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方案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方案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心理档案;高校;管理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9-0263-02

心理健康教育档案(以下简称心理档案)是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部门及教师从事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和活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音像等形式的文件材料。心理档案既是学校心理工作方针、政策的写照,是心理健康活动和心理问题研究中不可缺少的依据,也是了解心理教育内容、考查心理教育工作、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心理咨询质量,促进心理工作者交流的信息源[1-5]。目前,为了配合心理工作重心下移至二级学院的新形势,作为学校层面的心理档案管理工作也面临着考验,如何与院系档案工作保持一致发展步伐,做好心理档案管理,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急需思索的问题。笔者通过档案学资料的学习,并结合自身工作,对当前高校心理档案建设与管理做出了如下分析。

一、高校心理档案的地位与作用

高校的心理档案记录了国家、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出台的一系列保障高校心理工作的文件和资料,客观地反映了心理健康工作在高校的推进过程,对学校心理健康工作如何开展起着纲领性作用。如:教思政厅[2011]1号《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教思政厅[2011]5号《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等文件的出台有效推进了高校心理健康基本建设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的工作进度。

高校的心理档案记录了学校、院系、教研室的全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真实地反映了活动过程,如:学校心理活动的通知和方案;以院系为主体举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记录;心理健康课程教师的原始教案,负责人的签字和批示等。另外,档案中也记载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现场资料、活动效果、活动时间,地点等内容,为推广先进工作经验提供了数据资料[6]。心理档案也是高校心理工作改革、心理健康课程研究的重要依据,更是心理工作质量的评价依据。心理工作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而心理档案正是在此过程中形成的信息资源,成为交流研究成果的重要工具。心理档案既是前一阶段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终点,又是后续工作的起点,它产生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又服务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因而对于今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7-9]。

二、高校心理档案建设的基本原则

高校心理档案的管理与建设与其他学科的档案管理系统相同,是一件复杂而又细致的工作,需要在具体实践中不断完善。因此,在档案建设的过程中,应坚持下述原则[10]:

1.层次分明原则。在建立心理档案时,要有明确合理的层次,各层级之间围绕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心目标进行幅度和层次的划分,便于档案整体的协调和控制。

2.发展原则。各项工作发展,对档案管理工作在不同时期和不同情况下有不同的要求,如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改革和管理水平等方面的不断发展,就需要从发展的原则出发,从手段、方法等方面去改进和完善心理档案的管理。

3.适应原则。由于各种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经常处于变化之中,心理档案作为一种资源,也就必须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无论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如何变化,都能够准确、及时、有效地提供信息,为其他工作服务。

三、高校心理档案的内容与分类

高校心理档案的内容十分丰富,从学校心理工作者角度来看,心理档案的主要内容包括:

1.学校出台的相关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通知,是学校心理工作者开展工作的重要依据。

2.各次活动的主题、方案、要求,活动内容简介,这些材料真实反映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时代性。

3.院系开展主题活动的计划、总结、典型材料、心理主题班会记录等材料,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体落实的重要途径。

4.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的系列资料,包括教学计划、教学方案、教学大纲及课程安排等文件材料。这些材料真实反映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水平,对以后的教学科研工作具有借鉴和指导作用。

5.师资培养计划、总结、典型材料、教师任课和完成咨询工作任务的调查报告、进修计划和参与心理督导的材料,也应作为心理档案的支撑材料,其反映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情况。

从为学生提供的优质心理服务方面看,心理档案的主要内容有:

1.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管理制度、咨询制度、值班情况,这些是对心理咨询进行规范管理不可或缺的材料,是做出有效心理咨询的保障。

2.新生入学参加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普查的原始分数、报表分析、约谈记录,这些材料反映着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同时,也能有效筛查出需要心理干预的问题学生。

3.学生心理咨询预约登记、包括学生的姓名、男女等人口学资料;家庭状况、城乡等社会学资料以及学生专业、成绩等学籍材料。这些材料是鉴定学生心理问题的辅助资料,有助于全方位了解学生。

4.学生心理咨询过程记录,包括学生的身心状态评估、学生主诉心理问题时所用的语言、咨询师的处理措施,这些材料反映着高校心理咨询个案的真实情况。

5.心理咨询教师咨询后的反思与心得记录情况,包括对个案咨询的分析和总结,咨询效果的评估和跟踪记录,这些材料是对个案咨询效果维持和保障的必要措施。

总之,心理档案是在心理咨询管理、积极心理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是“管理教育”、“优质服务”两个方面材料的有机结合,不能片面强调某一方面的内容或某个部门的材料,应从上述“管理教育”、“优质服务”两个方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部门各方面工作文件材料的收集工作。

