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会治理研究综述

社会治理研究综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会治理研究综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社会治理研究综述

社会治理研究综述范文第1篇

关键词:社会支持,心理健康,相关变量,

【中图分类号】G444

现代社会,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社会支持作为缓解压力的重要途径,与心理健康密不可分。从20世纪60年代起众多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对于帮助人们进一步认识社会心理因素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有着重要意义。

1.社会支持的概念

社会支持是个多维度的概念,从不同的研究领域与角度会有不同的理解。早期研究者认为社会支持是一种与身体健康有关的社会关系。Walker等将社会支持分为情感支持、物质支持和陪伴。肖水源依据社会支持的性质将其分为两类:客观的或实际的支持,包括物质方面的直接援助、社会网络或团体关系的存在和参与,该类支持独立于个体的感受之外,是客观存在的;主观的、情感上的支持,是个体受尊重、被支持、被理解的满意程度和情感体验,与个体的主观感受关系密切。

总结以往研究可以看出,社会支持实质上是一种人际交往系统,一般由被支持者和一个或多个支持者通过支持组成,其中,被支持者是核心。一般,支持分为三个维度,即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及对支持的利用度。

2.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学术界对社会支持与抑郁等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历时已久。19世纪,法国社会学家Durkleim发现社会联系的紧密程度与自杀有关;20世纪,社会流行学的研究结果表明,社会隔离或社会紧密程度低的个体身心健康水平较低,而死亡率较高。

社会支持在预防疾病和维护健康中的作用有两种不同的理论假设模型(宫宇轩,1994):

第一种是主效应模型。该模型认为社会支持具有独立性,未必在个体应激时才发生作用,具有普遍意义上的心理增益作用。无论个体社会支持水平的起点如何,只要增加社会支持,就能提高健康状况。

第二种是社会支持的缓冲模型。认为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本身并无直接联系,社会支持通过提高个体对应激的承受和应对能力达到缓减应激事件对心理健康的伤害、提高个体身心健康的作用。

科恩(S.Cohen,1984) 认为,社会支持可能在应激事件与健康状况的关系链接环节上发挥作用。社会支持可以提供问题解决的策略,通过降低问题的重要性减轻应激体验的不良影响。Brown和Harris(1987)研究表明,社会支持是应激的调节变量,影响非常明显。Viswesvaran等(1990)也认为,社会支持对应激过程确有潜在的重要影响。研究生的抑郁情绪与压力、社会支持以及应对方式密切相关(张月娟,2005)。

领悟社会支持与抑郁存在密切关系。叶俊杰(2006)的研究表明,领悟社会支持不良者的抑郁症状更明显,大学生对社会支持的感知直接影响抑郁程度,且主要通过领悟社会支持对大学生的抑郁情绪起缓冲作用。相对于实际社会支持,领悟到的社会支持对于了解和预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阳德华,2004)。领悟社会支持在纵向研究中体现出一定的稳定性,这与国外的研究一致(Rossetti,2002)。Parker & Bartlett(1988)认为青少年感知到的压力与选择、获得社会支持的能力显著相关。李伟、陶沙(2003)认为,大学生获得的社会支持与感受到的压力感呈显著负相关;获得社会支持多的大学生感受到的抑郁、焦虑与获得社会支持较少的大学生存在显著性差异。

社会支持对维护个体身心健康的确有一定积极作用,但并不是所有支持均能起到促进保护作用,无论社会支持的总量是大还是小,个体感知到的社会支持才是心理现实(李文道,2005)。只有当外部提供的社会支持作为心理现实纳入个体的主观世界和认知图式时,这种社会支持才能实际影响个体的行为和发挥维护心理健康的作用。

3. 社会支持的测量

宫宇轩(1994)认为社会支持的测量可分为四类,即整体结构测量、整体功能测量、特殊结构测量、特殊功能测量。具体地讲,(1)整体结构测量是对社会支持的整体状况进行测量,包括邻里状况、个体参与社会活动的状况;(2)整体功能测量是把各种特殊功能测量结合起来,计算出总分作为支持指标;(3)特殊结构测量是社会支持的单一纬度,可能是量上的,也可能是质上的,常见的指标有朋友的数量、来访的次数、亲属的数量等;(4)特殊功能测量是采用量表对个体感受到的社会支持所提供的功能进行评定,最早使用此量表是人际支持评价表 (Cohen & Hobeman,1983),它主要测查个体感受到的评价支持,如自信、信息支持及归属支持等。

