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地摊经济建议

地摊经济建议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地摊经济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地摊经济建议

地摊经济建议范文第1篇

【关键词】我国房地产经济 低碳经济影响 发展建议

进入21世纪,我国对新型产业的发展,给予了高度的真实,尤其是在我国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对我国社会的环境也给予一定程度上的保护,这对我国房地产经济市场的发展的优化和调整等形式,得到了全面的提升,从而对其现有的资源的利用率得到全面的提升。同时,在低碳经济影响下的房地产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对其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也进行了有效的管理和运用,避免了不必要的能源消耗,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经济和环境的和谐发展形式。但是,在低碳经济影响下的房地产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了各种因素的影响,从而对其发展形式,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在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应当对其发展形式进行全面的创新,建立多元化的发展形式,从而提升了低碳经济影响下的房地产经济发展的发展形式,也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和意义。

一、低碳经济影响下的房地产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一)我国房地产行业对低碳经济没有足够的认识

近几年,我国只有在项目化市场经济的发展得到了有效的结合,随着我国的经济不断发展,将低碳经济涉及到我国的金融市场经济领域中,对金融市场的作流程、交易制度等各个方面都进行的一定程度上的限制。另外,我国一直在推行低碳是金融市场经济领域,但是在我国房地产经济一直是以信贷为主的交易市场,将贷款规模缩小,经济的比例相对较小,我国的一些保险公司、证券公司、投资银行等,在低碳经济的发展中依然保持空白的状态,对低碳经济的发展没有足够的认识度。另外,在低碳经济影响下的房地产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对人才没有足够的认识,严重缺乏专业性人才,没有设立专业的部门,这样的情况严重的阻碍了低碳经济影响下的房地产经济发展。

(二)低碳经济影响下的房价抬高

目前,在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若是要想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形式,这样就需要对相关的能源和新型技术形式,进行全面的了解和分析。并且,对低碳经济影响下的房地产经济发展过程中材料和新型能源,进行全面的宣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抬高了我国房地产是市场的房产均价,这样对低碳经济影响下的房地产经济的后期发展形式,是非常不利的。

二、提升低碳经济影响下的房地产经济发展的主要形式

(一)加强我国金融行业的认识度

提高房地产经济的认识度是低碳经济影响下的房地产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在我国低碳经济影响下的房地产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对房地产对低碳经济的认识引起高度的重视,这样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保障了低碳经济影响下的房地产经济发展的形式。并且要不断的开发我国房地产经济产品,避免产品单一化,构建适合大众的房地产经济产品,加强房地产经济的交易规模,完善低碳经济影响下的房地产经济发展的结构,这样可以使房地产企业在过程中,不断提高企业对低碳经济的认识程度。例如:在一些房地产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要不断提升房地产经济产品的质量,像是经济适用房、商品房等各个形式,这样可以使房地产企业开发的过程中,可以有效的提升了房地产经济行业对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认识以及重要性,并且在最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低碳经济影响下的房地产经济发展形式,提高了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认识度,更进一步了促进了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进程。

(二)利用我国政府的力量,对发展的结构进行调整

在低碳经济影响下的房地产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不仅仅是现代化经济发展的重要形式,也有效的缓解了我国环境污染的重要的形式。因此,在低碳经济影响下的房地产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相关的房地产企业可以通过利用我国政府的形式,对其内部结构的发展形式,进行全面的调整,并且给予高度的重视。另外,在低碳经济影响下的房地产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能够,也加大力度低碳经济在房地产经济发展的应用形式,对其内部形式进行了全面的调整,这样不仅仅促进了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的形式,也避免了发生不必要的资源发生浪费的现象。

另外,在低碳经济影响下的房地产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其政府部门要对相关企业发展的形式,进行严格的把关,制定相应的奖励制度,积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房地产经济产品的发展形式,也相应的完善了我国低碳经济影响下的房地产经济发展内部的调整形式,这对提升低碳经济影响下的房地产经济发展的发展形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与此同时,我国政府也要全面加强房地产经济交易的形式,通过利用相应的辅助形式,这样有效的为低低碳经济影响下的房地产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建立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完善了我低碳经济影响下的房地产交易结构,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发展。

结束语:综上所述,本文对低碳经济影响下的房地产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阐述,并且针对这些不足,提出了一些建议,从而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影响下的房地产经济的发展,更进一步的加快了我国社会发展的进程。

参考文献:

[1]赵洁.论低碳经济对我国房地产经济的影响[J].工程经

济,2015,01:92-96.

[2]柯丹虹.探析低碳经济对房地产经济产生的影响[J].现代

经济信息,2015,04:5+18.

[3]徐林.浅谈低碳经济背景下房地产经济管理的创新发展

[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26:276.

[4]刘路琼.浅谈低碳经济对我国房地产经济的影响[J].经营

管理者,2015,27:210.

[5]石颖.低碳经济对房地产经济造成的影响探讨[J].现代商

业,2014,05:57.

