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计算机语言的概念

计算机语言的概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计算机语言的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计算机语言的概念

计算机语言的概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MOOC;高职教育;实验教学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与计算机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给计算机专业教学提出新的挑战。实验教学是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规定动作和必要环节,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针对计算机专业实验教学现状,基于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理念进行计算机专业实验教学改革,创建多元实验教学内容、构建全新实验教学模式、创建立体化实验考核方法与构建新型实验教学师资队伍,是实现计算机专业“以 培训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教育理念的有力保障。

一、计算机专业实验教学现状

1.实验教学内容更新滞后

实验教学内容是学生掌握技能能力的主要来源。目前,计算机专业的实验教学内容多依教材知识点设计,参照教材实例“依葫芦画瓢”,缺乏启发性与创新性;实验内容相对孤立,各实验间不能形成技能体系,学生难以掌握实际应用能力;部分实验内容知识陈旧,不能体现技术热点,与用人单位要求联系不紧密。

2.实验教学模式不能满足教学发展需求

合理的实验教学模式是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与保障。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主要包括教师演示讲解与操作指导,教师是课堂的中心,学生单一的依赖教师获取知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传递为“单向”传递,学生难以在课堂上将所学知识“内化吸收”。随着网络的发展与智能终端的普及,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3.实验考核方法不能实现多维度考核

考核方法是学习方向的指挥棒。目前高职计算机专业实验课程的考核方法主要包括实验报告、平时作业、阶段考核和期末考核等,由教师完成全部考核。实验报告和平时作业不易实现“一题多卷”,难以评价学生完成的独立性和学习的主动性;阶段考核和期末考核只对阶段学习做出总结,不能实时跟踪学生的学习状态;考核仅由教师完成,存在一定的主观因素。现有的考核方法不能很好地实现“以考促学”的目的。

4.师资队伍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教师的专业素质直接影响实验教学活动效果。由于教师参加培训和参与科研项目的机会较少。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应用领域的拓展,教师的知识结构与教学思想已不能满足培养人才的需要。

二、基于MOOC理念的计算机专业实验教学改革

1.创建多元实验教学内容

MOOC是一种新兴的网络化智慧教育,其利用网络获取世界范围优秀教学资源的模式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教学改革思路。基于MOOC理念,以实验教学大纲为基准,将教学内容分解为若干个关联的技能能力点,细化实验内容,突出实验重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融入ACM大学生竞赛与科研项目,优化实验内容,提高实验课程的实践性、启发性与创新性;以互联网为平台,引入网络优质资源与MOOC在线课程资源,丰富实验内容,增强实验课程的实时性与先进性。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化实验课程知识结构,创建多元实验教学内容。

2.构建全新实验教学模式

根据计算机实验教学特点,构建传统实验课堂、MOOC-翻转课堂、网络虚拟课堂相结合的“三个课堂”实验课堂体系;创建理论知识讲解与实践应用操作相结合、教学活动与竞赛/科研活动相结合、单一课程与相关专业课程相结合的“三个结合”的立体教学方法;创建教师引导-学生主体模式、小组讨论-个别辅导模式、理论分析-操作演示模式相结合的“三个模式”辅导方法;构建教师与学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师生与企业互动相结合的“三个互动”沟通方式。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有机整合教学视频、电子教案、板书讲解与实践操作,构建立体化实验教学模式。

3.创建立体化实验考核方法

针对 计算机实践课程的特点,创建考核学生知识掌握情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相结合的考核目标;构建操作试为主、笔试为辅,课堂问答/答辩为主、课后作业为辅,实际课堂互动为主、虚拟课堂互动为辅,团队合作为主、创新性为辅的多角度考核指标;创建教师评价、生生互评、学生自评相结合的“师生共评”评价方法。在考核中,将成绩评定渗透到每个教学环节,做到公平公正公开,注重学生学习主观因素的考核,达到“以评促学”。

