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林业经济专业

林业经济专业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林业经济专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林业经济专业

林业经济专业范文第1篇

(一)加大对林下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

林权配套改革实施后,很多地区对林下经济发展有了新的看法,越来越多的地区将发展林下经济发展与当地民众致富以及改善生态紧密联系起来。为了能够实现这一良性循环,各地政府应当加大对林下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首先,政府应当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力度,制定相关优惠政策为林下经济发展提供信誉上的担保,银行也应当适当降低经济林下经济项目的资金借贷的门槛,及时满足林下经济发展资金方面的需求。举个例子,2013年甘肃省泾川县被国家林业局纳入首批20家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名单之中,省财政加大了对当地林下经济发展的投资力度每年预算列支1000万元发展林下经济;其次,农村金融融资平台也应当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充分结合项目和林农的实际情况给予其一定的资金支持,尽可能地减轻林农发展林下经济负担,以促进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减少农村劳动力流失现象的发生,间接地促进林下经济的发展。

(二)完善政府管理结构

首先,政府可以通过建立领导责任制度的方式,明确各个部门以及个人的权责,使各个部门的领导和工作人员能够明确自己的工作重点,一旦出现问题能够及时落实到具体人员,促进各级党政齐抓共管,使政策能够得到落实;其次,政府还应当实现职能的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举个例子,广西省为了能够更好地建设服务型政府,针对当地林下经济发展相继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计提林权制度配套改革总体方案》等文件,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简化了一些不必要的程序,为林农利用林业资源自主创业和外来资本进入市场营造一个良好的大环境;最后,地方政府应当不断完善林权流转机制,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对流转到外资企业、社会投资者手中的林地进行规范,建立产权市场,实现林地的公开拍卖,使林农的切身利益得到保障。

(三)实现林下经济产业化

首先,各地区应当重视林下经济发展项目管理水平的提高,充分结合当地环境,谨遵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建立规模化规模化生产的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可以通过发展专业合作社的方式将一些家庭经营进行有机结合形成一定的规模,以参与规模经营和市场开发;其次,应当重视林下经济作物种养新模式的引进,加强科技协作,积极与教育、科研、技术推广体系之间的沟通交流,二者相互配合深入研究新品种,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新机制,提高作物产值;再次,在发展林下经济过程中应当严格制定行业发展标准,实现产业链。由于林下经济所涉及到得内容很多,所以一套科学的林下经济项目检验检疫技术标准非常重要。对此,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出台技术规程和行业守则的方式来避免一些作物质量不合格以及恶性竞争等问题,科学合理地提高产业附加值,促进当地林下经济的稳健发展;最后,重视技术培训工作,安排一些专业技术人员向企业、示范户和农民技术骨干进行专业技术培训,优化其专业技术知识结构,以促进当地林下经济的发展。

(四)树立正确的林下经济发展意识

对于一些林农没有正确认识林下经济发展重要性的问题,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当对其进行正确引导,加大对林下经济发展重要性的宣传力度。首先,政府可以通过专题活动、讲座、广播等形式让农民和企业了解和掌握林下经济发展的概念、可能带来的效益;其次,政府可以树立一些林下经济发展的正面典型,给群众现身说法;最后,可以通过组织企业和林农去林下经济发达地区学习的方式,拓宽自己的视野,提高当地企业和农民的生产热情。

二、结束语

林业经济专业范文第2篇

近年来,兰考林业在实现林业生态建设大发展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富民强县”这一中心,坚持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积极转变林业发展方式,巩固兰考泡桐的基础地位,大力发展经济林和绿化苗圃,大力扶持壮大林产工业。不断构建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有效推动了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兰考县生态环境脆弱,一直以来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倍受全省乃至全国人民的关注,风起沙飞是当年在《焦裕禄》电影里面留给人们的兰考印象。多年来,在焦裕禄精神的鼓舞和感召下,兰考县始终把加快林业发展、改善生态环境作为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来抓。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全县实现有林地面积26.9万亩,林木覆盖率达26.08%,兰考县也相继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县”、“河南省林业生态县”,生态环境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

