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心理和教育研究方法

心理和教育研究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心理和教育研究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心理和教育研究方法

心理和教育研究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等数学;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创新是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核心因素,创新能力是社会文明发展水平的标志,是一个国家科技水平保持活力和生机的动力源泉。大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涌现是科技不断创新、社会不断进步的基本保障。作为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基地,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重要且极具挑战的历史任务和使命。创新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高等数学作为高等教育的基础学科,是理、工、农和经等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本文从理论和实践方面探讨了以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高等数学教学方法

一、高等数学与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科学技术创新和进步取决于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又取决于创新教育。[1]作为数学专业和非数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高等数学具有高度抽象性、严密逻辑性和广泛应用性,高等数学教学具有强大的创新教育功能。高等数学内容是人类为探索未知世界所进行创新活动的成果,已渗透到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它不仅是其他学科的工具,还是一门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课程。从人类文明进化史可以看出,将“数”和“形”完美结合所孕育出人的理性精神在数学中得到完美体现。数学以其概念的抽象性和准确性,逻辑推理的严谨性,结构的协调性,计算的规范性,构造的可行性,统计、模拟的广泛应用性, 技巧的灵活多变性等特点,是培养创新型人才最好的内容和途径。通过对数学中各种抽象概念的理解、思辨和推演等思维方法的运用,训练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心理基础;数学是美学的四大中心建构之一, 数学美是人的审美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的魅力在于化杂乱为有序, 化经验为规律, 寻求自然世界运动简洁、统一的数学表达。数学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文化水平,造就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创造性和批判性,培养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优秀品质。

二、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方法

1.更新教育观念,做到因材施教

更新教育观念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先决条件。随着高校连续扩招,高等教育已经由传统的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大规模扩招导致学生知识层次和质量下降,文化课水平差异变大。安徽农业大学有理、工、农、经和文等专业,有些专业文科、理科学生兼招,因此学生的基础差异性很大。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必然造成有些学生“吃不饱”,有些学生“消化不了”。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必须做到因材施教,这样才能够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使每个学生特长和潜力都得到最大程度提高。[2]

2.发挥教材的创新功能,激发创新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保障。传统的高等数学教材内容较陈旧,强调知识结构的严谨,有些地方并不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掩盖了数学发现的过程,割裂了数学和现实世界的联系,也没有将现代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融入到内容体系中,跟不上时展的要求。因此,要充分发挥高等数学教材的创新功能,就必须改革传统的高等数学课程内容体系,编撰与创新能力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新教材。在教材编撰中,既要保持数学内容的完整性和延续性,又要将具有创新意识的素材、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知识形成的过程以及数学在现代科学中的应用融入到教材内容中。

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教师组织教学的主要工具。教材的内容需要具备严谨性,因此不可能做到适合每一位学生;此外,对待不同专业的学生,教学内容的重点也未必相同。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创新兴趣的另一推动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已有定义、定理和结论的教育方法, 设计合适的实际问题来引导和激发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概念、定义的理解,训练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3]教师需要设置宽松、和谐和具有创新氛围的课堂气氛,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敢于思考、勤于思考和快乐思考。

3.引导创新意识,训练创新能力

数学学习需要运用逻辑、思辨和推理等思维方法,这种训练方法对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增强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启迪创新意识都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培养创新意识。比如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课堂教学。

(1)训练学生归纳和类比思维的能力。归纳和类比思维方法是学习高等数学的思维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运用归纳和类比的思维方法,比较不同背景实际问题之间的差异与联系。例如,在导数概念的引入中,让学生思考“直线运动的质点瞬时速度”和“水平曲线的切线斜率”求解过程的异同,从而归纳出导数的定义。

(2)训练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和理性思维能力。直觉思维是提出科学假说的一种重要思维方式,数学中很多重要的数学猜想常常是某些理论向前发展和创新的方向。因此,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和猜想能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例如,在学习级数时,如何让学生明白有限和无限之间的差异,可用如下的例子:如果该班有女生,那么班级中的男生人数一定比全班人数少(直观,部分小于整体在有限中是对的);自然数一定比整数少吗?这一问题自然引起学生对有限和无限之间、直观和理性之间的思考。例如,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直观展示曲边梯形面积求解中的分割和求和(近似值和精确值之间的误差),以及如何利用极限达到两者相等(对极限概念的理性理解)。

(3)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将数学建模思想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数学建模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新精神。实际问题没有“准确”答案,没有确定方法,因此,解决实际问题需要学生深刻理解理论知识,灵活选择方法和工具。学生只有对实际问题进行认真观察、缜密思考,具有充分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给出比较满意或符合实际的求解方法。实际问题解决的过程对每位学生来说都是挑战,都锻炼了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

三、结束语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大众化教育下的必然产物。高等数学作为高等院校数学专业与非数学专业的核心基础课,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只有更新传统的教育观念,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体系,注重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培养学生创新兴趣和创新意识,才能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为创新强国培养出合格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培云.把创新教育融入高等数学课堂教学[J].都江学报, 2001,13(01): 4―7.

