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数字乡村建设成果

数字乡村建设成果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数字乡村建设成果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数字乡村建设成果

数字乡村建设成果范文第1篇

一、传达“三城联创”动员会议精神

在全体乡村干部大会上,认真传达了县委、县政府提出的把我县建设成为国家卫生县城、省级环境优美示范县城、第三届省级文明城市即“三城联创”的重要意义和县委书记、县长在会上提出的“四个重点”、“四项要求”。“四个重点”是:整治环境卫生、改造基础设施、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建立长效机制;“四项要求”是:标准要高、工作要实、把关要严、推进要快。二、结合“三城联创”和环境综合治理,措施如下:

1、统一思想,深化认识,积极参与创建

“三城联创”是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是全县人民的共同愿望。乡作为城乡结合部,毗邻县城,加强环境综合治理,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的号召,积极参与创建工作,这是荣誉,是义务,更是责任!会议要求全体乡村干部要深化认识,坚定信念,从我做起,用自己的实际言行,为创建工作尽一份心、献一份力。为此,乡上成立以乡长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实行包片领导、驻村干部定点联系村和重点路段、河道。各村书记和各单位负责人为专项行动的直接责任人。要求各村、部门、企事业单位要利用各种形式加大宣传,动员全民参与创建工作,把县委、县政府的“三城联创”精神落实到千家万户,做到家喻户晓。让广大群众深入了解,积极支持、主动参与,自觉维护治理成果。2、抓住机遇,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工作再上台阶。

2012年,我们要以高速路互通道、六桥、养老社区建设为契机,与“三城联创”相结合,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和新农村建设。一是加快土桥村、地母垭村、木孔坝村拆迁农户安置小区建设,高规格打造2个新农村综合体。

二是以项目实施为抓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大力发展我乡水利、交通、能源、农村信息化、村级阵地等。改善环境,提升质量。重点抓好病险水库整治,今年将利用项目资金对2座小(二)型水库进行除险加固。整治五小微水利工程4处。维修提灌设施2台套,建集中供水站1处。建设通村通社水泥路22公里,完善公路养护管理50公里。新增沼气池100户,天然气用户100户。发展数字电视用户300户。落实改厕1500户,建地坑式垃圾中转站1处。

数字乡村建设成果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城乡建设 规划 信息化 探析

最近几年,城乡建设规划步伐相当迅速,城中村的现象屡屡出现,因此要对城乡建设规范性和科学性提出了非常严格的要求。每一个城乡发展情况不一样,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判断,规划局应强化信息化建设工作,以数据为本,创新为魂。随着城乡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规划局的责任也日益增大,必须建立起一体化的综合信息体系,为编制城乡规划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完成信息对规划管理的技术作用,努力实现城乡合理规划,推动城乡经济的大发展。

一、前言

上个世纪90年代,城乡建设规划在基础设施和规划管理等方面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进入21世纪以后,信息化已经成为推进我国城乡建设规划行业取得突破性发展的核心力量。当前,城乡建设规划局继续深化信息化工作,逐渐完善城乡规划管理的信息平台。使信息系统更好地用来为城乡规划管理工作服务,尽可能完成城乡建设规划全覆盖,实现信息网络化,办公自动化,决策智能化。城乡建设规划信息化是我国信息化的重要标志,换句话说,信息化在规划管理起的作用将越来越大,信息化是各个国家用来衡量城乡现代化的重要标准,也是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并逐步向社会的每一个层面变革发展。

二、城乡规划信息化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我国提倡建立和谐社会,而城乡建设规划信息化发展完成这一奋斗目标的重要一步。城乡建设规划应在相互发展中进行,合理协调城市和农村之间的矛盾,处理好城市人和乡村人之间的关系。我国各地城市规划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这主要是由于各地城市对信息化建设认识的差异、重视的差异、人才的差异和投入的差异等拉开了距离,当然也有各地城市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缺乏及时的相互交流和相互促进有一定的关系。

城乡规划在地方上缺乏一定调控手段,没有建立完善的体系,主要表现在:

