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物理质量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建立概念,形成规律
笔者经调查发现:初中物理中所涉及的概念和规律多为物理学中的基本内容,这些概念和规律大都是物理学家通过总结大量物理现象得出的,但是初中学生缺乏抽象思维能力,致使他们对正确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有一定的难度。
1.创设情境,做好铺垫
笔者分析自身的多年教学经验发现:初中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常常出现日常经验与新接触的物理知识相冲突的现象。因此,如何使学生成功接受新知识,引导学生实现将前概念转变成科学概念,成为教研组的重要研究内容。为解决上述问题,初中物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所学的概念和规律。例如,教师在讲解大气压强时,可创设这样的情境:将一个乒乓球置于一个倒放的漏斗下面,然后在漏斗口吹一口气,这将会出现什么现象?情境设定后,教师通过实验证明与常规理解不同的结论,从而引出该节课的中心内容。
2.陈述思路,准确呈现
初中物理教师课前应引导学生进行一定的课堂准备,然后充分利用理论推导、实验探索等适宜的方法,使学生充分理解并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在学生的知识层面内构建起新旧知识转变的纽带。例如,教师在讲解牛顿第一定律时,首先通过实验证明小车的运动方向会受到阻力和重力的影响,然后介绍以前科学家们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结果,最后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由于初中物理中陈述概念和规律的语言、公式都十分精练,概括程度十分高。因此,教师在呈现教学内容时,不但要准确讲解概念和规律,还要对某些关键词加以强调,从而引起学生的重视。同时,教师还应注意加强对类似或是易混淆的概念进行类比讲解,这样学生在理解概念时也就不会产生歧义了,也就能建立起知识网络了。
二、合理分析和应用
初中物理教师在引出概念和规律之后,应引导学生理解掌握相关知识,并通过练习加以巩固,这样有助于学生主动将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并将新知识与原有的知识联系起来。而知识的运用和理解,正是初中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的第二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教师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为教学目标的。教师在考虑学生接受能力的基础上,采用逐步加深、循序渐进的方法教学,具体如下:(1)直接运用物理公式进行计算,并运用物理概念和规律判断物理性质;(2)充分利用其他的物理知识,为概念和规律的提出做好铺垫,同时也要以相关概念和规律为基础,为其他知识的学习提供方便。
三、梳理并形成系统
初中学生要想完全掌握所学物理知识,不能只是将知识停留在零散的运用中,而应该将知识形成系统,并将它引入已有的知识框架之中,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真正理解掌握相关概念和规律。
1.整理内容
学生在整理所学物理概念和规律时,应做到以下几点:准确精练地整理概念和规律的内容,理解关键词的精确含义;整理运用概念和规律的条件;在练习的过程中总结规律的推理方法,建立与其他知识的联系。除此之外,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长期坚持整理示范,教授学生学习方法;关注学生的知识整理效果,并加以科学指导;引导学生尝试使用结构性回忆法,复习所学的物理概念和规律。
关键词:物理概念;物理意义;本质属性;物理现象;物理定义
作者简介:李源贵(1986-),男,广东信宜人,大学本科,学士学位,中学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初中物理概念的教学.
物理概念是构成物理知识体系的基本要素,它是在大量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运用逻辑思维的方法,把一些事物的本质的共同特征集中起来加以概括而形成的.物理概念包括了物理现象、物理本质属性、物理意义、物理思维形成过程、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和规律等,掌握和界定每个物理概念才能形成物理学体系.但是在学习中,却有部分同学对物理概念的学习存在问题,出现物理概念的混淆,物理概念界定不清等现象,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出现乱用概念、滥用概念等问题.因此,正确认识物理概念,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物理知识体系非常重要.
1认识物理概念时存在的问题
11把物理概念等同于定义
初中学生刚接触物理,头脑中缺乏科学严谨的物理思维,在学习物理概念时,部分同学会对物理概念理解不深,简单的认为物理概念就是物理定义,只是从定义上来记忆物理概念,而没有深入理解到物理概念是从物理现象、物理过程中归纳出来的事物的共同特征、本质属性.
例如:在物理学中,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学生从定义上理解到密度其实是一个比值,如同数学一样,通过公式ρ=mV来计算其大小就可以了,但是正确理解密度应从它的物理意义上理解,密度是由物质的种类来决定,跟物质的质量、体积无关,它反映的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单从定义上理解并没有正确理解密度的概念.