四、高校心理档案建设与管理的宗旨

心理档案的建设与管理,一方面要遵循心理档案的形成规律,另一方面,实施心理档案建设与管理最终的目标仍然是服务于学生工作。因此,高校心理档案的建设与管理必须紧遵循服务宗旨,具体体现在五方面。

首先,心理档案的建设与管理要服务于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心理档案中获得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本身及教育对象的基本情况信息,如学生心理普查的基本数据、学生资料登记卡等,这些资料本身就是教师了解咨询效果、了解学生心理状况的重要信息来源。心理档案服务于咨询和教育活动,就是要把这些与教育相关的信息及时地传送给教师,及时应用到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之中。

其次,心理档案的建设与管理要服务于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决策。科学的决策是“收集信息、制订方案、决策、反馈、再决策”多次重复的过程,心理档案的作用也体现在决策的全过程中。决策之初,心理档案必须能够为领导及智囊机构提供真实、充分的信息。决策形成后,决策本身就是心理档案的重要内容。决策实施后,在实践中体现出来的效果,应及时地反馈至领导与智囊机构,以便进行再决策。因而说,心理档案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决策的“神经系统”[10,11]。

第三,心理档案的建设与管理要服务于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管理。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管理是学校形成稳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秩序的基础。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服务信息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心理档案正是记录这些活动和服务信息的载体。完善的心理档案可以提高管理效率。

第四,心理档案的建设与管理要服务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研究,一方面是对过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成败得失的历史经验的总结,另一方面则是开创性地提出新的思路。而新思路的形成,必须建立在充分汲取历史经验的基础之上,心理档案的功能就是为研究者提供这种历史的经验。

最后,心理档案的建设与管理要服务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估就是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心理咨询服务的质量评价过程。在上级行政部门组织的评估中,心理档案的建设与管理本身是心理健康教育评估的重要指标。在内部评估中,也需要实事求是地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过程的原始记录入手,以便于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总之,心理档案在上述各方面工作中尽管发挥着不同的功能,但均围绕着一个共同的目标: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质量的提高。评价学校心理档案的建设与管理工作优劣的标准也只有一个,即是否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质量的保证与提高。

参考文献:

[1]张晓培.心理档案研究综述――基于CNKI的统计分析[J].档案管理,2014,(02):73-74.

[2]李燕.大学生心理档案管理具体问题的初步探讨[J].四川档案,2010,(02):48-49.

[3]吕方丽.浅谈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J].黑龙江档案,2013,(05):63.

[4]李一男.高校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工作研究[J].兰台世界,2013,(12):96-97.

[5]孟玲.试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建设工作的提升[J].兰台世界,2013(05):66-67.

[6]房文杰.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建设研究[J].兰台世界,2014,(05):45-46.

[7]解学香.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管理中引入零缺陷的理念[J].兰台世界,2013,(12):81-82.

[8]王梓林.大学生心理档案建设探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3,(11):72-73.

[9]张立新,刘燕.浅析如何构建大学生心理档案[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6):175-177.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方案范文第2篇

一、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第一,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大学生作为承载家庭、社会和学校热切期望的群体,具有个性张扬、自尊心强、自我要求高、成才欲望强的特点,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群体已成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高发人群。从这个角度讲,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既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举措。第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的需要。大学生这个年龄阶段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正处于心理和生理走向成熟的阶段。大量调查表明,恐惧、焦虑等心理问题与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因此,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必须将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使其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这样才能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主动性。第三,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人才素质包括心理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道德素质四方面,其中心理素质是人才素质的基础,不仅直接影响着人才素质的质量,而且还直接关系着人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但难以圆满的完成学业,更无力承担参与国际竞争和复兴中华民族的重任。因此,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必须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二、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第一,思想上重视不够,目标认识模糊。心理健康教育是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引导学生智力发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人格发展的教育活动,对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当前,部分高校领导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导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模和力度不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流于形式,走过场,为应付检查部分高校“三不一要”(不给人员、不给经费、不给场地,工作还要做好),分工不明确,管理不到位,没有专业人员,也没有具体的实施方案,根本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从性质上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分为消极性目标和积极性目标,其中积极性目标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但在工作中,部分高校偏离和忽视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目标,削弱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和功能。第二,专业化程度较低,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早在2005年,教育部就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业化提出要求,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整体素质和专业化程度偏低的现象依然是制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大问题。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整体数量不足,有的高校甚至没有专业心理健康教育人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专业素质偏低,缺乏相对系统的、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微观性、超前性教育研究滞后于实际需要,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进一步发展。第三,教育内容存在片面性,教育方法不规范。当前,部分高校在制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时存在课程化和医学化的倾向,在教学内容上仅限于一般理论知识的传授,将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文化课程和心理健康治疗;有的则简单的开一些讲座或现场心理咨询活动,既无法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也无法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性,这种简单化和形式化的教育活动不仅没有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还造成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抵触心态。

