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财政审计要求

财政审计要求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财政审计要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财政审计要求

财政审计要求范文第1篇

【关键字】财政审计大格局;审计方法;审计整改

一、财政审计大格局的概述

1.财政审计大格局的内涵

财政审计大格局提出的依据是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理论,是在对原有的审计项目进行拓宽的基础上依法进行的权力约束和监督。财政审计大格局的提出,不仅满足了当前经济形势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更加符合全国审计工作的实际发展情况。财政审计大格局是以维护财政安全为目标,以全部政府性资金为纽带,以揭示和防范财政分纤维着力点,统筹整合各类审计资源,有机结合不同审计类型,全面整合审计信息,形成目标统一、内容衔接、层次清晰的财政审计工作体系。

2.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特点

同传统的财政审计相比,财政审计大格局在实践中有着更多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组织的协调性上,财政大格局的组织协调形式更加统一,也就是有着统一的方案和组织实施形式,同时在培训和进点上也实现了统一。还有就是财政审计大格局有效地避免了跨年度报告现象的出现,极大的提高了审计的时效性。此外财政审计大格局是在审计的“免疫系统”理论指导下开展的,有效的实现了在审计上的资源优化配置。与此同时财政审计大格局有着更加明确的年度目标,将一切工作都安排到围绕“两个报告”的年度审计工作中去,在“两个报告”的要求下不断开展财政审计工作,探索财政审计和专项审计的高效结合,为加快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财政审计模式奠定基础。最后财政审计大格局有着更加集中的审计范围和更加明显的整体性特征。大格局下审计工作在明确财政审计目标的基础上,将审计范围集中到了对预算执行的审计情况方面,在增加了各个审计项目之间联系的同时也有效的提高了他们同总体审计目标之间的紧密度。

3.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意义

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既能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又能深化财政审计工作,是对审计工作五年规划的坚定贯彻和落实,也是解决当前财政审计资源分散和力度缺失等问题的重要措施。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出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对促进我国财政审计体系的健全有着重要的意义,此外也大力推进了我国财政体制的改革以及为实现财政安全和提高财政绩效水平都起到了很好的保障作用。

通过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实现财政审计工作的统一和整体性,有利于将全部政府性资金纳入到审计监督的范围中,保证了统筹安排部门预算和民生资金,以及政府扩大内需资金等各项审计和审计调查项目的合理合法,更加快了高效统一的工作体系的建立,更能够充分的发挥出审计监督公共财政的职能作用。

二、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措施

1.树立财政审计新理念

要做好财政审计大格局的构建工作,首先就需要树立审计工作的新理念,做好财政审计职能的发挥。新形式下提出的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其目标是要提高政府财政收支和相关财政活动的管理水平以及绩效水平,因此关注的不仅是预算以内的资金,还要对没有纳入到预算管理中的资金进行审计。要转变原有的审计工作思路,要站到国家审计的高度上开展工作,把财政审计工作同其他的审计工作进行融合,加快联网审计的发展进程,同时还要提高规避风险的能力,及时发现财政运行中的不稳定因素,对重大违规违法行为进行严肃的查处,必须要确保财政资金的安全使用和优化配置。

2.健全财政审计法制

要做好财政审计大格局的构建工作,还需要对财政审计工作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不断地健全和完善。在我国依法治国是基本方略,因此啊哦做好财政审计工作必须有完善的法律做后盾。但是当前财政工作无论在政策的实施还是管理的法律依据方面都存在严重的缺失,即便是已经存在的法规大都也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审计工作的需求,因此财政审计工作在实际运行中经常会出现无法可依的现象。因此就需要更加重视对财政审计工作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构建做好法律保障。

3.创新财政审计方法

要做好财政审计大格局的构建工作,也需要通过科学的整合审计资源,实现对财政审计方式方法的创新。不同于传统的审计工作,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要根据审计项目的实际情况,采用科学合理的组织方式,既可以使用“大兵团作战”的工作形式,在对组织和方案进行统一的基础上实现对审计自愿的集中调配,特别适用于审计任务繁重而且时间短的综合性审计项目。也可以采用“分兵作战”的方式,也就是在明确审计目标的基础上,根据审计专业的不同进行科学的分工合作,在最后实现对审计成果的共同分享。这种方式针对的是汉高领域广泛且审计次数较多的审计项目。最后还有一种审计方法就是“独立作战”,这种审计方法适合那些审计任务相对简单的项目,同时也能用于对政府的阶段性中心服务工作进行审计的实践中。

