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审计的财务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内部控制指的是由企业内部管理层、董事会包括全体员工所实施的保证经营的正常运行,保证企业资产的安全,保证财务流程的规范性等控制工作。从而让企业达到提升企业内部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保证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内部控制审计的主体就没有施行内部控制那样宽泛,一般是由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来施行,也可以借助第三方会计事务所来进行实施。其目的是对管理层、董事会等实施的内部控制进行审核,评价其具体实施效果,找出在内部控制中的一些漏洞和缺陷,并分析缺陷所产生的原因,从而在制度的改进上提供可操作性强的方案。在具体的审计中,内部控制审计会选择一个会计期间的截止日期作为评价的基准日,其不同与一些财务上的审计往往在一年期来进行审核。因此其在审计的时间区间上是具有针对性的,并且考核的范围相对完整。而且还考虑到了这一时期向未来进一步操作的延续性。同时企业内部审计部门不仅仅需要对财务流程进行严格考核而且还包括了在内部控制中涉及到财务报告相关的一切环节。在内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的工作包括了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辅助其正常运行,这一些列的措施都直接影响着财务报告的实效性。在内部控制审计制度的运行中,审计工作人员还要注重与财务报告非相关的内部控制领域,做好这一部分的风险防范工作同样有助于财务流程的规范性。
二、内部控制审计对财务报告质量的影响
(一)内部控制审计对财务报告质量的直接影响。
企业内部的会计信息是审计工作的关键,一旦审计工作委托给第三方来进行操作,会计信息就成了双方合作的核心环节,也成为了双方联系的纽带,能够有效的监督企业的财务执行情况。由于近些年企业内部财务时常出现问题也使得企业越来越清楚的意识到单纯的看重财务报告是不够的,必须要从制度上入手,从源头上建立起财务报告真实性机制,才能有效的保证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因此在具体的内部控制审计中,首先就要建立起财务报告真实性的监督机制,并将其作为市场监管范畴。另外,我国的资本市场虽然发展较快,但是较西方国家起步较晚,在高速发展中暴露出很多问题,市场机制不健全。这种不健全也体现在企业内部的资金运行中,企业内部的管理层层往往处于自己利益的考量对内部信息进行优化处理在披露给投资者,这就造成了投资者与企业管理者的信息不对等,相对来讲投资者就面临着更大的风险,而对企业的管理者来说,所面临的诉讼风险较小,并且代价低。因此很多企业的管理者在对投资者披露信息时都会进行加工,其财务信息并不具有可靠性,这也就践踏了投资者对公司运营情况的知情权。当企业这种加工过的财务信息越来越多的时候,市场难以测定出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效果,从而也难以对企业提出建设性意见。在这种前提下企业不得不选择一个可靠的机构来进行内部控制审计,以期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二)内部控制审计对财务报告质量的间接影响。
内部审计对财务报告信息质量的间接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内部审计部门的存在对财务报告质量的影响。作为审计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的重要力量。内部审计秉承了审计的客观独立性,以敏锐的"目光"关注着所属企业经济活动中的"一言一行",确保企业经济活动合法并真实的反映在财务报告之中,向企业和社会负责。所以说内部审计部门的存在对于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和经济战略实施都有推动性的作用。从法律的角度来讲,企业的负责人有义务将企业的财务信息真实、完整的披露出来,同时也要为财务信息的真实和完整性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但是企业的管理者不一定能够在财务信息管理上做到面面俱到,内部审计部门的存在能够帮助管理者扩大对财务收支和经营活动的监督范围和监督力度,及时发现并指出企业经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从源头上切断财务信息造假的行为,从而提高财务报告的质量。
(2)内部审计部门组织地位对财务报告质量的影响。内部审计的一个区别于企业其他职能部门的突出特征就是独立性,独立于各个职能部门才能保证审计的客观性。内部审计功能的发挥与其在企业中的组织地位有着直接的关系,假设内部审计与其他职能部门平级或者低于其他职能部门,必然会因为权威性的缺乏导致审计作用被削弱。换个角度来想,在一个班级中,班长、组长和普通同学,班长有足够的权威性,可以监督组长和普通同学,如果相反,是组长和组长间的互相监督或者是用普通同学来监督组长或班长,监督效果就会削弱很多。所以,企业希望强化内部审计的职能作用,就要先对其进行合理的定位。在满足了相对独立的基础上,组织地位的保障同时也是独立性和审计效果的保障。没有权威性的审计部门提出的审计建议不会得到任何一个部门的重视,制约了审计作用的发挥,同时也会间接的对财务报告质量产生影响。所以一个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能够隶属于最高管理层,独立于财务和其他职能部门也是判断一个企业财务报告质量的重要标准。
(3)内部审计效率对财务报告质量的影响。内部审计能够帮助企业提供财务报告质量的前提是这个部门持续、有效的运行,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内部审计的工作按照时间段来划分可以分为总结过去、分析现状和展望未来,所以持续是审计部门获取真实信息的一个必要条件。而有效意味着内部审计要在所有获取的信息中进行甄别和筛选,保证每一条录入财务报告的信息都是真实有效的。如同坚实的墙壁一般,严防死守,不留任何一条漏网之鱼。高效运作的内部审计,是对企业的考验,也是对内部审计部门工作人员和工作方法的考验。科学的审计方法、健全的考评体系是支撑审计工作全面开展的重要基础,审计人员的素质、胜任能力和工作绩效也是决定企业内部审计效果的重要因素。所以对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的考评是十分必要的。必须确保有一个健全、有效的内部管理与控制制度、确保审计人员处理各种问题正确、及时,并以绩效考核对审计人员的行为进行控制,以适当的奖罚作为提高审计运行效率的手段,也会对财务报告质量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的考评是十分必要的。必须确保有一个健全、有效的内部管理与控制制度、确保审计人员处理各种问题正确、及时,并以绩效考核对审计人员的行为进行控制,以适当的奖罚作为提高审计运行效率的手段,也会对财务报告质量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三、利用内部审计提高财务报告质量的建议