12没有区别物理概念的个别现象与一般现象
物理概念是物理事实的抽象,它是在大量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运用逻辑思维的方法,把一些事物的本质的共同特征集中起来加以概括而形成的.但是物理概念中也有个别案例是在概念界限之外的,应当加以区别.
例如:在学习“浮力”时,一般学生都是从大量的例子认识到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力,这个力叫做浮力.所以就在一般现象中概括形成了“浮力”的概念.但是所有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会受到浮力吗?显然不是的,例如浸在水中的桥墩,它就没有受到水的浮力,这个应该从浮力产生的原因进行思考.
13没有分清“前概念”与“物理概念”
在学习物理之前,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或现象在头脑中已经形成“前概念”,但“前概念”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也能阻碍学生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如果没有把“前概念”和“物理概念”区分,则容易把物理概念混淆.
例如:学生在学习摩擦力前,从大量的生活经验中就形成了摩擦力的前概念,而且都认为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运动的,是属于阻力.但是从实验中发现,摩擦力也可以是动力,如运动员起跑时的摩擦力就属于动力,所以学习摩擦力的概念时,关键要认识到摩擦力只是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相对”两个字就把前概念和正确的物理概念分清.
14没有界定清楚概念的范围
物理教材中出现的概念基本是从大量的实验和现象中总结归纳出来的,但是每个概念也有一定的范围,学生在学习中容易出现概念范围界定不清的问题,导致在知识点上出现前后矛盾.例如:学生学习声的产生时,知道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但学生容易把“声”等同于生活中的“声音”,但是他们的范围不同.人们能够听到的才叫做“声音”,把声音、超声波、次声波统称为声.声音只是声的一部分,所以振动的物体能够产生声,但不一定能够听到声音.
2初中物理概念的分类
在初中阶段,学生学习到的物理概念很多,但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类:
21对物理现象描述的概念
在初中物理中,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尤其重要,有些概念就是物理现象的直接描述.例如:把一块固态冰放在室温中慢慢变成了液体的水,对于这种现象就叫做“熔化”.所以把匀速直线运动、熔化、凝固、扩散、光的直线传播、反射、折射等概念都归纳为对物理现象描述的概念.
22反映物理本质特性或属性的概念
在初中阶段,有些物理定义只是根据实验现象归纳出总结,但并没有描述出物理的本质,当我们深入学习时,就会发现它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或特性.例如:在物理学中,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这个定义只是给出了密度如何计算,但实际上密度反映的是物质本身的特性.除此以外,特性还有、比热容、电阻、热值等,属性的有:质量、惯性.
23反映物体间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概念
物理概念除了描述物理现象和物理本质属性或特性外,还有就是反映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它往往是通过公式的计算来描述.例如:物理学中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用公式表示就是W=FS.这就是通过描述物体间相互作用的概念.除此以外还有力、功率、机械能、电流、压强、效率等.
3怎样学习初中物理概念
31理解概念的物理意x
在物理学中,虽然物理概念很多,但是每个物理概念都有物理意义,如果学习中忽略了物理意义,那就不叫物理了.例如:物理学中引入了“速度”,如果学生只是知道速度等于路程除以时间,当路程越远,时间越短时,速度就越大.这就等同于数学中学习的速度,物理学中之所以引入速度的概念目的就是为了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是物体运动的一种本领,它的大小不是由路程的大小和时间的长短来决定,而是由物体本身的性能决定.所以学习物理概念一定要理解它的物理意义.
32分清物理现象与本质
物理现象的概念和物理本质属性的概念是物理概念中最难区分的,有些概念从物理定义上看好像是描述物理现象的,但实际上是反映物理本质的,这样的概念最容易造成混淆.例如:在物理学中,用电阻来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从定义上看是一种阻碍现象,但实际上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因此,学习物理概念时应分清现象概念和本质属性概念.
33分清物理概念的范围
物理概念都有它的适用范围,界定清楚概念的范围能让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物理概念.而物理概念的范围有大小之分,也有过程量和状态量之分.例如:学习“密度”的概念时,我们清楚密度的大小是由物质的种类决定,跟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无关,但是这只是针对固体和液体而言,而对于气体则不成立.又例如:在学习“热量”的概念时,我们知道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是一个过程量,只会出现在热传递的过程中,我们不能说某个物体具有多少的“热量”,但我们能说某个物体具有多少的“能量”.
