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微观经济学总收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生产者行为理论;企业
沙盘模拟微观经济学教学中主要介绍产品市场的局部均衡理论。局部均衡理论由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和生产者行为理论三个理论构成。在局部均衡理论的三个组成部分中,均衡价格理论和消费者行为理论所描述的情况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而生产者行为理论描述的是厂商的行为,学生几乎接触不到,造成学习困难。所以,微观经济学的教学需要着重于学生对于厂商行为的感性认识。而企业沙盘模拟课程便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一、企业沙盘模拟介绍
用友ERP沙盘将实训学生分为4~6组,每组运营一个企业,这些企业在起始的时候具有同样的配置,并且面对同样的选择。包括:广告费投入的选择,生产线的选择,原材料采购的选择等。各个企业需要充分考虑本企业的成本和收益,以及其他企业的发展策略对本企业的影响,制定本企业的发展战略,争取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二、企业沙盘模拟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通过理论加实验的方式合理安排微观经济学课程
高校微观经济学的教学课时基本为48学时,且全为理论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无法将企业沙盘模拟引入微观经济学教学。所以,根据企业沙盘模拟运营等环节,理想的教学时间是16学时,故需要将微观经济学48课时划分为:理论课时32学时,实验学时16学时。
(二)调整企业沙盘模拟规则以适应微观经济学教学内容
在生产者行为理论当中,厂商的行为原则是实现利润最大化。教师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应用企业沙盘模拟时,必须要对企业沙盘模拟的规则进行调整以适应微观经济学教学内容。例如,在完全竞争市场当中,假设有很多厂商,单个厂商的产量只占总供给的一小部分,对于价格没有影响。而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手段是:根据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原则,对产量进行控制。生产者理论的前提假设是要求厂商的产量要小于需求量,而在企业模拟实训当中,有四种生产线:手工线、半自动线、全自动线和柔性线。而每个生产线的全年产品数各不相同,为保证总供给小于需求,需要对企业进行限产,调整生产线。在教学中运用企业沙盘模拟微观经济时,为使企业沙盘模拟符合微观经济的实际现状,应适当调整模拟规则,进而更好地实现教学内容。
(三)提炼企业沙盘模拟中包涵的微观经济学理论
1.经济人假说。用友ERP沙盘将学生分为六组,每组运行一个企业,运行六年后,以利润多少作为判断胜负的标准,这体现了厂商利润最大化的目标。而利润最大化目标是微观经济学基本假设———经济人假说的表现。2.可变成本和不变成本。用友ERP沙盘中将企业中的成本具体化,主要包括:原材料费用,生产费用,管理费用,广告费,设备维护费。教师可以将这些具体的成本进行归类,形成微观经济学中的成本,使学生产生直观的认识。在实验当中,原材料费用和生产费用随产量的增加而增加,属于可变成本。在第一年内,由于只能使用手工线生产P1产品,所以,原材料费用和生产费用都等于1M•q,其中q代表产量。可变成本的公式是:TVC=2•q。而设备维护费,设备折旧等,都不随产量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属于不变成本。3.显成本和隐成本。企业生产的显成本是指厂商在市场上购买或租用他人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的实际支出;企业生产的隐成本是指厂商自己所拥有的且被用于自己企业生产过程的那些生产要素的总价格。4.停止营业点。如下表所示,第一年在广告费用为零的条件下,除数量为7的订单外,其余都是亏损的,是不是应该继续生产?这涉及停止营业点的概念。判断是否停业的标准是收益和可变成本,收益大于可变成本,就应该继续生产。如表所示,每个订单的总收益都大于可变成本,所以,应该继续生产。总之,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引入企业沙盘模拟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了解企业的同时了解企业运行中的相关问题,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了帮助。
参考文献:
[1]赵富荣,吴红英.提高高校ERP沙盘模拟实训课程教学效果的措施[J].中国市场,2015(33):132-133.