有学者将社会支持从性质上进行分类,然后编制量表。一类是客观的、可见的支持;一类是主观的、体验到的支持,与个体的主观感受密切相关(肖水源,1987)。此外还有对社会支持的利用情况等。如Sarason等人(1981)编制社会支持问卷 (SSQ),该问卷分两个维度:社会支持的数量,即需要的时候能够依靠别人的程度,主要涉及客观支持;对所获支持的满意程度,评定的是主观体验。Hendeson等 (1981)的社会交往量表 (ISSI)分为社会支持的可利用度和自我感觉到的社会关系的适合程度两个维度。Andrews(1978)应用的社会支持问卷分三部分,即危机情况下的支持、邻居关系和团体参与。Caplan等(1975)编制的社会支持量表包括三个方面,即上司、同事、家人和朋友,共分两个维度,即情感支持和实际支持。肖水源(1987)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编制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包括三部分: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且简单易行,被研究者广泛使用。

4.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目前社会支持研究过多地采用量的研究方法,使用质的研究方法进行的研究较少。由于社会支持来源与影响因素多样化,采用质的研究方法或许能获得更多富有价值的发现。其次,多学科知识与研究方法的应用问题。由于社会支持研究涉及的知识相当广泛,需要采用多种学科知识和研究方法进行科学和系统地研究,从而能全面理解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复杂关系。

参考文献:

1. 王雁飞.社会支持与身心健康关系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 2004 ,27(5) :1175-1177.

社会治理研究综述范文第2篇

关键词:公司治理;内部控制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6-0044-01

1 公司治理的文献综述

“公司治理”概念最早出现在经济学文献中的时间是八十年代初期。威廉姆森曾于1975提出过“治理结构”(ovemancestructure)的概念,这与公司治理的概念己相当接近。Phliph和SyevenL:W artick在1988年发表的《公司治理-文献回顾》一文中指出,公司治理问题包括在高级管理阶层、股东、董事会和公司其他相关利益者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具体问题,构成公司治理问题的核心是:(1)谁从公司决策和高级管理层的行动中受益;(2)谁应该从公司决策和高级管理层的行动中受益。当在“是什么”和“应该是什么”之间存在不一致时,一个公司的治理问题就产生了。哈特认为,在以下两个条件成立的情况下,公司治理问题将产生。第一,组织成员之间存在着问题,或者说是利益冲突问题;第二,存在着交易成本,从而问题小能通过一个完全合同来解决。也就是说,存在问题和小完全合同的情况下,公司治理问题就将产生。公司治理可以当作是对初始合同中没有特别规定的问题作决定的一种机制。

2 内部控制的文献综述

2.1 国外文献综述

内部控制兴起于20世纪40年代中期西方国家,总体上说内部控制的发展基本上经历了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和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四个阶段。早期的内部控制是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和财务记录的可能性,要求企业对交易实行授权与批准,对资产实行控制,对财务记录的审核与经营保管职务分离。20世纪80年代,美国企业出现了大量的财务舞弊现象,一些大公司相继出现经营失败,这些现象引起了美国社会各界的空前关注。为了研究经营失败及虚假财务报告产生的原因,“反对虚假财报告委员会” ( COSO)对则务舞弊事件进行了全而细致的调查研究。通过大量的调查发现,大部分财务舞弊事件都是由内部失控造成的,Coso随即开始研究企业内部控制问题。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了指导企业内部控制实践的纲领性文件《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即著名的Coso报告。

2.2 国内文献综述

20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期,内部控制初步发展时期我国的内部控制研究主要侧重于会计和审计领域,研究成果主要服务于审计程序与方法的应用、审计成本的节约、审计效率的提高和审计风险的控制。

(1)政府法规建设方面。在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起政府开始加大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推行,1996年12月财政部了《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要求注册会计师审查企业内部控制,并提出内部控制的内容包括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1997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颁布《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1999年中国证监会《关于上市公司做好各项资产减值准各等有关事项的通知》、1999年10月修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2000年1月国家审计署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都从不同方面对内部控制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这一时期的法规的出台,基木上都是围绕确保企业资产的完整、会计核算资料的真实为主要目标的。

(2)理论研究方面。这一阶段的理论研究主要侧重介绍欧美国家内部控制思想,以及如何从审计会计方面,加强企业内部控制。阎达五、杨有红等以会计控制为主线研究内部控制,石本仁,方红星等以审计为目标导向对内部控制进行相关研究。李凤鸣、吴水澎等结合COSO框架进行内部控制研究,介绍了该框架的部分内容,并从内部控制的整体架构、设计和评价、风险管理等方而来阐述内部控制理论。

