且通常是不够成熟的。许多远程教育的学生原本只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系统中接受教育,较少独立自主学习和自治的经验。大多数远程学习需要通过远程学习来学会自主学习和独立学习。因此,学生自治不是远程学习的起点,而是远程教育和远程学习努力追求的目标。这就是说,远程学习的组织规划控制要努力争取、逐步实现学生自治,远程学生要努力争取、逐步成为一个成熟的独立学习者,学会学习。
三、独立学习
关键词 初中过渡期 教学方法 数学教学
初一是从小学到初中的一个过渡时期,也是学生数学学习技能形成、学习兴趣养成的一个转折点,是九年义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作为众多课程中十分重要的数学课程,在学生的知识结构中占据重要位置。有效把握这个过渡时期数学教学的特点与教学方法,可望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 初中过渡期学生面对更深的数学知识
小学到初中后数学教学有其显著特点。在初一阶段,数学知识更深更抽象了。突出体现在出现了许多符号和几何图形等。首先,在这一阶段,学生要从心理、思想和知识储备等各方面调整和适应。否则学习成绩很容易进入一个瓶颈期,甚至有所下滑。其次,小学数学知识体系与初中数学知识体系存在很大的不同。两者之间是一个从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从已知运用到未知假设的过渡。这些差别也必然要求教学方法的相应转变。
2 初中过渡期数学教学方法的特点
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 要想有效地进行初中数学教学, 就要选择好和运用好教学方法,才可能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①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和初一数学教学方法截然不同:前者大部分内容是一些基本数字运算,着重于学生对计算法则的掌握和对学生计算能力的训练,小学高年级涉及的一些数学问题也主要是侧重对学生运用已知条件解决问题能力的考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只需要教会学生们充分运用已知数量,利用算术解法,把已知数量集中起来加以分析,找出未知数与已知数之间的关系,并用一个或几个数学式即可把未知数解答出来。而在初一数学教学中,要求教师引导学生的思维不仅局限于已知量,还要学会假设未知量,找出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等量关系,通过列方程等方法,运用等量关系和已知量来求出未知数。这就要求学生需有假设思维、求证思维。
3 初中过渡期数学教学对策
针对上文提到的小学与初中在数学知识及学生自身情况方面的不同,从解决小学升入初中这一过渡期学生们面临的困难出发,我们在数学教学工作中,应该进行相应的策略研究和方法调整,根据具体情况,分清主次,把握好教学的重点、难点和突破点,让学生顺利完成这一过渡,培养起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3.1 教学的重点:掌握数学符号语言
在初一这个过渡期,教师应加强学生数学符号语言的理解和运用,在向学生传授数学新概念、新符号的时候,重视对这些概念、符号的具体意义、用法的形象和透彻的解释。
初中数学符号语言比较抽象,使学生难以形成具体、深刻的理解。有学者曾说过,只要学好了语文就能学好数学,因为学好语文就能够读懂数学题,就能理解并解答数学问题。虽然这个说法有些绝对,但至少说明了数学学习中理解数学语言的重要性。因此,在初一这个过渡期的数学教学,教师应注重提高学生对数学符号语言的理解能力。例如解决数学问题时,首先要让学生理解题目,这是数学教学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
对于数学语言,如数学概念和数学符号的重要性,已有学者谈到过。比如吴凯华就提到要正确理解及运用数学语言,提高数学表达能力。他认为学生对数学概念无法理解或虽然知道推理过程,但却无法表述清楚等现象就是数学语言贫乏的表现。②初中数学知识中涉及到许多学生从未接触过的概念,如绝对值、二元二次方程、辅助线、函数等(下转第35页)(上接第19页)等,这些新概念在给学生带来新鲜感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因为,真正理解一个概念是人们运用这个概念的前提,而数学尤其如此。教学时,教师先从语文的角度结合数学的具体内容作出通俗的解释,在这个基础上,再结合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的具体范例,来强化学生对概念的认识,加深他们的理解。此外,在初中数学知识中新出现的不只是数学概念,还有一些数学符号,这些符号也是数学语言之一,比如≧、、//、≌等。灵活、准确地运用这些符号是学生学好初中数学需要掌握的基本功。笔者认为,从小学到初中的数学教学过渡,也是让学生从没有数学符号或者只有简单、常见的数学符号的时期,到需要准确运用数学符号,并牢固掌握这门数学语言的过渡。在这样一个转折点上,教师应该以此作为教学工作的重心。
