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化学反应的方式

化学反应的方式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化学反应的方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化学反应的方式

化学反应的方式范文第1篇

1 教学设计基本思路

本节课内容选自苏教版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专题2第二单元第二节(第一节为化学反应的方向),是在新课程选修模块中增加的原大学化学知识,其教学基本要求为:知道熵的概念、能用反应焓变、熵变说明化学反应的方向。如何浅显通俗进行教学,是对课任教师的一种挑战,笔者尝试科普化处理教材,用数据分析、实验探究、自然现象观察分析等比较直观的方法来完成教学基本要求,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科普化探究性的习题,以期达到下列三个目标: (1)以本节内容为载体,进行化学原理的探究性学习,使学生了解化学原理形成的过程和论述方法; (2)以化学教学为手段,从自然科学拓展到社会科学,对学生进行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3)培养阅读科普文章能力和学习论文的写作方法。

2教学过程实录

2.1焓变与反应方向

2.1.1数据分析得出判断化学反应方向的依据(数据分析法)

[你知道吗]下列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自发进行,它们有哪些共同特征?

C3H8(g)+5O2(g)=3CO2(g)+4H2O(l)

H=-2217.5 kJ・mol-1

2Na(s)+Cl2=2NaCl(s) H=-822 kJ・mol-1

4Fe(s)+3O2(g)=2Fe2O3(s) H=-1648.4 kJ・mol-1

H2(g)+F2(g)=2HF(g) H=-546.6 kJ・mol-1

[学生解答]化学反应中的自发过程的共同特点:H

[ 结论]对于化学反应而言,绝大多数(是教材的修正语,从上面的4组数据中无法得出,最后由2.3中:H-TS来理论判定)的放热反应能自发进行,且放出的热量越多,体系能量降低越多,反应越完全,H是制约化学反应能否自进行的因素之一。

2.2熵变与反应方向

吸热过程的反应能否自发进行?

2.2.1观察与思考(实验探究法):向干燥的锥形瓶中加入约20 g NH4Cl晶体。在一小木块上洒少量水,将锥形瓶放在木块上。再向其中加入约40 g消石灰,用玻璃棒将固体充分混合均匀,静置。片刻后拿起锥形瓶,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如下问题:

(1)该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2)该反应能自发进行的可能原因是什么?

2.2.2 自然现象观察与思考(自然现象观察法):P41页图2~5混乱程度不同的现象、图2~16水的不同聚集状态的混乱程度

[师生互动](1)除热效应外,决定反应能否自发进行另一因素―体系混乱度(熵S)

(2)熵:衡量一个体系混乱度的物理量叫做熵,用符号S表示, 对于同一物质: S(g)>S(l)>S(s)

(3)熵变:反应前后体系熵的变化叫做反应的熵变,用S表示。

S=S生成物总熵-S反应物总熵

反应的S越大, 越有利于反应自发进行

[学生实时反馈]有学生提出在日常生活中有序性增强,反而有利于活动进行,如开会结束后,从大礼堂出来,有秩序出来比无序出来快。

[教师实时反馈]面对学生的观点,我一下子寻找不到反驳的论据,倍感窘迫,只能告诉学生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他们的讨论更激烈了。自己思考并听取他们的意见,五分钟后才形成下面评述:例举人们行为积累了人类的经验和智慧的有意识的行为,而化学反应往往在自然状态无意识下进行,最好摈弃人的智慧和意识,如对于直觉心理反应的研究,我们常常选取智商较低的小白鼠进行测试。

[教后反思]对自然现象进行观察与思考得出结论,并不象课本设计的这样的容易和单一,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在学科和综合知识上要尽量作好准备。假如陷入窘境,我们也要坦诚,最好把它创设成一个难得的问题情景,进行师生互动,这或许是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其中一种教学情景。这“五分钟”,使笔者常常反思,也是激励笔者写这篇文章的最大动力。

[反应分析](1)硝酸铵溶于水 :NH4NO3(s)=NH4+ (aq)+NO3-(aq),硝酸铵晶体中规则排列的NH4+和NO3-在溶于水后形成水合离子,无序地分散在溶液中, 体系混乱度增大(S0);

(2)碳酸钙分解:CaCO3(s) CaO(s)+CO2(g)气体生成,S0;

(3)2NH4Cl(s)+Ba(OH)2(s)=2NH3(g)+CaCl2(s)+2H2O(l),气体生成,S0。

上面的几个反应是吸热反应、那为什么还可以自发的进行呢?

