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语文的学习方法

语文的学习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语文的学习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语文的学习方法

语文的学习方法范文第1篇

一是基础知识。基础知识考查的是对平常知识的积累掌握及其熟练程度。要想使自己的基础知识更广泛,就需要积累。在平常的学习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字,不明白意思的词语及时查工具书。注意标点符号的用法,病句的类型。基础知识的考察,也包括对要求背诵的课文的检查。这种分是易得的也是易丢的。要想把不该丢得分保住,就要熟背,每天看一看,背一背,温故而知新,以免由于时间的关系,冲淡了记忆。

在这里,我建议大家建立一个积累本,从平常记起,从点滴中积累。

二是阅读。阅读也是建立在积累上的。平常应该多读。要用心去读,读的不是有趣,而是内容。在平常多读的情况下,我们在考试时做阅读题就会很好地抓住文章所要表现的感情。

做阅读题,我建议先读一下题目,有了目标后,读一遍,就会留下一个对文章大体的感觉,然后再有选择的做阅读。先总体浏览一遍,在逐字逐句的看一遍,对拿不准的问题再看一遍。

在考试中,考分比例占的最大的就是作文了。

在发下试卷时,最好先看一下作文题目,然后再答题。这样,在自己答题的过程中,就会有一个构思,也许,在答题的过程中,就会有灵感,在做作文就比较容易了。

要想写好作文,还是靠积累。我们在平常时应该多读一些“开卷有益”的书,吸取他们的思想,汲取他们的精华,剔除糟粕。记住好词,好句。记住好的格式。把别人好的东西拿来,然后变为自己的。平常多写,多练,逐步提升。

语文的学习方法范文第2篇

根据初中语文学科的特点,在贯彻一般学习程序的过程,可按不同的程序环节对学生进行具体的学法指导。

一、预习环节中的学法指导。

预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中学生感知具体知识材料的第一步。语文的预习,主要是指学习对有关语文知识或短文的阅读和思索。要取得较好的预习效果,就要提出明确的预习目标和进行具体的学法指导。

所谓明确的预习目标是指:(1)明确预习(阅读)的内容;(2)明确对内容应达到的把握程度。目标的明确可以避免预习时的盲目性。可以引导学生沿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认识规律去进行学习,也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所谓具体的学法指导是指:(1)指导学生运用何种学习方法完成预习目标;(2)指导学生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避免些什么,要提高哪方面的技能。以初中记叙文为例,预习时的具体学法指导则体现在:1.、指导学生借助字典。词典来解决字、词障碍。2、指导学生在预习阅读中运用圈点读书法加深对有关知识的认识。3、指导学生运用写预习笔记的方法对有关知识加以归纳、整理。学生对某一种具体学法的掌握,要经过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学生对某一种具体学法掌握的熟练程序,体现了学生学习技能的高低。

二、听课环节中的学法指导

听课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也是学生直接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学生的学习与成年人的自学、学者的治学所不同的重要区别就在于听课这一点上,学生听课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后几个学习环节的效果。注意力集中是保障听课质量的前提。听的本质是人对语言的感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声语言作信息载体,通过朗读、提问、分析等多种教学手段,把有关的知识概念传达给学生;学生则通过对语言信号中的有关信息进行感知、体会、分析、理解达到对知识概念的识记和掌握。可见、听课的过程不仅仅是“听”的过程,还是包括、听、看、思、写的多种行为能力的运动过程。听课的目的在于听懂。听懂的关键在于会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对学生进行如下几方面听课法的指导和训练。

1、通过对教师语言因素的分析,指导学生学会在听中抓要点,抓重点。

教师在课堂上要借助有声语言来传授知识,有声语言不仅有语气、语调、还有节奏和重音,几乎所有的教师在强调知识重点时,都会采用加重语气、提高语调、放慢节奏和加重重点词语读音的讲话方式。教师的这种做法,本身就是在提醒学生注意。指导学生抓住教师授课语言的特点及其规律性,有利于训练学生运用有意注意,集中注意力去抓住听课的重点,提高学习效率。