(1)城乡规划信息的不对称导致资源利用效率地下,土地利用模式粗放,非农建设快速无序蔓延,工业建设用地年均增长很快,工业用地占总建设用地面积比例也可能超越合理上限的警戒线。

(2)规划决策缺乏智能化,城乡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和动态管理机制不够完善,在城乡规划管理决策、分析和预测时,还无法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和现代化的工作平台,城乡规划管理和决策能力、服务水平还待提高。

(3)信息化程度不高,导致政务没有完全公开,业务办公的透明度还不够加强,廉政建设仍需努力,城乡规划管理的公众参与度也不够。

(4)没有建立完善的社会服务化机制,无法提高城乡规划管理效能的同时,也不能利用规划信息化成果为城乡经济发展以及和谐社会建设服务。

三、城乡建设规划信息化发展对策

(1)完善城乡建设规划信息化体系,提高城乡建设规划管理水平

我国城乡规划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步伐应该是使用城乡三维仿真技术,从先前的单一系统转变为一体化系统,努力实现规划管理从单一项目审批到对城乡空间形态统筹研究的过渡。进行城乡建设规划时,整合应用数字化规划,使用三维仿真技术,提高城乡建设规划决策的科学性。在城乡规划管理系统层次上,应加强与数字管理、数字监管、土地监管、数字房产、数字执法、数字规划等信息化系统相互融合。三维仿真技术应用城乡建设规划信息化管理,不断提高信息化管理效率,但随着仿真系统的不断扩大,也会出现一些问题,所以应合理应用,努力发挥其在城乡规划中作用,使得城乡建设规划逐渐完善。

(2)运用遥感进行监测,提高规划监督效率

为了更好的对城乡规划进行有效监督,应借助GPS全球导航系统等遥感技术加强对城乡建设规划范围内的建设情况进行监测。这样不仅可以节省人力,而且还能提高工作效率。同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对遥感获得的数据进行客观分析处理,对可疑的地点进行实地调查,认真核实和记录拍照,这样做可以保证监测成果的准确性。同时坚持数字城乡理念,城乡空间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是城乡建设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可以提高城乡规划监督效率,为实现城乡建设规划信息化奠定良好的基础。

(3)加强对信息系统人才的培养

建立和完善城乡规划信息系统,必须依靠一批城市规划信息化的人才,要加强城市规划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培养。与此同时,要关注城市规划信息化知识的进行更新和提高。深入学习,努力学习国外先进信息技术,加强自身能力的提高。加大城乡规划信息化成果的社会化应用力度,加强服务社会化,增加服务应用领域,让城乡规划信息化建设成果应用于城乡规划实践,使得规划取得重大突破,从而不断提高规划行业信息化建设和拓展的积极性、创造性和持续发展。此外,通过积极创新科技,努力提升自身服务水平与业务支撑能力,规划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这样可以推进规划局机关作风建设,节约规划办公成本,提高规划行政效率,不断实现信息共享。

四、结论

综上所述,未来城乡规划信息化在城乡建设规划管理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继续深化信息化工作,不断完善城乡建设规划管理系统共享的信息平台。随着我国信息新技术的不断进步,城乡规划创新发展的需求不断增多,城乡建设规划信息化存在的问题会越来越突出,必须认真进行解决,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推动城乡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数字乡村建设成果范文第3篇

从7156到19637看就业快速发展。

随着党和国家就业政策深入实施,市《全面实施再就业解困工程》、《关于企业解困和实施再就业工程若干问题的决定》、《下岗失业人员担保贷款实施细则》等促进就业政策的实施,双向就业平台搭建、职业能力培训、公益性岗位开发安置、小额担保贷款发放等就业创业服务活动的常态化开展,促进了各类群体就业,就业创业工作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就业人数从年7156的就业人数、发展到“十二五”期间全市累计城镇新增就业4.7万多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5万多人,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3万多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这些数字的跳跃式变化,充分见证了市委、市政府“顺应全市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积极推进民生建设的伟大成果。