地摊经济建议范文第2篇

工业革命以来,全球正经历着一次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除了自然扰动的因素,人类活动被认为是全球气候系统变暖的主要驱动力之一,2007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07)报告说:当前气候变暖的原因中,90%以上可能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低碳经济作为一种以低排放、低能耗、低污染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正逐渐成为一种新的国际潮流。苏州正处在工业化中后期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能源消费的增长、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与应对气候变化目标形成越来越尖锐的矛盾。苏州在自身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形成合理的社会消费模式。而推进技术创新、发展低碳能源技术,走低碳发展的道路,将会是苏州协调经济发展和保护气候之间关系的根本途径。

一、苏州市建设低碳经济的现状

近年来苏州一直高度重视低碳经济建设,采取一系列积极措施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产业层次,在节能降耗、发展循环经济、改善环境质量等方面取得初步成效。主要表现在:①节能政策体系逐步完善。苏州市是能源消费大市,长期以来高度重视利用政策法规引领地方经济和社会向低碳化方向转变。在节能降耗等方面相继出台了《苏州市加强节能工作的实施意见》、《苏州市调整淘汰部分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和产品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推进苏州市重点耗能企业能源审计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地方性政策法规,为低碳经济建设奠定良好政策基础。②低碳经济体系逐步建立。苏州市陆续制定了《市政府关于全市工业结构调整的实施意见》、《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意见》、《苏州市新能源产业提升发展计划》等低碳化产业发展指导意见。“十一五”期间全市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取得重大进展,累计关停并转落后化工企业1140家,淘汰落后水泥产能600多万吨,关闭不达标水泥企业11家,淘汰落后印染产能2.45亿米,淘汰燃煤设施279台,全市所有电厂、热电厂全面建成脱硫设施,淘汰年产190万吨水泥能力设备、苏钢厂年产80万吨钢铁能力的10台(套)落后装置,关停小火电机组19台(套)833MW,对高污染排放汽车实施限行,淘汰黄标车8000多辆。2010年末,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9008亿元,年均增长23.9%,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部工业产值的比重已从2005年末的31%提高到36.6%;规模以上战略新兴产业实现产值7100亿元,规模以上战略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8.9%。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等一批低碳化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壮大,为低碳经济建设奠定良好的产业基础。③节能减排工作逐步推进。在苏州大市范围内推进能源审计,重点开展5000吨标煤以上用能单位的能源审计工作,提出2110个节能技术改造方案,挖掘节能潜力等价折标准煤417.964万吨/年,当量折标准煤288.4639万吨/年;试点并推广“能效之星”计划,选出“能效之星”实施单位24家,并逐步在苏州市重点用能单位中推广运用,同时也推向节能技术服务业;研发“能源管理数字地图”系统,反映各种能耗、能效、余热等的地域分布,为低碳城市建设提供科学管理依据。④循环经济发展势头良好。通过编制《苏州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全市培育循环经济试点531家,通过ISO14000认证企业1683家,完成清洁生产审核验收企业1000多家,分别建成国家级、省级和市级环境友好企业6家、11家和100家。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成为全国首批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张家港扬子江冶金工业园、吴江再生资源回收处理基地、苏州工业园区和苏州高新区等4个园区被列为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省级以上开发区基本完成示范园区建设规划编制,苏州市光大国家静脉产业园建设初具规模。⑤低碳示范与研究工作逐步开展。2009年11月,苏州工业园区首个低碳示范产业园———中节能(苏州)环保科技产业园奠基启动,市政府与清华大学合作创建“国家低碳经济示范区”,探讨低碳技术、低碳产业与低碳金融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2009年,苏州工业园区与中国人民大学签署协议,成立中国人民大学苏州研究院,其中就包括气候变化与低碳研究基地的建设。2010年11月,苏州市与苏州大学共同成立了苏州市低碳经济研究中心。⑥森林碳汇能力逐步提高。市区投入绿化资金近40亿元,新增林地、绿地2017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分别由“十五”期末的40.2%、34.6%和9.8平方米提高到42.5%、37%和14.8平方米。农村绿化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市各级直接投入农村绿化资金超过80亿元,全面推进农村“绿色通道”、“绿色基地”、“绿色家园”和沿湖沿江绿化建设,建成太仓金仓湖等一大批生态绿地。2003年以来,全市新增林地绿地80万亩,森林资源总量达160万亩。全市形成了布局合理、景观优美、安全稳定的城乡绿色生态系统。

二、苏州市建设低碳经济面临的困境

2009年苏州市每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为0.857吨标煤,比2008年下降5.37%;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电耗为1252.01千瓦时,比2008年下降7.02%;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为1.016吨标煤,比2008年下降9.48%。苏州经济以制造业为主,对资源和能源依存度较高。苏州又是自然资源匮乏的城市,原煤、原油等的自给率为零,所需原煤、原油等一次能源全部依靠外地调入,从而形成了以二次能源电力的消费和生产供应为主的能源格局。随着苏州市工业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张,电力供应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能源消费增长与资源制约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主要表现在:①能源消费总量快速增长。随着苏州经济的高速增长,特别是重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能源消费总量呈现较高的增长速度。“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速为6.8%。其中,焦炭、热力、电力、原煤、汽油、柴油年均增长分别为32.0%、27.5%、23.2%、17.0%、6.1%和6.5%。②行业能源消费超百万吨标煤。根据对全市35个工业行业分析,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8个行业能源消费超过100万吨标煤。行业能源消费3908万吨标煤,占全市份额高达91.3%;其中电力、蒸汽、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和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消费份额分别为32.2%和28.6%。③全社会用电量逐年攀高,工业用电占八成多。2009年苏州全社会用电量占江苏全省的26.6%,达880亿千瓦时,其中工业用电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高达83.9%,达739亿千瓦时,超过上海市,位居全国首位。④能源利用效率水平参差不齐,整体水平有待提高。从工业行业内部的能源利用效率看,在各种工业单品的能耗指标值上,苏州部分行业如钢铁冶炼技术、水泥生产技术等在国内处于先进水平,但大部分高能耗行业单品能耗值相对国内、国际先进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苏州市二氧化碳的排放相对较高。苏州市二氧化碳排放主要由工业及建筑和交通运输的二氧化碳排放构成。据清华大学测算,苏州市在2005年至2008年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持续增长,2006年、2007年、2008年分别同比增长20%、17%、2%,与能源消耗总量的增长趋势相一致。2008年能源消费前十个行业排放二氧化碳总量为11862万吨。按同系数推算,2009年前十大行业的排放总量为12676万吨,同比增长6.9%。建筑和交通运输的二氧化碳排放也比较严重。据清华大学估算,2008年苏州市建筑耗能排放二氧化碳为246—672万吨;交通运输排放量为892万吨;其中客车排放占62%、货车占18%、轿车占14%。预计随着苏州国民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全市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仍将逐步增加。具体排放预测数据见下表1。如何有效解决发展中的矛盾,实现经济更快更好发展,在全国抢占进一步发展的先机,并摸索出一种好的经济转型模式,成为苏州必须要解决的难题。