[2]曹宗宏,汪宏喜,毕守东.关于高等数学课程分层次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大学数学, 2011,27(06):1―4.

心理和教育研究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核心能力;教学改革

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要在新的经济环境下参与市场竞争并取得持续健康的发展,就必须树立现代市场营销观念,制定营销战略,搞好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市场营销活动。因此,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必须具备适应企业发展和职业变化的核心能力,既沟通协调与团队合作能力;自主学习与自我完善能力;专业能力与实践能力;竞争与创新能力。通过教学方法的改进,对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有积极促进作用。

1 高职院校教学方法改革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积极响应了教育部的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号召,进行了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从而引发了一系列教学改革,其中教学方法改革是重点,也是难点。目前,以“灌、填和注”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一直主宰着课堂教学。作为一名教师无论是在教学还是在教学方法改革的专题讨论过程中,深感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但当前在实施教学方法改革的进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1.1 教学方法改革的意识不强。教育教学改革以来,高职院校受到了许多新思想、新观念的影响,进行了一些改革与探索,但教学基本上还是按照历史的惯性在走,教师依然保持原来的风格,并未从根本上摆脱“教材中心”、“教师中心”、“满堂灌”、“填鸭式”、“布道式”,即“传递一接受”的教育模式。对教学方法改革缺乏使命感,还没有完全意识到传统的、旧的教学方法给教学带来的弊端。

1.2 教师能力水平的局限性。教学方法的改革,意味着教师必须对自己原本已经熟悉和习惯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式等进行重新审视。相比较以前的以教师、书本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照本宣科的满堂灌来说,现今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中心,以自主创新和能力培养为重点的多样化教学方式,难免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工作经验和工作能力等提出比传统教学方法更高的要求。对此,由于不少教师本身带有某些“先天不足”,知识的系统性不强、理论水平低、能力欠缺等,或者是未勤于学习和潜心钻研,对教学方法特性的理解,对教学实践中具体教学方法的理解与把握不够,不能进行教学改革总结、深化、提炼和升华,从而使教学方法改革只流于形式。

2 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是目前高职教育教学的发展趋势,是人们普遍的共识。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方法是适应我国现行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2.1 明确教学方法改革的目标。教学方法改革是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依据(市场营销)专业培养目标,与相关企业、院校共同设计教学方法,以做为核心,根据不同课程性质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有效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从而培养具有较强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的高素质(营销)人才,适应社会的需要。因此,我们必须全面、深刻地掌握教学目的,并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以此来检查和评价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从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2.2 教学方法改革的实施。高职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就是打破传统的课堂理论满堂灌的模式,进行“以岗位素能培养为中心、以核心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等的多样化教学方法设计,不同的课程采用不同的方法。理论课程《市场营销理论与实务》教学主要采取案例教学、讨论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方法;实践课程《市场调查》、《营销策划》)教学采取现场教学、项目教学、讨论式教学方法,课程《商品推销与商务谈判》采取情景教学法、模拟教学法等,同时融入互动式、参与式、体验式、角色转换式、团队竞赛式等形式多样和生动活泼、主题鲜明、目标明确的教学活动,形成一套有效的现代教学方法体系,构建准职业化的现场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竞争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等。

3 基于核心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改革对教师的期待

教师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实践的主体,是教学方法改革的主力军和实施者,因此,教学方法改革,必然对教师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对他们的素质和能力提出新的要求。