第一章:导言
通过本章的教学,能够理解经济学产生的原因。并熟悉西方经济学的内容体系。要求掌握稀缺性、选择的定义、以及稀缺性、选择与经济学的关系;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含义;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的含义,了解西方经济学的主要研究方法等问题。
第一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经济学产生的原因:资源稀缺与人类需要欲望的矛盾
二、经济学的定义:选择、资源配置、资源利用与经济学的关系
第二节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一、微观经济学:定义、基本假设、基本内容
二、宏观经济学:定义、基本假设、基本内容
三、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
第三节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一、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的定义
二、实证分析方法
第二章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
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掌握均衡价格形成的一系列相关概念;需求与供给、需求变动与供给变动、供求规律、弹性,充分理解价格调节、市场机制的作用,了解均衡价格、弹性在现实经济中运用的一般原理等内容。
第一节 需求与供给
一、需求:定义、影响需求的因素、需求函数、需求曲线、需求量变动与需求变动
二、供给:定义、影响供给的因素、供给函数、供给曲线、供给量变动与供给变动
第二节 均衡价格的决定与变动
一、均衡价格的决定
二、需求变动、供给变动对均衡价格的影响
三、均衡价格的运用:支持价格、限制价格
第三节 弹性理论
一、需求弹性:需求价格弹性的含义、需求价格弹性的分类、需求价格弹性与总收益的关系、需求收入弹性和需求交叉价格弹性
二、供给弹性:供给弹性的含义、分类
三、蛛网理论
第三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
通过本章的学习,围绕着如何达到效用化实现消费者均衡的中心理论,要求学生掌握效用、总效用、边际效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含义;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约束线及消费者均衡决定。
第一节 边际效用分析
一、欲望与效用
二、边际效用理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总效用与边际效用关系
三、消费者均衡
第二节 无差异曲线分析
一、无差异曲线:定义、特征
二、消费者均衡:预算约束线、消费者均衡
第四章 生产理论
通过本章的学习,围绕着在资源既定的情况下如何实现产量化和产品化这一中心理论,要求学生掌握: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含义;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的含义;规模经济的含义;短期成本的变动;并要求用等产量曲线与等成本曲线说明产量化的条件和规模,既生产要素的组合;理解生产可能性曲线及机会成本概念。
第一节 生产与生产的基本规律
一、生产函数
二、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关系
三、规模经济
第二节 成本
一、短期成本的分类:短期总成本、短期平均成本、短期边际成本及各短期成本变动的特征、长期总成本、长期平均成本、长期边际成本
二、收益:总收益、边际收益
三、利润化原则: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第三节 生产要素的最适组合
一、等成本线、等产量线
二、组合的确定:等成本线切于等产量线
第四节 生产可能性曲线与机会成本
一、生产可能性曲线含义
二、机会成本含义
第五章 厂商均衡理论
通过本章的学习,主要是要求理解和掌握在完全竞争市场、完全垒断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和寡头垄断市场的情况下,广方是如何进行化产量、价格决策的有关问题。
第一节 完全竞争市场上的厂商均衡
一、完全竞争的含义和条件
二、完全竞争下的收益规律
三、完全竞争下的厂商均衡
第二节 完全垄断市场上的厂商均衡
一、完全垄断含义
二、完全垄断下的收益规律
三、完全垄断下的厂商均衡
第三节 垄断竞争市场上的厂商均衡
一、垄断竞争的含义与条件
二、垄断竞争下的均衡
第四节 寡头垄断市场上的厂商均衡
一、寡头垄断的含义
二、寡头理论
三、四种市场结构的比较与总结
第六章 分配理论
