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氯酸的化学性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知识内容分析
氯元素是一种典型的化学性质活泼的主族元素,也是生活中一种很常见、化工生产中很重要的元素,了解氯元素的性质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探讨卤族元素的性质,从而与其他系列元素性质比较来归纳元素周期律,关于氯气的性质本节教材的内容包括三部分:(1)氯气的物理性质;(2)化学性质[氯气与非金属(氢气)、金属(钠、铁、铜)、水、碱的反应];(3)氯离子的检验。在氯气的化学性质中,重点讨论了氯气与水的反应以及氯气与碱的反应,同时重点探究氯气与水反应的产物以及次氯酸的漂白作用。
2.学生分析
高二学生已经上过一年的信息技术课和化学实验课,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能力,同时在计算机操作技能和信息素养方面已经具备进行网络自主探究的能力。在该教学过程设计中,学生自行阅读指定的网页内容,也可以自行查找相关网络信息,通过“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式学习,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然后对知识进行梳理,从而获取知识。
3.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
利用网络环境下的探究式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获取知识或信息,对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终身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由于网络能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图文并茂、形声兼备的学习信息资源,学生可以从网络中获得的学习资源不仅数量大,而且还是多视野、多层次、多形态的。与传统教学中以教师或几本教材和参考书为仅有的信息源相比,学生有了很大的、自由的选择空间。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氯气的物理性质
(2)化学性质[氯气与非金属(氢气)、金属(钠、铁、铜)、水、碱的反应]
(3)氯离子的检验
2.过程方法
利用网络多媒体图文并茂、形声兼备的学习信息资源,采用实验探究、合作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获取知识或信息。
3.情感与态度
通过实验探究,归纳结论,学生体会科学探究艰辛和喜悦的过程中,树立不畏艰难的科学探究精神,并同时加强环保意识,强化团队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氯气、氯水的化学性质、氯离子的检验方法
难点:氯水的性质及漂白原理;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方法
网络多媒体资源、实验探究、分组讨论、归纳总结
五、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
情景导入:观看视频印度孟买发生氯气泄漏事故
过度:今天我们就来讨论这种特殊的气体
(一)学习目标展示
1.氯气的物理性质
2.化学性质[金属(钠、铜、铁)、氯气与非金属(氢气)、水的反应]
(二)阅读教材
学生按以下问题阅读课本:
1.氯气的发现过程?
2.氯原子的结构示意简图?
3.根据氯原子的结构说明氯在自然界为什么不能以游离态形式存在?
提问、板书:一、氯的原子结构
归纳:(略)
观看多媒体:打开晋中教育网资源库观看视频《氯气的物理性质》
提问、板书:二、氯气的物理性质
归纳:氯气是一种黄绿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有毒,易液化,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
过度:根据氯的原子结构,大家分析一下氯气的化学性质怎么样?下面我们来学习氯气的化学性质。
观看多媒体:
提出问题:1.氯气与钠的反应和氯气与铜及的反应的实验现象有哪些?
2.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打开晋中教育网资源库观看视频《氯气与金属钠的反应》《氯气与铜的反应》
演示实验:铁丝在氯气中的燃烧
提问、板书:三、氯气的化学性质
归纳:1.氯气与金属的反应(大多数金属都能在氯气中燃烧)
Cu+Cl2=CuCl2
2Na+Cl2=2NaCl
2Fe+3Cl2=2FeCl3
过度:氯气除了能与金属反应外还能与一些非金属反应。
观看多媒体:打开晋中教育网资源库观看视频《氯气与氢气的反应》
提出问题:1.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的现象是什么?写出反应的方程式?
2.通过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的实验,你对燃烧的条件和本质有什么新的认识?
板书:2.氯气与非金属的反应
归纳:Cl2+H2=2HCl
过度:打开自来水龙头,会闻到一股刺激性的气味,你想过这是什么原因吗?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84页,回答下列问题
1.氯气为什么能够杀菌消毒?
2.写出氯气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次氯酸有哪些性质?
提问、板书:四、氯气与水的反应
Cl2+H2O=HCl+HClO
实验探究、提出问题:
氯气和水反应后所得产物都是酸,若向石蕊试液中滴加少量氯水和较大量氯水比较,会有什么区别?