3.1 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一种观念的转变,要求教

师适应时展,树立现代教育观念:一是以学生为本的观念,强调以学生为认识主体,发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其自身的发展与完善,从而不断提高他们的生存和发展能力,并且教育不能只面向少数学生,也不能只面向多数学生,而要面向每一个学生;二是全面发展的观念,现代教育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宗旨,因此它更关注人的发展的完整性、全面性,将教学视为一个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开放的系统,实现教学应有的社会功能,大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与技能的场所,更培养人的思想、情感、意志、品质之所在,是铸造灵魂的地方;三是素质教育观念,现代教育更加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锻造,全面素质的培养和训练,把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作为教育教学的中心工作,全面开发学生的多种素质潜能,使知识、能力、素质和谐发展,提高人的整体发展水准。

3.2 较高的素质、能力。教师靠综合素质与能力引领学生奔向未来,是富有时代精神、把握时代文明发展方向的人。教学方法的革故鼎新,必然要求教师把握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善于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方法,准确把握教学目的,熟练掌握教学内容,深入了解学生状况;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较强的教学能力,教师的真正本领,不在于他是否会讲述知识,而在于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高职教育的教学内容既有专业理论知识传授,也有实践操作技能训练,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渊博的知识,在教学中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指导学生进行技能训练。教师应该具有超群的智慧和健全的人格,给学生以终生受用的生存智慧、学习智慧和创新智慧;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反思能力,注意观察教学过程中不利于创新思维培养的因素,寻求一种调动学生自身内在的和谐发展机制,为学生提供一种宽松的、愉快的、以人为本的学习氛围。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作为一个专业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市场营销专业理论知识;娴熟的实践操作技能;勤于思考和勇于创新的精神。未来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而是教师的素质,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战略是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4 结束语

教学方法改革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与过程性,创新教学方法要兼顾目的性、整体性、科学性、创新性、实践性、互补性,因此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特点、学生特点(兼顾所有学生)、教师的自身素质、教学环境条件选择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改革需要教师的不断探索与实践,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需要学院的鼎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周光明.大学课堂教学方法研究[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09

[2]高炳学、姜可.《高校课堂教学中激励方法的探讨》[J].经济师,2011.08

作者简介:

心理和教育研究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剖宫产孕妇

剖宫产手术是通过剖开产妇的腹壁和子宫取出胎儿的一种手术方式。近年来,随着医学领域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剖宫产手术的方式不断得到改良和发展,采用该种手术方式的孕妇数量逐年增长,但该种手术方式在手术过程中会使产妇发生不同程度的失液和失血,术后容易出现免疫力下降和身体虚弱等情况,极易引发并发症,对产妇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1]。我院对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对剖宫产孕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3年7月至2014年5月在我院实施剖宫产手术的162例患者参与我院本次研究护理,把162例患者平均分成两组,分别命名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81例患者的年龄在24岁至3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9岁,其中经产妇62例,初产妇19例。观察组162例患者的年龄在22岁至3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8岁,其中经产妇59例,初产妇22例。两组患者的年龄、孕周以及身体情况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不对我院本次研究护理结果造成影响。

1.2研究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观察组患者在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具体做法如下:

1.2.1心理护理

部分产妇为自愿选择剖宫产手术,还有部分产妇则是由于特殊原因不得不采用剖宫产手术方式,如出现难产和妊娠合并症等,这类产妇在进行手术前,往往会产生紧张、焦虑和恐惧等负面情绪,护理人员应对产妇提出的问题给以耐心的解答,使产妇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同时护理人员还应向产妇及其家属介绍主治医师,消除产妇及其家属对手术的顾虑[2]。实施手术的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密切监测产妇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包括血压、呼吸、体温和心率等,术后护理人员让新生儿与母亲进行短暂的接触,并告知孕妇婴儿的身体情况,让产妇安心修养身体[3]。

1.2.2健康教育

护理人员在手术前应对产妇进行剖宫产手术相关知识的教育,让患者详细了解剖宫产的手术过程、术后疼痛情况以及术后需要注意的具体事项。手术后,护理人员应向产妇讲解母乳喂养的正确方式和注意事项,并指导产妇进行适当的锻炼,促进产妇身体健康的早日恢复[4]。

1.3观察指标

护理周期结束后,观察两组患者的母乳喂养情况、剖宫产知识了解程度、住院时间以及对我院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根据这些指标评价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对剖宫产孕妇的影响。

2.统计学分析

我院本次研究护理过程中所得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分别采用百分比(%)和±s表示,并分别采用x2和t进行检验,P<0.05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护理周期结束后,观察组患者的母乳喂养情况、剖宫产知识了解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且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P<0.05),详见表1。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86.4%,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4.1%(P<0.05),详见表2。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2%,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2.3%(P<0.05),详见表3。