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理解西方社会的关于分配的一般原理。侧重掌握工资的决定以及洛伦斯曲线和基层系数的含义。
第一节 以边际生产力理论为基础的分配理论
一、边际生产力
二、边际生产力决定工资和利息
第二节 以均衡价格理论为基础的分配理论
一、生产要素的需求与供给
二、工资理论
三、利息理论
四、地租理论
五、利润理论
第三节 洛伦斯曲线
一、洛伦斯曲线与基尼系数
二、洛伦斯曲线的运用
第七章 国民收入核算理论
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掌握: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区别,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以及国民收入核算中五个总量之间的关系,从而理解国民经济各种流量模型的恒等关系。
第一节 国民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
一、国内生产总值概念及具体含义、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区别
二、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分法:支出法、收人法、部门法
三、国民收入核算中的五个基本总量关系
四、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第二节 国民收入核算中的缺陷及纠正
一、国民收入核算中的缺陷
二、对国民收入核算中缺陷的纠正
第八章 国民收入的决定
通过本章的教学,围绕着总供给=总需求这一基本原则,要求学生掌握总需求与国民收入决定及其变动相关的消费函数、储蓄函数等概念。
第一节 储蓄、消费和投资
一、投资与储蓄的关系
二、消费函数
三、储蓄函数
第二节 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一、两部门经济中收入流量循环的模型
二、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构成
三、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第三节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一般化
一、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二、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第九章 国民收入的变动
通过本章的教学,围绕着总供给=总需求这一基本原则,要求掌握总需求与国民收入决定及其变动相关的消费函数、储蓄函数等概念。
第一节 国民收入的变动与调节
一、国民收入的变动
二、国民收入的调节
第二节 乘数理论
一、乘数的概念
二、乘数的公式
第十章国民收入与就业量的决定
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了解传统就业理论和凯恩斯就业理论,掌握凯恩斯对失业存在的解释、IS-LM模型。
第一节 传统经济学的就业理论
一、萨伊定律
二、储蓄永远等于投资
三、工资的决定与工人的充分就业
第二节 凯恩斯主义的就业理论
一、有效需求决定就业量
二、均衡的国民收入与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
三、失业的存在及其根源:边际消费倾向、灵活偏好、资本边际效率
第三节 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
一、IS曲线:含义、方程、曲线的移动
二、LM曲线:含义、方程、曲线的移动
三、IS-LM分析:商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同时均衡:四个区域中点的含义
四、IS-LM分析的意义
第十一章 经济周期理论
通过本章的教学,理解国民收入波动的因素,并掌握经济周期的含义和分类,了解经济周期原因的解释、乘数-加速原理对经济周期波动的关系。
学生自学要求:
第一节 经济周期概论
一、经济周期的定义
二、经济周期的分类
三、对经济周期原因的解释:纯货币理论、投资过渡理论、消费不足理论、心理理论、创新理论、太阳黑子理论
第二节 乘数与加速原理相结合的理论
一、加速原理
二、乘数与加速原理的相结合
第十二章 经济增长理论
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经济增长的动因、源泉、以及哈罗德-多马模型、新古典模型等理论。
第一节 经济增长理论概论
一、经济增长的含义
二、经济增长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哈罗德一多马模型
一、基本公式
二、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条件
三、经济中短期波动的原因
四、经济中长期波动的原因
