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固定资产采购审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管理制度不健全
部分企业对制度的执行没有切实的保障,使得去也固定资产的管理不规范,严重的甚至会发生资产盘亏、流失等现象。企业如果不能对资产进行定期的盘点,资产不能按计划来采购,资产台账得不到建立,调拨手续得不到完善。以至于资产的修理、维护、报废没有确切的规章制度可循,管理中的问题得不到及时的发现,就容易滋生腐败现象。对资产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如果没有责任追究制度,就会使固定资产的管理长期混乱,影响企业的整体效益。
(二)缺乏清查盘点
由于传统体制的影响,很多企业较为重视固定资产的使用,而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控制工作比较忽视,没有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清查和盘点的制度。有一部分企业对清点对账的工作长期缺乏,没有有力的监管措施,账面资产与实物无法对应,有物无账、有账无物的情况都比较多。而且某些闲置的资产得不到充分的挖掘和利用,不能发挥固定资产的最大效益。
(三)缺乏科学的核算机制
对固定资产的日常核算,主要体现在按月进行计提折扣之上,其核算方法一般采用的是直线核算法。这种方法对于一些已经发展的较为成熟的企业来说,具有简单明确、易操作的优点,然而对某些刚刚兴起的高新技术企业而言,这种方法无法把该企业固定资产运行的成本和现状准确的反映出来。因为高新技术企业在初期投入的资产较多,其技术和设备的更新换代比较快,使用传统的直线核算法来进行计提折旧会出现很多弊端。
(四)内部审计和监督力度不够
有效的审计和监督机制,可以保证企业固定资产的完整和良好运行,使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各项制度运行的更加有效,以保障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然而目前有很多企业没有重视企业内部的监督审计工作,缺乏健全的内部监督审计机构。其审计缺乏执行的力度,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得不到保障,其审计人员也存在着业务水平较低的情况,对固定资产的监督审计工作的进行无法保证。
加强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办法
(一)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1.采购审批制度。企业在采购一般资产时,要依据共开招标的采购制度来实施,采购大型设备还需要应用采购论证制度在购买之前,设备的使用部门应该进行当地市场的调研工作,测算本量利,然后对固定资产的管理者提交可行性的报告,管理领导小组应该对其进行认真的研究,从性能、效益等各个方面对购买此大型设备的必要性、可行性等进行论证,尽量做到盲目采购的杜绝。
2.出入库验收制度。固定资产的管理部门应该进行固定资产的分类管理,配备人员实行专职管理,责任到人。还应该建立固定资产的保管账,对出入库单制度要严格执行,对资产的增减及时反映。财产的调入、购置等均要登记在入库单上,资产的领用、出借、调用都应经过相关领导的审批,凭借单据领取资产。对于资产的出入库,保管人员应及时登记在账目之上,一堆固定资产的变动情况进行反映。
3.日常维修维护管理制度。固定资产日常维修制度的建立,是企业进行设备经济管理工作的中心环节。企业应该建立健全的资产维修制度,以制度为根据进行日常的保养维护,把设备的修理和维护结合起来,利用好企业有限的财力人力物力,来对更多的设备做好修理维护。这样既能保证设备的运转正常,又可以减少修理的支出,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提高。
4.盘盈盘亏处理制度。有的企业由于其固定资产使用部门无专人保管,使得财产被当作废物丢弃或者流失,造成资产盘亏。有的企业在入账之时只把盘亏的固定资产入账,而在资产盘盈之后不入账,造成了收支结余的减少。因此企业应该制定明确的盘盈盘亏制度,出现资产的盘盈盘亏之后,应该对原因予以及时的查明,对不同的原因和情况作出针对性处理。
(二)注重折旧管理
固定资产的折旧是企业对固定资产进行更新改造的手段之一,固定资产的折旧手段较为多样化,有产量法、平均年限法、加速折旧法、工作小时法等方法。平均年限法是目前大多数企业所采取的折旧方法,其优点为核算简单,一目了然。然而对于一些有条件的企业,加速折旧法是一种很有效率的方法,使用加速折旧的方法,可以增加成本费用,起到税收挡板的作用。在固定资产投入使用的初期,其有较高的生产效率,应该多提些折扣,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以对固定资产的投资实现加速收回。固定资产使用了较长的时间之后,随着效率的降低,其产生的效益也减少,应该减少其固定资产折旧费。这样能够符合收入与成本实现配比的原则。
(三)强化清查力度
企业应该做到对固定资产的定时清查,至少做到每年盘点,确保账、物的相符,以便对资产的运营效果进行客观的分析。通过对资产的清查,来及时发现和填补管理工作中的漏洞,发现亏损和盈余等问题应该及时对原因进行查明,作出妥善处理并进行改进。在实际的工作中,因为企业的人手不足、资产分布面广、工作任务较为繁重等原因,对企业固定资产进行盘点的工作容易流于形式,这也是为什么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中违规现象得不到发现的原因。因此企业必须重视固定资产的盘点工作,领导应该对盘点工作参与指导,对各方面的关系进行协调,落实制度的要求,注意到细节。对过去遗留下来的问题进行清除和整改,保障固定资产的完整和安全,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益。
(四)加强审计和监控力度