3.2 教学的难点: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拓展学生思考问题的视角,就是让学生们明白初中的数学知识不仅仅只是要求他们学会运用已知,更要学会假设未知,寻找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关系来求到未知量、解决问题。而且,对于数学知识的认识,不能再局限于小学的绝对视角。例如,在绝对值的教学中,第一要务就是要让学生知道数字不再如他们小学时所接触的那样只有正数,只有比0大的数,还有另一个维度的数字,它们是从0的反方向走的,是负数,是和他们以前所认识的数字相对的数字。只有他们充分明白了以0为基点有两个方向的数字,他们才能够真正明白绝对值的意义,与0距离为3个单位的数字不只有数字3,还有反方向的数字-3,也就是|3|=3,|-3|=3。③
陈育炳老师认为,所谓逆向思维,就是从对立角度上考虑, 解剖问题,得到与公理、定理相悖的结论,或得到与条件相矛盾的结果,从反面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④笔者认为,对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要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逐步让他们学会转变思维方式,学会从结果推到过程,从过程推到开始。不仅要学会从已知条件入手,去思考如何解决问题。还要学会如何从问题开始,对找未知要素,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
3.3 教学的突破口:培养多角度、多方法解决问题能力
中图分类号:R544.1;R74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816X(2007)06-0426-02
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4年1月至2007年1月入住ICU的222例资料完整的不同年龄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表现,旨在了解老年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老年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防治水平。
1 临床资料
选取2004年1月至2007年1月在我院重症监护室住院已确诊,且资料完整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222例,分为:老年组120例,年龄为60~82岁,其中男74例(6I.7%).女46例(38.3%);中年组102例,年龄为45―59岁,其中男58例(56.9%),女44例(43.1%)。所有病例均有高血压病史,病史最长≥30年。最短为2年。均经头颅cr扫描证实,符合第四届全国脑出血疾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同时符合重症监护的急性脑卒中的标准。病人均入住ICU,并常规进行心电、血压、氧饱和度监测,留置导尿管。对存在吞咽功能障碍或因意识障碍不能进食者,在入院后或术后48小时内留置鼻胃管进行鼻饲。对于呼吸不稳定、呼吸衰竭及昏迷伴反复呕吐者给予气管插管。必要时呼吸机辅助呼吸。所有患者常规化验血常规、肝、肾功能、血脂、血糖、电解质及血气分析,入院48小时后留取清晨呼吸道深部痰、展尿(连续3天),以后每5~7天留痰和尿标本送本院细菌室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2 结果分析
2.1脑出血部位:见表1。
两组均以基底节区脑出血多见,老年组丘脑部、小脑出血较中年组多,有显著性差异(P
2.2危险因素:
老年组脑血管病史明显高于中年组(P
2.3首发症状与体征:老年组首发症状以意识障碍为主,明显高于中年组(P
2.4住院并发症:见表2。
老年组多脏器功能损害、应激性溃疡并出血以及医院获得性感染等明显高于中年组,差异显著(P
2.5预后:老年组死亡29例(24.2%),中年组死亡13例(12.7%)两组相比,老年组病死率明显高于中年组,差异显著(P
3 讨论
本文结果显示: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有如下特点:
(1)脑出血部位:老年组丘脑、小脑出血较中年组多,可能与老年人脑动脉硬化及脑血管淀粉样变性有关。
(2)首发症状:老年人以突发意识障碍为主,明显高于中年组,而头晕、头痛伴呕吐则低于中年组,其原因可能是:①老年人均有不同程度的脑萎缩,脑室和脑沟相对扩大,可缓冲因脑出血、脑水肿引起颅内高压症状;②老年人反应迟钝,痛阀值较高,对脑出血后引起颅内压增高的刺激反应不敏感;③但病情进展快,发病后很快出现意识障碍;
(3)住院并发症:老年组多脏器功能损害与应激性溃疡并出血明显多于中年组,这可能是因为老年患者基础疾病较多,脏器功能多有不同程度减退,在突发脑出血后机体处于应激状态,从而产生多脏器功能损害。并导致广泛胃粘膜病变,加上老年人胃粘膜血管硬化,胃粘膜处于缺血状态,在应激情况下,易出现溃疡并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