三、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原因 措施

1.前言

由于当今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因此,使得高校学生的心理压力逐渐增加,这样一来,学生在学习、生活以及工作中将会面临很多的挫折与困难,进而便会出现多样化的心理问题。那么,怎样来切实提高高校学生的心理素质也成为了当前各个高校教育工作者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以下是对高校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2.高校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2.1 学校教育的影响。在当前的基础教育中,依然存在着应试教育。尽管在最近几年,我国大力倡导要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从而提高高校学生的动手能力,然而,由于学校内部竞争机制的建立,从而使教师过于抓学生的升学率,重视课本上的知识,进而忽略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得学生在进入高校校园之后,因教师过于重视科研教育,因此又使得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成为了最薄弱的环节。

2.2 正处于心理发展的阶段。现如今,高校学生都处在青年中期阶段,而在此阶段学生的心理正是从幼稚逐渐走向成熟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一个人心理变化最快的阶段。由于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从而使得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使得学生的身体发育呈现一个良好的状态,但是,因学生身心发展不够平衡越来越普遍,从而使得心理成熟要远远滞后其生理成熟。这样一来,会使学生的心理发展表现出双重性:一方面,在学习知识,思维发散等方面,和常人没有很大的区别,但是,因经验非常少,所以,在价值观、适应心理等方面,出现了明显的盲从性,这对学生心理的发展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所以,容易产生更多的心理困惑。

2.3 受当前社会环境的影响。目前,我国处在社会转型阶段。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从而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等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对高校学生的心理冲击是极其强烈的。当高校学生在面对巨大的竞争压力、东西文化交融、贫富差距增大等情况时,他们的理论知识以及经历都不能使学生快速找到最佳的答案,心理失衡也是不可避免的。此外,由于社会的不断变革,例如:自主择业、竞争就业等,这些都给高校学生的心理带来巨大的压力。

3.加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措施

3.1 将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德育教育的基础为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也为德育教育提供合理的依据,因此,只有有了正确的思想,才能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但是,健康的心理也是形成正确思想的一个前提。由此看来,只有将二者进行调配,才能有利于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对于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来说,比较有利的方式是开展德育工作,因此,必须要正确处理这二者之间的关系,相互间进行配合。一方面,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德育教育的途径,从思想层面提高学生整体心理素质,将二者的教育目标与内容进行紧密结合,然而,在结合的过程中,必须将思想问题以及心理问题加以区分,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决。另一方面,实现二者教育手段的结合,利用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切实提高高校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从而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健康的发展,做到防患于未然。

3.2 进一步加快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进程。现如今,各个高校心理健康课程设置依然不是非常的完善。一般来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都是采用讲座、选修课程等,这样一来,使学生所掌握的心理健康知识还不够全面,根本不能解决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由此看来,结合各个高校的实际情况,将心理健康课程设为学生的必修课程,正确引导高校学生的心理意识,在传授给学生心理知识的同时,还要教给学生如何正确运用心理知识实现自我调节,使学生的心理保持平衡。此外,教师还要定期和学生进行谈话,及时发现学生心理出现的问题,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从而有效减少各种极端事件的出现。

3.3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心理教育师资队伍。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来说,要定期参加心理知识与心理咨询技能的培训,这样一来,才可以提升教师的操作技能,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想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心理教育师资队伍,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做好专职心理辅导教师队伍建设。近年来,由于教育体制的逐渐深入,从而使得心理教育工作势在必行。要在每一个高校都安排一定数量的专职心理教师。主要负责整个心理健康规划与方案设计。每个学生都建立一个心理档案,再将档案进行分类处理,对学生的心理情况实施跟踪调查,如果学生心理出现了问题,那么便可以快速对学生心理进行治疗。第二,对辅导员进行培训。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辅导员和学生接触较多,因此,容易发现学生心理变化。所以,定期对辅导员进行培训,除要熟练掌握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外,也要讲授一些心理咨询等知识。第三,结合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建立一个专门的健康教育工作部门,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加规范化与科学化。