第三节 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一、肯德里克的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二、丹尼森对经济增长因索的分析
三、关于增长极限理论的简介
第十三章 宏观经济政策
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掌握政府宏观经济制定的背景和所要求达到的目标。掌握宏观财政政策的内容和运用,宏观货币政策的内容和运用以及供给管理政策。
第一节宏观经济政策的概况:目标、需求管理
一、 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
二、 宏观经济政策——需求管理
第二节 宏观财政政策
一、财政政策的内容和运用
二、内在稳定器
三、 赤字财政政策
第三节 货币政策
一、货币政策的基础知识:银行制度、货币乘数
二、货币政策的内容与运用:公开市场业务、贴现率政策、改变准备率、其他措施
第四节 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
一、相机抉择
二、菲利蒲斯曲线及其运用
二、考试题型
单项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满分150分。
三、参阅教材
【关键词】报酬递增 知识经济 知识经济的特征 知识的经济特性 博士
一、报酬递增规律的产生与发展
(一)报酬递增规律的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其认为劳动分工是报酬递增的原因,主要根据有三点:第一,每一特定工人工作熟练程度的不断提高;第二,分工节约了由一项工作转向另一项工作的时间;第三,大量的机器设备被生产,这样就极大简化了人的劳动,一个人能完成很多项任务。
(二)接下来是马克思对报酬递增规律的解释,马克思将分工区分为企业内分工和企业间分工,这极大促进了报酬递增理论的发展,马克思不仅分析了分工是促进技术变迁的源泉,更进一步阐释了分工与资本主义发展之间的关系,指出分工是报酬递增的源泉,而报酬递增是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不竭动力,同时也指出分工与收入的不匹配是资本主义矛盾的根源,也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三)马歇尔对对报酬递增做出来重大发展,提出了内部经济与外部经济的概念,“我们可以吧因任何一种货物的生产规模之扩大而发生的经济分为两类:第一是有赖于工业的一般发达经济;第二是有赖于从事工业的个别企业的资源,组织和经营效率的经济”。我们称前者是外部经济,后者叫内部经济。
(四)奥地利学派的庞巴维克提出了用迂回生产的方式来解释规模报酬递增,迂回生产方式是指不以直接的生产方式去改变生产要素的形态,而是以资本品的累积简介地,逐步地加于自然资源之上以取得最终产品。
(五)英国经济学家阿林·杨格用迂回生产的方式来解释报酬递增,他认为:“在大多数产业中,个别企业的规模确实存在着有弹性的限制,这种收益是非常明显的。单个企业的产出一般占一个产业相对较小的比例,单个企业通过迂回方法所达到的程度是有限的,但当某种迂回的方法的优势包括整个产业的产出时,这种方法就变得确实可行和经济了。”
二、报酬递增规律正在普遍化
我们知道,规律是用来指导人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历史上以及现在的主流经济规律是报酬递减规律,报酬递减规律主要适用于农业经济时代和工业经济时代,这两个经济时入的经济要素主要是劳动,资本,土地等有形要素,这些要素的重要特征就是资源的有限性和稀缺性,这也是构筑现代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这种特征充分表明了在科技不够发达的工农业时代,人们对大自然的依赖程度是很强的。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大自然的依赖程度在逐步减弱,而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正在扩张,此时以知识为基础的人才成了企业的关键投入要素,这时期占主导地位的经济要素是知识,技术,信息,人力资本等无形生产要素,这些生产要素的特征就是资源的共享性与无限性,随着单位成本的持续增加,单位收益是在不断增加的。例如微软的初期投入成本很大,但是到后期,随着用户量的不断增加,边际成本在持续降低,即边际收益在持续增加。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技术等正在成为主要的投入要素,因而报酬递增规律正在普遍化。
三、知识的内涵
知识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的认识和实践的总和,是人类在改造主客观世界中不断积累起来的经验,是对世界运行规律的探索与总结。在经济学中,知识是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存在,与土地,资本,劳动等要素不同的是,知识是一种无形生产要素,遵循报酬递增规律。
