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家庭教育的策略

家庭教育的策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家庭教育的策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家庭教育的策略

家庭教育的策略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村;家庭教育;社会支持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11-0088-03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发生着变化。家庭教育不再只是私人的事情,更是整个社会共同关心的事情。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帮助家庭教育、尤其是农村的家庭教育是时展的需要,更是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需要。

一、社会支持的概念界定

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人,人类的生存是在人与人之间相互支持的关系中发展的。相互支持这个词大家都不陌生,但是直到20世纪70年,社会支持才作为专业术语被提出来。对社会支持这一概念的界定在学界至今为止还没有统一的认识,不同的学科都从自己的角度给出了不同的解释。本文所采用的概念是社会学上正式的定义,认为社会支持是指一定社会网络运用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手段对社会弱势群体进行无偿帮助的行为的总和。

社会支持所涉及的范围既包括物质上的援助,也包括精神上、心理上的援助。支持的来源可以是家庭的支持、朋友的支持、政府的支持、社会团体的支持等。进入21世纪,社会支持这个概念被广泛地运动到实际生活中,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对弱势群体的帮助不仅仅是某方面的单向关心和帮助,而应该是一种社会行为,是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参与的过程。

家庭教育的社会支持,顾名思义指的是社会为了给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以保护和帮助儿童为目的的,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方面知识(包括教养方式、教育观念等)的活动。因此,“一切为了孩子”是家庭教育社会支持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二、社会支持农村家庭教育的必要性

(一)社会支持家庭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家庭是社会的一部分,家庭教育是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家庭教育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并开始研究。家庭教育也逐渐从过去的“私人”的事情、“内部”的事情而转变为被社会关注。的确,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把握着教育的方向,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取决于家长的意志,家长有选择权和决定权,因此,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具有自主性和独立性的特点。家长的教育能力、文化素养、教养方式都会影响到家庭教育的实际效果,要想充分地发挥家庭教育在培养人方面的作用,社会有责任对家长给予科学的帮助和有效的指导。

此外,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出来。近年来专门研究家庭教育的领域也越来越科学、细致地对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进行梳理和论证,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足够的能力可以为家庭教育提供科学的指导。

在当今社会,家庭教育不再只是个人的事情,而是社会共同的事情。教育孩子已经不只是家长或者学校的事情,而是整个社会的事情。为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农村家庭教育在培养人才中的作用,需要全社会的力量团结起来,形成教育合力。

(二)社会支持家庭教育是家长的需要

1.农村家长家庭教育观念淡薄,需要社会支持。在对农村家庭教育观念一项进行调查时,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农村家长家庭教育观念淡薄。当问及“您认为家庭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是什么?”时,64%的家长认为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场所,家长的作用就是给孩子提供上学的机会,让孩子接孩子好的学校教育,在家庭的教育并不重要。当问及“你认为家长在孩子一生中的作用?”时,58%的家长认为,孩子小的时候需要父母提供吃、穿、用、资金等帮助,等长到了就不需要家长了,家长也管不了孩子那么多了。

调查中还发现,对于孩子的成长,62.3%的家长是用学习成绩来衡量孩子是否优秀。而对于孩子的情感、社会性的发展的发展关注较少,他们认为情感、社会性以后长大就学会了,没有必要专门学习。

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投资的调查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家长愿意为孩子买学校规定买的书籍,如教科书、教学参考书等。极少数家长会选择其他的书籍,他们认为买那些“乱七八糟”的书只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对孩子的成长没有好处。

可见,在农村,家长的家庭教育意识淡薄是一种普遍现象,需要得到各方的支持和帮助。

2.农村家长教育方式简单,需要社会支持。在调查中,当问及“当孩子犯错时,你会怎么做?”,62.3%的家长选择严厉批评,只有5%的家长选择摆事实、讲道理,让孩子明白。除此之外,当问及“还有什么别的办法时?”,家长普遍茫然。可见,在农村家长的理念中,教育孩子的方式非常简单,而且常常以严厉的方式解决问题,常常忽视孩子的心理感受,也不去了解孩子心理的真实愿意。

