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区域经济关系

区域经济关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区域经济关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区域经济关系

区域经济关系范文第1篇

[关键词]区域物流;灰关联分析;区域经济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4132

1引言

现代物流业是地区发展的重要产业。这块曾经的“黑暗大陆”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在逐渐地被人们所认识,其战略地位逐渐形成。区域之间在经济上的交流合作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区域间的物流活动也变得日益频繁。对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的关系进行研究,有助于解决区域物流体系构建等相关问题,实现区域经济快速有效发展。

20世纪末,由于上海浦东的开发,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日益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大多数研究基于长三角的实际情况,分析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各种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等。21世纪初,长三角两省一市在区域间出台了一系列联动措施,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可持续发展、体制改革与产业结构转型,此时的相关研究多关注经济环境、区域发展现状和产业布局情况。

刘明菲、李兰(2007)以武汉市为例,通过建立数量模型对区域物流与经济的互动作用机制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探讨了物流产值的增加速度与GDP 关联度。何国华(2008)从区域物流需求预测内容、指标选择和预测方法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首次全面综合地提出了区域物流需求预测的内容及其对应的评价指标。郭湖斌(2008)和张红波、彭焱(2009)先后运用了Logistic模型分析了区域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前者采取边际分析和弹性分析法,对区域物流产业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进行了量化分析,并提出了长三角区域物流协同发展的重要性。而后两位学者则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物流与经济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用系统动力学建立相关模型进行模拟分析,得到GDP 的增长和现代物流之间的关系,进而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和假设检验。通过运用两个方法进行分析,可以强有力地证明,现代物流的发展的确对区域经济的增长有促进作用。文培娜、张志勇、冯怡(2009)和李维国、王耀球、王静(2010)先后运用了能很好处理对相互关系不太明确的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区域物流需求与区域经济的关联程度;李全喜、金凤花、孙磐石(2010)从物流基础设施、物流经济产出、物流产业规模等方面的指标体系入手,构建区域经济指标体系,利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对区域物流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进行了实证分析;以上学者都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区域物流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高度相关。

长三角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简称,包含多种划分方式:从自然地理意义来讲,是指长江和钱塘江在入海处冲积形成的三角洲,是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大致包括苏南、浙北及上海市,面积约5万平方公里;从现实的区域经济发展来看,则包括工业经济概念的大长三角――以上海为龙头的苏中南、浙东北工业经济带,以及本文所指的长江三角都市圈――包括上海市、浙江省7市(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台州)和江苏省8市(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泰州、扬州、南通)共计16个城市(不含2010年新加入的淮安、盐城、金华、衢州、合肥和马鞍山)。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自然和经济地区,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从经济规模、人口的素质和质量、市场化和国际化等体制因素上来说,该地区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长三角的物流发展同样渐入佳境,为地区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目前,全球前10大物流企业和50家船运公司已经全部进入长三角。中远、中海、中外运、中储和中集等物流集团都已经在长三角建立了自己的根据地,联合包裹(UPS)、马士基、联邦快递、日本通用株式会社、佐川急便和荷兰天地快运(TNT)等国际巨头也先后进驻上海、南京、杭州、苏州和宁波等城市,积极促进了该地区物流业的发展。长三角已经意识到:发展物流产业前景远大;物流产业的发展对本地区经济发展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意义。各地区在对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规划时都不约而同地对物流发展做了比较详细的规划。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区域经济发展推动区域物流需求市场,促进区域物流的发展,区域物流作为区域经济的子系统也会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随着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长三角区域物流也在朝着一体化方向前进,物流业发展所遇到的问题也将日益凸显出来。研究长三角地区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可以为其他地区的区域物流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2灰色关联分析模型简介

由于物流系统本身具有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区域经济与区域物流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又因为所收集的数据为2008―2012年长三角地区16市的数据,反映的信息并不全面。因此,适合采用灰关联分析方法比较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关系。所谓灰关联分析方法,即灰色关联分析法,是一种定量的分析方法,最早由著名学者邓聚龙教授提出。这种方法是将研究对象及影响其变化的各种因素的因子视为一条线上的点,与待识别对象及其影响因素的因子值所绘制的曲线进行比较,根据各因素变化曲线几何形状的相似或相异程度来判断因素之间关联程度的方法。它通过比较各关联度的大小来判断待识别对象对研究对象的影响程度,具有对数据的依赖程度不高,可以利用一些贫信息、灰信息进行预测,使用限制少,中短期结果比较精准等特点,适宜在物流需求预测中广泛采用。

21灰色关联分析计算步骤

区域经济关系范文第2篇

关键词:区域物流;区域经济;区域物流能力

0引言

区域经济交流和合作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经济现象,区域间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等不断涌现,使物流活动变得日益频繁。如何构建区域物流体系已成为区域经济快速、健康、稳定、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区域物流体系的构建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涉及物流基础设施平台、物流信息平台以及物流政策平台的规划和建设[1]。而区域物流能力的提升必须以区域物流需求为导向,以满足区域经济当前以及未来的发展需要。因此研究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的关系,特别是区域物流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是非常必要的。

1区域物流能力概述

1.1物流能力的涵义

物流能力是指某特定的物流系统,从接受客户需求、处理订单、分拣货物、运输到交付给客户的全过程中,在响应速度、物流成本、订单完成准时性和订单交付可靠性等方面的综合反映,也可以简单地把物流能力理解为是由物流系统的物质结构(如配送中心数量与规模、运输能力、分拣处理的设备能力等)所形成的客观能力,以及管理者对物流运作过程的组织与管理能力的综合反映[2]。物流能力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物流能力指物流设施设备或物流系统的容量或能力;广义的物流能力是指企业的物流运作能力,它反映了组织的综合物流功能水平[3]。