34用科学实验学习物理概念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人们的许多物理知识和概念是通过观察和实验,经过认真的思考而总结出来的,但是在做实验时一定要遵循科学性和严谨性,只有正确的实验才能得出正确的物理概念或知识.例如:在学习“分子热运动”的概念时,气体扩散实验是把装有二氧化氮的瓶子放在下面,上面倒扣的是空瓶子,这两个瓶子的上下位置不能颠倒,否则不能说明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
35用生活实践理解物理概念
一、公式便于物理概念的理解
初中物理定义很多、很抽象,不好理解,比如八年级刚开始学习物理,接触到密度的定义:单位体积所含物质的多少。初学物理的学生很难理解:单位体积是什么?所含的物质的多少又是什么?定义是帮助学生解释物理概念的,结果解释不清楚就达不到定义的作用了。此时给学生出示用公式做的定义,结果就显而易见了ρ=:密度就是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同样八年级学生也对压强的定义、压强的作用效果或者说单位面积所受到压力的大小无法理解而头疼。如果用公式P=:压力和表面积的比值。学生立马就明白这个概念。到了九年级电学部分电压、电阻、电功率、电能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物理概念,几乎所有的定义都需要使用公式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在使用中慢慢加以体会。
比如,机械效率和功率的区别,如果用其他方法解释可能讲了半天学生没法理解,但是利用公式就能事半功倍,两者公式上可以看出不同P=和η=×100%,一个是所做的功与时间之比,一个是有用功与总功之比。学生记住公式便能说出两者之间的区别。再比如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作用,浮力的大小等于被该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力。而公式:F浮=G排简练地概括出其中的阿基米德原理,学生理解就非常简单了。
二、公式便于了解物理量的影响因素
初中阶段知道怎样改变物理量的大小很关键。初中物理量本身很多,而许多物理量的影响因素又有很多,很难记忆。此时利用公式就可以简化很多记忆过程。比如,液体压强的影响因素是:液体的深度和液体的密度,与受力面积和方向没有关系。如果用公式表示P液,=ρ液gh只要学生理解公式中ρ液表示液体的密度、h表示物体高度。液体的压强大小只决定于公式中的变量,与其他没有任何关系。
三、公式帮助学生排除实验多变量因素的干扰
初中物理探究验证实验的核心思想就是控制变量法。毫不夸张地说,学不好控制变量法就做不好物理实验。在验证不同物质吸收热量的能力不同的实验中变量很多。很多变量都会影响吸收热量的效果,比如考虑不考虑散热问题?在用煤油和水的对比实验中考虑不考虑湿度问题?如果逐一控制变量会使实验难度和复杂程度增加。而没有很好地控制变量会影响实验结果,导致得出错误的实验结论。如果我们可以通过公式Q=cmΔt,很清楚地看到影响吸收热量的多少的主要因素有质量、初始温度最终温度和物质的本身属性比热容。所以这个实验可以改成验证实验,在保证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在初始温度相同时,吸收相同的热量比较它们升高的温度。实验的设计思路一下就清晰了。在初中物理实验题中,学生能够通过公式确定实验中的主要变量有哪些,题目就简单化了。例如,如何增大机械效率的问题?学生在设计实验时不知道从何做起,如果能够用公式η=×100%。可以明显地看出机械效率的两个影响因素是有用功和总功。从而可以降低实验设计难度,控制总功不变的情况下,增加有用功所占的比重;控制有用功不变情况下减少总功,然后围绕这个思路去设计实验。
四、活学活用公式可以巧解正比和反比问题
比例问题是初中物理从性质到计算的一种过渡。中学物理中很多比例问题,比如轮船从大海驶向长江,请说出吃水深度的变化。我们可以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公式F浮=ρgv排得到。
五、活用公式帮助巧计单位和单位的换算问题
初中物理中许多单位都是复合单位,比如比热容单位、密度单位、热值单位、速度单位等。许多单位学生容易搞混淆,比如错把热量单位焦耳看成比热容单位。如果搞清楚公式间简单物理量的单位,那么这些符合单位也就迎刃而解了。比如比热容的单位:J・(kg・C0)-1很不好记。但是根据比热容求吸收热量公式得Q=cmΔt从而可以理解为热量的单位焦耳与温度和质量单位之比,从而得到J・(kg・C0)-1这个单位,简单了很多。另外,公式还可以解决复合单位换算的问题。可以通过平均速度的公式换算出1米每秒等于3.6千米每小时。
公式是物理的浓缩精华,初中学生的课业负担比较重。让学生巧学活学既能让老师教得快乐,也能让学生学得轻松,兴趣高昂。活学活用公式旨在:让学生记忆公式的同时理解物理的思维,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同时把复杂的实际问题在初中物理公式中得以简化,让学生从眼花缭乱的物理现象中找到探求物理本质的途径。让学生从冗长繁杂的物理定义和理论中找到自己能够诠释的方法。