[结论]熵判断依据:体系趋向于由有序状态转变为无序状态,即混乱度增加(S>0)。且S越大, 越有利于反应自发进行。

2.3H-TS, 判断化学反应方向的综合依据

正确判断一个化学反应, 是否能够自发进行,必须综合考虑反应的焓变和熵变

恒温恒压时判断反应是否能够自发进行

H0 ,一定能自发进行

H>0、S

H

H>0、S>0,是否自发,与温度有关

有一些吸热反应在室温条件下不能自发行,但在较高温度下则能自发进行,如:

CaCO3(s) CaO(s)+CO2(g)

[结论]H-TS,判断反应自发进行的方向

H-TS 0,非自发进行,H-TS=0,可逆反应。

[例1]判断这两个反应什么条件下能自发进行?

NH3(g) + HCl(g) = NH4Cl(s)

H

CaCO3(s) = CaO(s) + CO2(g)

H>0, S>0

[解答] NH3(g)+HCl(g)=NH4Cl(s), H

CaCO3(s)=CaO(s)+CO2(g),H>0,S>0 该反应在较高温度下能自发进行

[例2]填表2―5 几种变化的方向性

3 教学反思及探究性习题

3.1 通过数据分析、实验探究、自然现象观察反思、理论演绎等方法得出判断化学反应方向的依据的案例教学,使学生了解科学原理的创立的一般途径,对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很有裨益;

3.2如何处理选修教材,科普化,可能是学生比较能接受一种方法,也符合选修课程要求;

3.3为了拓展视野,增进学生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的世界观,布置了下面探究性习题,从做题后的反映看,学生最受启发的是自然知识与人的世界观的有效迁移及文章中科学道理的阐述方式和方法,这一探究性习题是笔者自感较富有独特性的化学习题。

熵:一种新的世界观

里夫金霍华德(文章内容略)

热力学关于熵的概念揭示了热传递的不可递性,即热量总是自发地从高温热源向低温热源流动,而不是相反。本文从热力学第二定律出发,将熵的观念引申到能源、环境等领域,对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能源危机、环境污染问题表示了深深的忧虑。阅读时,要注意作者运用日常融合说明科学道理的方法。并思考以下问题:

一、本文的第一段,作者举出三个民谚,用来启发人们认识热力学第二定律。作者又说,"如果这些谚语对你说来不算陌生,......那么,你就懂得了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试结合文章的其他论述,从能量耗散方面,阐释这些语句的意义。

1.你不可能不劳而获;

2.覆水难收;

3.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二、“熵”(Entropy)这一中文译名是意译而来的。1923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来中国讲学,我国物理学家胡刚复作翻译,苦于无法将“Entropy”这一概念译成中文。他根据“Entropy”为热量与温度之商,而且这个概念与“火”有关, 就在“商”上另加火旁,构成一个新字“熵”。本文在论述中,也多次以燃烧为例。试找出三个例子,说说作者举这些例子所说明的道理。

三、本文阐述科学道理,有概述,有解说。概述部分多是论述的要点,常常用判断语句;解说部分则多举具体事例作说明。试以两段课文为例,找出作者论述的要点,并对作者的论述作简要分析。

四、在《熵:一种新的世界观》一书中,作者还指出这样一个事实:“世界上的有效能源不断被消耗掉,而最先消耗的总是最容易得到的能源",越到后来,开发利用能源越要"耗费更多的能量"。试结合环境问题或能源问题,谈谈你对保护环境或节约能源的认识。