3 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想关联的文献综述

3.1 国外文献综述

有关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关系的研究,国外主要是以卡德伯利报告、哈姆佩尔报告和特恩布尔报告,以及COSO的内部控制框架和OECD《公司治理原则》为代表。其中,前三者被称为英国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研究历史上的三大里程碑。

早在1992年,卡德伯利报告就从财务角度研究公司治理,将内部控制置于公司治理的框架内,明确要求公司建立审计委员会、实行独立董事制度,并以内部控制、财务报告质量以及公司治理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前提,明确要求公司改善内部控制机制,建议董事会应就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声明,外部审计师和审计委员会应对董事会发表的声明进行复核。

1999年被作为公司治理委员会综合准则指南的特恩布尔报告指出,董事会应对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负责,制定正确的内部控制制度并寻求日常的保证,使内部控制系统能有效发挥作用,还应进一步确认内部控制在风险管理方面是有效的。其别指出,董事会应在谨慎、仔细了解相关信息的基础上形成对内部控制是否有效的正确判断。

2004年DECD《公司治理原则》规定:公司治理结构应确保董事会对公司的战略指导和对管理层的有效监督,对公

司和股东的责任和忠诚。同时,要求董事会确保公司会计和财务报告制度的完整性,其中包括独立审计师的完整性,确保公司具备恰当的控制制度,特别是风险管理制度,财务和营运控制制度等,确保公司的行为不违反法律和相关的准则等。

3.2 国内文献综述

(1)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的关系。主要有四种观点,混合论,即将两者混合在一起,不加区别的相互串用;割裂论,即将两者完全分割开,彼此将对方视作无关联因素;环境论,即将公司治理作为内部控制的环境看待,例如吴水澎指出公司治理结构是内部控制的环境因素,阎达五也指出内部控制框架与公司治理机制是内部控制管理监控系统与制度环境的关系;嵌合论,在2005年由李连华提出了,认为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之间是一种互动关系。

(2)不同产权结构下内部控制的效率。一般认为,不同产权结构下的内部控制特别是内部会计控制具有不同的效率,私有产权结构下独资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对员工具有较高的效率,但对业主往往是失败的;而合伙企业内部控制的效率则主要取决于在合伙契约及相关规章中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国有独资企业是公有产权结构企业的典型代表,这类企业的内部控制很多处在初稚状态,流于形式,内部控制效率极低。混合产权结构下的现代股份公司则由于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使得内部控制具有极高的效率。关于不同产权结构下内部控制的效率分析,各方的意见比较统一,主要的研究者包括冯均科,李培根、李希富。

(3)通过公司外部治理手段来克服内部控制的局限性和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刘明辉、张宜霞认为,传统意义上的内部控制局限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其目标没有与企业的整体目标相结合,从而导致不能从企业整体的角度构建内部控制。因此,应该打破传统内部控制的狭隘性,拓宽内部控制的内涵,由局部的会计控制、财务控制扩展到整个企业的资源管理控制,并在今后的制度建设中重视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己形成企业内部控制和资本市场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4 结论及今后研究方向

内部控制发展至今,其内涵已大大延伸,与公司治理有着越来越多的结合点,因此以后无论在理论还是实务中,都应将内部控制问题置身于一个更大的环境中来研究和对待。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嵌合关系,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完善的公司治理有利于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健全的内部控制也将促进公司治理的完善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参考文献

[1]吴水彭、陈汉文、邵贤弟,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与启示[J].会计研究,2000,(4).

社会治理研究综述范文第3篇

>> 整体性治理的对比研究 整体性治理:政府治理的新趋向 论区域公共管理政府合作整体性治理的政府信任机制构建 区域公共管理视域下的整体性治理 ――“整体性治理”在高校突发事件管理中的运用 关于新公共管理到整体性治理的分析 区域公共管理政府整体性治理的监督机制构建研究 整体性治理对中国邻避冲突管理的启示 整体性阅读 整体性治理的分析框架研究 整体性治理国内外研究综述 政府组织功能碎片化与整体性治理 公共危机治理:从碎片化到整体性 农村征地冲突的整体性治理研究 基于传媒平台政府公信力整体性治理研究 整体性治理理论研究述评 整体性思维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支撑的路径创新 用整体性思维推进“供给侧改革” 中医进课堂,需要整体性思维 浅析地理教学中整体性思维的培养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5年中国及周边地区五级以上地震分布跟踪[EB/OL]..