审计工作为企业健康和持续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审计部门既要负责监督固定资产的清查、购置工作,还要负责对企业的固定资产进行审计,以提高资产营运的收益。做好对固定资产是否充分利用、有无账外资产、有无固定资产流失现象的审计工作。要切实解决企业的固定资产账实不符、保管不善、浪费闲置等问题。必要时,可以邀请第三方审计机构来进行审计工作。
一、境外项目物资管理审计概述
1.境外项目物资管理审计的含义
境外项目物资管理审计是指通过对境外项目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需设备、材料的采购、运输、保管、发放、合理使用、处置及财务核算一系列活动的计划、组织、控制等管理工作进行复核与鉴证,找出问题并给出解决问题的审计意见和建议,促进境外项目物资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2.境外项目物资管理审计的特点
(1)不同项目审计环境千差万别。境外项目所在国经济水平、社会环境、国际环境等状况均有较大不同,不同境外项目的业务类型、管理水平、员工素质、当地气候和工作语言也不一样。(2)审计链条长。石油企业境外项目多位于不发达或欠发达地区,大部分物资需要从国内购买,自主采购物资较少。境外项目物资管理审计涉及到从物资采购、报关发运、境外入关、入库、保管、出库使用和财务核算等全过程的审计。(3)审计方式与国内项目不同。因出入境管制等方面的原因,对境外项目进行物资管理审计不可能像国内项目那样同时对多个项目进行物资管理专项审计。
二、境外项目物资管理审计的原则和方法
1.境外项目物资管理审计的原则
一是因地制宜,要充分考虑到所在国的审计环境情况和会计准则的要求。二是内外结合,要同时考虑到国内和项目所在国的会计准则和物资管理制度规定。三是风险导向,以物资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风险作为重点审计对象。四是简化原则,因境外项目规模所限,不能按照国内物资管理的细化水平进行衡量。
2.境外项目物资管理审计方法
一是以物资管理制度的执行为主线。境外项目物资管理链条长,物资管理人员缺乏,物资管理制度的建立及执行情况好坏直接决定着项目物资管理水平。二是抓住物资管理风险点。既要考虑物资管理各个环节存在的风险,又要考虑境外项目的特有情况,如转移定价、当地法律规定及会计准则不同带来的风险。
三、境外项目物资管理审计的重点及具体措施
(一)审计重点
境外项目物资管理涉及从计划、采购到消耗、核算的整个过程。从物资管理风险的角度看,应重点关注内外账物资核算差异、到岸物资投资决策过程、物资计划执行过程、物料消耗过程、直采物资、库房管理、固定资产和递延资产管理、废旧物资处置等8个方面的合理性、合规性和合法性。
(二)境外项目物资管理审计的具体措施
境外项目物资管理有其自身的特点和管理原则,据物资管理风险角度归纳出境外项目物资管理审计的重点,围绕8个重点对境外项目物资管理审计进行分析和探索,以提高审计的效率和效果。
1.审计内外账物资核算差异合理性
因国内会计准则与项目所在国会计准则存在差异,境外项目一般会依据项目所在国法律和会计准则设置外账来对项目进行核算,同时,为了便于国内统一核算和管理,还会依据国内会计准则设置内账。国内外会计准则对原材料、固定资产、递延资产的认定往往存在差异,固定资产折旧、递延资产摊销年限的不同、境外项目税收筹划进行的转移定价等都会对内外账损益造成较大影响。内外账中物资管理核算差异的合理性是境外项目物资管理审计关注的重点。在实际审计过程中,应提前搜集国内和项目所在国会计准则相关规定,包括原材料、固定资产、递延资产认定的相关规定,固定资产折旧、递延资产摊销年限的相关规定,并对税收筹划中物资转移定价的合理性、合规性进行综合评价。
2.审计到岸物资的投资决策过程合规性
项目所在国法律对进口物资具有严格的规定,除了严格区分固定资产、递延资产、原材料并分类进行进口限制外,还对进口物资特别是进口设备的入关属性有严格规定。如有的国家规定进口石油设备必须以甲方的名义入关,并在一定年限内办理出关再入关手续;有的国家规定在当地注册的子公司才能对进口设备办理永久入关,当地注册的分公司只能办理临时入关,临时入关期限届满必须办理出关。在对境外项目进行物资管理审计时,应严格审核进口设备入关是否符合当地法律并评定相应的法律风险。在对某境外项目进口设备进行法律风险评定时发现,该项目在当地注册的是分公司,但该项目对主要设备办理了永久性入关,因相关设备永久性入关免关税。当地税务机关检查发现后给该项目开出巨额罚单,虽经交流沟通减免部分罚款,但仍给项目带来了较大损失。
3.审计物资采购计划执行过程合规性
境外项目的物资采购中因未按计划实施采购产生许多问题。在审计物资采购计划执行情况时,要特别关注采购单项是否严格控制在计划范围内;直采物资是否经过国内物资管理部门审批;直采物资中是否存在未经计划部门审批直接采购的固定资产、递延资产项目等相关内容。往年在对某境外项目物资计划执行情况进行审计时发现,该项目年初下达计划从国内采购的一批物资已到库、部分已消耗,但未入库也未进行账务处理。究其原因,主要是国内物资采购部门内部各岗位之间以及物资采购部门与境外项目之间沟通不畅,内部单据尚未到达项目。审计组提出建议:国内物资采购部门与境外项目沟通渠道应保持双向畅通,在办理物资出关手续后,及时将关单明细以电子形式传递到境外项目,境外项目在收到物资实物和报关单后及时反馈。
4.审计物料消耗过程的真实性
物资消耗情况审计是境外物资管理审计的重点,物资消耗的核算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境外项目的损益是否真实。审计过程中应主要关注核算方法是否正确,账面核销数量与物资盘点表数量是否一致。在对某境外项目物资消耗情况审计时发现,该项目财务对账面物资进行分期摊销,年底根据库存再一次性调整。究其原因,主要是该项目未配备专门的库管员,物资盘点工作由作业经理完成,因为施工的原因,作业经理不能按时提供盘点数据,财务人员因此采用了分期摊销账面物资余额的方法。审计组提出建议:应严格按照物资实际消耗来核算物资成本,每月作业经理可根据施工情况估算物资消耗,但应保证至少每个季度对物资消耗情况进行盘点核实并进行账务调整。
5.审计直采物资采购过程的合规性