从13万到24万看社保体系建设成效。

《县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实施办法》、《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实施细则》等五项社会保险制度的先后制定实施,推动市社会保障制度和体系不断发展和完善,为全市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奠定了制度基础和保障。从年13万多参保人次跃升至年底的24万多人次,年征收社保费由8600多万多元达到年的3.6亿元,社保基金累计结余4.75亿元。企业职工养老保险金经历七连调,提高到年的1.266万元/年。尤其是近五年来,较好地解决了被征地农民、超龄职工、被辞退民办教师、乡村医生、村干部、国有农牧渔良种场职工、干部等特殊群体的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等问题,2879名原国有、集体事业单位超龄职工养老保险得到解决,3820名失地农民参加养老保险和享受生活补贴,1844名村干部参加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综合报销比例达到80%,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综合报销比例达到60%,城镇职工和居民医保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达到了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倍。随着扩面征缴工作的逐步推进,社会保险覆盖面迅速扩大,全市人民百分之百都能得到社会保障的目标已近在眼前。年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的开展,更是拉开了农村养老保险工作的序幕,吹响了全民社保工作的号角。

从17424到27863看人才队伍建设成果。

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下,“人才强市”战略取得丰硕成果,人才队伍总量和结构实现了双提升。全市人才总量从年底17424人增加到年的27863人。“十二五”期末,全市每万人拥有人才573人。其中,党政人才1244人、经营管理人才6829人、专业技术人才8108人、高技能人才4342人、农村实用人才4490人、社会工作人才2850人。省管以上专家3人,市优秀专家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6人,享受省政府专项津贴1人。人才工作载体不断拓展,在酒业建立了企业博士后产业基地,组织实施了“企业家孵化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基地建设工程”等一系列人才资源开发项目建设,非公有制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实现跨越式发展,达到1.2万人,占人才总量的44.3%。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中青年人才成为人才队伍的主体,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中,45岁以下比例分别占56%、69.2%,本科学历以上分别占48.8%、29.2%。

从起步实施到100%看干部人事科学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在市深入贯彻落实,市《关于全面清理检查机关事业单位临时聘用人员进一步规范用人管理的通知》等制度规定的实施,推动了干部人事管理走上了法制化、科学化轨道,激发了机关事业单位人员队伍整体活力,提高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自年以来,市行政机关副主任科员以下公务员坚持“凡进必考”制度,共招录了133名公务员,为全市镇(街办)和市直部门及时补充了新的力量,改善了公务员队伍结构;35家事业单位纳入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市在全省创新开展了公务员通用能力评价试点工作,公务员队伍建设取得积极成果,在优秀公务员集体和公务员评选活动中,市经济商务局1人、百里洲派出所1人获得了市委、市政府表彰。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制度的大力推行,“三支一扶”人员选聘活动的积极开展,共为市招聘了228名高学历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选聘了118名“三支一扶”大学生,极大缓解了教育、卫生等部分事业单位高学历专业人才短缺的矛盾。全市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公开招聘率和聘用合同管理率从起步实施达到100%,走在市各县(市、区)前列。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基本完成,义务教育学校和“两类卫生”事业单位实施了绩效工资制度,参管单位政策待遇和公务员津补贴、其他事业单位过渡性补贴政策全面落实。初步形成了以公开招聘、竞聘上岗、收入分配、人事等相配套的科学的人事管理格局。

数字乡村建设成果范文第4篇

地区电视台台长 __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党的十七大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十七大报告的核心内容,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作为现代化大众传媒的广播电视,如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创新发展理念,把握发展机遇,破解发展难题,加快发展步伐,提高发展质量,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推动广播电视的大发展大繁荣,这是我区各族广播电视工作者,特别是广播电视系统各级领导干部必须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重大课题。现结合我区实际,就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地区广播电视大发展大繁荣提出以下粗浅认识,旨在抛砖引玉。