2、指导学生加强听课的目的性,学会带着问题听课,在听中求解。

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的听课一般应达到三种效应。第一是完成对预习内容的再认识,从而达到加深印象,加强理解和增强记忆的效应。第二是完成对预习中存疑内容的释疑,从而达到提高认识,释疑解惑的效应。第三是完成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把握贯通,从而达到感悟、自得的效应。在这三个层次中,释疑解惑的层次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孔子说:“不愤不启”,孟子说、困于心,恒于虑,而后作”,都是在讲人对解除思维障碍的迫切心理。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既包括学生自身的释疑求解需要,也包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巧妙设疑,调动学生积极思维。这两种因素在教学过程中交替发挥作用,就会在进行思维训练的过程中使学生提高听课的效率。

3、指导学生在听中动笔,变“只听不记”为“听记结合”初中生对“怎样记”的认识一般还处在较为模糊的阶段。

由于小学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的影响,初一学生对记笔记的认识一般都局限在对教师板书的照搬照抄上。为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就应随时对“怎样记”的问题进行具体的指导。要指导学生对不同的知识内容采用不同的动笔方式:用圈点法标示课文的有关内容;用旁注眉批法表示对有关内容的理解;用提要勾玄法提练知识要点,用中心语概括法表示分析思路……至于适当摘抄教师的板书,只是诸多动笔法之中的一种而已。

语文的学习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有效性;学习方法

为了使学生的学习更加高效,在新时期的教学中人们将注意力集中于各个环节,其中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也十分重要。高中阶段是学生掌握语文知识点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学生掌握有效学习方法与技巧的关键时期,因此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应该积极掌握多种多样的学习方法。本文就有效的高中语文学习方法进行探讨。

一、积极进行课前预习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对于高中阶段的语文学科学习,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学生往往喜欢在课余时间进行数学和英语等学科的课前预习,但是很多学生却没有进行语文学科预习的习惯,实际上学生进行语文学科课前预习也十分重要。学生进行语文课前预习,对于课堂上教师要讲解的内容,在没有教师的指导的情况下积极去探索知识,学生独立探索与获取知识的过程能够给学生带来的学习体验,是任何阶段的学习无法代替的,也是提升学生语文水平的一个关键阶段。为了提高高中学生进行语文课前预习的积极性,教师可以通过布置任务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引导,从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一旦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学生就能够积极主动的进行预习。

二、紧跟教师的教学步骤

在众多能够帮助高中学生有效进行语文学科学习的方法中,紧跟教师的教学步骤就是一种有助于学生有效进行语文学科学习的方法。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出现的很多问题,都是因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以跟上教师的教学步骤,导致教师讲解的知识点、学习方法等对学生的语文学科学习产生关键影响的因素,学生难以及时掌握,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也就越来越难以掌握教师讲解的知识点。为了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紧跟教师的教学步骤,本人认为学生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及时弥补知识盲区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难以跟上教师的教学步骤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存在知识盲区,因此学生为了跟上教师的教学步骤,应该对语文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知识盲区及时加以弥补。例如:教师在高中要讲解的一些重要修辞方法就是“暗喻”,学生可能在听讲的过程中难以明白其含义,也难以理解其实际的应用方法,那么学生就应该及时弥补与暗喻知识相关的知识点,学生可能并不明白什么是比喻修辞方法,这时学生就要及时掌握什么是比喻修辞法,这样再去理解什么是暗喻就显得十分容易。语文也是一门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十分密切的学科,因此,只有打好基础学生才能逐渐在教师的引导下,更好的掌握知识点。

(二)注意力高度集中

为了跟上教师的教学步骤,还要求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力要高度集中。高中学生在获取语文知识点的过程中,有些知识点只需要教师简单地讲解学生便可掌握,而有些知识点则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体会才能掌握,因此,学生如果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很多知识点就很难理解,也就很难再跟上教师的教学步骤。为了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跟上教师的教学步伐,要求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能够注意力高度集中,对教师的讲解引起重视。教师也应该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很好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

