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数据在审计中的应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来源:《硅谷》2013年第19期
摘 要 “大数据”的来临,为新时期浙烟的转型提升提供了创新的发展思路和强大的技术支撑。文章将浙烟发展置于“大数据时代”这个背景下,对“大数据”如何应用于烟草各条线的业务进行了大胆的预测,并就浙烟如何打造和利用“大数据”提出了基于现状的合理建议。 关键词 烟草;大数据;数据中心;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19-0128-03
1 何谓”大数据”
“大数据(Big Data)”是继“云计算”、“物联网”后,当下最火热的IT 词汇之一。“大数据”开启了人类生产生活的又一次重大时代转型,也是又一次颠覆性的技术变革。
2011年,麦肯锡的《大数据:下一个竞争、创新和生产力的前沿》研究报告,正是宣布“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麦肯锡在研究报告中指出,数据已经渗透到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逐渐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而人们对于海量数据的运用将预示着新一波生产率增长和消费者盈余浪潮的到来。
那么到底什么是“大数据”呢?引用维基百科的定义:“大数据”指的是所涉及的数据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通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截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帮助企业经营决策更积极目的的信息。当然,大数据规模的标准是持续变化的,当前泛指单一数据集的大小在几十个TB (万亿字节)和几个PB (千万亿字节)之间。
美国互联网数据中心指出,互联网上的数据每年将增长50%,每两年便将翻一番,而目前世界上90%以上的数据是最近几年才产生的。据统计,一天之中,百度大约要处理60亿次搜索请求,达几十PB ;淘宝交易达数千万笔,数据量超20TB ;联通用户上网记录可达到10TB 。
关键词:大数据;电商企业;审计风险
引言
21世纪,伴随着5G与大数据、云计算、虚拟增强现实等先进技术的不断发展融合,我国企业的商务模式不断革新。和传统企业相比,电商企业依托互联网环境实现了业务流程的虚拟化、无纸化,支付手段也因为电子支付、电子货币的出现显得更加多样和便利,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产生了海量的数据,这诸多因素将电商企业的审计工作要求提到了新的高度。在针对电商企业的审计工作中除了要关注会计层面,还需要充分考虑企业的内部控制、信息系统的应用情况以及网络安全对审计产生的影响,因此单一运用传统的审计方法可能无法全面的规避风险,电子商务企业的审计方法也应该与时俱进,特别是应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来防范电子商务企业的审计风险是当前审计工作需要关注的内容。
一、电子商务对企业审计的影响
与传统企业相比,电子商务企业的交易流程在互联网虚拟环境完成,卖场里的有形商品转变为网络上的数字图像,真金白银的货币交付升级为电子支付,传统的票据传递也演化成了电子结算。电商交易过程记录的无纸化、交易资金流的虚拟化、交易网络的安全性都给电商企业的审计工作带来了多维度的影响。
(一)对审计目标的影响
通过电子邮件、即时沟通等工具,电子商务企业的内外部沟通更加紧密,在具体的业务过程中,信息使用者获得海量数据的成本更低、途径更多,因此在信息时效性方面的关注度更多,传统会计报表的重要性逐渐相对降低,这导致审计目标不光是企业的财务报表,还应该扩大到电商企业相关利益者的既得利益。
(二)对审计服务对象的影响
企业审计的对象可以高度概括为被审计单位的经济管理活动,即对企业的财务收支及相关的经营管理活动进行审计。由于电子商务企业的主要业务流程在虚拟环境中完成,业务过程更加隐蔽,再加上业务数据大多保存在数据库中,数据更容易篡改,因此电商企业的审计对象不光要考虑企业经济业务自身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还应扩展到各类业务原始凭证数据录入的准确性、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可靠性以及应用程序与数据文件的安全性等。
(三)对审计方法的影响
传统商务模式下的企业经济活动大多由手工完成,审计线索清晰完整,通常会采用制度审计的方法实施事后审计及就地审计,工作的重点是对企业的内部流程进行控制。但在电子商务模式下,企业的主要经济活动是通过计算机、应用软件依托互联网环境由程序代码执行指令实现的,业务处理流程的追踪的困难度相对传统审计有所增加。而且,随着新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出现,也增加了企业内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因素,因此需要采取实时连续审计方式,并应用数据挖掘等先进技术,以便及时搜集审计证据、降低审计风险。