4.结束语

总体来说,当前,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比较严峻,因此,加强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但是,由于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是一个既复杂又系统的工作,因此,必须有很多方面的配合,才可以制定出高效、可行的对策。因此,各个高校的管理者必须结合高校学生的心理特点,不断创新,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这样一来,才可以真正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使高校学生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1]邹柳云.高校学生心理健康与教育问题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

[2]向巍.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之浅探[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方案范文第4篇

通过文献的研究显示,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普遍存在。面对个人问题、学习压力、就业问题和家庭问题的出现,使得学生的心理防线收到很大打击。因此社会及高校要高度重视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将其真正纳入到研究生教育质量培养过程中。

1、研究生要加强自我教育,提升自我素质。自我教育是自我意识的最高表现,是人自觉解决思想矛盾、心理问题,促使自己思想行为从“现有”向“应有”方向转化、从目前心理状态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动力。是研究生完善自我,正确面对挫折,树立积极向上乐观的态度的重要手段。研究生要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对对待自己与他人,为他人着想,善于管理自己的情绪。遇到问题及时找辅导员、导师或学校心理咨询部门解决问题,及早摆正心态,形成健康、积极的情感与态度。研究生作为高学历的知识性人才,具有稳定的价值观,应打开心胸,怀着一颗感恩与包容的心态与老师和同学交往,积极参加文体活动,用合理的方式宣泄压抑的情绪,从而以积极饱满的心态学习。

2、建立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为有效解决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高校要建立健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案和工作机制。组织专业的教职队伍与研究生培养单位紧密配合,及时有效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高校应把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人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整体规划,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到研究生培养和管理的全过程。学校应为研究生分阶段检测、排查心理健康问题,并采取干预机制。如在入学前、学习过程中、毕业前进行心理检测与干预治疗。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对象、不同问题做相应的专题讲座与心理健康教育咨询辅导。辅导员以及心理教育团队跟踪辅导学生心理问题,监理研究生心理档案,建立不同类型学生问题的干预方案,及时有效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使他们早日将心理问题解决到完善状态,给与研究生真正的心灵慰藉。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使研究生群体助理积极向上的心理,正确面对挫折,促进其人格发展与完善。

3、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丰富研究生的课余生活。研究生的研究学习生活是枯燥而乏味的。学校要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是学生参与文化活动中去,从而丰富其精神生活,提高个人心理素质。通过参加健康愉快的问题活动,可以广泛交朋友,使得研究生走出自我,走出书本,同时培养人际交流与沟通能力的重要途径。高校应该鼓励研究生组建心理健康社团,开展自我教育的健康讲坛。开展多领域学术讲座,让学生接受来自著名高校的专家学者的前沿报告,使研究生有积极的心态和充足的动力。

4、广泛开展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我们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就是能把它最终落实到生产生活实际当中。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要强化研究生实践教育环节,将社会实践纳入研究生培养方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必要环节,做到有计划、有规范、有考核,形成长效机制。积极与企事业单位、部队、地方政府等共同建立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建立社会实践保障体系,安排必要的研究生社会实践专项经费。研究生要结合个人专业知识和研究成果,以科研报告、技术开发和推广、挂职锻炼等形式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并在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中接受教育、增长才干。

5、发挥导师对研究生心理健康指导作用。医学院校的研究生的大部分时间在跟导师做课题研究以及临床试验,导师是研究生的引路人,在学生学习阶段起着重要的作用,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就像父母与孩子,研究生的内心对导师有种极大的依赖感和信赖感。高校应中加强导师、辅导员进行心理知识讲座与培训,使他们对研究生的心理疏导掌握一定的方法与技巧。同时,导师要多关心学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我,增强研究生的择业信心以及正确对待挫折的心态,正视理想与现实、专业与兴趣的冲突。同时增加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个人问题的情况,尽可能帮助学生减轻经济负担的压力,从而减少学生的心理压力。

二、结语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高校体育 心理健康 互动研究

中图分类号:G447 文献标识码:A

1高校体育和大学生心理健康互动研究的理论依据

1.1以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为依据

高校体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与整个高等教育构成一个互相联系、互相贯通的大体系。“全面发展”是党与国家的教育方针对高等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十精神的重要体现。“德”、“智”、“体”、“美”是“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其中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基础,心理健康是全面发展教育的保证。高校体育在教育目标、教育功能上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某些交叉重叠之处,心理健康教育是体育增进大学生健康的重要内容,而体育运动技能的掌握必须依赖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因此,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为高校体育工作的实施与发展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体育教学效益的提高能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