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在课堂教学中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只有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课堂教学才能更加高效的开展。就学生的学习而言,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的进行自主学习,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对于高中学生而言,一个有效的语文学科学习方法,就是在语文学科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并积极的进行思考。

一些学生在语文学科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会有这样的感受,虽然下了大工夫进行语文学科学习,然而结果却并不理想,尤其在考试的过程中,虽然学生已经掌握了大量的语文基础知识,但在作答的过程中却难以通过对基础知识的有效应用,灵活的应对不同的题目。学生在语文学科学习的过程中出现这种现象,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学生在语文学科学习的过程中进行的自主思考不足,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发挥。因此学生在语文学科学习的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自主思考能够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不仅对学生知识点的掌握十分有利,对提升学生的考试能力也有很大的帮助。

四、在学习的过程中巧妙设问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更好的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点的学习,可以针对讲解的知识点巧妙设问,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可以针对学习的知识点进行巧妙设问,学生自主设问,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发现,问题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所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巧妙设问,就是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积极进行思考,并结合学习的内容发现问题,学生一旦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还要积极的进行思考,及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学生对知识点的学习才能更加深入,学生也才能更好地理解知识点,同时对学生自主获取知识能力的提升也有很大的帮助。

五、注重与他人进行沟通与交流

语文的学习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 语文 自主 合作 探究 学习方法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1-

小学语文教学中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实施素质教育,贯彻《语文课程标准》,全面培养小学生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创新意识,生存、生活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语文现代性教育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下面我就小学语文教学中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同语文课型的可行性谈谈看法。

一、讲读课文中的实践

小学语文课程中讲读课文占有首要的位置,所选课文兼思想性、艺术性、人文性、知识性等为一体的经典文。教学时,教师要积极、灵活、大胆地使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小学生在掌握语文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同时,注重全面素质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在注重语言基本功训练的同时,让小学生掌握学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比如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可以紧扣“自主――探究――实践”的学习方式进行设计,放手让小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有所感悟、思考,在积极探究中获得思想启迪,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整个学习过程可分四步进行:(1)初读课文,理线索。教师引导质疑,激发学文情趣;学生自读,整体感知。(2)自主学习,谈感悟。其文语言质朴,意境优美,情真意切,适合学生自己去体会,去领悟,进行自主学习,以发扬民主,弘扬个性。老师采用抓段落,谈感悟;抓句子,谈感受;抓品读,促感悟的方法,给学生时间让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说“喜欢”,讲“原因”,挥洒自主学习之精妙。让其反复阅读,细品深味,再合作学习,讨论交流,那美的韵律、美的语言、美的生命、美的行为、美的情感……回荡在学生之间,升华在学生心中,彰现了合作学习之奇妙。让其自选自读自悟,小组过关,班里竞赛,显现了自主与合作学习之功力。(3)主动探究,悟“环保”。《鸟的天堂》不仅文质兼美而且寓意深刻,联系生活做环保教育更表现出吕老师生活即课本的现代教育观。(4)综合实践,练“能力”。让小学生搜集材料练“查阅”;学写解说词练“习作”;学做导游练“交际”,无不是在讲读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学会搜集、运用、交际,小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获得意想不到的知识与本领。