[5] 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5.

[6] 周平. 再论中华民族建设[J].思想战线,2016 (1).

[7] 云南省人民政府网站.云南省行政区划[EB/OL]..

[8] 竺乾威. 从新公共管理到整体性治理[J].中国行政管理,2008(10).

[9] Emerson,K,.Nabatchi,T. Balogh,S.An Integrative Framework for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Vol.22,No.1,2011.

[10] 周平. 国家治理视阈中的边疆治理 [J].行政管理改革,2016 (4).

[11] 方盛举,吕朝辉. 论我国陆地边疆的合作型治理[J].社会科学研究,2015(4).

[12] Patrick Dunleavy. Digital Era Governance:IT Corporations, the State,and E-Government.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

[13] 施居府. 加强“一案三制”建设提高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能力[J].中国应急管理,2007(4).

[14] 袁莉,姚乐野. 政府应急管理信息化困境及解决之道[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

FRONTIER EMERGENCY MANAGEMENT NEEDS HOLITIC GOVERNANCE THINKING

Zhang Peng

社会治理研究综述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利益相关者;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11-09 -03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以下简称 CSR)的研究源于上世纪20年代,主要是由于企业为追求利润,无视企业社会责任,在与消费者、员工、供应商、投资者、债权人、政府、社区的关系处理方面,不断暴露出许多问题,如产品质量与安全、侵害员工权益、拖欠供应商货款、偷税漏税、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问题等。企业的不良表现引起了社会公众、企业管理者、学者以及政府的广泛关注,诸多学者展开了对社会责任的研究,CSR的理论和实践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早期对CSR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是否应该承担社会责任的争论上。经过几十年的辩驳,社会责任得到学术界和企业界普遍认同。近些年来,CSR与绩效的关系、消费者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响应、CSR标准和评价体系、CSR的影响因素、CSR与公司治理、CSR的信息披露研究构成了国内外学者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CSR与绩效关系研究

为了验证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从20 世纪70年代开始,许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研究结论主要有正相关论、负相关论和不相关论。正相关论是多数学者所得到的结论,包括Bragdon & Marlin(1972)、Parket & EilBed(1975)、Cochran & Wood,(1984)、Johnson & Greening(1994)、Dowell et al(2000)等;负相关论主要有Vance(1975)、Freeman 和Jaggy(1984)、Arlow,Ackelsberg(1991)等;不相关论主要有Anderson & Frankle(1980)、Mc Williams 和Siegel(2000)等。

近几年我国学者也开始从理论和实证研究探讨CSR与财务绩效的关系,如方苑(2008)、张洪波(2009)、张文宝(2010)的研究结果均表明CSR与财务绩效呈正相关性;温素彬(2008)、史艳青(2010)研究表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其长期财务绩效具有正向影响作用。姜启军(2009)发现,短期内履行CSR的企业的利润不一定超过不履行CSR的企业。李建升、林巧燕(2007)认为CSR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不确定。

国内外学者的大部分实证研究表明CSR与财务绩效是正向相关的,但仍有一些研究发现CSR与财务绩效之间存在负向关系或没有关系。导致上述不同结果主要是由于各研究中对CSR和财务绩效的衡量标准、采用的样本、研究方法各不相同。

二、CSR标准和评价体系的研究

随着企业社会责任研究和实践的深入,出现了一些衡量企业社会责任的标准和评价体系,进一步促进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目前,国际上比较有影响力的衡量CSR的指标体系,有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DJSI)、多米尼社会责任投资指数(KLD)和全球报告倡议(GRI)和ISO26000。DJSI关注企业发展对环保、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三重影响;多米尼400社会指数由KLD公司,评估企业在环境、多元化、员工关系、人权、社区关系以及产品质量和安全七个维度的内容;GRI《指南》从经济、环境和社会业绩三个角度(亦称“三重底线”)出发,指导企业编制可持续发展或社会责任报告;ISO26000标准具有极广的适用性,覆盖了组织管理、人权、劳工、环境、公平经营、消费者权益保护、社区参与、社会发展、利益相关方合作等社会责任九个方面内容。目前我国比较有影响力的社会责任标准和评价体系有《中国公司责任报告编制大纲(草案)》、《中国公司责任评价办法(草案)》,所界定的公司责任包括股东责任、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从行业的角度,中国纺织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CSC9000T),对纺织业中CSR的要求作了较全面的规定,侧重强调了员工权益方面的内容。