4.构建新型实验教师队伍

实验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巩固与延展,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实验教师的教学活力与实践能力直接影响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基于MOOC开放、互动的理念,在“走出去、请进来、传下去、动起来”的培养思路基础上,鼓励实验教师积极进行交叉学科知识学习、积极参与MOOC团队建设,在优化自身知识结构与提高实践能力的同时,开拓教学思路、增强教学能力,从而更好地激发教学活力。

三、实验教学改革效果与结论

计算机语言的概念范文第2篇

一、树立哲学理念,用辩证唯物主义指导教学,培养创新精神

大家都知道中药,为了治疗某一个疾病,不同的医生开出的药方可能是不同的,药方里多味药共同起作用,有的疗效好,有的不太好,而有的医生神秘地加上某味药后,就有了药到病除的神效。在中药的配方里头蕴含着普遍联系的理念:药与药的联系,药与病的联系。同样,知识与知识之间,知识与应用之间也有着内在的关联。在程序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设计一些具有现实应用价值的任务,它能让学生把与任务有关的知识点紧密联系在一起而形成一张网,在这张网中,既有旧知识,也隐藏着新知识,旧知识某方面的功能得到应用并得以巩固,新知识因为需要而学习,整个网也体现了知识的综合应用。知识的价值在应用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教师要在学生熟悉的事物和陌生的事物之间运用类比,找到它们的相似与不相似之处,如生物的进化是生物自身的否定之否定,反映了生物现在与历史之间的、生物与生物之间的联系,在计算机语言中同样有着进化现象,如类型-数组-结构体-类的发展就如同单细胞生物向多细胞生物的进化,无机物向有机物的进化。高阶知识的雏形是基础知识,也是基础知识的合理组合,明了知识之间的血缘关系,学生更加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而对高阶知识的理解就显得容易得多了。在程序设计中,要培养学生的“求异”精神,实现辩证的肯定与否定。教师的讲解不是权威,不是唯一正确答案,鼓励学生进行小修小改,甚至另辟蹊径,找出一个更为睿智的思路,学生的任何思考都应辩证地肯定。学生在另觅思路的过程中,有的想法正确,有的想法错误,其实正确与错误不是绝对的,正确的程序可能在时间或空间上或许有一些问题,而错误的程序只要稍作修改(如语句顺序的改变)就是正确的,有时错误本身是正确的,只是因为它出现的时机或地方不对而已,正确与错误只有一步之遥。学生走过的不可能是一条“直路”,让他们在这条“曲折”的思路上做一回苦行僧,在这条创新的道路上完成一次洗礼,实现自我新的发展。

二、协调左右脑思维,提高科学思维素质,培养创新能力

美国的罗杰.斯佩里教授通过实验证实了左右脑分工理论。大脑分为左半球和右半球,一般左脑具有言语、概念、分析、计算、逻辑推理,将复杂事物细化等功能;右脑具有音乐、绘画、空间几何、想象、创造、综合等功能,右脑最重要的贡献是能进行创造性思维,研究表明右脑具有的巨大潜能并没有被充分利用。现今的计算机语言教学大多都是以左脑为中心的教学,右脑基本处于睡眠状态,而学生的左脑也在抽象与逻辑思维中昏昏欲睡。充分利用右脑惊人的形象思维能力,调动右脑思维的积极性是科学思维的关键。计算机的数字世界是现实世界的一面镜子,现实世界里有什么,数字世界里就有什么,只是表现形式可能不同而已。计算机语言的概念、理论、方法在现实世界里都能找到它的“生活原型”。以概念教学为例,概念的重要性在于它是一种语义规定,弄不清楚就会出现“个个字都认识,句句话都听不懂”的现象,概念教学要加强形象思维。C语言的指针概念是学生的一大难点,对于C系统中这一灵魂性的知识点,“地址”是它的原型,“地址”是一个“范围”概念,它不仅包含开始信息,也包含结束信息,还包含此范围内数据的特征三方面的信息。形象地理解了指针的概念后,对指针的重要性、指针的运算,通过指针获取数据的运算就有了一个“实实在在”的理解。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如容器与变量,时分秒的变化与循环,族谱与树结构等等。