因项目急需、所在国能够采购所需物资且价格合理的情况下,公司允许项目部在当地直接采购。在对直采物资进行审计时应重点关注:是否经过计划审批,采购过程是否合理,是否存在通过直采变相购买固定资产的情况。对某境外项目审计发现,该项目2009年从当地自购空调43台,活动板房7间,均一次性计入材料成本。究其原因,主要是该项目为了核算简便,绕过公司计划部门审批,直接从当地采购,严重违反了公司直采物资相关规定。审计组提出建议:空调和活动板房属于固定资产和递延资产,要按照相关核算办法分别对空调和活动板房进行账务调整,并登入台账,按期折旧、摊销,做好实物管理,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6.审计库房管理的合规性
库房管理是境外项目物资管理的重点也是难点。因各境外项目基本情况、工作语言、材料管理员素质等情况各不相同,面临的问题也不同。库房管理情况审计应该重点关注物资台账的建立及更新情况,台账与实际是否相符,物资盘点情况及盘盈、盘亏的处置等。在对某境外项目的审计中发现,该项目存在未定期盘库、台账不全、未区分固定资产和原材料、账账不符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唯一的外籍材料员因语言障碍无法独立开展库房管理工作,物资管理水平不高。审计组提出建议:实现库房管理人员和设备的专业化,库房管理信息化。在人员上,国内派出专业人员到境外项目进行培训和工作指导,帮助盘库建账。在设备上,推行境内外一体化、多语种的物资管理系统,实行条形码管理,消除因语言障碍带来的工作不便。在管理方法上,实行标准化,并向精细化和可视化方向迈进。
7.审计固定资产、递延资产管理的合理性、合规性
固定资产和递延资产是境外项目物资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固定资产、递延资产与原材料核算方式不同,错误的归类将直接影响到项目的损益。在对境外项目进行物资管理审计时,应主要关注固定资产、递延资产的台账建立情况和实物管理情况,是否按期计提折旧、摊销,库房管理上是否将原材料、固定资产、递延资产区分开来。在对某境外项目的审计中发现,该项目未区分固定资产、递延资产与原材料,统一按照原材料进行核算与管理。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项目材料管理水平不高,未能明确区分固定资产、递延资产与原材料。审计组提出建议:对现有库存进行清查盘点,将固定资产、递延资产和原材料分别归类并进行台账登记,同时进行账务调整。
8.审计废旧物资处置的合规性
境外项目同样会产生报废资产、废弃原材料等废旧物资。对废旧物资的审计应主要关注废旧物资的处置是否合规。在对某境外项目的审计中发现,该项目存在2台报废的皮卡车,其中1台已达到报废年限,但尚可使用,另1台已经完全废弃。2台车一直放在车库,占用车库,未处置。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以前年度境外项目涉及到废旧物质处置的情况较少,现在境外项目尚未开始对废旧物资实施处置。审计组提出建议:境外项目应该按照集团公司废旧物资管理办法,认真进行废旧物资的计划申请和处置。
四、结语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固定资产管理 问题
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是指归国家所有的一种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按《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制度规则》的规定,一般设备单价在500元以上,专用设备在800元以上(含500元和800元)列为固定资产,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是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也作为固定资产进行核算与管理。我国目前对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仍坚持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的原则,实行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监管、单位占有和使用的管理体制。长期以来,人们更偏重于对经营性固定资产的管理,而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巨额固定资产却疏于监管,导致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漏洞百出、浪费现象严重。
一、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固定资产管理责任不明确,相关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目前,在日常的财务管理中,多数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只注重单位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专项经费等方面的支出管理,而往往疏忽于固定资产的管理,许多单位固定资产无专人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和规定也不健全,对于一些固定资产增减变动,只在会计账面上做出反映,缺少实物登记账,固定资产的领用也没有完备的手续、记录,从而造成固定资产流失、浪费现象屡屡发生。
2、固定资产的短缺与闲置并存现象严重。一直以来,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购置主要靠财政拨款,一些单位对固定资产购置的财政预算编制不重视,只重视购置经费,缺乏对固定资产更新和购置的计划性,盲目采购,往往只从本部门需要出发,各单位、部门之间缺少整合机制,固定资产缺乏合理流动和调配。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购置由少数分管部门领导做出决定,权力过于集中,一些金额较大的固定资产购置也没有经过各单位、各部门共同研究、不经过集体决策,所以导致购置行为不透明、随意性强,固定资产的利用率低。