实验:向石蕊试液中滴加不同量的
氯水。
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归纳:
实验结果与预期结果不同,越滴加氯水,颜色越浅,说明氯水中存在具有漂白性的物质。
提出问题:
氯水中存在哪些物质?什么物质具有漂白性?如何验证?
分析归纳:
氯水中存在Cl2、H2O、HCl、HClO四种物质,其中H2O、HCl没有漂白性,Cl2和HClO最少有一种物质具有漂白性,干燥的氯气中不含有HClO,可以通过干燥的氯气与湿润的氯气是否具有漂白性进行比较。
探究实验:
将干燥的氯气依次通过干燥的有色布条和湿润的有色布条
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归纳:
干燥的有色布条没有退色而湿润的有色布条退色了,说明氯气没有漂白性,具有漂白性的是氯气与水反应的产物次氯酸。
思考、分析进行科学推测:
可能的原因:
日晒的过程中氯气挥发,浓度降低,毒性降低
日晒过程中发生了一定的化学反应,导致次氯酸发生反应,浓度降低
板书:2HClO=2HCl+O2
(三)练习
1.新制备的氯水显 黄绿 色,说明氯水中有 Cl2 分子存在。向氯水中滴加几滴AgNO3溶液,立即有 白色沉淀 生成,说明氯水中有 Cl- 存在,氯水光照后,黄绿色逐渐消失,并放出无色的 O2 气体,
生成该气体的化学方程式是 2HClO=2HCl+O2 。
2.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氯水 B.氯化氢 C.液氯 D.漂粉精 E.盐酸
3.下列物质中,不能使有色布条褪色
的是()
A.次氯酸钠溶液
B.次氯酸钙溶液
C.氯水
D.氯化钙溶液
4.判断下列说法正误(用√或×表示)
①红热的铁丝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棕色固体FeCl2(×)
②有氯气参加的化学反应,必须在溶液中进行(×)
③钠在氯气中燃烧生成白色固体NaCl(√)
④氯水的pH小于7(√)
⑤任何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都可以叫做燃烧(√)
⑥氯水能使有色布条褪色,所以氯气具有漂白性(×)
⑦氯水、氯气和盐酸中都含有氯元素,所以它们都呈黄绿色(×)
(四)小结
1.氯气是黄绿色有毒气体,可溶于水,比空气重。
2.氯气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能与金属、非金属、水等反应。
3.次氯酸是一种弱酸,具有较强的氧化性,有漂白性和消毒杀菌作用,见光易分解。
布置作业:课后习题1~4
六、教学反思
1.本课例遵循新课标的要求,紧密结合现实社会中的有关事件和生活中的相关情景,通过引发问题―阅读观察―实验探究―总结规律等教学过程,引起学生的好奇、困惑和矛盾,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形成探究问题的情境,促使学生积极思考、相互讨论、查阅资料、构思实验。
2.以氯气性质为主线,紧扣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通过实验形象生动地介绍了氯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让学生概括出本课时的相关知识,并使之条理化、系统化。
3.利用计算机辅助手段,扩充了常规
教学手段的容量,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
课题3 制取氧气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基础层目标: 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
2、理解分解反应,区别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3、知道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提高层目标: 1、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
2、知道催化剂是否参加化学反应
高水平层目标:1、思考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方法,总结选取发生装置的规律
2、初步建立“理论分析――实验设计――实验操作”的科学思路
重点、难点: 1、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
2、 催化剂、分解反应的概念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如何检验一瓶无色气体是氧气?
2、如何检验两瓶无色气体:氧气、空气?
3、如何鉴别三瓶无色气体:空气、氧气、氮气?
4、如何鉴别四瓶无色气体:空气、氧气、氮气、二氧化碳?
【课内探究】
(导入)上一节学习氧气性质时,我们已经知道氧气可以用二氧化锰和过氧化氢接触制取,具体的反应原理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
(板书)一、过氧化氢分解制氧气
(师)请同学们按照学案中的表格,利用桌上的实验器材,做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的实验,填好实验现象,并认真思考表格最后一栏中的问题。
(设问)二氧化锰在这个反应中到底起什么作用?