(一)提高对内部审计职能的重视度。
企业作为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机构,其内部同样存在着若干个小的利益群体,甚至个人。或者可以理解为经济活动的任何一个参与者都有自己不同的需求和动机,而一份财务报告中承载了不同利益集团的期许。作为企业的负责人,股东希望财务报告反映的信息真实、可靠,可以作决策的有力依据。第三方监管单位希望通过企业财务报告披露出来的信息对企业做出真实而客观的评价;投资者希望通过财务报告了解企业的发展趋势和投资价值;偿债人需要通过财务报告获知企业的实力以判断其偿债能力。所以说以上各方绝对希望财务报告反映出来的信息是真实、完整的。但是不得不承认,会有一部分人会利用财务报告夸大业绩、虚张声势以达到自己获取高薪和集资的目的。比如职业经理人,在企业经营并不景气的情况下通过粉饰财务报告达到"偷天换日"的目的,然后拿着漂亮的财务报告去找董事和股东"领赏"。
由于起步晚,内部审计并没有被中国的企业给予足够的重视,特别是企业的高层领导对内部审计重要性认识的不足和对自我监督行为的抵触,导致我国企业中内部审计问题多多。很多企业的内部审计都是"面子工程"做给上级看、做给投资者看、做给社会看。有的企业对内部审计敬而远之是因为他们错误的将内部审计与国家审计画上了等号,潜意识中与内部审计形成了利益对立的关系,甚至"掩耳盗铃"的向内部审计隐瞒部分信息,导致审计工作无法有效的开展。这些问题的产生源于企业对内部审计认识的浅薄和偏差。所以说只有通过大力的灌输和引导,彻底改变企业领导干部意识中对内部审计的错误理解,并大力宣传内部审计的职能和作用,让他们切实的认识到内部审计在企业内控和财务监督中的重要性,进而自觉的建立内部审计部门,并积极参与和关注审计工作的开展,才有希望以高效的内部审计促进财务报告质量的提升。
(二)正确定位内部控制审计部门的组织地位。
在当前很多企业包括一些大型企业都对内部控制审计认识不足,往往这些企业也没有意识到其重要性。因此在这些企业中,内部审计工作并不受到重视,内部审计部门也并不是独立存在而是设立在其他部门的旗下。比较常见的是审计部门依附于会计部门,人员也是同一套班子,这使得企业运行中,会计人员也是审计人员,原本的双方互相独立、相互制约的机制并没有形成。同时会计人员自行操作、自行审计使得审计工作形同虚设,内部控制审计只流于表面。其审计的结果也并不具有实际意义,违背了内部控制审计的最初目的。
在具体的内部审计部门设置中,为了保证其不受企业内部势力的制约,需要保证其独立性,最好受企业重要的管理者直接领导。这种内部控制审计部门层次的设置能够有效的保证其工作的公正性和客观性,而受企业管理者直接领导也能够保证审计人员的工作力度。因此在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开展中,需要企业管理者正视其地位和作用,并对审计工作加以重视并大力支持。这才能是内部控制审计成果及时落实为改进方案,实现审计的目的。而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企业的领导者对于审计工作确实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其中一些高素质,重视管理的企业管理者往往持积极的态度,会投入大量的资源来支持审计工作的开展,甚至有些管理者还会亲自参与进来,对审计工作进行全面管理;而另一些管理者则认为,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开展会牵扯到的利益太多,刨根问底不一定会有益与企业的发展,因此这些管理者会由于多方利益的考量持中立的态度,使得这些企业的审计工作开展并无内在动力;还有的企业管理者认为审计工作会影响到企业正常的高速运营,认为起过多的制约会妨碍企业的快速发展,这样在管理层对于审计工作的不支持也让公司内部审计工作难以开展,耗费资源的同时也没有效果。为了体现内部控制审计的重要性,必须在部门的划分上保证其独立性,尽可能的不受其他部门的约束。因此,有些企业会把内部审计部门划分为直接受董事长管辖,审计结果直接受董事长汇报,这就使得企业的最高领导者能够客观的第一时间的接收到第一手资料,有助于企业管理者进行策略的选择和变更,从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三)积极改善内部控制审计的运行效果。
第一,营造良好的内部审计环境。一个良好的环境对于企业内部审计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环境决定发展,发展决定质量,可见良好的环境是企业内部审计生存、发展、运作和起效的基本条件。第二,优化内部审计流程,改良审计方法。这主要针对财务报告的审计,也是审计工作的重点之一。如何做到实事求是的反映企业真实情况,并提出有价值的建议,以审计结果服务决策是内部审计工作的不断追求。然而,繁琐的审计流程和一成不变的审计方法有可能制约审计价值的发挥。所以内部审计机构要积极参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对企业经营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经济活动中发生的带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意见和措施。
综上所述,随着企业改革步伐的加快和企业经营活动的日益复杂,内部控制审计已经成为了内部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提高企业经济行为的合规性,特别是提高企业财务报告质量贡献了极大的力量。本文通过研究得出企业的内部审计会对财务报告的质量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并希望企业能够通过提高重视、正确定位和改善运作环境等方式,正确利用内部审计,进而确保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参考文献:
[1]陈文晶.内部控制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J]. 中外企业家.
2007,12.P70-72.
[2]周萍. 内部控制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J].会计之友,2007,
12.P34-35.
[3]杜兴强,温日光.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质量:一项经验研究 [J].财经研究. 2007(1).P122-133.
[4]李明辉,张艳.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若干问题之探讨---
兼论我国内部控制鉴证指引的制定[J].审计与经济研究,
2010,(2).
[5]李红.内部控制审计发展历程与现实意义[J].重庆理工大学
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6).