1.2以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依据

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是高校体育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效益互动能够实现的基本前提。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依赖于身体各方面的发展,生理上的发展为他们的心理发展提供了基础。大学生处于青年中期,他们的生理已经基本趋于成熟,但心理发展尚未完全成熟、稳定,许多心理素质还在建构之中。因此,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扰和矛盾,会形成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但这些问题往往是发展性的,是成长中不可避免的矛盾,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对立统一的发展过程。

1.3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

培养高素质人才是时代和社会对高校教育提出的根本任务,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更高了,如社会对大学生的进取意识、自主精神、社会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团结协作精神及与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意识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素质大部分是属于心理素质范畴的。只有心理健康的大学生,才能拥有良好的智力条件、顽强的意志品质和稳定的情感,才能正确对待暂时的失败和挫折,排除各种干扰,有效地投入学习,并促进自我全面发展,从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所需的人才。

2高校体育和大学生心理健康互动模式的基本建构

充分挖掘高校体育教育资源,深入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既需要有关职能部门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又需要各部门、各方面明确分工,密切配合;既需要相关专业教师相互交流与沟通,优势互补,又需要多方面的配合和支持,形成合力。建构科学、系统的互动模式是促进高校体育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益互动的基础保障。基于调查研究和专家访谈结果,笔者认为目前要促进高校体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效益互动,应着力建立健全以下三大系统。

2.1建立立体化的组织领导体系

高校体育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实现效益互动,必须要建立一个立体化、多元化M合的工作管理体系,加强领导,从不同层面、角度、渠道开展工作。具体来说,学校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实行党政统一领导,主管校领导担任组长,成员由学生工作处、团委、教务处、宣传部、后勤集团和各院系等有关方面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和协调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2促进师资队伍素质提高的互动机制

高校体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否实现有效互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施体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的心理素质和业务素质,但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和高校体育师资队伍的素质还远远不能适应高等教育飞速发展的客观形势要求,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心理需要。为此,必须从提高教育者自身的心理素质和业务素质两方面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在提高教育者自身心理素质方面,主要通过两条途径;第一,通过教育者自身的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第二,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组织协调下,强化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和体育教师间的交流和互动,通过教育者之间的优势互补,共同提高心理素养。在提高教育者业务素质方面,主要采取以下办法:第一,定期培训与考核。第二,加强教研活动。第三,合理配置师资。

2.3提高教学效益的运作体系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信息的收集与反馈。首先,制定科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方案,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工作。新生一入学,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工作,为每一位大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对测查中发现的各种心理问题,要加强跟踪辅导,提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和干预治疗的及时性和有效性。第二,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信息的收集。除通过心理普查这条渠道收集大学生心理健康信息外,任课教师和管理人员在平时的教学和管理工作中,如发现部分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或出现集体性的心理变化趋向,及时将信息传递给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由专人对信息进行归类、分析、处理和存档;第三,建立顺畅、有序、严格的心理健康信息反馈机制。心理障碍问题涉及大学生隐私,因此,在反馈心理健康信息时应做到传递有序,范围适度。具体来说,共性的心理健康状况信息应及时传递给教育者和管理者,个别严重心理障碍者信息反馈给心理咨询、治疗中心和直接管理人员。

高校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互动的渠道选择。第一,重视高校体育与心理健康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在深化体育教学内容改革,丰富心理健康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课堂教学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传授心理调适方法,使大学生了解并体会心理问题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帮助大学生消除心理疑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从根本上预防心理问题的出现。第二,充分发挥课外体育、运动竞赛和非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作用。根据大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所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适时举办群体活动,组织多形式的讲座和报告,帮助学生解疑释惑,如新生心理健康教育重点应放在尽快适应新环境和人际交往问题,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转变等内容上;二、三年级学生应主要帮助他们解决专业思想问题和人格发展等方面的困惑;毕业生的教育内容主要是就业心理调适和职业生涯教育。第三,营造文明健康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校园体育文化是学校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心理品质,促进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高校要利用校园广播、互联网、校报、橱窗等宣传媒体,宣传体育知识,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第四,积极培育和扶持大学生群体社团,以大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为载体,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高校体育范围不再囿于传统模式。

3结论

高校体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效益互动模式的建构应重点围绕组织领导体系、师资队伍建设和互动运作体系三大系统进行建设。首先,学校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实行党政统一领导,下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工作的开展和实施;其次,从提高教育者自身的心理素质和业务素质两方面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第三,寻找高校体育与心理健康的有效结合点,全方位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基金项目:2015年度山东工商学院学生教育管理专项(项目编号:2015XSZX025);2017年山东工商学院共青团工作专项。

参考文献

[1] 邱远.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的初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5):1637-1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