(实验2-5)与补充加热实验:
说明:1、补充加热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过氧化氢在没有二氧化锰的情况下自己能分解放出氧气,从而更清晰的认识到二氧化锰在该实验中的作用。
(学生分组实验,老师巡回指导)纠正同学们不正确的实验操作,参加个别小组的讨论,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
(师)好,大部分小组已经做完实验了,现在找几个小组起来说说他们组的实验现象和结论(最少三个小组),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进行补充说明。
(生)叙述实验现象和结论,其他组的同学进行补充。
(同学们一般都会得出二氧化锰不是反应物,并且加快了过氧化氢的分解速度)
(师)二氧化锰不是反应物,那它是干啥的?请同学们用2分钟阅读课本38页,回答下列问题。
(生)自主学习: 1.化学反应里,能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 和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做催化剂,又叫触媒。
2.催化作用:。
3.二氧化锰能做过氧化氢溶液分解的催化剂,过氧化氢溶液分解还可加入;由此可知一个反应的催化剂不止一种。
4.过氧化氢分解的文字表达式。
(师)好,现在找个同学说说他的答案
(生)说自主学习题答案
(师)纠正不正确的答案
(板书)过氧化氢 二氧化锰 水+氧气
(师精讲)在常温下,没有加入二氧化锰时,过氧化氢溶液分解放出氧气的速度很慢,加热时才较快速放出氧气,而在常温下加入二氧化锰后,过氧化氢溶液就能迅速产生氧气,可见二氧化锰起了一个加快化学反应速率的作用。化学上就把二氧化锰这样的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自己的化学性质和质量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催化剂。下面请同学们讨论以下4个问题
(生)小组讨论
讨论交流:
1.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只能是“加快”化学反应速度吗?
2.催化剂的特点:
3.为什么催化剂定义中只强调催化剂的“化学性质” 在化学反应前后不变,为什么不包括物理性质?
4.在写文字表达式时,催化剂写在反应条件上,你认为催化剂参加化学反应吗?(做出自己的猜想,可以课后去查资料,也可以去问老师)
(找几个同学起来说说讨论的结果,第四题留待课后)
(师精讲)催化剂概念中的
“一变”: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包括加快和减慢,像钢铁生锈、橡胶老化、食物的变质我们都愿意它们发生得越慢越好,如在使用油脂里加入一些催化剂防止酸败,这就是催化剂减慢化学反应速度的例子)
“两不变”:质量和化学性质(催化剂的物理性质可能发生变化,因为有很多化学反应是放出热量的,可能使催化剂在反应后改变状态,因此只是质量和化学性质一定不变)
(过渡)除了过氧化氢,实验室还可以用氯酸钾、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怎么制呢?
(板书)二、加热氯酸钾或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展示样品)观察氯酸钾、二氧化锰、高锰酸钾的颜色、状态并填在下面:
氯酸钾 二氧化锰高锰酸钾
(师演示)将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后放入小试管中加热,用带火星的小木条检验。
(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完成下列题目。
二氧化锰在反应中所起的作用是;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
(板书)氯酸钾 二氧化锰
氯化钾+氧气
(师)高锰酸钾放入小试管中加热,用带火星小木条检验。
(讲述)高锰酸钾具有杀菌消毒的作用,医院里常用作消毒剂,俗称“PP”粉,实验证明高锰酸钾受热可产生氧气,同时生成锰酸钾和二氧化锰。
(板书)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讨论)分析上述三个制取氧气的反应,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与化合反应有什么不同?
(讲述)化学上把这种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
(板书)三、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其他物质的反应,表示为:
AB A+B,特点是“一变多”
(师总结)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都是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
(课堂小结)学完本节课,你的收获?
(生总结)实验室制取氧气通常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和加热高锰酸钾或氯酸钾的方法。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催化剂,了解催化剂的概念和特点。通过对比化合反应又认识了分解反应。
巩固检测:
1.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是( )。
A.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B.使生成物质量增加
C.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D.减慢化学反应速率
2.实验室可用于制取氧气的药品( )
A.空气 B.过氧化氢或二氧化锰 C.高锰酸钾或过氧化氢 D.二氧化锰
3.下列有关催化剂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催化剂可以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度B.在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没有改变
C.在反应前后催化剂的化学性质没有改变 D.催化剂就是二氧化锰
4.下列反应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
5. 根据实验现象,补充结论
试管内药品 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情况 结论(是否有氧气放出)
5mL5%的过氧化氢 木条不复燃
5mL5%的过氧化氢+少量
水泥块 木条复燃
(1)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
(2)根据本实验能否确定水泥块是本实验的催化剂?说出你的理由。根据你对催化剂的理解,应该增加哪些实验?