表1 两组患者的母乳喂养、剖宫产知识了解程度、住院时间比较(n,%,±s)

小组

例数

母乳喂养情况

剖宫产知识了解情况

住院时间

观察组

81

73(90.1)

76(93.8)

3.44±1.22

对照组

81

61(75.3)

63(77.8)

7.21±1.85

P值

>0.05

<0.05

<0.05

<0.05

表2 两组患者对我院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比较(n,%)

小组

例数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

81

51

19

11

86.4

对照组

81

38

22

21

74.1

表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小组

例数

焦虑

抑郁

伤口感染

并发症发生率

观察组

81

2

1

2

6.2

对照组

81

4

3

3

12.3

4.讨论

近年来,为了保障母婴健康安全和提高新生儿的存活率,选择剖宫产手术方式的孕妇数量不断增加,但是由于产妇对剖宫产手术知识缺乏了解以及对护理人员存在不同程度的戒备心理,在加上手术带来的创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产妇的术后恢复。相关医学研究表明对产妇进行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有利于加快产妇身体恢复,对于提高剖宫产手术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5]。

我院对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在剖宫产孕妇护理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母乳喂养情况、剖宫产知识了解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且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86.4%,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4.1%,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2%,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2.3%。该研究结果表明对剖宫产孕妇实施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能够有效缩短产妇的恢复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唐竹林.心理护理联合健康教育对剖宫产患者的影响[J].当代医学,2013,12(04):121-122.

[2]王小琦.浅谈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对剖宫产患者的影响[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3,12(19):277-278.

[3]曹敏.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对剖宫产产妇的影响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1,29(13):68-69.

心理和教育研究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健康心理 健全人格 现状 方法

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直接影响着大学生们的心理和人格发展的取向,也冲击着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整体而言,大学生的心理和人格发展现状是积极的,他们热情而不盲从,踏实而不刻板,坚毅而不偏执,敏捷而不鲁莽,自信而不自负,自强而不自傲,自珍却又能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奉献自己宝贵的生命。然而,就个体而言,一些大学生的心理和人格发展中也存在着消极的因素,具体表现为:缺乏崇高坚定的理想,缺乏严谨执着的精神,缺乏团队协作的意识,缺乏稳定积极的情绪 ,缺乏抵抗挫折的能力,缺乏诚实守信的修养。一些学生受到刺激容易激动,经受挫折心灰意冷;还有些学生考试作弊,有意拖欠学费,制作假简历,网络道德缺失。其中人际交往、学习适应、情绪控制方面已经成为大学生心理和人格问题中最为棘手的问题。大学生种种心理和人格现状表明,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不仅是大学生成才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大学生成才的重要资源;离开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大学生成才就会失去基础。因此,高校应积极主动探索解决大学生种种心理和人格问题的对策。

一、以心理教育人格教育为基础

心理是人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应,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即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简称知、情、意。)和人格。人格是人的个性所表现出的做人的基本格调,是一个人心理品质的显现,主要包括人的思想情感、道德意志、动机行为、性格气质等。心理和人格唇齿相依,互为表里。心理与人格的共同点是它们的健康的标准是一致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有良好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注意力、想象力和自信心。2、能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3、能控制自己的情绪。4、有不断地进行社会化活动的能力和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5、富有一定的创造力竞争力和为社会服务的能力。它们在共同的基础上各有侧重:心理是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长期积累而表现出的思想成熟度,它最主要的特点是可测性和发展性;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及行为的统合模式,它最主要的特点是动力性和可塑性。在决定一个人的心理和人格水平这个问题上,教育是一个首要的因素。美国现代化问题专家英格尔斯指出,在大规模的复杂社会中,没有任何一种个人属性比他所受到的教育更能一贯地、强有力地预言他的态度、价值和行为。

1、努力创造条件促进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心理状态的可测性、发展性特点,表明健康的心理是可以通过培养教育实现的。健康的心理是健康人格的基础,是健康人格的重要标志。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健康人格教育的水平。要促使学生克服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等一系列心理问题从而形成健康心理,就必须大力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和咨询工作,积极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是健康心理教育的重要任务。心理健康教育应以探索高校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入手,制定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确定相应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健全心理健康干预机制,建立优质的专门咨询机构,配备足够数量的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积极开展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素质测查和心理咨询辅导,强化对有心理问题学生的指导和治疗等环节,在干预校园危机事件中发挥积极作用。同时建立在校生的心理健康档案并进行追踪观察,定期举行与心理素质教育相关的各项活动。在心理教育中还应充分发挥“坡效应”、“蝴蝶效应”、“南风效应”、“木桶效应”等心理效应的积极作用。总之,应积极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惑和问题,为学生提供说心里话的场所,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悦纳自我、调整心态、挖掘潜能。

