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化学的重要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超分子化学在光电材料科学中的应用
1.1超分子有机无机杂化物的合成及应用
未来的分子、电子功能集成将依靠超分子化学的基本原理,合成出多功能高科技的有用材料,而表面活性剂包埋的杂多酸超分子复合物在光物理、电化学、磁性族、化学传感器、生物标签、药物以及催化等领域均有着潜在而巨大的应用前景。为此,东北师范大学的李健生等人通过离子交换法将DODA+阳离子和多酸阴离子作为建筑块成功合成了四例超分子有机无机杂化物[DODA]5[PW„039RhCH2C02H].6H20(1)、[DODA]6[SiW„039RhCH2C02H].6H20(2)、[D0DA]2[M〇204(EDTA)]-2H20(3)fn[D0-DA]12[Mo36(NO)4O108(H2O)16]-33H20(4)。采用FTIR光谱、TG分析、NMR谱确定了化合物的组成。用DSC、偏光显微镜、VT-XRD和HRTEM表征分析了其结构,实验表明化合物1、3和4在加热条件下能够形成层状液晶相结构。进而通过循环伏安法、表面光电压、光电流-时间曲线首次研究了化合物的光电化学性质。循环伏安结果表明包裹后多酸阴离子的氧化还原性质未改变。SPV表明化合物1、3、4光照下能够产生表面光电压,并且光电流时间曲线证明化合物在氙灯照射下能够产生光电流。这一开创性工作为多酸基液晶材料光电功能化开辟了新机遇。
1.2含苯噻唑与芴的有机小分子受体超分子材料的光电性能及应用
太阳能是最好的清洁能源之一。在各种太阳能电池中,网络互穿结构的超分子体异质结构(BHJ)太阳能电池被证实是十分高效的器件。其活性层材料中的给/受体材料是太阳能电池最核心的部分,此前受体材料大部分研究都围绕富勒烯球及其衍生物。近年来非富勒烯球类的有机小分子受体材料由于其易于合成与纯化、通过分子设计使能级更方便调节等优点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为此,延边大学的隋明锐等人以2-((7-(9,9-dipropyl-9H-fluoren-2-yl)benzothiadi-azol-4-yl)methylene)malononitrie(K12)为原型改变其原子或基团设计合成了一系列的有机分子。芴类化合物作为一类具有刚性平面联苯结构的电致发光材料,由于具有宽的能隙、高的发光效率等特点,备受各方面的关注。故他们用Si原子取代C原子后,键长将明显增长,故有利于降低分子内部的空间位阻,提高结晶度和载流电子的传输。他们的研究还表明,苯噻唑小分子衍生物在制作0PV器件过程中,可以采用真空蒸镀等方法得到无定形薄膜,经进一步退火处理,则可得到高度有序的薄膜并获得良好的电子传输性能。现今,苯噻唑小分子衍生物作为电子受体材料在0PV器件中表现出较大的潜力,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他们的研究还表明,K12等一系列分子与富勒條球相比,有更好的吸收光谱和能隙,相似的H0M0、LUM0能级和开路电压等,因此从理论上解释了K12等一系列分子可能具备高效太阳能电池给体材料的潜质[6]。该研究将在材料科学、光电科学、生物科学及催化科学中得到应用。
1.3超分子凝胶的形成及光电性能
低分子量的有机凝胶(LMOGs)是一类重要的超分子软物质材料,在溶剂中加热溶解,冷却过程中通过氢键、范德华力、堆积等分子间作用力形成三维网状结构。在分子内引入具有手性的氨基酸单元可以增加分子间作用的位点,增强分子的成胶能力。为此,延边大学的孙晋国等人利用3-羟基-2-萘甲酸和6-羟基一2-萘甲酸作为初始原料合成了超分子凝胶因子A和B,通过对凝胶因子A和B的成胶能力测试,结果发现凝胶因子B在苯中形成凝胶(4.lmg/mL)的能力远远大于凝胶因子A在苯中的成胶(27.4mg/mL)能力,且凝胶因子B形成的是透明凝胶,而凝胶因子A形成的为不透明的凝胶。荧光测试结果发现B在苯中形成的凝胶(5xl(T3mol/L,蓝色线)相对于溶液(2xlO—Vol/L,红色线)发生了明显的红移且伴随着荧光的淬灭。而A无此现象,这是由于羟基位置的影响。该研究将在光电材料科学、光谱分析及胶体化学的研究中得到应用。
2超分子化学在环境科学及医药学中的应用
2.1盐酸改性粉煤灰吸附含Cr6+废水的研究及应用
粉煤灰是锅炉燃烧过程中没有完全燃烧的飞沫,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与化学稳定性,故对金属离子具有吸附过滤特性。经盐酸处理后的粉煤灰颗粒表面变得粗糙,形成许多凹槽和孔洞,从而增大了颗粒的比表面积。含Cr6+废水来源于诸多工厂及行业,其可对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质产生污染,此外Cr6+易在环境或动植物体内蓄积,如过量摄入,会严重影响人体健康。为此,延边大学的权跃等人以盐酸改性粉煤灰为吸附剂,采用静态吸附法对实验室模拟含C/+废水进行了单因素(粉煤灰投加量、吸附体系pH值、吸附时间、废水初始浓度)吸附研究,并确定了最佳吸附条件,即在室温251条件下,盐酸改性粉煤灰对含铬废水中C/+的最佳吸附条件:当初始浓度5.Omg/L的含Cr6+废水30mL中盐酸改性粉煤灰投加量4.5g、吸附体系PH值2~3、吸附时间90min时,Cr6+的去除率达95%w(最大)。用该方法处理后的废水中Cr6+的浓度降低到0.25mg/L,低于国家一级排放标准,SPCr6+专0.5mg/L。该研究将在农业种植、环境科学、材料科学及医药学研究中将得到应用。
2.2KOH改性花生壳对亚甲基蓝吸附行为研究及应用