二、阅读课文中的操作

阅读课文在小学语文课程中占有相当的篇幅,是对讲读课文的巩固、补充、延伸,旨在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为根本任务。教学时主要是读,即泛读和精读,随机而用。教学时,教师要自觉帮助小学生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运用默读、朗读、速读、跳读等阅读方法进行重认识性、理解性阅读(低年级),重评判性、创造性阅读(中高年级)。教师应注重发展小学生的主体性,应当在小学生主动求知的兴趣激发、主动求知的方法和能力习得、主动求知的探索精神的培养等方面做好文章。具体的做法可以是:(1)营造民主氛围。让小学生进入主体角色,培养其主体意识,形成师生、生生之间的伙伴型合作关系,以树立小学生学习的自尊、自信、自强、自立、自主的意识,便于自主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2)创设活动情境。A、还小学生活动的时空。教学时,充分给予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以个体学习为主进行自主学习,让小学生亲身参与到发现知识的过程中,使教材贴近生活,激发学习动机,激起求索热情,切切实实地去阅读,自学未知的知识,直接感受与吸收课文语言,实现真情体验、真情交流。B、还小学生选择的权利。遵循天性,遵从差异,从培养兴趣的角度着重,让小学生自选自学方法、自学形式,或圈点、或查写、或操练、或简画、或剪贴、或随笔、或眉批,自搜、自解、自思,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实施自主性学习。C、还学生一个展示的机会。教师要利用阅读课文以活动促发展。如,游戏活动、课堂即兴表演、实验操作、朗读竞赛、小博士答辩、课后沙龙、答记者问等形式可让小学生兴趣盎然,乐学、爱学、会学,事倍功半地完成了阅读课文教学。(3)发展创新思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阅读课文教学时,教师应善于培养小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要关注小学生的异象,诊视小学生的反常,异象即标新,反常即创新。采用引导质疑、合作探究使小学生在学文中收获意想不到的成功和体验。

三、课外阅读中的应用

《标准》十分重视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并分学段分期规定了相应的课外阅读量,重视语文积累。这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有益拓展。因而,教师要定位于学前指导,学中帮助,学后促进的角色,给小学生充分的自由和自主,从培养其浓厚的阅读兴趣出发,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帮助学生丰富语文知识,积累语文技能,美化语文素养。我认为不妨尝试以下方法:(1)提一个目录供您选;(2)提一个时间表供您读(背);(3)供一个机会让您说;(4)供一个平台让您演。而且,学生课外阅读不要局限于配套教材《自读课本》,可以扩展到中外古今诸方面的有益读物;不要局限于书本,可以扩展到网上;不要拘泥于家校,可以扩展到图书馆、文化超市。学习方法应以自主性学习为主,进行合作交流,也可以设定专题,鼓励小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如是,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以读好书行动,树读书好意识,成好读书习惯。让全体学生身心愉悦地走进课外阅读,在激情中学语文、用语文。

四、语文实践活动中的尝试

语文的学习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语文 学习方法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是语文教学的要务。

古今中外有识之士认为只有“启之以智,授之以法”才是完整的教学。当代教育家陶行之先生说: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教学生学。美国名人也指出:如何学习比学什么更重要,所以非常侧重的是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如此真知灼见,道出了学生是教学这一特殊认识活动的主体,“教法”的核心应该是“学法”,掌握方法比掌握知识更重要。因此,教师不仅要进行“教法”改革,更应重视“学法”的研究。只有这样,才算真正把教改落实到了实处。

因此,现代语文课堂教学,要求以传授学习方法为主,让学生用所获取的学习方法自己去学习课文,以真正实现“授之以渔”、“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那么语文课堂应教给学生什么学习方法,才能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呢?我想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教给学生学习选择阅读书籍的方法

根据学生实际。我指出了了解课本,选择图书的方法与步骤。

第一,看书的封面。看封面先看题目,看题目是否新颖有吸引力,想书的内容是否适合自己阅读。其次是看封面设计是否有深意,从而了解该书的内容作用,体会作者设计者的编写意图。用这种方法学生很快就从语文课本的封面上发现字母“Y”象征着双手,“W”象征着幼芽,语文书的作用是促使“幼芽”更快成长。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第二,看书的内容提要,说明,或后记,了解所阅读的书的主要内容,从而确定有无兴趣读,什么时候用什么方法读,值不值得读。