一、以宣传工作为中心,建设现代化广播电视强势媒体

宣传是广播电视工作的首要任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把宣传工作摆在广播电视工作的首位,其他各项工作必须服从服务于宣传这个中心。为此,我们要按照总书记提出的“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总要求,始终坚持广播电视作为党、政府和人民喉舌的根本属性不动摇,紧紧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密切关注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认真加强“解疑释惑、解读政策、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工作,切实提高把握导向、引导舆论的水平;要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时尚,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社会思潮;用以全面提升节目质量、建设现代化广播电视强势媒体为目标,创新办台理念和发展战略,立足实际,从地区经济、历史、文化、市场和受众需求出发,对频道(率)定位进行深入研究和科学调整,形成独特而鲜明的个性。要大力推广和实施栏目精品化、频道(率)专业化、媒体品牌化战略,不断深化品牌内涵,提升品牌形象,扩大品牌价值,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要适应科技发展和受众分众化的趋势,积极探索发展网络广播电视、手机电视、移动多媒体等新型媒体,形成一批具有时代精神、民族特色、品位高雅的新媒体品牌,不断拓展发展空间,增强发展活力,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把握未来发展的主动权。为贯彻落实总书记视察人民日报社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加强主流媒体建设,20__年地区广播电视局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原地区广播电视台广播部的基础上分设成立了阿勒泰人民广播电台,不但使之成为继报纸、电视之后的地区又一主流媒体,而且在传统媒体强势化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此外,地区电视台按照提高舆论引导力和落实“三贴近”的要求,正在着手对《阿勒泰新闻联播》、《金山周刊》、《金山纵横》等自办品牌栏目进行整体改版和专业化包装,力争在内容和形式上有所创新,以此来进一步提升地区电视台自办节目的收视率和社会影响力。

二、以事业建设为基础,构建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国家实施“村村通工程”、“西新工程以来,我区的广播电视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截止目前,全区广播电视的覆盖率已达96.51%和93.58%。但是由于受区域经济和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制约,与内地发达省区甚至疆内其它地州相比,我区的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还很薄弱,各族群众特别是边远农牧区群众听广播、看电视难的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为此,今后几年我区广播电视应紧紧抓住以下四个机遇,做强做大全区的广播文秘站:电视事业,以此来满足各族群众听广播、看电视、享受文化娱乐和科普教育的基本文化权益。一是抓住国家和自治区投资实施广播电视无线大功率覆盖工程的机遇,精心组织好工程建设,大幅度提高中央和自治区广播电视节目在全地区的覆盖水平。二是抓住国家发射直播卫星的机遇,加快推进“村村通”工程,按照以县(市)为单位、集中整片推进的原则,在各县(市)全面实现村村通广播电视,不断提高全区广播电视的覆盖率。三是抓住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的机遇,积极争取财政对广播电视的投入力度,努力提高广播电视采编播设备的装备水平,大幅度提升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能力,实现广播电视的数字化播出。四是抓住20__年地区节目下传到县的机遇,进一步采取措施努力实现地县(市)节目的到乡到村,不断提高地县(市)广播电视节目的覆盖率,使边远农村牧区群众都能收听收看到地区和各县(市)的广播电视节目。通过实施上述四项工程,努力构建起覆盖全区城乡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使事业建设的规模和水平尽快步入全疆的先进行列。此外,为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地区广播电视局提出了由地区电视台与地委组织部联合开办农村远程教育专业电视频道的构想,以此来更好地为广大农牧民群众提供更多的科技信息服务、政策法律服务和文化娱乐服务。

三、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不断提高广播电视数字化水平

科学技术对提高广播电视传播效率具有决定的意义,数字化是广播电视科技发展的趋势。我区广播电视应坚持以人为本、用户至上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有线电视数字化,力争早日实现地区及各县(市)所在城镇的有线电视数字化。要把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作放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大环境下来运作,既要符合科技发展的大趋势,又要考虑低收入人群的承受能力,充分尊重不同收视人群的选择权,避免搞强制转换。要在20__年自治区网络公司数字节目下传到县的基础上,进一步采取措施实现数字电视的乡村化延伸,让有条件的乡村和有经济承受能力的农牧民群众尽快享受到数字电视的丰富节目内容和清晰收视效果。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无线广播电视数字化,加快推进移动数字广播电视的发展。要以广播电视节目生产和传输、播出数字化为目标,切实做好规划和人员培训等工作,不断创新运行和管理方式,构建数字技术新体系。要充分利用地区及各县(市)现有的硬盘播出系统和已开通的新闻回传系统等设备设施,加快推进地县(市)广播电视制作播出的网络化建设,努力实现地区与县(市)、广播与电视、有线与无线之间的资源共享,不断降低采访、制作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和新闻传播时效。为贯彻落实总书记视察人民