[6]吴益兵.内部控制审计 、价值相关性与资本成本[J].经济管
关键词:财务报告 审计收费 内部控制 因素
现阶段,伴随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我国国内企业数量已经也逐渐的增多,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市场竞争力,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机遇。为此,企业如果要更好的发展下去,必须对内部做出一定的调整。为了能够很好的控制审计收费,必须要增加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工作,有很多人认为,这一行为导致了审计费用的增加,但事实上这种行为对企业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一、财务报告内部审计收费分析
我们从注册会计师审计业务的发展的历程上看,存在着不同的审计模式,如果按照这些不同的审计模式进行划分,可以将其划分为账项导向审计阶段、内控导向审计阶段以及风险导向审计阶段。实践表明,内部控制与财务信息质量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相关性,也可以说内部控制制度越健全,那么财务信息量表现的就会越有效果。同时,如果财务报表中的错误与舞弊的可能性小,那么财务信息质量就会越高,其审计测试的范围也会得到相应程度上的缩小;反之,则会导致财务信息质量差,审计测试范围会不断增加。为此,如果处于内控审计阶段,那么注册会计师可以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的了解和评价,对风险进行一定的评估,并在评估以后,展开程序设计与审计范围的制定工作,从而获取更多的审计证据。
事实上,内部控制审计是会计师事务所接受相应的委托,设计特定的基准日内部控制,同时还包括正在运行的项目审计工作的实施。目前,伴随内部控制的不断发展,它已经从财务报表审计测试方式演变成了一种独立的审计业务。并且,在社会需求不断增长之下,审计工作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在社会中,审计所承担的角色所在也是一种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体现。从微观经济学角度看,审计需求必须要满足其购买意愿与支付能力才能够算是完整的审计。如果仅仅存在需求,缺少支付能力,那么与现实的审计需求就会有很大的区别,也无法形成现实的审计需求。也就是说,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只有当审计服务者有能力支付,并且愿意支付,那么才能够形成真正的审计供给。
二、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收费的关键因素所在分析
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收费的关键因素有很多,如: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的存在以及政府部门的监督等等。
(一)会计师事务所
要保证审计收费的合理性,那么对会计事务所方面有一定的要求。
首先,要将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有机的结合起来。在我国,内部控制审计规定,内部控制审计完全可以单独的去执行,同时,也可以与财务报表审计结合后执行,那么可以看出,两种审计工作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它们各自有各自的侧重点,但是,两种设审计结果是可以相互利用、相互支持的,为此,如果在正常的工作当中有效结合这两种审计方法,那么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工作量,大大提高审计的效率。
其次,要注意风险评估工作,同时还要关注其复杂性的存在。在财务报表内部控制审计工作中,其主要侧重评价业务。有调查表明,会计师事务所认为,缺少传统的、完整的业务流程公司要远远比具有完成业务流程的公司内部控制工作与流程复杂的多,并且审计的难度也比较大,同时,审计收费也会比较高。为此,在评估风险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内部控制审计的复杂性,对于业务相关的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一定的识别与鉴别,并做好防范风险的准备,做好风险控制与处理的工作。
(二)政府监管部门的监督
影响财务报告内部审计收费的因素还有政府监管部门的监督。那么在监管的过程中也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即:
1、披露制度建立的原则
虽然,当前的内部控制审计已经开始强制实施,但是,监管部门并没有制定相应的披露制度。披露制度的建立,要求上市公司要将内部审计收费的数额以及报酬形式相向社会公开,这样一来,不仅能够对社会上所存在的披露行为进行一定的规范,还可以为日后的研究提供一定的数据,更能够对理论研究做出有效的指导。
2、对财务报告内部审计控制收费制定相应的收费标准
在市场中,市场对控制审计定价有着主导的作用,但是,并不意味着政府对会计事务所收费管理权利的取消。对我国而言,内部控制审计工作刚刚起步,在很多方面还很欠缺,其相应的收费标准规定更是不够完善,为此,还需要政府对财务报告内部审计收费做出相应的指导。为此,政府在知道的过程中,也需要制定相应的收费标准,用标准规定财务报告内部审计收费,以避免出现舞弊与不公平竞争的行为。
三、结束语
本文主要针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收费的分析,对其关键因素等也做了相应的分析,明确了影响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收费的因素有很多,本文主要针对其中主要的三个因素进行了阐述,即:会计事务所、政府监管部门以及存在的审计风险。这三大因素可以说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收费有很大的影响,如果这三大影响因素不能够得到有效的发展,那么必将会导致公司出现舞弊的现象与行为,这不仅给公司经济效益上带来极大的损失,还给社会经济的发展设置了一定的障碍,为此,必须要高度重视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收费工作。
参考文献:
【摘要】本文主要讲述了美国《萨班斯――奥克利法》中创立的公共公司监督委员会PCAOB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准则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PCAOB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准则的颁布
2001年安然事件及其随后的一系列公司经营失败事件严重地损害了事发公司相关利益者的利益,极大程度地撼动了世人对美国资本市场稳定性和公允性的信念。为了应对这一严重后果,美国国会于2002年7月30日颁布了由其总统签字的《萨班斯――奥克利法案》(下称“法案”)。内部控制的失败,特别是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失败是法案中国会最关注的、予以处理的问题,因此法案404(a)条款要求公司管理当局评估和报告公司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法案404(b)条款要求公司的独立审计师对公司管理当局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评估进行鉴证,并报告其鉴证结果。法案还为监督公司独立审计师创立了一个新的委员会――公共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并责成其制定法规将公司执行主管、公司董事、律师和会计师的责任法规化。
法案103(a)(2)(A)和404(b)条款指令PCAOB建立职业准则指导独立审计师的鉴证。因此,自PCAOB成立起,就对上市公司管理当局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评估事宜倾注了极大的关注和努力。在2003年4月,PCAOB采用原有的职业准则作为该委员会的临时准则,包括一个指导审计师鉴证内部控制的准则。为了更好地关注法案要求和评估现有的临时准则,PCAOB在2003年7月29日召开了公开讨论会,讨论和听取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报告和鉴证有关事宜的问题与观点,与会人员有上市公司、会计师事务所、投资机构和监管组织的代表。根据会议结果,综合各方代表的意见与建议,PCAOB认为PCAOB所确立的原有内部控制鉴证准则并不能充分完成有效履行法案404(b)条款之要求,PCAOB自身也不能适当解除法案103条款下的准则制定义务。因此,PCAOB在2003年10月7日制定了一个题为“连同财务报表审计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的准则征求意见稿,在准则征求意见期间,PCAOB一共收到来自审计师、投资者、内部审计师、发起人、监管者和其他人等的193份评论。在综合分析与考虑所收到的评论和履行法案的规定要求后,PCAOB于2004年4月9日正式了审计准则No.2准则“连同财务报表审计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要求被证券交易法12b-2所认定为加速递交的公司会计年度结束于2004年12月31日或之后的就要遵循萨班斯法案404条款规定的内部控制报告和披露。(其他公司直至会计年度结束于2005年12月31日或之后才遵循内部控制报告和披露的规定。)因此,受聘于审计加速递交人会计年度结束于2004年12月31日或之后财务报表的独立审计师也要求审计和报告公司同期会计年度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