1.2区域物流能力

区域物流以及区域物流能力二者在概念上是有区别的。区域物流是指在区域范围内的一切物流活动,包括运输、保管、包装、装卸、流通加工和信息传递等功能实体性的流动以及物流过程中各环节的物品运动[4]。区域物流是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侧重于城市之间、城乡之间的供应者到需求者的物品运输和集散一体化的过程,目的是运用区域概念和战略的手法解决有关大范围物流的各种主要问题,实现区域物流的最佳化。

区域物流能力则是指区域范围内的物流部门为本辖区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提供物流支撑和服务的能力[5]。从系统的观点来看,区域物流能力有两个方面属性,一是区域物流的需求能力,一是区域物流服务的供给能力。物流需求能力的规模和结构决定了区域物流服务能力的规模和结构,区域物流需求能力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区域经济的发展规模[6]。

1.3区域物流能力的构成要素

从企业的角度提出物流能力既包含了企业物流设施设备生产能力等静态能力,也包含了企业管理与经营物流的动态能力,以及企业对上述二者协调运作的综合控制能力[2]。供应链环境下的物流能力是由物流要素能力和物流运作能力综合而成的[7]。区域物流是众多微观物流作业、企业物流在区域空间领域的反映,更强调系统整体性运作。站在区域范围的高度,区域物流能力是由区域物流要素能力、物流企业经营服务能力、区域物流协调能力构成。

1.3.1区域物流要素能力

区域物流要素能力是指区域物流体系中的各种资源,包括物流基础设施、物流信息技术以及物流设备等。

(1)物流基础设施

物流基础设施是为服务供应链整体功能和具体环节,满足物流组织与管理需要,具有综合或单一功能的场所或组织的总称,由各类物流通道和结点的有机结合配置而成[8]。

(2)物流信息技术物流信息技术通过物流企业的业务流程来实现对物流企业各生产要素的合理组合与高效利用,加速了物流企业经营和管理方式的变革,在物流管理决策、管理组织结构、物流业务运作方式等方面起到了重大的改革和促进作用。

(3)物流设备

物流设备则指物流园区、物流中心以及各物流企业内部的各种运输工具、装卸搬运机械、自动化作业设备、流体加工设备、信息处理设备以及其他设备。在区域物流中,存在着多种运输方式的交叉作业,物流设备的兼容度、标准化也成为提供区域物流能力的重要方面。

1.3.2区域物流经营服务能力

区域物流服务的提供最终落实在具体的物流企业、物流结点及供应链上。因此区域物流能力还体现于区域内物流服务提供者的经营服务能力。区域物流经营服务能力是指物流服务提供者在区域物流要素能力的基础上通过先进的管理思想、技术和方法,采用物流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等手段,优化配置物流资源,为区域物流提供高效率、低成本的物流服务的能力。它可以通过物流服务企业的数量、经营规模、各种类型的运输、仓库和堆场储存能力、服务网络、技术和服务水平、对客户需求的满足程度等体现。1.3.3区域物流协调能力

区域物流协调能力就是指对区域物流要素能力、区域物流经营服务能力,以及物流发展环境进行协调,以追求区域物流的合理化,协调企业物流与区域物流,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其包括区域物流空间布局规划、物流基础设施平台规划、物流信息平台规划、物流政策规划和物流产业主体发展规划等。

2区域物流能力与区域经济的关系研究

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是互相依存的统一体,区域物流是区域经济系统形成与发展的主导力量之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是区域物流产生并发展的源动力。

2.1区域物流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现代物流业将进一步带来商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的集聚,以及交通运输业、商贸业、金融业、信息业和旅游等多种产业的发展,这些产业都是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从这个角度来说,现代物流的发展有利于区域产业结构向高度化方向发展。基于增长极理论的区域物流基础设施平台规划的核心是重点对区域物流增长极的物流资源进行配置。对区域物流增长极的选择一般依据区域物流现状,选择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或者物流发展条件较为优越、发展潜力较高的地区。根据条件的优先在区域物流增长极中规划建设物流基础设施,重点规划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等大型物流结点以及主干通道和次干通道,构筑起一个主次分明、重点明确的物流基础设施平台,并借助物流增长极的极化和扩散效应来推动区域物流业的一体化和现代化。

2.2区域物流能力与交通投资的关系

随着交通行业投资I的增长,物流能力投资弹性E呈现下降趋势;物流能力投资弹性随时间t呈下降趋势;物流能力的提高不仅仅依赖于交通行业投资的增长,建设现代物流系统是提高综合物流能力的根本途径[4]。区域物流基础设施是区域物流能力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区域物流能力的发挥以及提高不仅仅只依靠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在物流投资弹性随交通投资的增长呈下降的趋势的前提下,我们必须立足于国家宏观经济条件、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发展战略、区域所在区位的综合交通网络、区域物流信息化水平、区域物流基础设施现状,在对区域物流需求的进行分析预测的基础上对区域物流基础设施平台进行规划,充分整合区域物流基础设施资源并对需要建设的物流基础设施进行立项投资。

2.3区域物流能力与区域物流需求的关系

区域物流需求是指区域内或区域外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物流相关活动。它是一种派生需求,主要来自于当地工商企业以及普通消费者对物流服务的需求,如果只强调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而忽视了当地经济发展的水平,物流业的发展也就失去了物质基础。同时,一个区域的协调发展离不开该区域内物流服务支持。对于物流需求的分析,主要基于城市的产业布局调整以及对区域经济发展情况的预测。城市产业布局的发展与调整,将直接影响物流需求的分布状况及需求类型,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也将直接影响区域物流需求量的大小。而物流需求的类型、规模以及分布将是影响物流基础设施规划的主要因素。只有把握了物流需求特征才能保证物流基础设施规划的质量,才能保证区域物流能力的充分发挥。

3结论

通过区域物流能力与区域经济关系的分析,可以得出区域物流能力的规划和建设应适应、适当超前于区域经济发展,从而起到促进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而不至出现资源浪费。然而目前对于物流能力研究还不够系统深入,关于物流能力的概念,物流能力的构成要素、度量方法、评价指标等都还没有统一的界定。对物流能力的研究范围也仅限于企业层面和供应链层面,未能从更高层面进行协调。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可能造成对区域物流能力规划预测的偏差,而导致区域物流能力和区域经济的不协调发展。它急需做进一步定量研究。

参考文献:

[1]徐青青.现代区域协同物流系统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3.