在建设生态文明的基础上,如何推动林业效益的最大化,突显林业在全县“三年脱贫、七年小康”作用,需要进一步调整工作思路,切实转变林业发展方式,重塑兰考林业新形象。

1围绕林业生态县建设,实现林业以短期经济效益为主向生态与经济效益并重转变

前些年,由于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人们片面追求短期经济效应。在造林过程中,速生杨受到林农的青睐,在我县发展迅猛,杨树面积由2002年的10万亩增加至2008年的19万亩,而最具兰考特色的兰考泡桐,农桐间作面积由2002年的36万亩减至2008年的10余万亩。泡桐资源的逐渐减少,不但消弱了兰考泡桐的优势地位,也给我县的泡桐加工企业造成了资源危机、成本加大的局面。杨树资源的过量增长导致价格的不断下滑,林农得不到实惠,同时也给森林病虫害的防治造成了一定难度。林业生态县建设实施以来,兰考县紧紧抓住这一机遇,适时调整资源培育方向,以林业生态县建设为起点,巩固发展农桐间作,保持泡桐在我县的优势地位,进一步打造兰考“泡桐之乡”的品牌。2009年以来,新造农桐间作面积达30万余亩,兰考一杨打天下的局面得到了转变,生态承载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兰考泡桐的产业基础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

2围绕林业种植结构调整,实现单纯木材生产向多元化发展转变

把调整林业种植结构,实现林业多元化发展,作为林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来抓。

一是加快小杂果生产基地建设,提升果品产效。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水果从奢侈性消费品演化为大众日常必需品,占大众消费品份额系数不断增加,饭后一个水果,成为一般的家庭生活必须,为经济林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扩大经济林发展面积成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是富民强县的重要举措。经过市场考察和研讨,按照“区域布局,规模发展,突出特色,打造精品”的原则,近年来,不断引导果农进行低效经济林改造,发展优质干、鲜果品生产基地,晚秋黄梨生产基地、映霜红桃生产基地、大棚桃生产基地、树莓种植基地、葡萄采摘园等一批优质果品生产基地应运而生,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二是林木种苗花卉业发展有新突破。前些年我县的林木种苗花卉业发展相对滞后,基本上以传统的分户经营为主,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底,苗木培育也以传统的乡土树种为主,市场竞争力底,经济效应不明显。近几年,我县把林木种苗花卉业作为调整林业种植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了新的突破。实现了由传统的乡土树种培育基地向以培育优质乡土树种和优良绿化苗木相结合的多样性发展转变,目前,全县已形成了以城关乡五爷庙、爪营乡凡寨村、张君墓胡园子村为辐射的林木种苗花卉业发展基地,专业苗木生产合作组织20余家,林木种苗花卉育苗面积5000多亩,年产值达3000余万元。

3围绕加强林业队伍建设,实现由管理型向轻管理重服务的发展方式转变

近年来,林业队伍建设不断转变重管理轻服务的工作作风,狠抓林业行政机关信息化、制度化、规范化、社会化建设.改进干部作风,提高行政职能,不断增加干部职工的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提高为民服务本领。通过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培训,组建基层林业中心服务站,不断提升林业发展的科技支撑能力,完善林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提高林业科技转化含量。通过引进开发名优新产品,提高林产业水平,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的附加值。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建设一批有兰考特色的林木产品加工、经济林果品加工企业,全方位提升我县林业产业发展水平,为林业种植结构调整提供强大的后续保障。通过采取积极的扶持政策,增加必要的投入,建立健全林业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组建各类林业产业协会,充分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服务于林业产业的发展。

林业经济专业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根据农林业的特点及其差异特征,提出了高等林业院校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培养对象主要是林业行业经济管理型人才、林业经济管理研究型人才和新型林业经营者3种专门人才,与之相对应,课程体系的设置是农林业经济理论和政策、资源与环境、企业经营、基础经济理论和管理理论以及农林业技术与实践课程5大课程模块。另外,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更应该偏重经济理论课程的设置,而高等林业院校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应侧重资源与环境理论课程的设置。

当前,中国正面临的是一个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技术结构、城乡结构快速变化,全球化和多样化的速度与程度不断提升的社会。对此,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对在教学领域中教育思想和观念的转变,第一强调就是“树立人才培养要更加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坚定不移地走‘产学研3结合’的人才培养道路的思想”。为满足社会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高等林业院校根据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林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显得尤为重要。中国农林业经济管理教育工作者,在中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层面上的改革作了许多有益探索。这些研究大多是将农林业作为一个产业看待,多侧重于微观管理方面对农林业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改革进行探讨。尽管有的考虑了农林业的生态和社会效益,将农林业作为一个公益事业部门的角度来考虑农林业经济管理专业改革,但没有将农林业自身的特点、农业与林业的差异从理论上加以澄清;有的没有将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之间的关系阐述清楚;有的没有将所提出的理念落实到具体的课程设置;有的则将农林业的生态和社会效益相关的课程作为一般的选修课程加以设置,没有能够突出农林业在改善和优化环境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本研究试从林业经济转型的需要、农林业的特点及其差异性这一角度,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改革作些粗浅的探讨。