除以上的衡量CSR的体系外,学者们运用了各种方法和工具对CSR进行测量和评价。如Folger & Nurt(1975)采用污染指数评价社会责任,还有些学者使用企业在社会上的声誉来衡量和评价CSR(如Jean & Alison,1988;Simpson & Kohers,2002)。财富企业声誉报告是在企业声誉评价方面经常被使用的指标。以上各种评价工具的指标虽然易于获得,但是测量结果无法综合反映企业的整体社会绩效状况,具有局限性。基于此,很多学者(Modic,1988;Carroll,2004;Thompson&Zakaria,2004;Di2ma Jamali,2008)通过考虑企业对利益相关群体承担社会责任的情况来衡量企业整体社会绩效水平,其中影响最大的是Jeffery Sonnefeld(1982)的外部利益相关者评价模式和Clarkson(1995)的RDAP模式。除此之外,E. K. Laitinen(1996)等很多学者通过财务指标对CSR的绩效进行评价和研究,做出了较大贡献。但利用财务指标对CSR虽然客观公正、具有可比性,可往往不够全面,一些不能用财务指标衡量的CSR无法纳入评价体系。

国内学者也对社会责任的评价体系进行了积极的研究。马学斌、徐岩(1995)、陈留彬(2006)、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2006)、李立清(2006)、王红英等(2006)、金碚等(2006)、陈留彬(2007)、卢岚(2007)、李雄飞(2007)、辛杰(2008)、黎友焕等(2010),基于利益相关者角度,运用模糊评价法、层次分析法等不同的方法,立足于我国的具体情况,建立了不同的CSR评价指标、标准和体系。还有很多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对中国CSR指标体系进行探讨,如金立印(2006)基于消费者视角,开发了一组用于测评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量表体系,并对其进行了实证检验。这些研究能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立足中国企业实际情况,建立的评价指标和体系比较全面、具有操作性,但仍存在局限性,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加以实际应用、检验和推广。

三、基于消费者响应视角的CSR研究

在推动CSR的各个因素中,消费者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Webster(1975)提出了“社会责任意识消费者”的概念。Ross(1990,1992)等发现部分消费者购买某些产品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企业对公益事业的支持。进入21世纪,从消费者角度对CSR的研究主要聚焦在CSR与消费者响应关系的实证研究。Mohr,Webb和Harris(2001)基于前人对消费者社会意识的研究提出了社会责任消费者行为的概念,并认为消费者因人口统计特征的差异而具有不同的CSR感知水平。Sen和Bhattacharya(2001),Mohr和Webb(2005)等研究发现企业的社会责任活动能对消费者的购买意图、产品评估、公司的评价等产生积极的影响。

近年来国内学者也开始从消费者的视角研究CSR问题。其中一部分研究主要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来了解消费者对社会责任的认识。如郑广怀(2004)研究显示,中国消费者更多关心的是与自我利益关系密切的问题,对工人权益问题采取了较为冷漠的态度。郭红玲(2007)研究了我国消费者对Carroll企业社会责任四项内容的看法。另一些学者通过问卷调查、实验、情景模拟等方式,实证研究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否对消费者产生影响及二者关系的影响因素。如金立印(2006),周祖城、张漪杰(2007),周延风、罗文恩、肖文健(2007),吴思、郑美穗、石恒(2007)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维度的社会责任行为对消费者的产品质量感知、购买意向、品牌忠诚均有显著的积极影响。

这些文献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说明了CSR行为会影响消费者对企业的认识,并进一步影响其消费行为,从而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虽然我国近些年经济发展较快,但我国公众的社会责任意识、社会责任购买行为与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差异;同时由于各个行业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内容存在差异,因此需立足我国消费者现实状况,针对不同的行业特性,进一步研究中国消费者有哪些社会责任需求以及消费者对社会责任的响应状况及影响机制。

四、CSR的影响因素研究

要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必须识别影响CSR水平的关键驱动因素,找到CSR行为的契入点。国外学者已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如Johnson R A.和Greening D W.(1999),Lepoutre J和Heene A.(2006)等研究表明,企业的规模越大,企业的社会责任水平就越高。Menguc B与Ozanne L K.(2005)研究发现,企业的环境责任行为与企业利润率及市场份额显著正相关。