(四)对审计人员素质的影响
互联网环境下,电商企业的相关经济活动以及大量会计资料多以电子形式产生和存储,形成了数量庞大、关联广泛且种类繁多的信息集合资产,审计人员在具备了计算机、网络以及电子商务相关业务知识的前提下,结合大数据技术的有效应用,可以及时掌握审计线索的变化,从而更好地识别审计风险、评价审计风险。同时审计人员还需要考虑企业信息系统提供数据的有效性,谨慎的评价企业信息系统提供的样本数据,避免过度依赖计算机或信息系统专家影响审计人员自身的客观独立性判断。
二、电子商务企业审计风险分析
(一)电商企业审计风险的特点
《注册会计师的总体目标和审计工作的基本要求》(2010)指出,审计风险是指被审计对象的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误,但审计人员审计后却发表了不恰当意见的可能性。传统企业审计中审计风险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客观性、普遍性、未知性、可控性几个方面。而电子商务企业的审计风险除了继承了原有特点之外,还出现了以下三个新的特点。
1.海量数据的不稳定性
电子商务企业业务类型主要包括虚拟和非虚拟交易,涉及的审计证据不仅包括传统的财务数据,还包括互联网上很多图片、音视频、文档等非结构化数据,这些形式多样、数量庞大的数据都存储在计算机中,可能存在数据遗失、数据损毁、交易数据重复等安全隐患。一旦业务数据出现问题,在没有人工干预的情况下,计算机系统和程序就会按照指令机械处理,从而导致电子商务业务的完备性风险增加。
2.审计工作的高效性
基于互联网环境,电商企业的交易活动不受时空条件的限制,随时随地都可能产生商品交易行为,电商平台或运营系统的持续运转支持审计人员不用到访企业就可以通过企业信息系统进行远程的实时取证,还可以完成电子信息的集中处理,从而及时掌握被审计单位的实时情况,从而达到实时动态监督的目的。
3.审计风险的复杂性
首先,电子商务模式下企业交易活动的参与者除了买卖双方,还包括产品供应商、银行或第三方支付机构以及物流配送服务提供商,如果其中有参与者未能承担自身的信用责任,就会给整个企业审计带来相应的风险。其次,网络环境下频发的恶意入侵、交易双方真实身份无法确认以及应用PS技术可以不留痕迹的篡改电子签章等审计证据等也增加了电商企业审计工作的风险。最后,日益繁荣的跨境电商业务覆盖全球范围,经营产品种类繁多,涉及语言差异、货币汇率换算、不同跨境平台的差异性,也增加了电商企业审计风险的复杂性。
(二)电商企业审计风险原因分析
1.审计环境方面的风险
(1)信息化审计技术滞后。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我国的电子商务发展迅速,且发展规模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电子商务作为信息化集成比较高的行业,特别适合应用智能化手段开展审计工作,从而提供工作效率。但由于智能化审计系统建设及运维等构建成本高昂,目前智能化审计主要是应用在政府审计中,国内大数据、云计算在审计方面的应用案例屈指可数,特别是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大多对新型智能审计系统持观望态度。(2)电商法律法规和审计准则不完善。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让很多传统商务模式下的欺诈行为转移到了互联网上,网络欺诈、虚假销售、信息泄露事件频频发生,现行的法律法规但并未对相关的审计内容、方法进行规定。电子商务企业自身的经营风险和审计人员缺乏完善的审计准则无法开展实务操作,都增加了电商企业的审计难度,加大了审计风险。(3)网络信息安全带来的隐患。电商企业的业务流程依托互联网开展,其安全完全依赖信息系统是否安全有效。一旦信息系统出现系统故障或受到病毒、恶意攻击,将导致电子商务企业的业务和资金安全受到威胁,给企业带来损失,同时也会增加审计工作的难度甚至影响审计质量。
2.审计对象方面的风险
(1)凭证数字化。电商企业的日常运营要应用OA、ERP、CRM、SAP等诸多企业信息管理系统,这些系统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数据,涉及企业的采购、销售、收款、付款等各种单据,大部分单据都是以电子凭证的方式由信息系统自动生成并存储。相比传统的纸质凭证,电子凭证很容易被篡改或恶意窃取。因此在审计过程中,要全面了解电商企业的各类电子凭证数据,如果无法保证审计人员获得充分完整的数据资料,容易给审计带来较大的风险。(2)无理由销售退款。《网络交易管理办法》(2014)在法律和部门规章层面对消费者的网购“后悔权”进行了全面支持,这种宽松的退换货政策会滞后电商企业的收入确认时点,从而增加会计报表收入类科目确认的难度,导致审计人员在判断企业交易发生真实性、确认收入时点和交易额准确性时出现误判。(3)支付方式多样化。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我国的第三方支付技术不断进步,支付宝、微信、京东金融等都可以实现网络零售过程中的在线支付。电商企业庞大的交易数据对应的是海量且形式各异的电子支付凭证,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很难对这些凭证是否真实效性、支付是否安全和数据记录是否准确进行判断。