当问及“您现在的教育方式是从哪里学来的?”绝大多数家长谈到是从自己的父母那里学来的,只有大约5%的家长谈到了从电视、网络、朋友那里学来的。可见,家庭教育的方式在农村家长的观念中依然是自己家里的事情,当遇到实际困难的时候,还没有向社会求助的意识。

当问及“您是通过什么方式影响孩子的?”,56.4%的家长选择了言传身教,认为必须要让孩子“听话”,家长才有威信;23.4%的家长选择了以身作则,15%的家长选择了赏识教育。当我们和这些家长进行进一步访谈时,结果是令人吃惊的,家长选择了“言传身教”的比例很高,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并非如此。一位家长说:“家长可以犯错,孩子不行,因为孩子还没有长大,要从小树立好习惯,所以,对孩子要严格。”

家长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来影响孩子的。家长的表情动作、言谈举止、学识、态度等都会给孩子留下终身的影响。可是农村家庭教育的教养方式却实在令人担忧,亟需社会各界伸出援助之手。

3.农村家庭教育中亲子关系不和谐,需要社会支持。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家长与子女的沟通是非常少的。当问及“您与孩子聊天时会聊些什么内容?”时,68.5%的家长认为聊天最多的内容是孩子的学习成绩或者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只有13%的家长会主动问及孩子的情感、心理方面的想法。进行深度访谈时,我们走访了几个家庭,发现家长们普遍比较困惑的问题是不知道该怎么和孩子聊天。除了学习成绩之外,不知道聊什么好。因此,家长并不知道孩子内心的想法。

由此可见,教育孩子需要家长的耐心和细心,仔细观察孩子平时的一举一动,来了解孩子是否需要帮助。家长要根据自己子女的性格特点选择不同的沟通方式,才能让孩子们从心理感受到被尊重,从而愿意和你成为朋友。

在农村家庭教育中还存在着一些“留守儿童”,他们通常是被爷爷奶奶或者亲戚来监护的。孩子的父母为了生活常年在外打工,常常用金钱补偿的方式弥补作为父母的愧疚。这部分家庭家长和子女的沟通问题更为严重。关注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心的话题,农村留守儿童要想真正健康、快乐地成长,必需要得到社会的帮助才能真正实现。

(三)社会支持家庭教育是借鉴别国的经验

社会支持家庭教育是解决家庭教育问题的有效途径,在世界各国都有探索和尝试。例如英国在中小学设立了家政科,专门为家长排忧解难。美国在职业学校内设置了家政师范,前苏联建立了专门的家长大学,为广大家长传授育儿知识。这些机构的设置就是为了开拓家长的视野,学习更科学的方法。国外关于社会支持家庭教育的尝试有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这些方法在促进家庭教育健康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谐。因此,在我国也应当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来帮助农村家庭教育,这不仅是家庭也是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三、社会支持家庭教育的途径与策略

(一)加强政府支持,改善农村家庭教育状况

加快立法进程,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加强有关家庭教育的立法。法律是国家干预和管理的手段,加强家庭教育立法就是为了从法律上确保家庭教育的健康发展。特别是针对农村的“留守儿童”,更需要建立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来加以保障。例如根据我国就近入学的原则,儿童上学只能在户籍所在地,否则就需要交昂贵的费用。我们呼吁政府要更多地关注农村儿童的教育问题,取消择校费等非户口所在地学校的赞助费,让孩子公平地选择学校。

其次,要成立专门的家庭教育培训机构。由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教育局等相关部门的领导组建领导小组,吸纳广播电视台、科技局等有关人员成立监督小组,负责监督、协调和保障培训机构的工作。

建立培训机构首先必须建立一支专门专业的教师队伍。政府部门可以调动全市、县、村的优秀教师、骨干教师成立专门的科研组,针对当地的实际问题,运用专业的知识进行解答。教师队伍应当定期进修,或者政府部门要定期请专家学者到当地讲学,以普及家庭教育的知识。教师在上岗前要培训,实现“持证”上岗。这样才能确保留守家庭教育支持体系的有效性,才能对各地家庭教育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二)调动学校力量,提升农村家长的素养