近年来,染料废水污染引发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多数染料带有复杂的芳环结构,故具有一定的毒性和生物积聚性,且在自然条件下很难降解。亚甲基蓝属于阳离子染料,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但其污染会导致人体的一些不良反应,如心跳增加、呕吐、休克、黄萎病、黄疸、四肢瘫痪和人体组织坏死等。而壳类物质经过适当的表面化学改性可进一步提高其吸附效率,故在污水处理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为此,延边大学的权跃等人以花生壳为原料,KOH为改性剂,研究了改性后的花生壳的吸附性能、吸附机理及最佳实验条件,为改性花生壳作为废水吸附剂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即用KOH改性花生壳对亚甲基蓝进行吸附,其最佳吸附最佳条件为:20mg/L亚甲基蓝溶液50mL中投加改性花生壳0.05g、pH值11.0、吸附时间50min,其对亚甲基蓝废水的去除率为97.86%。该研究将在环境科学、医药学、分析分离科学及工业污染治理中得到应用。
2.3BPQ-DNA超分子加合物的合成及应用
环境中的化学污染物苯并(a)芘(B[a]P)在生物体代谢过程中会生成BPQ(Benzo[a]pyrene-7,8-dione),从而导致DNA(Deoxyribonucleicacid)分子的损伤。BPQ-DNA超分子加合物是其对DNA化学损伤的最普遍形式,可以用来评价和预测化合物的潜在致癌性。为此,延边大学的孙士美等人考虑了体外合成BPQ-DNA超分子加合物的影响因素,建立并优化了BPQ-DNA反应体系。利用该方法分别合成了BPQ-deoxycytidine(dC)、BPQ-deoxyguanosine(dG)、BPQ-deoxyadenosine(dA)的DNA超分子加合物,并对该系列超分子聚合物利用光谱分析进行了结构鉴定,且研究了其分析方法对潜在致癌性的评价和预测。该研究将在环境科学、医药学及分析分离科学中得到应用。
2.4盐酸改性粉煤灰吸附处理含铜废水的优化条件及应用
含铜废水污染是一个极其严重的环境问题,它可通过水、土壤、空气及食物链危害人类的生存和健康;过量的铜离子可导致植物生长不良,诱导土壤微生物死亡,对水生生物产生毒性等,故低成本高效率处理含铜废水刻不容缓。粉煤灰是燃煤过程中排出的一种固体废弃物,具有多孔性、比表面积大等优点,故有着优良的吸附性能。粉煤灰经酸处理后,表面形成了许多凹槽和孔洞,其比表面积增大,从而提高了吸附能力。酸处理后粉煤灰含有人AL2(SO4)3,Fecl3,Alcl3等成分,而它们又有着优良的絮凝作用,这些物质水解后可形成许多复杂的多核超分子络合物,这将更有利于吸附废水中悬浮的胶体杂质。为此,延边大学的吴昊等人以盐酸改性过的粉煤灰为吸附剂,探讨了其对含铜废液中铜离子去除的最佳条件,即当含铜废水中铜离子初始浓度为5.0mg/L、体系的pH值为9.0、给50mL含铜废水中加入5.0g改性粉煤灰、吸附时间为90min时,对铜离子的吸附能力最强,其去除率达到95%以上。处理后的水中铜离子浓度达到工业废水排放标准,故实现了以废治废的目的,且为含铜工业废水治理提供了经济、实用、简单的处理方法,对治理环境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3超分子化学的同质多晶现象及应用
从原子堆积的同质多晶现象到分子堆积的同质多晶现象的研究,使人们认识到“分子是保持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这一概念的缺陷。分子堆积的同质多晶现象研究表明,同一分子基于晶态阵列的变化会呈现出不同的理化性质,并表达出不同的生理活性。同时,同质多晶现象的研究也进一步揭示了物质结构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人们对功能材料的制备和开发获得了更加有用的工具。目前,人们研究分子的同质多晶现象主要包括互变异构多晶现象、构象异构多晶现象、有机金属多晶现象、超分子多晶现象以及假多晶现象。为此,华中科技大学的李红政等人近十年来主要研究了超分子化学的同质多晶现象,并基于分子同质多晶的性质来实现等级晶态结构体的构筑,发现了多个具有四级结构的高阶晶态堆积结构体。该研究将在超分子化学、结构化学、结晶学、材料科学等研究中得到应用。
4结语
近几年来,笔者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组织领导下,运用计算机技术,对中医学学术标准化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本文就中医学标准化的发展进程及其重要作用简述如下:
1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是1983年由卫生部中医司组织编写,并于1989年7月1日在全国各级各类中医医院和综合医院中医科试行的《中医内、外、妇、儿科常见病81个病证的诊断疗效标准》基础上,经国家技术监督局认定,1991年6月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标准”包括中医内、外、妇、儿、眼、耳、鼻、喉、肛肠、皮肤、骨伤等九个科,共406个病证的诊断疗效标准。