3、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监督机制不健全。一方面行政事业单位大多没有设立专门的固定资产管理部门,而是由办公室、后勤部门、财务部门等职能部门兼管。在编制购置固定资产预算时,各部门都积极争取。财政按预算拨款后,各支出部门自行安排资金的使用,没有严密的购置监督,在购置固定资产时难免个人因素起决定作用,购置决策不透明,因此出现了权钱交易、人情交易。这种内控机制的缺陷,必将导致购置的固定资产质量没有保障,出现问题各部门又互相推诿,谁也不承担责任。另一方面对设备的性能、技术参数等专业知识就更是知之甚少,对固定资产是否全部到位,性能指标是否达标,是否能满足工作需要等无从提出意见供领导决策。
4、固定资产增减变化不严格履行程序,超标准配置固定资产现象普遍存在。许多行政事业单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购置固定资产时不严格执行政府采购程序,而是想方设法自行采购。自行采购就难免伴随着攀比心理,不考虑现实的需求情况, 盲目追求“高精尖”。物有所值、物尽其用的意识不强,随意提高固定资产配置标准屡见不鲜。另外固定资产毁损、报废、调拨、变卖、转让时,不按财务规定及时向主管部门或同级财政、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报告,并履行审批手续,存在随意出售、转让、核销现象,且处置金额也相当大。
5、固定资产外部监管、审计不严格,尽管我国《刑法》明确规定国有资产流失有罪,要给责任人刑事处罚的法律条文,但是固定资产流失一直很严重,绝大多数单位领导很少受到应有的处罚。
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具体措施
1、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明确固定资产管理职责。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按其自然属性、用途和管理要求一般可分为房屋和建筑物、专用设备、一般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其他固定资产几类。同时固定资产具有金额较大、种类繁多、使用地点分散等特点。针对固定资产这些特点,行政事业单位首先应将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化,做到有“法”可依。行政事业单位应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的规章制度,用制度去约束和规范行为。其次,严格按照财务制度规定的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原则,从固定资产购置、预算审核、保管等均要由不同人员分工协作,层层把关,物物到人。第三,将购置固定资产进行编号、建立固定资产卡片,卡片上列明编号、名称、原值、使用年限、存放地点、调动记录等内容,建立完备固定资产明细账簿,只要日常涉及固定资产调入、调出、都要办理验收交接手续。第四、要定期、不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实物盘点,并及时与财务部门对账,以确保账账、账卡、账实相符,使固定资产的安全、完整得到充分保障。最后,要责任清晰、奖惩严明。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必须权责明确,各司其职。行政事业单位应建立永久可追溯的台账制度,使不正当行为无所遁形。对违法人员给予严惩,对有功人员予以重任。
2、严格控制固定资产购置,整合固定资产资源。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应会同财务部门根据固定资产的存量以及每年部门预算情况,提出拟新购固定资产的品目、数量和金额的固定资产购置计划,经单位领导集体研究以及相关财政部门审核批准后,方可采购,并严格按照财务制度规定,对应当列入政府采购的固定资产,必须按政府采购流程采购。此外财政部门和本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人员都要对本单位长期闲置、低效运转或者超标准配置的情况有所掌握,必要时可在各部门之间进行合理调配,从而避免固定资产重置与闲置现象发生。
3、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内部审计力度,以确保固定资产充分利用。加强内部审计监督,完善单位内部控制结构在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要发挥内部审计作用。首先要提高内部审计地位,保证其独立于其它职能部门,以确保其独立性和权威性;其次要建立严密、完善的控制体系。第三是内部审计不仅要对固定资产的会计账目进行审计,还要看固定资产是否闲置浪费、利用率低下,是否有账外固定资产以及固定资产被非法侵占、有无流失现象,从而达到保护国家财产的安全与完整。
4、建立、健全固定资产购置、处置与维修保养制度。首先,固定资产采购要注重分析和可行性研究,并由专人负责采购,以保证采购安全。其次,固定资产的处置,包括固定资产调出、报废、出售等,均要按照我国财务制度、财政部门的相关规定,申请报批程序。第三,固定资产应有严密的维护保养制度,以防止其因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而遭到损失,并应建立日常维护和定期检修制度,以延长其使用寿命。
5、将政府监督、社会监督和单位内部控制有机结合。政府监督、社会监督和单位内部控制三者之间是相互补充、相互制约的关系。单位内部控制是基础,社会监督是中介,政府监督是保障。三者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做到相互结合,相互协调,紧密配合,以提高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监管效果。此外要建立案件移送制度,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固定资产违规操作,或因工作失职而造成固定资产丢失、被盗、损坏的,要根据情节给予必要的经济处罚、行政处罚,造成重大损失的、触犯刑律的, 应当按规定程序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决不姑息。