4.加强财政审计整改

要做好财政审计大格局的构建工作,最后还需要加强对财政审计的整改力度,促进审计整改长效机制的健全。在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进程中,必须要坚持谁审计谁负责的原则,重视对审计整改情况的后续检查工作,重点是要检查审计单位在制定审计结果和处理审计事项等方面的工作。除此之外还要健全审计整改的问责机制,对于那些审计整改效率不高工作不力的要采取相应的追责问询处理。要在依靠人大和政府资源的基础上,保障通报制度的畅通无阻。要将财政审计整改的具体情况进行定期的分类整理,加大对整改单位的施压力度,要从根本上发挥审计监督的职能,更好地维护财政的安全和优化配资。

参考文献:

[1] 杨凡.关于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思考[J]. 财会研究,2012.

[2] 张江文.新形势下财政审计大格局相关问题刍议[J].时代金融2014.

[3]雷爱华.新形势下加强财政审计的几点建议[J].审计与理财2014.

财政审计要求范文第2篇

关键词:财政 审计监督 对策

科学合理的财政审计监督不仅对政府政策的落实,改革发展的进步,法治社会的进程等有巨大的助推力,还通过规范化的制度严格限制了权利的蔓延、堵塞了管理层面上的漏洞。故而,与时俱进地加大审计监督力度,扩大审计监督的范围对新时期的反腐倡廉、经济建设等层面都有无可替代的基础作用。当前,国家新出台了宏观经济政策,要求确保经济稳定增长,创新财政支出方式,整合财政支出结构等,这更要求财政审计监督工作要立足当前、有针对性地改进,确保我国经济在新的一年保持稳定并持续健康发展。

一、新时期财政审计监督工作的现状及问题

在互联网+的审计监督环境下,全样本数据也随之出现,财政审计监督面临着完全不同于过去的形式和环境。虽然审计监督工作在逐渐的改进中,但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关于财政审计监督工作的有些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例如,关于财政审计的准则和标准、财政审计人员的责任以及财政审计的风险防范这些方面,相关法律都没有做出正式规定。还有一些法律法规过于陈旧,无法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具体需求。更有一些法律法规不够严密谨慎,给财政审计监督工作造成了不必要的麻烦;第二,现行的财政审计监督工作手段落后,大多仍采用传统的简单的手工方式,只采用低效的事后审计,运用科学的大数据查账方法却少之又少;第三,自动监督与自主监督的落实情况也有所欠缺,参与财政审计监督也未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更有违法违纪的问题发生;第四,在实际工作中,有的财政审计监督人员能力不足,专业知识匮乏,对财政审计工作的的专业知识了解匮乏。有的甚至利用裙带关系,对于个别单位的财政进行有意庇护。这一系列的问题都亟待得到改善和解决。

二、新时期完善财政审计监督工作的五点对策

(一)推动财政审计监督工作的制度化

政府需将财政审计监督工作以制度化的形式严格落实下来。尤其要关注预算编报情况、预算执行情况、财政投资项目、财政专项资金、财政存量资金管理情况。加强对财政资金的政策性、效益性审计,揭示财政资金分配不符合政策规定、财政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具体要做到:一,健全财政审计监督工作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财政审计监督的职责和权限,加大法律法规的处罚和执行力度。二要完善财政审计监督机制。通过提升绩效理念,构建科学规范的财政审计监督机制,来更加巩固财政审计监督机制的预警、监控、纠察、制裁和反馈职能的实现。

(二)强化财政审计监督工作的互联网观念

互联网+时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已经作为规范性的政策得到了政府的广泛提倡和大力推广。尤其是作为国家治理基石的审计工作,更要具备互联网观念及大数据方式。审计工作的网络化和统一化,首先能够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传统的审计管理中工作单位缺乏完善的数据录入和保存系统,故而获取的数据在真实性方面有所欠缺。另外,网络化的审计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贪污浪费的可能性。因为有些审计项目的资金量大,数据多,如果利用传统的财政审计工作统计,则可能会出现相关人员侵吞财务等贪污现象。