学校是儿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也是监护人学习育儿知识的主要途径。为了帮助农村家庭教育健康成长,学校应该发挥自己独特的价值。学校应当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培养教师积极的情绪接纳留守儿童,给孩子们创造宽松温暖的环境,使学校可以成为孩子喜爱的地方,老师成为孩子心灵的伙伴。此外,学校还应当建立定期家访制度,经常与家长联系,了解孩子在家的状况。只要家校合作起来,就一定能帮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三)发挥社会团体和民间力量,建立农村家庭教育的有力保障

家庭是社会的一部分,我们还可以发挥各种社会团体,如关心下一代委员会、会慈善机构、各种宗教团体、社区服务、社团;还有一些民间力量,如各种类型的基金等都是家庭教育社会支持的力量。这部分力量可以弥补政府和学校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支持方面的空白,特别是一些社会服务与保障机构,能有效地调动公民参与,促进社会资源的整合。

另外,电视媒体、网络媒体等也是不可忽视的力量。我们可以利用电脑、电视、网络、手机等对家庭教育提供宣传:包括家庭教育知识如育儿观念、教育方法、疑难解答等;可以提供专门的咨询服务机构的服务内容、服务时间、地点、收费等;可以宣传政府的政策和法令;媒体可以通过表彰优秀案例、先进事迹等与家长进行经验交流。总而言之,媒体的参与将更加有助于推动家庭教育工作的开展,更加有助于营造学习型社会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郑益乐.社会支持家庭教育的途径与策略[J].学理论,2011(9):53-54.

〔2〕殷世东,朱明山.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J].中国教育学刊,2006(2):14-16.

家庭教育的策略范文第2篇

(一)过分溺爱,造就孩子“唯我独尊”的心理

当前,越来越优越的家庭条件给了家长更多的机会去关心爱护孩子,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或者其他方面,无论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家长都尽自己最大努力满足孩子的要求,都尽可能地不让孩子失望。长此以往,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越来越会觉得家长的给予是理所当然的,他们不仅不会与人分享,也不懂得去感恩。此外,这样的孩子很容易丧失独立性,对事物的缺乏独立见解。

(二)责任推脱,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严重脱节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送到学校后,上学期间的一切事情都应该由学校来负责。有这种观念的家长不会主动与教师联系,也不会主动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各方面情况。可一旦孩子出了问题,家长还千方百计地推脱责任,找学校的麻烦,这种行为不仅对家长有影响,也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所以家长要经常主动地与教师联系,要多地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并且要和教师多沟通,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勤交换意见。要知道,学校教育是绝对替代不了家庭教育的,只有二者互相结合,相辅相成,才能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才能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应对家庭教育缺失的策略

家庭教育的缺失也给学校教育带来了负面影响,尤其是处在青春期的初中生,他们对周围的人和事物存在片面的理解和认识,对家长和教师的教育常常有抵触情绪。为了能更好解决家庭教育缺乏带来的问题,班主任需要做大量的工作,诸如摸排走访、心理辅导等,同时班主任要经常和家长沟通,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形式与家长建立起联系,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一)召开“家长会”,构建家校沟通平台

家长会是班主任和家长面对面沟通的最好方式,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家校之间的沟通和联系,提高家长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形成家校教育同步化,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合力作用,同时也能最大限度地消除教师和家长之间的误解。为了使家长会开得更有效果,班主任要在某些教育问题上和家长达成共识。

1.吃苦教育。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优越的生活条件让孩子学会了安逸和享受,有的孩子面对生活中出现的种种困难,采取了逃避和放弃的方法。因此,家长很有必要让孩子在家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们体验家长每日为了生活奔波操劳的艰辛,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自理能力,如让孩子从洗一次碗、刷一次鞋做起,通过这些体力劳动让他们明白漂亮的新衣和可口的饭菜来之不易,明白享受这些并非理所当然,进而学会感激。

2.健康消费。

理财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要从小培养,换个角度说也就是让孩子从小就学会健康消费。过年时,家长会给孩子的压岁钱,而且平时也会给孩子零用钱,他们如何用好这些钱呢?如果这钱使用不合理,不仅会造成浪费,也会严重影响养成健康的消费意识和消费习惯。给孩子零用钱一定要有原则,给多少也要合理,或者家长也可以尝试让孩子完成某项家务活来获得一定报酬,最起码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懂得家长挣来的每一分钱都很不容易,这样他才能学会珍惜和节约。