五、“污染就是熵的同义词 ”,“这个世界当然总是会产生垃圾的, 如何减少、处理以及利用垃圾也一直是人类面临的一个难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地球在未来(在太阳消亡之前)必定会成为一个垃圾堆。”你认同哪种观点?并对里夫金、霍华德在本文中观点的积极性和消极性作一些评价。

化学反应的方式范文第2篇

2、3NO2+H2O=HNO3+NO

3、NO2为红棕色气体,易溶于水,NO为无色气体,难溶于水。

4、从上述实验结果可知,只有2/3的二氧化氮转化为硝酸,而1/3的二氧化氮转化为一氧化氮。因此,硝酸工业常在吸收反应进行过程中补充一些空气,使生成的一氧化氮再氧化为二氧化氮,二氧化氮溶于水又生成硝酸和一氧化氮。经过这样多次的氧化和吸收,二氧化氮可以比较完全地被水吸收,能够尽可能多地转化为硝酸。

化学反应的方式范文第3篇

1、甲烷在高温下与水蒸气反应,反应方程式为:CH4(g)+H2O(g) == CO(g)+3H2(g)。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甲烷和水的计量数之比为1:1。

2、甲烷与水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是氧化还原反应。化合物变成单质,肯定有化合价的变化。

(来源:文章屋网 )

化学反应的方式范文第4篇

【关键词】化学方程式 用量 复分解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 络合反应

化学方程式在高考试卷中占用很重要的地位,尤其是近年来考试题目频繁出现,而且所占分值比重较大。方程式高考考点为:大纲中已有的方程式、大纲中已有方程式的进一步探究和未知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其中必然渗透了反应物用量的考查。用量问题的考查在每年高考试卷都要出现,现针对历年高考题目进行分析、总结和归纳,有如下几个方面用量的考查:有关复分解反应用量的考查;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用量的考查;有关络合反应用量的考查。现就反应用量问题做如下剖析。

1.有关复分解反应用量问题

复分解反应用量的考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药品的滴加顺序;药品的用量;特殊的定量和反应的先后顺序,现分别举例分析。

1.1 药品滴加顺序。

例1:① 盐酸逐滴滴入碳酸钠:开始时碳酸钠过量,盐酸不足,发生反应为:H+ + CO2-3 =HCO-3

当碳酸根离子全部转化为碳酸氢根离子之后,再滴入的盐酸与碳酸氢根离子继续反应:HCO-3 + H+ = H2O + CO2;现象为开始无气泡,后有气泡产生。

②碳酸钠逐滴滴入盐酸:开始时盐酸过量,碳酸钠不足,反应为:CO2-3 + 2 H+ = H2O + CO2;现象为立刻产生气泡。

例2:①盐酸逐滴滴入偏铝酸钠溶液中:开始偏铝酸钠过量,盐酸不足发生反应为:

H+ + H2O + AlO-2 = Al(OH)3;Al(OH)3 + 3 H+ = Al3+ + 3H2O

现象时先有沉淀产生后沉淀消失。

②偏铝酸钠逐滴滴入盐酸中:盐酸过量偏铝酸钠不足,发生反应为:

AlO-2 + 4 H+ = Al3+ + 2H2O;3AlO-2 + Al3+ + 6H2O = 4Al(OH)3现象为开始无沉淀后产生沉淀,并且沉淀不消失。

例3:①氢氧化钠逐滴滴入氯化铝溶液中:氯化铝过量氢氧化钠不足,发生反应为:

Al3+ + 3OH- = Al(OH)3;Al(OH)3 + OH- = AlO-2 + 2H2O

现象为先沉淀后沉淀消失。

②氯化铝逐滴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氢氧化钠过量,氯化铝不足,反应为:

Al3+ + 4OH- = AlO-2 + 2H2O;3AlO-2 + Al3+ + 6H2O=4Al(OH)3

现象为先无现象后产生沉淀且沉淀不消失。

1.2 药品用量。

例1:①碳酸氢钠与过量的氢氧化钙:氢氧化钙过量,氢氧化钙与碳酸氢钠为1∶1的关系,2mol的氢氧根离子只中和1mol的碳酸氢根离子,反应为:

NaHCO3 + Ca(OH)2 = H2O + CaCO3 + Na OH

②碳酸氢钠与不足的氢氧化钙:氢氧化钙中的氢氧根离子恰好将碳酸氢根离子反应完全。反应为:

2NaHCO3 + Ca(OH)2 = 2H2O + CaCO3 + Na2CO3

例2:①碳酸氢钙与足量的氢氧化钠

Ca(HCO3)2 + 2NaOH = 2H2O + CaCO3+ Na2CO3

②碳酸氢钙与不足的氢氧化钠

Ca(HCO3)2 + Na OH = H2O + CaCO3+ NaHCO3

例3:①碳酸氢镁与少量氢氧化钠:Mg(HCO3)2与Na OH二者物质的量的比为1∶2,镁以碳酸镁的形式存在,方程式为:

Mg(HCO3)2 + 2NaOH = MgCO3+ Na2CO3 + 2H2O

②碳酸氢镁与过量的氢氧化钠:由于在相同条件下Mg(OH)2 比MgCO3的溶度积要小,所以氢氧化钠足量时将以氢氧化镁形式存在,方程式为:

Mg(HCO3)2 + 4NaOH = Mg(OH)2 + 2Na2CO3 + 2H2O

例4:①碳酸氢铵与少量的氢氧化钠

2NH4HCO3 + 2NaOH = 2H2O + Na2CO3 + (NH4)2CO3

②碳酸氢铵与过量的氢氧化钠

NH4HCO3 + 2NaOH = H2O + Na2CO3 + NH3·H2O

例5:二氧化碳或二氧化硫与氢氧化钠

CO2少量 2NaOH + CO2 = Na2CO3;

CO2过量 Na OH + CO2 = NaHCO3

1.3 药品定量。

例1:①向明矾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钡,使溶液中的硫酸根离子沉淀完全,1mol明矾需要2mol的氢氧化钡,反应为:

Al(SO4)2 + 2Ba(OH)2 = 2BaSO4 + KAlO2 + 2H2O

②向明矾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钡,使溶液中的铝离子沉淀完全,2mol的明矾需要3mol的氢氧化钡恰好使铝离子沉淀完全,反应为:

2KAl(SO4)2 + 3Ba(OH)2 = 2BaSO4 + K2SO4 + 2Al(OH)3

例2:①向硫酸氢钠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钡使溶液呈中性

2NaHSO4 + Ba(OH)2 = BaSO4+ 2H2O + Na2SO4

②向硫酸氢钠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钡使溶液中硫酸根离子沉淀完全。NaHSO4 + Ba(OH)2 = BaSO4+ H2O + Na OH

2.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用量问题

氧化还原反应的用量问题考查知识点主要是:物质氧化性与还原性强弱的判断,当氧化剂用量不足时,优先与还原性强的物质反应;当还原剂不足时优先还原氧化性强的物质。

例1:变价金属与强氧化性的酸反应(如铁与浓硫酸、浓硝酸、稀硝酸的反应)例如,铁与稀硝酸:

铁少量:Fe + 4HNO3 = Fe(NO3)3 + NO + 2H2O

铁过量:3Fe + 8HNO3 = 3Fe(NO3)2 + 2NO + 4H2O

例2:①将氯气通入等物质的量的溴化亚铁溶液中。如果将1mol的溴化亚铁完全氧化需要1.5mol的氯气,当氯气的量不足时,亚铁离子的还原性强于溴离子,氯气先与亚铁离子反应,反应完成之后剩下的氯气再与溴离子反应,方程式为:

2Fe2+ + 2Br- + 2Cl2 = 2Fe3++ Br2 + 4Cl-

②将不足量的二氧化硫通入溶有氯化铁的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由于氧化性:MnO-4(H+)>Fe3+所以,不足量的还原剂先与酸性高锰酸钾反应,方程式为:

5SO2 + 2MnO-4 + 8H+ = 5SO2-4 + 2Mn2+ + 4H2O

3.有关络合反应用量问题

例1:①氨水逐滴滴入硫酸铜溶液中,现象为先产生蓝色沉淀后沉淀消失。反应为:

Cu2+ + 2NH3 H2O =Cu(OH)2 + 2NH+4 ;

Cu(OH)2 + 4NH3 = Cu(NH3)2+4 2OH-

②硫酸铜溶液逐滴滴入氨水中,实验现象为:始终没有蓝色沉淀生产。反应为:

Cu2+ + 4NH3 H2O = Cu(NH3)2+4 +4 H2O

例2:①氨水逐滴滴入硝酸银溶液中,现象为先出现白色沉淀后沉淀消失。反应为:

Ag+ + NH3 H2O = AgOH + NH+4 ;

Ag OH + 2NH3 H2O =Ag(NH3)+2 + OH- + 2H2O

化学反应的方式范文第5篇

互联网为人们打开了一扇神奇之窗,网络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学习,提供给人们海量的信息和资源,也改变着人们的学习方式。身处网络时代的青少年学生获得了比过去更大的学习空间,基于网络的学习方式不断地改变着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

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北京市在课程改革中创新性地建设了北京数字学校。网络上的虚拟课堂是一个开放性的课堂,学习资源是开放的,学习方式是开放的,评价手段是多元的。从学的角度看,数字学校的学习更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它要求学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突出“个性化”。学生根据教师和管理员的指导,自我控制学习进度和时间,做到自主学习、充分学习和有效学习,学习的全过程体现了个性化。这种开放的学习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了学生的求知、求真、探索的欲望。本文将从虚拟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分析信息技术对中学学科教学产生的影响,剖析其现实意义。

虚拟课堂用生活经验抛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到“生活即教育”。学科教学更离不开学生的实际生活。地理新课程提供了许多与学生生活、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注重学生经验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学生在虚拟课堂的学习过程中,可以自主选择研究内容进行探究。

如:在《旅游地理》“赏古都 探发展”的专题学习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情迷胡同深处”“游历文化遗产”“寻访名人故居”“探秘宗教文化”“采撷农家民风”“齐聚高等学府”“行走经典场馆”“考证非遗传承”八个学习专题,从不同侧面引导学生了解古都北京。建议学生根据自身研究特长和兴趣自行选择相应课题,并组成研究小组,开展后期学习研究。在这次选择中,我们发现,由于对农村不熟悉和受各种条件限制,不便于开展实际调查研究,大多数学生没有选“采撷农家民风”“考证非遗传承”这两个专题。

这种用生活经验抛锚的方式在虚拟课堂的教学中并非唯一。如:由于北京市昌平区是草莓盛产地之一。因而昌平区在课题设定时选择了《探访昌平草莓 走进都市农业》的课题。

由于学生们对研究课题的选择是从其自身学习兴趣出发,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不仅学得有兴趣,学得轻松愉快,而且也启发了思维,进而主动获得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为学习地理知识提供了内在动力。

虚拟课堂以现实任务驱动,推动学生学习能力发展

1.走出课堂——提升实践能力

社会是个大课堂,走出教室的学习是推动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必要途径。在《探访昌平草莓 走进都市农业》课题研究中,学生们精心设计调查对象和走访内容。在对昌平区政府相关部门的采访时,学生们主要了解的是:全区草莓种植规模的逐年变化、销售渠道和比重的变化、昌平区政府对草莓种植的相关扶持政策。在对草莓种植户做访谈时,同学们主要了解的是:草莓的生长习性及上市时间;草莓种植前当地所种植的农作物品种及年收入、草莓种植后的年收入变化;草莓品种和种植形式的变化;草莓的销售地区及所占百分比(外国、外省、北京城区、昌平),销售渠道,产品形式;昌平草莓种植的发展方向和未来目标。当在虚拟课堂中遭遇“滴灌有什么好处”的问题时,走访的农户们给出了通俗易懂的解释,而教师们又在现实课堂中,从学科角度帮助学生们进行专业提升,加深了学生们的理解。