(三)充分利用大数据推进计算机审计工作

在大数据的环境下,首先我们要建立健全审计数据系统,将所有的数据纳入统一规范的管理中,这样就从形式上防止了数据被篡改等问题,确保了数据的真实有效性。另外,对于不正确、不可靠的数据要大力摒除,对于系统存在的漏洞要及时修复。其次,要财政审计计算机监督的控制范围,这样可以更加及时的发现财政审计监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监督人员的工作效率也能利用计算机得到跨越性地提升。

(四)优化并完善财政审计监督指标体系

财政审计监督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指标体系的可靠性。审计部门不仅履行着最简单的监督权,还对财政监督、税务监督等其他经济监督负有再监督的权利。通过严密的监督体系,保证各地乃至全国的有效运行。因此作为最后一道经济把关门,审计监督必须完善其指标体系。将审计对象的时间、范围、内容等具体资料以严格的指标形式记载,更加突出过程监督和流程控制。

(五)重视对审计监督队伍的引进及培养

财政审计监督的事先预防和事后管理作用,需要通过政策监督员及审计监督队伍的工作实现。第一,完善对监督人员的引进。对财政审计监督人员的引进一定要采取公正、公平的方法。采取提高薪酬的方法,加强财政审计监督岗位对专业人员的吸引,使监督岗位有更多高素质高水平的队伍组建。第二,提高审计监督人员的素质。通过积极的培训机制和学习系统,帮助财政审计人员形成长效学习机制,从而提高其互联网观念和大数据审计方式。

三、结束语

审计监督工作关乎我国经济发展的效率,与人们群众的切身利益休戚相关。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下,我国的经济政策也发生了转变,审计监督工作面临着诸多限制。因此我国的审计部门要具备互联网思维,构建网络化的审计系统,提高每位员工的审计监督素养,才能保证财政资金安全及经济活动健康运行,从而使得财政审计监督工作真正做到法制化和规范化。

参考文献:

[1]顾小岳.完善我国国家审计监督的法律思考[D].兰州大学,2014

财政审计要求范文第3篇

一、构建财政审计运行新模式的必要性

财政审计是国家审计的永恒主题和基本职责,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维护公共财政安全的重要举措。随着公共财政体系的不断完善和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进入新常态,审计机关在政府公共财政审计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原有的财政审计模式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和要求,一些突出问题成为阻碍审计事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首先,财政审计覆盖范围不全。如预算执行的审计,主要关注一般预算、政府基金预算、中央转移支付资金和地方财政收支的审计,而对政府性非税收入、地方政府债务、社会保障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等重视不足,使得部分财政资金处于审计“盲区”。其次,财政审计目标定位不准。尽管财政部门已较成熟地运用财政杠杆和宏观政策“聚财、理财、用财”,但审计部门的财政审计还停留在就事论事层面,偏重于对具体单位和具体项目的审计,没能从更高的角度认识资金、数字所反映的体制、机制和制度方面的深层次问题,阐述对问题产生原因的整体性、针对性分析。第三,财政审计组织形式分散。在“各管一块”的审计职责划分体制下,财政资源分属于审计机关内部不同职能科室审计,财政审计的项目计划、工作实施由各专业科室分别完成,审计人力资源得不到有效整合,“各走各路、各自为战”的审计局面严重影响了审计信息的交换,消弱了财政审计的效能发挥。第四,财政审计技术手段落后。主要体现在审计人员习惯于用传统方法进行审计监督,信息化手段的应用不足,财政联网审计、被审计单位数据库和审计数据库建设滞后。面对上述问题,审计工作者应充分认识构建财政审计运行新模式的必要性,坚持“揭示问题、促进改革、规范管理、维护安全、提高效益”的审计工作原则,强化探索与实践,总结和完善财政审计运行新模式的构建策略。切实强化财政审计在财政管理、预算执行、资金流向、财政支出结构和资金使用效益等方面的监督保障作用,促进廉洁政府、责任政府、效能政府的建设。