二、PCAOB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准则实施中要注意的问题
自PCAOB审计准则No.2准则“连同财务报表审计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颁布实施以来,历时虽不久,但是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却很多,以下只是从审计师遵守该准则执行具体业务的视角,简单讨论了审计师为了更好地遵守准则完成所聘业务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努力整合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
法案404(b)要求公司外部审计师对其管理当局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评估予以鉴证并报告, PCAOB的审计准则No.2要求审计师对管理当局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评估进行审计并报告审计结果。根据PCAOB的观点,审计师对管理当局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估报告的鉴证业务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是一样的,检查管理当局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评估的鉴证业务所要求的工作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所要求的工作也是一样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的目标是审计师就管理当局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估报告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表达表示意见,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是审计师就被审单位的财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表达表示其专业意见。为了取得公允、可靠的财务报表,内部控制必须设计良好的以监督记录准确、公允反映交易和公司资产的处置;内部控制必须能够为交易记录足以遵守GAAP编制财务报表、现金收支只有在管理当局或董事会授权才能处理提供合理保证;内部控制必须确保设计好控制能够预防或侦查盗窃、未授权使用或处置对财务报表有重大影响的资产等等。换而言之,如果公司管理当局能够证明他们运用充分的内部控制簿记,为编制准确的财务报表准备了充分的簿记和记录,坚持了关于使用公司资产的规则等,则投资者对公司的财务报表将会有更大的信心。正因为这样,法案404条款才要求公司管理当局评估和报告其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并要求公司独立审计师对管理当局的评估表示鉴证意见,也就是说,为利益相关者和社会公众依赖管理当局对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表达提供一个独立理由。可见,无论是财务报表审计,还是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其终极目标是一样的。为此,404(b)条款要求不能将审计师对管理当局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鉴证视为一个孤立的业务。
更重要的是,这二者所涉工作之间的关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为影响、紧密联系的。整合财务报表审计和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就是通过同一过程同时实现两种审计的目标。财务报表审计中,准则要求审计师必须获得对被审单位内部控制的了解,并对之进行风险评估,以确定随后需要进一步执行的审计程序。而遵守404条款的公司审计师就不仅仅是获得内部控制的了解,而且要检查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并就其有效性表示意见。可见,这两种审计不仅终极目标是一致的,而且其间过程也是血肉相容的,努力整合它们可以降低审计成本,提升整个审计过程的有效性。如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中审计师对内部控制的检查,可以通过财务报表审计的结果得以证实;另外,在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过程中得到的审计结果和结论又可以帮助审计师更好地计划和执行那些设计来确定财务报表是否公允表达的审计程序。二者相互补充、互为强化,更好地改善了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以及财务报表的审计质量。
在现有的审计实务中,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审计师未能充分整合这两种审计,事实证明这不仅浪费审计资源,还将危及整体审计质量,甚至有很大可能错过那些能够识别和根除处于萌芽状态的会计或报告问题。
(二)重视并努力提高职业判断能力
本质上说, PCAOB的审计准则No.2与其他审计准则并无多大差异,也在准则中规定了相对具体的审计方案。遵循这一准则,审计师也能够量体裁衣地编制足以应对审计客户性质和复杂性的审计计划,其前提就是审计师要充分运用自己的职业判断能力。但是,现有的审计相关实务所反映出来的是:有很大一部分审计师所使用的是一种“以一应万”的、与具体问题和具体客户财务报表过程风险无多大关联的标准化式的“清单驱动”审计计划。这种计划编制模式,最终的结果是导致审计费用增加,审计资源配置不科学。如安排项目小组中的助理人员花很多的时间去测试细节处理层次的控制;这种计划很少调查可能识别财务报告问题的重大控制薄弱点等等。这种计划最终将使得审计质量未能取得预期效果。
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的目标是针对被审单位管理当局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评估报告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表达表示意见。审计师为了完成这一目标应该获得公司内部控制系统合理保证财务报表不含有重大错报的证据,在这一过程中充斥着对审计师职业判断的要求。例如审计师不仅需要运用职业判断确定如何将审计准则No.2应用于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审计客户,还要运用其职业判断将其审计工作集中于由于错误或舞弊可能存在的更高错报风险的领域;又如,要确定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审计师应该运用其职业判断确定内部控制缺失、重大缺失、重大薄弱点,审计师在评价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失时,必须以合理的方式运用其职业判断,这种评价可能要适当考虑质量和数量因素。特别是,质量分析应该分解为缺失的性质、原因、所设计的控制支持的相关财务报表认定、对主要控制环境的影响以及其他弥补控制是否有效。
一个新的工作领域,审计师不仅面临着一个学习的过程,而且要面对前所未有的困难与挑战。尽管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血肉交融,但是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对审计师职业判断的要求要高得多,且目前还有点让人无所适从之感。为了更好地履行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这一职责,审计师应该充分重视并尽可能地提升自己的专业判断能力。