6、加强行政事业单位领导法律意识,提高财务人员和固定资产管理人员专业素养。国家相关监督管理部门应定期、不定期对行政事业单位领导进行国资法规政策的学习培训,要让单位领导充分认识到固定资产是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行政事业单位依法行使管理职能的物质基础。同时要对财务人员和固定资产管理人员进行专项业务培训,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素养,从而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确保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保值增值。
参考文献:
[1]李海波,刘学华.行政事业会计[M].立信会计出版社,2003
摘 要 内部控制是行政事业单位的重要管理方式,但目前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得不到充分重视,缺乏约束力,重大决策过于随意。本文从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的现状分析着手,对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提出具体的对策。
关键词 行政事业单位 内部控制 现状 建议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概要
内部控制是行政事业单位经营和管理活动有序进行的重要保证和对人财物有效监管的系列活动。近年来,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但部分单位仍存在内控制度设计不完善、执行不到位、监督走过场等诸多问题。“得控则强,失控则弱,无控则乱。”加强内部控制势在必行。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和企业的内部控制还是存在一定的区别的。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主要体现在对资金、固定资产和采购等方面的有效管理。所以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的设置应以财务为核心,采取有力措施对预算的编制、资金往来、固定资产管理和政府采购进行有效的控制。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现状
1.内部控制环境薄弱,内控意识不强
行政事业单位是“不以经营为目的”的法人主体,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费由财政部门来拨付,只要经费支出在财政预算的合理范围之内,就可随意支出,财务管理意识不够,财务人员业务水平欠缺,造成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与执行的不足。内部控制环境的薄弱,造成很多人不了解内部控制制度,也不知道该如何遵守制度规定。很多人认为内部控制是财务部门的职责,其他部门没有必要了解和遵守。这给一些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留下了隐患。
2.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流于形式
新《会计法》及《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均对内部控制作了具体的相关规定。但多数行政事业单位未制定系统的内控制度;有些行政事业单位制定的内控制度过于粗放,未体现内部控制的严谨性;还有些单位即使制定了内控制度,也是形同虚设,流于形式;有的单位甚至认为财务预算就是内部控制;这些都大大地阻碍了内部控制的发展。一个单位没有严谨的内部控制制度和管理措施,就会为会计人员和单位领导的行为发生埋下隐患。
3.资产不实,流失严重
随着行政事业单位办公条件的不断改善,办公设备不断购置,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总量不断增加。但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对固定资产管理意识淡薄,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缺乏责任心,监督不到位。在固定资产管理上没有明确的管理办法,造成固定资产不真实,账实不符。有的是购置固定资产不及时入账,该按固定资产管理的未按固定资产管理;固定资产和低值易耗品没有进行细化;未建立固定资产明细分类账;固定资产报废、出售、转让时未按规定进行报批手续;固定资产的所有权与使用权管理混乱。
4.内部控制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相对稳定,部分财务人员年龄老化,对知识的更新不及时,不重视持续学习、满于现状,对各种国家新出台的财务制度了解和学习不够,缺乏对违反财经法规行为的辨别能力,从而导致工作中出现漏洞。财务人员的素质提高不上去已经成为阻碍内部控制制度落实的瓶颈。
5.财务监督和内部审计的力度不够
内部审计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大多数的行政事业单位没有内部审计部门和职能,有的单位即使有负责内部审计的部门和人员往往也是财务部门和财务人员,严重制约了内部审计的职能发挥和发展。不完善的内部审计监督机制构成了不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审计监督是内控制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必须加强财务监督和内部审计的职能。