三、促进苏州低碳经济发展的措施

苏州要想真正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就是要实现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全面地向低碳转型。通过发展低碳经济和构建低碳社会,实现资源、技术、资金等要素的重新整合,为实现苏州未来可持续经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一)编制低碳规划,创新低碳城市政策体系制定苏州低碳经济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强化低碳经济发展的规划引导,建立苏州低碳经济建设的地方性法规体系。制定促进低碳产业发展的措施。基于市场运作机制,研究制定促进低碳产业发展的标准和经济政策措施,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入低碳经济发展相关领域,推动经济社会向低碳方向转型。

(二)优化能源结构,提升能源的利用效率大力推进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尽早完成市区及常熟、太仓、昆山垃圾焚烧发电厂二期建设工程和吴江、张家港垃圾焚烧发电厂建新项目;在吴江、相城试行依托大中型畜禽养殖场和酿造企业,合理配套安装沼气发电设施;积极扶持以苏州工业园区“金太阳”光伏发电为代表的太阳能发电项目。健全强制淘汰管理制度。强制淘汰高耗能、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重点加强对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电力蒸汽热水生产和供应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这五大苏州市高能耗行业的技术改造和能源利用率监控。建设低碳建筑示范区。全面推广节能、绿色民用建筑。新建民用建筑必须100%严格执行国家和省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结合老城区改造,加快推进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积极拓展建筑中采用浅层地表热、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广度和深度,努力降低建筑能耗。重点加强对政府办公楼等大型公共建筑用能情况监督。

(三)壮大新兴产业,实现产业优化低碳发展促进低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打造以苏州工业园区纳米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基地、苏州高新区新能源科技产业园、太仓生物医药产业园等为代表的一批新兴产业发展载体。加快扶持以重大技术创新与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的、代表苏州形象的绿色、低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以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为主攻方向,高起点培育全市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引领低碳产业群的崛起与壮大。优化工业内部结构。以沙钢集团获得江苏省低碳经济试点单位为起点,鼓励工业企业进行低碳经济试点,控制能耗高的冶金、化工、造纸、纺织、建材等行业规模,降低高耗能、高污染产业比重。提高现代服务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以国家级服务外包示范基地和中国金融BPO示范区为抓手,推进苏州工业园区城市CBD、昆山花桥国际商务城等一大批商务服务集聚区建设。

(四)发展低碳装备,夯实低碳经济发展基础苏州具备良好的装备制造业基础,太阳能与风能发电装备、新能源汽车、智能输配用电设备、重型装备与工程机械等产业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为制造业的技术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苏州有条件依据自身优势探索发展适当的低碳支撑装备制造业,抢占国内外低碳经济转型带来的先机和市场。在新能源、新材料、交通和建筑节能技术和装备方面,走出一条有苏州特色的全新低碳发展模式,将不仅为低碳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也为苏州自身的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奠定基础。

(五)厉行资源节约,推动生产过程清洁化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制定苏州市循环经济条例,总结推广清洁生产典型经验,使单位产品能耗、物耗、水耗及污染物排放量达到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加强节约用水管理。落实“节水三同时”制度,加强节水减排,开展用水审计,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建设节水型城市、节水型社会。强化金属材料回收利用。鼓励用可再生材料替代金属材料,加强废金属回收利用;鼓励采用以废金属为原料的短流程工艺再生利用。回收利用垃圾与废品。逐步建立完整的工农业剩余物料、废料利用的产业链,引导企业推进节材技术进步。开展“绿色施工”。通过节能、节水、节材、节地,提高工程建设过程中的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排放,保护环境。

(六)紧凑城市布局,实现城市生活低碳化城市紧凑化。按照城市结构尺度及规模,在都市区域层面、城市空间层面、社区空间层面及组团空间层面等4个维度上加强城市空间紧凑化,其核心是通过城市紧凑化促使土地的集约化利用,并大幅减少城市交通能耗,实现城市生活的便利化、低碳化。

(七)发展低碳交通,完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坚持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实现高铁、城铁、公路客运、城市轻轨、公交、公共自行车等各种交通方式之间“无缝隙衔接、零距离换乘”。全力推进市区及市域轨道交通网、公交专用道、公交首末站建设,提高线网通达深度,方便城乡居民出行。完善城市低碳公共交通体系。依托苏州金龙汽车公司的研发、生产能力,推广节能与新能源公交车的使用。推广普及苏州城市公共自行车,优化公共自行车设置区域。通过完善停车收费制度、探索拥挤收费制度、鼓励慢速交通方式等,促进节能减排。