学生们通过亲身探访、实地调查、数字课堂合作分析,不仅激发了探究热情,更有助于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应用能力,在实践过程中养成了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因此,才会呈现出《赏古都 探发展》“情迷胡同深处”课题组的学生们,在一次次走访胡同后,倾情写出的《胡同?城?事——北京胡同开发现状调查及建议》的研修论文。

2.逐步推进——培养逻辑思维

虚拟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在授课前形成完整的课程规划,而这样的规划又恰恰体现着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赏古都 探发展》课题中,教师设置了“赏古都(我推)——品特色(我推你评)——析成因(我析你点)——探发展(共析共探)”的学习流程,四个阶段层层推进。

在“赏古都(我推)”环节中,学生借助头脑风暴的团体训练方式,使得个体的才智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得以充分发挥。讨论中学生思维高度活跃,打破了常规思维方式,产生了大量创造性的设想。在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基础上,我们又通过“品特色(我推你评)”的环节对学生进行自我设计的训练。在这一环节中,侧重要求学生根据一个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话题进行旅游考察线路设计,并重点在于评析原因。在“析成因(我析你点)”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对于讨论交流过程中新生成的学习资源进行剥离、分析、归纳和总结。此时,学生通过对前期讨论过程的反思,形成了对学习资料的整理,对学习过程的反思,对研究对象的探究,对后期探究的规划。这种选择性的学习,给了学生很大的自由度,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收获自然很多。

虚拟课堂可跨越时空局限,提高学生合作探究意识

虚拟课堂教学最大的优点就是促进合作学习、合作探究。在网络平台上,学生在网络学习中广泛查找相关信息,借助生活经历,紧扣主题,通过师生、生生探究活动,各抒己见,形成自己独到的观点,不仅使学生自我的时间与空间得到充分利用,展现学生的个性,激发学习兴趣与欲望,还促进学生形成了平等交流、互帮互助、合作解疑的学习氛围。

虚拟课堂中设立了“时空约会——虚实中的自由交流”这样的栏目。在这个讨论专区中,学生版主和教师分别提出一些问题,针对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情况,进行互动讨论。出示的题目尽可能是直接从网上下载资料而不能解决的问题。

例如,学生侯晨曦提出“吐鲁番的坎儿井是怎么回事”的问题。虚拟课堂中,叶子韬同学就将坎儿井的基本情况做了介绍。之后,李昳同学是这样回答侯晨曦同学的:“我去过新疆,参观过坎儿井的博物馆,那儿的讲解员介绍说坎儿井主要是在吐鲁番地区建设的。原因是吐鲁番地区水源缺少、平均温度高、水分蒸发快。而吐鲁番地区的高原山区,降水量高于吐鲁番盆地,所以选用那的高原蓄水。请注意:坎儿井是利用山的斜坡高度运送水源的。这是坎儿井博物馆中的实物图:主要是坎儿井的内部构造(图略)。”

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在网络平台的讨论交流过程中,由于兴趣各异,自然主动组成了不同的学习小组,形成平等交流、互帮互助、合作解疑的学习氛围,满足了学生对学科学习的多样化需求。这也使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自然形成相互质疑解疑的学习氛围,他们在学习中产生的问题,在同伴的讨论、补充、修正的过程中得到解决,并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

同时,学生在虚拟课堂中的提问是学生深层次思维活动的反映,学生参与学习的思维深度与广度是课堂教学研究的重要方面。虚拟课堂的学习方式是由一个主题出发,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发散性地提出问题,这将会提高学生综合思考问题的能力。通过寻找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这对传统的学习观念和教学方式来说都是一个新的转变,使学生实现从“学会答”到“学会问”, 学生更喜欢这样的学习方式。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工信部备案:蜀ICP备18023296号-3川公网安备51010802001409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蓉零字第CH-B061号 统一信用码:91510108MA6CHFDC3Q © 版权所有:四川好花科技有限公司

免责声明:本站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主要从事期刊杂志零售,不是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特此申明。

在线服务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