2、掌握教育规律促进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行为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这些心理特征包括个人能力、气质、兴趣、爱好等,它们是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通过社会实践逐渐形成的。人格实际上是共性的人类文化和个性的心理特质的统一。可以说人格的养成不仅是个人成长的标志,也是民族性格的标志。健康人格至少具有以下三个特点:首先,心理和谐发展。具有正视现实、乐观向上、和谐统一的心理品质。一个人如果失去人格内在统一性,就会出现认识扭曲、情感变态、行为失控等问题。第二,能建立友好的人际关系。具有自尊和他尊、理解和信任等优良品质,既不随波逐流,也不孤芳自赏,能够使自己的行为与周围的人相协调。而缺乏友好人际关系的人,在情绪上往往产生恐惧、孤独、多疑,甚至嫉妒、傲慢、敌对、攻击的心态和行为。这样的人很难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更难与人合作。第三,勇于创造,善于创造。他们的成功,往往又为他们带来满足和愉悦,使他们的生活内容更加充实。人格所具有的动力性特点,说明人格教育的重要性;人格所具有的可塑性特点,说明人格教育的可能性;人格具有高低之差,说明人格教育的必要性。人格教育就是教育者用心理学、教育学的方法实施培养良好心理品质、促进人格健康发展的社会活动。在人格教育中应注意发挥充分“皮革马利翁效应”、“破窗效应”、“保龄球效应”、“近因效应”等心理效应的积极作用。“我国教育确实有自己的优势,这就是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比较扎实、系统。可是,不能不承认,教育有比这个更为重要的目标,这就是培养人,让人成为人。在这里,个性张扬和能力培养,越来越成为教育更为本质的目标。”[1]

二、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先导

高校在对大学生心理、人格教育的过程中,应加强对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教育。

1、高校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情操教育,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 #p#分页标题#e#

真、善、美的统一,是理性、意志、情感的统一。人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就是真、善、美统一的完美人格,这也是教育的终极目标。“真”的尺度,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第一个尺度。教人求“真”,就是培养人格的智慧特性,即智慧人格。从心理特性层面看,求“真”品质具有认知的客观性和创造性特点。“善”的尺度,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第二个尺度。教人求“善”,就是培养人格的道德特性,即道德人格。从心理层面看,求“善”品质具有情感的稳定性和丰富性的特点。 “美”的尺度,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第三个尺度。教人求“美”,就是培养人格的审美特性,即审美人格。从心理层面看,具有意识的自觉性和自制性特点。只有实现了真、善、美三个尺度的有机统一,才能实现人格的完善,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在古希腊,一种作为强烈和持久向往之目标的理想在生理上和精神上成功地塑造了人类。

2、引进新型教育理念,不断创新教育方法

我国古代教育家提出并实践了一系列人格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其它诸如提倡立志、明理、身教、自省、慎独、慎染、力行等。在现代社会,应融合东西方在人格教育过程中的积极经验,承认被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主体作用,调动其主体积极性。改变以往重说教轻关怀、重批评轻激励、重理论轻实践、重共性轻个性的做法,引进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建立情感型、渗透型、人文型的教育模式,以情感人,以理晓人。调动学生内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解决学生在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以及其它思想、道德、心理、情感、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困扰,引导学生积极抵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不良倾向。明确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培养学生增强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以优秀教师的人格形象为示范

1922年,日本著名教育家小原国芳提出:“必须把全国第一流的人才绝对集中于培养教师的大学里,这件事应作为当宰相的第一要义。而且根本问题,是教师精神、是全人教养(全人教养指完全人格,即和谐人格),是教师之道,是根性、是灵魂。”[2] 这种教育理念给我们在人格教育中的启示是:

1、应重视学校、教师的对学生的人格教育作用

教育的真谛是育人,育人的核心是塑造人格,而人格的塑造关键在于学校和教师。1947年日本颁发的《教育基本法》强调,促进完满人格的发展是教育的宗旨,80年代日本强调“教育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落实“人格完善”。 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并通过的题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提出,要重视教育“在铸造人格、发展个性以及增强批评精神和行动能力方面的意义。[3] 人格的完善决不是自发形成的,是培养塑造的结果。教育担负着两种培养和发展的任务:即不仅是教会人们去改变环境,也要教会人们去改变自我。马斯洛曾指出:“自我实现的创造性首先强调的是人格,而不是其成就,因为这些都是人格放射出来的副现象。因为对人格来说,成就是第二位。”[4]这些足以说明,学校和教师在培养人格中的重要作用

2、应重视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格修养

良师之本,重在人格。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教师自身所追求的探求真理的进取精神、不怕困难的拼搏精神、敢为人先的超越精神、为国争光的奉献精神,在向学生传递学科的基础知识及前沿知识的同时就已经传递给了学生。教师良好的思想、学识、言行和人格魅力,通过示范的方式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引导学生养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塑造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人格,促进大学生思想品格的形成。对教师来说,观念更新、知识丰富固然重要,但是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帮助学生塑造人格的神圣职责更为重要。教育者最重要的任务在于帮助塑造人的品格。这就要求教师的人格水平要努力达到人类文明发展的最高水平。教师没有良好的人格,就无法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只有人格才能够影响到人格的发展和规定。 高校教师“不是使用物质工具去作用劳动对象,而主要是以自己的思想、学识和言行,以自身道德的、人格的、形象的力量,通过示范的方式直接影响着劳动对象。”[5] 马克思指出“能给人以尊严的只有这样的职业,在从事这种职业时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6]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人只能用人来建树,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是具有极大感召力和感染力的”。叶圣陶说:“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是为人师表,教师应以自己的人格影响学生的人格。” 教育的真谛是育人,育人的核心是塑造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只有教师具备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才能承担和实施其教育的功能。学生常常以教师的品行作为衡量自己行为的标准。教师不仅影响学生的智慧、感情和意志的发展,还影响着他们健康的心理和人格的形成,尤其是影响着对学生创造动机(思想观念、情感意志)、创造意识(关注联想、怀疑探究、反思批判、)、创造精神(独立思考、勇敢超越)的培育。因此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只有这样,才能胜任“教育者的最重大任务在于帮助塑造人的品格”的神圣职责。

四、以校园文化建设为抓手

从起源上说,文化是“人化”,引导人、鼓舞人,塑造人;从功能上说,文化是“化人”,教化人、塑造人、熏陶人。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创造物。[7] 在论一流大学的建设时指出:大学应成为继承传播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场所、交流借鉴世界进步文化的窗口,成为新知识、新思想、新理论的重要摇篮。高等教育的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和环境育人,说到底都是文化育人。文化环境具有影响面广、渗透性强、持久性长、吸引力大等特点。“环境造就人格”,“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的就是不仅人对人有影响,文化环境也对人有重要的影响。美国课程专家杰克逊认为,校园文化是一门“隐性课程”。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更容易无抵抗地接受外界刺激和信息的影响。大学生正处于人格的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很容易受一些错误价值观和不良行为的误导。因此,大学生若能置身于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之中,他们就容易养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因此,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对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具有重大意义。#p#分页标题#e#

1、加强校园文化“硬件”建设

大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主要是校园文化环境,它包括“硬件”、“软件”两个部分。校园文化“硬件”建设是指校园的物质条件,包括学校的建筑设施、楼宇命名、名言悬挂、诗文镌刻、园林树木、山石湖瀑等。这些都对学生的心态思维、行动方式等各个方面发挥着作用。校园中的这些“硬件”建设所特有的审美引导功能、智力开发功能、身心调节功能,决定了它在满足大学生文化需求的同时,对塑造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良好的校园文化“硬件”环境有利于高校学生形成高尚的精神风貌。因此,应将校园文化“硬件”环境当作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加强校园文化“硬件”环境建设的管理,积极营造格调高雅、催人奋进的校园文化氛围。

2、加强校园文化“软件”建设

校园文化“软件”建设,是指学校的组织制度、学术研究、文化活动、学习风气、大学精神等意识形态产品。校园文化软实力建设所特有的价值导向功能、教育引导功能、智慧培育功能决定了它在满足大学生文化需求的同时,对塑造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同样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校园文化“软件”建设诸如丰富多彩的课程设置、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内容新颖的知识讲座、引领时尚的社团文化、锋芒毕露的辩论演讲等,具有内容广泛、意蕴深邃、创意无限、前沿冲浪的特点。深刻认识校园文化“软件”建设的重要性对搞好校园文化建设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努力,努力做好校园文化“软硬件”建设,校园文化就一定能成为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塑造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有力抓手