[2]马士华,孟庆鑫.供应链物流能力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5(3):301-307.

[3]马士华,申文.企业物流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其交叉作用研究[J].物流技术,2005(4):5-8.

[4]谭清美,冯凌云.物流能力对区域经济的贡献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03(8):22-24.

[5]王岳峰,刘伟.对区域物流能力规划与区域经济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J].物流科技,2006(11):77-79.

[6]闫秀霞,孙林岩.区域物流能力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J].区域经济,2005(3):257-258.

区域经济关系范文第3篇

港口发展与其区域经济的发展关系一直是专家学者热议的话题。本文主要对于港口的发展与区域经济的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在以宁波—舟山港为例的基础上,适当地选取了一定切实可行的港口和区域经济指标,在系统分析宁波—舟山港经济发展和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后,使用EXCEL相关分析与SPSS回归分析等定量分析方法,从反馈宁波—舟山港发展与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互相影响,对宁波—舟山港与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旨在为宁波—舟山港和浙江省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和依据。

关键词:

宁波—舟山港;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区域经济

自2013年主席开始提出“一带一路”建设的新思想以来,港口发展的重要性又一次的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海上贸易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建设尤为重要。港口的经济发展带动着全国的经济发展,而影响最为显著的必将是港口周边的城市。宁波—舟山港作为中国货物吞吐量第一大港口,其周边经济的发展也必将受到影响。本文立足于宁波—舟山港,通过使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的定量分析方法研究港口发展与区域经济的关系,从港口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进行系统的研究,希望能为宁波—舟山港及周边城市的发展提供一定建议与意见。

1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港口是有一定的水陆联运的设备与条件的,可以为船舶提供进出和停靠服务的交通枢纽,通常被称为港口。[1]所谓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经济发展的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区域经济中的基本要素为地理要素,为研究考虑将一定范围内的地区划分为区域。[2]考虑宁波—舟山港的实际情况,本文将区域经济主要定位为浙江省区域。区域经济增长理论经历了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新增长理论和非均衡增长理论的发展过程。在一般情况下,认为供给、需求、产业结构、产业布局核区及生产要素流动等这些要素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3]而在这些因素中,需求和供给是驱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只有在供需的双重作用下,区域经济才能茁壮增长。需求与供给因素包括外部和内部。不同于需求,内外部供给对于区域经济发展而言都十分重要,意味着新的发展机遇。除了供需能影响区域经济的增长外,产业结构、产业布局和市场要素、区际流动因素等都会对区域经济带来一定的影响力。[4]长期以来,城市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港口因素起一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港口与城市可谓是相互依存,共同发展。港城可以说是一个整体与部分的集合体,两者无论是在空间上、还是在经济上、文化上,都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只有两者协同工作,才能获得成果。在城市发展的初级阶段,港口为城市带来就业机会,促进城市发展;到城市发展的中期,城市则为港口的发展带来更大的科技支持以及管理力量[5]。同时,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港口能力的提升不再局限于自身的功能水平,还涵盖了所在城市的发展经济水平以及政府政策等[6]。

2宁波—舟山港和浙江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2.1宁波—舟山港发展现状宁波—舟山港是国内外有名的深水港,其地理位置优越,地处我国南北和长江“T”型结构交汇点上,大陆海岸线中部。宁波—舟山港内外辐射便捷。向外,面向整个环太平洋地区和东亚地区,并且也是中国向美洲、南美洲和大洋洲一带的港口远洋运输的理想港口;向内则可利用江河和海洋的联运效果,直接疏通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和华东地区,覆盖面积十分广阔[7]。宁波—舟山港港口岸线水深10—30m,航道水深30—80m,其中最浅的虾峙门口水深也达17.6m,航道宽度700—5,500m,该航道是大型远洋通道,20万吨级货船和设计中的第六代集装箱船舶(8000—I0000TEU)可以自由出入,30万吨级以上船舶可以候潮进入。宁波港经过30多年的开发建设,已成为集内河港、河口港与海港三位一体的综合港口,能接卸17类近百个品种的货物,主要由原油、铁矿石和煤炭组成。目前,宁波—舟山港有62个可生产500吨级以上的泊位,其中还包括了可停靠并能接卸国际第五代集装箱船舶的专用码头。世界上的9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与宁波—舟山港有着贸易往来,其中涵盖了560多个港口,宁波—舟山港可谓是实至名归的大港口[8]。2014年,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8.7亿吨,比上年增长7.9%;集装箱吞吐量1945万TEU,增长12.1%,增速居全国首位。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连续六年雄踞世界各海港首位,集装箱吞吐量世界位次由上年的第6位提升至第5位。现如今,宁波—舟山港已基本形成以港口为核心的集疏运网络和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发展势头不可小觑。

2.2浙江区域发展现状浙江作为我国经济发展中最活跃的省份之一,每年的全省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均位居中国第一,截止2013年,已经连续了有21个年头。2014年,经政府核算,浙江省的生产总值(GDP)为40154亿元,比上年增长7.6%(2009—2014浙江省生产总值见图3),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1%。全年固定资产投资23555亿元,比上年增长16.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905亿元,全年新增城镇就业人数107.4万人,其中41.8万名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进出口总额3551.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8%,其中出口2733.5亿美元,增长9.9%。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3.9亿吨,比上年增长0.7%,其中,沿海港口完成10.8亿吨,增长7.5%[9]。从浙江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来看,目前,浙江省的发展呈现着稳健上升的趋势。无论是全省的经济效益还是经济结构的发展趋势,都在稳健增长中。浙江省的民生水平也在不断的改善中。