3.审计主体方面的风险
(1)具备电商知识的审计人员不足。审计作为一种鉴证活动,要求审计人员应了解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流程,具备相应的业务知识才能更好地开展审计工作。因此针对电子商务企业的审计工作,就需要审计人员了解电商领域的相关知识,并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技术。目前我国注册会计师队伍中,了解电商运作模式,懂得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安全技术的人才比较缺乏,特别是会应用大数据、云计算开展审计工作的复合型人才更少。(2)审计软件相对落后。传统企业的审计项目中,审计人员会借助审计软件进行辅分析,在审计软件中进行会计数据的处理和查询。但由于电商企业的业务数据类型除了结构化财务数据,还有大量图片、音视频、文档等各种非结构化数据,所以需要开发能同时处理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的新型审计软件,才能满足现阶段审计工作的需求。
三、大数据背景下的电商企业审计风险防范措施
(一)基于大数据构建电商企业审计云平台
电子商务企业的审计数据由传统的单一结构化数据逐渐转变为多元非结构化数据,除了企业自身的财务数据,还包括以图片、音视频、文档形式存储的企业内部规章制度、会议记录、各类合同等非财务信息数据,各类业务产生的海量数据在大数据技术支持下,通过数据建模构建出涵盖电商企业各业务流的全方位数据平台,不仅可以便捷地获取审计样本数据,实现“样本即总体”的全面审计,以规避抽样审计的风险,也可通过云平台的智能算法规则还能利用业务数据之间的关联性设定各类财务数据的值阈变动范围和审计风险模型方程式,迅速标记异动数据锁定审计疑点。考虑到电商企业各业务流之间的协同作业关系,其云审计平台可以按照前期审计准备、中期审计执行和后期审计报告三个阶段进行设计,并遵循安全性、有效性、规范性的原则。
(二)基于云平台实施“精准性”审计
电商企业运营过程产生的海量数据会存储在云平台的分布数据存储设备中,理论上这是一个审计数据信息存储和管理的无限虚拟空间。电商交易涉及的会计凭证、各类统计报表数量繁多,客户群体遍布全网人数众多,因此对财务报表的精确度要求较高。云平台可以根据不同时间跨度将电商交易的财务数据与业务数据分类存储,再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完成高效且有针对性的审计数据、分析挖掘,找到相应的审计疑点,为后续审计取证奠定基础。同时通过大数据技术还能实现审计数据的交汇统一,降低人工运算可能产生的检查风险,从而实现电商企业审计数据的精准识别、精准审计。
(三)基于云平台实施“共享性”审计
电商企业交易平台的多样性导致企业交易资金存在数据量大、资金收入时点和交易额不准确等特点,因此如何在电商审计云平台中保证审计数据的完整和准确尤为重要。在云平台构建时保证审计机构和被审计单位软件接口对接的标准化和一致性,可以有效保证数据的完整传递,同时防止外部数据泄露。除此以外,云平台可以将电商企业的业务数据按交易时间段、交易类型和金额区间等标准,以柱状图、趋势图等图表形式直观展示。基于云平台的审计模式,最大程度上打破了时空的约束,可以随时随地在审计机构和被审计单位之间,甚至是多个审计机构之间共享信息和计算环境,从而实现“共享性”审计。
(四)基于云平台实施“连续性”审计
传统审计模式下,由于审计资源和审计技术有限的原因,会根据重要性水平选择需要审查的项目,且多为事后审计及就地审计,审计方法以抽样审计为主,该模式下的审计结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而基于大数据技术的云平台可以对电商企业进行全程跟踪审计,实现审计数据的实时采集、动态分析及连续审计,通过事前立项审计、事中执行监督审计、事后绩效评估审计,实现人员未动、数据先行。通过事前立项审计可以起到有效预防的作用,减少后期审计决策出现失误的情况。事中执行监督审计时效性强,可以及时查明企业经济目标和预算的实现程度,帮助电商企业及时采取措施纠正偏差,改善内部控制,保证最终目标和预算的实现。事后绩效评估审计能够对电商企业已经发生的财政财务收支和经济业务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作出全面的评价。如果缺少事前立项审计,一旦在审计过程中发现问题,已造成后果甚至无法纠正时,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事后审计就没有多大意义。相反地,缺少事中执行监督审计和事后绩效评估审计,再成功的事前立项审计也会因为没有过程保证而丧失价值。
结语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伴随着5G与大数据、云计算、虚拟增强现实等先进技术的不断发展融合,电子商务企业的审计工作出现了新的挑战,针对海量数据的不稳定性、审计工作的高效性以及审计风险的复杂性等新特点,本文从基于大数据构建电商企业审计云平台以及基于云平台实施“精准性”“共享性”“连续性”审计四个方面提出了针对电子商务企业审计的普适性对策。
参考文献
[1]鲍樊军.电子商务企业的审计风险防范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6.