李政道教授倡导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他邀请画家们“画科学”。爱因斯坦描述他的思维过程是先用形象思维,再将形象思维转换成语言。计算机程序设计既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在进行程序设计的过程中利用左右脑分工理论,重视右脑功能,并将左右脑“并联”起来协调工作。左脑将复杂的过程进行功能分解,右脑负责过程的形象化,将过程想象成一幅幅形象生动的画面,最后,由左脑负责将画面描述的算法抽象成一个个的语句,最后形成完整的程序。右脑的思维具有无序性、不拘泥于局部的分析,而是统观全局,以大胆猜测跳跃式地前进,达到直觉的结论。在程序设计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学生很快地想出了方法,但要求他们用计算机语言描述步骤时,他们却犯了难!步骤难以描述了,甚至在看似简单的顺序结构上也出现了困难,没有了头绪,此时可利用左脑的分析与细化功能对右脑绘制的主要画面做一些重组,变无序为逻辑上的有序,对右脑的思维进行“慢镜头”式的细化,细化到每一个“镜头”都能用一个语句加以描述为止。人的右脑就像一台照相机,将输入大脑的信息以直观的图像加以思考并记忆,“图像记忆”这种右脑特有的机能,是右脑高速海量记忆的奥秘所在。在学习过程中,不妨“模糊性”学习,对接触到的东西先混个眼熟,混个耳熟,有意识地训练右脑的形象记忆与情感记忆,使记忆更生动、长久不忘。人的创新能力与右脑思维密切相关,在左脑的配合下,右脑充分发挥想象力,在一闪念间产生顿悟,将一些看似不相干的知识与知识,知识与应用联系起来,并能进行综合应用。程序设计中不断“求异”的精神,是对右脑思维潜能的充分发挥,使我们的学生成为洋溢着创新欲望、充满活力的人。

计算机语言的概念范文第3篇

关键词:拓展式教学;计算机语言课程;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31-

Discussion on Extensive Teaching Method of Computer Language Course

CHEN Guo-chao

(Sichu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Zigong 643000, China)

Abstract: In the teaching of computer language courses for the student not majoring computer, the author breaks the limit of textbook and begins with the study of the computer software for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ystem resources. The essay, combined with the author's teaching practices for years, discusses the purpose, the significance and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scheme of the method for computer language extensive teaching.

Key words: extensive teaching; computer language course; teaching and research

拓展式教学是对教学内容、形式、方法等进行延伸挖掘并揭示其本质,透彻研究问题,使学生能够灵活变通、准确地进行理解、巩固教学内容。这种突破教材约束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促使学生敢于探索问题并解决问题。

计算机语言课程是高校非计算机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多数学生学习计算机语言比较吃力,在课程后期少数学生无法跟上老师的教学进度。在计算机语言教学过程中,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摸索,引入了拓展式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在学习计算机高级语言之前虽然已经学过计算机基础知识,但许多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仅仅停留在概念上,没有应用于实践,对计算机系统的认识没有质的提高。学生在计算机语言的学习中,通过教师的拓展式教学,可以加深对计算机基本概念、专用术语的理解,提高对计算机体系结构的认识水平,并在编程中付诸于实践。

计算机语言课程中的难点和重点是:内存变量、数组、指针、程序设计和算法等,下面就这个方面探讨拓展式教学方法。

1 由内存储器结构拓展到内存变量和指针

在计算机高级语言教材中,涉及内存变量和指针的章节很少提及内存储器结构。教师应突破教材的限制,在引入内存变量和指针之前,先讲解计算机内存储器的相关知识,随后由计算机内存储结构拓展到内存变量和指针。

讲解内存储器的组织结构,用如图1所示的简图来说明。每个矩形格就是一个存储单元,每个存储单元在计算机高级语言中称为一个内存变量。存储单元是临时存储数据的空间,数据存入哪个存储单元或从哪个存储单元取出数据,必须明确存储单元的地址,而2000H,2001H就是存储单元的地址。在计算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中,无需明确具体的存储地址,存储单元的地址只需用符号来表示,这就是内存变量名,内存变量名需要程序设计者来定义。