3港口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分析

3.1港口经济指标与城市经济指标的相关分析

3.1.1指标选取与分析方法综上所述,本文研究的对象主要浙江省区域经济与宁波—舟山港的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分析。对一个城市而言,衡量其经济发展的指标很多,整个城市就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因此,在进行下列的分析时,需要选取合适的指标。本文结合陈在齐(2005)、谢丹(2005)学者的研究,在分析时选取的城市经济指标为:(1)城市GDP。即城市生产总值,能充分体现整个城市的经济实力,是衡量一个城市经济发展状况的主要指标。(2)城市从业人员数。人才是经济发展的一个最主要的推动力,城市从业人员数能够反映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反映城市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城市中人员的投入。(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此指标不仅反映了商业经济的活跃程度,更展现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与此同时,对于港口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会比非港口城市高出好几倍。因而能更好反映城市的结构和产业。(4)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城市运行另一个主要的投入是资金投入。所谓资金投入又包涵了固定资产的投入和流动资金的投资等指标。相对其他指标而言,固定资产投资额在对一个城市的发展投资上占了很大一部分,因此可以说是反映一个城市的宏观经济状况的重要指标。(5)出口总值。反映城市的对外贸易情况。港口作为一个企业,又作为一个公共部门,性质比较复杂,因此为求综合反映港口经济发展状况,主要从以下四个指标来分析:(1)货物吞吐量。其直接反映港口的规模及运用状况。货物的吞吐是港口最主要的功能之一。(2)客运量。除了货物的运输,港口的另一主要作用就是人员的运输,客运量指标体现港口人员运输的水平。(3)出口量。在对外贸易过程中,流通量最大的运输途径就是港口运输,因此出口量在一些方面可以有效的反映港口的经济状况。(4)集装箱吞吐量。充分反映港口的规模,基础设施条件。在分析方法上,本文主要采用的是结合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的方法。首先通过相关分析对数据之间的关联性做一个基本分析。然后判断港口经济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两者之间的关联度。其次,在此基础上选取相关系数较高的指标进行SPSS回归分析,得出回归模型,客观体现其影响程度。

3.1.2相关性检验由上文得,根据2010—2014年的浙江省统计年鉴和2010—2014年的宁波市统计年鉴获得如下数据(2009—2013浙江省经济指标数据见表1、2009—2013宁波—舟山港经济指标见表2):利用EXCEL软件中的CORREL函数对上述的城市经济数据和港口经济发展数据,进行两两的相关性分析。(变量相关系数见表3)从上述分析中,可以发现城市GDP与货物吞吐量、出口量、集装箱吞吐量,城市从业人员数与货物吞吐量、出口量、集装箱吞吐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货物吞吐量、出口量、集装箱吞吐量,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与货物吞吐量、出口量、集装箱吞吐量均成高度正相关。而城市GDP、城市从业人员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与客运量成高度负相关。此结果充分验证了,港口经济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有着十分显著的相关性。

3.2港口对区域经济的贡献基于上文的相关性分析,研究发现,港口经济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此结果也充分验证了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中所阐述的结果:“一个区域的总产出受道路、机场和港口等基础设施的影响显著,区域经济发展与公共基础设施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10]但仅仅如此,无法得知港口的发展到底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多大的影响,或者说区域经济的发展在多大的程度上带动了港口的发展。因此,需要用SPSS软件进行详细的回归分析。

3.2.1直接经济贡献依据港口和经济活动的关系,一般将港口对区域经济的总经济贡献分为直接经济贡献、间接经济贡献和波及经济贡献。(三者关系图见图2)港口直接经济贡献通俗的说就是与港口相关的经济活动直接创造的经济贡献,也被称为第一轮影响[11]。宁波—舟山港作为浙江省交通运输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行业一样,也会产生GDP和国民收入、就业机会、税收等。2014年宁波港口货物吞吐量5.26亿吨,比上年增长6.2%。完成外贸货物吞吐量2.97亿吨,增长7.6%。2014年实现营业总收入134.15亿元,同比增长17.72%。除此之外,配载、堆存、装卸等港口服务业的附加值和就业机会也产生了直接经济贡献。如在凯恩斯宏观经济中,其总的生产函数为Y=(fK,L),总产出的增加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港口的发展表现为港口的总产出的增加。其次又有消费函数C=(fY),则消费会随总产出的提高而提高,而税收T=t•Y,因此财政收入必将提高。另一方面,港口发展的过程中会吸引大量的投资,这也将为区域经济带来产出的增长。

3.2.2间接经济贡献事实上,港口作为一个公共部门,是城市发展中不可忽视的基础设施。因而,除了产生直接利润之外,更主要的是通过产业以及行业的横纵向发展带动城市的发展。也就是说其间接经济贡献十分重要,但是港口对区域发展的间接贡献却很难直接用直观的数据表示。因此,本文基于上文的相关分析的结果,选取货物吞吐量(P1)、集装箱吞吐量(P2)与城市GDP(U1)进行二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其最终的回归方程如(1)。在逐步回归分析中,变量P1被排除,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宁波—舟山港的集装箱吞吐量比货物吞吐量对城市经济更具拉动作用,更能反映城市经济总量的增长。回归模型说明集装箱吞吐量的变异能解释区域经济总量变异的99.2%。集装箱吞吐量每增加一个单位,那么浙江区域经济总量将增长23.224个单位。回归模型的R=0.996,R2=0.992,在显著水平5%时,P=0.00,说明回归方程具有意义。R2=0.992表明P2变量可以解释U1变了99.2%的变异性。在对浙江固定资产投资总额(U2)和出口量(P3)以及集装箱吞吐量(P4)和城市出口总值(U3)的相关分析上,其相关性尤为显著。相关系数分别为0.995和0.983。从而进一步对各指标进行回归分析,回归模型(2)、(3)均在5%显著水平上,P=0.00。由此可以看出,虽然空运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不断上升,但是海运仍然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随着区域经济出口量的增加,城市的固定投资也将不断增加。这也充分体现了港口在推动城市建设方面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经济新常态下,开展海上丝绸之路是必然的结果。此外,在港口对区域经济的间接影响中,不容忽视的一点就是港口对区域相关行业的影响。根据投入———产出的思路,经济生活中部门间都存在着前向或后向的联系。宁波—舟山港的发展也不例外。具体可表现为促进了一些以港口为依托的产业,如造船厂等利用海岸线的资源而发展的工业、石油化工工业等依靠河流和海洋运输条件发展的工业、修船厂和捕捞用具厂等服务港口生产的工业。可以说港口城市中,港口的存在会促进很多新兴产业的衍生和发展。