(八)保护湿地资源,增强碳汇综合能力强化湿地保护。加强对以太湖为代表的300多个湖泊、2万多条河流周边湿地资源的保护。在苏州成立省内首家湿地保护管理站的基础上,全面完成湿地资源调查,编制完成沿江地区综合开发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在3个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2个国家级湖滨湿地公园、5个省级湿地公园建成的基础上,按期完成“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重点推进东太湖滨湖湿地水生态修复工程,建设环湖岸线200~500m宽度范围内的滨湖湿地区,努力把苏州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城市湿地群”。全力推进绿化建设。继续全力推进“绿色通道”、“绿色基地”、“绿色家园”和沿湖沿江绿化建设。加快林业发展步伐,不断提高森林、湿地和绿色植被汇集、固化二氧化碳的碳汇能力。

地摊经济建议范文第3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绿色物流管理;应用研究

现阶段,尽管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但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绿色经济逐渐发展成为当前形势下的发展方向。其中,代表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迅速提高的物流产业,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物流产业在其演进过程中具有能耗过高的弊端,同时排放出的二氧化碳等气体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在此背景下,绿色物流成为了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绿色物流管理机制的构建和现今节能减排的要求相适应,需要引起更多的关注。

一、绿色物流管理的基本概述

1.低碳经济和绿色物流。我们都知道,低碳经济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演变的整体趋势。即便原有的物流管理模式在社会经济的发展当中发挥着巨大作用,然而其污染严重、能源消耗较大、能源发展成本过高等缺点和现阶段绿色环保经济的发展形势相背离,才有了更能符合现实需求的绿色物流的问世。所谓低碳经济,指的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之下,进一步加强技术开发、产业升级等,并且削弱企业运作对周边环境造成的危害,降低运营费用及资源消耗,最终平衡社会经济进步与生态环境演进的和谐关系而建立起来的创新化的经济发展手段。2.绿色物流管理。我们常说的绿色物流管理,即为在物流运行过程中,除了可以弱化物业运行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外,还可以起到净化物流环境、最终提高有关资源利用效率的物流管理活动。因此,生态环境应当被当作当前绿色物流发展的基础保障,根据实际需求对整个物流体系进行完善,最终构建起物流运作与环境和谐共进的局面。除此之外,当代绿色物流管理依托长期稳定、全局利益的管理理念,同时把生态环境作为发展基点,从而为绿色物流的推广、物流产业的稳定发展提供保障。

二、对国内绿色物流管理影响因素的剖析

绿色物流管理机制的建立会对传统物流公司的演变造成严重的影响,同时也会对物流产业的健康发展造成很大程度的影响。下面对影响国内绿色物流管理的几个基本因素进行详细研究。1.有关的政策规章尚未健全。尽管中国把生态环境污染问题纳入到了工作体系当中,同时颁布了相应的法律政策及规章制度,但是单独针对物流产业颁布的标准规定不足,如此一来便导致了物流企业管理工作中对环境保护的力度缺失,进而使得绿色物流产业的发展遇到巨大的阻力。现阶段,国内制定的与环境保护有关的规章机制尚未健全,特别是部分硬性的规章条文还十分缺乏,这就给物流产业的管理工作加大了难度。除此之外,有关机构对物流企业经营的各项物流活动的监管力度不足,再加上管控不够到位,这也给物流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与困难。目前,我国的物流产业发展速度逐渐加快,但是现阶段的物流管理过程中仍旧采用较为传统、滞后的管理方式,与当今物流产业发展的基本状况相背离。2.缺乏足够的复合型人才资源。当前环境下,国内绿色物流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大量的复合型高科技人才,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束缚,尤其是物流经济状况的限制,导致绿色物流管理方面的高科技人才资源较为匮乏,即便有一些此方面的人才,但是他们对物流技术以及物流有关政策规范的掌握较为肤浅,难以从本质上深入、全面地理解现代化的物流管理原理,因此也无法在绿色物流高速发展的情况下发挥应有的作用。此外,国内高校在培养训练物流管理人才的过程中,只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往往会忽略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也造成了当今绿色物流管理人才缺乏的局面。3.绿色物流的技术研究和应用能力较为滞后。目前,不少发达国家在绿色物流管理环节当中合理运用了网络数据交换技术、准时生产技术和环保包装科技等较为先进的技术,与此同时也投入了更多的资金及人力资源对绿色物流高新技术的研发应用进行大力探究,目的是进一步协调绿色物流、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三者间的联系。反观我国,关于此方面的研究十分匮乏,并且有关的研究部门数量也很少,再加上国内绝大多数物流企业规模不大、操作行为缺乏规范性、资金及人才技术等资源严重不足等,上述因素都在某种意义上限制了绿色物流产业在中国的发展和演进。