日报社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积极发展新型媒体,地区电视台根据国家和自治区广电部门的要求,正在着手筹办地区数字移动电视的可行性研究和规划工作,力争早日开通以手机、车载为主的数字移动电视,为广大受众提供更加快捷便利的服务。四、以经营创收为重点,努力发展广播电视文化产业

近年来,地区广播电视系统的产业发展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总量在全疆仍居于落后位次。这与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不相适应,与我国东部省市和部分西部省区甚至疆内发达地州广播电视雄厚的产业基础和强劲的发展势头形成了明显的反差。为此,我们必须敢于正视问题,找准制约发展的瓶颈和原因,站在新的起点上寻求新的突破。要牢固树立“第一要义是发展”的科学理念,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谋划发展规划,创新发展机制,破解发展难题,实现广播电视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要把握发展重点,突出抓好广告业和影视译制这两大优势产业,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态势。随着我区城镇居民和农牧民收入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不断提高,广告市场份额不断增加,为广播电视广告收入的持续增长提供了物质条件,加之广播电视节目质量的提高和广告经营机制的创新,为广告收入的较快增长提供了现实可能性。我们必须要有充分的信心和智慧,用更好的工作机制和激励机制抓好广告经营创收工作,把广告产业做强做大,为做好以宣传为中心的各项工作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要充分运用国家关于鼓励数字电视产业发展的政策,大力发展付费电视、视频点播、电视会议、互联网接入、家庭缴费、传输业务、资讯服务等多种业务,形成多元化经营的产业格局,打造有线数字电视产业集群。为进一步做强做大我区的广播电视产业,20__年地区广播电视局按照发展文化产业的规律和要求,在原地区广播电视台影视部的基础上分设成立了地区影视译制中心。为此,我们要以分设成立地区影视译制中心为契机,进一步增强哈萨克语影视剧和动漫片的译制生产能力,不断提高译制水平,努力使之尽快成为地区文化产业中的支柱产业和朝阳产业。同时,我们要抓住自治区实施“走出去”工程的机遇,不断提高我区广播电视节目特别是译制节目在周边国家的影响力和购买力。

五、以推进改革为动力,进一步激发广播电视发展活力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实现我区广播电视的大发展大繁荣,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定改革的决心和信心,破除安于现状、回避矛盾、畏惧困难的心理,牢固树立改革是广播电视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动力和必由之路的观念,把改革与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把改革做为发展的前提条件,把发展贯穿于改革的全过程,通过深入改革激发发展活力。要按照“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要求,深化广播电视的体制机制改革,在确保电台、电视台把关节目内容和播出终审权的前提下,应重点做好广播电视节目制播分离的改革试点,在确保有较高广告收入基数和较高年增长率的前提下,进一步剥离广告经营,实现广告经营的社会化、市场化。要积极探索媒体参股打造旅游景点等新的宣传推介方式,以改革的思维、创新的手法来促进广播电视事业和产业的发展。要充分利用现有设备着力抓好重大现实题材、历史题材、民族题材、农村牧区题材的专题片、纪录片创作,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吸引社会投资,争取每年多拍摄几部有影响、有收入的优秀专题片和纪录片。为此,地区电视台拟与新疆电子音像出版社合作,共同摄制全面反映我区旅游资源和景点的大型系列节目——《走遍金山银水》,并由新疆电子音像出版社包装刻录成光碟对外出售,实行利润分成,以此来不断探索发展文化产业的新路子。