(三)强调方法的适用性和风险评估的作用
审计向来不是一种机械核对活动,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也一样。一个好的、富有成效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方式应该是重视不同被审单位的具体风险,将审计资源科学地配置于最高风险领域,避免对重大账户和相关控制一视同仁而无视相对应的风险。因此,在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中,要强调方法的适用性和风险评估的作用。为此,审计准则No.2设计了一种自上而下的风险导向测试策略方法。也就是说,准则要求审计师首先将注意力集中于公司层面的控制;然后是重大账户,这将引导审计师关注重大处理过程;最后,关注过程中、交易或应用层次的具体控制。每一步获得的了解都将指导审计师关注下一控制层次内的高风险领域。
审计师应用自上而下、风险导向的方法确定重大账户和相关的重大过程以及有关的认定。这种方法的自然结果是审计师能够对高风险领域予以更大的关注和资源。应用这种自上而下的方法,要求审计师以合理的方式运用其积累的知识、经验和判断去确认存在财务报表可能存在重大错报的重大风险领域,然后,进一步确认与此相关的控制、设计适当的程序测试这些控制。在确认重大账户和有关重大过程以确定其审计程序时,审计师一般既要考虑数量因素也要考虑质量因素。质量因素包括与不同账户及其相关过程有关的风险,除了考虑质量因素以外,审计师还要建立用于确认内部控制测试范围内的重大账户的数量限阈。审计师应该考虑与已识别的每一重大账户有关的整体风险以确定他们是否应该改变具体控制之控制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这样审计师就可以排除那些不需进一步考虑的含有重大错报之概率只有极小概率的账户,使得其对低风险领域予以更少的关注,进而能够进一步降低成本,同时增加审计效果。审计师要是选择另一种无用的方法就有可能要承担审计成本增加、质量降低的风险。如从最低层开始就增加了使自己陷入最终结果对实现预防或侦查财务报表重大错报的基本目标无任何意义的测试之中,进而导致增加一些不必要的成本。
作为其风险评估的一部分,审计师还应该考虑公司层面控制的强度,以确定对这些控制所作的测试结果是否改变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虽然审计师不仅仅依赖公司层面控制的测试,但公司层面控制强可以使得审计师做更少的工作,否则,他们将要执行更多的测试或要更大范围地依赖别人的工作。
(四)充分利用他人的工作
审计师自上而下地应用审计准则No.2,并适当地评估风险将能自然地识别那些需要利用他人工作既遵守准则要求又是最有效的审计方式的领域。在这些领域重复执行测试或其他审计工作可能使得审计成本不必要地增加,审计质量也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
财务报告作为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的直接反应,也是企业的直接利益相关者作出投资决策的主要依据,无论是对企业自身的经营发展,还是对外部投资者等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然而,管理层作为企业的实际经营者,很有可能在利益的驱动下,出现粉饰财务报告的问题,影响财务会计报告质量,而开展审计管理,尤其是通过注册会计师外部审计,则可以避免这一问题。因此,充分研究审计、管理层权力对财务报告质量影响,进而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财务报告质量,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这对于促进企业的长远健康稳定发展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审计功能、管理层权力及财务报告有关概念分析
审计功能,重点是通过审计监督作用,对我国的资本市场上企业的运作进行规范,以促进提高我国上市公司企业的会计信息透明度。由于近年来我国对审计提出了强制性要求,因此审计结果对于企业的经营发展影响越来越重。但是。目前有的上市公司受到自身利益的影响,出现了内部审计结果不准确,外部审计方面与注册会计师合谋购买审计意见等问题,审计监督作用需要进一步强化和规范。
管理层权力,也就是企业内部高管控制企业的意愿和能力等,按照现阶段有关学术研究,对管理层权力的评估主要从四个方面来评价:结构性权力,主要是指企业内部管理层对下属控制的权力大小,主要通过职务控制和薪酬控制来实现。所有权权力,主要是通过高管所分配的股权或者是相关股权等,对公司管理带来的影响。专家权和声望权,主要是指高管自身的专业技术能力或者是声望等对企业内部经营管理会带来的影响。
财务报告则是企业财务信息的综合体现,现阶段对于企业财务报告质量的要求,则是要求企业除了通过财务报告进行基本的信息披露以外,还应该对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与财务状况等进行反映,严禁弄虚作假、粉饰财务报表或者是调整盈余。有的企业在财务报告或者是盈余调整方面,往往会通过更换审计师或者是增加审计费用等来调整审计意见,造成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失真问题的发生。
三、审计功能、管理层权力及财务报告关系分析
(一)管理层权力对企业财务报告质量的影响分析
当前,我国很多上市公司还未能对管理层权力形成有效的制约,因此管理层权力运作过程中,时常会有影响企业财务报告会计信息质量的问题。整体来说,随着企业管理层权力的不断增加,其自身受到有关的治理权控制以及外部监督的约束力度就会减弱,有的管理层则会选择在不违背企业会计准则以及有关政策法律法规的框架内,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特别是选择各种有利的会计政策,调整盈余等,这些行为往往会造成企业财务报告质量的下降,甚至会对外部投资者的投资决策造成误导。
(二)审计对财务报告质量的影响分析
审计管理特别是外部监督审计,是提高企业财务报告质量的关键因素,独立性较强的注册会计师开展审计,能够有效地避免企业内外的各种信息不对称问题,对于降低企业的成本非常有利。特别是具有较高专业胜任力的审计师,能够及时修正财务报告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但是由于企业的外部审计需求主要动因是政府的强制要求,因此有的企业并不喜欢高质量的审计服务,特别是有的企业管理层通过有针对性地选择审计事务所或者是通过审计费用等,会直接影响审计质量,进而出现财务报告质量不高的问题。
四、加强审计,合理控制管理层权力,提高财务报告质量措施研究
(一)优化企业内部的治理结构,强化对企业管理结构性权力的制约
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对企业的管理层权力有着重要影响,而管理层的权力对会计信息质量又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提高企业的财务报告质量,首先应该采取措施进一步的优化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特别是上市公司应该逐步改善内部治理环境,重点加强对企业内部管理层的有效监督和制约,避免出现管理层手中权力过度集中的问题,确保企业内的管理层在良好的内部治理机制下,提高财务报告质量。其次,应该注重对企业管理层的所有权权力进行合理的培养,特别是合理的运用股权激励机制,将财务报告质量与管理层的股权激励或者是薪酬激励等直接挂钩,提高企业管理层自觉提高财务报告质量的主动性。此外,在企业管理层的专业权力管理方面,还应该注重提高企业整体经营管理能力,准确认识到高质量的财务报告对企业经营发展的重要性,降低人为操控财务报告的压力和动机。
(二)提高财务报告的标准化规范化水平
进一步的提高企业财务报告质量水平,作为企业的管理层,应该积极主动地健全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督促提高财务报告质量。首先,应该注重加强财务报告中有关数据的管理,确保严格按照会计核算办法认真处理各项业务,保证财务报表的数据从源头上真实、准确、合规,进而确保账表一致,逻辑正确,客观反映。其次,应该对财务报表等进行严格的审核检查,确保报表的严肃性、及时性。此外,还应该注重加强财务报告的分析运用,充分发挥财务报告的实际价值,特别是依据财务报表计算分析各项财务指标,针对重要风险点、关键时间节点等提出合理化建议。
(三)充分发挥好审计监督的作用
保证企业的财务报告质量,重点还应该充分发挥好审计监督尤其是注册会计师审计监督的作用。在审计目标方面,应该重点是对企业的财务报告是否按照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编制,在重大方面公允反映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是否准准确等进行审计,重点是提高财务报表的可信赖程度。同时,应该注重加强对注册会计师审计职业道德的要求,确保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遵守相关的职业道德规范,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保持专业胜任能力,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执行审计工作。