三、低碳经济背景下提升绿色物流管理质量的相关建议

当前,在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绿色物流作为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基本趋势,同时也是环境保护的必然要求。然而,国内绿色物流的起步较晚,发展历程不长,很多方面仍存在着较大的问题,这样便会对绿色物流在我国的发展产生很大的不利影响,同时也可能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因而,必须在对当前国内绿色物流发展的基本状况做出详细、周全研究的前提下,进一步研究制定相应的解决方针。1.建立健全相关法律规范。当前形势下,物流产业对我们的生产经营、日常生活、社会经济等方面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相比之下,以往物流过程中借助的各类运输工具,不仅耗费的能源更多,同时还会对周围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与当前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背道而驰。所以,有关机构必须尽快构建和完善有关的法律规定,从而更有效地对物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管控,比如说,依据物流运输车的尾气和其能源结构、类型等标准,对能耗总量、汽车尾气排放标准等制定相关政策。除此之外,也应当推出一系列鼓励政策,目的是引导物流企业更广泛地运用清洁能源运输工具。还有一点,我们必须对运输车辆的排放标准、限制路线等内容做出具体严格的规定,并且借助对排放进行补贴等措施更好地激活物流企业的动力,为物流发展形式的更新换代奠定坚实的基础。2.加强对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我国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对绿色物流管理的进步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复合型的高科技人才是当前绿色物流产业管理环节当中不可缺少的关键部分。另外,物流学科对我们理论基础以及实践能力的要求非常严格。在此基础上,高校在进行有关理论知识传授的过程中,也不能忽略了实践教育的开展。与此同时,还应当把理论与实践二者结合在一起,从而在提升学生们理论知识储备的同时,进一步增强他们的实践水平,进而为他们未来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还有一点,现代化物流公司应当设置基本的培训课程,譬如定期召开经验交谈会议、聘用专业人士参与到交流会当中、制定各种奖励政策等一系列策略,提升物流管理企业工作者专业素养,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主动性,激发员工们的创造性思维等,进一步为绿色物流在中国的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3.加大技术研发创新以及应用力度。一般而言,绿色物流技术基本包含下列几项内容:标准化技术、信息通讯科技、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安全检测技术、质量控制技术以及环境技术等,高科技的绿色物流技术的引入和运用必然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国内绿色物流产业的发展及管理质量,进而令经济、生态环境、物流三者间和谐稳定地发展。所以说,必须加大绿色物流技术的研发和创新力度,多多借鉴和参考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经验。同时,与国内的基本国情有机结合在一起,制定出更适合我国基本情况的绿色物流的管理对策。举个例子,比如说美国在物流运输、配送以及包装等各个方面均引入了全球领先的科学技术。因此,我国的各大物流公司应当注重借鉴外国的先进技术经验,这样一定会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绿色物流管理事业发展进程的加快。4.明确绿色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目标与职责。管理目标即绿色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的整体方向,具体而言,企业采购的目标涵盖以下几个方面:提早提供企业管理需要的各种材料和服务,以最合理的价格及方式为企业取得物料,使得存货的存仓管理费用降至最低,积极寻求替代品来源,维系好和供应方之间的和谐关系,进一步保证货源的稳定性,培养物流和供应机构的优秀人才,构建起一套有效的制度或程序等等。此外,还应当明确物流通供应链管理职责。其基本职责如下:审核请购单的内容,主要包括是否需要购入以及请购单的规格及数量等指标是否合理;和技术、质检等机构人员一同参与到合格供应商的选择过程中;执行物流和供应链管理功能,包括询价、比价、议价以及订购等。5.进一步提升物流企业的综合实力。物流企业的自身实力主要通过绿色物流管理水平这一指标体现出来,而物流管理竞争优势源自企业为客户创造的价值。可以说,低碳经济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所以物流企业管理应当以低碳经济为前提基础,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更加重视绿色企业资本。根据相关研究,如果企业是具备独立性的环保单位,更有利于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但是现阶段,大部分企业都是以“安全卫生”为主,因此,需要及时转变企业的管理理念。

四、结语

总而言之,绿色物流管理作为国内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产物,也是净化和保护环境的前提要求。但是,现今中国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力度不够,科技水平较低,同时缺乏足够数量的管理人才。以上种种要素的出现,都对绿色物流在中国的发展演变造成了不利影响。因而,我们需要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进一步制定出更具针对性、更有效的解决对策,最终充分发挥绿色物流的巨大效用。

参考文献:

[1]邓娟娟.低碳经济背景下发展绿色物流的对策研究[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5,(12).

[2]张小玲.低碳经济背景下赣州市推动绿色物流管理研究[J].现代商业,2016,(4).

[3]郭冲冲.浅析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企业绿色物流的构建[J].中国商贸,2013,(7).

地摊经济建议范文第4篇

金沙江中游“一库八级”开发

金沙江金安桥水电站(2400MW)于2011年3月27日并网发电,2010年7月23日,鲁地拉水电站(2160MW)和龙开口水电站(1800MW)通过环保测评,获得批复,目前有序施工,工程的进展态势良好;阿海水电站(Z000MW)获得核准,梨园水电站(2400MW)和观音岩水电站(300oMW)也在争取早日通过核准,预计“十二五”期间也将全面建成;龙盘水电站(42。。MW)、两家人水电站(400OMW)暂时还存在争议;下游四级开发的溪洛渡水电站(12600NINV)和向家坝水电站(6000MW)首批机组将于2013年发电;乌东德(8700MW)和白鹤滩(1200OMW)两工程将分别于2011年6月、9月完成枢纽工程部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2012年4月完成水库移民规划部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力争2012年底实现项目核准。