3.3区域经济对港口的反馈港口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中很重要的一个基础产业部门,主要负责为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服务。相同的,所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好坏也直接影响到港口的经营运作中,主要表现为吞吐量的变化。而其中对外贸易所产生的运输需求则是影响港口发展的主要因素。从数据上来说主要表现在集装箱出口量与城市生产总值上。而从上述的相关性分析,也研究发现集装箱吞吐量(P2)与城市GDP(U1)的相关系数高达0.996,存在高度的正相关。继续对两者进行回归模型分析(模型4)可以看出,浙江省区域经济的发展对宁波—舟山港集装箱的吞吐量确实有着较大的影响力。其次,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向是港口发展方向的主导。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不同将直接导致港口吞吐的主要货种的不同。例如该区域以第二产业为主,那么所属港口出口的必以加工制造业外销为主。而对于宁波—舟山港来说,由于浙江省以原材料生产为主,所以出口的大多为煤炭、石油和矿石。(港口吞吐量情况部分见表4)最后,宁波—舟山港的发展离不开金融业、通信业等的术支持。这些技术支持服务是由所在区域提供的,如果没有区域的支持,那么港口的发展就会遭遇瓶颈,特别是在当下这个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只有区域经济得到充分的发展,吸纳更多新兴技术,港口的经济效益才会稳健上涨。

4促进宁波—舟山港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建议

4.1基于互动发展的区域经济发展措施

4.1.1调整城市发展规划从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区域经济发展是港口发展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浙江沿海城市应该利用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工程,规划筹建环海城市带。以海港为依托,规划出宁波滨海一带与舟山众岛串联起来的城市规划。抓住时机,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并扩大城市框架,开快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的重大措施。在宁波发展方面,重点注重主动向大上海靠近,整合奉化与鄞州区的资源,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从而激发港口的乘数作用,反作用于区域经济。继续坚定不移地以“以港兴城,以城促港”作为基本发展战略。

4.1.2加大对沿海城市产业政策支持力度从之前的分析也可以看到,区域经济的支持对于港口经济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而相关的产业政策支持则是区域发展中的一股重要的推动力。在一定的沿海经济发展政策的支持下,浙江区域经济政府应首先注重宁波—舟山港的发展,大力支持与港口关联度高的产业,也可以建立相关产业园区,促进产业的发展。减少对相关产业的税收等政策支持,让一些新兴的相关产业早日健康的成长起来。只有这样,港口产业的发展才会反作用于港口甚至是区域经济的发展,形成良好的发展圈[13]。

4.1.3调整科技政策上文分析中也提到,港口的发展离不开区域新兴技术的支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更何况,在当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科技力量无疑成为了一个企业或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现代港口的发展需要来自各方面的科技支持,无论是通信还是航海技术。区域经济应该突出时代特征,大力支持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着力解决三化难题———港口设施现代化、港口管理现代化、港口产业一体化。要努力创造政府、高校、市场合作的新局面,加强科技发展水平。实施“人才兴港”战略,注重提升人员素质,让优秀人才参与港口的建设中来。

4.2基于互动发展的宁波—舟山港发展措施

4.2.1正确功能定位从上述宁波—舟山港和浙江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分析中,可以看到宁波—舟山港对于区域经济的GDP有着显著影响,尤其表现在集装了出口量对城市生产总值的带动上。此外,宁波—舟山港的外贸出口也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带来了可观的投资。并且,宁波—舟山港的对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也存在着一定的影响,在一定的方面,促使区域临港产业的产生与发展。这些都反应了要让港口与区域经济协调互动发展。宁波—舟山港需要主动根据浙江省的经济发展,正确的进行功能定位,加强港口的集装箱吞吐运输功能、外贸、出口。

4.2.2推进港口联盟虽然宁波港域港口岸线的资源总量比较肥沃,但在这么多年的开发之后,岸线的容纳能力已临近饱和状态,可成片规模化开发的优良港口岸线不断减少,没有被开发的岸线资源或多或少受到海洋功能区划、水陆域自然条件和如进港航道等各种因素的制约,而存在着开发难度大、成本高的问题,不宜开发。因此,依托周边港口,推进港口联盟,不仅可弥补宁波—舟山港在空间上的不足,更可使得宁波—舟山港在功能上形成错位发展,并带动东南沿海港口群的发展。此外,宁波—舟山港还可推挤国际港口的联盟。不仅可以促进沿海城市的文化交流,也可以进行技术等的沟通学习,为“一带一路”打下坚实的基础[14]。

4.2.3加速打造跨境供应链服务中心21世纪是互联网的时代,电商的发展加速地球村的形成,缩短了人与人的距离。港口物流也需要迎合时代的发展,建立数据交流中心,实现供应链物流的数据共享。跨境供应链服务中心,是政府依托宁波电子口岸、第四方物流平台、港口EDI平台等平台,重点打造的综合性的跨境贸易电子物流商务平台。利用这个新型平台,可以实现“网上丝绸之路”。不仅可以提供电子商务通关、外贸协同、商务信息等综合服务,平台还可以实现跨境保税仓储中心。因此,应加速打造跨境供应链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钧.港口物流[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12.

[2]MeringueAustins.PortEconomicImpactStudies[J].Ports&Har-bors,1982(9).

[3]BeneathE.andWaltersAA.Portpricingandinvestmentpolicyfordevelopingcountries[M].Oxford-Press,1979.

[4]JasonJ.V.,ShneersonD.PortEconomic[M].MITPress,1982.