3.赏识与批评。

家长在批评孩子时,经常会将自己的孩子与其他优秀的孩子作比较,这种比较让孩子非常反感。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成年人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孩子呢。因此家长要正确地看待自己的孩子,不要总拿着自己孩子的缺点和别人孩子的优点进行比较,要认可和表扬自己的孩子,使他在学习和生活中树立自信,这样他们才有可能体验获得成功的快乐。当然,家长一味地赏识孩子也不合理,批评手段还是需要的,否则孩子经常处在夸奖语言的糖衣炮弹中,会逐渐丧失自我,这就需要家长学会合理地赏识和批评孩子。

4.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切忌拔苗助长。

孩子的成长是符合一定教育规律的,家长不应该给孩子选择不适合其年龄的教育。报纸上曾报道,有位女孩5岁就弹钢琴,之后就上舞蹈班、外语班,一年级发表文章,小学四年级写武侠小说,初中时期一个晚上写7000字的言情小说,这种教育正常吗?这是他们这种年龄应接受的教育吗?这种过早开发孩子潜能的教育,虽然能让家长和孩子得到一时的骄傲、自信,但是一旦孩子没有达到预期要求,不仅家长会失望,孩子也可能对学习失去兴趣。

(二)将家访做到实处

家访是班主任主动与家长沟通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这样班主任可以深入到学生的成长环境中去发现问题和解决教育问题。为了减少家访的盲目性,提高家访的工作效率,教师必须根据班级工作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个体差异,有目的地采取相应的家访形式,以实现班主任与家长的有效合作。家访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初访、细纺、重访和特访等,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家访形式,这样才能收到预期的I型熬过。

(三)以多种形式进行家校联系

家庭教育的策略范文第3篇

幼儿园与小学教育衔接是指儿童从幼儿园平稳过渡到小学教育阶段的教育过程,也是儿童在其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重要的转折期。促进幼小衔接教育的目的是在儿童正式入学前,提高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使其更好地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幼小衔接不仅要在幼儿园和小学进行,家庭教育的作用也是至关重要的。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能力的形成、身心的发展、学习兴趣的培养以及社会适应力等都与家庭教育息息相关。

一、幼小衔接阶段儿童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1.幼小衔接阶段儿童的特点。幼小衔接阶段的儿童是指处于5~8岁年龄段的儿童。这一阶段的儿童正处于感知运算到具体形象运算的过渡时期。在这一时期,儿童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儿童主导活动的转变,即儿童从以游戏为主导的幼儿园活动转向以正规课业学习为主导的学校学习活动,主导活动的改变对儿童身心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儿童的人际关系、活动方式、社会角色等方面的变化会对其身心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儿童常常表现为对上小学缺少心理准备、同伴间合作意识淡薄、生活准备不足、对学校认识不准确等。儿童的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学前阶段的儿童和小学生有不同的特点。儿童身心发展的连续性决定了在幼小衔接时期两阶段的特点同时存在。随着儿童对小学生活的逐步适应,幼儿阶段的特点和小学阶段的特点将分别呈现减弱和增强的趋势。两个发展阶段的交替转换,构成了儿童幼小衔接时期的发展特点。

2.幼小衔接中儿童存在的问题。刚从幼儿园大班升入小学的儿童必定会产生兴奋、紧张、焦虑等心理情绪,此阶段儿童个性强、自理能力较弱、情绪不稳定。进入小学后,儿童所面对的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儿童由依赖父母、教师逐渐过渡到可以独立;幼儿园中以游戏为主的活动改变为小学以学习为主的活动,课后还要预习、复习和做作业;学习内容都以文字或符号的形式呈现在教科书上等。由于小学的协调工作也有实际困难,因此,新入学的儿童在学习、交往等方面存在压力,有的难以适应小学的学习方式而出现抗拒心理、适性较差等情况。

二、家庭教育对幼小衔接阶段儿童发展的作用

家庭环境是儿童成长的主要环境,在儿童幼小衔接阶段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终生的老师。下面具体探讨了在幼小衔接阶段家庭教育对儿童发展的作用:

1.促进儿童学习适应性的发展。儿童行为能力和思维能力尚不成熟,对家长的依赖性较大,父母的行为是儿童主要模仿的对象。因此,父母自身的个性特征、受教育水平、价值观念、家庭教养方式会影响儿童的行为结果。父母应该关注孩子的学习,对孩子有较合理的学业期望,同时给予孩子帮助和支持,这样会使孩子更有动力去学习,从而发展孩子的学习适应性。

父母是孩子学习的最初榜样,父母对学习的兴趣高低会影响他们教育子女的能力和对孩子学业的期望,从而影响孩子对学习的态度。因此,家长应该成为孩子学习上的表率,以自身的实际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同时帮助孩子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布置学习空间、提供学习材料和信息资源等,促进儿童学习适应性的发展。

2.促进儿童兴趣的养成。研究表明,父母独立教育、祖父母与父母共同教育的儿童比祖父母教育多而父母教育少的儿童积极兴趣、直接兴趣、间接兴趣、广泛兴趣发展好,并且存在显著差异,相对稳定的家庭教育环境比不稳定的环境更利于儿童兴趣发展。所以,在儿童幼小衔接的关键期里,父母应该多关心儿童的身心变化,多与孩子交流,表现出对孩子的关心,帮助孩子度过这一关键期。家庭教育中长辈们的统一态度对孩子兴趣的养成也起了重要的作用,长辈的教育态度不统一,往往使儿童行为的标准不统一,也不利于儿童兴趣的养成,只有给予儿童统一的教育态度,才能使儿童形成稳定的行为方式和学习兴趣。同时,家庭拥有的图书种类、数量越多,儿童兴趣的积极性、稳定性、广泛兴趣发展越好,家长可以通过图书及对儿童阅读指导发展儿童的兴趣。

3.促进儿童品德的形成。在对儿童进行品德的培养中,民主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可以起到积极的教育作用,促进儿童的品德的发展;而不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会减弱教育作用,甚至会使儿童形成一些不良品德。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注重以民主型的家庭教育方式教育孩子,主动承担起培养孩子品德的重任。

三、幼小衔接阶段儿童的家庭教育策略

家长作为家庭教育的主体,应做好处于这一阶段的孩子的教育引导,让孩子更快适应新的环境。做好幼小衔接工作,不仅是学校的责任,也是家长的责任。家长在幼儿入小学前应为孩子做好心理、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准备。

家庭教育应在孩子进入学校教育之前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发展,为接受学校教育打好基础。每个家长都应该认识到,孩子能力的培养和习惯的养成,除了他自身固有的能力特点外,更多的是后天环境的影响,而这个影响恰恰是衔接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环境的突然改变固然是会造成教育的困难,良好的适应能力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比有其独特的优势。家庭教育是一对一进行的,教育力量更加集中。因此,在家庭中进行幼小衔接教育更值得重视。

1.培养儿童注意力,做好心理方面的准备,加强儿童注意力的培养。幼小衔接阶段的儿童无意注意占优势。这一阶段儿童有意注意的保持对间只有15分钟左右,而小学一节课为40分钟,需要儿童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力,所以很多刚进入小学的孩子会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出现下位走动的情况。在幼儿园儿童以游戏活动为主要的学习形式,儿童感觉很轻松、愉快;但小学学习多是单一的知识学习,儿童会感到不适应和不耐烦。研究表明,孩子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注意力时间较长,因此,家长可以通过各种锻炼孩子注意力的亲子游戏,对孩子进行注意力训练。

2.培养儿童学习兴趣,做好学习方面的准备,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人对某事物感兴趣时,就会对其特别注意,对该事物细致观察、深入学习和研究。家长要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鼓励和肯定孩子的自主探索和学习的行为,增强孩子的信心和学习的动力,从而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家长应循序渐进地引导孩子热爱学、乐于学,同时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孩子对周围的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家长应该热情、积极地对待孩子的提问,利用各种途径引导孩子自主探索问题的答案,并引发孩子对更多问题的思考,激发其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欲求,养成乐于探索的学习习惯。