【课后提升】
基 础 篇
1、 写出用过氧化氢溶液或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
2、下列反应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
A、二氧化硫 点燃 硫+氧气 B、石蜡+氧气 点燃 二氧化硫
C、氧化汞加热 氧气+汞 D、铁+氧气 点燃 四氧化三铁
3、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在过氧化氢溶液的分解反应中,二氧化锰起催化作用
B、氧气的化学性质很活泼,在常温下能与所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C、细铁丝在氧气里燃烧时,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D、用排水法可以收集不易溶于水的气体
4、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中,不需要使用的一组仪器是( )
A、烧杯、玻璃棒 B、大使管、集气瓶
C、酒精灯、铁架台 D、导管、单孔塞
5、下列有关催化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化学反应后其质量减小 B、在化学反应后其化学性质发生了变化
C、在化学反应后其质量增加 D、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提 高 篇
1.某同学取用一定量的过氧化氢溶液与一定量的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下列有关氧气的体积(V)、二氧化锰的质量(m)与时间(t)关系的图示中正确的是( )
2. 在实验室里,常采用分解 溶液或加热 的方法制取氧气,两个反应均属于 反应。在两个反应中,都接触到一种物质,它的名称叫做 。在前一个反应中,它是该反应的 ,在后一个反应中,它是该反应的 。
能 力 篇
1.将一种无味的液体A装入试管,用带火星的木条试验,无现象,而向其中加入少量黑色粉末B后,迅速产生气泡,生成了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C,使金属E红热并伸入盛有气体C、瓶底有少量液体D的集气瓶中,金属E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F。
①写出它们的名称
②黑色粉末B在A的分解反应中起 作用,是这个反应的 剂。
2、为了保证长时间潜航,在潜水艇里要装备氧气再生装置,有以下几种制氧的方法:①加热高锰酸钾;②常温下过氧化钠固体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
【关键词】化学实验教学 观察
在化学实验的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观察是教师、学生、实验内容三者交叉作用的动态发展过程,教师只有有效地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观察,学生的能力才会提高,实验的效果才会显著。
一、要指导学生有目的地对化学现象进行观察
观察不同于一般的感知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定向地获取信息的活动,观察的目的既要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而定,又要符合课程改革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是启发学生认识自己确定的实验目的和要求,指导学生如何观察、分清主次,从而增强学生观察的准确性和定向性,以获得全面的、正确的实验事实。初中学生在开始接触化学实验时,常常不知道应该观察什么,不能长时间地把视线集中于应该观察的方面,因此,首先必须使学生明确观察目的,要求边观察、边记录、边描述,通过综合处理最后得出结论。例如九年义务《化学》教材中,有两个与磷有关的演示实验,在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时,做磷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要强调让学生观察反应条件、反应现象和生成物的状态等;而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时,要向学生交代的是观察反应前后托盘天平上物质的总质量是否有变化,而不是去观察磷燃烧的现象。这样有目的地进行选择性观察,学生所观察到的现象是主要的、有价值的,这种围绕素质教育而展开的有的放矢的“定向观察” ,可培养学生在极短的时间里形成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二、要教给学生必要的观察方法
现代教育理念反对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而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化学实验最容易调动学生动手动脑,积极参与,但要避免动手的盲目性,防止发生意外事故,教师必须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1.顺序法。观察是一种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整个过程是有序的,只有按照顺序进行观察,学生对事物的反映才能具有一定的条理性、连惯性和整体性,才不至于遗漏某些局部细节,才能为有层次地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提供合理的依据。