(四)完善责任追究机制
提高企业财务报告质量,确保企业信息披露的准确公允,除了加强控制管理以外,还应该针对企业的实际情况等,建立完善的财务会计信息披露责任追究机制。在责任的明确方面,管理层作为企业财务报告起草和披露的主要责任人,对企业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具有直接决定权。注册会计师等作为财务报告和内部控制评价审核的直接实施人,也是企业财务报告质量的重要责任人。在充分明确责任主体以及责任人之后,对于出现财务报告信息披露不真实或者是不规范的,应该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追究责任,督促提高企业的财务报告信息质量。
五、结语
【关键词】 内部控制审计; 困境; 应对策略
一、引言
2008年5月25日,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五部委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简称《基本规范》),为我国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框架。《基本规范》第十条规定“接受企业委托从事内部控制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应当根据规范及其配套办法和相关执业准则,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出具审计报告。会计师事务所及其签字的从业人员应当对发表的内部控制审计意见负责。”这一规定标志着内部控制审计正式进入我国注册会计师业务领域。
为推进《基本规范》的实施,使内部控制规范发挥应有的作用,财政部再次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五部委于2010年4月15日印发了包括18项应用指引、1项评价指引和1项审计指引的《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简称《配套指引》)。《配套指引》自2011年1月1日起首先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施行,自2012年1月1日起扩大至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的公司施行。这意味着内部控制审计将于2012年度大幅度展开,并强制施行。
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简称《审计指引》)的规定,内部控制审计,是指会计师事务所接受委托,对特定基准日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其中,内部控制应当涵盖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和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内部控制审计应是对企业整个内部控制系统实施审计,并对其设计的合理性、运行的有效性发表审计意见。但《审计指引》却区分了注册会计师应对财务报告和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所承担的责任,因此,内部控制审计必须明确区别财务报告与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而两者的边界如何明晰?至今尚缺乏明确的指南。此外,内部控制审计还面临着内部控制规范体系还不够完善,内部控制审计标准还不够明确、不够具体,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本身的复杂性导致其缺陷难以被认定等诸多不利因素。这些不利因素将使注册会计师陷入判断标准缺乏、专业胜任能力不足等困境,在审计意见的发表上,容易引发与客户的严重分歧,出现“各持己见”“争论不休”的局面。
二、内部控制审计所面临的困境
(一)审计范围困境
何谓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借鉴了COSO委员会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COSO报告)的定义,即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它由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内部监督五要素构成。其中,内部控制目标定位于合理保证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性,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
由定义不难看出,企业内部控制贯穿于企业整个经营管理过程,“嵌入”企业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换言之,内部控制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但又难以触摸、准确把握,企业内部控制已经被泛化、抽象化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把企业内部控制整体作为鉴证对象,必将导致内部控制审计范围亦被泛化,在审计实践中难以准确把握审计的边界,给审计实务带来困难,相应地也将大幅度地增加审计成本。然而,若沿袭传统,将审计范围圈定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却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审计需求。自2001年安然事件爆发,直至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以来,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仅仅关注财务报告的真实公允性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同时关注经营的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完整、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等等,单纯的财务报告审计目标已不能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市场需求的变化无形地将审计领域延伸到了整个的企业内部控制系统。但客观需求与主观约束的冲突客观存在,内部控制审计陷入了“两难”困境。
为摆脱“两难”困境,《审计指引》采取了折衷策略,即在形式上把鉴证对象扩大到企业内部控制整体,实质上却将内部控制一分为二,区别对待。如《审计指引》第四条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当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审计意见,并对内部控制审计过程中注意到的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重大缺陷,在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中增加“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描述段”予以披露。《审计指引》并未要求注册会计师对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发表审计意见,也不要求注册会计师为之承担审计责任,注册会计师所承担的仅仅是重大缺陷的披露责任。在未明确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责任的前提下,机会主义必将驱使注册会计师仍将审计的重心置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审计,在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上将支付尽可能少的审计成本,在整合审计中难以有效兼顾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审计。因此,披露“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重大缺陷”很可能流于形式,难以实现《基本规范》所设定的内部控制审计目标。这一规定同时表明,注册会计师对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所提供的保证是有限保证,并没有上升到鉴证层次,准确地说,是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审核,而不是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审计。所以说我国的内部控制审计还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审计,《审计指引》的规定与《基本规范》的基本要求存在一定的冲突。