澜沧江下游“两库八级”开发

澜沧江第一期工程漫湾水电站(总装机容量1550MNV,一期125OMW、二期增机扩容300MW)和大朝山水电站(135oMW)均已经建成投产;第二期工程景洪水电站(1500MW)和小湾水电站(4200MW)全部机组也于2010年8月22日成功并网发电;第三期工程糯扎渡水电站(5850M丫V)于2011年3月19日获国家核准建设,2012年9月6日首批机组发电,功果桥水电站(g000M丫V)于2009年5月19日获国家核准建设,2011年首台机组投产发电,橄榄坝水电站正在进行(155MW)前期规划设计等工作,为保护鱼类徊游澜沧江的通道不受影响,放弃了励松水电站(600M凡V)的开发;上游“一库七级”黄登水电站(19O00MW)、苗尾水电站(1400M丫V)、古水水电站(2600MW)、乌弄龙水电站(9900MW)、里底水电站(4200MW)、托巴水电站(1250MW)、大华桥水电站(g000MW)仍在前期准备阶段,预计202。年前全部开发完毕。\

怒江“两库十三级”开发和伊洛瓦底江开发

怒江“两库十三级”开发由于受到国际河流开发及环境保护等因素的影响,主要处在预可行性研究阶段;伊洛瓦底江开发也比较滞后,开发多为中小型电站;支流有大盈江新城水电站和瑞丽江龙江水电站等并网发电,“十二五”期间也将重点开发缅甸伊江上游密松水电站等水电资源。

南盘江和元江流域开发

南盘江流域已建天生桥一级水电站(1200MW)、柴石滩水电站(60MW)、大跌水电站(24MW)、古宁水电站(4MW)、天生坝水电站(3.22MW)、雷打滩水电站(IOSMW)、云鹏水电站(18oMW)和鲁布革水电站(6。。MW)等,元江干流三江口至大湾12级水电站开发,南沙水电站门50加IW)和马堵山水电站(288MW)首台机组投产,大黑公水电站(240MW)和新街水电站(80MW)的前期工作已经开始,三江口、戛洒、峨德河、漠沙、桥头、罗埋、裴脚和大湾等在规划阶段。支流已建成那兰水电站(15oNI丫V)、南门峡梯级水电站(35MW)、清桥河梯级水电站(27MNV)、宝石水电站(24MW)、戈兰滩水电站(45oNI万V)、土卡河水电站(165MW)、崖羊山(12oMW)水电站和龙马水电站(24OMW)等。截至2011年5月底,云南水电装机容量2570万kw。未来5年,云南省水电投产比重还将增大。预计“十二五”期间,新增水电装机容量3200万kw;至“十二五”末,全省水电装机容量将达到5800万kw;到2030年,预计云南水电基本投产完毕,水电装机容量约为1亿kW。

开发云南水电资源应注意的问题和建议

基本原则

开发云南水电资源应坚持开发与保障和改善民生相协调的发展原则,坚持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和谐共存的发展原则,坚持流域综合开发与区域整体协调的发展原则,坚持统筹兼顾和国际友好的发展原则。(l)认真贯彻国家政策,将移民等民生问题妥善解决,统筹兼顾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两者之间的关系。(2)重视生态恢复和建设,保护生物多样性,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促进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3)整合流域综合开发与协调发展,实现梯级开发,大、小水电整体调度,实行国家、地方和企业三位一体,同时力保民生建设。(4)国际河流的开发,应充分考虑下游国家的利益,在平等协商、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开发跨境河流。

电力输送及消纳

2011年第一季度,全国部分地区电力供应紧张,云南电力供应在保证省内需求之外,西电东送电量42.3亿kw时,云电外送12.84亿kw时,较好地完成了“西电东送”和“云电外送”的任务,确保了市场电力的有效供应,也为云南经贸合作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这主要取决于水电装机比重的不断增加。但是,随着水电装机的集中投产,水电将在云南电源装机结构中占绝对主导地位,预计到2030年,云南省级电网规模将全国最大。电力的快速增长与云南相对比较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和用电需求形成鲜明对比,输送和消纳问题巫待解决。为此,借助国家“桥头堡”建设契机,充分发挥云南独特的资源优势,加强与东盟地区的经济战略合作,促进双边经济发展,加快“央企人滇”步伐,引进大型企业,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同时加快农村电网改造,解决落后地区无电人口用电问题,推动山区经济发展,多项举措助力云南经济跨越发展。

低碳经济与建筑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相结合

以技术为核心,遵循节能建筑和绿色施工标准,实现低碳经济增长新模式。深人探索建筑施工前沿技术,将车间组装工艺理念引人水电建筑领域,实现快捷环保低碳施工新概念;探索新型环保建材,深人研究材料新特性、新用法,节约建筑材料,彻底淘汰消耗高、污染大和效果差的材料;研发新型设备,降低施工作业难度,节约劳动成本,同时减少机械能源消耗。

探索水电开发和管理新模式

地摊经济建议范文第5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金融支持;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1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0)06-0019-03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0.06.05

一、主要国家低碳战略

2003年,英国政府在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之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首次提到低碳经济概念,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主要特征,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产出的新经济发展模式。2007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为2012年以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制定了“巴里岛路线图”,当前以欧美为主要发达国家已开始采取一系列实际行动向低碳经济转型。英国先后引入了气候变化税、气候变化协议、排放贸易机制、碳信托基金等多项经济政策,推动低碳经济发展。德国政府提出实施气候保护高技术战略,先后出台了5期能源研究计划。欧盟在平衡与协调各成员国的基础上,于2008年12月形成了欧盟的低碳经济政策框架。丹麦、芬兰、荷兰、挪威、意大利和瑞典等国,对燃烧产生二氧化碳的化石燃料已开征国家碳税。欧盟以外发达国家纷纷提出了低碳战略。日本相应引入了能源税和碳税制度,2008年6月,日本首相福田康夫以政府的名义提出日本新的防止全球气候变暖的对策,成为日本低碳战略形成的正式标志。美国政府分别在2005和2007年实施《能源政策法》和《低碳经济法案》,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法律保障。联合国也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于1988年与世界气象组织建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2008年联合国将世界环境日的口号定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显示了对低碳经济的高度关注。