一般说来,观察应按照“先整体,后局部,再整体”的步骤进行,化学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则应按照“反应前,反应中,反应后”的顺序进行。例如在进行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让学生进行观察的顺序是:反应前,硫粉用燃烧匙放在氧气中,不点燃,反应不发生;反应中,点燃的硫粉放在氧气瓶中,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反应后,闻到了一股刺激性气味。这样让学生按照顺序进行观察,就能使学生在大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化学现象。
2.对比法。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比较,可找出不同事物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性,区别事物的一般特征和个别特征,突出事物的主要特征,从而将学生的认识引向深入。例如:要让学生形成二氧化锰是氯酸钾受热分解制取氧气这一反应的催化剂这一概念,应该有计划地按顺序分别进行,形成对比:(1)单独给少量氯酸钾加热;(2)单独给少量二氧化锰加热;(3)给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加热。当单独加热氯酸钾到较高温度时,有少量氧气放出;单独给二氧化锰加热,没有氧气放出;往氯酸钾晶体里加入少量二氧化锰粉末(3:1)不需要加热到高温就有氧气迅速放出。学生通过以上三组实验进行对比,找出分解氯酸钾制取氧气的速度与分解温度的关系,进而通过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推断出受热不放出氧气的二氧化锰有使氯酸钾在较低温度下迅速放出氧气的作用,而二氧化锰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从而得出二氧化锰是氯酸钾分解这一反应的催化剂的重要结论。这样,通过学生自己的分析比较得出的结论、形成的概念,他们的记忆极为深刻。对学生素质的提高也极为有利。
3.特征列举法。让学生在观察时尽可能地列举出同一事物的不同特征,这是培养学生全面观察素质的重要方法。刚刚接触化学实验的学生最容易列举物质的颜色、状态两方面的特征,而忽视本质方面的特征,为了克服观察的这种局限性,我们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时,可适当通过发问,鼓励学生列举事物的各方面的特征,例如,在做向燃着的蜡烛的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的实验时,提醒学生全面观察,学生争相发言,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从倾倒中看到了二氧化碳能象倒水一样倒入烧杯中,从而理解了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又从倾倒过程中看到烧杯中两只蜡烛的火焰先后熄灭,从而掌握了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的化学性质;最后向烧杯中注入适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又掌握了二氧化碳的特性和鉴别二氧化碳的方法。教学实践证明,物质的性质,只有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通过实验,根据物质在反应时的特征逐条列举,才能记忆得牢、理解得透、掌握得好。
三、要注意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在观察的过程中,对化学现象的文字描述和文字书写的准确性,能反映一个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有些学生对做化学实验,一看就懂、一说就漏、一写就错,究其原因是没有把看、说、写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我曾问过学生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应该怎样闻气体的气味?这个学生抬头看了看我,用手在集气瓶口上方摇了摇,回答说:“就这样闻”。显然他知道了闻气体气味的方法,就是不能用化学语言表达出来,若用文字书写就更困难了,看来一个很简单的问题,要使学生真正掌握,还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加强“看、说、写”的综合训练。化学学科有它自己独特的理论、概念、名词术语和文字表达方式,在化学实验的教学中,在培养观察能力的同时,注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描述能力,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
摘 要:初中出现催化剂的时候,学生很难理解为何它不是反应物而是反应条件?教师习惯于直接给出催化剂概念并让学生记住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站在学生角度如何轻松理解催化剂和反应物的不同,通过与学生一起进行实验探究,使学生豁然开朗,收到意料之外的效果。
关键词:催化剂;反应物;实验探究
教有常法但教无定法。往往很多知识点的处理,我们已习惯用自己认为比较得心应手的方法,正因为如此,我们的“老”教师经常是复制粘贴,很难从自我感觉良好中解脱出来,很难去思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然而,随着学生多元认知要求和教学方式多样化的要求,我们应该批判性地接受经典,创造性地发展经验,挑战性地提升自我。
一、问题的提出:二氧化锰为何不是反应物?