“标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1995年1月1日起在全国正式执行。这个“标准”对中医各科常见病的病证名、证候分类、诊断依据与疗效评定均作了规范,有利于中医学术概念的统一,有利于中医诊疗效果的验证、总结与交流。医学敎育网搜集整理为中医医疗、教学、科研提供了权威性的规范和客观的依据,是中医学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将对中医学术的进步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 中医内科急症诊疗规范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脑病、胸痹、热病、厥脱、脾胃、多脏衰竭等九个中医急症协作组编制了《中医内科急症诊疗规范》(第一辑),1989年10月定稿,1990年7月1日在全国试行。在此基础上,又经过修改和补充,编写了《中医内科急症诊疗规范》,于1994年3月1日起在全国各级各类中医医院试行。这个“规范”反映了中医治疗危急重症的诊断、疗效判定的规范化成果,提出了对危急重症的抢救治疗原则和具体方案,统一了认识,建立了准则,为中医内科急症的临床疗效评估、抢救成活率统计、疗效总结、经验交流等,提供了依据。这个“规范”在学术上继承和发展了中医治疗急性病的特色和优势,在临床上改变了那种认为“中医只能治疗慢性病”的偏见,扭转了中医急诊阵地萎缩的趋势,提高了中医药治疗急性病的临床疗效。根据有关资料统计,1994年全国中医医院治疗急诊病人占病人总数的35.3%,其中省级中医医院为36.54%,地(市)级中医医院为35.39%,县级医院为33.98%,中医急诊人数有了明显提高。
3 中医病案书写规范
1991年5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了《中医病案书写规范》,并在全国中医医院试行。此“规范”首次规定了“中医病案首页格式”和病案书写规范,突出了中医学术特色,体现了中医理论和病案内容的完整结合,是中医学术在大量临床治疗实践中的不断继承、论证、总结与发展。“中医病案”是中医医疗机构业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培养和考核临床医师基础知识、技术水平以及上级医师指导作用的重要资料,是衡量一个中医医院医、教、研水平和管理质量的依据。特别是“中医病案首页”在中医技术标准化工作中,成为大量的、统一的、规范的临床医疗信息源,为中医临床医疗信息的收集、传播、应用和研究,奠定了基础。
4 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术思想的精髓,是指导中医临床诊断治疗的基础。所谓“辨证”,就是对病人表现的证候进行辨别并确立诊断。因此“证候”既是中医疾病诊断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中医学特有的诊断概念。1982年在长春召开的第二次全国中医整理研究会上提出《中医证候规范》,1984年中医病证规范研究第一次会议提出《病、证、症的规范》,1986年第二次会议又提出修改草案,1987年欧阳琦发表《中医病名诊断规范初稿(附证候规范)》,医学敎育网搜集整理1990年邓铁涛发表《中医证候规范》,这些都为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创造了条件。
1991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的研究列为重点科研项目,1994年通过国家局鉴定,评为国际先进水平,同年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1995年11月经国家技术监督局正式批准为国家标准,1996年1月起在全国执行。该标准对中医病证的分类原则和编码方法作了严格的规定,并确立了以《中医病名与证候名并列诊断》作为中医疾病诊断的辨证格式。原卫生部陈敏章部长在国家标准新闻会上指出:《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是中医界的巨大突破,同时也是继承和发扬中医学术的范例。“标准”既继承了中医传统,又实现了标准化、规范化、代码化,大大促进了中医信息事业的发展,为中医信息事业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
5 中医护理常规、护理文件书写、技术操作规程
此项规程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加快中医学术标准化进程中,制定的又一个重要的中医医疗技术标准。这个标准始于1984年,经反复论证、修订后,于1993年6月正式颁布,并在全国试行。标准全面提出了中医内、外、妇、儿、肛肠、皮肤、针灸、骨伤、肿瘤、眼、耳鼻喉及口腔科的护理常规;制定了急诊病人一般护理常规;制定了中医护理文件书写的规格、内容、要求和考核标准,规定了体温单、医嘱本、危重病人护理记录、危重病人护理计划、病室报告、中医护理病历的标准,以及20余种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这个标准反映了目前我国中医护理学水平,突出了中医辨证施护特色,规范了对中医医院护理工作的要求。“标准”从理论上和技术上,发展和提高了中医护理内容,为中医护理人员的岗前、岗位培训提供了实用教材,为中医护理的临床工作建立了一套科学的、权威的、实用的、统一的法规,为中医护理学科的建设奠定了基本框架。