[5]LeeTsung-Chen,LeePaulT-W,ChenTao.EconomicImpactAnalysisofPortDevelopmentontheSouthAfricanEconomy[J].SouthAfricanJournalofEconomics,2012,80(2).

[6]叶晓鸣.宁波临港产业集群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1.

[7]陈晓攀,宋兵.宁波“精耕细作”岸线资源[N].宁波日报,2013-12-30.

[8]王军;李赛峰;陈.宁波港域港口岸线资源整合探析[J].中国水运,2012,12(1):24-29.

[9]2014年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0]王金婷.辽宁省港口与区域经济关系有效性评价研究[D].上海:上海海事大学,2008.

[11]陈再齐,曹小曙等.广州港经济发展及其与城市经济的互动关系研究[J].经济地理,2005,10(5):13-18.

[12]上官元昊.基于SPSS的浙江省港口城市经济发展评价研究[J].物流技术,2012,31(2):18-23..

[13]温州.加快“海上丝绸之路”枢纽节点新布局[N].上海证券报,2015-01-13.

区域经济关系范文第4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经济转型;区域经济

一个地区、区域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与当地劳动者所受的职业教育程度或者当地的职业教育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 。它们以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存在和发展。近代世界经济发展的轨迹表明,科学技术是促进经济发展的“第一生产力”。而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则更多的是依赖劳动者对先进科学技术的掌握程度,或称劳动者的技能水平。这种技能水平,最初往往来自其所接受的职业教育。因此,如果没有掌握先进科学技术的劳动者对经济建设的贡献,经济发展便无从谈起;没有经济的支持,劳动者便没有机会受到专业教育,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经济虽是一切科学实验、先进技术研究的基础;但又依赖科学先进的技术推动得以发展。而当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处于协调发展状态时,高等职业教育就会成为一股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的力量;相反,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关系处于混乱不协调发展状态时,就会成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的障碍。只有恰当地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职业教育的辩证关系,掌控职业教育与经济的协调复合关系,才会促进地区或区域乃至全国经济建设持续地、有规律地、稳步而蓬勃地向前发展。

一、经济对教育的制约和促进

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社会活动是物质生产活动,创造利润和赢利的是受过高等职业教育,掌握一定技能和知识,具有认识、利用、改造客观世界能力的劳动者。高等职业大学只是培养劳动者的地方,不能创造任何价值。因此,教育事业的发展就必然依靠物质资本的支持。近代的世界经济教育发展轨迹就证明了这一点。英国以蒸汽机的发明和普遍使用为标志的工业革命,使机器大工业代替了工场手工业,经过100年左右的发展历程,英国成为 “世界工厂”。到1870年,英国的工业产值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已经占据了33%,高速度发展,使英国最先成为近代世界经济发展的重心区域,同时也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中心区域。

进入19世纪,工业化浪潮接连卷向大西洋两岸的国家。1870年以后,这些国家的发展速度大都高于英国,世界经济教育的发展重心发生转移。首先转移到了法国,然后, 转移到了德国,再后到美国。美国从19世纪60年代起到二十世纪初,对当时的高等教育进行了第一次重大改革。通过立法,建立高等学校为经济发展服务的体制,并向德国学习,确立科研和研究生教育为高等学校的首要任务之一,建立了现代化的具有美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制度,高等职业教育有了迅速发展。高等职业学校从1869年的563所,增加到1909年的951所,在校大学生数从52286人,增加到355213人,从而使得美国的高等职业教育逐渐开始超过德国,跃居全球第一,成为世界高等职业教育的中心。从1955年到1974年堪称美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黄金时代,其投入了极大的资源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在这二十年中,大学生增加了三倍,校舍翻了一番。大学科研经费从1955年2.12亿美元增加到1974年的30亿美元,增加了近9倍。基金会对大学的资助,1964年比1955年增加了500%,企业、校友和个人的捐赠也翻了一番。直到今天,仍然不失为世界经济教育超级大国。事实表明,经济实力,决定了人才需求数量的大小,也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

二、高素质的专门科学技术人才,促进和发展了经济。

社会生产决定了科学的发生和发展 ,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受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制约的。而生产力的发展又取决于将科学知识转化为人的能力,提高生产力的水平,促进经济的增长。因此,“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建设”。这就需要通过专业的教育,培养一批具有专长的高素质的人才。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是我国当前经济建设战略规划的主要目标,以资本技术型逐渐代替劳动密集型。高职院校作为主要的技术人才培养基地,需要加大力度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为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提供一大批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的专业技术人才。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提高经济增长率的关键因素就是增大科学技术人才的数量。

在当今,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是知识和信息,知识和信息,这种无形资本将取代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时代各种有形资本的地位。正如美国管理学权威彼得・德鲁克所说:“知识正成为真正的资本与首要的财富。”据统计,目前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的经济增长中,科技知识的贡献率已达80%,由此,推动和牵引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和内在动力的是知识,具有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知识传播等多方面的功能的高等职业教育,直接参与经济活动,成为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与智力支撑的重要基地,被称为“欧洲最早的模范工业大学”就是在学习数学和物理学的基础上,进行工业技术的训练。这所“模范大学”在使高等教育分科方面,对19世纪的欧洲起了先导作用,影响很大。本・戴维曾概括描述为:“1794年开始形成的新体系是由一系列培养国家所需要的教师、医生和工程技术人员的专业学校所构成的,科学学科和唯科学主义哲学将继承古典学科在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中占据核心地位,为社会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的、有专门技术的新型文化的人。