五、以网络文化建设为平台

二十一世纪高度发达的网络技术给世界带来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对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德育工作者提出了挑战,也带来了发展的机遇。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德育工作者应积极应对挑战,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网络文化活动,营造正确、积极、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

1、加强相关部门的领导和监督

应加强党政领导和宣传部门、学生工作部门、网络技术部门负责人的协同领导,加强对心理教育、人格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的领导和监督。充分重视和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提高心理教育、人格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渗透力和战斗力。努力用正确的导向、先进的知识、丰富的内容积极占领网络阵地。

2、开展丰富多彩的网上心理健康人格健全活动

应通过建立心理咨询、人格教育等网站开展丰富多彩的网上心理健康人格健全活动。在活动中把图文并茂、精彩纷呈的形式与健康积极的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设计、开发、创办有时代特点的网上电子刊物、教育软件等,以平等、及时、互动、细致的特色来满足大学生求新、求异、求特的心理需求和思想需求,从而陶冶大学生的心理和人格,培育大学生的使命感和崇高感,激发他们的责任意识和创造勇气,使心理教育和人格教育获得应有的成效。

3、心理工作者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走进网络

面对眼花缭乱的网上世界,心理工作者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主动参与,走进网络。在弘扬主旋律的同时,通过有益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人格健康的信息、言论,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和指导。通过富有针对性、时效性的学生之友、知心学姐、心理娱乐、心理聊天、心理咨询、名人讲座、社会视角、校园聚焦、文化动态、院系社团、学习园地、法律园地、健康在线等栏目,开展网上咨询、聊天、浏览活动,直接与每个学生进行交流,开启学生的心灵之窗,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使学生的生活、思想、心理、人格等方面的问题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注释

[1] 张志勇,转变非理性教育思维 推进教育改革新突破,《教育研究》2011年第2期]

[2] 小原国芳:《小原国芳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47页。

[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丛书:《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页,

[4] 马斯洛:《自我实现的创造力》,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5] 周浩波等:《教学哲学》,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184—185页。

心理和教育研究方法范文第5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择2010年7月到2011年2月在我院骨科进行治疗的846例患者进行研究,其中男性为654例,占77.30%,女性为192例,占22.70%,年龄分布为38.9±9.7岁,最大年龄为67岁,最小年龄为12岁,病因研究分析车祸致伤为441例。高处坠伤为214例,运动致伤为138例,其他原因为53例。所有研究对象均签订知情同意书,愿意参加本研究。按照是否进行健康教育干预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未进行健康教育,研究组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病因比较均不存在统计学意义(>0.05),说明具有可比性。

1.2健康教育健康教育的方法主要分为术前健康教育,术后健康教育和出院健康教育三个方面。

1.2.1术前健康教育

主要是通过对患者有效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的配合度和建立积极的心态。首先在患者入院时由主管护士进行住院环境、合理饮食和个人卫生教育,通过入院时健康教育可有效的加快患者及其家属适应医院环境,熟悉医务人员和知晓注意事项,建立相互信任的医患关系,积极的配合完成检查治疗任务。针对骨科患者卧病时间较长且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容易引起焦虑和紧张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和管理,介绍积极心态的重要作用及手术注意事项。注意手术前准备充分,例如医疗器械、试剂和血液等。进行必要的术前锻炼,以加快适应术后长期卧床的需要。

1.2.2术后健康教育

由于骨科患者术后需进行长时间的卧床,造成患者进食及排尿的困难,因此必须采取必要的健康教育,要求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必要的配合;采取有效的祛痰法和皮肤护理法,防止出现卧床褥疮或感染。采取石膏固定的患者应对其介绍固定及牵引的注意事项,对患者患肢进行末梢循环检查。在卧床后期应指导患者进行适宜的功能锻炼。

1.2.3出院后健康教育

患者出院后需要进行长期卧床或在家修养,此时功能锻炼和复查是治疗的要点。进行积极的循序渐进的功能锻炼,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建立良好的家庭访问和指导,进行定期电话指导,并防治手术感染和褥疮的发生。

2结果

对研究人群骨科患者健康作用分析研究显示,护理质量满意度、服务态度满意度和住院环境满意度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0.05),说明实施健康教育可明显改善临床骨科护理的质量,见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