[2]王加宝.电子商务环境下审计风险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
[3]曹计.我国电子商务审计风险的防范[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09.
[4]安杰.互联网环境下电商企业审计风险探析[J].中国中小企业,2019(7):62–64.
[5]程,王静.电商环境下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电子商务,2020(52):63–64.
[6]于婷.大数据背景下电商企业的审计风险及应对策略[J].福建质量管理,2020(15):14–17.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为了提高科研、教育与国家安全能力,2012年3月美国启动了大数据研究和发展计划,这表明大数据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资源。大数据时代带来的相关思维、数据量、数据类型、数据处理技术等方而的变化将推动各行各业的转变,其中作为经济社会健康运行免疫系统的审计行业也会受到大数据应用的影响而发生变革。我国审计行业在大数据时代下会受到怎样的影响,而对这些影响应采取哪些应对举措,从而缩小与西方发达国家审计水平的差距,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木文在阐述大数据概念和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大数据时代给审计带来的影响,进而提出了在大数据环境下推动审计发展的建议,期望促进审计与大数据应用有效融合。
二、大数据对审计行业的影响分析
从审计行业的历史发展来看,信息化技术的变化对审计导向、审计抽样方法、审计模式、审计管理等方而有着重要影响,大数据时代所带来的新技术、新思维的变革,笔者认为对审计行业主要有以下四方而的影响。
1.审计模式的影响
(1)持续性审计将成为审计发展的方向和核心。传统的审计为事后审计或周期审计,这种相对滞后的审计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审计的监督作用,对于审查银行、保险等时效性很强的行业,审计往往处于较为被动的局而。持续性审计的概念在理论研究方而由来已久,但受信息技术水平的限制,持续性审计在我国应用很少。大数据技术为审计模式向持续性转变提供了条件,审计主体可以对被审计单位持续采集数据,开展审计风险评估、审计跟踪、专项分析、督促整改等活动,动态掌握被审计单位的业务运营与风险异动情%},实现对被审计单位全而、持续的审计覆盖,解决传统事后审计带来的时滞问题,降低审计错误和风险,提升审计效果与效率,促进审计从监督导向型向服务导向型发展。
(2)审计作业模式将发生变化。大数据时代下信息量的急剧扩大、数据挖掘和分析技术的广泛运用,将会改变原有的审计项目作业模式,大幅提升审计效能。一是审计立项依据将由风险评估与专家经验向以持续性审计过程中的信息触发转变。通过持续性审计中发现的某些关键信息作为触发点进行审计项目立项,将提升审计的时效性与针对性。二是审计范围将由抽样审计向总体审计转变,审计思维模式由局部转为整体。通过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审计可以覆盖与审计对象相关的所有数据,使得审计主体对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活动掌握更加全而,加强了审计的全局观与系统性,从而降低抽样审计可能带来的重大审计风险。三是工作方式将由非现场为辅向非现场远程审计为主转变。在大数据与石计算技术应用逐渐普及的环境下,非现场远程审计将成为今后审计的主要工作方式,审计主体通过远程抽取数据持续开展审计、监控与分析,被审计单位主要通过网络报送大量数据与资料,从而使得审计更具延展性、纵深性、时效性。
2.审计技术的影响
1)审计数据分析需要构建石计算平台。大数据的特征之一就是数量巨大,传统的审计数据平台难以承载海量数据的分析工作,因此需要充分运用石计算技术,构建石计算平台,对所有相关数据进行收集、整合、挖掘,以满足大数据时代下的审计效率。此外,由石计算衍生而来的石存储技术,可为审计提供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容量巨大在线存储服务。审计人员现场审计时可通过石存储网络访问数据,克服了以往审计对工作地点要求相对固定的弊端,为在大数据环境下开展审计工作提供了便利。
2)审计需要广泛应用NOSQL技术。传统的审计数据存储在关系型数据库系统中,与之相配套的查询语高则是SQI,(结构化查询语高),它需要对每个存储变量设置字符长度、类型等,数据模式是静态的。大数据时代下审计人员而对的数据范围激增,数据动态变化特征明显,数据内容也扩展到图像、视频、WFB网页、GPS数据等非结构化数据,这些非结构化数据无法存储在关系型数据库中,因此SQI,无法完全满足新时代下审计工作的需求。可以预见的是,大数据环境下的审计工作将广泛使用NOSQL数据库系统,以满足从海量数据中快捷有效地挖掘价值信息。
三、推动大数据时代下我国审计行业发展的建议
1.制定大数据环境下审计行业发展战略
大数据时代是信息化技术高速发展的产物,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期内将对审计思维、模式、技术方法等将产生重大影响。为了使我国审计行业在大数据环境下持续健康发展,需要国家审计机构或审计行业协会牵头,联合信息技术、人力资源管理等部门一同从技术、法律法规、人才建设等方而重新审视我国审计行业发展战略,制定适合大数据时代下审计发展的战略,指导我国稳步有序地实现大数据在审计领域的有效运用。
2.加强信息化审计相关立法建设