第三,看目录、章节提示,了解书的结构体系,从而确定那些章节需精读,那些章节需略读或浏览,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了解书本的知识体系,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良好方法之一。

第四,实施读这一步,读书不能从头到尾地读下去,要有选择地读。重点章节要精读,要摘录,要评点,“不动笔不读书”;非重点章节则粗读,浏览、了解大意即可。

选择图书时,既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又要看对自己是否有用,即有趣、有益的原则,对急需的知识及时读,将来有用的知识暂读,消闲的书籍劳累空闲时读+对以后工作有用的书籍订出计划慢慢读。

二、教给学生预习课文的方法

预习课文,是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在课堂教学中获取知识信息,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之一,作为农村中学学生预习课文大都是把课文通读一遍,没有达到预习课文的真正目的。因而有必要教给学生预习课文的方法。预习课文大体可分以下几步:(1)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快速浏览课文对课文有初步感知,才能选择有效有学习方法,提高预习效果。(2)阅读预习提示,明确课文重难点。初中语文教材,每课均有“预习提示”或“自读提示”,这些提示,有的介绍作者背景,有的点明主题或主要内容,有的提出课文中应思考的问题,有的提示写作技巧等;通过预习阅读提示,可以明确学习重点选择学习方法。(3)看课后练习,明确课本要求。结合预习提示,课后练习,明确学习本课的要求,学生有了学习目的,学习方向明确了,在学习过程中才少走弯路。(4)精读课文划出重点语句。学生在精读课文中画出生难字,课文中心句,重难句,扫清字词障碍,对课文提出自己的理解。(5)归纳反思,整理复述。学生精读课文后要回过头来反思,理清主要问题,归纳层次结构,对那些知识已懂,那些未懂要作好标记,要整理问题,准备课堂发言提纲,最后要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在预习课文中,一要要求学生养成经常预习课文的良好习惯;二要掌握恰当的预习方法,提高预习效率;三要于思考把学与思结合起来,达到预习的目的;四要动笔,摘录评点相结合,加深预习的作用。

三、教给学生体会一创新的方法

语文课堂仅把语文所包含的知识、信息让学生理解吸收,还没有完成教学任务。教学中更重要的一步是在学生基本理解的基础上体会创新。也就是用对课文知识、信息的体会,进行重新组合,创造出自己的东西。体会一一创新,是学生学习方法的精髓。怎样才能引导学生由体会而创新呢?

1 让学生体会而联想。体会,是学生对课文的感悟,是课文自我理解与评价。仅停留在课文层面上。创新则是在此基础上进行再创造。是对课文的加深与延伸。他以课文为触发点,引爆学生思维,通过联想、想象,达到创新的目的。如教学生学习《这不是一颗流星》一文时,学生体会到小浩波对外婆的“爱”真挚而永恒,是通过熊皮手套这一特定物品来表现的。至此,教师引发学生的联想:“在你的生活中有你深爱的人吗?你将用什么方式来表达你的深情?”这样激发学生的联想,打开学生思维之门,让学生体会中创新。

2 由体会而想象。联想是由类似事物而引发的思维活动,具有类比特征,而想象则以体会为起点,展开的更广泛的思维活动语文课堂中重视体会而想象,有利于开拓学生思维空间,进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火花,如讲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教师引导:“百草园是一个充满童趣的乐园,除课文所描写的乐趣外,你认为还有那些乐趣?请用你的笔画出你心中百草园。”这样学生给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对百草园进行再造型想象,其实质就是一种创新训练。

3 由模仿而创造。模仿是学生对语文知识技能形成的熟练过程中,所不可缺少的练习,模仿并不是学生学习的目的。它是学生创新的起点,没有模仿就维有创新。但学生仅停留在模仿阶段,那么学生就成为了学习的机器,没有创新也就无法突出语文的“社会性”、“人文性”。在由体会而创新的过程中,课文不是范文,只是创新思维的触发点。课文在学生创新过程中起开启学生思维,点燃思维之火的导火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