3.培养儿童的独立性,做好生活方面的准备。进入小学后,孩子的生活和教育条件会发生很大的改变。孩子由凡事依赖父母逐渐过渡到独立完成一些事情。因此,要培养孩子的自理和独立的能力,让孩子树立规则意识、安全意识,逐步提高独立生活能力,学会如何照顾自己。孩子上大班的阶段,家长就应该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父母可以和孩子共同制定作息时间表,合理安排生活和学习时间,让孩子学会如何支配自己的时间。在制定时间表的过程中,家长要有意识地指导孩子先安排学习的时间,让孩子牢固树立完成作业后才能去玩的观念,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家长还要教孩子掌握一些生活技能,如自己穿脱衣服、刷牙洗脸、整理书包、保管自己的物品等。

父母要及时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注意观察孩子的一言一行,发现有不良习惯要马上制止,并教给孩子怎么做是正确的。对孩子的鼓励与惩罚要适度。鼓励和惩罚不是目的,目的是孩子良好习惯和独立性的养成,使其能在幼小衔接时期顺利地过渡。

4.加强与学校沟通交流,为孩子发展营造良好氛围。家长要及时与老师沟通,了解孩子的在校情况,配合学校老师对孩子进行教育,促进孩子的发展和进步,有的放矢地帮助孩子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在与学校沟通的同时,要积极地把沟通的信息反馈到孩子身上。比如,教师反映儿童在学校有注意力不集中、上课坐不住的情况,那么作为家长就应该在家中多与儿童做一些有助于提高注意力的游戏。训练注意力一段时间后,再与学校教师交流,了解孩子这段时间在学校注意力有没有增强。通过与学校的沟通,及时帮助孩子改正缺点和不足,帮助孩子顺利度过幼小衔接阶段。

家庭教育的策略范文第4篇

1弱化少年儿童的道德水平

网络上的信息鱼龙混杂,充斥着大量黄色的和暴力的信息,容易使少年儿童模糊了道德认知,误认为这种通过伤害他人而达成目的方式是合理的。网络具有很大的虚拟性,随着一些虚拟事物的诞生,人们的交往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往已被人与电脑的频繁接触所替代。在匿名的保护下可以畅所欲言,不用担心受到什么审查,带来什么惩罚,少年儿童会存在一种侥幸心理“反正没人认识我”,所以语言粗鲁,时常进行人身攻击,容易造成道德感的弱化。长久下去,就会给涉世未深的少年儿童造成一种假象,认为社会本身就是如此,人与人之间就是互相欺骗的,从而导致他在以后的生活中缺乏诚信、道德滑坡。

2改变家庭教育方式

所谓家庭教育方式是指家长在进行家庭教育的过程中所采取的个体方法和形式。传统的教育中家长往往通过物质的慷慨来表达对孩子的爱,而忽视了精神、情感上的关爱,对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简单地采取说教和命令的方式,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在网络环境下,家长应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采取以下新型的教育方式:首先,进行赏识教育。赏识教育是最近几年出现的一种非常科学的新型教育方式。家长应尊重孩子,并学会赏识自己的孩子,不要动不动就把上网说成是一件坏事,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少年儿童时期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成人感”和强烈的社会独立性,他们的反叛心理比较重,同时还承受着来自家庭、社会、学校各方面的压力,如果家长不能引导孩子通过上网缓解压力,而是不断给孩子增加压力,就会导致少年儿童产生心理疾病。通过赏识自己的孩子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释放压力,生活有目标,使其心理健康发展。其次,创造学习型家庭氛围,转变父母角色。孩子在上网的同时,父母可以坐在旁边选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与孩子共同学习;上网结束后,各自谈谈自己的收获和感受。当父母遇到不懂的问题时,可以向孩子请教,既满足了孩子的成就感,也提高了自身的网络素养。

3拓展学习的场所

网络虽然是一个信息的宝库,拓展了少年儿童的学习空间,但却不能代替少年儿童从现实情境中获得的知识和真实体验。整日呆在电脑前,既不利于身体健康,也不利于将知识运用于实践。父母应将孩子的学习场所拓展到室外,比如:利用休息时间带孩子到博物馆看文物了解历史,到郊外踏青了解自然,参加社区活动了解社会,使孩子把从网络中汲取的知识与现实生活密切结合。这样做,可以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孩子就不会把主要精力放在网络上,而是去做更多感兴趣的事情,从而避免了网瘾。