图1 内存储器结构简图

在计算机高级语言中,将地址形象化地称为“指针”,一个变量的地址称为该变量的“指针”。存储数据的单元就是变量,存储地址的单元就是指针变量。

内存变量和指针的使用贯穿于计算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的始终,对内存变量和指针认识模糊或认识不深入,在以后的程序设计中就不能合理使用,从而影响程序设计的学习。教师通过教学内容的拓展,把抽象的变量和物理存储器联系起来,帮助学生看清了内存变量和指针的本质,加深了对内存储器结构的认识。

2 由“存储程序”原理拓展到程序设计

由于计算机高级语言源程序是基于计算机硬件执行的,在计算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突出和强调“存储程序”原理的讲解。

“存储程序”原理可以借助微型计算机结构简图来说明,如图2所示。程序运行之前,首先把程序调入内存储器,然后在系统的控制下,从内存储器中逐条取出指令加以分析,并执行指令规定的操作,使计算机按程序流程运行直至结束,从而实现自动化的连续工作。

图2 微型计算机结构简图

基于“存储程序”原理的拓展,教师讲解编程计算cgc3.tif时,让学生明白:计算机处理数据是分步骤完成的,本例计算100个数的累加和,需要计算100次,可用循环语句来实现。

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拓展,学生能够准确地理解教学内容,逐渐地养成计算机的思维习惯,学会用算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学生加深了对冯・诺依曼体系结构的理解,对计算机体系结构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高度,为以后合理、高效地使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的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3 从硬件资源的高度认识程序设计

大多数学生编写程序只追求任务的实现,忽略程序运行的效率。教师讲解程序设计时,引入“计算机硬件资源”等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不但要学会编写程序,而且在满足正确性、可靠性、健壮性等质量因素的前提下设法提高程序的效率。

最主要的计算机硬件资源是计算资源和存储资源,计算资源就是CPU(中央处理器),存储资源包括内存储器和外存储器。高效的程序是指程序运行时尽可能少占用CPU的时间,减少无谓的时间消耗,让计算资源可以被更多的任务利用,提高计算资源的利用率。

例如,编程计算 (n是正整数)。许多学生编程时,使用循环语句来实现,但是,当n的值很大时,会耗费CPU的大量时间。如果把计算式修改成

,则。通过这个例子,让学生明白最好不要把所有计算任务都交给计算机完成,有些计算任务需要程序员提前处理,让出更多宝贵的计算机资源给计算机用户。

通过“计算机硬件资源”的拓展,借助于计算机高级语言教学平台,实现计算机基础知识和上机实践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不但具有基本的编程能力,而且树立高屋建瓴、系统全局的思想,为计算机在本专业中的应用提供指导。

4 总结

高校开设计算机高级语言课程的目的:培养学生掌握编程的基本知识、初步的程序设计能力和基本的程序调试技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局限于教材的限制,通过教学内容的拓展,讲解和程序设计相关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不但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高级语言的热情,而且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计算机体系结构,提升对计算机的认识高度。

参考文献:

[1] 张晓萌.关于结构力学拓展式课堂教学的思考[J].科教文汇,2009(23).

[2] 薛永宁.高职院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教学拓展探讨[J].硅谷,2009(24).

计算机语言的概念范文第4篇

一、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

信息技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部分,其目标是培养现代社会接班人的信息素质。

那么,什么是信息素质呢?为了正确理解这一概念,不妨从素质谈起。

何谓素质?素质的原意是“既有之质”,狭义的解释是指个人先天具有的解剖生理特点,包括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特点,也就是通常说的遗传或天赋;其广义的解释,或者说在“素质教育”这个词组中,“素质”一词的含义是:个人在遗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和教育的影响所形成的相对稳定并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组织的要素、结构及其质量水平。素质是可塑造和可发展的,是先天遗传性和后天获得性的辩证统一,是相对稳定性和发展变化性的辩证统一。也正如此,才谈得上素质教育。

20世纪40年代以前,人类尚未看到信息化社会的曙光,不可能提出现代意义的信息概念,不可能认识到信息、物质、能源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也不可能产生“数字化生存”的观念。同样地,也未曾提出信息素质的概念。所以,在以往的教育文献中,几乎看不到信息素质的提法。