四、知识的经济特性
(一)共享性和无边界性:知识的学习并不是封闭的也不是对抗的,多个人可以同时学习一种知识,并且一个人也可以学习多种知识,因而既具有共享性,又具有无边界性。
(二)创新的多头爆发性:同一种知识被不同的人学习,知识在不同人脑中的交融可以产生多种结果,可以产生一种知识的多种创新,所以同一种知识可以衍生或创新出多种知识。
(三)知识的重复利用性,古语说学到的知识才是自己真正的财富,谁也偷不走,谁也拿不掉。知识具有重复利用性,在任何你需要它的时刻都可以利用并发挥作用。
(四)一般来讲,劳动者所掌握的知识越多,所产生劳动效率就越高。
(五)知识投入的产出并不是投入知识的简单加总,其产生的效益要大于投入知识的总和。
(六)知识具有长期积累性,知识的产生是长期积累的结果,知识应用于实践或知识相互融合所产生的新的经验与知识,或者是知识的创新与进步,最终历史的文明悠久地镌刻在了知识的进步与不断丰富的过程中。
五、知识经济的特征
(一)以知识为基础的人才成为企业的关键投入要素。
(二)知识经济时代以无形要素的投入为主。
(三)知识经济是持续创新经济,打破了报酬递减经济中技术不变的前提。
(四)网络成为信息交流的媒介。
(五)信息的不对称性大大减少。
(六)产品的锁定效应。
六、哪些人更适合读博士
解释这个问题需要建立一个简单的数学模型:设U(X,Y)=u(x)+u(y)是关于X,Y的函数,其中U表示个人的效益,X表示读书期限,Y表示周工资。其中的约束条件为αU/αX0,即u(x)是读书期限与个人总收益之间的函数关系,边际收益递减,u(y)是周工资与个人总收益之间的关系,边际收益递增。d U(X,Y)= αu(x)/α(x)*d(x)+ αu(y)/ α(y)*dy,即个人总收益的增大还是缩小都取决于读书期限的边际递减量和周工资的边际递增量的大小比较,在αU/αX0的条件下,当∣αU/αX∣>∣αU/αY∣时,dU(X,Y)
注:图1图2均为作者的大致估计,但这并不妨碍对问题发展趋势的理解
启示:
第一,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增加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我们知道,中国的教育投入在世界排名来说是落后的,很多人都认为中国教育投入虽然少,但是近三十年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所以教育对经济的贡献没有多大。这种观点是严重短见的表现,教育的贡献具有滞后性,因而教育投入少的不足还没有充分暴露出来。教育的投入具有更高的效率性,因而国家应该重视教育,保证教育经费的投入。
第二,要进行教育体质改革。中国的教育属于应试教育,虽然一直在喊素质教育的口号,但是始终没有落到实处。改变小学抓的紧,大学放的松,小学学知识,大学学做人的现状。
第三,保证高等教育的质量,严厉打击学术作弊行为。大学教育的现状是老师只注重科研项目不关注本科教学,学生只注重考试成绩不关注学习心得,这样只注重结果不关注过程的教育发展必然很难有创新与进步,更难出现大家。
第四,要尊重知识,尊重知识分子,促进人才向人力资本的转化。
参考文献:
[1] 亚当斯密.《国富论》[M].商务印书馆.2007.
[2]阿林.杨格.报酬递增与经济进步[J].贾根良译.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6,(2).
[3]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上卷)[M].商务印书馆,1964.
关键词:经济学基础;需求价格弹性;案例教学法;薄利多销
《经济学基础》作为高职教育中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主要介绍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现代经济理论与经济政策,它既赞美价格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的效率优势,也无情地剖析市场机制在不少领域资源配置上的诸多缺陷。这门课程包括对家庭、厂商和市场合理配置经济资源的微观经济学和对国民经济的整体运行中充分利用经济资源的宏观经济学两个部分。通过这门课程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对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有所了解,并能够运用这些理论分析现实经济问题,为其他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在高职《经济学基础》的教学中,笔者了解到学生普遍反映经济学原理过于抽象、难理解、数理要求高,课程章节之间存在密切的逻辑联系。如果学生在课程前面的章节没有听懂,则后面的章节根本无法掌握。高职院校的学生由于数学基础差、文化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缺乏社会经验,理解经济学原理困难重重,“填鸭式”的灌输、一味地讲理论、画图表、推导公式的教学方法很容易使学生对这门课程产生乏味、枯燥、难学的印象,甚至产生厌学心理。