论文摘 要:学生要想学好化学,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做化学实验,它能清楚地让学生看到实验现象,体验实验过程,得出实验结论。使学生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帮助学生养成严谨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学习方法。本文论述了初中化学实验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各学校的教学设施也在不断引进,尤其是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初中教学更加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对物理化学实验器材不断的更新引进,使学生都能亲自动手做书本上的实验,观察到原先只能靠想象得到的实验现象和靠推理得到的实验结果。培养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动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以及良好的习惯。
一、化学实验教学可以使学生产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初中学生正处于接受新事物较快,对新事物充满好奇的年龄,他们的学习动机基本都是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自己的爱好兴趣为主的。而初中化学是他们第一次接触化学的时候,对化学充满好奇的时候,恰恰化学实验中千变万化的实验现象正是化学的魅力所在,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化学实验现象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比如,为什么对着水吹气,水不变浑浊,而对着澄清的石灰水吹气,石灰水变浑浊了;为什么紫色的石蕊是变色龙,遇到酸就变红,遇到碱就变蓝;为什么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会发出蓝色的火焰;等等。这些现象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让学生更直观、更生动、更具体地观察到实验现象,不再干巴巴地学习抽象的理论。
二、化学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对化学概念的理解
初中学生在学习阶段知识面比较窄,见到的事物也较少,在学习的时候会对所学知识中提到的事物不知所云,这样根本不可能让学生继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如,学到镁的时候,学生根本没见过镁,怎么可能知道它在氧气中燃烧会是什么样子,化学实验的好处就在于让学生通过观察,用视觉、嗅觉和听觉感知物质的本质属性,使学生通过真实实验形成化学思维,加深学生对化学概念的理解。比如,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中,如果教师在讲解完之后让学生直接看收集好的二氧化碳,学生不会明白到底是怎么收集的,也不知道收集的是不是二氧化碳。但是,要是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的方法,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学生收集到二氧化碳之后还可以检验它的存在,都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使学生对形成物质这一过程充分了解,把抽象知识转化为感性认识并形成化学概念。
三、化学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习惯
化学实验具有很强的规范性,学生需要掌握其规范才能进行基本操作的,学生在这一操作过程中会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当然仅仅靠学生自己规范还不行,教师在学生平时做实验时,应该对学生加强检查并及时纠正出现的错误。一切良好的习惯都是在双方共同努力下才能逐渐形成的。因此,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在做示范性实验的时候要严格遵守其规范要求,因为学生会以教师为模版进行效仿。尤其是教师在连接装置、对试管加热、搅拌药品,振荡试管和闻气味的时候都要谨遵化学规范,千万不能为了方便而使操作不规范,因为不符合规范的操作会给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在学生做实验时也无法要求学生严格按照化学规范操作。比如,在做点燃氢气的实验之前,一定要检验氢气的纯度以防爆炸;在做制取二氧化碳实验时,一定要先检验装置的气密性,后装入药品。有的教师在上课之前就已经检查好装置的气密性,导致在给学生做示范性实验的时候就忘记了要演示检查装置气密性这一步骤,这样会对培养学生的习惯造成不良的影响。