1改革的依据

1.1林业经济转型的需要

伴随着《物权法》的出台,以林业产权制度改革为主体的林业经济改革的不断深人,中国林业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重要时期,围绕着农林业生产经营的社会经济环境和林业经营格局正发生着显著的变化。具体而言:首先,在林业生产经营方式上,开放的和实现产供销、林工商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尽管还不普及和不成熟,但已略显端倪。其次,林业经营的资源和要素的配置组合部分地实现了市场调节,仍带有很强计划经济色彩的林地和林木这2个主要的生产要素正随着林权制度改革的深人将向以市场调节为主转变,具有一定规模的微观林业经济组织的形成正方兴未艾。第三,无论是林业物质性产品,还是林业公益性产品,尽管都还是供应短缺条件下的数量型林业,但社会对公益性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第四,林业生产结构仍然是以木材产品为主,非木材产品的比重不大。尽管在现行经济核算体系下,森林的多功能价值许多还难以得到补偿,但国家对其价值再现的投人逐年增加。第五,林业经济增长还主要依靠土地、气候等自然力、劳力、资金等物质要素为主,技术和信息等现代物质要素的贡献偏低。第六,林业发展主要面向国内市场,但是,越来越受到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的约束和挑战,市场竞争将愈趋激烈。第七,林业从为工业作贡献转向工业反哺林业,物质技术装备和资本有机构成逐步提高,林业综合实力将不断加强。

林业微观经济组织的大量涌现及其规模化经营将是今后林业经济变化的主要特征及其发展的主要方向。具体而言:首先,随着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小型国有林业企业将转制于民营、私营及合作经营等。其次,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户自主经营意识的提高和各种社会力量对林业经营的参人,他们根据各自拥有的生产要素及资源优势、个人特长及市场需要,不断调整与寻求适合自己的主导产业及经营门路,从而使原来基本类同的生产经营农户或其他从业者,逐渐发生了从业分离,专业分化,形成了各种类型的专业化或各有侧重的户营经济或小型风险企业。诸如造林大户、果园大户、苗木大王、花卉大王、药材大王、食用菌大王乃至各类养殖大户、森林人家、木材加工大户、木材及林产品流通大户、服务大户等各种类型专业大户的出现,同时又带动了其他农户的从业分化。把在这一形势下涌现出来的下乡创业者或规模经营的职业经理人、中介组织的经营者(经纪人)、林产品的流通业者等专业性人才称之为新型林业经营者。他们与以家庭承包责任地和自留地为主要劳动对象、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以家庭承包地的劳动产品及其劳动力的输出为主要收人,以传统经验为主要技术手段、以广种薄收的粗放经营为主要经营方式、以简单再生产维持家庭生活为主要经营目标等传统的林业经营者有着本质的不同。再者,随着石化资源等非再生性资源的锐减和生物科学技术的突破,以植物性资源为主的绿色产品、可再生资源的规模性生产和产业化开发与利用将成为21世纪的新兴产业,这一新兴领域的风险企业将迫切需要具有生物知识和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及意识的企业管理者和创业者。这些新型行业的经营者将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重要培养对象之一。

1. 2农林业的特点及其差异特征的客观要求

与工业等其它行业相比,农林业的生产和经营中实际使用的技术含量不高,受自然力的影响和空间条件的约束,生产的可控制程度不高,限制了农林业的大规模集中决策、集中生产和集中交易,难以形成生产的标准化、规格化和定量化,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也不高,在目前技术水平条件下,农业种植业、养殖业和营林业不可能像工业一样做到精确的企业化的管理。在现实中,农林复合经营仍是农户经营的主流,微观经济组织的管理是以承包或租赁经营为主要手段而展开的。因此,对农林业的经营组织的管理应该主要是依靠经济和法律手段实行宏观调控。一般而言,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以基础经济理论和专业经济理论方面的课程为主,侧重于经济知识方面的学习。