二、财政审计运行新模式的构建策略

改革与创新是构建财政审计运行新模式的核心要素。只有在财政审计的内容、目标、组织方式、资源配置、信息利用等方面潜心研究和总结,才能探索出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新常态相适应的财政审计运行新模式构建策略,进而统筹整合审计资源,充分发挥审计的公共财政监督职能,有效提升财政审计整体质量和水平。

(一)完善审计计划,实现财政审计的全覆盖

制定完善的财政审计计划,是避免财政资金游离于审计监督之外、实现财政审计全覆盖的基础和保障。审计机关和审计工作者要进一步提高对审计计划重要性的认识,紧紧围绕财政这一中心,结合党委、政府、人大、政协及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制定周密的财政审计计划。要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公示财政审计计划,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多环节、多渠道征集对财政审计计划的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完善财政审计计划,科学安排审计项目。通过完善审计计划,使审计范围实现全覆盖,既涉及政府财政预算、投资、拨付、管理和使用环节的审计,也包含对普九化债专项资金、淘汰落后产能专项资金、社会保障资金、保障性住房专项资金等专项资金的审计。不仅对重点国有企业的税收征缴情况进行审计,也对以往审计中忽视的民营企业、个体经营户进行审计。这样就了消除财政审计的死角,使审计视野不断向全部政府性收支扩展,有力地推动预算执行和财政收支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

(二)把握审计重点,明晰财政审计的既定目标

财政审计的重点也是当前财政改革的热点、难点。审计机关和审计工作者要通过明确财政改革的发展方向把握财政审计重点,进而明晰财政审计的既定目标。为此,财政审计应突破单纯的查账、就收支审收支,以发现资金违规问题为目的的简单、狭隘的审计内容,关注财税政策体系的完善、财政体制的改革、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以及税费改革和依法理财,将公共财政项目与资金的决策、分配、使用和绩效等环节全部纳入审计范畴。不仅要审计资金收支是否按照预算执行、预算执行是否实现了既定目标、财政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是否符合国家的政策法规,也要审计财政资金使用是否符合经济性原则、是否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以及推动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更要从体制、制度层面和管理层面分析财政审计中发现的问题,揭示违法违规问题所反映的体制障碍 制度缺陷和管理漏洞,从专业的角度提出整改意见,有效发挥财政审计的建设性作用。

(三)优化审计资源,促进财政审计的部门协作

政府性资金量大面广,涉及单位既有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又有私营企业和个体经营户,以往的各部门“单打独斗、各自为战”的财政审计格局显然难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审计机关应结合构建大财政审计的审计理论研究新成果,整合优化审计资源,促进财政审计的部门协作。成立由主要领导负责的财政审计协调指挥中心,统一规划安排方案拟定、业务处置、工作协调、信息传递和审计综合等财政审计工作。根据财政审计工作的新特点,打破科室分工,实行审计部门之间、审计人员之间的混合编组,合理搭配,改变按行业归口安排审计项目的传统做法,注重人力资源、信息资源、技术资源的共享,充分发挥不同类型审计人员的业务专长,营造主体清晰、团结互助、共同进步的财政审计环境。加强与政府和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协调配合,充分发挥内部审计机构熟悉本单位、本行业工作特质的优势,通过对内部审计的监管和质量评估,科学利用内部审计结果,减少与内部审计工作的交叉重复,提高审计资源的配置效率。

(四)更新审计手段,推动财政审计的信息化

财政审计要求范文第4篇

一是突出绩效审计,探索由常规性审计向绩效审计转变。

财政审计应在坚持真实性与合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绩效审计的力度。财政绩效不仅仅指专项资金使用绩效,整个政府性财政收支都存在绩效问题。财政绩效审计应突出三个方面:一是正确评估财政收支的经济性。各项收入与支出结构是否合理,是否遵循了增收节支原则,是否严格按照预算规定的标准、范围、定额征收与使用;二是正确评估财政收支的效率性。各项收入是否应收尽收,各项支出是否及时拨付到位,追加预算是否及时等;三是正确评估财政收支的效果性。各项资金收入与支出的结果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是否存在挪用、挤占、闲置浪费情况等,财政审计力求做到“真实、合法、绩效”三位一体。

为不断推动财政绩效审计的发展,在审计实践中应注意围绕审计目标,不断强化绩效意识,从方案制定、重点确定、成果反映、项目总结等方面,设定绩效评价标准,科学评估财政审计绩效。