目前我国关于信息化审计方而的法律法规还很少,为了有效推动大数据在审计行业的应用就必须加强信息化审计相关立法建设,增加审计行业应用大数据的相关条例,使得利用大数据开展审计有法可依,有法可循,促进审计行业在信息化时代规范发展。大数据审计涉及大量敏感信息,为了有效降低由于数据安全问题产生的风险,需在大数据存储、应用、管理等安全方而制定配套的法律法规,构建完善的信息化审计法律体系。
3.加快建立审计数据库与分析平台
一方而,我国审计机关、社会审计机构及企业应根据各自需求,充分运用适应大数据环境的NOSQL技术、处理技术、石计算技术等建立适合自身的审计数据库,数据库应包含被审计对象的历史信息、相关行业信息、相关规章制度、审计档案等,同时积极应用石计算存储实现远程存储与移动审计,提升审计效率。另一方面,大数据环境下影响审计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数据分析与挖掘能力,因此需要通过技术团队与业务团队共同构建大数据审计分析平台,合理运用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方法,对海量数据进行快速与深度分析,从而及时发现审计疑点,准确定位风险,提升审计效果与效率。
4.完善审计管理模式
目前我国大部分审计主体审计管理信息化程度与大数据环境下的要求仍有一定距离,审计方式仍以现场审计为主,远程审计与持续审计尚不普遍。各审计主体应结合自身实际,合理调整组织架构与审计方式,积极探索与创新,建立以标准化、信息化为导向的计划管理、质量监控管理、审计成果运用管理等全过程的审计管理模式,促进审计由事后检查为主向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为主转变,充分发挥审计在国家经济社会运行中的免疫系统功能。
5.加强大数据环境下审计人才的培着
我国大部分从事审计行业的人员知识结构单一,同时具备财经审计与信息化知识能力的较少,这将影响大数据环境下的审计效果与效率。一是要健全审计人员培着机制,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层次的人员进行培着提升,使其充分利用大数据所带来的便利。二是提升审计人员对数据的分析与评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利用好数据挖掘、群集分析等方法,快速、合理地解读数据,辨认出数据隐含的真正价值,成为名副其实的数据审计师。二是加强审计人员风险意识与风险防范能力,避免由于数据伪造、安全等问题带来的审计风险或损害相关主体的利益。
2014年1月,总理在听取了国家审计署的工作汇报后明确指出:“凡是使用财政资金的项目和单位,都要实现审计监督的全覆盖”。这一要求的正式提出,为审计工作进一步增强廉政风险的监督控制,进一步提高法治化建设和管理水平,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区县审计机关来说,必须紧紧把握住这个契机,努力实现队伍建设、计划统筹、信息应用等方面的显著提升。
一是明确审计监督全覆盖的内涵。审计监督全覆盖拥有着深刻的、丰富的内涵和外延,既要有一定的深度,而不是一味的走马观花,单纯的去追求数量,而忽视了质量。与此同时,还要紧紧围绕审计中心工作,瞄准重要领域和重点项目,而不能在所有的项目和领域都平均用力。要有计划、有步骤的稳步推进,科学的、合理的规划部署,不能搞所谓的跳跃发展,也不能一步到位、强行推进。要有真成果,取得真实效。在推动审计监督全覆盖的过程中,覆盖面要突出“广”字,查问题要突出“深”字,反映情况要突出“准”字,分析原因要突出“透”字,建议措施要突出“实”字。总之,审计全覆盖不是单单的达到“全”就够了,而要实现审计效果的大力提升,通过审计全覆盖来杜绝财政资金的违规使用,通过全面的数据分析防范系统风险漏洞,为改革深化开展提供更大的智力支持和保障。
二是重视审计监督全覆盖的作用。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征程中,全面推进改革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对于审计监督工作来说,审计领域改革必须同反腐倡廉工作齐头并进、同时部署,审计机关理应站在反腐倡廉工作的前沿一线。区县审计工作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专业性,通过法律、计算机、审计知识等多方面措施的综合运用,对于审计对象可以进行连续的、定期的、科学的监督和审查,审查面可以有效涵盖资金管理、资金流向等问题。审计监督的全覆盖已经发展成为国家的监督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已经发展成为惩治和预防腐败的重要力量,在促进法治政府廉政建设的过程中,始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是坚持审计监督全覆盖的原则。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党的反腐力度不断加大,在这种高压态势的大环境下,必须始终坚持审计监督全覆盖的原则,充分发挥审计反腐“尖兵”的重要职能作用。具体来说,要进一步把握好审计职责法定的原则,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各项法规、政策和会议精神,用心找好审计的政策依据,坚决杜绝任性用权、违规用权和盲目用权,最大限度的避免单纯的实现表面上的全覆盖。要进一步把握审计实事求是的原则,决不能单纯的为了“求大、求快”,导致审计监督工作缺乏严格细致的证据作为强力支撑,更不能省略必要的审计监督的过程和程序,确保实现审计监督质量过关前提下的全覆盖。要进一步把握审计统筹兼顾的原则,审计监督过程中对于审计时间、审计人员、审计任务、审计经费等重要要素,要切实做到“统筹兼顾、合理安排”,要认真按照职责的有关要求、审计工作的紧急程度、案件重要程度和规模大小等,来对审计的对象进行分类区别,做好全盘棋的统筹部署,避免审计资源的浪费。