另一方面,由于农业和林业在生产经营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作为高等林业院校和高等农业院校的农林业经济管理专业的侧重点应该有所不同。其原因:一是林业的生产周期比农业更长。农作物一年可产出2 —3茬,甚至可连续产出,投人能及时得到回报;而林木生长最短也要五六年,有的长达四五十年,付出的劳动一般要几年或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得到收益。农地的收获主要反映投人的劳动,而林地的收益主要来自于地租。二是与农业相比,林业在资源使用和产权交易上具有更强的经济外部性。在国民经济部门中,农业和林业与生态系统的关系最为密切。与农业相同,林业的生产过程中生态系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森林是陆地上生态系统的主体和基础,森林的生态功能是农作物所远不能及的。在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下,森林生态效益基本上不能实现内部化。三是由于森林具有生态和社会效益,致使林业生产经营上受到了较大的限制。按现行的国家政策,流转后的农地可以在大农业的范畴内进行多用途变换,受限制的程度相对较小;而商品林地却只能进行林(竹)木的培育,林地的性质不能改变;至于生态公益林还有更为严格的林种和树种限制,在采伐上也只允许抚育性采伐和更新性采伐。四是与农业相比,林业生产更需要一定的生产经营面积以达到适度规模经营。林业生产活动也是通过利用有构造的生命自然力进而利用其他自然力的活动,在森林培育上需要形成一定面积以构成一个小的生态系统环境,一方面有利于林木的生长,另一方面有利于森林生态和社会效益的发挥;在采伐利用上也必须考虑到这一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形成。这既有经济上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林业生产经营特性上的需要。五是森林的可逆性低。即破坏容易,恢复难,农作物1茬失败可在第2茬恢复,而林木则要花一个轮伐期的时间,而且难于看护管理,如果立地的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的破坏,造成林地的石漠化或沙化,则林地森林植被难以恢复或永久不能恢复,这就要求高等林业院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应设置资源与环境方面的课程。另外,在目前农林业的生产技术水平条件下,农户的农林复合经营这一状况不可能有较大的改变。但是,林区的农业生产活动仅仅是为改善其自身生活为主的行为,而非其主业。对此,与高等农业院校相比,高等林业院校的林业经济课程更侧重于森林资源培育、利用、保护和林业产业发展的问题,而农业经济课程应侧重于农户经济和农户经营管理上。

2培养目标的确定及课程体系的设置

2.1培养目标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林业的生产经营结构和社会对林业的需求也在发生着显著的变化。对此,社会对农林业经济管理专业的主要需要应该是:林业行业经济管理型人才、林业经济管理研究型人才和上述的新型林业经营者等3种人才。具体而言:林业行业经济管理型人才主要是指掌握一定的经济和管理基础理论,熟知国家林业经济管理的相关政策和法规,将来主要从事林业行业管理的专门型人才。林业经济管理研究型人才主要是指熟练掌握经济和管理基础理论,了解国家林业经济管理的相关政策和法规,将来主要从事林业经济管理理论与政策研究的专门型人才。新型林业经营者主要是指掌握经济基本理论和企业管理知识,了解国家林业经济管理的相关政策和法规,将来主要从事农林业关联企业管理的专门型人才和农林业关联企业的创业者。

因此,高等林业院校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可设定为:以森林培育专业为依托,着重培养具有系统的经济科学、管理科学、环境科学的基础理论和相关的农林业科学基础知识,具有经济意识、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接受调查、规划、技术经济分析、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农林经济管理、企业经营管理、区域经济发展与规划、政策研究等方面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在农林企业、工商企业、非营利组织、教育科研单位和各级政府部门从事行政管理、企业管理、政策研究、区域发展规划与设计等方面工作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2. 2课程体系设置

根据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对课程体系的设置做一个粗略的划分,即将林业经济管理专业知识内容分为基础经济理论与管理理论、农林业经济理论和政策、资源与环境、企业经营和农林业技术与实践课程5大模块。其中,农林业经济理论和政策、资源与环境和企业经营这3大模块是与所培养的3类人才相对应的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模块。具体而言:基础经济理论与管理理论模块包括微观与宏观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管理学原理,财政与信贷,统计学原理,会计学原理,管理心理学,博弈论,经济法等。农林业经济理论模块课程包括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林业经济学,政策学及农林业政策,农户经济学等;资源与环境模块包括生态经济学,资源经济与管理学,环境经济与管理学,生态系统管理,林业与环境法学等;企业经营模块包括创业学,财务管理,农户经营学,农业项目投资与评估,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学,电子商务等。农林业技术与实践课程模块包括农林学概论,森林经理学,财经应用文写作,社会经济调查,专业认知实习,专业调查实习,专业课程实习和综合实习等。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作为一门应用型的学科,学生必须了解农林业的一般技术和生产过程,应以农林业技术概论教授为主,加大实习的比重,使学生掌握农林业的基础技术知识。其次,对于一些不成熟的课程的教学(如农林业企业的创业学),可通过一些影像、照片、案例等教学手段来实现和提高教学效果。另外,目前各高等林业院校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招生普遍减少,许多只招收一个专业班级,建议本科生试行导师制,让学生参加老师的科研课题,加强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等。