二是强化决策审计,探索由执行环节审计向决策、执行等环节审计转变。

审计作为促进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要手段,其作用是通过加强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实现的。监督的对象是“领导干部尤其是主要领导干部”,监督的重点是“决策、执行、反馈”等环节,监督的内容是“人、财、物”。对财政审计而言,对权力的监督主要体现在与财政收支相关的经济活动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方面。

筹集与分配资金是各级政府及其财税部门的重要职责,集中体现为财政预算编制及其执行两个主要环节,可归纳为财政资金运行过程中的决策权与执行权。财政审计应重点关注预算编制、调整与执行情况,加大对财政决策权、管理权、使用权的监督,通过对预算编制及调整的审计,可以发现预算编制与调整是否符合法定程序,是否存在随意调整与分配不公正现象,从源头上制止和纠正财政收入与分配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对财政、税务、海关及其它预算执行部门的审计,可以制止财政资金在筹集与使用过程中的权力异化现象,促进这些部门规范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三是加大成果反映,探索由反映单项审计信息向反映综合性审计信息转变。

审计信息是审计机关发挥作用的重要途径,也是审计主要成果的集中体现。在财政审计中,应紧紧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及社会关注的焦点与热点问题,加大审计信息综合分析力度。同时注意对审计中发现的单个的、零星的、原始的审计素材进行综合性加工,有意识地上升到宏观经济管理的高度进行分析,力求从苗头中发现倾向性、个性中关注普遍性、动态中把握规律性,撰写一批份量重、价值高、宏观性强的综合性审计信息简报,逐步改变反映审计信息单一、缺乏综合性与宏观性的传统做法,推动财政审计成果反映上层次、上台阶。

四是加强综合审计,探索由“账本审计”的传统审计方法向现代综合性审计方法转变。

现阶段,以计算机技术为主要手段的办公自动化在政府及其部门得到了广泛应用,办公无纸化进程明显加快,财(政)税(务)银(行)企(业)联网,信息资源共享已成为一种趋势,并呈现出加速发展态势。财政部门的“金财工程”、税务部门的“金税工程”、海关部门的“金关工程”建设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办公自动化及管理现代化有力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以税务机关的税收征收为例,全国税务系统已建立了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形成纵横交错的监督制约机制。从税源控制、税款征收、税收监管、纳税人的应征税款、入库税款、罚款及滞纳金计算等数据实施全程控制,强化了税收执法及清理欠税的刚性,有力地推动了税收征管工作的现代化。

财政审计要求范文第5篇

【关键词】风险定义 审计转型 危机 良机

一、财政审计大格局的内涵及启示

2009年3月3日,在财政审计项目培训班上,原审计长刘家义代表审计署党组讲话时指出:“政府所有的收入和支出都是国家财政的范畴,与之相适应,我们要着力构建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首次提出了构建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的理念。而后,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审计机关,纷纷探索构建审计大格局的实践和理论。

与过往分散的审计项目或部门、地域、领域各自为政的分散态势不同,财政审计大格局强化系统性、统一性、宏观性和彻底性,全面整合审计资源、拓展审计视野,关照一切政府财政资金,展现出全国或不同级别的政府审计“一盘棋”的大兵团作战气势,在系统确认、评估各种风险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也给审计领域的发展带来了多方面的启示。

启示之一是系统性是审计工作彻底发挥作用的保障。作为协同管理层开展风险管理、提升组织绩效的一种确认活动,单个审计项目在发挥其自身的作用的同时其分散性为审计风险留足了空间,限制了其整体效用的发挥。对此,唯有形成系统的大格局,在时间、领域、部门、层级等多个维度系统联动,实现审计程序、审计跟踪、审计模式开发等方面的无缝连接,并形成长效机制,才能比较彻底地在确认业务风险的同时评估、管控审计风险。

启示之二是适用性可从政府部门拓展至社会各个领域。刘家义审计长提出财政审计大格局是在特定境遇下针对国家审计而言的,不过其本身的适用范围绝对不局限于国家审计,也不应该仅在国家审计领域发挥作用,应该在国家审计领域初步实践后逐渐向企业内审、金融审计、社会审计等领域蔓延,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发挥其由于系统性而产生的积极作用,其中与国家审计密切相连不可分割的金融审计应该是其走出国家审计后的第一个领域。