二、低碳经济发展与国际金融市场

1997年12月,149个国家和地区在联合国框架下签定了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条约《京都议定书》,成为控制碳(CO)排放的一个全球性制度。它给出了“工业化”国家企业在一个具体时间范围内降低气体排放的目标。同时,提供了3种灵活减排机制:“国际排放贸易”、“联合履行”和“清洁发展机制(CDM)”,这些机制及全球对低碳经济发展新模式的认同催生了相对应的金融行为。

(一)碳交易市场中介

碳交易可分两大类:一是配额交易。买家在“限量与贸易”体制下购买由管理者制定、分配(或拍卖)的减排配额,如《京都议定书》下的分配数量单位,或者欧盟排放交易体系下的欧盟配额。二是项目交易。买主向可证实减低温室气体排放的项目购买减排额,最典型的此类交易为CDM下核证减排量以及联合履行机制下的减排单位。目前全球有四个交易所专门从事碳金融交易,有欧盟的EU ETS、澳大利亚的New South Wales、美国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E)和英国的UK ETS。在排放交易流程中,金融机构在整个交易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主要是登录、交易与结算三个部分。

(二)风险投资

风险投资基金的传统投资方向主要是IT产业、生物和新材料领域。但是新的动向表明风险投资或国际机构投资者正积极参与碳经济发展新领域。以英国碳信托为例,其投资于离岸风力发电场,虽然目前的技术成本昂贵,但在政府支持下,有望至2020年减少6000万吨二氧化碳的排放。

(三)提供流动性

如美国银行与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和欧洲气候交易所的控股股东气候交易公司(CLE)成立了一家合资机构,出资1000万美元以战略投资者身份入股该公司,开发与碳排放权相关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该行将扩展现有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向芝加哥气候交易所,欧洲气候交易所和芝加哥气候期货交易所3家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

(四)创新环保概念理财产品

以荷兰银行为例,该行通过对各类上市公司股价表现的研究发现近年来开展环保业务的上市公司股价表现远好于股市综合指数,于是选择这些公司为样本股,设计了气候指数和水资源指数,并推出收益与上述指数挂钩的气候和水资源环保理财产品。这两个产品推出后深受欢迎,仅通过欧洲一家大型超市便卖了3000万瑞士法郎。

(五)碳减排期货、期权市场

《京都议定书》签订以来,碳排放信用之类的环保衍生品逐渐成为西方机构投资者热衷的新兴交易品种。全球最大的实物商品期货期权交易所纽约商业交易所控股有限公司在2008年3月17日正式推出了碳期货及期权的首批产品,分别为:欧盟排放配额(EUA)期货和期权,经核证的减排量(CER)期货,季节性氮氧化物排放额度合约,年度氮氧化物排放额度期货和二氧化硫排放额度期权合约。[1]

三、金融风暴下各主要国家减碳行动

2008年金融危机给各国实现减碳目标带来了挑战,各国政府纷纷采取行动。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的扩大内需方案中不乏再生能源建设等低碳科技投资,韩国、日本、中国在美国之后也相继推出相似计划,以下为美、韩、中在绿色投资上的相关措施。

(一)美国的减碳行动

美国将投资清洁能源经济和创造500万的新工作机会,在未来十年将投资1500亿以提升新一代生质燃料与硬体设备、促进再生能源商业规模的发展,资助低排放燃煤电厂、投资高技术的制造业等,确保美国拥有第一绿色科技所需的技能。①

(二)韩国的减碳行动

韩国将在未来四年投资400亿美金在环境计划上,包含能源保存、再回收、减碳、预防海水淹没、发展国家四大河流和保存森林资源等,透过“新绿色方案”刺激经济增长和创造近百万的工作机会。②

(三)日本的减碳行动

日本政府提出的“新绿色方案”,计划透过各式各样的方法,从目前五年70兆日币增加至100兆日币(约1.06兆美金)用来扩大绿色投资及工作的市场,投资在住户的低碳电力装置和低碳汽车等,而该措施将会在这段期间内增加80万到220万的工作机会。③

(四)中国的减碳行动

中国政府将此轮经济危机看成是创造新经济增长点和促进经济发展质量提高的机遇,加大了投资刺激。中国4万亿刺激经济投资中,有2100亿属于低碳经济生态环保投资,占全部投入的5%;国有控股的商业银行每年1000亿元的节能减排信贷投入。④

四、低碳经济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一)政策支持情况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第二大CO2排放国,高度重视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并为应对气候变化做了大量工作。先后于1998年签署《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2002年批准了和《京都议定书》。虽然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没有像发达国家那样承担减排责任,但仍积极行动,开展节能减排工作。“九五”、“十五”以及“十一五”计划均设定了主要污染物排放量。2007年6月,中国政府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确定了中国长期应对气候变化的框架。同年,国务院印发了《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提出了45条具体工作安排,国家发改委制订的《单位GDP能耗考核体系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了对各省级人民政府要实行节能减排的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2007年11月,中国政府成立了国有政策性清洁发展机制(CDM)基金。建立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是中国政府再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领域的一项创举,不仅是资金使用方式的新机制,更是落实节能减排的行动新机制。[2-3]