林业经济专业范文第4篇

关键词:林业事业单位;专项经费;绩效管理体系;评价

一、与林业事业单位专项经费绩效相关的政策

(一)2003年,财政部的相关部门制定了多种行业绩效管理政策,林业也包括在内,林业事业单位积极开展林业财政资金支出的绩效评价试点,并且对专项经费进行绩效管理。随后,国家林业局根据财政部下发的政策,结合我国林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林业绩效管理的相关制度,对绩效评估的内容、方法、指标、工作程序以及评价结果等方面的情况做出了明确规定,从而使得林业事业单位专项经费的支出绩效评价的标准化。此外,地方林业事业单位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制定了专项绩效程序及制度,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二)近年来,为了充分发挥林业在加快国民经济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国家财务部等相关部门对林业事业大力支持,中央财政加大对林业的投资力度,为相待林业事业的发展提供更加强有力的支持,对林业的发展加以扶持。但是由于林业财政支出复杂多样,目前并没有形成一个适合林业财政资金支出尤其是专项经费支出的统一绩效管理体系,在中国经济发展及财政发展方面,很难做到协调适应。另外,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出现了管理与现实脱节的现象,很多管理者争取资金却不能对资金进行合理的管理,缺乏对资金的监督与考评。

二、林业事业单位专项经费绩效评价的主要问题

(一)仍沿用传统绩效管理方式,管理思想没有深入人心

虽然我国各行业的绩效管理改革工作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但是林业事业单位专项经费极限管理的思想并没有很成熟。

1.当前专项经费绩效管理对传统绩效管理方式有较强的依赖,由于传统管理模式已经沿用很多年,很难在较短时间内将新的管理方式与林业单位的当前现状很好地融合。各部门与财政部门也处于博弈状态,绩效管理理念仍然需要很长时间的探索与实践。

2.新形势的绩效管理方式系统全面,而传统绩效管理注重资金使用的合规性检查,评价指标简明单一,需要较长时间使用新绩效管理方式投入实践。

(二)林业事业单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各环节衔接不紧

1.林业事业单位在财政方面的评价,侧重于对资金支出是否符合规定的评价,而不是资金支出是否有收益的评价。从一方面来看,林业专项的目的是取得生态效益以及社会效益,在经济方面没有明显的体现。然而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设置理念也不明确,不能对林业专项的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做出全方位的评价。从另一方面来看,各相关部门对林业事业进行整体评价时,往往只重视是否符合规定,却忽视了收益的评价。

2.林业事业单位转向资金绩效评价往往会侧重于评价项目本身,却将能够引起项目本身产生变化的内外部因素置之度外。林业事业单位专项经费的绩效评价不仅仅是单向资金的核算统计、是同方式的评价,而且包含与之相关的许多内部及外部的红宏观因素的影响,比如林业政策环境的影响。

三、林业事业单位绩效评价范围

(一)评价的单位范围

对林业事业单位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有利于掌握林业事业单位专项经费绩效管理的整体情况,为预算打下更好的基础;有利于各个林业事业单位了解自身及其他单位的绩效管理水平,做出对比,从而在今后更好的改进进步。因此,通过对全国各林业事业单位进行绩效评价,能更好地掌握整体绩效情况。

(二)评价的支出范围

当前对项目支出的绩效评价有较深的研究,然而如果仅仅研究项目支出的绩效评价,并不能对单位的整体绩效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因此,应该加强对单位项目支出、基本支出、附加支出等整体指出的绩效评价。

(三)评价的对象范围

绩效评价的对象是指的评价的资金范围,也就是说将单位所有资金纳入评价的范围中去,一方面包括中央财政拨款,另一方面也包括单位的事业收入、创收收入等。

四、林业事业单位专项经费绩效评价体系建设

从当前来看,专项经费绩效管理在我国李讷事业单位绩效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要想将专项经费绩效提升到新的高度,就必须对建立科学合理的专项经费绩效评价体系。