三、完善内部控制的建议
1.增强内部控制的意识,防范内部控制的风险
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基础是行政事业单位领导的足够重视和工作人员的充分认识,这就需要加强单位各个层级的人员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规定进行学习和掌握,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培训,强化单位领导对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起责任。同时每个具体的工作部门的相关规定要认真落实,每个工作人员的具体职责要明确,从而达到真正地增强内部控制的意识。加强内部审计和纪检监察等部门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发挥监督检查的职能。
2.建立健全相关内部控制的制度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是规范内部控制活动的基础。主要包括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预算的控制。细化部门预算是加强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财务部门编制预算时应细致,细化到具体项目。财务部门应当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单位各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对预算执行中的异常情况进行重点分析判断,并及时反馈给各相关部门,提请相关部门及时纠正偏差。二是不相容岗位的分离。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应当相互分离。重大经济活动的决策应当由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不能由一个人决策。有些不相容的岗位一定要进行分离,绝不能由一个人来负责。比如:请购与审批、询价与确定供应商、采购合同的签订与审定、采购与验收、采购验收与相关会计记录、付款审批与付款执行。在上述环节都需要严格分离。不得由同一个部门或同一个人办理采购与付款业务的全过程,政府采购应当会同监察部门、内审部门共同完成。三是固定资产的控制。单位应建立资产管理制度和定期清查盘点。
行政事业单位应加强内部控制的考核,建立岗位责任制。对每一个岗位都应当制定相应的岗位责任制,明确责任与权限、奖惩的关系,以便于充分调动财务人员的积极性。
3.加强资产管理,加强政府采购管理
加强资产管理,首先应健全和完善资产管理制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变动频繁,要加大管理力度,重视内部管理,严格执行管理制度,按规定建账设卡,定期盘点。资产内部控制的关键点是实物资产的验收入库、领用、保管及处置。要注意不相容职务的分离。
其次是改变固定资产处理方法。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均不计提折旧,在财务报表上只反映固定资产的原值,看不出固定资产的净值。时间越长,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背离的越大,形成资产总量的虚增。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可采取虚拟折旧的方法,按原值和预计使用年限计提折旧,定期上报明细表,以便真实反映固定资产净值,利于成本核算。
最后,应加强固定资产政府采购的管理。政府采购应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效益的原则。采购业务要做到阳光操作,采购内容公开、评标办法公开。政府采购应成立工作小组,纪检监察部门作为成员要参与,要有采购计划、采购询价、采购验收、财务结算等档案。采购经办人员和采购合同的审核、固定资产的验收人员要严格分离。
4.提高内部控制人员素质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的好坏由每一位内部控制人员决定。因此要求每一位内部控制人员要具备综合素质,要对内部控制的环节及相关制度规定有所掌握。财务人员的素质是内部控制制度执行好坏的关键因素。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素质普遍不高,这就需要加强对财务人员的业务基本能力的培训、继续教育,不断学习新的财务规章制度,提升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职业素养,以满足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还应严格执行持证上岗制度,会计人员必须取得相应的执业资格,注重财务人员的业务考核,通过考试来强化其理论知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5.充分发挥财务监督和内部审计的职能
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应发挥财务监督的职能,是内部控制工作的主要监督部门,在工作中发现问题要及时制止改正。同时,行政事业单位的监察部门和内部审计部门应同财务部门多配合,发挥监督审查的职能。内部审计部门要从财务部门中分离出来,内部审计人员要从财务人员中分离出来,保证其独立性。内部审计部门除了对各部门进行日常的财务监督,也要对各部门的内部控制制度作出客观的评价,以提高各部门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从而使内部控制制度更好的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马莉.事业单位财务内控制度的建立与健全.现代经济信息.2011(10).