一、初中物理教学中实施科学方法教育的必要性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意思就是送给别人鱼吃,不如教给别人打渔的方法,鱼一次就可能吃完,但是只要学会了打渔的方法就会天天有鱼吃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只是在课堂上不停的讲解教学内容,并不重视科学的学习方法,这就相当于给了学生鱼吃,却没给学生打渔的技术,这样学生就不能将大脑中的知识进行梳理,当大脑里容了过多知识后就开始不再吸收知识,也就无法完善自己的知识系统,达不到提高学习效率的要求,学习质量也愈来愈差所以,在教给学生物理知识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学生的物理科学方法教育,即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的物理研究方法教授工作,使学生在无意识中就掌握最基本最实用的物理科学方法,促进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初中物理教学科学方法教育的渗透
1教授概念时渗透科学方法
学好一个物理知识点,首先要掌握的是这个知识点的概念而概念的形成过程是需要科学方法,对于不同的概念可以有不同的科学方法来进行探知以下是初中教学中经常用到的科学方法
(1)直接定义方法对于简单的物理概念,可以采用直接定义的方法,比如对温度的定义就是直接定义: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通过直接定义法所得出的物理概念是抽象的,所以教师在下定义之前,需要将实际中存在的有关现象充分展示给学生,再通过归纳法来得出物理概念比如在进行质量的概念教学中,教师可以先用图片或者实物,比如铁锤、铁钉、桌子、椅子等,对学生提出问题,“这些物体都是由哪些物质组成?”“它们所含的物质的多少是否一样?”让学生通过观察,归纳得出:铁锤比铁钉含铁多,桌子比椅子含木材多然后教师归纳总结:由此我们可以知道组成物体的物质有多有少,物理学中把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物体的质量通过归纳,教师将质量抽象概念转化为实际客观的存在,使学生掌握起来容易许多
(2)比值定义方法对有些物理概念的定义是通过比值确定的,就是把两个基本的物理量相“比”即用数学中的除法给另一物理量下定义比如:速度、密度、压强等都是应用比值定义法来定义概念的比值定义这种科学方法,是物理概念定义中常用的方法,也是便于学生理解概念的方法例如速度的概念教学中,在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相同时间比路程、相同路程比时间后提出问题:如果两个运动的物体运动的路程不同、时间也不同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通过计算路程与时间的比值来比较,从而理解速度的意义在概念定义中还有许多常用的定义方法,如乘积定义法、模型法、类比法、等效法、分类法等
2教授物理规律渗透科学方法
物理中存在许多物理规律、定律,在这些原理形成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科学方法,利于总结物理规律以下是在总结规律教学中常用到的科学方法
(1)归纳法,指通过对大量的事例与实验分析,找出它们之间的关联性对其进行合理的理解,最后对所做的理解进行归纳概括得出一般结论的方法比如:由铁能导电、铜能导电、铝能导电,归纳得出金属具有导电性再比如由空气中能传播声音、水里能传播声音、钢管能传播声音,归纳得出一切物体都可以进行声音的传播归纳法多用于对实验结论的归纳,比如杠杆平衡条件、平面镜成像特点等等
(2)图像法在物理的学习中,有时通过图像法把规律图示化就会更加的直观简单,图像法是研究物理规律的重要方法比如,研究重力和质量的关系、电流不变时电压与电阻的关系、匀速直线运动中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等等,都可以运用图像法来进行探索
(3)演绎推理法指对于那些不能直接得出的规律,都会在大量实验和观察发现的基础上,运用逻辑思维对之进行科学的推理,从而间接得出物理规律的方法例如牛顿第一定律得出,就是通过大量的实验观察得出的理想化情况下的运动规律这里面体现了理想实验法,忽略次要因素地面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从而推理得出物体在完全光滑的平面上将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3在教授实验中渗透科学方法
物理学中很多物理规律、定律、和概念原理等都是通过大量实验总结得出的,这是学生学好物理的重要途径,也是物理教学的重要方法教师在教授实验时,更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解决遇到的问题,所以教师要重视在教授实验中渗透科学方法教育以下是在实验中可以运用到的科学方法