(一)搭建完整的林业专项经费绩效考核体系框架

建立林业专项经费绩效考核系统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工作,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也要加强科学性、合理性、完备性的设计,在绩效考核过程中体现公平性、实用性、适用性的特点。

1.在考核体系框架构建方面,应该先把评价对象做一个明确的区分。林业专项经费绩效评价的对象在整体上包括:林业事业单位部门预算管理的财政性资金以及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转移支付资金。林业专项经费绩效评价计划应该根据评价对象的不同而显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在关于林业事业单位部门预算管理的财政性资金绩效评价方面,应该将评价重点放在有足够的金额、与本部门的职能有密切的相关性、有明显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项目上。在过去的绩效评价过程中,之所以做的不完善,一方面是因为技术原因,而另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进行绩效评价的时候采取“一刀切”的方式,没有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

2.以前林业专项经费绩效评价方法过于单一,功能角色不同的部门都采用同一种方法来进行绩效考核,考核的结果失去了应有的价值。而现阶段,应该根据对象的不同,采用一种或多种考核评价方式来对专项经费绩效进行考核评价,从根本上发挥出绩效评价的作用。此外,为了提高林业专项资金绩效考核的公正性以及全面性,一方面要开展具体的考核工作,另一方面也要通过走访、问卷调查等方式,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同时要大力提升人力资源部门进行林业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人员的专业素质,对他们进行全方面的培训,从而提高绩效评价的准确性、可靠性。

(二)加强人员队伍教育培养

1.上文已经提到了对人力资源部门进行林业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以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而人员队伍的教育配培养不仅仅涉及这一方面,他还包括在整个林业事业单位内部全面提升工作人员在林业专项经费绩效评价方面的专业程度。

2.加强人员队伍教育培养,首先要积极组织员工进行学习,尤其是对林业专项经费绩效评价的学习,学习优秀的考核评价方法,使得林业专项经费的绩效评价更加具有专业性。此外,要将学习的理论知识积极投入实际中使用,避免出现理论与实际脱节的现象。从而让每一个员工都能深刻认识到绩效评价与自身工作上的实际联系,更好的在以后进行绩效评价的时候参与其中,进行支持与相应,由被动变为主动,在林业事业单位中形成一个默契良好的团队。

(三)重视考核指标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绩效考核指标指的是衡量绩效目标是否达到标准的工具。分为共性指标和个性指标。

1.根据上文中提到的林业事业单位绩效考核的关键点,相关人员在进行绩效评价之前,应该首先将各部门的绩效考核方式分门别类,进一步细化指标,突出每一个部门的考核重点。

2.要积极了解林业事业单位绩效评价结果的群众满意程度。通过走访调查、街头问卷等形式,了解社会满意度,从而使得林业事业单位专项经费绩效评价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在未来能够提高专项经费绩效评价的综合地位,以谋求未来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海丽.林业事业单位专项经费绩效考核体系建设探讨[J].长沙市人才服务中心,湖南,长沙,2016,07.

[2]冯斌.《中央级林业事业单位绩效评价研究》[J].绩效管理,2015,10.

林业经济专业范文第5篇

北仑重化工业集聚区的产业特点

产业高度集聚,分布相对集中。在北仑区585平方公里的狭小区域内,集中了几乎所有的临港重化工业,形成了钢铁、石化、能源、造纸、修造船等六大主导行业,这在国内沿海港口地区极为少见。六大主导产业在全区工业发展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工业总产值比重由2003年的39?郾6%提高到2007年的51?郾8%。不同临港重化工行业的高度集聚,为构建区域“工业共生体系”创造了有利条件,但临港重化工业的过度密集,也会影响和制约优势行业的发展。

龙头企业规模较大,产业集中度高。北仑区电厂是国内最大的火力发电厂,宝新不锈钢是国内最大的不锈钢生产基地之一,吉利汽车是国内最大的民营汽车制造基地,亚洲纸浆是亚洲单体最大的造纸企业,台塑石化、三星重工等在国际上也具有重要影响力。目前我区六大临港产业的规模最大企业在行业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分别为:钢铁行业87?郾1%、造纸行业78?郾1%、能源行业75?郾4%、汽车行业63?郾8%、修造船54?郾3%、石化行业39?郾4%。这些龙头企业实力雄厚、技术先进,企业内部物质和能量的梯级利用逐步展开,具备了发展循环经济的良好基础。