四、化学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学生做化学实验的目的不是仅仅让学生观察千变万化的实验现象,而是要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进行积极的思考,达到认识物质本质的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目的事先设置好引导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化学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探究、总结,最终得出所要的结论。也就是说教师要引导学生如何观察、观察什么现象等。比如,学生在做氧气的制取实验时,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1)试管口应该向上还是向下倾斜?(2)药品要怎样放置到试管中?(3)收集氧气时应该用什么方法?(4)为什么用这种方法?(5)怎样检验你收集到的是氧气?设置问题的好处在于可以让学生不再盲目的观察而是有目的性的观察,提高了学生的观察效果。经常设置这样的问题,可以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五、化学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在实验开始时就有了探究实验会产生什么样的现象和生成什么样的物质的想法,再通过教师的鼓励,学生敢想、敢做,敢于突破“老师没讲过”的束缚,通过科学探究活动来学习化学,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还会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调动自己的嗅觉、视觉和听觉等感官认清物质的本质,使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概括和总结,使学生产生新的想法,对事物有了新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是不可撼动和不可代替的,它能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化学概念,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教师通过精心设置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可以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教师通过设计一些具有创造性的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以及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赵莉.初中化学新课程实验面临的问题、困难和对策[J].陕西
教育学院学报,2002(4).
[2]尹木成.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长江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7(S1).
从教十年来,我一直从事高中化学教学。我所教的学生除少数来自于我校的初中部以外,大多数来自于不同区域的农村初中,学校不同,当然各方面的硬件设施也参差不齐。有的条件较好的学校还能完成教材中的实验,有的学校甚至对于课堂演示实验从来都没做过,更谈不上学生实验了。每次上课提及初中与试验有关的知识我明显感到做过实验的学生反应快速而且对知识的印象深刻、回答准确,而没有开设实验课的学校出来的学生则是一头雾水,这更加促使我对实验的重视。在教学中,对于实验教学我始终要求自己做到以下几点:
一、尽量让学生完成演示实验
实验比较直观,千奇百怪、光怪陆离的实验现象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我的课堂上,演示实验通常是由不同组的组员轮流来完成的。
比如这一次是一、二组,下次便是另外两个组。每个组不但要上讲成实验操作而且要大声地把整个过程的操作注意事项以及实验现象讲解给其他同学。这种方式得到了学生的喜欢和认可,每次只要有演示实验,她们便争着上台演示。这样也能大大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学好化学的自信心。
二、让学生用生活中易获取的材料代替一些复杂的实验
有的实验按课本的安排来做所用的仪器较多,组装起来也比较复杂。每次遇到这样的实验。我都会提前安排学生课前思考改进实验装置,有的甚至更换实验药品,拿一些生活中容易获取的物品来代替实验药品达到理想的效果。
比如说做蛋白质的性质实验。学生会带来猪皮、鸡皮、鸡蛋等,做淀粉的性质实验学生会带来面包、馒头、土豆片等,为了证明棉花和毛线的成分分别为纤维素和蛋白质,同学们从家里拿来棉花和羊毛线,这些实验同样能达到好的效果。而且这样一来,学生课前对于知识探索的兴趣就被提起来了,在课堂上有时候为了展示自己的实验效果而争先恐后。
三、从不忽视任何一个学生实验
每一模块都配有相应的实验报告册,实验报告册上安排的就是要求每个学生能亲自动手完成的实验,这个一定不要忽视。正确地对待并很好地完成这部分内容可以达到以下几个方面:
1.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2.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3.初步掌握一些常用化学实验技能;4.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5.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6.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7.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8.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