由于受到审计机制体制的影响和制约,审计监督实现全覆盖的目标,仍然存在很多的瓶颈问题亟待解决,还有很大提升的空间,主要存在着审计资源不够丰富、审计知识有待更新、审计模式单一等突出问题。
一是审计资源有待于进一步丰富。目前,由于政府职能部门职责的交叉重叠,导致审计资源被动分割的情况出现。有的职能部门在工作职能、管理方式、监督领域等方面与审计部门存在一定的交叉性,因而就会导致审计资源的交叉甚至是浪费的情况出现,难以形成监督的整体合力,在客观上影响审计资源的监督效果。
二是审计知识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审计法》实施以来,区县审计机关的审计运行外部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一些区县审计实践中发现,具体审计工作内容和审计环节并没有被及时的纳入审计职责体系,问题的解决办法也没能够及时的予以更新和完善。审计知识同当前审计监督全覆盖工作相比,仍然不够完善,造成了审计监督全覆盖进程中存在一些障碍,对审计监督全覆盖形成较严峻的外在制约。
三是审计模式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为了较好的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的任务和目标,区县审计工作的基本模式也在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进行相对应的调整完善。例如,传统的审计模式主要是采取和运用的审计技术和方法手段。但是,在当前“大数据”这一时代背景里,面对着海量的审计数据和审计信息,越来越凸显出传统审计模式相对滞后的缺陷和不足。即使是运用了“大数据”、云计算、“联网+”审计等前沿概念和模式,也大都只是处于浅层次的涉猎,并没有真正实现全面渗透在审计监督全覆盖的各个环节。所以,传统的审计模式如果不进行与时俱进的修改完善,那么只会导致审计监督工作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难以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领域更大的突破。
区县审计机关推进和实现审计监督的全覆盖,将有利于国家审计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审计监督全覆盖的重要意义,充分把握审计监督全覆盖工作的整体规律,认真找准审计监督全覆盖的重点,通过加强自身队伍建设等途径,全面提升审计监督的水平和工作质量。
一是在健全领导体制上狠下功夫。进一步健全审计机关上级对下级的领导长效机制,积极探索“垂直管理、直接领导”等审计监督全覆盖管理模式,不断加强区县审计机关开展审计监督职责的权威性和独立性。用心把握各项有利审计时机,重点加强审计监督全覆盖业务的指导,将部分重点项目和部门单位列为区县审计机关的直接审计范围,或者通过上级审计部门下达通知书,区县等基层审计部门在审计结束之后,需向上级审计部门做出具体的审计报告。进一步加强审计业务的督促和督查,不断提高审计工作的针对性和独立性。同时,要不断优化组织方式,彻底改变传统的“各管一段”的传统审计组织形式和模式,积极树立起审计大格局、一盘棋的观念,努力实现在数据信息、资源共享、项目人员等各方面的统筹调配、优化组合。通过更加科学的调度和计划安排,可以将同一个审计对象、多个项目,融合进入“一
班人马、一套资料、一份决定、多个报告”。通过组织优化和资源整合,为进一步实现审计监督的全覆盖,给予有力的能力支撑和组织保障。对于部门单位的内部审计成果,要充分的吸收、借鉴和使用,以达到降低行政成本、提升审计效果的目的。二是在培养线索意识上狠下功夫。受人际关系、社会交往等条件的约束和限制,项目在审计监督的过程之中,很有难度查找到有利的审计案件线索。这就要求区县审计机关的审计工作人员积极转变工作观念和工作思路,努力培养和树立起案件线索查找的良好意识,秉承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努力克服区县审计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以敢于担当的精神,力争从业务审计中脱离出来,以第三者的身份或者是旁观者的角度,审视和看待一些审计问题,进而能够从审计数据之中发现和寻找到疑问,用心把握住案件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进行精准的审计分析,达到和实现查透查深的审计目的。只有提高区县审计机关审计人员的线索意识,才能够培养出善于突破问题难点的审计“尖兵”,努力打造出“能征善战”的审计人才队伍。建议进一步加强社会审计的质量监督和控制,重点加强对肩负社会审计职能的组织机构的管理,加强社会审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时刻高度重视“人”的因素。
关键词:大数据 高校内部审计 影响 建议
当前,大数据随着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的发展,对世界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随着海量数据的挖掘和应用,大数据正逐渐被广泛运用于高校内部审计,并对高校内部审计产生较大影响。
一、引言
大数据是一个抽象概念,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真正应用解决问题和引起世界高度重视却是源于2012年美国奥巴马政府实施的“大数据研究和开发计划”。目前,对“大数据”的定义有多种版本,比较权威的是互联网数据中心(IDC)的描述:“大数据”是利用信息化社会所产生的海量数据,采用相关的新架构和技术,为获取相关价值而进行技术发展与创新。大数据具有数据体量巨大、处理速度快、数据种类多、价值密度低、商业价值高的特点。