产业链较长,带动力较强。国内外临港重化工业发展经验表明,钢铁、石化、能源等临港重化工业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是延伸产业链带动区域发展的核心产业。从江北区临港工业的产业链发展看,在钢铁行业中,有宁波钢铁、宝新不锈钢、华光不锈钢等企业,初步形成了钢铁冶炼、普通钢板和特种钢板的生产以及金属制品制造一体化的产业链。在石化行业中,有台塑石化、三菱丽阳腈纶、逸盛化工、埃索石化、亚朔科技、太平洋化学、和桥化工、林德气体等项目,为形成涵盖上中下游产业、较为完整的石化产业链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在汽车行业中,拥有吉利汽车、拓普、信泰、敏孚等30多家汽车及汽配生产企业,为形成国内外企业相配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车及零配件产业群创造了有利条件。

产业关联度高,联动发展潜力大。北仑区临港重化工业门类齐全、产业集中、龙头企业规模大,重点行业之间还存在着较高的产业关联度,这为开展产业间的协作和循环经济的联动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研究表明,钢铁产业和修造船、汽车制造业之间存在着高度的产业关联度,分别达到92?郾5%和89?郾7%;造纸、石化、能源等产业之间,石化、纺织、新材料等产业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关联,如果各种资源、原材料能够在关联产业之间综合利用,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将会大大提高。虽然临港重化工业具有高投入、高能耗、调整慢等不利因素,但他们之间关联度相对较高,有利于建立循环经济的资源利用共享体系。

北仑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

以节能减排为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全面推进。一是依托重点企业,建设了一批重大节能减排项目,努力实现废弃物“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这些项目主要有:北仑电厂脱硫工程、宝新废酸回收再生工程、申州公司印染废水回用工程、明耀热电污泥焚烧发电工程等,累计投资15?郾6亿元,减少废水排放469?郾5万吨,废气排放15?郾2万吨。二是率先开展能源审计,推进重点企业节能减排。从2007年9月开始,对区域内103家年耗千吨标准煤以上的重点企业实施专项能源审计,基本掌握了全区重点用能企业的能源消费结构、薄弱环节和漏洞,摸清了底数,推动了节能项目的落实。三是积极实施清洁生产试点工作。自2004年以来,北仑区按照《清洁生产促进法》要求,通过出台奖励政策,鼓励企业使用清洁能源和原材料、采用先进技术和流程,先后共有宝新、海天等39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其中宝新等6家企业通过了省级绿色企业审核。目前,全区共实施循环经济项目121个,累计节约能源21?郾2万吨标煤。

以完善临港产业链为抓手,产业间循环开始启动。一是努力完善临港工业产业链。围绕能源、石化、钢铁等支柱产业的发展,着力引进补链企业,完善产业链,提高上下游企业的关联度,使全区临港工业的产业链、产品链和废物链逐步完善,整体提升产业发展层次。目前,北仑区初步形成钢铁――化工、能源――建材循环链。二是加强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高标准规划台塑石化工业园、青峙化工园区、宁波钢铁工业园区、春晓循环经济工业园区等重点生态园区建设。园区建设积极推行环境保护一体化、公用设施一体化,实现园区产业共生、资源共享、环境共建,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回收,奠定了循环经济发展的基础。

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为核心,资源节约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在推进重化工业循环经济建设的基础上,实施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核心的资源节约工程建设。在水资源综合利用方面,建设了岩东污水处理厂、小港污水处理厂等一批污水处理和中水回用工程,形成“取引水水厂生产生活用水污水处理中水回用处理排放资源化”的区域水资源循环系统,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有效缓解了北仑水资源供需紧张矛盾。在能源综合利用方面,通过油气节约、热电联动、余热利用等工程,对全区实行集中供热和生产、生活热电联动,全区年节约标煤近7万吨,并有效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在废物垃圾综合处理方面,建成了宁波市首个工业固体废物处理中心、宁波市最大的生活垃圾填埋场,并引进枫林垃圾焚烧厂,形成了支撑北仑区废物垃圾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处理回用系统,2007年全区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76?郾6%,其中危险废物综合利用率为46%,处置率为100%。