初中学生刚接触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在学习了氧气性质的几个反应后,能够书写红磷、木炭、硫、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知道化学反应可以用“文字表达式”来表示反应物在什么条件下生成什么产物。但是当学习到氧气实验室制法时出现了催化剂概念,学生很纠结,为什么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二氧化锰生成氧气,但是二氧化锰却不写在箭头左边表示反应物呢?教师就习惯说它是催化剂,是反应条件,应写在箭头上方,不能写在箭头左边。学生只能听话地记住了,但心中始终忐忑,也没来得及多问,勉强纠结着。
二、问题的解决:二氧化锰在这里是催化剂
在今年的公开课上,我重新进行了设计,结果学生听得茅塞顿开,教师听得豁然开朗。
按照教材,先在常温下取5%的过氧化氢溶液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木条不复燃,说明常温下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很慢(或很难分解);紧接着向该溶液中加入少许MnO2,再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木条迅速复燃,说明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MnO2可以快速生成氧气。学生很自然地认为过氧化氢溶液和MnO2都是反应物。学生尝试着写出了多种表达式:①过氧化氢+水+二氧化锰水+氧气;②过氧化氢+二氧化锰水+氧气;③水+二氧化锰水+氧气等。只有少数预习过的学生写出了“过氧化氢MnO2水+氧气”。究竟该如何书写呢?如何判断反应物究竟是哪些物质?如何确定不是水与二氧化锰作用产生氧气呢?讨论后演示在水中加入二氧化锰观察并用带火星木条检验,说明水与二氧化锰不能产生氧气,从而排除了③。引导学生分析,作为反应物,发生了化学变化生成了新物质,“原料”的化学性质一定改变,随着反应的进行,“原料”质量会越来越少。那么在这个反应中二氧化锰在反应前后化学性质和质量是否改变呢?引出进一步探究:待上述反应停止后,再往试管中加入少量过氧化氢溶液,并用带火星木条检验,发现又产生大量气泡且木条立即复燃,说明二氧化锰还能加快该反应,重复这个实验,好像二氧化锰永远都用不完,说明二氧化锰在该反应中能加快反应的这个化学性质没有改变。如果把固体分离出来称量,结果质量也没有改变。这种物质改变了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这种物质就叫催化剂。很显然,它不能作为反应物写在左边,从而排除了②,而应是一种特殊的反应条件,写在箭头上方。由于生成物中有水,反应前的水相当于没有反应,所以排除①。至此,学生清楚了催化剂与反应物的区别,同时也强化了催化剂必须同时具备“一变两不变”的特点。
这篇关于2013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期中复习试卷的文章,是
1. 乒乓球被踩瘪后,放到热水中又会重新鼓起来。其原因是( ) A.球内气体中微粒体积增大 B.球内气体中微粒间空隙增大 C.球内气体中微粒质量增大 D.球内气体中微粒分解成更多微粒2. 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不合理的是( ) A.食物变质——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 B.汽油挥发——分子大小发生了变化C.热胀冷缩——分子间间隔改变 D.花香四溢——分子作扩散运动3.北京市严重缺水,我们要保护好水资源。下列做法中,可能会造成水污染的是( )A.生活污水经处理后排放B.禁止含磷洗涤剂的使用C.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 D.在水库周边兴建造纸厂4. 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发生海啸,灾民饮用水被严重污染,急需进行净化处理。下列净化水的单一操作中,净化程度的是( )A.蒸馏B.吸附沉淀C.过滤D.静置沉淀5、自来水厂净水过程示意图为:天然水沉降—过滤—吸附自来水,其中常用的絮凝剂是( ) A.氯气 B.活性炭 C.明矾 D.漂白粉6.2006年我国世界水日的宣传主题为“转变用水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使用已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下列用水行为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①将工业冷却水进行循环利用 ②用未经处理的工业污水灌溉农田 ③用洗菜、淘米的水浇花、冲厕所 ④用喷淋节水龙头代替用水较多的旧式龙头 ⑤用大量的水冲洗汽车代替人工擦洗(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⑤7. 用右图所示的装置进行电解水实验,有以下描述:①向水中加入少量硫酸,能使水电解产生气体的速度变大 ②甲、乙两试管内收集到的气体的体积比约为2:1 ③甲试管内产生的气体能燃烧 ④乙试管内产生的气体能使燃着的木条燃烧更旺以上描述中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③ C.①② D.①②③8. 净化水的方法有:①过滤②加明矾吸附沉降③蒸馏④消毒杀菌。要将混有泥沙的天然水净化成生活用的自来水,应选用的方法和顺序为 (A)①②③④ (B)②④①③ (C)②①④ (D)①③④9.构成冰的分子与构成水蒸气的分子具有( ) A. 相同的物理性质 B.不同的性质 C. 相同的化学性质 D.不同的化学性质10.下列物质中,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一组物质是( ) A. 氢气、氧气、氯气 B.硫、铁、氖气 C.水、氩气、铁 D.空气、氮气、木炭11.下列各组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一组元素是( ) 12.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决定于原子的( )A.核外电子数 B.核电荷数 C.最外层电子数 D.中子数13.用右图所示的简易净水器处理浑浊的河水,下面分析正确的是 ( )A.净水器能杀菌消毒 B.净化后的水属于纯净物C.活性炭的主要作用是吸附D.