然而,在人类步入信息社会、计算机和计算机通讯网络日益普及并对现代教育产生极大冲击的今天,明确指出信息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则不仅是适当的,而且是十分必要的。众所周知,通常表述计算机系统的最简单的框图是:

输入处理输出

人们向计算机输入数据,经计算机系处理后,输出信息。

从信息论角度看,这一模式酷似人的生存模式。人从呱呱坠地开始,就不断地、主动或被动地、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各种各样的信息,经神经系统筛选、分析、处理后输出言论或动作,人的这种生存能力通常被称为智力。从信息技术科学的观点,智力就是对信息进行处理的能力,是信息素质的主要构成部分。

国家教委于2000年11月14日颁发了《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明确地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认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这一指示,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与“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联系起来,十分深刻,至关重要,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领会。根据《纲要》的精神和以上对信息素质的讨论,应该得到这样的结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特别是其中的信息素质应该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核心目标。

二、从实施素质教育看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育教学的性质

从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我们应该重新审视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育教学的性质。以下从“综合性”、“基础性”和“发展性”三个方面谈几点看法。

1.淡化学科性,强调综合性

“应试教育”的主要弊端之一是“学科本位”。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出路之一是“淡化”学科界限,适当开设综合课。现代教育技术引入了多媒体教学手段,提出了超文本方式组织教学信息,以任务驱动组织教学过程的思想,这为实施综合课程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手段。目前,有些地区和部门已开始进行综合课程的教改试验。

信息技术与基础教育相结合常被分为三个方面,即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和计算机辅助管理。三者的界限分得很清楚,似乎信息技术课程只能讲授计算机“学科”的内容。

片面追求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所谓学科性,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路,不利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这主要表现在:

(1)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单调。小学、初中、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各章的标题几乎雷同,都是“信息技术基础与计算机系统、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文字处理、电子表格或数据库、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只不过低年级少一两项,或难度低一些而已。目前,一些中小学已经在多个年级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由于受“学科”界限的束缚,信息技术教师反映“真不知道应教给学生点什么”。

(2)理论与实践严重脱离,使信息技术教学严重受限。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特别是其中的信息素质。也就是说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伦理道德和主动高效地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要达到这一教学目标,必须让学生在具体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中实践、锻炼。这一“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过程中的“信息”,应与学生各科学习内容相关且有意义的知识。然而,由于“学科”界限,目前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远没有做到这一点。例如,计算机的文字处理软件教学,完全可以同作文教学紧密结合。教师指导学生使用文字处理软件输入、编辑、修改学生自己的作文,或统一修改教师精心准备的“病文”。这样做,学生感到十分亲切,不仅可以愉快地完成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任务,而且有助于突破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从而有效地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但目前的实际情况是两者毫不相关,计算机的文字处理软件教学中举的例子,是为举例而举例,毫无实际意义;学生自然感到厌烦。本来可以事半功倍、一箭双雕,却因为“学科”壁垒而无法实现。

实际上,信息技术科学是涉及众多学科的边缘科学。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本来就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的所谓信息技术学科性。我们既要看到信息技术课程的文化性,也要重视它的工具性,它既是文化课,又是操作课,或者说是劳动技术课,从某种意义上,还可视为其它各学科教学的工具课。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师资和软硬件设备,完全可发适当开一些计算机作文课、计算机算术课、计算机美术课、计算机音乐课等等。针对目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状况,我们应该淡化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性”,强调它的综合性,同时应适当淡化计算机课程与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机辅助管理之间的界限。这样可以开拓思路,既有利于完成《纲要》规定的信息技术课程的教育教学目的,也有利于促进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发展,同时可以提高计算机设备的使用率。例如,可以不去计较是信息技术课,还是美术课、音乐课、数学课或其它学科的课。只要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应用了信息技术,就不妨先纳入到信息技术课程中来,创建一门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相结合的综合课。