所以每次的学生实验我都要积极地联系实验老师提前安排实验,让学生进实验室来完成,而且课后必须检查实验报告册的完成情况。
作为一名高中化学老师,我们一定要加强实验教学,认真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及指导学生认真完成好每一个学生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加深对化学知识更深刻的理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提高他们努力学好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更好地学好化学。
关键词:医学;留学生;汉语;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0-0244-02
一、引言
由于我国社会环境安全稳定,医疗水平不断提高,高校质量高、学费低、病例资源丰富等原因,吸引了大批周边国家的留学生来华学习医学。为规范我国来华留学生医学本科教育管理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教育部于2007年7月颁布了《来华留学生医学本科教育(英语授课)质量控制标准暂行规定》,明确指出“用英文全程授课的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的医学留学生必须掌握基本的汉语知识和了解中国概况”,“汉语作为必修课程应贯穿教学全过程,以适应学生在华学习生活的便利和后期接触病人的需要”。由此可见,汉语与医学留学生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不仅是日常基本生活交际的需要,还要满足临床见实,实习中与医生、病人交流的需要。
二、医学院校留学生汉语教学现状
1.医学院校汉语教学尚未成熟。因为我国招收医学留学生的历史尚短,对外汉语教学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教学效果不甚理想。此外,很多医学院校在招收医学留学生的初期,忽视了汉语教学在医学留学生培养中所起的关键作用和必要性。由于缺乏系统的对外汉语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教学经验,多数医学院校的留学生汉语教学一直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
2.医学留学生学习汉语的抗拒性和被动性。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医学院校都采用英语作为留学生医学专业课的授课语言,这样一来就大大降低了留学生学习医学的语言难度,但是另一方面,也降低了医学留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容易忽视汉语的重要性。由于留学生和教师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没有语言的障碍,导致大部分学生认为汉语只是基础课,以后毕业回国后也无须再用汉语进行交际和工作,因此失去了学习汉语的兴趣。此外,来华学习医学的留学生主要来自南亚地区,容易形成自己的母语群落,不利于他们在汉语语境中使用所学到的语言技能。加上汉语被称作“世界上最难的语言之一”,对于汉藏语系之外的语言学习者来说的确难掌握,学习难度较高,留学生对学汉语是颇为抗拒的。抗拒的心理必然会打消学习的积极性。
根据教育部关于来华医学留学生的汉语水平必须达到HSK(汉语水平考试)三级的要求,国内医学院校都把“通过HSK三级/四级”作为硬性条件,严格要求留学生在考取HSK三级/四级后方可进入最后一年的临床实习和颁发毕业证书。因此,很多医学留学生把学习汉语当成学校强加给留学生的“任务”,汉语学习缺乏动力,从而被动地学习汉语。
三、医学留学生学习汉语的重要性
1.克服汉语语言障碍和适应中国文化,是留学生在华学习和生活时首先要面对和解决的两个关键问题。在几乎以汉语为绝对语言环境的城市中,留学生如果不及时掌握汉语,努力提高汉语水平,就会使自身的生活圈局限于留学生的母语群落,使其无法用汉语进行日常的交际和生活,心理会不可避免地产生挫败感,久而久之失去学习的兴趣。
2.如果留学生没有很好地掌握汉语,具备一定的汉语交际能力,语言沟通障碍将成为阻碍留学生深入临床实习的首要问题,使其无法顺利完成日后的临床见习、实习等教学实践任务。
在最后一年的临床实习中,留学生与带教医生和病人几乎是纯汉语交流,这样一来,汉语基础好的学生一定可以赢得更多主动学习的机会。除了与带教医生和病人的交流外,留学生们在临床实习过程中所接触的病历、处方、化验单、报告单药物等也是汉字,如果汉语知识不扎实,就无法获取第一手的临床信息。因此,学生汉语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了临床见习和实习的质量,而临床见习和实习又是医学专业培养目标中的重要一环。可见,汉语对医学留学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3.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汉语在国际范围内的传播和发展迅速,其国际地位和作为一种语言的经济价值也在不断攀升。因此,汉语可以帮助留学生提高自身的“软实力”,可以预见的是能熟练运用汉语特别是医学汉语的留学生将得到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更好的发展前景。再者,将来留学生毕业回国或在世界各地工作,也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中国的高等医学教育,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国际化进程,吸引更多的留学生来华学习和深造。