[2]蔡江.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问题分析及对策.财税论坛.2011(11).
关键词:高职院校;固定资产;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1-0-01
随着国家示范性院校和骨干院校的建设,我国高职院校在近几年得到了飞速发展。国家对高职教育业也越来越重视,对其投入力度加大,高职院校的资产逐年增多,尤其是教学仪器设备,高职院校的固定资产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高职院校固定资产的一般设备是指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800元以上,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能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包括房屋和建筑物、专用设备、一般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其他固定资产等。 单位价值虽然不足规定标准,但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资产,应当作为固定资产核算。
一、高职院校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资产管理意识淡薄。由于大部分高职院校属于公办院校,属于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固定资产主要由财政性资金形成,资金来源的无偿性从而导致部分单位的负责人存在 “重财轻物”、“重买轻管”、“重使用轻维护”的意识。购入固定资产后,各部门在固定资产管理上基本是谁购建谁拥有,谁拥有谁使用,对资产的日常管理重视不够,维护不当,没有及时对资产进行保养、维修,丢失挪用,资产使用效能低,资产流失现象严重。
2.资产管理制度执行不力。多数的高职院校重视资产管理制度建设,但制度缺乏可操作性,往往流于形式,用于应付上级检查,导致固定资产日常管理基础工作薄弱。因竣工未验收、工程决算未审核等环节滞后,以至于部分房屋建筑物完工多年,还没有入账,或是建筑物拆除后,账务未及时核销,依旧长期挂账,导致致固定资产的账实严重不符。有的资产由多人使用,却无专人负责;有的购入时没有办理登记手续或没有建立丢失赔偿制度,以至于发生重大的损失、流失也无法追究和无人追究,责任无法落实。部门合并或撤、人员异动、资产内部转移都没有办理变更手续,账目混乱。有的单位长期未对固定资产进行清查和盘点,结果造成固定资产家底不清,账实不符。
3.资产管理体制不健全。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固定资产管理采用账物分管、归口管理方式,财务部门负责账务管理,图书资料由图书馆管理,科研教学设备由各系部管理,办公设备、家具用品由后勤部门管理,房产、土地由基建部门管理。各职能部门归属不同领导及不同的主管部门,财务部门根据财政部和教育部的6大类进行固定资产分类,资产管理部门被财政部门要求按11类进行组织清查和上报资产决算报表,出现多头统计、口径不一致的状况。长期以来,部门间缺乏沟通和协调,各自为政,一旦发生问题,各部门对固定资产管理互相推诿,相互扯皮。职责不清,直接导致高职院校固定资产管理效能低。
4.预算和计划管理约束力不够。在购置固定时,高职院校的使用部门从局部利益出发,追求“小而全”,人为扩大固定资产的预算范围和编制,再加上预算控制执行不够严密,在单位内部控制审计监督乏力情况下,使其固定资产采购比较随意,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盲目采购、重复购置,攀比购置等现象。尽管财政部门在高职院校固定资产采购中执行了政府采购招标实施管理办法,但实际上,由于政府采购招标中心的采购与各个单位的资产管理相脱节,政府采购部门对各高职院校的约束力不够,在审查各单位固定资产采购预算的合理性方面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控制。
5.内部监督力度不大。高职院校里有许多没有建内部审计部门,要么内部审计隶属纪检部门,独立性不强。审计部门注重学校流动资金收支监督,忽视对固定资产设备购置、使用、分配、保值、评估、清产核资、处置全过的监督,造成了固定资产管理失控,不能充分发挥固定资产的实效。
二、加强高职院校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