“大数据”在高校内部审计中的广泛应用,影响了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观念,改变了高校内部审计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更重要的是大数据能够综合利用数据,提高查核问题的效率,并通过整理、分析,挖掘相关性、趋势性的大量潜在信息,进行全方位、立体式、多角度、多维度的描述,进行评价判断和宏观分析,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效率,充分发挥了高校内部审计“免疫系统”“一审、二帮、三促进”和“增值”的作用,对规范高校经济管理、落实经济责任、提高高校资金使用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二、大数据应用对高校内部审计的影响
(一)大数据应用对高校内部审计发展方向的影响。目前,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可以说是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和风险基础审计并存,不少高校内部审计仍以财务账项基础审计为主,审计中以资金合法性、合规性为重点,较少涉及资金绩效、内部控制及风险审计等。在大数据时代,高校的信息化建设为内部审计提供了丰富开放的信息源;高校内部控制建设和基础性评价工作使高校业务流程整合优化并更加趋于合理,信息更加贯通。高校高度整合的信息化平台和信息化发展必将打破各高校以及高校内部各部门间的信息壁垒。高校管理风险控制点、高风险领域也随之将发生变化。这些变化极大地拓展了高校内部审计的视角和审计范围。特别是大数据时代,信息存储、挖掘数据、分享数据、利用数据等的广泛使用必将极大提高,促使高校内部审计向“信息化审计”“联网审计”“数据化审计”“持续性审计”和“管理审计”等方向发展。高校内部审计不再仅仅是查错防弊,更重要的是通过高校内部审计实现“增值”。
(二)大数据应用对高校内部审计理念的影响。在大数据时代,高校内部审计将由知识驱动、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高校内部审计可利用数据既包括财务数据等结构化数据,如高校财务报表、财务决算所提供的数据,也包括非结构化和半结构化的数据,如高校使用的以文字、图片、网页、流程、音频、视频等存在的数据。审计人员利用大数据工具对高校发生的这些海量数据进行搜集、归纳、挖掘、整理和多维度分析,一方面可以发现有价值的审计线索,另一方面可以获取更加客观、全面且具有趋势性的审计信息,为满足高校内部审计结果提供更直接、更客观、更全面的审计证据支持。同时高校内部审计通过运用大数据技术对在审计中获得的大量审计证据进行归纳、汇总,从中找出高校内部管理中教学、科研、财务、基建等方面的发展趋势和存在的共性问题,并通过相关性分析为高校内部管理提供数据证明和决策建议。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在大数据审计下,面对海量数据,不必再追求小数据的“精确性”,而应站在宏观和全局的角度审视问题,发现审计线索,并运用大数据分析得出科学合理的审计结论。因此大数据时代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利用数据的方式和方法必将发生根本性改变,审计人员必须创新理念,相信“数据即是资源,也是审计证据”,全面开启高校内部审计新时代。
(三)大数据应用对高校内部审计方法的影响。审计方法随着科学技术和管理的发展而发展,经历了账表导向、系统导向和风险导向等审计方法。大数据时代,高校内部审计数据采集和处理来源及范围更加丰富和多样化,云计算、Hadoop海量数据处理平台等大数据技术,数据挖掘、数据分析可视化等大数据分析方法的广泛应用,以及数据导入和预处理的智能化,必将影响高校内部审计方法的改变。审计方法也将从事后审计向事中、事前审计,从抽样审计向全面审计、持续审计,从精确的数字审计向数据审计,从因素分析法等传统审计分析法向大数据分析法等转变。在实施审计过程中,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应大量使用数据挖掘、联网审计、云计算数据库等新型技术方法,以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
(四)大数据应用对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影响。在大数据时代,审计人员通过云计算、大数据将审计中搜集的海量数据和相关信息资料进行汇总、整理、归纳,并进行关联性分析和处理,从中找出高校管理方面存在的共性问题、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并向学校管理者提出建议,促进高校管理水平提高。这些对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综合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大数据挖掘分析、预测判断等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也为高校内部审计人员提供了更大的职场发展空间。目前我国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大部分知识结构单一,主要由具备财务、建设工程等专业背景和专业资格人员组成,具有信息系统等专业知识背景、具备大数据综合审计能力人员极少,同时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对大数据时代审计的认识还不到位,直接影响了大数据时代下高校内部审计职能的发挥。
三、大数据时代下对高校内部审计的建议