撇开《审计指引》与《基本规范》的冲突,仅就财务报告与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区分而言,现状是:理论上缺乏深入的研究,实务层面也没有明确的指南。从字面上分析,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是与财务信息的真实公允性相关的内部控制,但实质上,任何内部控制缺陷或漏洞都有可能影响财务信息的真实公允性,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与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界限实质上很难划清。例如,管理层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应属于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但其经济后果必然反映在财务信息里,影响财务信息的真实公允性,是否也可以归为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呢?因此,财务报告与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间的关系是一个相互融合、互为作用、相互转化的动态关系,其间模糊的、漂移着的界限,必将给财务报告与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划分带来困难,审计责任的认定亦是困难重重。
(二)鉴证标准困境
内部控制审计属于鉴证业务,提供的是合理保证,要求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并发表积极的审计意见。作为一项独立的鉴证业务,内部控制审计同样必须具有独立的鉴证目标、鉴证对象、鉴证标准和鉴证报告。从鉴证业务要素上看,内部控制审计的另一个难点在于鉴证标准(即审计标准)的建设。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含《基本规范》和《配套指引》在内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从法律地位来看,该规范体系自然成为内部控制审计标准。但该规范体系是典型的原则导向的“游戏规则”。作为原则导向的规则,其显著特点是适应性、通用性强,只提供一般性、原则的规范,执行者可以依据规范,结合本企业实际灵活设计、执行,执行者具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其不足显而易见,主要表现在可操作性较差,往往存在“柔性有余、刚性不足”,如果将其作为鉴证标准,因标准不具体,缺乏应有的“刚性”,极易产生认识偏差和观点分歧,出现判断上的困难。因此,仅仅以现行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作为内部控制审计的标准,将会导致内部控制审计陷入鉴证标准困境。
另外,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目标是对内部控制的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发表意见。就审计实务而言,就是要获取充分、适当的证据证明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设计与运行是否存在缺陷,存在缺陷的严重程度如何,等等。何谓内部控制缺陷?缺陷的严重程度如何衡量?至今,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务层面都缺乏系统的研究,尤其在内部控制缺陷严重程度的划分上没有一个可供操作的、可量化的公认标准,大都停留在从定性的角度描述缺陷的严重程度,我国也不例外。如《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简称《评价指引》)规定,内部控制缺陷包括设计缺陷和运行缺陷,根据缺陷的影响程度分为重大缺陷、重要缺陷和一般缺陷。一个或多个控制缺陷的组合可能导致企业严重偏离控制目标的,认定为重大缺陷;如果严重程度和经济后果低于重大缺陷,但仍有可能导致企业偏离控制目标的,认定为重要缺陷;除重大、重要缺陷以外的其他缺陷则为一般缺陷。偏离控制目标的严重程度如何衡量?这里的“可能”是多大的可能?这些问题都需要具体化,也没有量化的标准,而是将这一标准的制定权授予了企业。如《评价指引》规定,缺陷认定的具体标准则由企业根据规范要求自行确定。企业确定具体的缺陷认定标准是否符合规范要求?是否客观、公正、合理?能否作为内部控制审计针对内部控制缺陷认定的标准?又应该由谁来认证企业制定的标准呢?政府?还是注册会计师?如果是政府,政府能完成这一浩大的工程吗?如果是注册会计师,符合独立性要求吗?这些问题均需要进一步研究,一一明确。在解决这一系列问题之前,内部控制审计必将处于缺陷认定的困境之中。如果内部控制缺陷认定存在困难,恰当的审计意见就难以形成,内部控制审计的目标也就难以实现。
(三)专业胜任能力困境
内部控制审计对注册会计师专业胜任能力提出的挑战,使之面临困境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审计证据的获取
刘玉廷博士(2010)认为,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特别是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是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工作中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其实,内部控制缺陷,尤其是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不仅是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工作面临的挑战,也是内部控制审计面临的重大挑战。由于信息的非对称性,在信息的占有上,评价优于审计。内部控制评价是企业管理层(内部人)实施的,具有显著的信息优势;而内部控制审计是由注册会计师(外部人)实施的,在信息的获取或占有上明显处于劣势。从这一角度看,内部控制审计面临的挑战远大于内部控制评价。只不过评价与审计面临挑战的实质不同,内部控制评价所面临的挑战可能更多的来源于自我评价的约束,而内部控制审计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信息(或证据)的获取,发现并认定内部控制缺陷。
2.复杂环境的透视
《基本规范》要求,企业应当按照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五要素建立与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与之相对应,内部控制审计自然也需要按照五要素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实施审查,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而内部控制五要素涵盖了企业经营管理系统的所有方面,尤其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内部环境,不仅包含了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还包括企业文化。对如此丰富、复杂的内部环境进行评估、审查,无疑是对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的一种巨大挑战,对注册会计师的综合素质、经营管理经验、执业水平与经验、职业判断能力、沟通与谈判能力等均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在高度专业化的今天,注册会计师可能难以胜任这高度一体化的内部审计工作。
3.可借鉴经验的缺乏
对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实施审查并披露发现的缺陷,是我国内部控制规范体系赋予注册会计师业务的新内容。虽然美国国会于2002年7月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SOX),其中的302和404条款要求对内部控制实施审计,开启了内部控制审计之先河,但其核心仍然是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并未要求对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实施审计。此外,日本、加拿大等要求对内部控制实施审计的国家均未要求对内部控制整体发表审计意见。同时,虽然传统的财务报表审计需要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关注内部控制的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但长期以来注册会计师所关注的也只是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风险评估也是针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进行的。因而,缺乏针对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查的经验,也没有国际上的执业经验可供借鉴。