数字乡村建设成果范文第5篇

关键词:古村落 数字化保护 信息集成 梅州

中图分类号:G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0(a)-0081-03

梅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处,是客家人的聚集地,被誉为“世界客都”。梅州市古村落基本保存了较为完整的客家原始村落面貌和建筑群落,它集中反映了梅州客家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地方特色、民俗风情,是完整的物质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统一,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客家人的精神家园,也是维系海内外客家人情感共鸣与文化认同的重要根基。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全社会对古村落价值认知的不断延伸,古村落保护成为普遍共识。互联网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和GIS空间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古村落数字化保护提供了环境背景和技术支撑,也将进一步推动梅州市古村落数字化保护发展。文章拟通过田野调查、历史资料和GIS技术方法,分析提出基于GIS的梅州市古村落数字化保护思路,为梅州市古村落保护规划提供决策支持。

1 梅州市古村落数字化保护现状

1.1 梅州市古村落概况

梅州市古村落形成于农耕文明时期,源自苗瑶畲各族文化和中原文化的融合,受亚热带山地丘陵环境影响,形成具有特色的客家文化。梅州客家先民多为中原仕宦之家、书香门第,为逃避战乱被迫迁往南方,读书人的文化情怀和礼节随着迁徙带往南方,历经多次迁徙定居梅州。客家先民将中原文化与当地环境相结合,不断摸索总结,终于发展为今天布局合理、文化氛围浓厚的客家古村落。围龙屋是古村落的一颗夺目的明珠,它是一种富有中原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筑,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中国最具乡土风情的五大传统住宅建筑形式,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为中国民居建筑的五大特色之一,是客家古村落重要的物质文化遗产。

梅州市古村落目前正处在资料收集、制定保护规划、局部开发阶段。截至2016年10月19日共有国家级古村落5个,省级古村落49个,传统村落(原称古村落)40个[1]。其中梅县区16个、五华县4个、丰顺县6个、兴宁市8个、平远县2个、蕉岭县9个、大埔县19个、梅江区6个。古村落数量大,分布散,且多分布于丘陵山区谷地,交通通达度差,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资金缺口大,自然灾害多发,村中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者多,村内留守老人和儿童多,古民居年久失修,非物质遗产传承后继无人等问题迫切需要解决。

1.2 梅州市古村落数字化保护现状

梅州市古村落保护与开发尚处于初级阶段,对古村落的保护仍处在探索阶段。2012年侨乡村网站建成并运行,网站利用文字、视频、图片展示了侨乡村各个方面的面貌,是古村落数字化保护的有益探索;2015年,梅州市公示现阶段古村落分布图,将古村落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情况以地图的形式展示出来,是古村落信息集成显示的初步探索。根据调查梅州市尚未提出古村落信息数字化保护的系统理论和方法,缺乏有效的系统的平台对古村落信息进行集成显示、交互共享和互联网操作,各部门、协会古村落信息分散,空间信息和非空间信息属于不同部门管理,信息无法集成,空间分析研究难以深入进行。同时梅州市古村落“老龄化、空巢化”[2]的趋势仍在加强,很多古建筑因无人居住、年久失修出现坍塌破损等问题;村民为了改善生活,拆除古建筑或在古建筑群内建设新房造成整体古村落景观风貌破坏,利用技术手段将古村落信息数字化、集成化,为古村落规划、研究、宣传提供信息支撑已经迫在眉睫。

2 基于GIS的梅州市古村落数字化保护思路

2.1 加快梅州市古村落空间信息数据获取和空间分析研究

空间位置、空间形状、地物相关性和空间结构是古村落地理空间信息的重要内容,这些信息的集成和分析能够为政府部门制定古村落规划、加快古村落研究、进行古村落监测提供数据支撑和决策支持。GIS测量技术可以为古村落提供一定精度的空间信息数据,为政府部门后期的村落规划、建筑修复、保护区划分提供信息支撑。目前,RTK(Real - time kinematic)技术是实现古村落空间信息测量的重要技术,它是一种基于GPS的测量方法,采用载波相位动态实时差分方法,提供测站点实时厘米级定位精度的三维坐标数据;而低空无人机技术[3]是未来大规模获取古村落高分辨率空间信息数据的重要渠道,低空无人机结构简单、使用成本低,飞行高度一般在500 m以内,搭载一台高分辨率相机或者传感器,利用地面控制系统和无人C自带的自动控制系统实现低空飞行,可以快速获取高精度的古村落空间信息数据;用抽象的符号系统和简化形式重构复杂的地理世界,利用GIS技术制作古村落地图(见图1),为古村落空间数据提供展示平台,与文字表达方式相比,具有无法比拟的优越性。通过信息采集和制图获得的栅格、矢量数据和图件将作为数字化成果存储在计算机内,成为古村落保护规划重要的数据源。