(一)制定满足大数据时代审计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目前,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利用大数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家现行法律、法规以及相关制度对高校内部审计应用大数据进行审计相关内容未做明确规定,高校内部审计具体业务运用大数据缺乏具体操作执行指引;国家对高校运用大数据审计相关管理监督机制尚缺失;高校运用大数据审计所需信息系统和大数据平台数据信息的安全性还不能得到完全保障。因此,国务院及相关部委应从“依法治国”“依法审计”的战略高度,修改并完善审计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并制定大数据下高校内部审计具体准则,指引高校运用大数据进行审计的流程和具体业务实施,规范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审计行为,明确大数据审计中数据搜集与存储的制度化、规范化,大数据审计所形成审计证据、审计分析等的法律地位,作为大数据在高校内部审计应用中依法审计的基础,为在大数据时代下高校内部审计提供一个规范、安全的环境和强有力的支撑。
(二)加快制定大数据审计应用的发展规划。大数据审计在高校内部审计中的推广应用是时展的必然。国家审计行政主管部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审计行业协会应根据内部审计特点结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制定大数据应用在高校内部审计的长远发展战略规划,在充分利用现有审计条件下,促使大数据有计划、分步骤、分阶段在高校内部审计得到充分应用,以提高高校内部审计效率和质量,充分发挥高校内部审计在学校管理中的“免疫系统”和“增值”的作用。
(三)加快高校内部审计大数据平台和审计分析系统的建立和共享。在大数据下高校内部审计进行审计必须要有相应的数据平台,才能实现数据的搜集、归纳、加工、转换、交换、存储、共享和管理,才能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分析。因此,一方面,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要求各高校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同时要加快大数据采集、存储、管理等平台和审计分析系统建设,将各高校在内部管理过程中和内部审计中产生的大量数据存储到大数据平台上进行共享和交换。另一方面,为充分发挥大数据审计的功能,国家有关部门应组织力量开发与大数据审计相配套的审计软件,让高校内部审计人员能充分利用审计软件进行内部审计工作,促使高校内部审计部门的管理能力、审计质量和审计效率得到极大的提升。
(四)加快高校内部审计大数据人才的培养。大数据时代下,高校内部审计发挥作用关键靠人。利用大数据进行高校内部审计虽然得到了很多高校管理层和内部审计人员的认可,但由于目前大数据在我国高校内部审计中的应用才刚起步,高校管理层对内部审计重视程度不够,再加上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审计中习惯使用传统的审计方法,对大数据接触了解少,大数据技术还不会使用等问题存在,造成高校内部审计人员还难以满足大数据时代下高校内部审计对具有大数据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需求。因此,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高校应加强高校内部审计队伍建设和培养。一是推进高校内部审计队伍职业化建设。要根据大数据审计需要,建立符合高校教育规律职业特点的内部审计队伍管理制度,完善内部审计人员岗位设置和选拨任用机制,积极引进大数据审计应用和管理人才。二是完善高校内部审计队伍职业教育培训体系。根据高校内部审计特点和大数据审计对审计队伍的要求,制定高校审计职业教育规划,建立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继续教育和分岗位、分类分级培训制度。特别是应采取多种途径和方式加强对高校内部审计人员进行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等培训,培养高校内部审计人员运用大数据进行分析和综合判断的能力,使其C合素质得到提升。同时要加强高校内部审计人员教育培训网络平台建设,为培训出适合大数据审计所需人才,对高校内部审计人员进行财务会计、审计、管理、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等知识进行综合测试。这样通过各种渠道拓宽内部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培养高校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大数据审计发现数据线索、分析数据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内部审计团队,真正发挥大数据在高校内部审计中的作用。X
参考文献:
[1]秦荣生.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对审计的影响研究[J].审计研究,2014,(6):23-27.
[2]秦荣生.“互联网+”时代的审计发展趋势研究[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6,(1):8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