注重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支撑体系初步建立。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注重系统设计,不断强化政府的引导作用,着力构建发展循环经济的支撑体系。一是加强规划引导。把循环经济理念纳入区域社会发展规划,在全市率先制定了《北仑区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出台了《北仑区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意见》,指导全区发展循环经济。二是政策激励。设立了循环经济节能减排专项资金,对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项目进行扶持。同时,还出台了《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合理用能审核暂行办法》,依据区域特有的“环评”和“能评”细则,对高能耗、污染项目在源头加以控制。三是创新技术服务。与浙江大学签订发展循环经济全面合作协议,建立循环经济技术项目库,大力推广工业中水回用、工业废弃物无害化资源化治理、工业烟尘及二氧化硫减排技术等一批适用技术和项目。四是加强信息交流。开通了“北仑循环经济网”和“北仑区节能服务网”,及时公布循环经济技术、管理、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广泛开展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活动。

北仑重化工业集聚区发展

循环经济的思路与对策

注重源头控制,加强对发展循环经济的引导。一是重点做好钢铁工业园、台塑、青峙化工园区、春晓生态工业园区的规划编制工作,实现园区内部企业、产业共生;明确钢铁、石化、造纸、能源等重点行业的循环经济发展目标、重点,促进各行业循环经济联动发展。二是制定明确的产业导向目录,合理设置产业准入门槛,限制高消耗、低产出、工艺水平落后的项目进入,从源头上减少能源资源消耗、减少污染物产生。三是优化临港重化工业布局,大型钢铁、冶炼项目争取远离城区,到白峰峙南、峙北布局,石化产业主要向青峙化工区、台塑化工园区集中,修造船项目争取在白峰神马岛周围布局,造纸项目要集中布局在青峙工业区,做到基础设施统一规划,资源共享、环境共建、污染共治,形成发展循环经济的公共资源基础。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把循环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结合起来。加强生态化改造,从源头上减少消耗,减少废弃物排放。钢铁行业要按照国家产业导向的要求,加快用干熄焦技术代替湿熄焦技术,逐步从焦化还原过渡到熔融还原、直接还原;延伸钢铁产业链,加强精品钢和特种钢开发,促进废钢综合利用和钢材深加工;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石化行业要形成乙烯基础石化原材料精细化工产业链,采用最先进的乙烯裂解装置和化工原材料、精细化工原材料先进制造工艺,努力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造纸行业要以生产纸制品为主导,形成“废纸加工纸板高档纸废纸回收”的产业链,利用国际先进制造设备和技术,提高废弃物和废纸回收利用率,减少资源消耗。能源和船舶工业要采用先进设备和工艺,努力降低能源、原材料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

发挥龙头企业的支撑作用,培育发展循环经济的示范企业。依托临港大工业大项目集中的优势,充分发挥龙头骨干企业的支撑带动作用,是北仑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最大特点和最大亮点。鼓励和培育现有龙头骨干企业积极挖潜改造,提高产出能力,达到规模经济水平。鼓励和支持企业采用国内外先进的节能、节水、资源回收利用和环保等技术,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尽量降低能源消耗、减少各种污染物排放,使北仑临港重化工行业的单位产值能耗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发挥龙头企业的综合功能,加强对内部次生资源、纵横产业链上以及全社会资源能源的综合利用,加强对工业垃圾和居民生活垃圾进行综合处理。

加快技术创新,促进企业节能减排有新的进展。一是努力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鼓励企业通过自主创新、合作交流等方式,开发和推广一批节能降耗的先进实用技术,尤其是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资源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再制造等技术。二是建立节能减排标准管理体系。深入研究不同行业的发展情况,针对不同行业提出相应的节能降耗和减排标准,推行单位产品能(水)耗限(定)额管理制度,对未达到能耗限额的产品,采取措施,严格限制。三是深入推进企业清洁生产。对重点行业和企业实施内部挖潜计划,鼓励企业运用先进适用的设备工艺流程,建设一批清洁生产先进企业。四是建立企业节能减排服务体系。深化重点能耗企业的能源审计工作,探索建立能源审计长效机制。组织研发高耗能行业节能降耗支撑技术,选择一批节能潜力大、应用面广的重大节能技术,采用多种措施加以推广。加快建立北仑能源环境工程技术中心,进一步引进节能新产品、新技术研发、推广和应用的中介服务机构,为全区企业提升节能减排水平提供技术咨询服务。五是限制淘汰技术落后企业。根据江北区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导向目录,逐步淘汰一些工艺装备落后、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的中小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