(1)观察法,指通过人们的感官有目的有计划的去考察研究物理现象的方法比如在研究晶体与非晶体时,如何分辨晶体和非晶体呢?就可以通过实验来观察区分,也可以从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图像来观察区分
(2)控制变量法,指在研究一个物理量的时候,可以通过控制其他影响因素不变,只留一个可变因素进行研究,改变这个因素观察对事物的影响情况的方法在物理学实验中,有很多实验都采用了这个方法展开研究,例如,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实验中,控制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或者压力大小不变,来得出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的关系
一、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现象抓住本质
思维是心理因素的主要组成部分,受心理因素的支配。初中学生思维发展的主要特点之一是他们抽象思维能力正在形成和发展,但它必须要以形象思维能力为先决条件。实践表明,初中学生掌握抽象概念的时候,最容易掌握的是那些有直观形象作基础的特征。例如,在学习“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内容时,最容易接受的是象人拉车那样沿着力的方向运动着的物体所受的作用力,而对那些缺少直观形象作基础的知识如“车也在拉人”这一反作用,理解起来就比较困难。因此,在教学中要尽量选择典型的直观形象,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抽象的概念。例如,最好利用弹簧吊着物体(弹簧被拉长,物体不下落)、手提水桶(肩会向下倾)等实例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形象的语言,甚至让他们亲身体验。如人拉车时当绳子突然断开,人会向前倾倒这一事实,从而知道车的确也在通过绳子向后拉人,从而正确理解了力的本质。
二、遵循“迁移规律”,整合教学内容
事物之间是有着紧密联系的,学生对于某些物理知识的掌握情况总会影响另一些物理知识的学习,在教育心理学中这叫做“迁移”。如果先行学习能促进后续学习那就是正迁移,反之为负迁移。那么在我们组织教学内容时,如何才能正迁移、尽量避免负迁移呢?
(1)根据新旧知识的联系,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组织正迁移。一个完整的物理概念或一条严密的物理规律的建立,有一个发展过程。例如,密度的概念是在初中“质量”、“密度”、“密度的应用”和“测定物质的密度”,以及在学过“物体的热膨胀”后才能得到逐步完善;质量的概念只有在通过学习了牛顿第二定律、万有引力定律和质能联系公式以后才能对质量有较完整的理解。由于初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因此在进行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时,决不能一味地追求概念和规律的“严谨性”,而应当从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教学的阶段性,逐步加深加宽,决不能好高骛远,加重学生负担。
(2)寻求教学内容的共同因素,组织正迁移。有些不同的教学内容的共同因素是很多的,且共同因素越多,迁移效果愈好。例如,功率和速度是两个不同的物理量,但它们共同的因素都是表示快慢。如果我们将速度的概念弄得很清楚了,功率概念的建立和学习就不会费太大气力了。又如,力学中有各种不同的物理量(速度、压强、密度、功、机械效率等),看起来它们并没有太多的共同因素,但仔细琢磨,在如何学习这些物理量的方法上都存在着很多的共同因素。一般地都是要弄清下面几个问题的,即为什么要引入这个物理量?它是用来说明或解决哪类物理问题的?如何定义这个物理量?建立这个物理量的方法是怎样的?它的定义公式如何、有何物理意义?它的单位怎样?它与其它类似的物理量有何异同、有何联系?等等。如果我们在组织学习物理量时从一开始就经常按照这些共同因索进行教学,无疑地将使他们不仅能较快地掌握这些物理量,而且将会培养和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3)对比辨析,排除干扰促使正迁移。在物理教学中有些物理概念看起来很相似,但其物理意义却不相同,这就要求学生弄清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例如,学生往往根据速度的定义误认为速度就是路程,速度大路程就一定长。同样地,他们也往往误认为压强就是压力,压强大压力就一定大;对于物理公式,他们往往不注意它的物理意义,错误地把它当作一个单纯的教学公式加以应用。在讲完密度定义式和压强定义式后应该以它们为例,强调一下物理公式从形式上看来是一个数学公式,但它有自己本身的物理意义。牢固理解和掌握上述概念,对于今后学习比热、电阻等物理概念的定义式是很有帮助的。
三、不断创设并解决认知“冲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