(二)金融介入情况

一是碳交易。目前我国碳排放权交易的主要类型是基于项目的交易,因此我国“碳金融”更多的是指依托CDM的金融活动。2008年4月23日,全球最大保险商――美国国际集团宣布在华注资200万美元,投资新疆和四川的温室气体减排项目,购买其31万吨的二氧化碳补偿额度指标,这一数字约占其全球业务部门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一半。⑤二是节能减排投融资。国外投资银行和从事碳交易的风险投资基金已进入中国,对具有碳交易潜力的节能减排项目进行投融资。如成立于2007年3月的沛雅霓资本公司,旨在投资中国碳排放交易市场。沛雅霓资本公司在中国的启动资金高达4亿欧元,主要业务是向中国的减排项目提供资本和技术支持,以减轻全球环境的压力,它专注于通过投资可持续发展项目实现良好回报以及碳信用的管理。①三是金融产品创新。一是信贷产品创新。2006年兴业银行基于品牌和市场价值与IFC合作签署了《能源效率融资项目合作协议》(即《损失分担协议》),成为国内首家推出“能效贷款”产品的商业银行。根据该协议,IFC向兴业银行提供2亿元人民币的本金损失分担,以支持最高可达4.6亿元人民币的贷款组合。兴业银行则以IFC认定的节能、环保型企业和项目为基础发放贷款,IFC则为贷款项目提供相关的技术援助和业绩激励,并收取一定的手续费。能效贷款并非只是提供信贷产品,而是深挖节能减排行业的供应链,除了向节能减排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外,还提供财务顾问服务,并帮助能够产生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减排量的企业发现碳交易价值。二是理财产品创新。中国银行和深圳发展银行分别推出了“挂钩海外二氧化碳排放额度期货价格”的理财产品;中国银行上海分行推出的美元1年期“挂钩二氧化碳排放额度期货价格”产品,除了高达15%的预期最高年收益率颇具竞争力以外,该产品系国内首个注入“控制全球变暖和温室气体排放”概念的结构性理财产品,为保本浮动收益类产品,投资期限1年,投资实际收益将取决于二氧化碳排放额度期货价格月度平均表现,预期最高年收益率可达15%。[4]

五、国际经验对我国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启发及建议

全球众多金融机构已经以低碳经济为契机,开始利用金融力量解决以地球温暖化为首的各种环境问题。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第二大CO2排放国,应该调动社会各界力量推动低碳经济发展,我国金融机构应借鉴国际经验,提前做好准备,通过杠杆和利益传导机制影响其它行为主体。

(一)建立相关法规制度

目前,低碳经济还是一个崭新的、幼小的经济领域,其最大风险就是政策风险,有了稳定的政策支持才能理性而有序引导资金走向。政府在制定一系列环境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条例、标准时,应考虑金融方面因素,引导金融机构捕捉低碳经济下的商业机会,推动适合中国国情的环境金融产品发展。通过制定《节能减排贴息贷款管理办法》方式,明确金融扶持政策,实现信贷资金对节能减排产业发展支持制度化、持续性。

(二)培养中介市场

目前中国设立了清洁发展机制(CDM)基金和中国绿色碳基金(民间基金),以支持低碳发展的资金需要。中介市场是开展CDM机制的关键,金融机构应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其资金中介和交易中介的作用,可利用既有交易平台或交割平台的专业知识与技素来规划相关交易制度,提供未来建构碳交易市场的基础,同时参与购买或者项目业主联合开发CDM项目。

(三)加大信贷资金投入

金融机构的贷款和投资行为,会直接影响各个行业和项目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因此,金融机构应利用其资金投向引导低碳技术创新和应用。一方面加大对技术改造贷款的投放,支持包括节能和清洁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可再生能源、核能、碳捕集和封存、清洁汽车技术、农业和土地利用方式等涉及温室气体排放新技术的研发,扭转我国目前能源生产和利用、工业生产等领域技术水平落后,技术开发能力和关键设备制造能力差的局面。另一方面,通过简化对小型汽车和小排量汽车贷款程序等手段,引导消费观念改变,推行低碳消费理念。

(四)加快金融产品创新

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大型企业和机构投资者在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研究开发环境和金融互动下的金融工具创新。如偏向于环境相关产业的风险投资基金、环境产业投资基金、环境金融市场中的对冲基金运作、养老基金长期投资的环境金融产品选择和风险管理、商业银行低碳项目贷款以及环境信贷风险评估等、政策性银行大型项目环境结构性金融支持、主导和参与全球多边参与基金的设立、绿色金融和企业债券的发行等等。应加快形成价格发现的碳交易市场和机制,并开发相应的衍生环境金融工具。

参考文献:

[1]任卫峰.低碳经济与环境金融创新[J].上海经济研究,2008(3).

[2]任力.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J].社会科学家,2009(2).

[3]鄢德春.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低碳金融业务的思考[N].金融时报,2010-3-22.

[4]金乐琴,刘瑞.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J].经济问题探索,2009(1).

①数据来源:陈伟.新的美国总统,新的能源计划[J].科学新闻,2008,12(1).

②③数据来源:项平.减碳,世界在行动[J].新湘在线,2010-02-22.

④数据来源:邓丽.中国向世界承诺减碳计划[J].21世纪经济报道2009-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