因此,在教学中,应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不断探究行之有效的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的教学方法,使高职学生进入到经济角色中,使他们成为消费行为、生产行为的“选择”“决策”主体,这样才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并了解知识的前因后果,融会贯通,有利于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经济意识。笔者经过教学实践中的不断探索,认为案例教学法可以将理论性和逻辑性很强的经济学原理、方法与具体的社会经济现象和社会经济行为联系起来。通过精选与教学内容吻合并富有真实性和趣味性的案例,不仅使学生获得了经济学知识,还获得了思维方法,达到学以致用。案例教学法既注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又转变了他们厌学的心理,使得课堂给他们带来了精神的愉悦和情感的体验。
在《经济学基础》课程中,首先接触到的是需求和供给,需求价格弹性便是其中重要的经济学原理。本文以需求价格弹性的讲解为例讨论案例教学法在《经济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归纳案例教学法有如下几个要点。
一、案例导入
每逢节假日或是商场超市周年庆期间,商品打折的消息大大吸引了消费者的眼球。其中,打折的绝大多数商品属于奢侈品(不一定属于非常高端的奢侈品,只是相对于生活必需品而言),而像油盐酱醋等生活必需品却很少打折,产生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怎样用经济学的原理解释呢?教师通过引入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实例,使得学生怀揣着疑问,去探究案例背后隐藏的经济学理论。
二、介绍基本概念
需求价格弹性,是指需求量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即商品的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和价格变动的比率的比值。需求价格弹性的大小可以用弹性系数来表示,即需求弹性系数=需求量变动百分比/价格变动百分比。如果以Ed代表需求弹性系数,P代表商品价格,Q代表商品需求量,P/P代表价格变动的比率,Q/Q代表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则计算公式为Ed=(Q/Q)/(P/P)(公式1)
此时,教师可以通过计算加深学生对公式的理解。例如:商场在元旦期间对某品牌服装进行打折促销,其价格从500元下降到400元,需求量就从200件增加到500件,求该商品的需求弹性。将数字代入到公式1中,可以得出Ed=(300/200)/(-100/500)=-7.5所求结果表明,该品牌服装的价格下降1%,需求量会增加7.5%,即需求量的变动是价格变动的7.5倍。由于正常商品的需求量一般与其价格呈反方向变动,所以需求价格弹性一般是一个负数。例题中,该品牌服装的需求量对价格的反应非常灵敏,降价可以极大地刺激消费者的需求量,其需求价格弹性的绝对值大于1,我们将其称作需求富有弹性。相反,油盐酱醋属于生活必需品,人们并不能因为食盐价格的下降而过多消费食盐,需求量对价格的反应不灵敏,其需求价格弹性的绝对值小于1,我们将其称作需求缺乏弹性。至此,案例导入中的疑问得出了答案。
三、引入经典案例
教师在针对需求价格弹性的讲解过程中,可以引入“薄利多销”的案例。薄利多销是指低价、低利以扩大销售、获取更多收益的策略。此处涉及几个因素:总收益TR、价格P和销售量Q。总收益的大小取决于商品需求量或销售量与价格两个因素,即:TR=P×Q。根据需求定理,需求量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即价格下降时,需求量增加;反之,价格上升时,需求量会减少。所以价格变动时,厂商的总收益到底是增加还是减少,就取决于商品需求价格弹性的大小。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奢侈品,如汽车、珠宝、出境旅游等属于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其价格下降时,需求量以及销售量增加的幅度大于价格下降的幅度。教师不妨以出境旅游作为“薄利多销”的典型案例,案例可以作如下描述:每年的12月份,都是一年中旅游最淡的季节,旅游报价基本达到全年最低。不少年假还未休完的白领忙着拼假出游,其中前往东南亚一带的出境游报价降幅达4成,受到不少市民的青睐。已知从南京出发的“曼谷-芭提雅5晚6日游”旅游旺季报价为4000元,降价后的报价为2400元,该产品上线后咨询量逐渐攀升,预订人数由20人/天增加到40人/天。在旅客享受到较高的性价比的同时,旅行社是否实现了薄利多销呢?