对此,中国的经济学家厉以宁、王善迈等都作出了精辟的论断,他们认为,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教育与经济的相互关系及其变化发展规律,研究教育领域中资源投入和产出的规律的是教育经济学。这些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被美国的舒尔茨、丹尼逊、贝克尔等学者的研究成果所证实。他们通过不同的方法,研究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劳动力受教育的平均时间每增加一年,国内生产总值就会增加9%,这是世界银行的估算。把“教育立国”为国策的日本,二战后,经过几十年的奋斗,发展成为位居世界第三(曾一度成为世界第二)的经济大国。中国的经济学家熊俊顺(1999),采用总量生产函数模型等方法,分析指出,1985-1995年,中国教育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为30.7%。宋光辉对改革开放以来,教育在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进行了更加细致的分析,结果也表明,中国教育对经济的促进,在教育改革后新的体制下,亦得以充分体现。

天津市西青区人才引进与经济发展速率提升的相关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进入二十世纪以来,西青作为一个经济增长大区崛起在天津市的西方;其每年要引进百名专家博士,和与其配套的专门技术人才。正因为高科技人才的引进,才使西青区的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前者对后者的加速增长起到了助推剂的作用。

综上所述,初步归纳为:区域经济与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共同发展中,组成了一个复合型的社会系统。区域经济与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组成的复合型社会系统中的经济、职业教育、产业化和管理等子系统是互相作用,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最终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转型升级起到促进的作用。

三、发展职业教育促进中国社会经济转型升级的几种方式

二十一世纪,人类步入知识经济的时代,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的中国,要适应知识经济全球化的现实,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促进中国社会经济转型升级。为此,国务院决定,“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对职业教育投入100亿元,重点用于支持实训基地建设,充实教学设备,资助贫困家庭学生接受职业教育。各级政府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关系全局的大事来抓,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形成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和技能型人才成长的激励机制。

1、借鉴国外的经验,建立“产业教育振兴法”。“产业教育振兴法” 顾名思义,就是以振兴产业教育为目的。产业教育就是需要以教育为基础,通过科学技术培养,使人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掌握一种或者几种专业技能,并且在此基础上面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产业教育通过提高人们的专业技能和素质技能来促进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

2、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在实践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初中和高中学校要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学生不仅仅通过课本、课堂学习理论知识,还需要走进工厂和社会,去感受工厂的氛围,参加工厂的生产流程,加强对专业的认识。通过课外实习训练,可以增强学生对工作的认知,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使学生及早进行职业规划。通过岗位实习,不仅仅可以体会到工作的辛苦,加深对工作的认识,还可以对自己有个全面的认识,对学习的热情更高涨,对专业知识更用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3、多类型多层次职业教育并行职业教育要进行不同层次的教育,针对不同目标并行进行。为每个层次目标提供人才。校企结合订单培养走产学研的道路。(作者单位:1.河北政法职业学院;2.天津广播影视职业学院)

课题名称:2014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课题编号:2014030243

参考文献:

[1] 《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发展动力》商业时代,2009年29期

[2] 《基于全球化视野的社会发展研究范式》江汉论坛,2013年12期

[3] 《浅析高等职业教育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中国电子商务》2010年7期

[4] 朱光应.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问题与对策――基于100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分析[J]. 教育发展研究. 2010(11)

[5] 刘育峰.高职教育推动区域经济科学发展辩证思考[J]. 生产力研究. 2009(24)

[6] 赵惠娟,刘晓萌.职业教育与产业结构调整对接研究[J]. 现代商业. 2009(36)

区域经济关系范文第5篇

关键词:区域物流;区域经济;关系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区域间的经济联系逐渐增多。经济联系的增多产生巨大的物流需求。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研究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关系对区域物流和区域经历的发展有些直接的现实意义。

一、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关系

(一)区域物流在区域经济中的作用

1、区域物流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物流是指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以大型城市为中心,并按照一定的地理区域对物流范围进行明确的划分,在物流能够运送的范围内,利用海、陆、空运的手段实现物资有效的流动,并实现与周围城市的物流运输的有效衔接。在特定的地理区域范围内,物流厂家具有完整的物流体系,例如:物流的运输、货物存储、物料装卸及搬运、对物流产品进行包装和实现物流分配。这种完整的物流工序的有机结合,并结合当地的经济基础,以及经济特色和产品类型,利用网上物流的方式推动区域化经济的发展,实现区域资金的高效流动,对当地人员的工作也增加了一层潜在的保障。

2、现代物流业有利于推动区域产业升级

随着我国科学和经济的发展,互联网的崛起使人们有着更多的机会实现网上购物,人们网上购物的盛行促进了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在21世纪,物流行业发展迅速,全国各地都开始建设物流点和存储仓库,并利用周边城市大量的人力物力保障物流的快速运输,于是,出现了全新的、更加科学合理的物流运输体系,并对传统的物流运输的运输量小、运输速度缓慢的缺点进行了相应的改进,实现了物流产业的升级。同样,物流产业的升级推进了相关产业的进步,对于区域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与积极的影响。

3、区域物流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当地企业竞争力

在区域物流中,一般的大型城市都会建立自己的物流仓库,在物流材料充裕时,人们通过物联网购买的产品会从仓库中发货,但是面对物品匮乏,例如双十一人们疯狂购物时,区域仓库已经很难满足人们的需求,为了获取最大化的利润,物流厂家有时会通过购买当地厂家的产品再进行物流包装、分配,于是,在这种形式下,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会促进物流产业的发展而提高当地企业的竞争力。另外,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会吸收投资的资金,大资本家资金的融入,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对于当地企业竞争力的提升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区域经济对区域物流发展的重要性

1、经济全球化带动了区域物流的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使人们有了更多的机会可以更加便捷的购买异地的产品。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物流行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当今,我国很多区域以发展物流业为主,这些区域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经济全球化的基础之上的,经济全球化的加速极大的刺激了区域物流经济的发展,同时,人们可以从异地利用互联网方式购买当地稀缺的产品,这种新的购买方式逐渐变得大众化,进一步增加了区域物流经济的发展。