4.汉语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留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留学生长期在华生活,如果不能掌握汉语,就无法与中国人交流和融入当地社会,其日常习惯、行动思维等都会沿袭原来国家的特点,甚至会根据自己的国家文化给学校和教师提出很多无理的要求,一旦要求得不到满足,便动辄以集体罢课或找领导申诉等行为来表示抗议,迟到早退、逃课旷课、斗殴或闹事等也会随之涌现,给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无形中加大了管理工作的难度,留学生的专业教育教学质量也会大打折扣。因此,加强留学生的汉语教学工作,对维持学校正常秩序、建设和谐校园具有重要意义。
四、医学留学生汉语教学的策略
1.教师要善于把握最佳时机激发留学生学习兴趣,端正其学习动机,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积极性。研究发现,留学生刚来中国的第一年,是对汉语及中国文化兴趣最高同时也是学习积极性最高的时候。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第一年的时间帮助留学生端正学习汉语的动机和态度,让他们清楚深刻地认识到学习汉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避免对汉语学习掉以轻心。同时,要利用丰富中国文化的导入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汉语基础。
2.根据实际需求来灵活调整和制定汉语学习任务和目标。因为汉字属于表意文字的词素音节文字,其基本的笔画和象形意义对使用拼音文字的留学生来说都十分的难懂和难记。加之目前临床的病历可由计算机录入,对留学生而言,汉字学习的必要性没那么凸显,而汉语口语在日后的临床见习和实习中则显得更为重要了。而且,大部分留学生认为“说”是汉语学习中最容易学习和掌握的。鉴于此,我们应该根据医学留学生后期的专业学习需要来灵活规划和调整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医学留学生的汉语学习,应以听说和阅读训练为主,配合中国文化的导入,降低对汉字的书写要求。
3.分阶段开设不同课程,循序渐进使基础汉语和医学汉语衔接。一年级,开设基础汉语课程,主要教学内容涵盖汉语生活用语、日常交际对话以及中国文化,主要帮助学生打好汉语基础,解决汉语生活交际的困难。二年级,开设与HSK考试相P的课程,主要教学内容包括HSK考试培训、汉语语法和基础医学词汇等,使学生适应HSK的考试模式和内容,并为下一阶段过渡到医学汉语的学习做准备。三年级,开设医学汉语课,教学内容侧重于临床医学的专业词语及临床见习、实习会话。这个阶段学生的汉语语法已经积累到一定的量,也获取了一定的医学专业知识,这时教师就可以把医学专业词汇融入到基础汉语常用句式中,逐步扩展到医院情境的交际模拟练习,完成基础汉语与医学汉语的有效衔接。
4.在专业学习后期逐步实现英语授课向双语授课的过渡。不可否认,英语授课在留学生医学专业学习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如果从始至终都采用英语进行专业授课,难免造成留学生的“依赖感”,而削弱对后期医学汉语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当学生的医学汉语水平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在教学中可以尝试由英语授课逐渐向双语授课过渡。这种教学模式的转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汉语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为后期的临床见习、实习阶段进行语言上的铺垫和准备。
五、结语
留学生汉语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临床实习的质量,进而影响医学专业教育的水平。在医学留学生的培养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清晰、正确地认识汉语的重要性,更要重视汉语学习,努力提高汉语水平,保证临床见习和实习的顺利完成,同时为自身日后的发展争取更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张曦.论汉语预科化在医学留学生本科教育中的重要性[J].医学教育探索,2008,(7):716
[2]秦雯.浅论医学留学生学习医学汉语的重要性[J].读与写杂志,2009,6(12):95
On the Importance of Learning Chinese Language for Oversea Students Studying in China
WU Ri-xia
(College of Education,Guilin Medical University,Guilin,Guangxi 541004,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