借助于GIS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依托一定的数学模型,研究古村落各种地理要素和现象的空间分布规律、相互关系、时空动态变化以及对森林、土地、水体、动植物资源、环境、物质和非物质遗产进行综合评价和预测预报,在分析的基础上做出专业判断,为古村落空间结构和空间关系的本质功能进行研究提供专业支持。梅州古村落在村落选址、村落结构、房屋布局等方面有着严谨的科学依据,是历经成百上千年时间考验的,研究古村落空间布局、选址对于保护古村落整体结构、规划不同层次的保护区具有重要意义。

2.2 建设古村落信息化集成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和交互

古村落信息集成平台将古村落文案、统计表格、图片、视频、录音等形式的非空间数据、卫星图、遥感影像、行政区划界限、道路、水系、村落位置、分析成果等空间数据按照一定的标准录入数据库中,建立基于多种标准规范如WMS、WCS、WFS、WPS、GEORSS的面向服务的地理信息共享WEBGIS平台,平台留出互连互通接口,实现多部门的信息聚合和共享,平台能实现数据更新、数据入库、查询显示、专业分析、古村落监测、信息统计、空间格局分析以及信息交互等基本功能。该平台能够实现可视化、集成化、智能化管理、能够满足信息化集成管理的需要,提高信息的公开和服务共享水平,为梅州市古村落规划管理、保护研究提供有力支撑。

3 基于三维GIS的梅州市古村落数字化保护探讨

三维建模技术主要是最近几年才应用于古村落保护中,具有视觉临境效果,对于复杂结构物体,能够真实还原。目前,GIS领域Skyline系列软件、3D MAX软件、超图软件、ARCGIS软件、MAPGIS软件都提供了三维地形和三维地物的三维建模模块,结合GIS RTK测量技术、倾斜三角测量技术等最新GIS测绘技术,获取古村落空间信息数据,生成梅州市古村落三维立体模型[4],对古村落进行逐一再现。利用古村落模型制作三维动画视频,结合图片、文字介绍在现代媒体和互联网的支持下,建立古村落数字博物馆。通过立体多角度飞行动画对古建筑(见图2、图3)风貌进行立体宣传,大家可以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领略梅州市多元的古建筑甚至是古村落,@种方法对于加快古村落保护以及古村落旅游宣传有重要意义。

利用GIS软件生产古村落三维模型主要分为两部分:三维地形模型建模和三维地面实体建模。地面模型建模又包括:划分场景单元、主要建筑物建模、次要建筑物建模、贴图、制作虚拟动画等部分。利用三维建模技术建立虚拟古村落模型可以为古建筑的研究提供数字模型,为古建筑修复提供真实的数据支撑。网上数字古村落博物馆将集成信息通过古村落信息平台支持展示出来,为观众提供虚拟的古村落网上体验。

4 结语

梅州市古村落现存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且集中,反映了农耕文明时期的客家传统风貌、地方特色和民俗风情,且至今仍为人们服务,保护价值突出。梅州市古村落保护规划和开发研究将进一步加快步伐。基于GIS技术的梅州市古村落数字化保护思路从技术方向和整体方法上为梅州市古村落保护提供了新的方法,将在客家围龙屋和古村落保护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梅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EB/OL].https://.

[2] 范小菊.古村落数字化保护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6

(11):430-431.

[3] 李师龙,朱海燕.传统古村落数字化资源数字化保存的实践与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2016(3):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