思路一:假设旺季总收益为TR1,淡季降价后总收益为TR2,则TR1=P1×Q1=4000×20=80000元,TR2=P2×Q2=2400×40=96000元,由于TR1
思路二:在学生通过计算思考的同时,教师也可以借助右图进一步说明。
在右图中,D是出境旅游的需求曲线。当出境游价格为P1时,销售量为Q1,此时总收益TR1=P1×Q1即图中矩形OP1AQ1的面积。如果价格下降到P2,销售量增加为Q2,总收益TR2=P2×Q2即图中矩形OP2BQ2的面积。很显然,图中矩形OP1AQ1的面积小于矩形OP2BQ2的面积,即TR1
四、案例学习延伸
教师通过案例的学习,增强了学生对经济学理论的理解程度,但是,对于需求富有弹性的高档消费品而言,“薄利多销”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因此,教师不妨引用现实中反面的例证,有必要将案例进行相应的科学合理的延伸,以拓宽学生的经济学思维。例如,钢笔中的贵族“派克”向来以优异的质量和昂贵的价格跻身于高档消费品之列。1982年,为了回避与克罗斯公司的正面竞争,派克公司决定转而经营3美元以下的钢笔。公司总经理预测这样一定会极大地带动市场需求,刺激消费者购买。然而,出乎他意料的是:派克钢笔的销量不断下滑,最后降到了对手销量的50%,并最终导致派克被吉列特文具集团收购。派克钢笔失败的案例源于何处?此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跳出经济学的范畴,从社会学、心理学及消费者行为学的角度去思考。对于消费者来说,派克钢笔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是让人向往的一种生活方式。它的大幅降价不但不能有效地提高销量,反而会损害品牌形象和价值,从而影响长期销售。
这个案例的延伸,不仅让学生对“薄利多销”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还认识到经济学与社会学、心理学及消费者行为学等诸多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学好其他社会科学会为学好经济学奠定坚实的社会理论基础。为此,在《经济学基础》课程的讲授中,教师有必要加大在其他社会学科知识领域的涉猎和延伸,以帮助学生以一个更加广阔的视角去认识和学习经济学,并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去探究经济学的奥妙。
五、课后练习巩固
通过课堂上的公式计算、图形分析以及真实生动的案例,学生初步理解了需求价格弹性的相关概念,也初步具备了运用经济学理论分析经济现象的能力。高职教学“以就业为导向”的理念,要求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将知识转化成技术,为此,笔者认为非常有必要为学生设置案例分析及相关形式的课后作业,以巩固在课堂上所获取的知识。以需求价格弹性这一课题为例,可以设置类似的作业:希望学生到相片冲洗店及复印社进行实地考察,并思考需求价格弹性在上述两种店铺定价中的应用是否属于“薄利多销”,并举例说明。
本文以通过“薄利多销”学习需求价格弹性为例介绍了案例教学法在高职经济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步骤:案例导入、介绍基本概念、引入经典案例、案例学习延伸、课后练习巩固。通过上述五个环节,不仅有效地增强了学生对经济学理论的理解程度,培养了学生运用经济学理论分析并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了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梁小民.经济学基础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何璋.西方经济学.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关键词】完全竞争 完全垄断 价格决定 均衡条件
本文通过论述厂商在完全竞争和垄断两种不同的市场条件下,因其对价格的决定权不同,从而分析短期和长期内完全竞争厂商和垄断厂商在价格和产量决定的异同。相同之处在于厂商为实现利润最大化,必须遵循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原则,即MR=MC,不同之处在于为达到这一均衡条件,厂商需根据不同的市场结构来调整价格和产量的关系。
一、完全竞争市场与垄断市场下,厂商对价格的决定
在经济分析中,根据不同的市场结构(比如:厂商数量、产品的差别程度、厂商对产量和价格的控制程度及厂商进入市场的难易程度)的特征,将市场划分为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和垄断市场。什么是完全竞争市场和垄断市场?他们的特点是什么?以及厂商在完全竞争与垄断两种市场条件下如何决定价格。
完全竞争市场是指竞争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它具备以下四个条件:1、市场上有大量的买者和卖者;2、市场上每一个厂商提供的商品都是完全同质的;3、所有的资源、要素可以在行业间自由流动,即厂商进出行业的难易程度;4、市场上从事交易活动的每一个人所掌握的信息是完全、充分的。因此,完全竞争市场中,厂商是价格的接受者,在价格的决定上没有话语权,其所代表的需求曲线是一条由既定市场价格水平出发的水平线。比如:小麦市场,由于这个市场中买者和卖者都很多,没有谁能影响小麦的价格,相对市场规模,每个小麦买者的购买量很小,以致无法影响价格。