4提高家长的素养

家庭教育的策略范文第5篇

1. 幼儿大脑突触密度的变化。

2. 大脑在出生的时候只发育完成了25%,但是到三岁末的时候已经发育完成了90%,“在生命的头三年里,突触的数量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在3~10岁的时间里,儿童大脑里的突触数量是成人的两倍,这也证明了儿童头几年里为何能快速的学习。”

3. 在0~6岁之间,由于婴幼儿通过不断地看、听、说、运动,促使大脑中视觉、听觉、语言、运动等神经的形成和发育发展极其迅速。成人要花费60年功夫才能学习到的文化要素,这个时期的宝宝却能借“吸收性心智”和发展的“敏感期”,在短短的3年间完全吸收。可见,0~3岁孩子的大脑发育大大超过了身体发育的速度。所以,最好从新生儿期开始教育,给孩子以恰当的信息刺激和训练,使孩子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展。如,爬行关键期、行走关键期、语言关键期等。

一、0~3岁婴幼儿时期良好习惯的养成

幼儿早期教育时期学习知识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父母应该塑造孩子品质、能力、情感、态度让孩子能够终生受益,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可以学习一些关键的知识跟技巧,但是在幼儿早期教育阶段这并不是最主要的部分。

1. 婴儿期是宝宝对他人形成信任感的关键时期,这种信任感会终身受用。所以,父母应每天抓住一些机会,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善于对宝宝进行正面的引导与鼓励,尊重宝宝的劳动成果,多用正面的词句来鼓励宝宝。如在对宝宝提要求时,可用“请把小勺子帮妈妈送过来”、“请你慢慢走”、“小娃娃要回家睡觉了”等,帮助宝宝建立良好的秩序感和足够的自信心。

2. 有了安全的亲子关系做基础,婴幼儿才会大胆的探索,在孩子注意和感兴趣的时候成人应及时提供适当刺激(这种探索更有助于大脑发育)。

3. 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家长首先要做到,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比学校、社会更大。

二、0~3早期教育的活动原则

1. 以发展基本动作为基础——根据孩子不同年龄段的动作发展阶段与重点。

2. 全面性、重复经验(修建神经网络的高速公路)——动作技能训练应全面(大小肌肉、躯干四肢平衡协调发展)。重复练习是婴幼儿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当您看到宝宝连续几次甚至几十次地操作同样的材料或练习同一个动作时,请您千万不要“拔苗助长”,盲目干涉宝宝的学习过程,因为只有经过反复练习,宝宝才能发现某种物体的内涵,才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建立起自己对物体的认识,进而发现物体所蕴含的教育意义。因此,成人应学会等待,学会观察,任何时候都不要急于给幼儿出示答案,支持宝宝的发展,多给幼儿提供自由探索的机会(成人示范、孩子观察、吸收、加工、模仿),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和持续力。

3. 技能练习与感觉练习兼顾(运动与视、听、看、触觉活动协调),动作技能与身体素质培养并重(技能与耐力平衡能力协调能力),动静交替、定时定点、劳逸结合、有序锻炼、愉快体验。

三、提高0~3岁婴幼儿对环境的适应性

儿童智能是在外界刺激的帮助下发展起来的,因此,必须提供适合儿童发展的“有准备的环境”,这个有“准备的环境”具备以下特点:

1. 给婴幼儿一个有规律、有秩序的生活环境,营造一个温馨、和乐、充满爱的家庭氛围。

2. 设置安全、发展适宜又具挑战性的学习环境促进幼儿探索发现。

3. 常让宝宝接触和体验不同的室内和户外环境,能丰富幼儿的想象力。

4. 能提供美观、实用且对幼儿有吸引力的生活设备和用具,帮助幼儿建立起生活经验。

5. 可以让幼儿独立地活动,自然地表现并意识到自己的力量,鼓励婴幼儿自由爬行、攀爬或走动,不局限婴幼儿的行动,培养婴幼儿的自信心和表现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