2.不片面追求“实用性”,强调基础性

基础教育有别于职业培训,它强调的是素质养成而不是职业训练。在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不能片面和机械地执行“实用性”的原则,而必须强调给学生打好基础。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应侧重于从培养学生信息素质的角度,选取计算机科学中的部分基础知识与技能作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而不能简单地提出“社会需要什么,就教学生什么”的主张。

我们不反对“学用结合,学以致用”。相反,我们认为必须通过使用信息技术这一工具,学生才能真正接受计算机文化的熏陶,培养提高他们的信息素质。我们主张信息技术学科是一种综合课、操作课,或者说是“工具课”。学生要用计算机写文章,用计算机绘图,用计算机作曲,用计算机管理自己的学习日程或管理图书等。总之,要让学生在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学习计算机的知识和技能。但这里的“使用”,与社会上的所谓“实用”是有区别的。首先,我们没有必要使用当前社会上流行的软硬件。例如,社会上“实用”的是三维动画制作软件,而我们教学中用Windows的画图板,或LoGo语言、QBASIC语言画图。其次,“实用”关心的是产品,而我们关心的是增长学生的聪明才智。而实际上,越是基础的越具有普适性和可迁移性,也就越适用于中小学的素质教育。根据素质教育的需要,我们可能有意不用先进、易用、“傻瓜”式的软件,而选用基础的、能说明原理的,其界面和操作方法规范且具有可迁移性的软件。当然,我们并不排斥有条件的地区或学校引进高、精、尖的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和软件。这些设备和软件应该更多的用于辅助教育,而不一定适用于作为中小学生的学习对象。

根据素质教育教学的需要,在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内容的选取上我们仍应突出“基础性”的原则,不能简单地提“与社会需求接轨”,不能试图把现在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内容同若干年后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时的实际需要简单地和直接地一一对应起来。

3.强调开发智力和培养能力,注意发展性

虽然电子计算机软、硬件的发展十分迅速。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怎样学习使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方法。在高中阶段尤其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通过阅读相关的文档资料和上机实践相对独立地获得使用某种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可以把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许多教学内容看作是“教学模型”。“模型”本身可以不实用,也无须死记硬背“模型”中的细枝末节,重要的是通过学习“模型”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培养其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和提高其信息素质的目的。

三、中小学住处技术教学可以而且应该学习计算机高级语言和程序设计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应包括程序设计内容,应该让青少年学一点计算机高级语言。这是信息素质教育的需要,并且符合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

1.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计算机语言是构成计算机文化的主要内涵,其本身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包括自然语言和人工语言。在现代社会最重要的人工语言之一就是计算机语言。计算机语言的出现与发展使语言和知识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引起思维概念和推理的改变。随着计算机语言的深入发展和广泛应用,现代语言学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专家们断言,掌握或至少了解计算机语言是现代公民必备的素质。古今中外语言教学在基础教育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近年来中小学生不仅要学习本民族语言还要学习外语,然而在计算机文化日益显示出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的当代,基础教育中的语言教学当然应该包括计算机语言。

计算机语言的概念范文第5篇

一、目前c 语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传统教学方法不适应计算机语言的教学

现阶段,大多数高校的教学方式均是以多媒体教学为主,这种方式比起传统的黑板讲授有了一定的进步,但并没有完全脱离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仍起着主导作用,学生是一个被动者,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实质上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2、c语言易用难学

c语言本身功能强大,使用方便灵活。但对于初学者,尤其是刚入大学的学生还没有对计算机科学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学生基本上很难理解和本文由收集整理掌握。c语言既抽象又繁杂,不易理解,语法灵活,细节繁琐、语句抽象、界面单一,学生很难对其产生兴趣。

3、当前的学习要求不符合独立学院的特点

当前学校的教学只强调课堂教学,忽略了语言本身和实际应用的关系,大多数的考试还处于应试教育阶段,作为语言类课程的考试,动手能力考的少,理论知识考得多,而在理论知识的考试中,往往过多拘泥于繁琐语法细节的考试,使得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忽视动手能力,考试分数很高却编不出可运行程序。这与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理念背道而驰。