2、区域经济的开放性推动了区域物流的发展

随着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市场,并在最近数年中国经济经历了快速的发展,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在中国庞大的经济体制下,中国政府鼓励引进外资,加大对外开放的政策,用优惠的政策吸引外国资本家前来投资建厂,以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另外,政府对于中国经济进行宏观的调控,进一步解放市场,并鼓励区域经济的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的转型,于是,物流产业在经济和互联网快速发展中应运而生,并获取的快速的发展。在经济更加开放的今天,中国很多城市都纷纷建立了物流运输点,促进了物流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并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3、企业对经济利益的追求有利于区域物流的发展

在市场中,商家的目的是利润最大化。商家为了实现最大化的利润,往往通过一些营销手段,通过降低自身产品的价格,增加销售的数量。销售产品数量的增加,极大的推动了物流行业的发展。另外,企业为了降低自身的成本,往往通过购买原材料然后对其进行加工,在其原材料采购的过程中,潜在地推动了物流的运输,因此,企业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区域经济对物流需求的影响

1、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物流需求有直接关系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当地人们的购买力,区域经济的发展会增加人们对产品数量的需求。其次,区域经济水平的高低决定着自身的影响力以及相关物流产业的建设,在市场化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规模较大的企业往往会降低自身产品的边际成本,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使企业能够健康稳定的发展。另外区域经济水平的高低对于运输方式有着极大的影响。经济高度发达的地区,其运输条件极为便利,运输类型也相应较多,能够更大的满足人们对产品数量的需求。

2、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对物流需求产生影响

经济区域内部结构是指各个区域经济之间有机的联系和内在关系的总和。区域经济结构是根据自身地理环境、根据自身发展水平、合理利用资源条件、结合区域发展特色科学合理的制定相关的产业体系。区域经济结构要根据自身经济水平而进行相应的调整,以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的目的。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区域的经济发展重点出现了转变。例如,服务业的发展使社会各界高度重视餐饮、物流等服务行业。人们的物流需求也会随产业结构的调整出现一定变化。

3、区域经济的产业布局对物流需求产生影响

区域经济的产业布局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区域物流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社会生产呈现出开放性的方向,向全国甚至全球方向发展,同时,经济发展呈现出区域分工的特点。社会生产的区域分工加强了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引起区域间的商品、半成品及商品要素大量交换。这就使企业产生了物流需求,推动了物流行业的发展。

二、区域物流存在的问题

(一)物流规模较小

当今社会,物流产业经历了快速的发展,在大中型城市中已经颇具规模,但是在中小型城市中,物流产业发展时期较短,并且没有完整的管理体系,操作人员专业化程度较低,中小型城市经济不能支撑起规模庞大的物流产业。在二三线城市中,很多物流产业仍然是以陆运为主,这种高价的运输方式制约着物流产业的扩张。同时,规模化较小的物流服务在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的地位,不利于物流行业的发展。

(二)物流效率低

物流是一个新兴的行业,高校还没来得及培养出相关的人才,于是在物流管理上,相关的管理者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在对物流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另外,操作人员一般都是短期民工而不是熟练掌握物流运输的专业人员,在熟练度上没法和专业的操作人员相媲美,并在物流服务时难免出现一些操作失误的现象,这些问题的出现极大的降低了物流运输的效率。

(三) 物流管理机制不完善

现代的物流产业多为粗犷型的发展方式,缺乏完整的物流管理体制,也没有严格的执行标准,这样会造成人员操作缺乏针对性,管理者管理水平的低下也会严重影响着物流服务的质量。同时,物流管理机制不同于别的企业,它涉及的范围极广,其中包括运输、安检、税务、商务甚至海关等重要部门。物流管理和决策者在制定管理机制的同时必须充分考虑相关部门对其体制的影响,管理机制在监督和实施过程中存在非常大的难度,很难制定相关的管理体制,因此,在物流服务中出现了管理体制不完善的现象。

三、促进物流发展的策略

(一)政府方面

国家政策是物流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其规范程度在很大程度上规范着物流服务的行为并引导物流产业向着良性发展。当今,物流行业在我国是一个新兴的行业,急需国家出台相应的政策完善物流行业的运营体制,并推进我国物流行业与国际接轨,增强我国物流企业的竞争力。另外,政府在出台相关政策是同时要注重高校物流人才的培养,我国物流面临着粗犷式的发展,急需大量的人才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和对其方法进行相应的改进,通过人才的培养或国外先进人才的引进,弥补我国物流产业的不足。

(二)企业方面

1、加快物流信息化建设

信息管理系统作为物流信息管理的中枢神经,渗透在物流服务的每一个环节。信息系统的合理使用能够使物流行业快速的交流信息,并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准确快捷的为消费者提供相应的查询服务,并减少自身成本。物流信息的建设包括对订单的管理和对仓库的信息管理。在对订单的管理中,可以与其他企业分享及时信息,建立统一的信息合作平台,在减少自身成本时,并及时准确的为消费者反馈信息。仓库信息系统是指利用编码等先进技术对其仓库存储进行相应的管理,取代传统的人工计数的管理方式,大大减少管理成本。

2、完善物流管理机制

企业应积极完善物流管理机制,强化物流管理的系统性、目的性和全面性。首先,企业应加强业务绩效管理。物流企业的主要业务包括存储、运输和配送等内容。因此,绩效管理应将企业的主要业务纳入绩效管理体系,制定统一的业务指标,提高业务服务质量;其次,企业应加强财务绩效管理。物流企业的经营目的是获得经济利益。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都围绕经济利益展开。因此,企业要加强啊财务绩效管理,完善财务绩效指标,使物流企业的财务绩效指标包含企业资金周转率、赋税成本率、净利润率等,确保企业经济利益的获得。

四、小结

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两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区域经济的发展会产生物流需求从而促进区域物流的发展。而区域物流是区域经历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物流的发展能够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但是,现阶段我国区域物流发展仍存在着规模小、效率低、管理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文章从政府支持和企业管理两方面探索了区域物流发展的策略,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志新,杨巧红,王林伶.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及对策研究——以宁夏为例[J].开发研究,2013(02).

[2]郭艳,于兆宇.江西区域物流能力与经济系统协同发展[J].企业经济,2012(11).

[3]赵立波.物流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