二、构建金融系统财政审计大格局的必要性分析

与其他行业相比,金融业是较早地接受风险管理理念,开展实施风险导向审计工作的领域,在社会各行业各领域中具有一定的先导性。目前,金融业及审计工作的多个方面又呼吁金融审计大格局的构建和实施。

(一)日益广阔的审计面需要构建金融审计大格局

在目前金融市场上,金融结构日益复杂化,非银行金融机构数量和资产负债规模大幅度扩张,非货币性金融资产的创新也不断发展,金融衍生业务迅速拓宽,传统的金融业务向中间业务、电子业务、证券业务、保险业务等不断倾斜。在这种情况下,金融审计监管的客体将更为广阔,侧重点也日益向银行中间业务、表外业务、证券市场以及其他金融衍生工具方面倾斜。对此,传统的审计监督模式难以适应和胜任,需要构建审计大格局与时俱进地确保全覆盖。

(二)综合经营的趋势需要构建金融审计大格局

随着对外开放和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系列宽松政策络绎而出,股票、债券、短期融资券、商业票据、期货、利率市场等众多金融工具纷纷涌现,彼此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交叉混业经营逐渐成为现实常态,综合经营业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分业监管模式已经相形见拙,构建金融审计大格局支撑统一监管成了未来发展的必然。

(三)多部门协调需要构建金融审计大格局系统联

基于金融业的复杂性及本身地位的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体系由政府监管为主导、金融机构内部控制为依托、行业自律为辅助和社会监督为补充、国家审计为最终监督,这种五位一体的局面让金融审计工作涉及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财税等多部门,在协调方面对地位、能力和技巧等有极强的要求。这些需要构建金融审计大格局以系统、全面的姿态统筹协调,协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实现金融业的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四)财政风险向金融风险的蔓延需要构建金融审计大格局接驳防范

基于国家财政和金融业的天然联系,二者的风险是随时可以互相转化甚至共享的。国家财政领域的国债风险、财政周转金风险、地方债务风险等都容易引发金融风险。最近几年,随着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的构建和完善,财政方面的部分风险以风险转移的态势进入金融领域,加剧了这种财政风险向金融风险转化的范围和规模。对此,唯有构建与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类同的金融审计大格局,二者之间实现无缝接驳,才能彻底堵死财政风险向金融风险转化的路径。

三、构建金融系统财政审计大格局的初步设想

站在如今金融审计的现实平台上,在持续完善金融监管体系的同时需要从多个方面出发,构建全新的金融审计大格局。对此,笔者有如下几方面设想:

(一)建立权威机构,作为金融审计大格局的终极权属载体及协调者

与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一样,金融审计大格局同样是全国一盘棋的系统态势。然而,与国家财政系统的层级性、健全性及秩序性不同,银行金融机构、非银行金融机构、非货币金融机构的分布比较零散,管辖方面的关系错综复杂,是构建金融审计大格局的主要障碍。对此,笔者认为可在国务院领导下成立一个专门的机构负责协调国家审计机关、金融监管机构、中央银行、各金融机构、相关财政机关及相关监管部门,通过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不定期地就一些重大问题进行协商。

(二)建章定制,构建金融审计大格局的基本框架

确定专门机构以后,可由该机构协调国家审计机关、金融监管机构、中央银行、各金融机构、相关财政机关及相关监管部门的管理层及审计人员,以宏观性、行业性或系统性的金融风险为主要关照对象,开展系统调研,召开系列研讨会议,厘定相关机构协调、金融审计计划体系构建、审计模式开发、风险预警体系建设、跨单位及领域的审计项目协调、审计质量监督体系等方面的规章制度,从整体上确定金融审计大格局的基本框架,构建国家金融审计与金融监管协作框架,理清国家金融审计的工作边界,依法对各种金融机构进行系统性风险审计和对监管机构的工作绩效进行系统监督和确认,全方位地为金融审计大格局作用的发挥奠定基础。

(三)借助科学和网络信息力量,构建宏观共享的审计信息资源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