1.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制度。当前,高职院校固定资产管理存在诸多问题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操作性强的资产管理制度。高职院校必须按照有关规定,结合各单位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固定资产购置、验收、保管、使用、维护以及报废、出售等管理制度,加强固定资产日常管理,遵循财政部颁布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和有关国家规定,建立固定资产总账、明细账,填制固定资产卡片,粘贴条码标签等。如实登记固定资产购建的时间、原值,数量、使用部门、保管人等信息,建立详实的实物档案,全面反映固定资产存量状况。按月核对财务部门登记的新增资产并进行确认。当人员调动,部门调整,资产内部调剂时,应办理固定资产移交手续。进行定期清查,随机抽查及专项清查,以查实固定资产的实有数与账面结存数是否相符,固定资产的保管、使用、维修等情况是否正常。对于账实不符的,盘盈盘亏的,应逐个检查分析,并将清查结果和分析结果及时上报给单位资产管理部门和领导层,提出处理意见和措施,上报授权部门批准后进行处理。把资产的真实完整和保值增值作为监管的重点,逐步实现固定资产管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2.建立科学的固定资产管理体系。设立专门的资产管理机构,负责全院的固定资产的统一管理,包括实物管理、产权管理和效益管理。按照“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原则,建立科学的固定资产管理体系。明确单位负责人对单位的固定资产产权享有最高的决策权并承担最终的责任,建立相应的固定资产管理问责制,实现固定资产单位负责人负责制。在固定资产的管理使用上,坚持谁使用,谁管理的原则,明确单位负责人,资产管理员、资产使用者的职责范围。高职院校内部建立进合理、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考核机制,将资产管理工作的成效作为评定指标之一,以此明确各岗位职责,激发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有关政府部门对该单位的资产管理成效,结合单位领导的年终考核成绩,实施绩效考核制度,进一步提高单位领导对固定资产的重视和认识,保证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3.健全资产与预算相结合机制。高职院校固定资产管理与预算结合是深化财政改革要求,也是管理好固定资产的最好途径之一。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的结合,就是资产预算和经费预算相结合。在摸清家底后,财务部门在编制年度预算过程中,应对固定资产预算做全盘考虑。在使用部门提出资产购置计划后,财务部门可联合资产管理部门及审计部门对该各部门提出的计划进行论证和确定。具体的操作是:⑴对各部门提出的计划中抽查一些仪器设备,如果是用于教学的,检查部门申报的仪器设备是否有教学任务,开课情况以及仪器设备的申购数量和具体参数指标;如果是用于科研的,检查是否提供了该设备在将来的开展或申报的课题中利用率和重要性,是否有助于本专业、本学科建设长期发展战略。⑵结合申请部门现使用的仪器设备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同类型的设备使用率、大型设备共享性、完成以前年度教学情况等指标。财务部门根据评价指标再审批资产购置预算。未按时提出资产申购计划的,财务部门不予考虑经费预算。从资金来源上控制,财务部门通过加强资产购置的预算管理,能有效避免资产重复购置现象发生。
4.实施信息化管理。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手段,搭建校园网或OA办公自动化的网络信息平台,利用全面清查后的基础数据,建立固定资产的信息数据库,实现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数据的信息共享。通过网络信息平台,及时登记和变更固定资产的情况,减少重复工作量,缩短数据处理周期,提高管理效率。其次,通过网络化管理,实现固定资产全方位、动态监控,使每一件固定资产都能做到来源清,去向明,提高管理的时效性和透明度,有效地杜绝流失现象。实时查询资产基本数据,避免重复购置,盘活存量资产,及时调整固定资产配置并进行优化,促进闲置资产的有效利用,提高固定资产使用率。
5.加强内部审计的对资产管理的监管。应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对固定资产管理中的作用,加强对固定资产购置预算的审计,实行事前监督。加强对固定资产购置、使用、处置等全过程审计监督,实施全过程、全方面监控。对学院的固定资产管理内部制度进行审查和评估,督促资产管理机构完善内控制度,保证固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益。
三、结束语
总之,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及高职教育迅猛发展,对高职院校固定资产的管理方法也提出了新要求,我们要转变观念,健全机制,创新手段,才能使固定资产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充分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保障固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稳健促进高职院校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霞.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