二、对计算机语言类课程教学的几点建议

1、教学方法改革

改变目前的教学方法。目前的传统教学模式中,基本以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而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这就限制了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独立学院培养的是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注重应用方法和操作技能培养,侧重于应用学习。独立学院学生学习过程遵循从实际到理论,从具体到一般,在做中学,把抽象理论融入到实践中加以理解。所以在计算机语言类课程教学中,我们贯穿了以程序设计为主线,编程案例为驱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案例驱动教学法按照先易后难、先单一后全面原则,把c 语言所包含的知识点融入到程序设计中,把枯燥的概念融入到实际案例项目中,以案例项目带动知识点学习。课堂的教学内容都是实际的编程案例。教师先提出问题,再进行案例分析,讲解编写程序的思想和方法, 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学习,并按照方案编写程序,再由教师对出现的问题统一进行讲解。进行案例分析时,教师不需要告诉学生答案,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教师每一次授课的案例项目教学内容、编程实例、教学方法都要经过精心设计、认真分析和研讨。案例教学法注重对学生程序设计思想和方法的培养,注重对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c语言程序能力的训练,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理解,并能启发学生思维。这就是“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2、编写特色教材

教材是教学过程的一项重要内容,传统的语言类教材多是重视理论学习,拘泥于繁琐的语法内容。学生陷于语言的细节,不利于从整体上掌握c语言,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丧失学习的动力。

独立学院要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或自行编写“注重应用,强化实践”的计算机语言教材,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删繁就简,将重点、难点均匀的分布到教材中,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逐步的修订调整教学内容,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3、考核制度的改革

考核方式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方式,现有的考核制度侧重于理论与语法的考核,不注重动手能力,导致学生学习没有动力,从而失去了学习c语言的意义。建议改革现有考核制度,少考或不考理论和语法,加强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核。

4.探索适合独立学院的实验教学法

计算机语言类课程传统的实验教学是学生按照实验教材和老师指导的程序一步一步完成,这种办法学生被束缚了手脚。学生一般只是按照书本上的代码,重写一般程序,相当于当了打字员,对学习程序本身帮助不大。计算机语言类课程是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为使学生具备实际编程能力和熟练的上机操作技能,我们增加了实验、实践、实训时间和内容,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一般要在完成验证性的题目,掌握上机调试的方法之后,再完成补充性质题目和独立编程题,逐渐加大难度。

这种情况下,对教师的要求较高。传统的上机实验模式是,学生在计算机上调试程序,教师巡回辅导答疑,由于计算机语言类课程属于基础课程,一个班级往往一百多人,教师辅导不但辛苦,在一节课忙于解答各种问题而忽视了对教学的反思。由于学生人数众多,尽管老师很敬业,每次实验还是有许多学生得不到及时辅导,部分学生由于程序总是查不出错误,对调试程序失去信心,最后复制别人的程序。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在课前对可能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总结,在学生动手编程之前进行讲解。即避免了学生走弯路。同时也提高了上机辅导的效率。

另外,在实验过程中要增加大量的师生互动。例如在一个编程题被布置后,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思考算法。几分钟之后,可以和学生一起讨论算法。确定算法之后再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编程。之后再把学生的优秀程序进行讲解,再让学生自己调试,不少同学都能独立完成程序调试。这样反复的将主动权在教师——学生间变换。通过实验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既给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又避免了学生由于学习困难而造成实验效率低下,实验效果差,学生失去学习兴趣的后果。

最后在学生每进行一段时间的学习后——一般是学习了一章或几章知识,要有专门的综合实验,对这几章的内容进行整合,并让学生体会到语言的实际应用,解决实际问题。综合实验学生需要提交实训报告,要学会利用c 语言解决一般应用问题。

这样,在实验教学中,本着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思想,紧密结合实际应用制定实验题目,强化实践应用能力训练,注重能力培养。在课程结束之后,学生的编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都有所提高,适应了培养社会需要全面发展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5、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独立学院对教师组成和教师的自身素质要求较高。一方面,要求教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对计算机语言有灵活的实际应用能力,尽可能加大双师型人才的比例,积极从企业第一线引进人才。另一方面,要求教师精心组织教学过程,编制实践题目,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同时也加强教师自身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