净水器能将硬水变为软水14. NH4ClO4(高氯酸铵)可用作火箭推进剂,当它发生分解反应时,不能生成的物质是 ( )A. CO2 B. Cl2 C. O2 D. N215.某化学反应过程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B.元素的种类、原子的数目在化学反应前后不变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分子 D.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2A+B=A2B16. 分类是学习化学的方法之一。下列各组物质是按单质、氧化物、混合物的顺序排列的是( ) A.氧气、水、空气 B.氮气、氯酸钾、钢 C.可燃冰、干冰、冰水混合物 D.石墨、熟石灰、石油17. “三效催化转换器”可将汽车尾气中有毒气体处理为无毒气体.下图是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其中不同的球体代表不同的原子,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 B.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C.生成物中有单质 D.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的个数比为3:218. 2012年“世界水日”的主题是“水与粮食安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水的天然循环能实现水的从新分配,不需兴建水利工程B.农业生产中改变灌溉方式,变漫灌为喷灌或滴灌,以节约用水C.为了避免水体污染,农业上应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 D.将生活用水,地表雨水分类处理,可减少污染,保护水资源19. 天然水受到污染后,净化时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1)天然水污染的来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常用的净水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漂白粉可用水的杀菌消毒,其有效成分是次氯酸钙[化学式为Ca(ClO)2]。次氯酸钙可发生如下反应:Ca(ClO)2+X+H2O=CaCO3+2HClO,则X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次氯酸钙中氯元素的化合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 阅读文字,在横线上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安全火柴的火柴头上主要含有氯酸钾、二氧化锰、硫和玻璃粉等,火柴杆上涂有少量的石蜡,火柴盒两边的摩擦层是由红磷和玻璃粉调和而成的。火柴着火的主要过程是:(l)火柴头在火柴盒上划动时,产生的热量使红磷燃烧; (2)红磷燃烧放出的热量使氯酸钾分解; (3)氯酸钾分解放出的氧气与硫在点燃条件下反应; (4)硫与氧气反应放出的热量引燃石蜡,最终使火柴杆着火。21. 已知:①常温常压下,A为无色液体,A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为水和B,B是空气的组成成分之一。②C单质在足量的B中燃烧生成气体D,D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③水在催化剂和光照的条件下产生气体B和E,E可做航天的高能燃料。请按要求填空:(1)A的化学式 。 (2)简述如何检验B 。(3)B与C生成D基本类型是 反应。(4)完成BE、A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2. 生活离不开水。净化水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1)茶杯内的纱网,可将茶叶与茶水分离,便于饮用,该设计利用的化学原理是________。(2)自制净水器中常加入________,用于除去水中的异味和色素。(3)自来水厂用二氧化氯消毒杀菌,二氧化氯的化学式为________。(4)井水中含有较多的钙、镁离子,为降低硬度,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23. 我市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用洁净的塑料瓶从釜溪河中取回一定量的水样,然后进行如下研究分析:(1)将浑浊的河水样品倒入烧杯中,加入明矾粉末(吸附杂质,使杂质沉降)搅拌,溶解后静置一会儿;(2)将静置后的河水采用右图装置进行过滤,请问:图中还缺少的一种仪器是 ,其作用是 。(3)过滤后得到的水澄清透明,取其少量于小烧杯中,加入肥皂水并搅拌,发现烧杯中有大量浮渣,则说明河水是 (填“硬水”或“软水”),日常生活中使用硬水会带来许多麻烦,家庭生活中常用来降低水硬度的方法是 。 24. 以下图(1)和图(2)是两个设计证明分子运动的实验。在图(2)的锥形瓶中的小瓶里装着浓氨水,锥形瓶口用一张滤纸盖住,滤纸刚刚用酚酞溶液浸过。 (1)图(2)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 (2)图(1)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3)请你就两个实验的操作过程、药品用量方面作出比较性的评价: (4)两个实验装置都有的不足之处是 25、被称为“生命之源”的水(H2O)和被称为“绿色氧化剂”的双氧水(H2O2),都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通常情况下均为无色液体。在化学实验开放日,实验小组的同学用下面的方法鉴别水和双氧水两瓶无色液体,请填写有关内容: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①将等体积的两种无色液体分别加入A、B两个试管中。②分别向A、B两试管中同时加入等质量(少量)的二氧化锰,观察现象。 A试管中无明显现象B试管中有气泡产生 A试管中的无色液体是:________;B试管中的无色液体是:________(1)B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 (2)如何验证B试管中产生的气体(写出操作步骤、实验现象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