对于CSR的影响因素,国内学者也进行了有益的研究。李双龙(2005)认为CSR的影响因素包括国家的历史、文化、制度、与社会发展水平;国际社会中发达国家和跨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标准;利益相关者对于社会责任的要求;企业的所有制性质、预期的心理、规模的大小等。耿和江等(2008)认为CSR受法规、伦理道德文化、盈利能力、企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谢佩洪等(2008)认为CSR受内在的利益驱动机制和外在的合法性机制驱动。辛杰(2008)研究表明CSR的影响因素包括客户与环境利好、员工文化形象、管理创新与竞争力、和谐经济与国际社会、外部利益相关者、风险规避等。杨春方(2009)研究结果发现,出口行为、创新能力、管理能力、财务状况等因素对提升企业的社会责任水平有显著影响。总体来说,我国对CSR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较少,同时对影响因素全面系统的研究并不多见。

五、CSR与公司治理研究

围绕CSR与公司治理,国外学者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Bryan W. Husted (2003)就企业参与何种CSR活动和降低参与成本进行了研究,并总结了各种条件下最有效的CSR 治理模式,提供了很好的CSR 具体实施模式。

在我国,多数研究认为,企业应将社会责任作为公司治理的新内容,在公司治理中加入承担社会责任的制度安排与机构设置等。韵江、高良谋(2005)提出了一个价值嵌入下的公司治理、组织能力和社会责任的CGR整合框架;宋华(2006)探讨了公司社会责任与公司治理结构之间的互动关系,认为股东、职工、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应成为公司的治理主体。刘新民(2008)、张兆国等(2008)、王阳(2009)等均提出应基于社会责任对公司治理模式进行重塑,建立包括各类利益相关者参与治理的公司治理模式。从现有的成果看,针对CSR与公司治理的研究主要是规范研究,实证研究较少。

六、CSR的信息披露研究

已经有不少发达国家,如法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以及美国等都通过相关立法,要求企业披露其社会表现。国外部分学者对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状况开展了实证研究,如Cowen(1987)研究表明,公司规模、所处行业、是否存在社会责任委员会与企业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正相关,而盈利能力则与CSR信息披露不相关。

我国对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部分学者对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现状进行了分析,黎精明(2004)、陈政(2007)研究了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主要形式;沈洪涛、金婷婷(2006)、李正、向锐(2007)对信息披露的内容、质量方面进行了研究。沈洪涛(2006)通过实证发现规模越大、长期企业盈利越好的公司越倾向披露社会责任信息。陈文婕(2010)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企业规模、企业盈利状况与CSR信息披露水平正相关,股东获利能力、独立董事人数与CSR信息披露水平显著负相关,而财务杠杆、企业成长能力和股权集中度对CSR信息披露水平呈不显著的负面影响。从目前我国对CSR信息披露的研究成果来看,实证研究起步较晚,研究成果有待进一步扩充。

综上所述,国内外研究者在CSR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仍有许多问题还未得到充分的研究。对我国的研究者来说,应积极借鉴西方CSR理论与实践经验,展开本土化探索,进一步加强规范和实证研究,探讨我国CSR的实施效应、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建立符合中国特定背景的CSR 测评指标、认证体系、公司治理模式,推进我国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 施禹仰.企业社会责任的信息披露研究综述.对外经贸[J].2011(12):111-112

[2] 汤丽萍,王秋实.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相关性研究综述[J].会计之友,2011(29):23-25

[3] 徐俊.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1-5

[4] 王林萍.农药企业社会责任体系之构建[D].福建:福建农林大学,2007

[5] 陈留彬.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综述[J].山东社会科学,2006(2):99-101

社会治理研究综述范文第5篇

摘要:我国日益庞大的研究生队伍正在成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科研力量。研究生教育以学术探究、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意识和提

>> 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述评 研究生与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衔接研究 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教学效果探析 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策略研究 新媒体时代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特点与方法探微 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探究 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路径探究 慕课语境下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逻辑探讨 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研究 中医院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新方案实施后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策浅析 艺术院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探析 浅论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实施五步教学法 新时期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 研究生公共政治理论课探究式教学的重要性及实践创新 研究生公共政治理论课探究式教学研究 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探讨――以广西为例 “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试点经验交流会议综述 都市型农业院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目标和实现路径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性研究与实践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艾·爱因斯坦,利·英费尔德.物理学的进化[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2:66.

基金项目:《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四川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资助、立项项目”,2012),项目编号:CSZ12075

作者简介:覃世艳(1978-),女,西南交通大学政治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董波(1975-),男,四川音乐学院社科部副教授,西南交通大学博士研究生。