以上因素的共同影响,致使注册会计师缺乏应有的内部控制审计能力,尤其是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审计方面,明显存在专业胜任能力不足。审计能力不足必然制约审计质量,如果这一矛盾难以在短期内解决,内部控制审计可能难以达到预定的目标。
三、应对困境的策略思考
针对我国内部控制审计面临的三大挑战,笔者提出以下应对策略:
(一)在划分财务报告与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界限方面给予更明确的指南
虽然传统的财务报表审计是建立在内部控制审查基础上的风险导向审计,但其核心是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审查,并不要求明确区分财务报告与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直至今日,无论是审计理论,还是审计实务,均没有对财务报告与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定义进行深入研究,对两者的界限也没有进行深入的探讨。从现行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可见一斑,准则所要求了解的应该是内部控制整体,并没有强调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而《审计指引》区分了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和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并赋予了注册会计师不同的责任,即审计责任和披露责任。因此,内部控制审计必须明确区分财务报告和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正如前文所述,由于财务信息处于企业信息链的末端,具有综合性,任何一个内部控制缺陷,如果产生了相应的经济后果都会在财务信息中体现,该项控制即与财务报告相关,都可以将其归为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明确区分财务报告与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并非易事。所以,必须加强对财务报告与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定义与界限划分的研究,为内部控制审计实务提供更具体、更明确的指南。
(二)制定规则导向的内部控制标准,使内部控制审计标准具体化,降低职业判断风险
现行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实为原则导向的规范体系,在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中发挥着重要的、原则性的指导作用,但作为鉴证标准,尚需要进一步具体化,以便于衡量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提高审计判断的客观性和准确度。如何建立内部控制具体标准?有两个途径可供选择:一是在国家层面制定统一的内部控制具体标准;二是由企业根据已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结合本企业实际(包括所处行业的特点、企业规模、组织架构、内部控制的特别要求、企业管理惯例等)自主制定,经权威机构(如行业组织)认证之后执行。因企业的具体情况千差万别,不可能做到整齐化一,全国统一的标准只能束缚企业行为,所以第二条路径才是理性的选择。即企业应根据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原则要求,设计符合本企业特点与管理要求的内部控制。唯有制定个性化、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具体标准,才能为内部控制审计提供明确的、具体的、可操作的鉴证标准。
另一方面,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内部控制审计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典型案例,这些案例的成功处理就是以后内部控制审计的很好判例。因此,注册会计师应当注意收集、整理成功的典型审计案例,积极着手内部控制审计案例库建设,为将来的内部控制审计提供判例依据。
(三)取消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分类,量化重要缺陷和一般缺陷的判断标准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将内部控制缺陷分为重大缺陷、重要缺陷和一般缺陷。从三种缺陷的定义看,明显存在界限模糊的弊端,尤其是重大缺陷与重要缺陷的区分,无论是评价,还是审计都难以准确认定,这必然给审计判断带来困难。另外,区分重大缺陷与重要缺陷的现实意义不仅不明显,反而会使信息使用者感到迷茫。因此,采用“两分法”,根据内部控制缺陷的性质及其产生经济后果的重要性,将其划分为重要缺陷和一般缺陷,并从质和量两个方面加以认定。缺陷性质的认定可采用关键控制点认定法,即明确各项关键业务,如果关键业务缺乏有效控制,出现缺陷,即可认定为重要缺陷;从量上看,可借鉴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21号——重要性》关于重要性水平的确定标准。如果一项或多项内部控制缺陷的组合导致的经济后果超过了以下标准,即可认定为重要缺陷:(1)对于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来自经常性业务的税前利润或税后净利润的5%,或总收入的0.5%;(2)对于非营利组织,费用总额或总收入的0.5%;(3)对于共同基金公司,净资产的0.5%。如果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存在缺陷,但无论是在质的方面,还是在量上都不满足重要缺陷认定标准的,则认定为一般缺陷。有了公认的量化标准,才能有效避免注册会计师与被审计单位在缺陷认定上的分歧,当定量认定与定性认定相互补充、相互印证时,将大大提高缺陷认定的说服力。
(四)加强“复合型”注册会计师培养,丰富注册会计师企业管理的实践经验,提升执业能力
内部控制审计对注册会计师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注册会计师只有加强综合素质培养,不断积累企业经营管理的实践经验和内部控制审计的执业经验,不断提高执业质量和执业水平,才能抓住机遇,应对复杂的内部控制审计。
在加强注册会计师综合素质和执业能力培养过程中,应注意做好以下几点:(1)注册会计师必须加强专业理论学习,不断提高专业理论水平,拓宽知识面,全面、系统地掌握管理学、金融学、系统论、控制论、企业文化、公司治理、信息技术等领域的理论知识,将自身打造成名副其实的“复合型”高级会计人才;(2)注册会计师必须深入企业调查研究,积极参与企业经营管理,亲历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过程,通过企业实践掌握内部控制规律,积累实际的企业管理经验;(3)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必须做好审计案例的剖析与总结工作,探寻内部控制缺陷的“多发地”和“弱点”,总结经验教训,为内部控制审计提供活生生的判例,为注册会计师业务培训提供典型案例。
【参考文献】
[1] 企业内部控制研究组.企业内部控制手册[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2] 刘玉廷,朱海林,王宏.中国内部控制改革与发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3] 财政部会计司.企业内部控制规范讲解[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4] 刘明辉.内部控制鉴证:争论与选择[J].会计研究,2010(9).
[5] 王惠芳.内部控制缺陷认定:现状、困境及基本框架重构[J].会计研究,2011(8).
[6] 刘玉廷.全面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解读[J].会计研究,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