完全垄断是指整个行业中只有唯一的一个厂商的市场结构,它必须满足以下条件:1、市场上唯一的卖者;2、厂商所生产的产品没有相近的替代品;3、独自决定价格;4、其它任何厂商进入该行业都极为困难;5、实行价格歧视。因此,垄断市场的厂商是价格的制定者,可以控制和操纵市场价格,其所代表的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比如:国家电网公司、自来水公司、铁路等。
二、完全竞争市场与垄断市场下,短期内厂商的价格和产量决定的异同
(一)完全竞争厂商在短期内对价格和产量的决定。
1.在完全竞争市场,厂商总是按一个既定的价格出售产品,因此,厂商平均每出售一个单位产品所得到的收益即平均收益(AR)和增加一个单位产品销售所增加的总收益(MR)都与价格相等。可见,厂商的平均收益AR、边际收益MR和需求曲线d是重叠的,即P=AR=MR=d,都是水平形的,它与整个行业所面临的需求曲线是不同的,如图所示。
2.在完全竞争市场,厂商是在给定的生产规模条件下进行生产的,不能在短期内根据市场的需求变化来调整其全部的生产要素,因此,厂商只能通过调整可变要素的投入来调整产品,从而实现MR=SMC的利润最大化。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产量决定有以下几种情况:厂商达到短期均衡时,是否实现了利润最大或亏损最小,取决于P与MC的比较:若P=MC,则厂商的利润最大或亏损最小;而厂商盈亏状况取决于均衡时价格P与短期平均成本曲线SAC之间的关系:若P>SAC,则厂商可获超额利润,经济利润大于零;若P
(二)完全竞争厂商在长期内对价格和产量的决定。
在长期,完全竞争厂商仍旧不能决定价格,只能通过产量的调整来实现MR=LMC的利润最大化。这意味着在长期,完全竞争厂商有正常利润,经济利润为零。
(三)完全垄断厂商在短期内对价格和产量的决定。
1.在完全垄断市场,由于只有一个厂商,所以,市场的需求就是垄断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它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它表明垄断厂商可以通过改变销售量的办法来提高市场价格,而且垄断厂商的销售量与市场价格与反方向的变动。
垄断厂商确定了产品价格后,买者所支付的价格,也就是厂商出售单位产品所得到的平均收益(AR),因此,厂商的平均收益也是随产品销量的增加而不断减少的,平均收益曲线AR与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D重叠,即D=AR=P=d。与此同时,厂商从每增加一个单位产品销售中所得到的边际收益曲线MR也是递减的,且在每一个销量下,都小于AR,所以边际收益曲线(MR)在平均收益曲线(AR)的左下方。
2.在垄断市场条件下,不存在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产量和价格之间的关系,它是由厂商的垄断来决定产品的价格和供给量,只要有超额利润,供给量可以增加,也可以减少。垄断厂商为了获得最大利润,也必须遵循MR=MC的原则。在短期,垄断厂商无法改变固定要素投入量,因此垄断厂商是在既定的生产规模下通过对产量和价格的调整,来实现MR=SMC的利润最大化。与完全竞争厂商相同,垄断厂商盈亏状况取决于均衡时价格P与短期平均成本曲线SAC之间的三种关系:若P>SAC,则垄断石商可获超额利润;若P
(四)完全垄断厂商在长期内对价格和产量的决定。
完全垄断厂商长期产量和价格决定的均衡条件为:边际收益等于长期边际成本,价格即平均收益大于等于长期平均成本,即MR=LMC,P=AR≥LAC。因此,在长期内,垄断厂商可以获得超额利润,至少不亏不盈。
三、总结
完全竞争厂商和垄断厂商由于所处市场结构不同,在价格和产量的决定上具有相同与不同之处。
不同之处表现为: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厂商是价格的接受者,其所代表的需求曲线为水平线,因此,在短期,完全竞争厂商在既定的生产规模下,只能通过调整产量实现利润最大化;而在垄断市场条件下,厂商是价格的制定者,其所代表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因此,在短期,垄断厂商在既定的生产规模下,通过对价格和产量的调整,以实现利润最大化。同时,完全竞争厂商在短期内可能出现经济利润大于零、等于零和亏损三种情况,但在长期,厂商只有一种可能性,取得正常利润;而垄断厂商在短期和长期都可以取得超额利润。
相同之处在于:在两种市场结构下,厂商为了获取最大化的利润,都必须遵循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MR=MC)这一原则。同时,价格必须大于平均可变成本。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五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尹伯成.现代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3]厉以宁.西方经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魏埙,蔡继明.现代西方经济学教程[M].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
[5][美]曼昆.经济学原理》(上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